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海洋“白胖子”为啥如此受欢迎!?因为真的很萌啊!
大家好!我是恶狼!又是一个月没见面了。拖更的理由实在是找不出来......所以这次就不说为什么拖更了。不过,还是那句话,只要我还喘口气儿,就会时不时出来诈尸一番来证明我还活着。
闲话少叙,让我们开始今天的故事。注:本期内容有点长。

时代变了,现代人类对动物的态度也变了,人类一旦吃饱饭,就会对某些“闲事”产生争论,特别是在动物的争论上。

无论是喜爱猫狗人士争宠,还是脑残屁孩网络斗兽,总之闲人为闲事争来争去是屡见不鲜,爱搬弄是非的CNN就为此鼓捣出一个世界上最可爱动物排行榜引战,前二十名选手如下。(排除了猫狗等动物。)

 世界最可爱动物排行榜CNN版 

二十名:树懒。哺乳纲披毛目下树懒亚目动物的通称,哺乳动物,共有2科2属6种。野生树懒终年栖居树上,用爪钩住树枝倒挂身躯,并在树上移行,可防备地面食肉兽的袭击,天敌为蟒蛇和猛禽。嗅觉灵敏,视觉和听觉不很发达。夜行性,以树叶、果实为食,分布于南美洲的热带雨林中。



十九名:倭河马。长得很像河马的河马科动物。(类似猩猩很像人,也是人科但不是人
)体长1.5-1.75米,肩高75-83厘米,尾长15-20厘米,体重约160-270千克,体重比河马要小要7-8倍左右。栖息在溪流、潮湿的森林和沼泽地带。喜欢单独活动,只有在交配时才会成对出现。主要吃雨林中低矮的蕨类植物、阔叶植物和掉落在地上的水果,一天大概花6个小时觅食。(图中为倭河马宝宝)




十八名:蜂猴。为灵长目蜂猴属下的一种猴子,有9个亚种。体长28-38厘米,是较低等的猴类,栖于热带雨林及亚热带季雨林中的树上,极少下地、独居、行动缓慢,只有在受到攻击时,动作才有所加快,故又名“懒猴”。以植物的果实为食,也捕食昆虫、小鸟及鸟卵。蜂猴是少数靠毒进行防御的哺乳动物。



第十七名:变色龙。蜥蜴亚目、避役科动物的统称,主要树栖。特征为体色能变化。种类相当多,体长多为15-25公分,最长者达60公分。最小的只有指甲盖那么大。其中约有一半的种类仅分布在马达加斯加,其他大部分分布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2种分布在亚洲西部;1种在印度南方和斯里兰卡;另一种(普通避役)分布在近东向西穿过北非至西班牙南部一带。多捕食昆虫,也有个别种类捕食其它蜥蜴或幼鸟。



第十六名:狐獴。獴科狐獴属动物。头尾长42-60厘米,躯干修长笔直,栖息于草原和开阔平原地区,是非常社会化的动物,住在可达到四十只的群落里,擅长挖洞,夜晚休息白天活动,主要以昆虫为食,但也会吃蜥蜴、蛇、蜘蛛、植物、卵以及小型哺乳动物。主要分布于南非的卡拉哈里沙漠。



第十五名:考拉。是树袋熊科、树袋熊属动物,所以也被称为树袋熊。体形肥胖,没有尾巴。成年树袋熊体长约70-80厘米,体重10千克左右,野生考拉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树上度过的,一天大部分时间都用来睡觉,只有不到10%的时间用来觅食,而其他的时间主要用来发呆或静坐上。多以桉树叶为食,野生种只分布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昆士兰州、南澳大利亚州、维多利亚州)。



第十四名:企鹅。是鸟纲、企鹅科所有动物的统称。共有18种,大多分布在南半球。特征为不能飞翔、趾间有蹼、善于游泳,游速可达每小时25-30千米。一天可游160千米。主要以磷虾、乌贼,小鱼为食。各个种的成年企鹅主要区别在于头部造型和个体大小。



第十三名:小熊猫。小熊猫科小熊猫属动物。外形和浣熊很像,但没有浣熊的猥琐气质。全身红褐色,圆脸,吻部较短,脸颊有白色斑纹。耳大,直立向前。四肢粗短,为黑褐色。尾长、较粗而蓬松,并有12条红暗相间的环纹;尾尖深褐色。善于攀爬,喜食箭竹的竹笋、嫩枝和竹叶,各种野果、树叶、苔藓、以及捕食小鸟或鸟卵和其它小动物、昆虫等,尤其喜食带有甜味的食物。野生种分布:中国、不丹、印度、缅甸、尼泊尔。



第十二名:白鲸。这个动物这里就不详细说了。因为......



第十一名:小丑鱼。对雀鲷科海葵鱼亚科鱼类的俗称,是一种热带咸水鱼。已知有28种,与海葵有着密不可分的共生关系,因此又称海葵鱼,领地观念极强,最大体长可长至11cm。原生在印度洋和太平洋较温暖的水中,包括大堡礁和红海。虽然大部分种类的分布有限制,但某些种类分布的却十分广泛。



第十名:南美洲栗鼠。啮齿目豪猪亚目美洲栗鼠科动物,平均有10-20年寿命。因其酷似宫崎骏创作的电影中的龙猫,被宠物圈昵称为“龙猫”。素食,非常怕热,居住环境应阴凉通风。宠物龙猫性格温顺,活泼好动,喜欢蹦蹦跳跳,好奇心强,主食为龙猫粮和提摩西草,需要经常磨牙,野生种只分布于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



第九名:狍子。小型鹿科动物,体长仅为95-135公分,肩部65-75公分高,体重15-30公斤。只有雄狍有角,短而直,第一两年角不分支,只到5-12公分。高龄健康的雄狍的角可达20-25公分,两到三个分支,偶尔也能长出四个分支。和其它鹿不同,狍的角掉了之后马上开始重长。野生种只分布于欧洲和亚洲,故也有西方狍和东方狍之分。(都是一种动物)



第八名:宽吻海豚。海豚科宽吻海豚属动物。主要分布在温带和热带的各大海洋中,常在靠近陆地的浅海地带活动,较少游向深海,成年宽吻海豚的雌性身长为1.9-2.1米,体重为170-200千克,雄性体长为2.5-3.9米,体重为300-650千克。流线型身体,皮肤光滑无毛,体背面是发蓝的钢铁色和瓦灰色,腹部有很明显的凸起。吻较长,嘴短小,嘴裂外形似乎总是在微笑,食物主要包括带鱼、鲅鱼、鲻鱼、沙丁鱼等群栖性的鱼类,偶尔也吃乌贼或蟹类,以及其他一些小动物。



第七名:羊驼。偶蹄目、骆驼科动物,南美洲安第斯山脉特产。(但却在中国混成第一代网红动物,原因嘛......)体重55-65千克,头体长度1200-2250毫米。外形有点像绵羊,一般栖息于海拔4000米的高原。每群十余只或数十只,由1只健壮的雄驼率领。以高山棘刺植物为食。



第六名:蜂虎。鸟纲、佛法僧目的1科,共有3属26种。羽色艳丽,两性相似。生活于村庄附近丘陵林地;树栖性;以空中飞虫为食,特别喜吃蜂类;在山地土壁挖隧道为巢;卵形颇圆,白色。该科鸟类遍布旧大陆的热带和温带区域。

很奇怪的是,资料里显示的第六名还有蜂鸟,但与蜂虎完全不是一个物种。共有1科2亚科104属355种。体型很小,体被鳞状羽,色彩鲜艳,并闪耀彩虹色或金属光泽,雄鸟更为鲜艳;嘴细长而直,有的下曲,个别种类向上弯曲;舌伸缩自如;翅形狭长;尾尖,叉形或球拍形;脚短,趾细小而弱。善于持久地在花丛中徘徊“停飞”,有时还能倒飞。大部分食蜂蜜,某些种类也吃一些小型昆虫。野生种只分布于拉丁美洲,北至北美洲南部,并沿太平洋东岸至阿拉斯加。



第五名:海獭。鼬科海獭属动物,体长130-150厘米,体重30-50千克,尾长30-40厘米,雄性略大于雌性,一夫多妻制动物。前肢短而裸露,后肢长而扁平,趾间有蹼,成鳍状,适于游泳和潜水。喜食海底生长的贝类、鲍鱼、海胆、螃蟹等,有时也吃一些海藻和鱼类。分布于北太平洋的寒冷海域。由于高品质的皮毛引来人类捕杀。野生海獭全世界仅存2000只。



第四名:竖琴海豹。(图为幼体)体长1.7米,体重130千克。面部宽阔,两眼靠近,强壮而呈黑色的爪子,银白色而光滑的皮毛。明显的黑色条带在背部形成许多鞍纹,大体呈竖琴图案。善于潜水,可至深水觅食,平均潜水深度150-200米,潜水时长4-13分钟。主食鱼类,食谱涵盖67种鱼类和70种海洋无脊椎动物。广泛分布于北大西洋和北冰洋海域。



第三名:大熊猫。不用再多介绍了吧?别说咱们中国人了,就连外星人都可能会知道的动物。不过,我个人对大熊猫排名第三不是很满意。




第二名:眼镜猴。又称跗猴,属灵长目、简鼻亚目跗猴型下目眼镜猴科,包括眼镜猴、西部眼镜猴和菲律宾眼镜猴3种。是一种极度濒危的小型猴类。也是已知的最小猴种。体长只有9-12厘米,体重为150克左右。主要分布于东南亚的菲律宾等地的茂密的次生林和灌丛中,原始森林中也有分布。白天睡觉,夜间活动,能在树枝间跳动,距离可达几米,但却几乎从不下地地活动。其听觉敏锐,颈部几乎可旋转360°。主要捕食昆虫,也吃小型蜥蜴。



第一名:耳廓狐。世界上最小的狐狸,也是最小的犬科动物。体型甚至比家猫还要小一些。生活在非洲北部和西亚沙漠地带,常见摄食小型啮齿动物、蜥蜴、鸟类、禽蛋和昆虫等肉食;水果、树叶和植物根茎也会吃。其实属于当地的无危物种,不知道为什么被炒成宝贝了。值得一提的是,它是狐狸中少见的群居种类。但猎食还是独自行动。



说实话,虽然这些动物是挺可爱,但我都觉得这榜单有点挑拨离间的意思,本期为了不失偏颇,我从中间挑一个......



......
大概只有10个像素大小的锅导、擅长写作、敲碎人类膝盖

混到这终于超出4000多...啊不,该开始说点正经的了,我打算从CNN排名的这二十大可爱动物中间挑一个侃侃,那么,有请今天的主角......

白鲸  Beluga Whale
目:鲸目     亚目:齿鲸亚目     科:一角鲸科
属:白鲸属     分布区域:北冰洋及附近海域。

以我个人眼光来看,白鲸算不上什么高颜值动物,长相还算讨喜......吧?

在鲸类中,白鲸算是很有辨识度的种类,毕竟是白的嘛。就是这颜值......

这颜值怎么形容呢?不就一丑中带萌,凶中带柔的小白胖子嘛?怎么人气会这么高?
比我人气高多了,我长得还没白鲸好看吗?
可是虎鲸也没上榜啊!

所以我才对CNN的榜单有点不满啊,不过既然说白鲸,那么还是多了解一下吧,也许性格很可爱呢!虽然白鲸看起来像个丑萌的白胖子,但它的成体可以长至3-5米,体重最大可达1.5吨,如果按长度和北极熊或人类对比的话大概是下面这个比例关系。
如果还不太理解这个体型差异,那我用一段人类和鲸类的体型对比视频来说明,请注意,视频中的数据并非是该物种可测的最大个体,而是平均体型。
视频数据:
1.黑白海豚(1.7米)
2.亚马逊河豚(2.5米)
3.白鲸(4米)
4.宽吻海豚(4米)
5.一角鲸(5米+1.5-3米的角)
6.虎鲸(8米)
7.抹香鲸(12米)
8.座头鲸(15米)
9.弓头鲸(18米)
10.蓝鲸(25米)

而且说白鲸“胖”可能只是人类看到水族馆里的白鲸,野生的白鲸,它们大概是这样的造型(雄性)......

虽然野生白鲸的画风也是圆乎乎的,但看起来要精壮得多,特别是雄性,越壮就越招雌性喜欢。

被捕捞的成年野生白鲸,从画面上看,不仅仅是块头比人类大很多,力气也是相当大。

看起来慢吞吞的白鲸,实际上游泳速度还不错,据人类可测到的白鲸最快时速可达55km/h,人类就算用最快的时速在陆地上奔跑也会被它秒成渣渣,人类若想靠游泳在水里和白鲸比速度就别琢磨了。

其实白鲸的泳速在鲸类中不算什么,它潜水能力不错,可以闭气17分钟,可测的白鲸最深潜水记录为为872米,虽然也算不上潜水最深的哺乳动物,但人类在有装备的情况下最深的潜水记录只有332米。

对白鲸来讲,最擅长潜水的人类使用最好的潜水装备在水下也不算是会游泳的。

很奇葩的是,它被生物学家分为一角鲸科,虽然与一角鲸一样没有背鳍(江豚也没有背鳍),但也没有一角鲸的“角”。

一角鲸的长牙通常是雄性用来争雌、搏斗、防御用的,据说牙越长的雄性在家族中的地位就越高,性格看起来比白鲸凶得多,我也不太明白为什么白鲸被分为一角鲸科。(难道基因比较接近?
但好脾气的白鲸倒是比较包容,它们甚至能接纳一角鲸成为群员,感觉白鲸的性格是“只要你对我好,我也会对你好”。下图为混入白鲸群的一角鲸,关系看起来非常和睦。

白鲸并不是靠“须子”过滤浮游生物讨生活的须鲸,而是靠吃海鲜过日子的齿鲸,但由于没有太多的锋利大牙咬猎物,它们一般把食物整个吸入口中,所以猎物也都是些比较好欺负的小型海鲜。

简单说一下须鲸和齿鲸的区别,顾名思义,须鲸就是嘴里没有牙齿,只有角质须的鲸类,它们体型大、脑袋大、嘴也大,最小的个体也不会小于6米,由于游泳速度慢,它们就用角质须来过滤些游不快的海洋小生物为生。须鲸的种类有:蓝鲸、长须鲸、座头鲸、露脊鲸、灰鲸,其余鲸类都为齿鲸。

齿鲸就比较好理解吧?就是长牙的鲸类,捕猎也属于主动出击型的。抹香鲸、虎鲸、突吻鲸、白鲸,以及所有的海豚、江豚、河豚(不是河鲀)等都属于这个种类。虎鲸甚至会用搁浅战术来对付岸上的猎物。

白鲸食谱:胡瓜鱼、比目鱼、杜父鱼、鲑鱼、鳕鱼,也食用无脊椎动物,如蟹、虾、蛤蚌、蠕虫、章鱼、鱿鱼以及其它海洋底栖生物。

暂时还不知道白鲸是否会像虎鲸那样有目的性的捕食海鸟,但从截图来看,它们更倾向于玩,也许会误吞几只吧?

因为是靠嘴吸取食物,所以白鲸的这个嘴就显得比较特殊,它比其它鲸类更擅长用嘴吐圈、吐泡泡,具体意义不明,但据分析多是用于玩耍或者胡闹。

白鲸在水下吐泡泡的两种方式,嘴和头顶的鼻孔都可以哦。

感觉头顶鼻孔吐出来的泡泡更圆呢!

没确切资料说它们是否会用吐泡泡进行什么感情交流,但很多生物学家认为白鲸的智商相当于人类的三岁小孩,行为活动以及情感表达相当复杂,姑且就当这种行为算是白鲸的一种“互动”方式吧。

和其它鲸鱼一样,白鲸的鼻孔也是长在头顶上,鲸类比海豹、海狮那一类的海洋哺乳动物更适应也更依赖水,鲸的鼻孔只与肺连接而不连接食管,据分析嗅觉可能比较差,但不能确定它们没一点嗅觉。

早期捕鲸人认为鲸鱼在喷水,实际上那是鲸鱼吐气时喷出的蒸气,是由排出的气体和冷凝的水气组成,当然也会包含一些体液。在强而有力的呼气后接着吸气,然后是短暂的停顿,然后再循环,常常一分钟呼吸5或6次,直到鲸鱼潜入海中。

不过,我没想到的是白鲸的大脑门竟然是软的(不知道别的鲸是不是也这样?),在白鲸的头盖骨之上是脂肪组织构成的结构,据说可以用于控制鼻腔发出不同的声音,我倒是认为也有防撞减震、保护大脑的作用。

据说白鲸能发出几百种声音,而且发出的声音变化多端,甚至还可以模仿铰链声、铃声、汽船声等,可谓是海洋中的“口技大师”。曾经水手对白鲸发出的声音赞叹不已,送给它们“海洋金丝雀”的绰号,这说明它们发出的声音好听,就像唱歌一样。

白鲸是群居,但鲸群的组成方式、群中是否有地位、等级、从属之分还不明确,大部分专家认为它们之间的关系更像是亲人、朋友而不是上下级,那些年龄大、经验足、能力强的白鲸“操心”的事也比较多。

每年7月,白鲸从北极地区出发开始它们的夏季迁徙,迁徙目的地大都集中在纬度靠北的地方。

迁徙多以几只或十几只的家族为单位,也有因为迁徙目的地相同聚成的大群,据分析,鲸鱼的迁徙多与洋流变化有关。

白鲸的迁徙比较欢乐,喜欢在途中玩耍或找乐子,也比较爱干净,很多白鲸在长途跋涉中粘了很多脏东西,体色显得肮脏,这时它们大多会潜入水底打滚,不停翻身,或在浅水滩的砂砾上蹭身体。它们会这样不停翻好几天,每天坚持几小时,过几日后,白鲸身上的老皮肤就会全部蜕掉,换上白色的整洁漂亮的新皮肤,体色焕然一新。


白鲸的繁殖季节在2-4月,但我没找到雄性白鲸有争雌干架的资料,白鲸群的“领头鲸“大多是最年长的雌性,这也被某些生物学家称为”祖母结构“,所以......

白鲸的交配,雄性撩雌性彬彬有礼,而且很有耐心,并不粗暴,这个缠绵时间那是相当磨叽。

白鲸的分娩。

白鲸的妊娠期要14个月,白鲸宝宝一出生就有1.3-1.6米的身长,雄鲸7-9年,雌鲸4-7年发育成熟,生殖间隔2-3年。

白鲸宝宝喝奶中。

虽然叫白鲸,但白鲸宝宝刚出生的时候不是白色而是灰色,大概要过五岁以后才会逐渐变白。

野生的白鲸家族老奶奶的年龄一旦超过20岁,大多数会停止繁殖,此后,不但要为鲸群“操心”,还要负责教育年轻的下一代......

如果没有意外的话,野生的白鲸在自然环境中可以活50-100年左右,平均下来在60岁左右,虽然雌性需要操心的事多,但寿命大多比雄性长,其实大多数动物雌性普遍比雄性寿命长,人类也不例外......

白鲸既不喜欢酷热,也讨厌严寒,主要栖息于河道入口、峡湾、港湾以及北冰洋常年有光照的温暖浅海,夏季也会出现在河口水域,栖息地水温一般8-10℃左右,其主要分布区域如下。途中热带地区的白鲸可能是水族馆里的,野生白鲸应该是北半球高纬度区生物,虽然会迁徙,但应该不会跨越亚热带或赤道去南半球混。

据说野生白鲸的最大天敌就是人气极高的虎鲸,拥有更高智商且群居的海洋“胖虎”几乎在水中无敌,它们要合伙干掉白鲸也并非什么太难的事。

不过,网上能搜到虎鲸袭击白鲸的画面极少,我甚至找到虎鲸和白鲸混在一起玩的画面,也许在吃饱饭的情况下,大家都还是朋友吧?

近几年,由于白鲸生活的北极地区的食物越来越匮乏,北极熊加入了猎杀白鲸的队伍。

北极熊吃白鲸的画面倒是很容易就找到了,在残酷的大自然环境中,可爱和萌一文不值。换个角度想,野生的北极熊混得比白鲸还惨,说是白鲸的天敌它还算不上。

说到这,很多人也该明白了,白鲸的身体素质绝不是海里最能打的,但在水中其实也没什么太能欺负它的,它在水中干翻几个人类是没问题的,但白鲸无论野生还是圈养,它们完全没有针对人类的暴力攻击行为。

应该说,它是海洋里脾气相对比较好的“白胖子”,不怎么喜欢暴力活动,性格也要软萌一些,而且它们似乎更喜欢玩耍、做游戏,人类认为白鲸可爱,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它对人类比较“友好”。

野生白鲸和潜水员,那是的相当“友好”了,也可以说,大部分鲸类对人都没啥攻击欲望,虽然人类对此有很多理解,但这其实是个未解之谜。

水族馆中的白鲸则更招人喜欢,不然它也混不成BBC版世界上最可爱的动物之一了。也不知道是不是受过什么训练,水族馆白鲸特别喜欢和小朋友闹着玩。P.S.据说圈养虎鲸因为有杀人记录就没排进去......

这个“友好表现”只能说是人类的一种推断,动物到底怎么看人类至今也无太确切的说法。不过,白鲸还是靠着它“友善”的性格以及憨萌外貌混得人气超高,只要心理还算正常的人对这样的动物很难说不喜欢。

但讽刺的是,威胁白鲸生存的最大敌人反而是喜欢白鲸的人类,自从17世纪以来,由于捕鲸的高额利润,捕鲸者对鲸类的猎杀可谓相当疯狂,北极土著爱斯基摩人今天这么干我还能理解,其他人还这么干我是很不理解!

即使在现在,捕鲸业也还存在,日本甚至于2019年重启了捕鲸业,虽然该产业臭名昭著,但最近大有方兴未艾之势,别说白鲸,就算比白鲸大得多的鲸,人类只要想弄它,阴招多了去了。
据推测,全世界野生白鲸的数量不超过8万只,实话实说,还达不到濒危的等级,但这个数字却在近几年急速降低,人类的猎杀只占其中一部分,还有更重要的原因导致白鲸数量持续锐减。

科学家们曾通过解剖莫名死亡的野生白鲸的尸体得到了答案,因为人类活动的各种污染导致白鲸的免疫系统因生存环境的恶化而遭到严重破坏,这些白鲸患过胃穿孔、肝炎、肺肿等疾病;有的白鲸甚至患有癌症,这在鲸类动物中实属罕见。

除了猎杀和环境恶化导致白鲸的数量减少外,水族馆的表演项目也一直被指责,由于体型和性格都比较适合,它们甚至成为了比虎鲸还要热门的“演员”。

为了鲸类表演能更早适应人类,很多水族馆中的鲸是人类从小培养起来的,有些鲸可能一辈子都没见过海。

说到这里,我就要谈谈为什么我比较反对圈养鲸豚类动物了。肯定会有人说我这是矫情,不圈养鲸豚,你上哪看去?你还怎么“假科普”啊?我自然不是专家,那么还是来看看意大利的 Joan Gonzalvo 博士的一些观点。

关于海豹、海狮或是其它动物是否适合圈养这个问题,我会在后面解释,先认识一下 Joan Gonzalvo 博士,他是有超过15年的研究野外海豚以及海洋环境保育的资深学者。

1.鲸豚的心智高度发达,感知力也很强大
动物的心智可被定义为精神上和行为上的灵活性,而心智发达的动物能发展出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鲸豚无疑是心智高度发达的动物,他们具有良好的记忆力、自我意识,以及其他能力,从而使得鲸豚能够在各种环境下利用所得信息处理困境。鲸豚的大脑非常复杂,他们的心智和感知力和大型类人猿以及幼年人类不相上下。可悲的是,也正由于他们的高心智高感知力,也使使他们的表演成为了很多海洋馆热衷的,而这么做的目的只有娱乐大众来获利。



2.圈养严重的限制了鲸豚的活动范围
野外自由的鲸豚所处的是丰富而随时变化的环境。海里的鲸豚几乎随时都在游动,比如瓶鼻海豚每天要游动上百英里,有时甚至达到上千英里。有圈养场馆说自己给圈养鲸豚提供食物,但这也将鲸豚限制在了长度不过2-30米的圈养池里,剥夺了他们为追逐猎物而游猎的行为,你只能见到一圈圈在其中打转刻板的鲸豚。野外的鲸豚运用回声定位来探寻周遭的环境,他们的声呐系统在长久的进化中也变得非常先进,所以鲸豚的听觉就像人类的视觉一样,是认识世界的主要感官。可惜当他们被圈养之后,这些与生俱来的能力都被扼制。海洋馆和其他圈养海豚的场馆根本无法给这些动物提供任何与自然界相匹配的刺激。鲸豚需要的社交、游动、捕猎行为、自然行为、听觉感知和其他任何需求在这些圈养场所里都被剥夺了。



3.对鲸豚来说,社交关系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有决定性作用
在鲸群里,每一个个体都有自己的社会角色,他们的互动也构成了鲸豚自己的社交网络;个体之间靠着学习和记忆来保持这种动态的关系。鲸群里甚至有代代相传的文化,而文化更是群体里具备了先进的社会学习能力才能产生的。在野外,当个体间产生摩擦时,一方往往会暂时或长期离开群体,或者和群体里其他个体结盟;这些策略在圈养环境里都不可行:圈养的鲸豚被人为关在一起组成人为的小群体,而且生活在极小的限制环境里;当他们感受到社交压力时,他们无处可逃,从而只好上升为攻击行为;圈养的鲸豚在这些高压下,身心都处于不健康的状态,因此,圈养鲸豚的育幼失败,严重的身心疾病、死亡等现象更是屡见不鲜。甚至会因为情绪崩溃攻击人类,也只有圈养的鲸豚才发现过攻击人类的行为。



4.鲸豚的心理和感情都很敏感
研究发现鲸豚的大脑具备纺锤体神经元,这种在大脑皮层中负责社会行为和意识情感的细胞之前只在人类和其他大型类人猿中被发现。纺锤体神经元能使个体感受到爱和被爱,痛苦和折磨。我(Joan Gonzalvo博士)的一个私人经历是:2007年在一次希腊海域的野外研究中,我和我的团队遇到一头雌性瓶鼻海豚,她的幼崽在2天前死去了。虽然作为一个科学家,我不应该带着情绪做研究,但是毫无疑问,我见到的就是一个悲伤的母亲在悼念自己的孩子。她不断用自己的吻部和胸鳍去触碰幼崽的尸体,时不时将尸体拖出水面,就像母亲帮助幼崽呼吸一样。在整个观察期间,我们都听到无法形容的令人心碎的哭喊声。
失去孩子而极度悲伤的鲸鱼母亲,如果你没看过这段视频,我建议别看了......听完真的难受。

其他鲸豚研究者也观察到类似的照料和关照行为。雌性鲸豚是主要照顾幼崽的,而鲸豚的幼年期可以长达3年,有些鲸豚甚至终生不离开母亲(比如雄性定居型虎鲸)。母亲会付出所有精力来照顾和教导后代,而幼年期也被认为是幼崽的集中学习期。我们不该把鲸豚上翘的嘴角等同于人类社会所理解的快乐,特别是那些被圈养的鲸豚,由于颌骨的构造而显现的嘴角的弧度更不是他们的真实感受。



5.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圈养鲸豚能支持公众教育和科普
我(Joan Gonzalvo博士)最近的一篇文章《意大利海豚表演综述》研究了意大利的海豚表演是否能反映海豚任何的天然行为,并且这些表演到底能否传递给观众任何有效的科普和激发他们对鲸豚以及鲸豚保育的兴趣。我的结论是,这些表演没有展示出鲸豚的任何天然行为,生态状况和保育知识。所谓的表演都是娱乐性的,让这些复杂的社会属性强烈的动物做出小丑化的行为。圈养场馆所声称的“鲸豚表演”可以带给游客巨大的教育作用完全是虚假的,而让鲸豚表演唯一的目的只是娱乐观众来盈利。



Joan Gonzalvo 博士这五个观点简单概括就是,鲸豚是高智商的大型水生动物,所以圈养对它们的生存有很大的不良影响,所有圈养鲸豚的平均寿命均比野生自然死亡的同类短得多。圈养鲸豚几乎等同于人类从一出生就给判了终身监禁。所以,请思考一下,这些天生就一副笑脸的动物真的喜欢这样的生活吗?


养过多种宠物的人应该会有所了解,越是聪明的动物就越需要人类在精神上有所付出,就连狗这种主动接受人类驯化的动物如果主人一天不搭理的话都会在情绪上产生很大问题,就更别说鲸鱼这种有着高智商和复杂行为的动物了,好在狗的“社交圈子”远比圈养在水族馆里体型庞大的鲸要宽泛多了,不然一样会抑郁而终。

对于智商有限,只需要温饱和简单精神安抚就能过好日子的动物来说,圈养其实是驯化而不是坐牢,所以,除了高智商动物(鲸、豚、猩猩等外的其它动物,圈养的寿命远比在野外长,对于海豹、海狮这样智商等级的动物来说,它们可能还巴不得在人类那里混口饭呢,而且有些动物不圈养,人类也混不到今天。

所以说,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人类圈养动物并不是什么过错,但圈养绝对不适合鲸豚类动物,以人类现有的条件还给不了它们足够的“爱”。这种“鲸鱼之爱”只能在它们的野生群体里中才可以找到。

而且怎么说呢,鲸鱼在自由的环境中看才更可爱吧?

我也承认不圈养也的确无法细致的研究它们,但除此以外,我们是否能不为了获取私利或娱乐而对它们做出各种伤害呢?


熊吉君......我一眼就看出来你是人装的!吃我“大威天龙”!歪?蜀黍嘛?我这里......


本期的字有点多,毕竟写了很长时间,其实这期内容应该早十几天发布的,因为眼疾有点复发,中间就断了几日,所以,最后的视频是二狗同学帮忙剪辑的,大家可以欣赏一下挪威著名的网红白鲸 Hvaldimir 和人类玩耍的风采,虽然它很亲人,但并不是圈养的,它的出身一直是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他演了一头重获自由的鲸鱼,可现实并没有完美结局
对不起,这样的照片,以后我不会再点赞了!
鲸说丨我是瓜瓜,瓜头鲸的“瓜”
威鲸闯得出天关否?
一定要用“残忍圈养动物”的方式获得愉悦吗?【黑鲸事件|黑鲸效应|机器动物】
生灵南极——刘志超《融化的南极》摄影专题系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