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德败坏的标签是不可以随便贴的


文|章红(作家,新锐儿童教育专家)


不管愿不愿意承认,金钱几乎是日常生活中最敏感的一个问题,也是最容易与道德挂钩的问题。最常见也最让家长头疼的,是孩子偷拿家里的钱。


故事A


这是一位为女儿“偷钱”深感困扰的母亲讲述的故事:


女儿刚满7周岁,上小学二年级,平时表现都很好,家里一直对她期望很高。


有一天,奶奶很严肃地对我说,女儿拿了她口袋里的钱,而且不止一次。


第一次发现是半个月前,奶奶发现口袋里钱少了,还以为是自己放忘地方了。后来又少,问女儿,她吞吞吐吐承认了,保证再不拿了,让奶奶千万别告诉我。


可上周五居然拿了整整20块走。奶奶就来跟我说这事了。


我二话没说按住女儿结结实实打了一顿屁股。她哭着保证再也不会了。我罚她周末在家写了两天的生字加课文。


谁知,才过两天,星期一一大早,奶奶又来跟我说,钱又少了。我都不敢相信。


女儿回来后,一家人围住她审问。刚开始她还不承认,后来见赖不掉,就承认了。


我怒火中烧,说不想再看见她了,要去姥姥家再不回来了。女儿哭得歇斯底里的,说妈妈我下次再也不拿了,你别走。


我跟她说,眼泪已经没用了,机会给过你一次,你自己不珍惜,现在则不可饶恕。


这个妈妈当夜头疼得睡不着觉,她将女儿偷钱的原因归结为:“全是爷爷给惯出来乱花钱的坏毛病,每次看到她都一块两块三块五块的给,花上瘾了;再不给,就直接开始从大人口袋里拿了。”


她很苦恼:“怎样才能让她知道这是不对的呢?说也说了,打也打了,就是不见成效。”


不见成效,说明没有找到事情的症结。从妈妈的叙述中可以看到的是:首先对孩子进行论断——“乱花钱”,“坏毛病”,“花上瘾”——这些负面的评价足以说明妈妈不认同小孩子正当的消费欲望。


所有被压制的愿望都不会消失,越压制越禁忌就越渴望。


这位妈妈需要做的,不是说教,打骂,论断孩子的道德水准,以抛弃孩子相威胁,而是和女儿一起坐下来,心平气和地讨论这件事。了解孩子的要求,反思自己身上的控制病。然后,可以达成一项协议:孩子到底需要多少零花钱?她准备给予多少零花钱?如此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才能开启一个理性、平等的新境界。


故事B


有个网名为弯道天使的妈妈,非常了不起,她讲了一件事:


假期最后一天,女儿和陈宝贝及其妈妈一起去逛街。回家一进门就告诉我,妈妈,陈宝贝她们去清远玩,给我捎回来了这个礼物。女儿向我扬了一下手里拎着的一个小盒子。那晚,正好有个朋友来访,我正在厨房里忙乎,答应一声就继续张罗晚饭的事情了。


晚饭前后,女儿一直在玩陈宝贝送的玩具。那是一盏小灯,一个蜡烛盒由一个玻璃罩子罩着,上面有一个小提手,颜色清新,外表美观。她玩的时候,我还没有什么想法。


客人离开后,我静下心来,忽然觉得有点不对劲。女儿说礼物是陈宝贝她们从清远买回来的东西,去清远旅游,一般不就是买一些土特产之类吧,哪会有这种玩意卖呢?联想到女儿刚才去逛街的地方,就是出售这种小玩意的集散地,我心里已经隐约猜到,女儿没有实话实说。


为了证实自己的想法,我打电话给陈妈妈,她证实了我的想法,说那个小灯是女儿买的,价格是28块,女儿身上有8块钱,她给垫付了20块,女儿说回家后还给她。


跟陈妈妈通完电话,女儿刚好洗完澡,我就回房间帮助她用电吹风吹头发。我一边摆弄着吹风机一边问她,小宝贝,刚才你玩的小灯,应该不是陈宝贝她们从清远带回来送你的吧?


女儿不好意思地扭捏着,哎呀,妈妈,你怎么知道的呢?


我笑咪咪地说,这是生活的经验,我们去清远买回来的,一般都是当地的特产,应该没有这种东西卖的。


女儿嘟起小嘴巴说,是的,是我刚才逛街的时候买的。不过,我只买了这一件东西,没有其他的了。


我笑着问她,嗯,你告诉妈妈,是不是妈妈哪里做得不好,让你感觉到压力了,害得你出此下策,不敢把实情告诉妈妈。


女儿说,妈妈,我担心你知道我买了这个东西,就会把准备网购给我的小房子取消掉了,所以......说到这里,女儿低下了头。


我说,哦,原来你有这样的担心!不过,妈妈也想问问你,最近,你看中了陈宝贝家书店里的东西,妈妈满足了你;圣诞节,你请求妈妈另外送你一份礼物,妈妈就让你在网上挑了一份;小舅舅带你去打游戏机,你又换购了两件礼物。你看,你短时间里一下子有了这么多礼物……


说到这里,我停顿了一下再继续说,嗯,人的欲望是不断增长的,你觉得,妈妈有没有能力满足你不断增长的欲望?


女儿说,妈妈,对不起,我看到这个东西的时候,真的忍不住。


我笑笑说,嗯,是的,妈妈有时也会忍不住买下一些不实用东西,其他人也会,所以,你不需要太自责。但是,在这些过程中,我们也要学习如何选择,用有限的资源满足自己最重要的需要。


这是一位多么有智慧的妈妈啊,每一个妈妈看到这个故事,应该把自己“代入”一下:换了你会怎么做呢?


这女儿犯下三个“大错”:1、撒谎,2、向别人借钱消费,3、短时间内要了很多礼物,“欲壑难填”……如果想上纲上线,实在太容易了。


但是轻易地给孩子贴上道德与品行上负面的标签,到底能有什么好处呢?这位妈妈从一开始就没有把女儿的行为视为道德问题,她的做法是:告诉孩子我知道你撒谎了,撒谎一定有个缘由,那是什么呢?


孩子感受到妈妈宽容松弛的态度,就会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妈妈就事论事说出自己的意见,在一种平等交流的气氛中把对待金钱的正确观念传递给了女儿。

 

下面的两个例子都在告诉我们,不轻易给孩子贴上道德标签是件多么举足轻重的事情。如果我们能意识到,每个孩子内心都有向善向好的愿望,那么温和地对待他,持续不懈地信任他,才是改变孩子坏习惯最好的方式。


故事C(来自一位母亲)


儿子拿过家里的钱,抓住没抓住的有几次。有一次发现抽屉里少了几百块钱,十分怀疑是儿子拿的(记得当时他是小学五年级),当时我的感觉仿佛是一盆冷水从头浇到脚。


但是我冷静考虑了一下,逼问他肯定是不承认的,而且也有可能是我记错了。


考虑很久,决定不跟他说这个事,因为没有证据有可能会冤枉他。我跟他说,妈妈记性不好,钱老是糊里糊涂的,现在还是你帮妈妈管钱吧。


他很惊讶,也很高兴。于是我把家里每月的开销费用放在一个信封里都交给他,另外和他一起做了个账本,每次我要用钱都到他那里拿,他签个字,我签个字,并跟他说,如果你要用钱也可以,但要我们两个都签字才行,不然你就是监守自盗哦。


他又兴奋又自豪。后来再也没发生过少钱的事,他也从来没有从这里拿过钱。


过了半年多,无意中发现少掉的几百块钱夹在一个本子里。我很庆幸当时没有抓着他逼问。


但是,即使后来没有发现少掉的钱,即使当时的钱确实是他拿的,我也觉得选择信任他的方式更利于纠正他的坏习惯。


故事D(来自一位长大了的孩子)


我从小学二三年级开始一直到初中,都有偷家里钱,挨了不少揍。记得有次偷我爸的钱,掏衣服兜时把他的驾驶证弄掉了,恰好他开车时被查驾驶证……那次挨的揍真是不轻。但是没用,还是偷。


直到有一次,拿了家里200快钱。那个时候200快不算小数目了。那次我妈就跟我说了一句,家里少了200块钱。没骂我也没打我。从那之后我就再也没偷家里钱了。 


然而反面的例子数不胜数。这是一位妈妈的悔悟:


故事E


最让我女儿现在都还耿耿于怀的,是我吐过她一次口水,说是太伤害她自尊心了。


这个确实是我做得过分了点:小的时候,我经常会给她零用钱,但是不准她乱花,怎么花钱要征得我同意。她就找她爷爷借钱去买零食吃。


她爷爷告诉我这事,把我给气惨了。让她跪下,教育了很久,对一个刚上小学的孩子,把此事上升到品行啊道德啊什么的,越说越激动,说到最瞧不起借钱消费的人,就吐了一口口水在她脸上。


现在我都不愿回忆起当时我那狰狞的样子……


孩子偷拿了家里的钱便被家长视为贼、视为道德败坏,这种事情几成公论。“这孩子年纪小小就学会偷,以后该怎么办呢?”说实在的,这件事没有家长自以为的那么严重,与真正意义上的偷不是一回事。孩子觉得自己是家里的一分子,那些钱他本来就有资格使用,偷偷拿钱起因是家长对用钱干涉比较多,不许干这个不许干那个,孩子只是以此作为反抗,争取一定的自由度。


常听到家长说:“我不知道我的孩子是怎样变坏的,我一直告诉他要做诚实正直的人。我们家也从来没有坏榜样……”他(她)一定没有想到,孩子变坏,正是因为成年人过于轻而易举地把道德指控施加于孩子身上!


《夏山学校》的作者,心理学家兼伟大的教育家尼尔说,很少有家长了解经常不断的禁忌、训诫和说教,以及把整个道德制度强加在一个没有准备好的孩子身上的后果,他们不了解,也不愿正视其结果。


千万不要把孩子的一些行为动辄上升到道德层面去审判,这样真的有可能毁掉一个孩子。道德标签不是可以随便贴的。道德指责后果严重,孩子的名誉被剥夺、人格被羞辱,作为弱势方,孩子只能承受这样的结果。


在成年人的论断之下,孩子潜意识中也会觉得自己是个道德败坏的垃圾,要么成为缺乏自尊的人,要么就此种下仇恨社会对抗社会的种子,等待适合的机会萌芽。这难道不是父母的噩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不要随便给孩子贴“道德标签”
不要用亲情道德绑架孩子
为何农村人背上了道德败坏的标签
不给你有求必应的爱
人们的道德败坏根源在哪里?
娟的女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