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新形势下学校德育的难点与对策(三)

第三节:新形势下学校德育的原则

 内容提要:
    
一、 德育原则概述
    
二、 新形势下学校德育的基本原则

    
德育原则是进行德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理。正确理解和贯彻德育原则,对完成德育任务,具有重大作用。历史上的一些教育家,根据教育实践经验曾提出过不少反映德育工作客观要求的有益经验。如以身作则因材施教循循善诱长善救失防微杜渐等等,批判吸收这些有益的经验,作为我们工作上的借鉴,是十分必要的

    一、德育原则概述
    (—)
什么是德育原则
    
学校德育原则是教育者对青少年学生实施教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是教育者处理德育工作中的基本矛盾、关系的准则或指导思想。

)确定德育原则的主要依据
    
德育原则是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德育目标提出的,反映了德育的客观规律,是广大教育者德育实践经验的总结、概括,并批判地吸收了古今中外教育的优秀成果,体现了一定社会的民族、文化特点。
    
我们社会主义学校的德育原则体系,应是在马列主义基本理论指导下,根据党和国家的德育目标及人们对德育规律的认识,运用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等科学原理,对社会主义学校的德育实践经验进行的理论概括,并批判地吸收了中外教育的历史精华和当今国外的有效成果。它应具有正确的方向性、明确的目的性、理论的科学性、实践的可行件和体系的完整性。
    
学校德育原则体系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将随社会的发展、德育实践经验的丰富和人们对德育规律认识的深化而日益丰富、发展,更趋于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
    (
)学习和贯彻德育原则的意义
    德育原则是德育工作的内在需要。由于多种因素的参与程度不同。德育过程各构成要素的组合状态不同,德育经常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关系和矛盾。如何对待和解决这些关系和矛盾,在客观上就需要有一定的原则作依据。德育原则在帮助人们处理和解决各种关系和矛盾具有重要作用。
    
一是对德育工作的指导作用。德育不仅反映社会及其教育目的对德育工作的要求,而且也是人们对教育规律、教育实践经验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正确反映。因此,它对德育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二是对德育工作的评价作用。德育原则不仅能为人们处理、解决各种关系和矛盾提供一般的策略性要求,而且还反映出一定的德育要求、德育思想、德育价值取向等。能为检查德育工作提供一定的评价依据。依据德育原则来评价德育工作,有利于增强德育评价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二、新形势下学校德育的原则
    
德育工程中的关系和矛盾复杂多样,解决这些关系和矛盾的原则也多种多样。每一条原则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其丰富的内涵。本教材仅对以下基本原则加以阐述。
    
(一)知行统一原则
    知行统一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既要对学生晓之以理,提供他们思想道德认识,又要对学生导之以行,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把理论与实践结合,形成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品格。
    
贯彻知行统一原则是符合德育的客观规律,是德育应当贯彻的一项基本原则。人的思想品德是由知情意行四个因素构成的。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道德认识是产生道德情感,形成道德意志的必要条件,是行的先导。道德行为是一个人品德形成发展的外在表现和客观指标。在德育工作中,首先应从提高道德认识入手,培养道德情感意志,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因此,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应在知、情、意、行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尤其要使学生在知和行的方面做到和谐一致的发展。

在新时期,贯彻知行统一原则,应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第一,联系实际,讲清理论。要对学生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晓之以理,就是通过各种适当的方式,使学生了结和掌握正确的思想政治理论和道德知识。导之以行,不仅要注意使学生知其然和所以然,还要注意在学生需要的时候及时而努力地提供多种帮助和指导,使其行为持之以恒。第二,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分析、评价、解决实践中的有关思想、政治、法纪和道德方面的问题,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培养学生分辨是非和解决思想道德问题的能力。第三,教育学生言行一致,知行统一。同时,教育者自身要注意以身作则,教育者的言行不一,表里不一,不公平会失去学生的信任,而且也会是学生对所进行的教育产生虚假感。
    
(二)启发疏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启发疏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德育的过程中,既要坚持正面教育,启发诱导,使学生自觉、主动地接受教育,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同时又要辅之以必要的、带有一定强制性的纪律约束,实行严格的教育管理。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颇,以保证学生沿着德育任务所规定的正确方向健康成长。
    
这一原则符合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要求,符合德育过程的本质和规律及学生的年龄特点。青少年正在成长时期,朝气蓬勃、积极向上,但知识、经验不足,分辨力、控制力较弱,在正面引导的同时,仍需一定的外力制约,才能形成良好品德。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又相辅相成。没有一定的纪律约束,正面教育的结果难以落实到学生的行动中;没有说服教育的纪律约束,只能成为学生成长的羁绊,难以发挥教育的功能。
    
贯彻这一原则的具体要求是:
    1
、坚持正面教育原则。以科学的理论,正面的道理,客观的事实,先进的榜样和表扬扬为主的方法,引导学生前进。
    2
、坚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启发自觉的原则,引导学生自觉前进,做到事要实、理要真、情理交融。
    3
、说服教育的同时,还要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和集体组织的公约、守则等,并严格管理,认真执行。
    4
、在正面教育的基础上,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在严格管理和纪律约束的过程中,做好思想上的说服、疏导。
    
(三)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原则
    
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按照教育方针、德育的要求进行严格教育和管理,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提高。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相信学生的力量和能力。通过二者的相结合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1、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
    
严格要求就是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对学生进行认真的管理和教育。严师出高徒。只有对学生严格要求,才能把他们培养好。马卡连柯说 “如果没有要求那就不可能有教育。还说:如果对个人没有要求,那么,无论建立集体、无论建立集体纪律,都是不可能的事情。”(《马卡连柯全集》第6卷,第136137)严格要求是建立在讲道理,启发自觉的基础上,不是刁难学生,苛求学生。
    
严格要求的提出要合乎道理,令人信服;要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做到的;要求要具体,易于掌握,便于实行。那种无理要求,过多的要求,不明确的要求,不但不能达到严格要求而且还会产生不良后果。提出要求后,就应严格贯彻要求,不能半途而废,而应坚持到底。要求提出前要反复研究,慎重考虑。要求提出后,应经常督促检查,力争实现,不能朝令夕改或放任自流。严格要求应从热爱学生出发,尊重学生的人格,不能讽刺挖苦,有的教师对学生讲:瞧你这德行!”“你这讨厌劲!等,都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这样要求即使合理,也不易为学生所接受。
    2
、教师要尊重学生
    
教育学生还必须尊重、信任、热爱学生。常言通情才能达理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这说明爱生是师生沟通思想情感的桥梁和学生接受教育的基础。可以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所以,爱生是教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是教师热爱党、热爱教育事业的具体体现。
    
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教育手段。事实证明,一个被教师尊重的青少年,由于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肯定,经常是充满信心,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相反,一个遭受教师厌弃的学生则往往会从中感受到社会的否定和排斥,有时就会自暴自弃,消极无为,不思上进。这说明,教师尊重学生的这种情感的力量,能转化为学生内部心理动力,从而影响到个性发展的方向。
    
严与爱又是辩证统一的。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何说过:当我们对一个人提出很多要求的时候,在这种要求里也就包含着我们对这个人的尊重。爱是严的基础,严是爱的体现。失去严格要求的爱,只能是迁就、溺爱、放任自流;缺乏尊重、信任的严格要求,只能是刁难、苛求,都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只有将严与爱紧密结合起来,才能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取得最佳教育效果。
    
(四)发扬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原则
    
发扬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要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不断发扬学生的积极因素,并利用这些积极因素去克服消极因素,扬长避短,长善救失。
    
学生的积极因素常常表现为学生的优点,消极因素常常表现为学生的缺点。学生的积极因素、优点和长处,是正确的教育和学生努力的结果,是学生接受良好的教育影响,形成新的思想品德的基础。了解和掌握学生的积极因素,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索,首先,就要了解和发掘学生身上的积极因素。人们身上的积极因素是很多的。比如说:人的自尊心。自尊心人皆有之,青少年更为强烈。这种自尊心表现在:自己的人格想得到别人的尊重、言行想争取社会的承认、对人争强好胜等等。这是一种要求向上,不甘示弱的积极因素,是青少年追求进步,渴望成材的潜在动力。人的智趣、志向也是一种积极因素。兴趣就是对某一事物的强烈追求和热爱。兴趣是求知的前提,向上的前导,成功的前奏。我们应当允许和鼓励个人的正当需要,但也应当对同学的兴趣和爱好进行调节,把个人爱好建立在正确思想的基础上。志向是由兴趣发展而来,是鼓舞人前进的一种力量。人的优点、长处也是积极因素。品学兼优的学生,有点处主要地位,表现明显稳定,容易看到,但又容易忽视他的缺点和潜在的消极因素。品学中等的学生,身居中游,优点时显时隐,有时模糊不清。品学皆劣的学生,缺点外露,随时可见,优点往往是少而微,隐而藏,闪光点为也往往被遮盖,被忽略。教师只有热爱学生,工作深入细致,能辩证的看问题,具有教育机智,才能敏锐的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并加以扶植和培养。
    
贯彻这一原则,要求我们要做到:
    1
、要深入,全面地了解学生。教师要作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从各方面去发现学生的优缺点,并进行客观、全面的分析和评价。
    2
、要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能力、启发他们自觉地开展思想斗争。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给以具体的帮助和指导。
    3
、要帮助学生总结自我成长的经验,充分发挥同龄人小榜样的作用。同龄人的小榜样与同学距离更近,更容易成为激励学生自觉上进的动力。
    4
、要勤于察觉处于萌芽状态的积极因素或消极因素,及时引导。教师要从细微处体察学生,时时刻刻关心着每个学生的发展变化,并给予及时的肯定强化或提醒制止。

(五)从实际出发,因人、因境施教的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教育者,既要从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差异和思想品德现状出发,又要考虑具体的时间、地点、环境和教育力量的实际状况,灵活地确定德育的目标、内容、方式、方法,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这一原则是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德育工作中的具体体现,符合教育的普遍规律,也是教育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我国优良教育传统因材施教的继承和发扬。
    
贯彻这一原则的具体要求是:
    1
、客观地、全面地、深入地、发展地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差异和思想品德实际,是因材施教的前提;正确认识和评价当代青少年学生的思想特点,应成为我们了解和研究学生的重点和教改的突破口。
    2
、了解和研究影响学生思想品德成长的各种外部因素和环境影响,机智地创设定的教育情景和有利的教育时机,激发学生内在的心理需求,积极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
    3
、根据学生和教育影响的实际状况,提出切合实际的德育要求,采取恰当的教育措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克服德育工作的一般化、模式化等形式主义弊端。
    
(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都要按照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步调一致地去教育学生。教育的一致性性是德育过程中影响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多种因素所要求的,是指对学生思想品德影响的各方面的因素和力量要相互配合,保持教育影响的统一性和一致性。教育的连贯性是指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需要长期的、循序渐进的培养和塑造,是指学生的教育工作要有计划性、系统性,前后一贯地、连续不断地进行。
    
原则是由思想品德成长受多方面教育影响和思想品德成长的长期性规律决定的。思想品德成长是多方面教育影响的综合结果,这些影响既可产生一致的积极影响,也可产生不一致的消极影响,按德育目标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影响,才能取得良好效果。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是一个由许多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的相互衔接的、不断积累的过程;德育内容又具系统性、逻辑性,因此教育的要求和措施必须是连贯的、相互衔接的、循序渐进的。
    
贯彻这一原则,要求我们做到:
    1
、统学校内部的多种教育力量,使之成为一个分工合作的优化群体。
    2
、学校和教师要主动联系并协调好与家庭、社会教育的关系,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
    3
、处理好德育工作的阶段性与衔接性的关系。首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确定各年龄、年级段教育目标和内容的重点,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方法;同时,做好各阶段的交接和衔接工作,保持对学生影响的连续性、系统性,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得以循序渐进地持续发展。
    
以上六项基本原则既有相互独立的意义,又是紧密联系、相互补充的。教师必须掌握各原则的精神实质,在实践中综合运用、灵活掌握才能提高德育的效果。上述德育的基本原则并不是经久不变的。由于人们对于客观规律的认识不能一次完成,更不能一次穷尽,因而,德育原则也要随着人们对德育规律的认识的不断深化而变化发展、日趋完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教育学之德育原则
精选教育学心理学试题
09年招教考试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德育知识讲座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逐章逐节梳理九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简答题精选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