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在「迷茫国」弯曲前进

photo by rinne172

在「迷茫国」弯曲前进

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钱钟书《围城》

不仅婚姻,世界上好像都出都是围城。

在星期五早上起来的时候,还在床上打开微信,看见一位前同事突然发给我好长一连串文字,看看时间是凌晨的 1:04 发出来的,我想这大概迫不得已不到不发才会这样子吧。有些时候,如果没有逼到那个份上就没有真正对自己人生真正停下来的思考。

前同事 A 的意思大概是说,好不容易放弃安稳的工作从体制内跳出来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从来都没有想过居然可以以自己喜欢的事情为自己的职业,特别在刚刚开始的时候还受到大家反馈,不仅成长得很快也很开心。不过慢慢地接触越来越多的人,越来越觉得自己很烂,每天好像又开始重复这个机械性的工作,当初喜欢的事情好像又没有那么爱了。还有来自自己家人的压力,父母并不喜欢这份工资少的工作。现在想离开又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

这大概就是青春里职业的迷茫吧。说实在我也有过,而且还不定期发作,即使在做着本职工作的时候,下班后独自走在下班后的路上,我依然回想,如果我不从事目前的工作还能做些什么。

我是「迷茫国」的常客,也不知道近期是否春季万物复苏的缘故,无论是身边朋友还是在线上公众号,我时常看见去「迷茫国」旅游的人,他们总不知道下一步该如何走。

随便搜搜就发现了至少 6 篇在「迷茫国」旅游的游记。

那么我就试着跟你讲讲「迷茫国」旅游指南吧。

你究竟是如何来到「迷茫国」

欢迎来到「迷茫国」,这个地方没有地图,极大多数人来到这里都迷路。那么如果你不过来「迷茫国」那是不是就不会迷茫了?这应该是,那么不如分析一下你为什么会进入这个国度。

其实你在一开始就说了,原因有很多,但是产生这个原因的最基础原因应该就是「无聊」。那么你有没有想过你为什么会出现无聊这个状况?大概就是重复的机械劳动,继而导致没有成长。

在我的字典里,没有喜欢不喜欢,只有合适不合适。

为什么这样说,那么我们就从「无聊」这件事情开始剖析。

我在之前所写的文章《专注地高效学习或工作是一番怎样的体验?》提及过「心流」这个概念。关于这点在积极心理学里面一位教授Mihaly Csikszentmihalyi就提出过这个理念——“Flow”,中文翻译过来就是“心流”。

当人们完全沉浸于某项活动中时,就会丧失时间感。在这种状态下,人们的每一个动作,每一步行动和想法都与前者流畅衔接在一起,就像玩爵士乐一样。

米哈里在他的书中《专注的快乐》用一张图标直接显示出来:

在这个图表中,横轴是 skill lever(能力),也就是说是你的技能掌握程度多少;而纵轴则是 challenge lever(挑战),也就是你面对事情需要挑战的难度。

在这张表里面,你可以直接根据你的能力和事情的挑战难度来直接决定在你哪一种状态,简单来说,如果你的能力很高但是挑战难度很低,那么你就会觉得很无聊,就是在 Relaxation 的状态,所以你此时也就很放松。而如果这件事情的难度很高,但是你的能力非常低,那么你就会很焦虑。而心流的获得方式就是需要你的能力和事情的挑战难度互相匹配,不能太容易也不能太难,那么就会进入心流的状态。

所以这个图其实可以直接解释说明我们身边很多问题,为什么工作你觉得无聊?往往就是因为你在这个岗位呆了很久技能足够了但是每天做着相同的事情,所以你很无聊。如果你不是会计专业直接叫你去考注册会计师,你必然就会很焦虑,因为对你来说难度太大。

而解决方案是什么?我想最快的方式就是:

1. 找导师;

2. 快速建立知识地图,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且做相匹配的事件。

不过在实际操作当中,或许在工作里面很难找到自己的导师,建立知识梯度就更不容易。倒是现在互联网获取信息的成本相对过去低很多,可以尝试两种方法结合。

不过在此之前最最最重要的能力是「定义问题」,你得定义自己的问题才能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很多时候的迷茫和焦虑经常让人处于浅层思考,一旦想到这件事情就会焦虑,一焦虑就会弹开不去思考甚至连问题都不明确,然后就处于这种恶性循环里面。

不知道谁说过,或者就是我说吧,当你把问题明确定义出来的时候,这个问题往往已经接近了 50% 以上。

解决问题最快的方式就是「找人」,免费的方式可以通过百度知道、知乎这种问答平台,如果在知乎最好还是可以@ 上你所认为能够帮你解决问题的人。不过这种方式较为低效,一方面不一定有谁会认真回答你,另一方面这种提出问题的方向为单向,很多具体事项不能明确。

所以在线上可以直接通过「在行」或「分答」找已经被认证的专家,如果是 A 这个问题的话,第一个阶段可能需要找「职业规划」方面的专家去尝试解决。如果是细致到如何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保持自己在工作的时候持续处于「学习区」,那么就得找该行业专家。

说实在,以我经验来说,只要你在工作的时候始终处于「心流」状态其实就会「快乐」,同时由于你所做的工作刚好是处于能力和挑战互相匹配的学习区,自然工作中就能够不断成长,感觉到充实感。

你最好还是建立内在反馈体系

当你做事情被别人认可确实是一件高兴的事情,也是一件特别有成就感的事情。不过你最好还是能够依靠自己的内在动机。

被别人认可或者被别人反馈是属于社会反馈,属于外在动机的一部分,对于持续做一件事情社会反馈确实有支持的作用。就好像现在在线上的训练营一样,当一群人在一起坚持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往往相比一个人会更为持久一些。

就像我之前在《现在写作只写给一个人看》里面提及过:

慢慢我开始关注「阅读数」和「评论」。如果阅读数高和评论多则让自己特别激动,整一天都可以为之兴奋,但如果写得没有多少人阅读心里多少有点失落。以本来初心仅仅是分享到慢慢关注阅读数和评论数,反而越走越远,连自己的不知道。

外在动机最大的问题是在于这种反馈需要依靠外在,而外在总是不稳定的、不可持续的。甚至如果你需要持续的外在奖励或惩罚才能趋势你持续做这件事情,那么你很有可能会越来越讨厌做这件事情。

所谓内在动机源于「自我决定论」,也就是找到自己内心真正的驱动力。同时在这里建立一套内在的反馈体系极为重要,特别是写作这件事情,你不能单凭你现在的点赞和评论数来作为你目前是否写得好的评价。就像真实改编电影《美丽心灵》里的纳什,在二十多岁的时候发布的论文直到九十多岁才被业界认可并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类似的事情也曾发生过我身上,之前写过一篇文章当时只有 200 多个阅读,当时写出这篇文章还蛮开心分享给别人但并不受人认可,想不到两年后在网络上疯传,大号到处转发,甚至那时还因此被邀请到北京大学去做演讲。

不过,那样的文章就是好吗?其实也不是,只可能刚好触发到某个点,这篇文章有利于传播而已,也未必是好文章。

那么该如何给自己的文章建立独立的反馈体系呢?

其实在《刻意练习》这本书里面提及到富兰克林是如何在没有导师的情况下训练自己写文章的能力。那就是他当时把美国最好文章杂志买下来,看看标题然后思考自己怎么写,然后再看看好的作家是如何写的。接着过了一段时间,等自己把文章忘得差不多又重复。后来他又发现自己组织文章的能力不足,于是就把文章段落和句子剪下来,等自己忘记了自己拼接,看看是否像当时的那样。细节到语法、词汇也是类似的方法。

又譬如我上的认知写作学,阳老师就推荐直接翻译《老人与海》,然后对比张爱玲版本和余光中版本,这样自然自己差在哪里,为什么别人这样翻自己这样翻。

其实这个就是刻意练习的原则:

1. 确定谁是杰出人物;

2. 找出杰出人物和其他人的差别;

3. 最佳的方法是找到优秀的导师。

对于其他工作也是如此,不过这个独立反馈体系建立起来并不容易,需要多反思与复盘。

只要你往前看,前面的人都比你优秀

人迷茫、焦虑还有人大的原因在于与别人比较。

记得上一年我在跑广州马拉松的时候,跑着跑着就相当焦虑,觉得怎么全世界的人都比我跑得快。

然后,我才发现在马拉松跑道上,你永远只能见到比你跑得快的人,而那些比你慢的人永远都不会出现在你的视野里。在你的眼里,前面所有的人都比你优秀比你快,无论你怎么快在你前面永远都有数不尽的人,而在你后面的就是你转个头去看看的那十几二十个人,似乎这就是全世界。

想想也是当然,当你眼睛往前看的时候你必然会一直看到比你跑得快的人,而谁又会在乎比自己跑得慢的人呢。这是一个主观视野,从而忽略客观上在这个群体里面自己的位置,甚至是在全世界人里面自己的位置。就更不用说如何自己跟自己比较了。

是呢,「接触越来越多的人,越来越觉得自己很烂」不仅如此,而且当你学习越多,也会越来越发现自己知道得太少。

那么该怎么办?正确地发现自己的位置和知道自己往哪里走更重要。这就好像又回到那个哲学问题上「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要去什么地方?」。

至于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好像还是像上文所说的那样,找导师建立知识地图,设定目标想办法去达成。

不断地迈向下一步

其实想不到未来究竟要去哪里也没有关系,记得罗曼·罗兰曾经说过:

人的一生很像是在雾中行走,远远望去,只是迷蒙一片,辨不出方向和吉凶。可是,当你鼓起勇气,放下忧惧和怀疑,一步一步向前走去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每走一步,你都能把下一步路看得清楚一点。往前走,别站在远远的地方观望!你就可以找到你的方向。

对呢,你脚尖的方向就是你的下一步,只要走好每一步路自然会引导你该去的地方。

譬如 A,你其实很简单,当你重复机械性劳动的时候自然就会觉得无聊,但是你确认你真的有把你「重复机械性劳动」做得 100% 完美吗?是 100 分还是 60 分?我想你是知道的。

其次你有想过如果继续发展你的下一个阶段是什么?如果你是一个流水线工作,你有没有想过发展成为生产线组长的能力?如果你是一个写作者,你有没有想过继续发展成为自媒体运营的能力?不要总是单纯想着你眼前的「工作」,也不要单纯觉得做好的 90 分以上才进入下一个阶段。

记得比我小一岁在 1989 年所出版的《阻力最小之路》里面提及:

当我在波士顿音乐学院就读时,竖笛家波托(Attilio Poto)是我的老师之一。他指定的第一次作业,对当时的我而言,似乎难了一点。经过一星期的辛勤练习后,我仍然无法演奏自如。当我前往上他的第二堂课时,我心中期望波托先生会再给我一个星期的时间,好好地演练第一个作业。但他二话不说,又指定我下一个练习科目,这次比上星期的那个作业还要困难。

我花了一个星期演练新的科目,但到了上第三堂课时,我仍然是手忙脚乱。我向波托先生暗示说,我应该在这两个科目上再多画上一个礼拜的时间,才能使演奏技巧趋于完美。波托先生只是笑而不语,又将书本翻到下一页,这次的难度更高了。

后来的三个礼拜,每一次的制定作业愈来愈难,没有一个在经过一个礼拜的练习后,仍能演奏自如的。到了第六堂课时,波托先生突然回过头来,要我在读演奏第一次的演练科目。虽然过去五个星期,我连回头再去看它诠释得相当成功。接着他又回到第二个星期的演练科目;同样地,我的表现也相当不错。

如果我画上六个星期的时间,只是为了在前演练科目追求完美,我的成绩势必无法像今天一样杰出。

波托先生已体会到圆熟阶段的精粹,而这正是我所想要学习的,那就是:圆熟目前阶段的一个有力方法,就是昂首迈向下一个阶段,即使你觉得目前的准备尚不充分。当你毅然迈向下一阶段时,你自然会更懂得如何圆熟上一阶段。

未选择的路

最后想送给你一首诗歌,它时常在人生转弯的路口督促着我的选择。

未选择的路——Robert Forost

黄色的林子里有两条路,

很遗憾我无法同时选择两者

身在旅途的我久久站立

对着其中一条极目眺望

直到它蜿蜒拐进远处的树丛。

我选择了另外的一条,天经地义,

也许更为诱人

因为它充满荆棘,需要开拓;

然而这样的路过

并未引起太大的改变。

那天清晨这两条小路一起静卧在

无人踩过的树叶丛中

哦,我把另一条路留给了明天!

明知路连着路,

我不知是否该回头。

我将轻轻叹息,叙述这一切

许多许多年以后:

林子里有两条路,我——

选择了行人稀少的那一条

它改变了我的一生。

祝好。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迷茫就是才华配不上梦想
只担心那些你能控制的事情
面对迷茫的能力
我也曾迷茫过,后来从零基础做到高级会计
【曼妮心语】| 自渡是一种能力,渡人是一种格局
"别怂,不拼命,就只能认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