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黃帝内經素問集注腹中論篇第四十

 卷五

腹中論篇第四十

    黃帝問曰:有病心腹滿。旦食則不能暮食。此爲何病?(此篇論外不涉于形身。内不關乎髒腑。在于宮城空郭之中。或氣或血。或風或熱。以至于女子之妊娠。皆在于空腹之中。故篇名腹中論。帝曰:心腹滿者。謂胸膈間乃心主之宮城。腹中乃髒腑之郛郭也。)

    岐伯對曰:名爲鼓脹。(鼓脹者。如鼓革之空脹也。此因脾土氣虛。不能磨谷故旦食而不能暮食。以緻虛脹如鼓也。)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治之以雞矢醴。一劑知。二劑已。(雞矢、取雞屎上之白色者。雞之精也。雞屬陽明秋金。在卦配巽風木。此乃脾土艱于運化。以緻脹滿不食。風木制化土氣。陽明燥合太陰。醴乃熟谷之液。釀以稻米。炊之稻薪。主補益中土。而先行于榮衛者也。故一劑則腹中溫和。二劑其病則已。張兆璜曰:雞鳴于寅酉之時。鳴則先鼓其翼。風木之象也。蓋木擊金而後鳴矣。又說者曰:羽蟲無肺。故無前陰。屎中之白者精也。)

    帝曰:其時有複發者何也?

    岐伯曰:此飲食不節。故時有病也。雖然。其病且已時。故當病氣聚于腹也。(飲食不節。則複傷其脾。故時有複發也。或雖非飲食不節。值其病且已之時。而即受其飲食。故當病氣聚于腹。此深戒其慎節于飲食也。)

    帝曰有病胸脅支滿者。妨于食。病至則先聞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肢清。目眩。時時前後血。病名爲何?何以得之?(上節論腹中氣虛。其病在脾。此論腹中血脫。所傷在肝也。夫血乃中焦水谷之汁。專精者行于經隧。爲經脈之血。其流溢于中者。注于腎髒而爲精。複奉心化赤而爲血。從胞中而注于沖脈。循腹上行。至胸中而散。充膚熱肉。淡滲于皮膚。而生毫毛。卧則歸藏于肝。寤則随衛氣而複行于皮膚之氣分。男子絡唇口而生髭須。女子以時下爲月事。此流溢于中。布散于外之血也。是以此血虛脫。則肝氣大傷。有病胸脅支滿者。肝虛而脹滿也。食氣入胃。散精于肝。肝氣傷。故妨于食也。肝臭臊。肺臭腥。不能淡滲皮毛則肺虛。無所歸藏于肝則肝虛。肝肺兩虛。是以病至則先聞腥臊臭也。肺氣虛。出清液。肝髒虛。先唾血也。不能充膚熱肉則四肢冷。肝開竅于目。故目眩也。肝主疏洩。時時前後血者。肝無所藏而虛洩矣。)

    岐伯曰:病名曰血枯。此得之年少時。有所大脫血。若醉入房中。氣竭肝傷。故月事衰少不來也。(有所大脫血則傷肝。肝傷。在女子則月事衰少不來矣。醉以入房。在男子則傷精。精傷則無從而化赤矣。氣生于精血。精血虛脫則氣竭矣。楊元如曰:傷寒論熱入血室。刺肝經之期門。本經曰肝傷。故月事衰少。是女子之月事。發原于胞中。上行于沖任。布散于皮毛。歸藏于肝髒。而後下爲月事者也。)

    帝曰:治之奈何?複以何術?(問治以何藥?複以何法救之?)

    岐伯曰:以四烏 骨一 茹。二物并合之。丸以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丸爲後飯。飲以鮑魚汁利腸中及傷肝也。(賊同 茹當作茹 。烏 骨、烏賊魚之骨也。 魚狀若胞囊。腹中有墨。脊上隻生一骨。輕脆如通草。蓋烏者腎之色。骨乃腎所生。主補益腎藏之精血者也。茹 一名茜草。又名地血。汁可染绛。其色紫赤。延蔓空通。乃生血通經之草也。夫魚乃水中動物。屬陰中之陽。血中之氣。故用烏 骨四者。以布散于四肢也。血乃中焦所生。用茹 一者。主生聚于中焦也。夫飛者主氣。潛者主血。卵白主氣。卵黃主血。雀乃羽蟲。丸以雀卵者。因氣竭肝虛。補血而補氣也。豆乃腎之谷。五者土之數。氣血皆中焦所生。故宜飯後而服五豆許也。鮑魚味鹹氣臭。主利下行。故飲鮑魚汁以利腸中。而後補及于肝之傷也。又按。甲乙經 茹作 茹。)

    帝曰: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此爲何病?可治不。岐伯曰:病名曰伏梁。(盛、滿也。少腹、臍下也。上下左右皆有根。此病在血分。有脈絡之連絡于上下四旁也。伏梁、如梁之橫伏于内也。按上二節論氣血之虛脹。此下二節論血氣之實脹也。)

    帝曰:伏梁因何而得之?

    岐伯曰:裹大膿血。居腸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緻死。(裹大。如囊之裹物而大也。居腸胃之外。在空郭之間也。不可治者。不可治以按摩也。如急切欲其解散而按摩之。必緻痛而欲死。蓋有形之邪。不易散也。)

    帝曰:何以然?

    岐伯曰:此下則因陰必下膿血。上則迫胃脘。生膈挾胃脘内癰。(此下、謂少腹陰前後二陰也。沖脈起于胞中。并足陽明。挾臍左右。循腹上行。此因陰中必下膿血。循經而上。則迫及胃脘。生膈挾胃脘内癰。以緻留積膿血于腸胃之外。而如囊裹之大也。張兆璜曰:胃脘正當膈間。曰膈挾胃脘内癰者。謂癰生于膈胃之間。乃在胃外之膜原。而非胃上也。朱聖公曰:此系熱中之病。故在陰則下膿血。上則迫生胃癰。)

    此久病也。難治。居齊上爲逆。居齊下爲從。(齊臍同。久病者。謂癰生于膈胃之間。病者不覺。故癰膿漸積于腹中。而成裹大也。臍上乃腹中之氣分。故爲逆。臍下乃胞中之血分。易于行洩。故爲從。)

    勿動亟奪。論在刺法中。(勿動者。不可按摩引動也。亟、急也。言亟當迎而奪之以瀉之。其刺取之法。用圓利針。微大其末。反小其身。令可深納以取癰痹。此論在針經之刺法中。)

    帝曰:人有身體髀股 皆腫。環臍而痛。是爲何病?

    岐伯曰:病名伏梁。此風根也。(此論邪留氣分而爲伏梁也。氣行于肌腠之間。是以身體股 皆腫。風爲陽邪。傷人陽氣。此風邪傷氣。而留于臍腹之間。故曰此風根也。)

    其氣溢于大腸。而着于肓。肓之原在臍下。故環臍而痛也。(肓音荒。大腸、謂大腸之外。空郭之間。風邪之氣。充溢于大腸之外。而留着于肓。肓乃膏肓。即膜原之屬。肓之原。出于脖 。正在臍下。故繞臍而痛也。)

    不可動之。動之爲水。溺澀之病。(不可動者。不可妄攻以動之也。蓋風邪之根。留于臍下。動之則風氣淫佚。而鼓動其水矣。水溢于上。則小便爲之不利矣。)

    帝曰:夫子數言熱中消中。不可服膏粱芳草石藥。石藥發癫。芳草發狂。(熱中、謂膿血風邪留中而爲熱也。消中、謂氣虛血脫。而爲消中之虛滿也。膏粱、濃味也。芳草、芳香之草。石藥、金石之藥也。芳草之氣。升散爲陽。故令人發狂。金石之藥。沉重爲陰。故令人發癫也。)

    夫熱中消中者。皆富貴人也。今禁膏粱。是不合其心。禁芳草石藥。是病不愈。願聞其說。(富貴之人。形樂而志苦。華食而縱淫。夫四體不勞則血氣留滞。心志煩苦則中氣内傷。膏粱華食則脾胃有虧。放縱淫欲則精血耗竭。是以熱中消中。多生于富貴之人。如不豐美其食。是不合其心。留中之病。宜于上下分消。若禁芳草石藥。故病不能愈。)

    岐伯曰:夫芳草之氣美。石藥之氣悍二者其氣急疾堅勁。故非緩心和人。不可以服此二者。(芳草者。其氣急疾于馨散。石藥者。其性堅勁于下沉。故非中心和緩之人。服之則中氣易于虛散也。)

    帝曰:不可以服此二者。何以然?

    岐伯曰:夫熱氣 悍。藥氣亦然。二者相遇。恐内傷脾。脾者土也。而惡木。服此藥者。至甲乙日更論。(此言腹中之氣。脾所主也。和柔敦化。土之德也。熱中消中。有虛有實。皆爲熱氣留中。若更服芳香悍熱之藥。二者相遇。則内傷中和之脾土矣。脾病者。加于甲乙。至甲乙日。恐有勝克之變。故至期更當别論也。)

    帝曰:善。有病膺腫頸痛。胸滿腹脹。此爲何病?何以得之?

    岐伯曰:名厥逆。(以下三節。複申明腹中之氣與血焉。腹氣者。脾氣也。内主于腹。外主于肌。與手足三陰三陽之氣不同也。腹中之血者。起于胞中。散于脈外。與十二經脈之血不同也。是以腹中之氣血虛脫。則爲消中之虛脹。腹中之血裹氣傷。皆爲有餘之伏梁。今複論腹中之氣。反厥逆于上。則爲膺頸胸腹之腫痛滿脹。下節論腹中之血氣和平。則爲懷子之且生。末節論三陽之氣。反下入于陰。則爲腹中之 脹。當知血氣流行。而又各有所主之部署也。倪沖之曰:胸腹脹滿者。因中氣厥逆于上而虛脹也。)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灸之則喑。石之則狂。須其氣并。乃可治也。帝曰:何以然?

    岐伯曰:陽氣重上。有餘于上。灸之則陽氣入陰。入則喑。石之。則陽氣虛。虛則狂。須其氣并而治之。可使全也。(夫諸陽之氣上升。而腹氣又厥逆于上。是陽氣重上。而有餘于上矣。夫陽氣陷下則灸之。今陽盛于上。而反灸之。則陽熱之氣。反入于經脈之陰則爲喑。若以石砭之。則陽氣外洩而虛。虛則狂矣。氣并者。血氣合并也。須其厥逆之氣。與血相并。而後治之。可使全也。張兆璜曰:脾氣主于腹中。行于肌肉。乃五髒元真之氣也。沖脈之血。亦從胸中而散于肌腠皮膚之間。故與脾氣并合。須其氣并者。使氣歸于肌腠。而與血交并。如石之則洩于皮膚之外。灸之則逆于經脈之中。)

    帝曰:善。何以知懷子之且生也?

    岐伯曰:身有病而無邪脈也。(此論腹中之血氣和平。而有生成之造化也。夫氣主生物。血主成物。懷子者。血氣之相和也。且生者。謂血氣之所以成胎者。虛系于腹中。而無經脈之牽帶。故至十月之期。可虛脫而出。當知月事懷妊之血。在氣分而不在經脈也。身有病者。月事不來也。無邪脈者。血氣和平也。楊元如曰:至哉坤元。資生萬物。腹中之氣。坤土之氣也。是以白朮補脾。爲養胎之聖藥。沖任之血。原于腎藏之精。陽主施化。陰主成形。是以歸芎熟地。乃胎産之神方。)

    帝曰:病熱而有所痛者何也?

    岐伯曰:病熱者。陽脈也。以三陽之動也。人迎一盛少陽。二盛太陽。三盛陽明。入陰也。夫陽入于陰。故病在頭與腹。乃脹而頭痛也。帝曰:善。(此言三陽之氣。主于形身之表。如下入于陰中。則爲腹脹矣。夫病熱者。陽脈盛也。陽脈盛者。三陽之氣動之也。是以人迎之脈。一盛盛在少陽之氣。二盛盛在太陽之氣。三盛盛在陽明之氣。三陽俱盛。當主病熱頭疼。腹爲陰。陰中之至陰。脾也。如陽入于陰。又當病在頭與腹。乃 脹而頭痛也。蓋言表裏陰陽之氣。各有所主之部署。如陰氣厥逆于上。則爲膺頸腫痛。陽氣下入于陰中。則爲腹中 脹也。莫仲超曰:伯言病熱者。陽脈也。以三陽之動也。謂陽脈之盛。乃三陽之氣動之。兼申明陽入于陰。乃是三陽之氣。而非三陽之經脈也。傷寒論曰:髒腑相連。邪高痛下。此言經病于表陽之上。而下連于裏陰。經脈上下相連。故病在上而痛在下也。當知病在經脈。而随經下入于裏陰者。則痛而不脹。此病在氣分。而陽氣下入于腹中。故脹而不痛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皇帝内经之素问(腹中论篇第四十)
黄帝素问直解 卷之四腹中论第四十篇
黄帝内经·素问·腹中论篇第四十
40腹中论篇原文和白话文翻译
肝脾腹中论
素问·腹中论篇第四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