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本草纲目》卷一上

    钦定四库全书

    本草纲目卷一目録

    序例

    历代诸家本草

    引据古今医家书目

    引据古今经史百家书目

    采集诸家本草药品总数

    神农本经名例

    陶氏别録合药分剂法则

    采药六气岁物

    七方

    十剂

    气味阴阳

    五味宜忌

    标本阴阳

    升降浮沉

    四时用药例

    五运六淫用药式

    五臓六腑用药气味补泻

    五脏五味补泻

    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

    引经报使

    本草纲目卷一目录

    钦定四库全书

    本草纲目卷一上

    明 李时珍 撰

    序例上

    历代诸家本草

    神农本草经【掌禹锡曰旧说本草经三卷神农所作而不经见汉书艺文志亦无録焉汉平帝纪云元始五年举天下通知方术本草者所在轺传遣诣京师楼护传称护少诵医经本草方术数十万言本草之名盖见於此唐李世积等以梁七録载神农本草三卷推以为始又疑所载郡县有後汉地名似张机华佗辈所为皆不然也淮南子云神农尝百草滋味一日而七十毒由是医方兴焉盖上世未着文字师学相传谓之本草两汉以来名医益衆张华辈始因古学附以新说通为编述本草繇是见於经録寇宗奭曰汉书虽言本草不能断自何代而作淮南子虽言神农尝百草以和药亦无本草之名惟帝王世纪云黄帝使岐伯尝味草木定本草经造医方以疗衆疾乃知本草之名自黄帝始盖上古圣贤具生知之智故能辨天下品物性味合世人疾病所宜後世贤智之士从而和之又增其品焉韩保昇曰药有玉石草木虫兽而云本草者为诸药中草类最多也】

    名医别録【李时珍曰神农本草药分三品计三百六十五种以应周天之数梁陶弘景复增汉魏以下名医所用药三百六十五种谓之名医别录凡七卷首叙药性之源论病名之诊次分玉石一品草一品木一品果菜一品米食一品冇名未用三品以朱书神农墨书别録进上梁武帝弘景字通明宋末为诸王侍读归隐勾曲山号华阳隐居武帝每咨访之年八十五卒谥贞白先生其书颇有禆补亦多谬误弘景自序曰隐居先生在乎茅山之上以吐纳余暇游意方技览本草药性以为尽圣人之心故撰而论之旧称神农本经予以为信然昔神农氏之王天下也画八卦以通鬼神之情造耕种以省杀生之弊宣药疗疾以拯夭伤之命此三道者历衆圣而滋彰文王孔子彖象繇辞幽赞人天后稷伊尹播厥百谷惠被羣生岐黄彭扁振扬辅导恩流含气岁踰三千民到於今赖之但轩辕已前文字未传药性所主当以识识相因不尔何繇得闻至於桐雷乃着在编简此书应与素问同类但後人多更修饬之尔秦皇所焚医方卜术不预故犹得全録而遭汉献迁徙晋怀奔迸文籍焚?十不遗一今之所存冇此三卷其所出郡县乃後汉时制疑仲景元化等所记又有桐君采药録说其花叶形色药对四卷论其佐使相须魏晋以来吴普李当之等更复损益或五百九十五或四百四十一或三百一十九或三品混糅冷热舛错草石不分虫兽无辨且所主治互有得失医家不能备见则智识有浅深今辄苞综诸经研括烦省以神农本经三品合三百六十五为主又进名医别品亦三百六十五合七百三十种精粗皆取无复遗落分别科条区畛物类兼注诏时用土地所出及仙经道术所须并此序凡合为七卷虽未能追踵前贤盖亦一家撰制吾去世之後可贻诸知音尔】

    桐君采药録【时珍曰桐君黄帝时臣也书凡二卷纪其花叶形色今已不传後人又有四时采药太常采药时月等书】

    雷公药对【禹锡曰北齐徐之才撰以衆药名品君臣性毒相反及所主疾病分类记之凡二卷时珍曰陶氏前已有此书吴氏本草所引雷公是也盖黄帝时雷公所着之才增饰之尔之才丹阳人博识善医历事北齐诸帝得宠仕终尚书左仆射年八十卒赠司徒封西阳郡王谥文明北史有传】李氏药録【保昇曰魏李当之华陀弟子修神农本草三卷而世少行时珍曰其书散见吴氏陶氏本草中颇有发明】

    吴氏本草【保昇曰魏吴普广陵人华陀弟子凡一卷时珍曰其书分记神农黄帝岐伯桐君雷公扁鹊华陀李氏所说性味甚详今亦失传】

    雷公炮炙论【时珍曰刘宋时雷斆所着非黄帝时雷公也自称内究守国安正公或是官名也胡洽居士重加定述药凡三百种为上中下三卷其性味炮炙?煮修事之法多古奥文亦古质别是一家多本於乾宁宴先生其首序论述物理亦甚幽玄録载於後乾宁先生名宴封着制伏草石论六卷盖丹石家书也】

    唐本草【时珍曰唐高宗命司空英国公李积等修陶隐居所注神农本草经增为七卷世谓之英公唐本草颇有增益显庆中右监门长史苏恭重加订注表请修定帝复命太尉赵国公长孙无忌等二十二人与恭详定增药一百一十四种分为玉石草木人兽禽虫鱼果米谷菜冇名未用十一部凡二十卷目録一卷别为药图二十五卷图经七卷共五十三卷世谓之唐新本草苏恭所释虽明亦多驳误礼部郎中孔志约序曰天地之大德曰生运隂阳以播物含灵之所保曰命资亭育以尽年蛰穴栖巢感物之情盖寡范金揉木逐欲之道方滋而五味或爽时昧甘辛之节六气斯沴易愆寒燠之宜中外交侵形神分战饮食伺衅成肠胃之眚风湿候隙构手足之灾机纒肤腠莫知救止渐固膏肓期于夭折暨炎晖纪物识药石之功云瑞名官穷诊候之术草木咸得其性鬼神无所逃情刳麝剸犀驱泄邪恶飞丹炼石引纳清和大庇苍生普济黔首功侔造化恩迈裁成日用不知于今是赖岐和彭缓腾絶轨于前李华张吴振英声于後昔秦政煨燔兹经不预永嘉丧乱斯道尚存梁陶弘景雅好摄生研精药术以为本草经者神农之所作不刋之书也惜其年代寖远简编残蠧与桐雷衆记颇或蹐駮兴言撰缉勒成一家亦以琱琢经方润色医业然而时锺鼎峙闻见阙於殊方事非佥议诠释拘于独学至如重建平之防已弃槐里之半夏秋采榆仁冬收云实谬梁米之黄白混荆子之牡蔓异蘩缕於鸡肠合由跋於鸢尾防葵狼毒妄曰同根鈎吻黄精引为连类鈆锡莫辨橙橘不分凡此比例盖亦多矣自时厥後以迄於今虽方技分镳名医继轨更相祖述罕能厘正乃复采杜衡于及已求忍冬于络石舍陟厘而取莂藤退飞亷而用马蓟承疑行妄曾无冇觉疾瘵多殆良深嘅叹既而朝议郎行右监门府长史骑都尉臣苏?摭陶氏之乖违辨俗用之纰紊遂表请修定深副圣怀乃诏太尉扬州都督监修国史上柱国赵国公臣无忌大中大夫行尚药奉御臣许孝崇等二十二人与苏恭详撰窃以动植形生因方舛性春秋节变感气殊功离其本土则质同而效异乖于采摘乃物是而时非名实既爽寒温多谬用之凡庶其欺已甚施之君父逆莫大焉於是上禀神?下询衆议普颁天下营求药物羽毛鳞介无远不臻根茎花实有名咸萃遂乃详探秘要博综方术本经虽缺有验必书别録虽存无稽必正考其同异择其去取铅翰昭章定羣言之得失丹青绮焕备庶物之形容撰本草并图经目録等凡成五十四卷庶以网罗今古开涤耳目尽医方之妙极拯生灵之性命传万祀而无昧悬百工而不朽】

    药总诀【禹锡曰梁陶隐居撰凡二卷论药品五味寒热之性主疗疾病及采蓄时月之法一本题曰药象口诀不着譔人名】

    药性本草【禹锡曰药性论凡四卷不着撰人名氏分药品之性味君臣佐使主病之効一本云陶隐居撰然其药性之功有与本草相戾者疑非隐居书也时珍曰药性论即药性本草乃唐甄权所着也权扶沟人仕隋为秘省正字唐太宗时年百二十岁帝幸其第访以药性因上此书受朝散大夫其书论主治亦详又着脉经明堂人形图各一卷详见唐史】

    千金食治【时珍曰唐孙思邈撰千金备急方三十卷采摭素问扁鹊华陀徐之才等所论补养诸说及本草关于食用者分米谷果菜鸟兽?鱼为食治附之亦颇明悉思邈隐于太白山隋唐徵拜皆不就年百余岁卒所着有千金翼方枕中素书摄生真录福禄论三教论老子庄子注】

    食疗本草【禹锡曰唐同州刺史孟诜譔张鼎又补其不足者八十九种并旧为二百二十七条凡三卷时珍曰诜梁人也武后时举进士累迁凤阁舍人出为台州司马转同州刺史睿宗召用固辞卒年九十因周礼食医之义着此书多有增益又譔必效方十卷补养方三卷唐史有传】

    本草拾遗【禹锡曰唐开元中三元县尉陈藏器譔以神农本经虽有陶苏补集之说然遗沉尚多故别为序例一卷拾遗六卷解纷三卷总曰本草拾遗时珍曰藏器四明人其所着述博极羣书精核物类订绳谬误搜罗幽隐自本草以来一人而已肤謭之士不察其该详惟诮其僻怪宋人亦多删削岂知天地品物无穷古今隐显亦异用舍有时名称或变岂可以一隅之见而遽讥多闻哉如辟虺雷海马胡豆之类皆隐于昔而用于今仰天皮灯花败扇之类皆万家所用者若非此书收载何从稽考此本草之书所以不厌详悉也】

    海药本草【禹锡曰南海药谱二卷不着譔人名氏杂记南方药物所产郡县及疗疾之功颇无伦次时珍曰此即海药本草也凡六卷唐人李珣所譔珣盖肃代时人收采海药亦颇详明 又郑?有胡本草七卷皆胡中药物今不传】

    四声本草【禹锡曰唐兰陵处士萧炳撰取本草药名上一字以平上去入四声相从以便讨閲无所发明凡五卷进士王收序之】

    删繁本草【禹锡曰唐润州医博士兼节度随军杨损之譔删去本草不急及有名未用之类为五卷开元以後人也无所发明】

    本草音义【时珍曰凡二卷唐李含光譔又甄立言殷子严皆有音义】

    本草性事类【禹锡曰京兆医工杜善方譔不详何代人凡一卷以本草药名随类解释附以诸药制使畏恶相反相宜解毒者】

    食性本草【禹锡曰南唐陪戎副尉剑州医学助教陈士良譔取神农陶隐居苏恭孟诜陈藏器诸家药关于饮食者类之附以食医诸方及五时调养脏腑之法时珍曰书凡十卷总集旧说无甚新义古冇淮南王食经一百二十卷崔浩食经九卷竺喧食经十卷膳馐养疗二十卷咎殷食医心监三卷娄居中食治通说一卷陈直奉亲养老书二卷并有食治诸方皆祖食医之意也】

    蜀本草【时珍曰蜀主孟昶命翰林学士韩保昇等与诸医士取唐本草参校增补注释别为图经凡二十卷昶自为序世谓之蜀本草其图说药物形状颇详于陶苏也】

    开宝本草【时珍曰宋太祖开宝六年命尚药奉御刘翰道士马志等九人取唐蜀本草详校仍取陈藏器拾遗诸书相参刋正别名增药一百三十三种马志为之注解翰林学士卢多逊等刋正七年复诏志等重订学士李助等看详凡神农者白字名医所传者墨字别之并目録共二十一卷序曰三坟之书神农预其一百药既辨本草存其録旧经三卷世所流传名医别録互为编纂至梁正白先生陶弘景乃以别録参其本经朱墨杂书时谓明白而又考彼功用为之注释列为七卷南国行焉逮乎有唐别加参校增药余八百味添注为二十一卷本经漏缺则补之陶氏误说则证之然而载历年祀又踰四百朱字墨字旡本得同旧注新注其文互缺非圣主抚大同之运永无疆之休其何以改而正之哉乃命尽考传误刋为定本类例非允从而革焉至于笔头灰兔毫也而在草部今移附兔头骨之下半天河地浆皆水也亦在草部今移附玉石类之间败鼔皮移附于兽皮胡桐泪改从于木类紫鑛亦木也自玉石品而取焉伏翼实禽也由虫鱼部而移焉橘柚附于果实食盐附于光盐生姜乾姜同归一说至于鸡肠繁缕陆英蒴藋以类相侣从而附之仍采陈藏器拾遗李含光音义或讨源于别本或传效于医家参而较之辨其臧否至于突厥白旧说灰类也今是木根天麻根解以赤箭今又全异去非取是特立新条自余刋正不可悉数下采衆议定为印板乃以白字为神农所说墨字为名医所传唐附今附各加显注详其解释审其形性证谬误而辨之者署为今注考文记而述之者又为今按义既刋定理亦详明今以新旧药合九百八十三种并目録二十一卷广颁天下传而行焉】

    嘉佑补注本草【时珍曰宋仁宗嘉佑二年诏光禄卿直秘阁掌禹锡尚书祠部郎中秘阁校理林亿等同诸医官重修本草新补八十二种新定一十七种通计一千八十二条谓之嘉佑补注本草共二十卷其书虽有校修无大发明其序畧云神农本草经三卷药止三百六十五种至陶隐居又进名医别録亦三百六十五种因而注释分为七卷唐苏?等又增一百一十四种广为二十卷谓之唐本草国朝开宝中两诏医工刘翰道士马志等修增一百三十三种为开宝本草伪蜀孟昶亦常命其学士韩保昇等稍有增广谓之蜀本草嘉佑二年八月诏臣禹锡臣亿等再加校正臣等被命遂更研核窃谓前世医工原诊用药随效辄记遂至增多?见诸书浩博难?虽屡加删定而去取非一或本经已载而所述粗畧或俚俗常用而太医未闻向非因事详着则遗散多矣乃请因其疏捂更为补注因诸家医书药谱所载物品功用并从采掇惟名近迂僻类乎怪诞则所不取自余经史百家虽非方饵之急其间或有参说药验较然可据者亦兼收载务从该洽以副诏意凡名本草者非一家今以开宝重定本为正其分布卷类经注杂糅间以朱墨并从旧例不复厘改凡补注并据诸书所说其意义与旧文相参者则从删削以避重复其旧已着见而意有未完後书复言亦具存之欲详而易晓仍每条并以朱书其端云臣等谨按某书云某事其别立条者则解于其末云见某书凡所引书唐蜀二本草为先他书则以所着先後为次第凡书旧名本草者今所引用但着其所作人名曰某惟唐蜀本则曰唐本云蜀本云凡字朱墨之别所谓神农本经者以朱字名医因神农旧条而有增补者以墨字间于朱字余所增者皆别立条并以墨字凡陶隐居所进者谓之名医别録并以其注附于末几显庆所增者亦注其末曰唐本先附凡开宝所增者亦注其末曰今附凡今所增补旧经未冇于逐条後开列云新补凡药旧分上中下三品今之新补难于详辨但以类附见如緑矾次于矾石山姜花次于豆寇枎栘次于水杨之类是也凡药有功用本经未见而旧注已曾引注今之所增但涉相类更不立条并附本注之末曰续注如地衣附于垣衣燕覆附于通草马藻附于海藻之类是也凡旧注出于陶氏者曰陶隐居云出于显庆者曰唐本注出于开宝者曰今注其开宝考据传记者别曰今按今详又按皆以朱字别书於其端凡药名本经已见而功用未备今有所益者亦附于本注之末凡药有今世已尝用而诸书未见无所辨证者如胡芦巴海带之类则请从太医衆论参议别立为条曰新定旧药九百八十三种新补八十二种附于注者不预焉新定一十七种总新旧一千八十二条皆随类附着之英公陶氏开宝三序皆有义例所不可去仍载于首卷云】图经本草【时珍曰宋仁宗既命掌禹锡等编绎本草累年成书又诏天下郡县图上所产药物用唐永徽故事专命太常博士苏颂譔述成此书凡二十一卷考证详明颇冇发挥但图与说异两不相应或冇图无说或有物失图或说是图非如江州菝葜乃仙遗粮滁州青木香乃兜铃根俱混列图棠球子即赤木瓜天花粉即栝楼根乃重出条之类亦其小小踈漏耳颂字子容同安人举进士哲宗朝位至丞相封魏国公】

    证类本草【时珍曰宋徽宗大观二年蜀医唐愼微取嘉佑补注本草及图经本草合为一书复拾唐本草陈藏器本草孟诜食疗本草旧本所遗者五百余种附入各部并增五种仍采雷公炮炙及唐本食疗陈藏器诸说收未尽者附于各条之後又采古今单方并经史百家之书有关药物者亦附之共三十一卷名证类本草上之朝廷改名大观本草愼微貌寝陋而学该博使诸家本草及各药单方垂之千古不致沦没者皆其功也政和中复命医官曹孝忠校正刋行故又谓之政和本草】

    本草别说【时珍曰宋哲宗元佑中阆中医士陈承合本草及图经二书为一间缀数语谓之别说高宗绍兴末命医官王继先等校正本草亦冇所附皆浅俚无高论】

    日华诸家本草【禹锡曰国初开宝中明人譔不着姓氏但云日华子大明序集诸家本草近世所用药各以寒温性味华实?兽为类其言功用甚悉凡二十卷时珍曰按十家姓大姓出东莱日华子盖姓大名明也或云其姓田未审然否】

    本草衍义【时珍曰宋政和中医官通直郎寇宗奭譔以补注及图经二书参考事实核其精理援引辨证发明良多东垣丹溪诸公亦尊信之但以兰花为兰草卷丹为百合是其误也书及序例凡三卷平阳张魏卿以其说分附各药之下合为一书】

    洁古珍珠囊【时珍曰书凡一卷金易州明医张元素所着元素字洁古举进士不第去学医深阐轩岐秘奥参悟天人幽微言古方新病不相能自成家法辨药性之气味隂阳厚薄升降浮沉补泻六气十二经及随证用药之法立为主治秘诀心法要旨谓之珍珠囊大扬医理灵素之下一人而已後人翻为韵语以便记诵谓之东垣珍珠囊谬矣惜乎止论百品未及徧评又着病机气宜保命集四卷一名活法机要後人误作河间刘元素所着伪譔序文词调于卷首以附会之其他洁古诸书多是後人依托故驳杂不伦】

    用药法象【时珍曰书凡一卷元眞定明医李杲所着杲字明之号东垣通春秋书易忠信有守富而好施援例为济源监税官受业于洁古老人尽得其学益加阐发人称神医祖洁古珍珠囊增以用药凡例诸经向导纲要活法着为此书谓世人惑于内伤外感混同施治乃辨其脉证元气隂火饮食劳倦有余不足着辨惑论三卷脾胃论三卷推明素问难经本草脉诀及杂病方论着医学发明九卷兰室秘藏五卷辨析经络脉法分比伤寒六经之则着此事难知二卷别有痈疽眼目诸书及试效方皆其门人所集述者也】

    汤液本草【时珍曰书凡二卷元医学教授古赵王好古撰好古字进之号海藏东垣高弟医之儒者也取本草及张仲景成无已张洁古李东垣之书间附已意集而为此别着汤液大法四卷医垒元戎十卷隂证畧例?论萃英钱氏补遗各一卷】

    日用本草【时珍曰书凡八卷元海宁医士吴瑞取本草之切於饮食者分为八门间增数品而已瑞字瑞卿元文宗时人】

    本草謌括【时珍曰元瑞州路医学教授胡仕可取本草药性图形作謌以便童蒙者我明刘纯熊宗立传滋辈皆有謌括及药性赋以授初学记诵】

    本草衍义补遗【时珍曰元末朱震亨所着震亨义乌人字彦修从许白云讲道世称丹溪先生尝从罗太无学医遂得刘张李三家之旨而推广之为医家宗主此书盖因寇氏衍义之义而推衍之近二百种多所发明但兰草之为兰花胡粉之为锡粉未免泥于旧说而以诸药分配五行失之牵强耳所着冇格致余论局方发挥伤寒辨疑外科精要新论风木问答诸书】

    本草发挥【时珍曰书凡三卷洪武时丹溪弟子山隂徐彦纯用诚所集取张洁古李东垣王海藏朱丹溪成无已数家之说合成一书尔别无增益】

    救荒本草【时珍曰洪武初周宪王因念旱涝民饥咨访野老田夫得草木之根苖花实可备荒者四百四十种图其形状着其出产苖叶花子性味食法凡四卷亦颇详明可据近人翻刻削其大半虽其浅见亦书之一厄也王号诚斋性质聪敏集普济方一百六十八卷袖珍方四卷诗文乐府等书嘉靖中高邮王磐着野菜谱一卷绘形缀语以告救荒畧而不详】

    庚辛玉册【时珍曰宣德中宁献王取崔昉外丹本草土宿真君造化指南独孤淊丹房监源轩辕述宝藏论青霞子丹台録诸书所载金石草木可备丹炉者以成此书分为金石部灵苖部灵植部羽毛部鳞甲部饮馔部鼎器部通计二卷凡五百四十一品所说出产形状分别隂阳亦可考据焉王号仙该通百家所着医卜农圃琴棋仙学诗家诸书凡数百卷造化指南三十三篇载灵草五十三种云是土宿昆元真君所说抱朴子注解盖亦宋元时方士假托者尔古有太清草木方太清服食经太清丹药録黄白秘法三十六水法伏制草石论诸书皆此类也】

    本草集要【时珍曰弘治中礼部郎中慈谿王纶取本草常用药品及洁古东垣丹溪所论序例畧节为八卷别无增益斤斤泥古者也纶字汝言号节斋举进士仕至都御史】

    食物本草【时珍曰正德时九江知府江陵汪頴撰东阳卢和字亷夫尝取本草之系于食品者编次此书頴得其稿厘为二卷分为水谷菜果禽兽鱼味八类云】

    食监本草【时珍曰嘉靖时京口甯原所编取可食之物畧载数语无所发明】

    本草会编【时珍曰嘉靖中祁门医士汪机所编机字省之惩王氏本草集要不收草木形状乃削去本草上中下三品以类相从菜谷通为草部果品通为木部并诸家序例共二十卷其书撮要似乎简便而混同反难检閲冠之以荠识陋可知掩去诸家更觉零碎臆度疑似殊无实见仅有数条自得可取尔】

    本草蒙筌【时珍曰书凡十二卷祁门医士陈嘉谟撰谟字廷采嘉靖末依王氏集要部次集成每品具气味产采治疗方法创成对语以便记诵间附已意于後颇冇发明便于初学名曰蒙筌诚称其实】

    本草纲目【明楚府奉祠 敕封文林郎蓬溪知县蕲州李时珍东璧譔蒐罗百氏访采四方始于嘉靖壬子终于万历戊寅稿凡三易分为五十二卷列为一十六部部各分类类凡六十标名为纲列事为目增药三百七十四种方八千一百六十】

    引据古今医家书目

    【时珍曰自陶弘景以下唐宋诸本草引用医书凡八十四家而唐慎微居多时珍今所引除旧本外凡二百七十六家】

    黄帝素问【王氷注】    唐玄宗开元广济方

    天宝单方图     唐德宗贞元广利方

    太仓公方      宋太宗太平圣惠方

    扁鹊方【三卷】      张仲景金匮玉函方

    华佗方【十卷】      张仲景伤寒论【成无已注】

    支太医方      张文仲随身备急方

    徐文伯方      初虞世古今録验方

    秦承祖方      王焘外台秘要方

    华佗中藏经     姚和衆延龄至宝方

    范汪东阳方     孙真人千金备急方

    孙真人食忌     孙真人千金翼方

    孙真人枕中记    席延赏方

    孙真人千金髓方   叶天师枕中记

    箧中秘宝方     许孝宗箧中方

    钱氏箧中方     刘禹锡传信方

    王绍顔续传信方   延年秘録

    柳州救三死方    李绦兵部手集方

    御药院方      崔行功纂要方

    刘涓子鬼遗方    乘间集效方

    陈延之小品方    葛洪肘後百一方

    服气精义方     谢士泰删繁方

    胡洽居士百病方   孙兆口诀

    梅师集验方     崔元亮海上集验方深师脚气论【即梅师】   姚僧坦集验方

    孙氏集验方     孟诜必效方

    平尧卿伤寒类要   斗门方

    韦宙独行方     王珉伤寒身验方

    胜金方       文潞公药准

    周应简要济衆方   塞上方

    王衮博济方     沈存中灵苑方

    救急方       张路大效方

    崔知悌劳瘵方    近效方

    陈拚经验方     陈氏经验後方

    苏沈良方【东坡存中】    十全博救方

    昝殷食医心镜    必用方

    张杰子母秘録    杨氏产乳集验方

    昝殷产宝      谭氏小儿方

    小儿宫气方     万全方

    太清草木方     李翺何首乌传

    普救方       神仙服食方

    嵩阳子威灵仙传   寒食散方

    贾相公牛经     贾诚马经【已上八十四家系旧本所引】

    灵枢经       王氷玄密

    张杲医说      黄帝书

    褚氏遗书      李濓医史

    秦越人难经     圣济总録

    刘氏病机赋     皇甫谧甲乙经

    宋徽宗圣济经    刘克用药性赋

    王叔和脉经     张仲景金匮要略

    彭祖服食经     巢元方病原论

    神农食经      神仙服食经

    宋侠经心録     魏武帝食制

    李氏食经      王执中资生经

    娄居中食治通说   饮膳正要

    刘河间原病式    太清灵宝方

    元明粉方      刘河间宣明方

    戴起宗脉诀刋误   吴猛服椒诀

    许洪本草指南    黄氏本草权度

    陆氏证治本草    土宿真君造化指南

    医余録       月池人参传【李言闻】

    胡演升链丹药秘诀  名医録

    月池艾叶传     张子和儒门事亲

    张洁古医学启源   菖蒲传

    医监【龚信】       活法机要

    杨天惠附子传    洁古家珍

    李东垣医学发明   东垣辨惑论

    东垣脾胃论     东垣兰室秘藏

    东垣试效方     王海藏医家大法

    海藏医垒元戎    东垣此事难知

    海藏隂证发明    罗天益卫生宝监

    丹溪格致余论    丹溪局方发挥

    卢和丹溪心法    丹溪医案

    杨珣丹溪心     方广丹溪心法附余

    丹溪活套      程充丹溪心法

    滑伯仁撄宁心要   惠民和济局方

    陈言三因方     孙真人千金月令方

    严用和济生方    王氏易简方【王硕】

    杨子建万全护命方  继洪澹寮方

    是斋指迷方【王贶】    杨士瀛仁斋直指方

    余居士选奇方    黎居士易简方

    杨氏家藏方【杨倓】    济生拔萃方【社思敬】

    胡濙卫生易简方   朱端章卫生家宝方许学士本事方【许叔微】  鸡峰备急方【张鋭】

    孙用和传家秘宝方  王隐君养生主论

    眞西山卫生謌    赵【阙】衍九龠卫生方

    王方庆岭南方    岭南卫生方

    初虞世养生必用方  周宪王普济方【一百七十卷】

    虞抟医学正传    李仲南永类钤方

    周宪王袖珍方    傅滋医学集成

    萨谦斋瑞竹堂经验方 王履洄集

    叶氏医学统旨    万表积善堂经验方戴原礼证治要诀   医学纲目

    孙氏仁存堂经验方  戴原礼金匮钩玄

    医学指南      杨氏颐眞堂经验方

    刘纯玉机微义    医学切问

    陆氏积德堂经验方  刘纯医经小学

    王玺医林集要    德生堂经验方

    臞仙乾坤秘韫    饶氏医林正宗

    法生堂经验方    臞仙乾坤生意

    周良采医方选要   刘松石保夀堂经验方窥玄子法天生意   杨拱医方摘要

    陈日华经验方    梁氏总要

    医方大成      王仲勉经验方

    吴球活人心统    方贤奇效良方

    刘长春经验方    吴球诸证辨疑

    阎孝忠集效方    禹讲师经验方

    赵氏儒医集要    孙天仁集效方

    戴古渝经验方    濒湖医案

    试效録验方     龚氏经验方

    濒湖集简方     经验济世方

    蔺氏经验方     杨起简便方

    孙一松试效方    阮氏经验方

    坦仙皆效方     董炳集验方

    赵氏经验方     危氏得效方【危亦林】

    朱端章集验方    杨氏经验方

    居家必用方     经验良方

    唐瑶经验方     邓笔峰卫生杂兴

    救急易方      张氏经验方

    王英杏林摘要    急救良方

    龚氏经验方     白飞霞韩氏医通

    白飞霞方外奇方   徐氏家传方

    张三丰仙传方    温隐居海上方

    郑氏家传方     王氏奇方

    海上仙方      谈野翁试验方

    丘琼山羣书日抄   海上名方

    包会应验方     何子元羣书续抄

    十便良方      孟诜补养方

    张氏灊江切要    李楼怪证奇方

    生生编       邵眞人青囊杂纂

    夏子益奇疾方    摘玄方

    赵宜眞济急仙方   纂要奇方

    端效方       王永辅惠济方

    奚囊备急方     史堪指南方

    王璆百一选方    臞仙夀域神方

    陈直奉亲养老书   世医通变要法

    吴旻扶夀精方    李廷飞三元延夀书何太英发明证治   王氏医方捷径

    保庆集       保生余録

    神医普救方     杨炎南行方

    彭用光体仁彚编   传信适用方

    王氏究源方     王节斋明医杂着

    摄生妙用方     艾元英如宜方

    济生秘览      王氏手集

    萧静观方      锦囊秘览

    唐仲举方      杨尧辅方

    金匮名方      严月轩方

    郑师甫方      芝隐方

    通妙眞人方     三十六黄方

    葛可久十药神书   苏遒玄感传尸论

    上清紫庭追劳方   朱肱南阳活人书

    韩只和伤寒书    龎安时伤寒总病论

    吴绶伤寒藴要    赵嗣眞伤寒论

    成无已伤寒明理论  刘河间伤寒直格

    陶华伤寒六书    李知先活人书括

    陈自明妇人良方   郭稽中妇人方

    熊氏妇人良方补遗  胡氏济隂方

    妇人明理论     妇人千金家藏方

    便产须知      二难宝监

    妇人经验方     钱乙小儿直诀

    刘昉幼幼新书    幼科类萃

    陈文中小儿方    曾世荣活幼心书

    徐用宣袖珍小儿方  张焕小儿方

    寇衡全幼心监    演山活幼口议

    阮氏小儿方     鲁百嗣婴童百问

    活幼全书      郑氏小儿方

    汤衡婴孩宝监    卫生总微论【即保幼大全】

    鲍氏小儿方     汤衡婴孩妙诀

    姚和衆童子秘诀   全婴方

    王日新小儿方    小儿宫气集

    魏直博爱心监    高武痘疹管见【又名正宗】李言闻痘疹证治   痘疹要诀

    李实痘疹渊源    闻人规痘疹【八十一论】

    张清川痘疹便览   陈自明外科精要

    薛已外科心法    外科通玄论

    齐德之外科精义   薛已外科发挥

    薛已外科经验方   杨清叟外科秘传

    李迅痈疽方论    周良采外科集验方

    眼科龙木论     飞鸿集

    倪惟德原机启微集  明目经验方

    宣明眼科      眼科针鈎方

    咽喉口齿方【已上二百七十六家时珍所引者】

    引据古今经史百家书目

    【时珍曰自陶弘景唐宋以下所引用者凡一百五十一家时珍所引用者除旧本外凡四百四十家】

    易经注疏【王弼】    诗经注疏【孔頴达毛苌】

    尔雅注疏【李廵邢昺郭璞】  尚书注疏【孔安国】

    春秋左传注疏【杜预】  孔子家语

    礼记注疏【郑玄】    周礼注疏

    张湛注列子     郭象注庄子

    杨倞注荀子     淮南子鸿烈解

    吕氏春秋      葛洪抱朴子

    战国策       司马迁史记

    班固汉书      范煜後汉书

    陈夀三国志     王隐晋书

    沈约宋书      萧显明梁史

    李延夀北史     魏徵隋书

    欧阳修唐书     王瓘轩辕本纪

    穆天子传      秦穆公传

    蜀王本纪      鲁定公传

    汉武故事      汉武内传

    壶居士传      崔魏公传

    李宝臣传      何君谟传

    李孝伯传      李司封传

    柳宗元传      梁四公子记

    唐武后别传     南岳魏夫人传

    三茅真君传     葛洪神仙传

    干宝捜神记     紫灵元君传

    刘向列仙传     徐铉稽神録

    玄中记       洞微志

    郭宪洞冥记     乐史广异记

    刘敬叔异苑     王子年拾遗记

    太平广记      吴均续齐谐记

    段成式酉阳杂俎   异术

    王建平典术     杜佑通典

    异类        何承天纂文

    张华博物志     魏畧

    东方朔神异经    盛弘之荆州记

    郭璞注山海经    何宴九州记

    宗懔荆楚岁时记   华山记

    顾微广州记     徐表南州记

    嵩山记       裴渊广州记

    万震南州异物志   南蛮记

    杨孚异物志     房千里南方异物志

    太原地志      刘恂岭表録

    孟琯岭南异物志   永嘉记

    朱应扶南记     张氏燕吴行纪

    南城志       五溪记

    王氏番禺记     白泽图

    轩辕述宝藏论    青霞子丹台録

    斗门经       独孤滔丹房监源

    东华眞人煮石法   房室图

    太清草木记     神仙芝草经

    异鱼图       太清石壁记

    灵芝瑞草图     狐刚子链粉图

    魏王花木志     夏禹神仙经

    四时纂要      贾思勰【音叶】齐民要术

    三洞要録      郭义?广志

    汜胜之种植书    八帝圣化经

    崔豹古今注     丁谓天香簿

    八帝玄变经     陆玑诗义疏

    陆羽茶经      神仙感应篇

    李畋该闻録     张鷟朝野佥载

    神仙秘旨      杨亿谈苑

    开元天宝遗事    修眞秘旨

    宣政録       郑氏明皇杂録

    頴阳子修眞秘诀   五行书

    孙光宪北梦琐言   左慈秘诀

    广五行记      欧阳公归田録

    陶隐居登眞隐诀   遁甲书

    沈括梦溪笔谈    耳珠先生诀

    龙鱼河图      景焕野人闲话

    韩终采药诗     王充论衡

    黄休复茆亭客话   金光明经

    顔氏家训      范子计然

    宋齐丘化书     楚辞

    李善注文选     张协赋

    本事诗       江淹集

    宋王微讃      庾肩吾集

    陈子昂集      陆龟蒙诗

    梁简文帝劝医文【已上一百五十一家旧本所引者】

    许愼说文解字    吕忱字林

    周弼六书正譌    周弼说文字原

    王安石字说     赵古则六书本义

    顾野王玉篇     孙愐唐韵

    魏子才六书精藴   仓颉解诂

    丁度集韵      黄公武古今韵会

    洪武正韵      隂氏韵府羣玉

    包氏续韵府羣玉   急就章

    张揖广雅      孙炎尔雅正义

    孔鲋小尔雅     曹宪博雅

    罗愿尔雅翼     扬雄方言

    陆佃埤雅      埤雅广义

    刘熙释名      司马光名苑

    陆玑鸟兽草木虫鱼疏 师旷禽经

    袁达禽虫述     淮南八公相鹤经

    黄省曾兽经     王元之蜂记

    朱仲相贝经     龟经

    张世南质龟论    锺毓果然赋

    马经        傅肱蟹谱

    李石续博物志    韩彦直橘谱

    毛文锡茶谱     唐蒙博物志

    蔡襄荔枝谱     蔡宗顔茶对

    张华感应类从志   欧阳修牡丹谱

    刘贡父芍药谱    赞宁物类相感志

    范成大梅谱     范成大菊谱

    杨泉物理论     刘蒙泉菊谱

    史正志菊谱     王佐格古论

    陈翥桐谱      沈立海棠谱

    天玄主物簿     陈仁玉菌谱

    王西楼野菜谱    穆修靖灵芝记

    戴凯之竹谱     叶庭珪香谱

    李德裕平泉草木记  僧赞宁竹谱

    洪驹父香谱     周叙洛阳花木记

    苏易简纸谱     苏氏笔谱

    洛阳名园记     苏氏砚谱

    苏氏墨谱      张杲丹砂秘诀

    杜季阳云林石谱   九鼎神丹秘诀

    张杲玉洞要诀    李德裕黄冶论

    昇玄子伏汞图    桓谭盐铁论

    大明一统志     韦述两京记

    宝货辨疑      太平寰宇记

    祝穆方舆要览    稽含南方草木状

    逸周书       郦道元注水经

    沈莹临海水土记   汲塜竹书

    陆禋续水经     临海异物志

    左氏国语      三辅黄图

    陈祈畅异物志    谢承续汉书

    三辅故事      曹叔雅异物志

    法盛晋中兴书    张勃吴録

    薛氏荆扬异物志   後魏书

    环氏吴纪      万震凉州异物志

    南齐书       东观秘记

    刘欣期交州记    唐会要

    刘义庆世说     范成大桂海虞衡志

    五代史       世本

    东方朔林邑记    南唐书

    类编        东方朔十洲记

    宋史        逸史

    任豫益州记     辽史

    野史        宋祁剑南方物赞

    元史        费信星槎胜览

    周达观真腊记    吾学编

    顾玠海槎録     刘郁出使西域记

    大明会典      朱辅山溪蛮丛笑

    袁滋云南记     太平御览

    陈彭年江南别録   永昌志

    册府元龟      江南异闻録

    蜀地志       集事渊海

    李肇国史补     华阳国志

    马端临文献通考   楚国先贤传

    茅山记       白孔六帖

    葛洪西京杂记    太和山志

    古今事类合璧    周密齐东野语

    西凉记       祝穆事文类聚

    周密癸辛杂志    荆南记

    欧阳询艺文类聚   周密浩然斋日钞

    永州记       郑樵通志

    周密志雅堂杂钞   南裔记

    陶九成说郛     罗大经鹤林玉露

    竺法眞罗浮山疏   虞世南北堂书钞

    陶宗仪辍耕録    田汝成西湖志

    贾似道悦生随钞   叶盛水东日记

    南郡记       徐坚初学记

    徐氏总龟对类    伏深齐地记

    文苑英华      邵桂子瓮天语

    郡国志       锦绣万花谷

    毛直方诗学大成   邺中记

    洪迈夷坚志     苏子仇池笔记

    亷州记       淮南万毕术

    鲜于枢鈎玄     辛氏三秦记

    高氏事物纪原    松窗杂记

    金门记       伏候中华古今注

    杜宝大业拾遗录   周处风土记

    应劭风俗通     苏鹗杜阳编

    嵩高记       班固白虎通

    方勺泊宅编     襄沔记

    服?通俗文     方鎭编年録

    邓显明南康记    顔师古刋谬正俗

    杨愼丹铅録     方国志

    杜台卿玉烛宝典   刘绩霏雪録

    荀伯子临川记    河图玉版

    叶梦得水云録    洪迈松漠纪闻

    河图括地象     孙柔之瑞应图记

    河湖纪闻      春秋题辞

    许善心符瑞记    王安贫武陵记

    春秋运斗枢     夏小正

    赵蔡行营杂记    春秋元命包

    崔寔四时月令    张匡业行程记

    春秋考异邮     月令通纂

    金幼孜北征録    礼斗威仪

    王桢农书      张师正倦游録

    孝经援神契     王旻山居録

    段公路北户録    周易通卦验

    山居四要      胡峤陷卢记

    京房易占      居家必用

    隋炀帝开河记    刘向洪范五行传

    便民图纂      玉策记

    遁甲开山图     刘伯温多能鄙事

    述征记       南宫从?嵝神书

    臞仙神隐书     任昉述异记

    皇极经世书     务本新书

    祖冲之述异记    性理大全

    俞宗本种树书    薛用弱集异记

    五经大全      起居杂记

    陈翺卓异记     通监纲目

    洞天保生録     神异记

    程氏遗书      林洪山家清供

    李元独异志     朱子大全

    闺阁事宜      録异记

    老子        陈元靓事林广记

    戴祚甄异传     鶡冠子

    事海文山      异闻记

    管子        万宝事山

    祖台之志怪     墨子

    奚囊杂纂      陶氏续捜神记

    晏子春秋      三洞珠囊

    杨氏洛阳伽蓝记   董子

    陶隐居杂録     太上玄科

    贾谊新书      西樵野记

    太清外术       韩诗外传

    琅琊漫钞      鲁至刚俊灵机要

    刘向说苑      姚福庚巳编

    地镜图       杜恕笃论

    王清明挥麈余话   五雷经

    卢谌祭法      景焕牧竪闲谈

    雷书        王叡炙毂子

    陈霆两山墨谈    乾象占

    叶世杰草木子    韦航细谈

    列星图       梁元帝金楼子

    孙升谈圃      演禽书

    蔡邕独断      龎元英谈薮

    吐纳经       王浚川雅述

    爱竹谈薮      谢道人天空经

    章俊卿山堂考索   彭乘墨客挥犀

    魏伯阳参同契    洪迈容斋随笔

    蔡绦铁围山丛话   萧了真金丹大成

    百川学海      侯延赏退斋闲览

    许眞君书      翰墨全书

    遯斋闲览      陶弘景真诰

    文系        顾文荐负暄録

    朱真人灵验篇    朱子离骚辨证

    陆文量菽园杂记   太上玄变经

    何孟春余冬録    王性之挥麈録

    李筌太白经注    黄震慈溪日钞

    赵与时宾退録    八草灵变篇

    类说        叶石林避暑録

    鹤顶新书      吴淑事类赋

    刘禹锡嘉话録    造化指南

    左思三都赋     姚亮西溪丛话

    修真指南      葛洪遐观赋

    俞琰席上腐谈    周颠仙碑

    鲁褒钱神论     胡仔渔隐丛话

    刘根别传      綦母钱神论

    熊太古冀越集    法华经

    稽康养生论     王济日訽手记

    湼盘经       王之纲通微集

    李氏仕学类钞    圆觉经

    储咏祛疑说     周必大阴德录

    楞严经       文字指归

    翰苑丛记      变化论

    造化权舆      解颐新语

    自然论       潘埙楮记室

    赵溍养疴漫笔    刘义庆幽明録

    仇远稗史      江隣几杂志

    百感録       魏武帝集

    张耒明道杂志    海録碎事

    魏文帝集      唐小说

    琐碎録       曹子建集

    林氏小说      治闻说

    韩文公集      晁以道客话

    龙江録       柳子厚文集

    刘跂暇日记     灵仙録

    欧阳公文集     康誉之昨梦録

    白獭髓       三苏文集

    邢坦斋笔衡     异说

    宛委録       苏黄手简

    张世南游宦纪闻   高氏蓼花洲闲録

    山谷刀笔      何远春渚纪闻

    毕氏幕府燕闲録   李太白集

    东坡诗集      吴澄草庐集

    杜子美集      黄山谷集

    吴莱渊頴集     王维诗集

    宋徽宗诗      杨维祯铁厓集

    岑参诗集      王元之集

    宋景濓潜溪集    钱起诗集

    梅尧臣诗集     方孝孺逊志斋集

    白乐天长庆集    王荆公临川集

    吴玉崑山小稿    元桢长庆集

    邵尧夫集      陈白沙集

    刘禹锡集      周必大集

    何仲默集      张籍诗集

    杨万里诚斋集    张东海集

    李绅文集      范成大石湖集

    杨升庵集      李义山集

    陆放翁集      唐荆川集

    左贵嫔集      陈止斋集

    焦希程集      王梅溪集

    张宛丘集      方虚谷集

    葛氏韵语阳秋    蔡氏诗话

    古今诗话      锦囊诗话【已上四百四十家时珍所引者】采集诸家本草药品总数

    神农本草经三百四十七种【除并入一十八种外草部一百六十四种谷部七种 菜部一十三种 果部一十一种 木部四十四种 土部二种 金石部四十二种 虫部二十九种 介部八种 鳞部七种禽部五种 兽部一十五种 人部一种】

    陶弘景名医别録三百六种【除并入五十九种外草部一百三十种 谷部一十九种 菜部一十七种 果部一十七种木部二十三种 服器部三种 水部二种 土部三种 金石部三十二种 虫部一十七种 介部五种 鳞部十种 禽部一十一种 兽部一十二种 人部五种】

    李当之药録一种【草部】

    吴普本草一种【草部】

    雷斆炮炙论一种【兽部】

    苏?唐本草一百一十一种【草部三十四种 谷部二种 菜部七种 果部一十一种 木部二十二种 服器部三种 土部三种 金石部一十四种 虫部一种 介部二种 鳞部一种 禽部二种兽部八种 人部一种】

    甄权药性本草四种【草部一种 谷部一种 服器部一种 金石部一种】孙思邈千金食治二种【菜部】

    孟诜食疗本草一十七种【草部二种 谷部三种菜部三种 果部一种鳞部六种禽部二种】

    陈藏器本草拾遗三百六十九种【草部六十八种谷部一十一种菜部一十三种 果部二十种 木部三十九种服器部三十五种 火部一种 水部二十六种土部二十八种 金石部一十七种 虫部二十四种 介部一十种 鳞部二十八种 禽部二十六种 兽部一十五种 人部八种】

    李珣海药本草一十四种【草部四种 谷部一种果部一种 木部五种虫部一种介部二种】

    萧炳四声本草二种【草部一种服器部一种】

    陈士良食性本草二种【菜部一种果部一种】

    韩保昇蜀本草五种【菜部二种 木部一种介部一种 兽部一种】

    马志开宝本草一百一十一种【草部三十七种 谷部二种 菜部六种果部一十九种 木部一十五种 服器部一种土部一种 金石部九种 虫部二种 介部二种鳞部一十一种 禽部一种兽部四种 人部一种】

    掌禹锡嘉佑本草七十八种【草部一十七种 谷部三种 菜部十种 果部二种 木部六种 服器部一种 水部四种金石部八种 介部八种 禽部一十三种 兽部一种 人部四种】

    苏颂图经本草七十四种【草部五十四种 谷部二种 菜部四种 果部五种 木部一种 金石部三种 虫部一种 介部一种 禽部一种 兽部一种】

    大明日华本草二十五种【草部七种 菜部二种果部二种 木部一种金石部八种 虫部一种 鳞部一种 禽部一种 人部一种】

    唐慎微证类本草八种【菜部一种 木部一种 土部一种 金石部一种 虫部二种 兽部一种 人部一种】

    寇宗奭本草衍义一种【兽部】

    李杲用药法象一种【草部】

    朱震亨本草补遗三种【草部一种 谷部一种 木部一种】

    吴瑞日用本草七种【谷部一种 菜部三种果部二种 兽部一种】

    周宪王救荒本草二种【谷部一种菜部一种】

    汪頴食物本草一十七种【谷部三种 菜部二种果部一种 禽部十种兽部一种】

    甯原食监本草四种【谷部一种 菜部一种鳞部一种 兽部一种】

    汪机本草会编三种【草部一种 果部一种 虫部一种】

    陈嘉谟本草蒙筌二种【介部一种人部一种】

    李时珍本草纲目三百七十四种【草部八十六种谷部一十五种菜部一十七种 果部三十四种 木部二十一种服器部三十五种 火部十种 水部十一种 土部二十一种 金石部二十六种 虫部二十六种介部五种 鳞部二十八种 禽部五种 兽部二十三种 人部一十一种】

    神农本经名例

    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

    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补虚羸者本中经

    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本下经三品合三百六十五种法三百六十五度一度应一日以成一岁倍其数合七百三十名也【陶弘景曰今按上品药性亦能遣疾但势力和厚不为速效岁月常服必获大益病既愈矣命亦兼申天道仁育故曰应天一百二十种者当谓寅卯辰巳之月法万物生荣时也中品药性疗病之辞渐深轻身之说稍薄祛患为速延龄为缓人怀性情故曰应人一百二十种当谓午未申酉之月法万物成熟时也下品药性专主攻击毒烈之气倾损中和不可常服疾愈即止地体收杀故曰应地一百二十五种者当谓戌亥子丑之月法万物枯藏时也兼以闰之盈数加之若单服或配隶自随人患参而行之不必偏执也掌禹锡曰陶氏本草例神农以朱书别録以墨书本经药止三百六十五种今此言倍其数合七百三十名是并别録副品而言此一节乃别録之文传写既久错乱所致遂令後世捃摭此类以为非神农之书率以此故也时珍曰神农本草药分三品陶氏别録倍增药品始分部类唐宋诸家大加增补兼或退出虽有朱墨之别三品之名而实已紊矣或一药而分数条或二物而同一处或木居草部或虫入木部水土共居虫鱼杂处淄渑罔辨玉珷不分名已难寻实何由覔今则通合古今诸家之药析为十六部当分者分当并者并当移者移当增者增不分三品惟逐各部物以类从目随纲举每药标一总名正大纲也大书气味主治正小纲也分注释明集解发明详其目也而辨疑正误附録附之备其体也单方又附于其末详其用也大纲之下明注本草及三品所以原始也小纲之下明注各家之名所以注实也分注则各书人名一则古今之出处不没一则各家之是非有归虽旧章似乎剖析而支脉更觉分明非敢僭越实便讨寻耳】

    药有君臣佐使以相宣摄合和宜一君二臣三佐五使又可一君三臣九佐使也【弘景曰用药犹如立人之制若多君少臣多臣少佐则气力不周也然检仙经世俗诸方亦不必皆尔大抵养命之药多君养性之药多臣疗病之药多佐犹依本性所主而复斟酌之上品君中复有贵贱臣佐之中亦复如之所以门冬远志别有君臣甘草国老大黄将军明其优劣皆不同秩也岐伯曰方制君臣者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非上中下三品之谓也所以明善恶之殊贯也张元素曰为君者最多为臣者次之佐者又次之药之于证所主同者则各等分或云力大者为君李杲曰凡药之所用皆以气味为主补泻在味随时换气主病为君假令治风防风为君治寒附子为君治湿防己为君治上焦黄芩为君中焦热黄连为君兼见何证以佐使药分治之此制方之要也本草上品为君之说各从其宜耳】

    药有隂阳配合子母兄弟【韩保昇曰凡天地万物皆有隂阳大小各冇色类并冇法象故羽毛之类皆生于阳而属于隂鳞介之类皆生于隂而属于阳所以空青法木故色青而主肝丹砂法火故色赤而主心云母法金故色白而主肺雄黄法土故色黄而主脾磁石法水故色黑而主肾余皆以此类推之子母兄弟若榆皮为母厚朴为子之类是也】

    根茎花实苖皮骨肉【元素曰凡药根之在土中者中半已上气脉之上行也以生苖者为根中半已下气脉之下行也以入土者为梢病在中焦与上焦者用根在下焦者用梢根升梢降人之身半已上天之阳也用头中焦用身身半已下地之隂也用梢乃述类象形者也时珍曰草木有单使一件者如羌活之根木通之茎欵冬之花葶苈之实败酱之苖大青之叶大腹之皮郁李之核蘖木之皮沉香之节苏木之肌胡桐之泪龙脑之膏是也有兼用者远志小草蜀漆常山之类是也有全用者枸杞甘菊之类是也有一物两用者当归头尾麻黄根节赤白茯苓牛?春夏用苖秋冬用根之类是也羽毛鳞介玉石水火之属往往皆然不可一律论也】

    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和视之当用相须相使者良勿用相恶相反者如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不尔勿合用也【保昇曰本经三百六十五种中单行者七十一种相须者十二种相使者九十种相畏者七十八种相恶者六十种相反者十八种相杀者三十六种凡此七情合和视之弘景曰凡检旧方用药亦有相恶相反者如仙方廿草丸有防已细辛俗方玉石散用栝楼乾姜之类服之乃不为害或有制持之者譬之寇贾辅汉程周佐吴大体既正不得以私情为害虽尔不如不用尤良半夏有毒须用生姜取其相畏相制也宗奭曰相反为害深于相恶者谓彼虽恶我我无忿心犹如牛黄恶龙骨而龙骨得牛黄更良此有以制服故也相反者则彼我交讐必不和合今画家用雌黄胡粉相近便自黯妬可证矣时珍曰药有七情独行者单方不用辅也相须者同类不可离也如人参甘草黄蘖知母之类相使者我之佐使也相恶者夺我之能也相畏者受彼之制也相反者两不相合也相杀者制彼之毒也古方多有用相恶相反者盖相须相使同用者帝道也相畏相杀同用者王道也相恶相反同用者霸道也有经有权在用者识悟耳】

    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宗奭曰凡称气者是香臭之气其寒热温凉是药之性且如鵞白脂性冷不可言气冷也四气则是香臭腥臊如蒜阿魏鲍鱼汚袜则其气臭鸡鱼鸭蛇则其气腥狐狸白马茎人中白则其气臊沉檀龙麝则其气香是也则气字当改为性字于义方允时珍曰寇氏言寒热温凉是性臭香腥臊是气其说与礼记文合但自素问以来只以气味言卒难改易姑从旧尔好古曰味冇五气冇四五味之中各有四气如辛则有石膏之寒桂附之热半夏之温薄荷之冷是也气者天也味者地也温热者天之阳寒凉者天之隂辛廿者地之阳咸苦者地之隂本草五味不言淡四气不言凉只言温大温热大热寒大寒微寒平小毒大毒有毒无毒何也淡附于廿微寒即凉也】

    及有毒无毒【岐伯曰病有久新方有大小有毒无毒固宜常制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又曰耐毒者以厚药不胜毒者以薄药王氷云药气有偏胜则脏气有偏絶故十分去其六七八九而止也】隂乾暴乾采造时月生熟【弘景曰凡采药时月皆是建寅岁首则从汉太初後所记也其根物多以二月八月采者谓春初津润始萌未充枝叶势力淳浓也至秋枝叶乾枯津润归流于下也大抵春宁宜早秋宁宜晚花实茎叶各随其成熟尔岁月亦有早晏不必都依本文也所谓隂乾者就六甲隂中乾之也又依遁甲法甲子句隂中在癸酉以药着酉地也实不必然但露暴于隂影处乾之尔若可两用益当为善孙思邈曰古之医者自解采取隂乾暴乾皆如法用药必依土地所以治病十愈八九今之医者不知采取时节至于出产土地新陈虚实所以治病十不得五也马志曰今按法隂乾者多恶如鹿葺隂乾悉烂火乾且良草木根苖九月以前采者悉宜日乾十月以後采者隂乾乃好时珍曰生产有南北节气冇早迟根苖异收采制造异法度故市之地黄以锅煮熟大黄用火焙乾松黄和蒲黄樟脑杂龙脑皆失制作伪者也孔志约云动植形生因地舛性春秋节变感气殊功离其本土则质同而效异乖于采取则物是而时非名实既虚寒温多谬施于君父逆莫大焉嘉谟曰医药贸易多在市家谚云卖药者两眼用药者一眼服药者无眼非虚语也古圹灰云死龙骨首蓿根为土黄耆麝香捣荔核搀藿香采茄叶杂煮半夏为元胡索盐松梢为肉苁蓉草仁充草豆?西呆代南木香熬广胶入荞麫作阿胶煮鸡子及鱼枕为琥珀枇杷蕊代欵冬驴脚胫作虎骨松脂混麒麟竭番硝和龙脑香巧诈百般甘受其侮甚致杀人归咎用药乃大关系非比寻常不可不慎也】

    土地所出眞伪陈新并各有法【弘景曰诸药所生皆的有境界秦汉已前当言列国今郡县之名後人所增尔江东以来小小杂药多出近道气力性理不及本邦假令荆益不通则全用历阳当归钱塘三建岂得相似所以疗病不及往人亦当缘此又且医不识药惟聼市人市人又不辨?皆委采送之家传习造作真伪好恶并皆莫测所以锺乳醋煮令白细辛水溃使直黄耆蜜蒸为甜当归酒洗取润蜈蚣朱足令赤螵蛸胶于桑枝以蛇牀当蘼芜以荠苨乱人参此等既非事实合药不量剥除只如远志牡丹才不收半地黄门冬三分耗一凡去皮除心之属分两不应不知取足王公贵胜合药之日羣下窃换好药终不能觉以此疗病固难责效宗奭曰凡用药必须择土地所宜者则真用之有据如上党人参川西当归齐州半夏华州细辛东壁土冬月灰半天河水热汤浆水之类其物至微其用至广盖亦有理若不推?厥理治病徒费其功杲曰陶隐居本草言狼毒枳实橘皮半夏麻黄吴茱萸皆须陈久者良其余须精新也然大黄木贼荆芥芫花槐花之类亦宜陈久不独六陈也凡药味须要专精至元庚辰六月许伯威年五十四中气本弱病伤寒八九日热甚医以凉药下之又食梨冷伤脾胃四肢逆冷时发昏愦心下悸动吃噫不止面色青黄目不欲开其脉动中有止时自还乃结脉也用仲景复脉汤加人参肉桂急扶正气生地黄减半恐伤阳气服二剂病不退再为诊之脉证相对因念莫非药欠专精陈腐耶再市新药与服其证减半又服而安凡诸草木昆虫产之有地根叶花实采之有时失其地则性味少异失其时则气味不全又况新陈之不同精粗之不等倘不择而用之其不效者医之过也唐耿湋诗曰老医迷旧疾朽药误新方是矣 岁物专精见後】

    药性冇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渍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弘景曰又按病有宜服丸服散服汤服酒服膏煎者亦兼参用以为其制华佗曰病有宜汤宜丸者宜散者宜下者宜吐者宜汗者汤可以荡涤脏腑开通经络调品隂阳丸可以逐风冷破坚积进饮食散可以去风寒暑湿之邪散五脏之结伏开肠利胃可下而不下使人心腹胀满烦乱可汗而不汗使人毛孔闭塞闷絶而终可吐而不吐使人结胷上喘水食不入而死杲曰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丸者缓也舒缓而治之也?咀者古制也古无铁刃以口咬细煎汁饮之则易升易散而行经络也凡治至高之病加酒煎去湿以生姜补元气以大枣发散风寒以葱白去膈上痰以蜜细末者不循经络止去胃中及脏腑之积气厚味者白汤调气味薄者煎之和滓服去下部之痰其丸极大而光且圆治中焦者次之治上焦者极小稠麫糊取其迟化直至中下或酒或醋取其散之意也凡半夏南星欲去湿者丸以姜汁稀糊取其易化也水浸宿炊饼又易化滴水丸又易化炼蜜丸者取其迟化而气循经络也蜡丸取其难化而旋旋取效或毒药不伤脾胃也元素曰病在头面及皮肤者药须酒炒在咽下脐上者酒洗之在下者生用寒药须酒浸暴乾恐伤胃也当归酒浸助发散之用也嘉谟曰制药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火制四煆炮炙炒也水制三渍泡洗也水火共制蒸煮二者焉法造虽多不离于此酒制升提姜制发散入盐走肾而软坚用醋注肝而住痛童便制除劣性而降下米泔制去燥性而和中乳制润枯生血蜜制甘缓益元陈壁土制窃眞气骤补中焦麦麸皮制抑酷性勿伤上膈乌豆汤甘草汤渍曝并解毒致令和平羊酥油猪脂油涂烧咸渗骨容易脆断去穰者免胀抽心者除烦大?具陈初学熟玩】

    欲疗病先察其源先候病机五脏未虚六腑未竭血脉未乱精神未散服药必活若病已成可得半愈病势已过命将难全【弘景曰自非明医聼声察色诊脉孰能知未病之病乎且未病之人亦无肯自疗故齐侯怠于皮肤之微以致骨髓之病非但识悟之为难亦乃信受之弗易仓公有言信巫不信医死不治也时珍曰素问曰上古作汤液故为而弗服中古道德稍衰邪气时至服之万全当今之世必齐毒药攻其中鑱石针艾治其外又曰中古治病至而治之汤液十日不已治以草苏荄枝本末为助标本已得神气乃复暮世之病不本四时不知日月不审逆从病势已成以为可救故病未已新病复起淳于意曰病冇六不治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轻身重财二不治衣食不适三不治隂阳脏气不定四不治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信巫不信医六不治六者有一则难治也宗奭曰病有六失失于不审失于不信失于过时失于不择医失于不识病六失冇一即为难治又有八要一曰虚二曰实三曰冷四曰热五曰邪六曰正七曰内八曰外也素问言凡治病察其形气色泽观人勇怯骨肉皮肤能知其情以为诊法若患人脉病不相应既不得见其形医止据脉供药其可得乎今豪富之家妇人居帏幔之内复以帛幪手臂既无望色之神聼声之圣又不能尽切脉之巧未免详问病家厌繁以为术疎往往得药不服是四诊之术不得其一矣可谓难也呜呼】

    若用毒药疗病先起如黍粟病去即止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为度【弘景曰今药中单行一两种有毒只如巴豆甘遂将军不可便令尽剂如经所云一物一毒服一丸如细麻二物一毒服二丸如大麻三物一毒服三丸如胡豆四物一毒服四丸如小豆五物一毒服五丸如大豆六物一毒服六丸如梧子从此至十皆以梧子为数其中又有轻重且如狼毒钩吻岂如附子芫花辈耶此类皆须量宜宗奭曰须有此例更合论人老少虚实病之新久药之多毒少毒斟量之不可执为定法】

    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饮食不消以吐下药鬼疰蛊毒以毒药痈疽疮瘤以疮药风湿以风湿药各随其所宜【弘景曰药性一物兼主十余病者取其偏长为本复观人之虚实补泻男女老少苦乐荣悴乡壤风俗并各不同褚澄疗寡妇尼僧异乎妻妾此是达其性怀之所致也时珍曰气味有厚薄性用有躁静治体有多少力化有浅深正者正治反者反治用热远热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不远热则热病至不远寒则寒病至治热以寒温而行之治寒以热凉而行之治温以清冷而行之治清以温热而行之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气之胜也微者随之甚者制之气之复也和者平之暴者夺之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冇余折之不足补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行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益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吐之汗之下之补之泻之新久同法又曰逆者正治从者反治反治者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则同其终则异可使破积可使溃坚可使气和可使必已又曰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隂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以衰之也此皆约取素问之粹言】

    病在胸膈已上者先食後服药病在心腹已下者先服药而後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服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弘景曰今方家先食後食盖此义也又有须酒服者饮服者冷服者热服者服汤则有踈有数煮汤则有生有熟各有法用并宜详审杲曰古人服药活法病在上者不厌频而少病在下者不厌顿而多少服则滋荣于上顿服则峻补于下凡云分再服三服者要令势力相及并视人之强弱病之轻重以为进退增减不必泥法】

    夫大病之主有中风伤寒寒热温疟中恶霍乱大腹水肿肠澼下痢大小便不通奔豚上气咳逆呕吐黄疸消渴留饮癖食坚积症瘕癫邪惊癎鬼疰喉痹齿痛耳聋目盲金疮踒折痈肿恶疮痔瘻瘿瘤男子五劳七伤虚乏羸瘦女子带下崩中血闭隂蚀虫蛇蛊毒所伤此大畧宗兆其间变动枝叶各宜依端绪以收之【弘景曰药之所主止说病之一名假令中风乃有数十种伤寒证候亦有二十余条更复就中求其类例大体归其始终以本性为根宗然後配证以合药尔病之变状不可一?言之所以医方千卷犹未尽其理春秋以前及和缓之书蔑闻而道经畧载扁鹊数法其用药犹是本草家意至汉淳于意及华陀等方今时冇存者亦皆条理药性惟张仲景一部最为衆方之祖又悉依本草但其善诊脉明气候以意消息之尔至于刳肠剖臆刮骨续筋之法乃别术所得非神农家事自晋代以来有张苖宫泰刘德史脱靳邵赵泉李子豫等一代良医其贵胜阮德如张茂先辈逸民皇甫士安及江左葛洪蔡谟殷仲堪诸名人等并研精药术宋有羊欣元有胡洽秦承祖齐有尚书褚澄徐文伯嗣伯羣从兄弟疗病亦十愈八九凡此诸人各有所撰用方观其指趣莫非本草者或时用别药亦循其性度非相踰越范汪方百余卷及葛洪肘後其中冇细碎单行经用者或田舍试验之法或殊域异识之术如藕皮散血起自庖人牵牛逐水近出野老面店蒜虀乃是下蛇之药路边地菘而为金疮所秘此盖天地间物莫不为天地间用触遇则会非其主对矣顔光禄亦云道经仙方服食断谷延年却老乃至飞丹链石之奇云腾羽化之妙莫不以药道为先用药之理一同本草但制御之途小异世法所用不多远至二十余物或单行数种岁月深积便至大益即本草所云久服之效不如俗人微觉便止今庸医处疗皆耻看本草或倚约旧方或闻人传说便揽笔疏之以此表奇其畏恶相反故自寡昧而药类违僻分两参差不以为疑偶尔値瘥则自信方验旬月未瘳则言病源深结了不反求诸己虚构声称自应贻谴矣其阙经四部军国礼服少有乖越止于事迹非宜尔至于汤药一物有谬便性命及之千乘之君百金之长可不深思戒慎耶宗奭曰人有贵贱少长病当别论病有新久虚实理当别药盖人心如面各各不同惟其心不同脏腑亦异欲以一药通治衆人之病其可得乎张仲景曰有土地高下不同物性刚柔飱居亦异是故黄帝兴四方之问岐伯举四治之能且如贵豪之家形乐志苦者也衣食足则形乐而外实患虑多则志苦而内虚故病生於脉与贫下异当因人而治後世医者委此不行所失甚矣又凡人少长老其气血有盛壮衰三等故岐伯曰少火之气壮壮火之气衰盖少火生气壮火散气况衰火乎故治法亦当分三等其少日服饵之药于壮老之时皆须别处决不可忽 又云人以气血为本世有童男室女积想在心思虑过当多致劳损男则神色先散女则月水先闭盖忧愁思虑则伤心心伤则血逆竭故神色先散而月水先闭也火既受病不能营养其子故不嗜食脾既虚则金气亏故发嗽既作水气絶故四肢乾木气不充故多怒鬓发焦筋痿俟五脏传遍故卒不能死然终死矣此于诸劳最为难治或能改易心志用药扶接间得九死一生耳 冇人病久嗽肺虚生寒热以欵冬花焚三两芽俟烟出以笔管吸其烟满口则咽之至倦乃已日作五七次遂瘥 有人病疟月余又以药吐下之气遂弱观其脉病乃夏伤暑秋又伤风因与柴胡汤一剂安後又饮食不节寒热复作吐逆不食脇下急痛此名痰疟以十枣汤一服下痰水数升服理中散二钱遂愈 有妇人病吐逆大小便不通烦乱四肢冷渐无脉凡一日半与大承气汤二剂至夜半大便渐通脉渐生翼日乃安此关格之病极难治经曰关则吐逆格则不得小便亦有不得大便者 有人苦风痰头痛颤掉吐逆饮食减医以为伤冷物温之不愈又以丸下之遂厥复与金液丹後谵语吐逆颤掉不省人狂若见鬼循衣摸床手足冷脉伏此胃中有结热故昬瞀不省人以阳气不能布于外隂气不持于内即颤掉而厥遂与大承气汤至一剂乃愈 有妇人病温已十二日诊其脉六七至而澁寸稍大尺稍小发寒热颊赤口乾不了了耳聋问之病後数日经水乃行此属少阳热入血室治不对病必死乃与小柴胡汤二日又加桂枝乾姜汤一日寒热止但云我脐下急痛与抵当丸微利痛止身凉尚不了了复与小柴胡汤次日云我胸中热燥口鼻乾又少与调胃承气汤不利与大陷胸丸半服利三行次日虚烦不宁妄有所见狂言知冇燥屎以其极虚不敢攻之与竹叶汤去其烦热其大便自通中有燥屎数枚狂烦尽解惟欬嗽唾沬此肺虚也不治恐乘虚作肺痿以小柴胡去人参姜枣加乾姜五味子汤一日欬减二日悉痊 有人年六十脚肿生疮忽食猪肉不安医以药下之稍愈时出外中风汗出头面暴肿起紫黑色多睡耳轮中有浮泡小疮黄汁出乃与小续命汤倍加羌活服之遂愈 有人年五十四素羸多中寒小年常服土硫黄数斤近服兔丝有效脉左上二部右下二部弦紧有力五七年来病右手足筋急拘挛言语稍迟遂与仲景小续命汤加薏苡仁一两以治筋急减黄芩人参芍药各半以避中寒杏仁只用一百五枚後云尚觉大冷因尽去人参芩芍加当归一两半遂安小续命汤今人多用不能逐证加减遂至危殆故举以为例】

    陶隐居名医别録合药分剂法则

    古秤惟有铢两而无分名今则以十黍为一铢六铢为一分四分成一两十六两为一斤虽有子谷秬黍之制从来均之已久依此用之【苏?曰古秤皆复今南秤是也後汉以来分一斤为二斤一两为二两古方惟张仲景而已涉今秤若用古秤则水为殊少矣杲曰六铢为一分即二钱半也二十四铢为一两古云三两即今之一两云二两即今之六钱半也时珍曰蚕初吐丝曰忽十忽曰丝十丝曰?四?曰絫音垒十?曰分四絫曰字二分半也十絫曰铢四分也四字曰钱十分也六铢曰一分去声二钱半也四分曰两二十四铢也八两曰锱二锱曰斤二十四两曰镒一斤半也准官秤十二两三十斤曰钧四钧曰石一百二十斤也方中有曰少许者些子也今古异制古之一两今用一钱可也】

    今方家云等分者非分两之分谓诸药分两多少皆同尔多是丸散用之

    丸散云刀圭者十分方寸匕之一准如梧桐子大也方寸匕者作匕正方一寸抄散取不落为度五匕者即今五铢钱边五字者抄之不落为度一撮者四刀圭也【匕即匙也】

    药以升合分者谓药有虚实轻重不得用斤两则以升平之十撮为一勺十勺为一合十合为一升升方作上径一寸下径六分深八分内散药物按抑之正尔微动令平尔【时珍曰古之一升即今之二合半也量之所起为圭四圭为撮十撮为勺十勺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五斗为斛二斛曰石】

    凡汤酒膏药云?咀者谓秤毕捣之如大豆又吹去细末药有易碎难碎多末少末今皆细切如?咀也【?曰?咀商量斟酌之也宗奭曰?咀有含味之意如人以口齿咀囓虽破而不尘古方多言?咀此义也杲曰?咀古制也古无铁刃以口咬细令如麻豆煎之今人以刀剉细尔】

    凡丸药云如细麻者即胡麻也不必扁扁略相称尔黍粟亦然云如大麻子者准三细麻也如胡豆者即今青斑豆也以二大麻准之如小豆者今赤小豆也以三大麻准之如大豆者以二小豆准之如梧子者以二大豆准之如弹丸及鸡子黄者以四十梧子准之【宗奭曰今人用古方多不效者何也不知古人之意尔如仲景治胸痹心中痞坚逆气抢心用治中汤人参术乾姜廿草四物共一十二两水八升煮取三升每服一升日三服以知为度或作丸须鸡子黄大皆奇效今人以一丸如杨梅许服之病既不去乃曰药不神非药之罪用药者之罪也】

    凡方云巴豆若干枚者粒有大小当去心皮秤之以一分准十六枚附子乌头若干枚者去皮毕以半两准一枚枳实若干枚者去穰毕以一分准二枚橘皮一分准三枚枣大小二枚准一两乾姜一累者以一两为正

    凡方云半夏一升者洗毕秤五两为正蜀椒一升三两为正吴茱萸一升五两为正兎丝子一升九两为正庵闾子一升四两为正蛇床子一升三两半为正地肤子一升四两为正其子各有虚实轻重不可秤准者取平升为正

    凡方云用桂一尺者削去皮重半两为正甘草一尺者二两为正云某草一束者三两为正云一把者二两为正

    凡方云蜜一斤者有七合猪膏一斤者有一升二合也

    凡丸散药亦先切细暴燥乃捣之有各捣者有合捣者并随方其润湿药如天门冬地黄辈皆先增分两切暴独捣碎更暴若逢隂雨微火烘之既燥停冷捣之【时珍曰凡诸草木药及滋补药并忌钱器金性克木之生发之气肝肾受伤也惟宜铜刀竹刀修治乃佳亦有忌铜器者并宜如法丸散须用青石碾石磨石臼其砂石者不良】

    凡筛丸散用重蜜绢各筛毕更合于臼中捣数百遍色理和同乃佳也巴豆杏仁胡麻诸膏腻药皆先熬黄捣令如膏指?【莫结切】视泯泯乃稍稍入散中合研捣散以轻疎绢筛度之再合捣匀

    凡煮汤欲微火令小沸其水依方大约二十两药用水一斗煮取四升以此为准然利汤欲注少水而多取汁补汤欲熟多水而少取汁不得令水多少用新布两人以尺木绞之澄去垽浊纸覆令密温汤勿用铁器服汤宁小沸热则易下冷则呕涌【之才曰汤中用酒须临熟乃下之时珍曰陶氏所说乃古法也今之小小汤剂每一两用水二瓯为准多则加少则减之如剂多水少则药味不出剂少水多又?耗药力也凡?药并忌铜铁器宜用银器瓦灌洗浄封固令小心者看守须识火候不可太过不及火用木炭芦苇为佳其水须新汲味甘者流水井水沸汤等各依方详见水部若发汗药必用紧火热服攻下药亦用紧火?熟下硝黄再煎温服补中药宜慢火温服隂寒急病亦宜紧火急煎服之又有隂寒烦躁及暑月伏隂在内者宜水中沉冷服】

    凡渍药酒皆须细切生绢袋盛入酒密封随寒暑日数漉出滓可暴燥微捣更渍亦可为散服【时珍曰别有酿酒者或以药煮汁和饭或以药袋安置酒中或煮物和饭同酿皆随方法又有煮酒者以生绢袋药入壜密封置大锅中水煮一日埋土中七日出火毒乃饮】凡建中肾沥诸补汤滓合两剂加水煮竭饮之亦敌一剂皆先暴燥【陈藏器曰凡汤中用麝香牛黄犀角羚羊角蒲黄丹砂芒硝阿胶辈须细末如粉临时纳汤中搅和服之】

    凡合膏初以苦酒渍令淹浃不用多汁密覆勿泄云晬时者周时也从今旦至明旦亦有止一宿者煮膏当三上三下以泄其热势令药味得出上之使匝匝沸乃下之使沸静良久乃止中有薤白者以两头微焦黄为候有白芷附子者以小黄色为度以新布绞去滓滓亦可酒煮饮之摩膏滓可傅病上膏中有雄黄朱砂麝香辈皆别捣如麫绞膏毕乃投中疾搅勿使沉聚在下有水银胡粉者於凝膏中研令消散【时珍曰凡熬贴痈疽风湿诸病膏者先以药浸油中三日乃煎之煎至药枯以绢滤浄煎热下黄丹或胡粉或密陀僧三上三下煎至滴水成珠不散倾入器中以水浸三日去火毒用若用松脂者煎至成丝倾入水中拔扯数百遍乃止俱宜谨守火候勿令太过不及也其冇朱砂雄黄龙脑麝香血竭乳香没药等料者并待膏成时投之黄丹胡粉密陀僧并须水飞瓦炒过松脂须链数遍乃良】

    凡丸中用蜡皆烊投少蜜中搅调以和药【杲曰丸药用蜡取其固护药之气味势力以过关膈而作效也若投以蜜下咽亦易散化如何得到脏中若有毒药反又害之非用蜡之本意也】

    几用蜜皆先大煎掠去其沫令色微黄则丸药经久不坏【雷斆曰凡炼蜜每一斤止得十二两半是数火少火过并不得用也修合丸药用蜜只用蜜用????只用????用糖只用糖勿交杂用必泻人也】

    采药分六气岁物

    岐伯曰厥隂司天为风化在泉为酸化清毒不生少隂司天为热化在泉为苦化寒毒不生太隂司天为湿化在泉为甘化燥毒不生少阳司天为火化在泉为苦化寒毒不生阳明司天为燥化在泉为辛化湿毒不生太阳司天为寒化在泉为咸化毒热不生治病者必明六化分治五味所生五脏所宜乃可言盈虚病生之绪本乎天者天之气本乎地者地之气谨候气宜无失病机司岁备物则无遗主矣岁物者天地之专精也非司岁物则气散质同而异等也气味有厚薄性用有躁静治保有多少力化有浅深上淫于下所胜平之外淫于内所胜治之【王氷曰化于天者为天气化于地者为地气五毒皆五行之气所为故所胜者不生惟司天在泉之所生者其味正故药工专司岁气所收药物则所主无遗畧矣五运有余则专精之气药物肥浓使用当其正气味也不足则药不专精而气散物不纯形质虽同力用则异矣故天气淫于下地气淫于内者皆以所胜平治之如风胜湿酸胜甘之类是也】

    七方

    岐伯曰气有多少形有盛衰治有缓急方有大小又曰病有远近证有中外治有轻重近者奇之远者偶之汗不以奇下不以偶补上治上制以缓补下治下制以急近而偶奇制小其服远而奇偶制大其服大则数少小则数多多则九之少则一之奇之不去则偶之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王氷曰脏位有高下腑气冇远近病证有表里药用有轻重单方冇奇复方为偶心肺为近肝肾为远脾胃居中肠?胞胆亦有远近识见高远权以合宜方奇而分两偶方偶而分两奇近而偶制多数服之远而奇制少数服之则肺服九心服七脾服五肝服三肾服一为常制也方与其重也宁轻与其毒也宁善与其大也宁小是以奇方不去偶方主之偶方不去则反佐以同病之气而取之夫微小之热折之以寒微小之冷消之以热甚大寒热则必能与异气相格声不同不相应气不同不相合是以反其佐以同其气复令寒热参合使其始同终异也时珍曰逆者正治从者反治反佐即从治也谓热在下而上有寒邪拒格则寒药中入热药为佐下膈之後热气既散寒性随发也寒在下而上冇浮火拒格则热药中入寒药为佐下膈之後寒气既消热性随发也此寒因热用热因寒用之妙也温凉仿此完素曰流变在乎病主病在乎方制方在乎人方冇七大小缓急奇偶复也制方之体本乎气味寒热温凉四气生于天酸苦辛咸甘淡六味成于地是以有形为味无形为气气为阳味为隂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隂咸味涌泄为隂淡味渗泄为阳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輭或坚各随脏腑之证而施药之品味乃分七方之制也故奇偶复者三方也大小缓急者四制之法也故曰治有缓急方冇大小】大方【岐伯曰君一臣二佐九制之大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又曰远而奇偶制大其服近而奇偶制小其服大则数少小则数多多则九之少则二之完素曰身表为远里为近大小者制奇偶之法也假如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奇之小方也大承气汤抵当汤奇之大方也所谓因其攻里而用之也桂枝麻黄偶之小方也葛根青龙偶之大方也所谓因其发表而用之也故曰汗不以奇下不以偶张从正曰大方冇二冇君一臣三佐九之大方病冇兼证而邪不一不可以一二味治者宜之有分两大而顿服之大方肝肾及下部之病道远者宜之王大仆以心肺为近肾肝为远脾胃为中刘河间以身表为远身里为近以予观之身半以上其气三天之分也身半以下其气三地之分也中脘人之分也】

    小方【从正曰小方有二冇君一臣二之小方病无兼证邪气专一可一二味治者宜之有分两少而频服之小方心肺及在上之病者宜之徐徐细呷是也完素曰肝肾位远数多则其气缓不能速逹于下必大剂而数少取其迅急下走也心肺位近数多则其气急下走不能升发于上必小剂而数多取其易散而上行也王氏所谓肺服九心服七脾服五肝服三肾服一乃五臓生成之数也】

    缓方【岐伯曰补上治上制以缓补下治下制以急急则气味厚缓则气味薄适其病所远而中道气味之者食而过之无越其制度也王氷曰假如病在肾而心气不足服药宜急过之不以气味饲心肾药凌心心复益衰矣余上下远近例同完素曰圣人治上不犯下治下不犯上治中上下俱无犯故曰诛伐无过命曰大惑好古曰治上必妨下治表必违里用黄芩以治肺必妨脾用苁蓉以治肾必妨心用乾姜以治中必僭上服附子以补火必涸水从正曰缓方冇五冇甘以缓之之方甘草糖蜜之属是也病在胸膈取其留恋也有九以缓之之方比之汤散其行迟慢也冇品件衆多之缓方药衆则逓相拘制不得各骋其性也有无毒治病之缓方无毒则性纯功缓也有气味俱薄之缓方气味薄则长于补上治上比至其下药力已衰矣】

    急方【完素曰味厚者为隂味薄者为隂中之阳故味厚则下泄味薄则通气气厚者阳阳气薄为阳中之隂故气厚则发热气薄则发汗是也好古曰治主宜缓缓则治其本也治客宜急急则治其标也表里汗下皆有所当缓所当急从正曰急方有四有急病急攻之急方中风关格之病是也有汤散荡涤之急方下咽易散而行速也有毒药之急方毒性能上涌下泄以夺病势也有气味俱厚之急方气味俱厚直趋于下而力不衰也】

    奇方【王氷曰单方也从正曰奇方有二有独用一物之奇方病在上而近者宜之有药合阳数一三五七九之奇方宜下不宜汗完素曰假如小承气奇之小方也大承气抵当汤奇之大方也所谓因其攻下而为之也桂枝麻黄偶之小方也葛根青龙偶之大方也所谓因其发散而用之也】

    偶方【从正曰偶方有三有两味相配之偶方有古之二方相合之偶方古谓之复方皆病在下而远者宜之有药合隂数二四六八十之偶方宜汗不宜下王太仆言汗药不以偶则气不足以外发下药不以奇则药毒攻而致过意者下本易行故单行则力孤而微汗或难出故并行则力齐而大乎而仲景制方桂枝汗药反以五味为奇大承气下药反以四味为偶何也岂临事制宜复有增损乎】

    复方【岐伯曰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好古曰奇之不去复以偶偶之不去复以奇故曰复复者再也重也所谓十补一泄数泄一补也又伤寒见风脉伤风见寒脉为脉证不相应宜以复方生之从正曰复方有三有二方三方及数方相合之复方如桂枝二越婢一汤五积散之属是也有本方之外别加余药如调胃承气加连翘薄荷黄芩栀子为凉膈散之属是也冇分两均齐之复方如胃风汤各等分之属是也王太仆以偶为复方今七方有偶又有复岂非偶乃二方相合复乃数方相合之谓乎】

    本草纲目卷一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本草纲目》卷一
《神农本草经》 总论
01总论
药性冰鉴:药母八法旁通
治病主药诀.1(中)
名老中医经验集——余瀛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