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知青回忆录]被拒收的知青(一)

被拒收的知青(一)

“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孤零零的歌声回响在盖满大雪的群山之中!

19681119日,八棵树公社夏家村的北山沟里,沿着崎岖的山路,一个青年从宫家岭一路走下山来,嘴里吆吆呵呵地唱着当时的流行歌曲,革命样板戏京剧《林海雪原》中的一段《打虎上山》。

这个人就是我,和林海雪原里的杨子荣比起来,我当时既没有虎可打,也没有土匪可寻,而且还正在下山。唯一相似的一点是,我也是一个人,虽然没有林海却有真正的雪原!

我于19681020日,下乡到开原八棵树公社叶家村大队。比其他铁路中学的同学晚到了一个月,原因就是留在沈阳铁路中学办学习班!从全校同学下乡走后,我们沈阳铁路中学毛泽东思想红卫兵从一把手到红卫兵战士20多人,继续留在学校交代问题,直到一个月后学习班结束!

当天,沈阳铁中运送知青的解放牌大卡车,把我们一行6人送到了开原县八棵树公社所在地八棵树。公社将我分配到叶家村大队第三生产队;由于时间太晚,我把行李放到八棵树公社文艺宣传队,准备第二天用叶家村第三生产队派来的马车拉回叶家村;我于当天只背着一个书包,步行去叶家村大队报到。

下午4到了叶家村,大队公安委员刘殿臣接待了我;同时也告诉我:“叶家村大队已经和八棵树公社沟通好了,叶家村大队知青已经满员,不能再接收你,所以,请你再回公社报到,等待重新分配。

我于是只好在叶家村三队青年点住了一夜,在第二天早晨再返回公社;二次见到八棵树公社的刘社长。刘社长一听我讲的情况,马上拿起手摇电话,摇了叶家村;并让我在外面等一会,通电话后,刘社长讲:“你先找地方住下,明天再来我这儿听信。”

手摇的电话,以前只在描写解放战争的电影里看见过。但在这里,八棵树公社及公社所属的十八个大队还都在使用这种电话,给人的感觉,好像回到了解放战争年代!

我当天就吃住在八棵树公社文艺宣传队的青年点;因为都是沈阳铁中的同学,所以,我的行李和箱子也寄放在这里。

第二天,又见到了刘社长。刘社长还是那句话:“你再等几天吧。”

一连三天过去了,刘社长还是让我再等一等。我不能老在八棵树文艺队蹭饭蹭睡呀。于是,我开始了长达一个月的跋涉和混吃混喝的走青年点行动。

我从八棵树公社开始,先后到达的青年点有,八棵树叶家村,同学有:窦昌民、李维新、张滨甲、于志新、徐丽(已故)等。八棵树耿王庄,同学有:李子杰、王德斌(已故)、韩超、薛邵安、白淑芝、孙丽萍、赵玉梅、郑香森。八棵树古城子,同学王功军。

李家台公社的楂子沟,同学王连贵(已故);李家台公社胡淑媛;李家台中清河顾丽萍;李家台上清河,同学赵永春;李家台粉房,同学纪玉科。

八棵树公社的放牛沟古茂伦(已故);八棵树太平沟王威;八棵树松树沟,同学有:郭广耀、汪海、刘猛、邹恒元、姜忠友、郭忠波等。每个青年点我都住两到三天,一晃一个月过去了。

到了1118日,再次去公社。公社刘社长告诉我,已经和叶家村大队谈好了,还是到叶家村三队报到。我于当天再次返回叶家村,第二天,回八棵树时我的户口还是拿在我的手中;叶家村大队就是拒绝接收我。

由于当天下午下了一场大雪,没有办法再回公社,只好暂时住在叶家村三队青年点,第二天再返回八棵树公社。

1119日,初冬的一场大雪,满山一片洁白,没有被大雪压倒的树枝在寒风中瑟瑟发抖;我头上戴着一顶亚麻的黄色仿军棉帽,帽耳系在帽顶上,前帽檐低低地压在眉毛上部;身穿一件黑色的制服棉衣(父亲穿旧的),腰间紧紧地系着一条旧的军用皮带。黑色的棉裤外面套一条蓝色裤子,两只裤脚的脚脖上为了防风雪,扎着一段长长的绑腿;脚上是一双黑色的棉胶鞋;身上斜背着一个黄色书包,书包盖上绣着五个红色的字“为人民服务”,这也是当年知青的标准行头。

天气虽然不太冷,但弯弯曲曲的下山之路,全是厚厚的积雪。由于还没有人走过,只好趟着没过膝盖的大雪艰难前进;这时,我的棉胶鞋已经全都湿透,好在由于腿上扎有绑腿,棉裤还很干爽。

一路来到夏家村,再向南行便是大清河。

(未完待续)

清风细雨(赵雨祥)2012825日于澳大利亚墨尔本

1、这张照片是沈阳铁毛泽东思想红卫兵文艺宣传队,1968731日下乡插队前部分宣传队队员留影,

前排左起:潘永(已故),吕志刚,张崇仁,刘远志,乔杰,高杨,于佩亮(已故)。  

中间左起:黄瑛,赵秀民,朱志萍,杨晓丽,王亚丽,李宝云,赵淑芬。

后排左起:吴玉成,齐开原,刘香成,朱成权(已故),唐继忠,赵家臣,李颖。

文艺队在全校同学都下乡后基本没有解散,全部插队落户到八棵树公社(现在的八棵树镇),改名为为八棵树人民公社文艺宣队!

2、这张照片是196810月,我插队下乡前在沈阳生生照相馆拍摄的;拍这张照片时,我刚刚过完十九周岁的生日,20天后(1020日下乡插队)!我身上穿的是妈妈手工裁剪,用缝纫机缝制的仿海军军服,布料的颜色是当年最短缺的海军灰!头上的仿军帽也是妈妈用剩余的海军灰布料做的!下乡后我妈妈做的这顶仿军帽子和仿海军服,在知青的队伍里也是很抢眼的!因为市场上就没有这种服装可卖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岁月钩沉 ▏知青生活点滴之乡村老师
小船驶进三湾村
我的知青故事之《纪念知青下乡五十周年》
【知青】给社员献血
知青岁月随笔
工伤的日子 (1) (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