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持续进化的朱元璋

来源 | 子玉史院

作者 | 子


人生的长度每个人差别基本上不会太大,都是短短的几十年岁月,但生命的宽度却是相差巨大。事实证明:

人在生理上后天虽然很难进化,但在认知和学识上却可以做到持续进化,不断提高,只要你有这个意识

比如朱元璋——

明朝建立后,徐达被封为信国公,朱元璋亲自书写诰文:

“从予起兵濠上,先存捧日之心;来兹定鼎江南,遂做擎天之柱。”

瞧,你能相信这是要饭出身,一天学也没上过的朱元璋写的文章吗?

别以为人家只会写大白话的圣旨。

别急,还有。有一次,不会喝酒的宋濂被他灌醉之后,朱元璋写了一首楚辞赠给宋濂:

西风飒飒兮金张,特会儒兮举觞。

目苍柳兮婀娜,阅澄江兮水洋洋。

......

怎么样?

这首楚辞的难度系数绝对是要比那篇诰文要高好几个指数级的,但这就是曾经大字不识一个的朱元璋写出来的。

▲朱元璋  图源/剧照

这就说明了一个事实:朱元璋后来是主动学习,并且从来没有在这条路上停下来过

是的,朱元璋将刘伯温、宋濂、朱升等人才纳入麾下之后,既是夯实了自己的人才资源库,助力自己在创业的过程中作出各种正确决策。同时,这些人都是朱元璋的老师,在行军打仗的空闲时间教朱元璋文化知识。

很难想象,一个成年人在没有任何文化知识的情况下是怎样从零开始将《史记》《资治通鉴》等这些古籍啃下来的,并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如果没有强大的意志力,没有自我改变的潜意识,是很难做到的。

据史书记载,朱元璋后来不仅能写出制式的八股文,还经常和大臣们一起坐而论道,在他管理大明帝国的所有细节中我们都能看到他从历史这面镜子中寻找到答案的影子。

是的,只有脑子中有货,朱元璋才能从容而自信地同那些学识渊博的知识分子在学术领域进行博弈。

在明太祖的位置上,朱元璋坐了三十一年,在这期间,朱元璋设计了一整套涵盖大明帝国军事、财政、农业、官制等方方面面的制度,非常周密。明帝国在这套制度的主导下运转时间长达二百七十六年,就是后来的清王朝也在一定程度上抄袭了朱元璋的“方案”。

对此,顺治皇帝毫不掩饰自己对朱元璋的佩服:

“从秦始皇到现在,历史上的那些皇帝在制定规章制度方面没有人做到像朱元璋这样周祥的。

朱元璋的雄才大略是在唐太宗、宋太祖之上的。”

治隆唐宋,是清代皇帝对朱元璋的整体评价。

《明史》更加直接,毫不吝啬地给朱元璋打上了“聪明”“神武”的标签。

是的,朱元璋有资格接受这些溢美之词。想想,如果不是他坚持学习,持续进化,又怎么可能作出如此优异的成绩。

对,一个人的底气往往都是口袋和脑袋这两样东西带来的

在这条路上,唐太宗李世民也是一个持续进化者——

▲李世民  图源/剧照

《旧唐书》记载,李世民年轻时最喜欢干的事就是结交各路豪侠,喝酒、游戏更是他的常态。

是的,那时候的李世民最好三样东西:宝马、良弓和鹰犬

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了三十年之久。在戎马倥偬的战争岁月,李世民更是没有时间,也无心学习文化知识。

后来,李世民曾经在下给魏徵的手诏中说:

“我以前崇尚武功,没有潜心学习,学识方面是一窍不通呀。”

是呀,他是战场上的战神,天策上将,但当他真正坐到皇帝的位置上时马上就感觉有点底气不足。对于如何把舵“贞观”这艘航船,他心里是一点底也没有。

但这难不倒太宗,他有自己的办法,那就是:向身边的精英们学习

人学习知识、提高认知的途径有两条:读书是一个途径;与有见识、认知高的人聊天也是一个途径

太宗在拿起书本的同时将大家聚在一起讨论知识、讨论工作几乎就是贞观时期的常态。

同时,唐朝大臣给前代修的史书也是李世民的最好教材。

另外,太宗还找到了另一个方法,那就是:让大家不断给自己提意见,纠正自己的错误,补充自己的盲区

所以,魏徵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社稷之臣”,长孙皇后成了一代贤后,这两人在本质上其实都是太宗工作上的“顾问”,一个在庙堂,一个在后宫,太宗被忠言逆耳三百六十度包围,想不成长都难。

贞观十年(636621日,长孙皇后崩于立政殿,太宗说:“我以后回到后宫再也听不到建设性的意见了。”

贞观十七年(643),魏徵病逝之后太宗无比惋惜地说:“朕失去了一面镜子呀。”

两年后的贞观十九年(645),太宗亲征高丽,但却失败而归,他无比沮丧地说:“要是魏徵还在的话,他一定会拉住我不这么干。”

可见,太宗一直是将向身边人学习作为提升认知的重要途径。说实话,太宗如果没有这种持续进化的意识,历史上根本不可能有所谓的贞观盛世。

汉高帝刘邦也是一个持续进化者——

▲刘邦  图源/剧照

汉朝建立后,刘邦的思维还停留在马上打天下的状态,陆贾及时提醒他,“马上打的天下,但绝对不可以在马上治理吆”。

刘邦虽然很不高兴,但还是接受了陆贾的建议,主动从马上下来,开始钻研文治汉帝国。

而且,刘邦还让陆贾将秦朝之所以亡天下的教训以文字的形式写出来然后拿给他看。陆贾每次的作品都得到了刘邦的点赞。

说实话,汉帝国之所以能走上一条快车道并持续了210年之久,正是因为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而从历史中寻找答案的第一人正是汉高帝刘邦。

怎么说呢,主动学习其实是一件反人性的事,大家都喜欢呆在舒适区,尤其是刘邦这种“好酒及色”的人。但刘邦还是在自我意识的主导下主动与自己的本能作战,持续进化,最终修炼了与汉高帝的名号相匹配的能力。

是的,没有人是天生的无所不能,大家都是在不断学习、不断试错、总结这条路上进化出来的

但前提是,你得有这个意识呀。

共勉!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和“在看”。谢谢!
/
推荐阅读:
朱元璋,很早就已经很厉害了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

参考资料:

1、司马迁《史记》;

2、张宏杰《千年悖论》;

3、孟宪实《从玄武门到贞观之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历代名人对唐太宗李世民的评价
皇帝杀不杀功臣,刘邦、朱元璋杀,赵匡胤、李世民不杀,为何?
围棋故事
李世民敢诛杀李建成,架空李渊,为何却不敢杀功臣呢?
中国历史的三个太宗文皇帝,除了都是千古帝王,还有一个共同点
这四人都不是皇位第一人选,通过政变都成了历朝的“太宗”皇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