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世界戏剧日:清宫戏曲和戏台文化

明天就是世界戏剧日了,你有看剧的计划么?

说到戏剧,中国有一种为世界所知的著名剧种——京剧。京剧,又称为平剧、京戏。它虽是中国国粹,是中国戏曲影响力最大的剧种,但却也是千年中华文明已有的360余个剧种中较年轻的剧种。它的产生与清代宫廷爱戏之历史密切相关。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回溯历史,去看看紫禁城的“戏曲人生”!

京剧初成 | 宫廷爱戏与徽班进京

清朝定鼎中原后,宫中的娱乐活动逐渐发生变化。在汉文化的影响下,入关前的“篝火观舞”“饮酒摔跤”等粗狂的少数民族特色娱乐项目逐渐减少,戏曲成为宫中重要的娱乐形式。

乾隆皇帝像

崇庆皇太后像

乾隆皇帝便是爱好戏曲的代表人物之一,乾隆皇帝统治时期也是宫中戏曲活动的全盛时期。宫内外的许多戏台在此时纷纷建成,其中还有乾隆为自己同样爱戏的母亲崇庆皇太后所建的寿安宫戏台。乾隆十六年(1751年),崇庆皇太后六十大寿。乾隆皇帝下令改建寿安宫,当时已在院中临时搭建了三层戏台。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为筹备母亲的七旬万寿庆典,乾隆下令再次修葺寿安宫时。这一次,在中庭院正式修建了一座三层大戏楼。《崇庆皇太后万寿庆典图》中就描绘了当时建成的戏台,三层戏台上人头攒动、好不热闹。这座戏台直至嘉庆四年(1799年),由于太后故去闲置已久,才谕令拆除。

《崇庆太后万寿庆典图》中的寿安宫

宫廷爱戏仅有戏台不行,更重要是唱戏的伶人。乾隆年间,就有多次外地伶人入京服务于宫廷的情况,这也为京剧的诞生埋下了伏笔。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为庆贺自己的八十岁寿辰,召安徽著名徽剧艺人高朗亭为台柱的徽班三庆班进京献艺。之后,又有十几个徽班相继进京,其中实力最强的是三庆、四喜、和春、春台,合称“四大徽班”。徽班进京后,广泛吸收流行在北京的京腔、秦腔以及其它剧种的长处,南北融合,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戏剧史上,有人将“四大徽班”进京作为京剧形成的标志。

宫中戏曲 | 休闲、教化与仪典并重

清代宫廷爱戏,紫禁城里频繁上演剧目,演出机会更几乎是横跨了整年。每年的元旦、立春、寒食、端阳、中秋、重阳、冬至、除夕等节庆日子要上演大戏;皇帝、皇后、皇太后生日的时候有戏曲助兴,帝后整寿如六十、七十、八十大寿,举行的大规模庆典里更少不了戏;如果宫中遇上喜事儿,像是皇帝娶皇后、册封妃嫔、皇子成婚等也是会上演剧目的。当然,这些都属于特殊节日和喜庆日子。普通的日子里宫中听戏么?答案也是肯定的。清代每月的初一、十五,或是夏日赏荷、冬日赏雪都会有戏曲助兴,可以想见当时戏曲上演的频繁程度。

《升平除岁》

《下海投文》

上演宫廷戏曲可谓宫中欢度年节、庆贺喜事和休闲放松的重要手段。2019年1月9日,养心殿研究保护项目的工作人员在养心殿西配殿南山墙前沿的金柱砖雕透风内,发现两份道光年间的清宫春节曲目的戏折,里面便记载了包括“升平除岁”“福寿迎年”“看装”“下海”和“亭会”等19出曲目名单及演职人员,曲目名称可谓“应景儿”。

《昭代箫韶》

有趣的是,这些宫戏还有“寓教于乐”的意义。乾隆年间,清朝的政治、经济逐步进入鼎盛时期,于是在精神文化层面,皇帝也会通过一些剧目来体现其对儒家思想和伦理道德的倡导。如宫戏剧目《昭代箫韶》取材于《杨家将演义》,描写了北宋名将杨继业全家尽忠报国,贤王德、昭辅政的故事;《劝善金科》则是以目连救母为故事题材的连台本戏,但除了目连救母主线外,还有朱紫贵卖身葬父、李晟平叛等辅线。这些剧目在编写戏本时,就有意加入了忠、孝、仁、义等积极的价值理念。

《劝善金科》

此外,清宫戏曲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还被赋予了鲜明的礼乐色彩。清代戏曲被纳入朝廷仪典,更成为衬托皇家威仪、丰富宫廷礼乐的重要部分。那么,如此多的戏剧演出由谁来负责编排管理,又是谁来负责演出呢?

清早期,紫禁城里有“南府”和“景山”两个专门管理戏曲排练与演出等事务的机构。南府和景山都隶属于内务府,它们既是宫廷戏校,又是宫廷戏剧班社。其组成人员既有来自宫内的太监,即“内学”,也有以江南挑选的优秀伶人充当民籍教习招收的民籍学徒,称为“外学”。道光七年(1827年)机构改革,景山归入南府,后又改南府为升平署,一度撤销外学。但至同治、光绪年间,宫中多次召民间戏班入宫演出,还有佼佼者进入升平署任教。可见清宫戏剧虽为当时戏曲之翘楚,但宫内外的交流也非常频繁,这也为当时上演多样的戏曲节目奠定了基础。

升平署人员照片

戏台奇巧 | 上天亦可入地亦可

目前,清代所修的诸多戏台中存留下来、体量最大的戏台——畅音阁大戏台便保留在故宫博物院的珍宝馆区域。

它始建于乾隆年间,体量较大,装饰精美,设计奇巧。外观看戏台共三层,从上至下依次是“福台”“禄台”“寿台”,实际内部在“寿台”之下,还有一层地井。

畅音阁大戏台

寿台地面以下的地井共有五个,井口的盖板可以打开,下去直通后台,实际就是畅音阁的地下室。一般来说,每层戏台都有该层左右侧的上下场门。此处设计有地下室,实际是为了让演员在需要的时候从“特殊”入口进入戏台。不过地下室还有一口真的水井,人们利用它在演出时的共鸣来提高音量。

有地井,自然也有天井。禄台、福台中间都各有一个天井,打开后能贯通上下,井口还设置有辘轳,演员及道具可以直接通过辘轳“飞到”舞台上。当天井与地井配合使用,这个戏台便可以演上天入地的大戏了!

畅音阁大戏台内寿台

举个例子,《升平宝筏》其实也就是今天大家所熟悉的《西游记》。这个剧目如果在畅音阁演出,就孙悟空向龙宫索要兵器,龙王告状这一出,天兵天将的扮演者就可以从仙楼“飞”上寿台;再或是唐僧途经通天河,被鱼精所困一出,若以寿台作为冰面,唐僧便可从寿台地板之下的地井下台——看起来就像是掉进了冰里,鱼精从地井上台——看起来就像是从冰面之下出来。

不过,据著名艺术家杨小楼回忆,其于光绪末年在畅音阁和颐和园德和园演出时,演的部分角色就是妖精一类的,但当时却未从地井中爬出来过,主要还是从戏台的上场门入,下场门出。可见,神仙从上而下、妖怪由下而上这个规律也不是绝对的。不过三层戏台的设计却着实精巧,兼顾了多种演出需求。

《升平宝筏》

杨小楼

除了畅音阁,现在故宫里还保存有倦勤斋内的小戏台,重华宫漱芳斋院中的戏台和室内的“风雅存”小戏台,都是乾隆时期建的。随着清朝的灭亡,1923年,在漱芳斋为敬懿皇贵太妃生日所举行的外班演出成为宫中绝唱。延续两百多年的宫廷戏剧活动也到此结束。然清代皇家对戏曲的热爱和推崇,也着实推动了中国戏曲的发展,是戏曲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责编:李颖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清代宫廷戏曲展
商伟: 小说戏演:《野叟曝言》与万寿庆典和帝国想像
揭秘清朝皇帝后妃的“戏迷”生活:乾隆自编自导自演,慈禧“嗜戏如命”
宫廷生活很单调?这些活动加点“料”
探索·发现《清宫秘档》皇帝的一天
网易博客欢迎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