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写出我心237:坚持以生为本 实现教学双赢

2021年第252期

教育教学工作是围绕学生展开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宗旨都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因此无论是教育行政部门还是学校或者教师个人,都应该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从学生的实际和需求出发,去制定教育教学的思路和策略。自己从教之路不是很长,自己亲身体验和目睹的林林总总的现象,让我深刻体会到:一切违背以生为本的观念和行为都是劳无功的。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面对的学生有自己的思想观念、时代心理特征、家庭教育影响以及当代的是非判断力等等(姑且不论其是否符合我们心目中的标准),我们应该正视这些已经存在的精神因素,本着一心为了学生的服务宗旨,用服务者的态度和引导者的姿态和学生们进行沟通和教育,并且在过程中要不断调整自己的观念和态度,不能一味地将困难原因归结为学生的罪过。正因为学生是被教育者,我们作为专业的教书育人者,更要多从自己身上反思,少些抱怨,多些自省,给我们的服务对象以更科学更民主有效的教育,以促进其在成长中进步,在进步中发展。

教育教学工作是一种有很强的人本意识的工作,因为其是一种以人为对象的工作。既然是做人的工作,那么就并非单一靠强制性就可以完成的工作,正如大禹治水一样,宜导不宜堵。学生对教育的接受奉行的自觉程度,取决于自身对教育内容的认同和对教育方式的认可。

首先,要关注学生的需要,教学工作的本身在于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明确的目标是前进的指南针,学生在目标的感召下才会有方向感,才会有前进的动力;才会知道学习能给自己带来好处和进步,知道学习有利于自己的健康成长、以及对自己以后职业目标和人生价值的实现都有很重要的意义。学生才会从中获取前进的力量,启发他们的自动自发的主体积极性。

关注学生的需要,就要注重回答和解决学生关心和感兴趣的问题,而非教育者想什么讲什么,爱什么说什么,应该是教育者知道自己的教育对象需要什么,想听什么,想怎么去学习,有什么实际困难和好的建议。从而去决定自己教育工作的方法和方式等问题。即使在教学工作中需要进行强制性的灌输,也要把其对学生的必要性和对学生可能带来的具体化的好处统一起来,使学生产生认同感。绝对不应该完全排斥学生个人的利益需要,应该注重将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并重,只有这样承认个人利益需要的前提下,教育者的工作才会更有说服力,才会取得教育对象的支持和配合,这也是以生为本的前提。

其次,要注意适应教育对象的心理。思想是行动的主宰,只有心理认同,思想想通,行动才能有动力,才会有责任心去更好的完成学习任务。重视学生的心理感受是尊重人的表现,在日常工作中有时的正面教育也会有负面影响,会给表扬者带来负担,甚至使他孤立于群体,其他人则会不以为然,这样也就无效果可言了。因此,无论是表扬和批评都要考虑听众的心理感受,用语得当,尊重所有听众的心理感受,才会有好的教育效果。

有时候我们要注重执行的条件,不能忽略。例如:不能把特定情况下的特殊要求作为常规要求;不能把少数先进学生的做法强制普及到人人必做;把提倡鼓励的东西当作强制做到;不能把不提倡的不鼓励的当做一概反对和禁止的;这样的做法会使本来正确的教育变的不尽情理而让人产生排斥心理,这样即使出发点是好的,道理上也是对的,但是教育对象却没有接受的意愿。更不要说用居高临下的态度和简单粗暴的方式以及训斥压服的口气,甚至用讽刺、挖苦等方法,这样只会是事与愿违,学生的心理将会将教育的内容荒谬,无稽化,根本不放在心上。这就是没有重视教育对象心理感受而引发的逆反心理和负面心理的结果。

最后,建议要尊重人的差异,在教育过程中必须正视这样的差异和人性的多样性,要关心注意人的多样性,不能强求一致,对参差不齐的境界差异不能忽略。在决策过程中就要考虑进去,注重分层优化,合理要求;不能搞“一刀切”和“一概否定”的简单化做法,把求同存异统一起来,营造出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新氛围来,使我们的教育事业步入一个更加人性化、民主化、科学化的春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教育之美在于其没有了教育的痕迹,
关于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关系的思考
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着力点
班主任十大工作艺术
心得体会
谈“教育要让教育对象有感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