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权力意志》读书笔记

《权力意志》这本书是尼采身后,好事者出版的他生前的笔记,读起来比较散,就像在读一个人身后发表的朋友圈儿合集。朋友圈儿这东西没什么文章大意和中心思想可言,如果你不是研究尼采思想史,会被他前后矛盾的观点搞得疲惫不堪,然后放弃阅读。当然,尼采毕竟是尼采,有一些段落还是有些启发性的,这篇文章就把这些段落摘录至此,也有一些我的推想,至于哪些是原文,哪些是私货,我也忘记了。

没想到《权力意志》是一本微博体的书,尼采的思想看起来确实基本是一团糟,充满了印度式的呓语和自我矛盾。但其中还是有一些有意思的思想火花。比如1【33】节,他讲到对自由的诉求的本质是对权力的诉求。声称追求自由,实际上是在追求更大的、或者更多的权力。1【30】节,他讲到权力意志是行动的动力,而权力意志指的是在内心激烈斗争后,最强大的那个欲望。这个欲望压倒了心里其他所有的欲望,取得话语权,成为行动的动机。而自由便是取得对自己发号施令的权力。

“它是这样的。”~信仰。“他应当成为这样的。”~意志。

“一个伟人,他感到有权力牺牲人类,犹如一个统帅牺牲士兵的性命;并不是为某个“理念”效力,而是因为他要实行统治。”

“最大的善便是发展自己的智识”“形而上的讨论道德是没有意义的”。

尼采讲的“一种令我们害怕的知识”指的应该就是“实事求是”和“客观”

“不要在事物中寻找意义,而要赋予事物意义。”

“伦理学的本质是关于欲望的哲学,伦理学的根源全然出于某种不满。”

“一颗丰盈而强大的心灵是从可怕的损失、匮乏、剥夺、轻蔑的地狱中走出来的,不但能对付痛苦,还具有更伟大的丰富性;它也必将在一种爱的福乐之中获得全新的成长。”

宗教都是神秘主义的,因为它的本质是一个经济组织,而这个经济组织获利的源泉在于一种权力意志。非神秘主义的便是理性思维,理性思维具有极强的祛魅的属性。这种属性一旦发挥开来,便会削弱自身的权力意志。科学话语权也是一种权力意志,但科学的理性带有最强的祛魅属性。科学话语权越是响亮,越是理性和思辨,于是自身带有的权力意志便被替代了。因此科学会自我迭代,而宗教只能通过战争迭代。

尼采的思想真是充满矛盾,他这一段关于善恶的解释非常有意思,大意如下:大致讲来,他讲的善恶大概是与价值挂钩的,这点非常唯物主义。他先把恶解释为偶然、不确定和突发,再把善解释为对恶的不利影响的解决、解释。他先说“原始人”对应恶这样理解善:理性、权力和人格。他又说宗教这样理解善:把恶解释成“应得的惩罚”,又说:信仰就意味着放弃与恶的斗争,意味着屈服。那么整个文化史的推演就表现为对偶然、不确定和突发的恐惧心理的减退,就是学会计算,学会理性思维。随着时间推移,人类不再需要“对恶祸的辩护”,而是反对这种“阻碍理性思维的辩护”的时候,人类便不在需要宗教了。到那时,他们完全彻底的享受恶祸,享受偶然、不确定和突发。人类完全征服了恶祸,恶祸也就成了文化的基石。想到人类对圆周率的不断计算(在计算机的帮助下,现在已经计算出了62亿多位数,仍未算完),以及圆周率是否真的是无理数,对确定性数学的根基的影响,就十分有趣。如果圆周率可以算完,那么这世界将不存在恶祸,不存在偶然、不确定和突发了。

尼采指出:道德领域的缩小,乃是道德进步的一个标志。因为只有理性思维失效的时候,人们才会诉诸于道德。道德是一种裁定,道德是对“恶”(尼采所言:偶然、不确定和突发)的妥协,这点和信仰、宗教是一样的。此外,道德判断是一种规则判断,规则判断是一次对于人群的非此即彼的分裂。比如基督教用基督教的道德去判断伊斯兰教,他们便被分裂了,非此即彼了。这是宗教普世价值的政治价值。这也是为什么有的人愿意去强调普世价值的原因。普世价值无关于真理和哲学,而是权力意志,一个政治学概念。有人说法律是最低的道德标准,其实不然,法律是能够理性化,且得到了理性化的道德。理性化把尼采所言的“恶”,推向善的彼岸。不向偶然、不确定和突发妥协,而是一次次的自我反馈、自我验证和自我革命,打破权力意志,让理性化了的道德标准继续对于自身的发展和完善。在法律之外的道德分为两种:一种是可以理性化,成为法律,而我们仍未找到方法的;另一种是无法理性化的。前者自不必说,对于后者,就尼采所言,在社会上缩小他们的范围,乃是道德进步的标志。这类道德不是说要丢弃,而是说要内化。简言之,用它们要求自己,而不要把它们不负责任的丢到社会里,判断他人,造成人群的割裂。

我为什么趋向人民史观大大多于“乌合之众”,因为人的本质是其动物性。人是一种群居的哺乳动物,不再多些什么,也并不少些什么。从种群延续的角度看,精英和群众的区别仅在于分工,就像离开工蚁,兵蚁会饿死,而蚁后不过是一条动不了的大白肉虫子。开元之治,盛唐多么繁华,但统治阶级却已经悄悄的,不自觉的脱离了人民群众,人民群众便抛弃了这个政权。安史之乱打碎盛唐迷梦,安禄山并非完全不得民心,安、史在某些地方甚至进了庙,成了神。而代宗结束安史之乱,是进行了社会重组。在军镇上,增加了一些上下沟通的渠道,达到了新的社会权利平衡。

尼采在《权力意志》里面讲到,民族是上帝的血肉之躯。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上帝,而上帝则是整个民族的合成人物。如果一个民族的上帝失去个性,沦为大众脸,就会消亡,这个民族也会随之消亡。一个民族越是坚信自己的上帝终将胜利,终将取代别的民族的上帝,这个民族就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如果5年前,我首先会由此联想到印度的历史进程,政权、民族的兼并,与神学的融合。但现在我觉得,如果把尼采提到的上帝扩展到“符号”,或者这段论述会有更大启发。一个民族是这个民族的民族符号的血肉之躯,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符号,这个符号使得这个民族有别于他者,这个符号越是独特,这个民族越是独立。当然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如果这个符号极具吸引力,那么这个民族符号之下就会不断吸纳新鲜血液,这个民族随着这个符号的加强,不断壮大。上帝是盎格鲁撒克逊人和犹太人的民族符号,印度众神是印度的民族符号,而文字,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符号。中华民族的国土横跨多个时区,历史横跨耶稣纪元前后,口语更是横跨多个语系。无论是入胡的五胡,征服世界的蒙古人,还是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的满清,最后都拿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身份证。我们的民族符号相对于具体的神,更具现实意义,相对于具体的神,文字更为抽象,也更为实际,以之作为民族符号,更容易构建一套完整的、高效的、准确的信息传导机制,能够提高整个社会的生产效率。相对于神,文字这个民族符号带有非常少的意识形态霸权,却有着更高效的调节社会关系,增加社会生产效率的现实意义。这个社会符号,可太tmd先进了!

如果说一个民族是民族符号的血肉,那么民族国家就是这个符号的筋骨。通过建立国家,一个民族才能够稳固,才能够有筋骨,才能够建立自己的生产关系,并围绕着民族符号编织意识形态。为什么以具体的神作为民族符号行不通?因为具体的神意味着以之为核心编制起来的故事,而口耳相传的故事,人传人,容易跑偏,跑偏之后会分裂出来无数不同版本的故事,创生出无数版本的神。这些神天然的容易被分裂主义势力利用,那么这个民族尚未成为国家变有了根深蒂固的分裂主义倾向。比如罗马帝国时代的基督教,开一次会,杀一批人,杀一批人教会分裂一次,教会分裂一次,建立有高度凝聚力的国家的机会少了一分。拿破仑和斯大林试图终结这个历史进程,但一个软弱,一个没能击溃其根源。然而,有一个民族是例外。这就是犹太人。犹太人以犹太教为民族符号,试图建立过国家,但几乎从没成功,他们逐渐放弃了国家,变成了只有血肉,没有筋骨的寄生软体动物。美国就是被寄生的最为严重的一个国家,而以色列只是美国的一个丑陋的割不掉的肿瘤。哈贝马斯说过,犹太人是一个很新的政治结构,是后民族的结构。他们确实很新,当今的犹太教已经脱离了具体的神和神话故事,“犹太教”这个名称成为那个不变的符号,成为这个群体的意识形态核心。要不然为什么爱因斯坦会是犹太人呢?尼采说犹太人轻视国家的概念,而是向往一种世界性的霸权。它寄生在美国体内,把这种理想也灌输给了美国。然而美国又是一个多民族,也就是非民族国家。其体内每一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神,自己的体系。这点,类似于印度。犹太人把世界霸权理想灌输给了美国后,随着美国的扩张,其民族属性越来越深的割裂了这个非民族国家。美国作为一个非民族国家没能消灭民族这个落后的意识形态。因此犹太人和自己的寄生体,美国,的机理则背道而驰了。犹太人没骨头,需要骨头,而沾染了霸权习气的美国又不断拆散自己的骨头,可谓是日不久矣。讲到非民族结构,那不就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思想么。以语言为民族符号的华夏,获得了超前的稳定性和凝聚力,在此之上发展出来的生产关系,也是先进的。围绕语言编织起来的意识形态和政治生态都具有稳定、高效的特点。基于这点,也许华夏才是哈贝马斯“后民族结构”的所指吧。

尼采关于“超人”的概念确实是针对基督教提出来的,所以他会说“上帝已死”吧。他看到基督教里关于平等观念的虚伪,他误以为基督教真的取消了淘汰,使人堕落,让人类整体退化。但他“超人”的概念本身没问题,这个概念也没那么神秘,它值得是一种理想的教育体制与竞争机制罢了。

“尼采在道德谱系学里直接把基督教比喻为奴隶思维。 因为只有弱者, 奴隶, 和下等人才会在意基督教里所谓的虔诚, 保守, 善良, 谦虚等教宗。 真正的骑士, 国王, 强者, 他们在意的是改写历史, 成就大业。 完全不会理睬所谓的善良那些弱者的担忧”~某发小。

希腊形而上的哲学系统和佛教形而上的宗教哲学系统其实是一回事儿,都是对逃避痛苦现实的一种幻想。希腊哲学的实在论便类似于佛教的大摩耶。

“犹太人失去了农民和武士这两个阶层,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他们是一个被阉割过的民族。”

更高阶的社会准则不会代替自然竞争准则,比如孝道并非是对优胜劣汰的代替,而是一种补充。更高阶的社会准则更有别于形而上的道德准则,比如孝道和形而上的普世正义是两个东西。孝道作为高阶社会准则,仍是具备强烈的实践意义的。随着人类知识水平的积累和平均寿命的增加,需要更多的岁月去积累更复杂的知识,从这一点看,孝道的本质是一种深化了的社会分工。它并没有脱离自然法则,人类作为一种群居动物,孝道是符合利于种群繁衍的大原则的。但形而上的普世正义,更像是一种被编织出来的意识形态,把这种意识形态强加给他人,反而编造者自己就自然准则的种群繁衍意义,可以获得更大的优势。所以普世正义这类的形而上的道德准则,就未必能增长整个社会的福祉。

尼采讲的权力意志其实和主观能动性很像,只不过这个概念不如主观能动性来的透彻。尼采把社会动力或者放而言之,种群动力,描绘为对权力的追求,对“强”的追求。但什么是强,什么是弱?竞争准则并不单一。比如角马会用数量优势对抗捕食者的单体优势,而把这种优势发挥到极致的自然是蟑螂。对强大的追求有的时候是多样的,强、弱界限很多时候是具有欺骗性的。比如人取得了对鸡的权力,鸡被大规模饲养,食用。但何尝不是鸡取得了针对人类胃口的权力?逼迫人类帮助他们的种群去繁衍?所以权力意志的表达,并不如主观能动行来的深刻。

“颓废的人是社会的粪草,吃粪草是有害健康的。”

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真理,所以真理不该被视作至高价值尺度,也不该被视作至高权力。鼓吹绝对真理的人是在散播一种虚妄,目的是提升自己的权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师之路【尼采-重估一切价值】
尼采对于康德自由意志的批判
简要评述叔本华与尼采意志论的意义
尼采关于人的本质与自由(插画6P)
尼采发现的死亡
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现代西方哲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