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内业>注解儿童版----少儿国学原理普及版
userphoto

2022.05.19 安徽

关注
传统文化与养身养心 国学原理 2022-05-11 08:27
儿童家庭国学教育
少儿国学原理普及版
儿童版<内业>注解
作为成年人,都明白,社会上的事情都需要自己去开创的,就看个人的内在素质如何了,看个人处事的方式方法有多强大。在这里,推荐国学的原理学习,综合了古典的儒家、道家和佛学,还有中医学、武学等,形成一个简单易学的文章,为儿童以后 的成长打好基础。是不是真的有价值,这里文前有序言,文后有跋,都是推荐家长们来鉴别了解这部儿童国学原理教材的。儿童学习,看原文就可以了。
<内业>儿童版注解
序    言
<内业>儿童版的主要用途,是为了孩子们在儿童时期,就能学习一些国学的基本道理。
正统的国学,对人、对社会、对自然、对世间万物都能有很好的认识。当对世界认识清楚的时候,把这些正确认识返回到自己身上去思考,就能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   返归到自己的本性上去思考,就能提高个人的人性修养。用之于社会,就具备一套很好的待人处事的方法!——这个就是学习国学的作用!
正统的国学,都是在宣示一种道理。   国学道理中的道理,就是国学的原理了!  因此建议,如果遇到读这部儿童国学教材的机会,一定不能错过了 !
那怎么来辨别这部   “<内业>注解儿童版” 的价值呢!怎么知道,他就是讲国学道理中的道理的!这些道理可是真的有用?                                 怎么办呢!            传统的俗话,说的好,叫做“是骡子是马,拿出来遛遛”!  在这里,不是带着大家去遛骡子遛马,我们来遛《内业》。在溜在过程中,就能真正的明白《内业》的价值了!     《内业》被遛过很多地方,当发现真的有价值的时候,别忘记了,马上介绍自己的孩子去读这部  “<内业>注解儿童版 ”,不要等自己还没有遛完,孩子都长大了!     现在,就开始遛《内业》!      在现实中,事业与健康,是人生最基本的事情,首先,就来看看,《内业》中的道理,对事业和健康有什么样的价值。请点击看如下的实例说明:               1、“日常工作即是养生”方法探索之 二 ----- 拟议以成其变化 
2、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锻炼身体----坚守四个字“敬守勿失” 
其次,   我们都知道,儒佛道家思想非常的深奥,现在,带着《内业》去遛遛看,也能明白其中很多玄妙的道理。实例说明如下:         3、《道德经》第一章注解(下) 原创
4、 《大学》注解(敬守版) 原创
5、《中庸》第一章注解(敬守版) 原创
6、金刚经》原理与运用 原创    最后,再带着《内业》,去日常生活的地方去遛遛,会发现,《内业》的道理,对我们现实的生活帮助也非常大的。实例说明如下:          7、人该如何立志          8、谈谈吃饭的心态问题 原创
9、思考问题的正当方式 原创         10、介绍一个待人处世的好方法------内静外敬 原创         11、如何让生命的每一动一念都具有活力,不消沉不退转 原创        这些实例说明,足以让爱好国学的人明白《内业》的价值,可以帮助
更好的理解《<内业>儿童版注解》的重要性!
国学是一个复杂庞大的工程。 了解其好处之后,能否让自己的孩子
从小就得到学习国学原理的机会,就看各位的努力了!
正文:
《内业》注解儿童版----儿童国学处世原理普及版
无论是儒家、道家和佛学,还有中医学、武学等,都会运用到《内业》里面的基本知识。了解这些知识,对个人的认识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会提供无穷无尽的帮助。而这些知识点,不是一时就能够领悟的,要乘早学。      所以,就有了这部“ 儿童国学原理普及版”的《内业》注解...
------敬守注
原文第一章:
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是故此气,杲(gao第三声, 明亮  )乎如登于天,杳(yao第三声, 远得看不见踪影  )乎如入于渊,淖(nao第四声, 柔和  )乎如在于海,卒乎如在于己。是故此气也,不可呼以声,而可迎以意。不可止以力,而可安以德;敬守勿失,是谓成德,德成而智出,万物果得。
意解:   第一句, " 凡物之精  "  , 这个“凡 ”  ,就是凡是的意思,这个“之”,是“的”的意思。这句话的结构就是“凡是   什么...   的   什么....  ”,举个类似的句子,比如说,“凡是    好吃   的   东西,我都想吃”。同样的, “ 凡物之精,此则为生  ”   ,就是说:凡是   万物  的   精  ,拥有了就会有生命。此 ,就是  “在这个地方”,就是拥有。       精,就是精气,神气。什么是精气呢?《内业》通篇都在讲这个,慢慢读完这篇文章,就会很好的理解。      这个精气的生命是怎样表现的呢? 后面就讲到了,这个精气,在上会是什么样,在下是什么样,藏在胸中是个 什么 样 的,在天地之间是什么样的。具体的说,这个精气,在天下,化成五谷杂粮;在天上就是星辰;在天地之间,就是鬼神;人如果抓住了精气,藏于胸中,就会成为圣人!     《内业》就是教导我们怎样成为圣人的方法!所以,要乘早学,要赶紧的去了解!      通过对以上自然中生命现象的观察,就会体会到,这个精气,如同在白天一样, 明明白白的  ,再认真一看,又像是在深渊中,远的不见踪影。静下心来,又能体会到如同海水一样柔润。到最后,好像就在自己的身上。      这样一体会之后,就发现,这个“精气”,是不能把他呼叫过来的,你说“精气啊,我要成为圣人,我需要您, 你来吧,  ~~!”,那是起不到作用的。但是,凭借自己的意念,是会感觉到他的存在的!      精气不能叫出来,那用强力去抓住他,行不行呢?  也是不可以的。不仅不可以,而且对自己还有伤害。但是,可以用德行把他安定下来。(什么是德呢,既是把好的想法做成功了就是德)。     把精气安定下来之后,要恭敬的守住他,不要把这个精气 遗失了  ,这样就或成就自己的“德”。    “ 德成而智出,万物果得  ”,意思是说,把“德”养成了,就会产生智慧,智慧多了,就会得到万物。     说的通俗点,把精气守好,就会想要什么就有什么!!!   《内业》就是教导我们怎样获取“ 想要什么就有什么  ”的方法!所以,要乘早学,要赶紧的去了解!
要点:            1>   凡物之精,此则为生  ,指明万物都是有精气的。            2>   精气,在那叫嚷,或强力,都是不能获得的,只有用德行去                     安定他。
3>   用德行守住精气,就是用善念去守住一个意念,然后,善念     会不断激发自己去实践,这样不断激发自己的智慧,最终达到了解万物                的目的。
原文第二章           凡心之刑(形态),自充自盈(饱满),自生自成。其所以失之,必以忧乐喜怒欲利。能去忧乐喜怒欲利,心乃反济(接济,帮助)。彼心之情,利安以(用)宁(宁静),勿烦勿乱,和乃自成。折折乎( 明亮貌;清晰貌  )如在于侧,忽忽乎( 倏尔,急速  的样子)如将不得,渺渺乎( 幽远貌  )如穷无极。此稽(  [jī   稽考 ,稽查  。当名词用,既考察的结果或现象)不远,日用其德。
意解:         凡是人正常的心态样式,是自己就会充实自己,自己就会使得自己 精神饱满。自己就会生长,自己就会完善自己。 但是,现实中,人往往神气不强健,精力不足,甚至于生病,    那都是由于 忧、乐、喜、怒、欲、利  这些情绪的影响造成的。一个人,如果能做到避开 忧、乐、喜、怒、欲、利  这些情绪的影响  ,人的心气就会自己接济自己,就会达到强身健体,精神饱满而充实的效果。         人心大体上的情况是这样的,最好,用宁静的方式使得他安定下来,遇见烦人的事情,自己心里不要烦,遇见杂乱的事情,自己心里也不要乱,然后,认真的分析这些问题,平和的去处理这些烦乱的事情。这样,人的心态就正常了。       在体会人的心气的时候,就会感觉到,心气就在自己的身边;有时 倏尔  而过,好像抓不住;认真观察之后,会觉得他深奥莫测,没有边际。       我们考察到的这些,距离我们日常生活都不远,每天都用到他的好处!
要点:     1>    这里说到,人的身体,会自己充实自己,本来就是完美的,不会出现任何不好的问题。         2>  人体之所以出现问题,造成的原因,就是  忧、乐、喜、怒、欲、利  等情绪的影响。         3 >  要想人的心态达到 正常  ,最好用“宁静”的方式来把心安定下来。勿烦勿乱 , 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平和 的方式去处理问题。
原文第三章        夫道者,所以充形也,而人不能固。其往不复,其来不舍。谋乎莫闻其音,卒乎乃在于心;冥冥( míng  暗地里  )乎不见其形,淫淫乎(多而杂)与我俱生。不见其形;不闻其声,而序其成,谓之道。
意解:   这个“道”啊,是用来充实人的形体的。而通常的,人就不能够固定住他。这个道,去了就不回头,来了也不住下来。想和他参谋事情,也听不到他的声音,最后,感觉 这个道   就在自己的心里。        这个“道”,处在暗地里,见不到他的形象,又杂乱无章的与自己的生命一起生长。看不到他的形象,听不到他的声音,但是,必须按照“道”的规律才能正常的生长,这就叫做“道”。
要点:           1>     夫道者,所以充形也  ,指明一个问题。   就是说,  道,是充实人的形 体的。         人要做的事情,就是要做到形体坚 固。2>    这个“道”,指的就是“精气”在人体内的表现规律。
原文第四章           凡道无所,善心安爱。心静气理,道乃可止。彼道不远,民得以产;彼道不离,民因以知。是故卒乎其如可与索,眇眇乎( 辽远;高远  的样子)其如穷无所。彼道之情,恶音与声,修心静意,道乃可得。道也者,口之所不能言也,目之所不能视也,耳之所不能听也,所以修心而正形也;人之所失以死,所得以生也;事之所失以败,所得以成也。
意解:  凡是“道”,他不会固定在某一个地方的。     那怎么样才可以把“道”停止住呢! 做到发善心,心需要安定,有爱心,心静下来,把神气理顺畅。也只有善爱之心,才能使得自己的心安定,才可以把神气整理通顺。这样做到了,“道”就不会跑走了,就停止下来了。       其实,这个道,距离我们也不远,人民就是因为得到道,就生产出很多东   西;“道”,也没有离开过我们,人们就是因为有了道,才会产生智慧。所以,道,是可以去探索到的。 但是,道,还是高深的很,探索起来,还是无有穷尽,好像没有固定的处所一样。       那怎么样才能得到“道”呢! “道”的情况是这样的,他厌恶声和音,管好自己的嘴巴。(声和音怎么区别呢,比如说,不是一个地方的人,在一起说话,都在发声,但是,口音不同。)不仅仅是对别人管好自己的嘴巴,对自己也同样要管好自己的嘴巴,把心修整好,把意念静下来,就可以得到“道”了。道,嘴巴里面是说不出来的,耳朵也听不见,眼睛也看不到。但是,道,却可以使得人的心得到修正,从而使得自己形体得到端正。       一个人得到道,就会生,失去道,就会死。做事情也一样,事情做的合乎道,事情就能做的成功,如果事情做的违反了道,事情就会失败。要点:  1>  这段,讲明怎么把“道”止住,不让他走掉了——既是“ 善心安爱。心静气理,道乃可止  ”2>   这段,讲到,怎么得到“道”。——既是  “ 彼道之情,恶音与声,修心静意,道乃可得。  ”
原文第五章               凡道无根无茎,无叶无荣。万物以生,万物以成,命之曰道。
意解:          凡是“道”,他没有根茎,没有叶子,也没有花朵。但是,万物都因为他才能成长,万物因为他,才能成功。                       要点:               这里是说,道,在现实中,要不停去探索。他不会像是植物一样,种下去,就能自己长出根茎 和枝叶,还开花结果,“道”之间没有一定的连带关系。道,需要人们自己,善心安爱,修心静意,避免音和声,要除去   忧、乐、喜、怒、欲、利  等情绪的影响  。时刻的去探索。
原文第六章        天主正,地主平,人主安静。春秋冬夏,天之时也;山陵川谷,地之材也;喜怒取予,人之谋也。是故圣人与时变而不化,从物顺而不移。能正能静,然后能定。定心在中,耳目聪明,四肢坚固,可以为精舍。精也者,气之精者也。气,道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 意解:        看看天,就知道,什么东西端正不端正,所以说,"天住正"; 看看地,就知道,什么东西平不平,所以说,  "地住平"; 人主安静,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要求人们,心时刻保持安静,不能沸沸扬扬。安静了,就是人,不安静,那就不是人了,所以说 ,  "人主安静"。        天气的时令,既是春、夏、秋、冬;地的财物就是 山、陵、川、谷  。那人要谋取事情是哪些方面呢!那就要从 喜、怒、取、予(就是给予的意思)  几个方面去努力!       所以讲,要想成为一个圣人,就需要适应天、地、人的变化,心理时刻要保持安静,随着天时的变化,也要改变自己适应时令,但是自己坚守的善爱之心的目标不能被改变;适应万物的规律去做事情,但是, 自己所坚守的善爱之心的目标  不能移除。       自己坚守的善爱之心不被改变, 心态就端正,而且安静的去做自己坚守的事情,心气就定下来了。把这个定下来的心态放在中间,以安定之心然后再去谋虑其它的事情,这样就会 耳目聪明,四肢坚固  ,就可以作为精气房子,让人的精气有地方安住下来。       那,“精”  指的是什么呢? 精,就是气的精。有神气了,道就产生;道产生了,就会思考;思考了,就会有智慧;有智慧了,就应该知道怎么做事情了。止,理解成停止在这个适当的智慧之上,去想问题、做事情。要点:       1>  这段讲到这样的事情,《内业》开始就讲到,凡物之“精”,那怎样做个房子一样的,让精气住下来呢?  这里讲到了,既是———— 定心在中,耳目聪明,四肢坚固,可以为精舍。        2>  怎样把心定下来呢,既是———— 与时变而不化,从物顺而不移。能正能静,然后能定  。意思是说,自己坚守的正确的善心爱心的目标,不能随着外界的影响而受到变化,这样才是端正自己的形态,然后安静勇敢的去做下来,心就安定了。      3>   这个“精”指的是什么呢。这里讲到——既是“ 精也者,气之精者也  ”。
原文第七章          凡心之形,过知失生。一物能化谓之神,一事能变谓之智。化不易气,变不易智,唯执一之君子能为此乎!执一不失,能君万物。君子使物,不为物使。得一之理,治心在于中,治言出于口,治事加于人,然则天下治矣。一言得而天下服,一言定而天下听,公之谓也。
意解:      上面一章,讲到,把心定下来了。那这个心,有什么特点呢! 就在这里讲的------ 过知失生  。什么叫过,就是思虑的的太多。也可以理解成知道不该知道的。这个自己在自己的现实中去慢慢体会。      把一个物体转化过来,就是神;把一件事情改变过来,就是智慧。     “ 化不易气,变不易智,唯执一之君子能为此乎!    ” ,这句话中,气、智、一,这些指的是什么? 这些,都是“凡物之精” 的这个   “精”,不同的场合,表现的形式不同,说法不一样。开始,第一章,就说到,精气,依靠德行才能安定下来,所以讲,精气,就是善心的积累。这个智慧,也是善心引导下的认识问题的方法。这个“一”,就是自己善心指导下坚持的人生目标。      所以,是化物也好,是变事情也好,都是守一,就是在坚守自己的人生目标的前提下,去完成。能一辈子坚守自己善心的目标,而且去奋斗的人,就是君子。       “ 执一不失,能君万物”。——    意思是说,守住自己的精气,不改变,就会“ 气,道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  ”,智慧越来越多,自然就会做万物的君主。     君子使物,不为物使 ——这句话,意思是讲,一个有志向的君子,能改变事物,不能被事物所改变。      比方说,一个人想研究某个领域顶尖难题,既然确定了自己的目标,就一心去做,是困难也好,是容易也好,是人家指责也好,是人家赞扬也好,都不去管他,自己想都不去想他,一心做自己该做的。做成功了,就是自己改变了事物,中途如果被影响放弃了,就是自己被事情改变了。      得一之理,治心在于中,治言出于口,治事加于人,然则天下治矣。  ————这句话,中,得一,就是保护好自己 的精气不被影响,就是自己的志向不被改变,能坚定做下来。那要做到三件事情,第一个,就是治心在于中,就是把自己的志向放在最中间的位置,其他的任何问题都是围绕这个志向去转动,干扰这个"中“的位置,就想办法解决。第二、治言出于口。就是管理好自己的嘴巴。这个不仅仅是说不要随便说一件事情,也是“道”的需要,第四章中,不是说到, 道,“恶音与声”吗。第三、 治事加于人  ,就是说,考虑事情,必须想到人为的因素影响。这样做到了,天下就可以治理了。          《内业》》这里指出了。教导人们怎样治理天下的方法。一定要好好领会!      一言得而天下服,一言定而天下听,公之谓也。  ————在自己变化万物的过程中,如果有一言得到了,天下都服从。或者,有一言确定下来之后,天下人都听从,那说明自己掌握了,天下的公理。那就是真正的社会规律。
要点:    1>   这段讲到,人的心思,会有“过知失生”的问题。该知道就知道,不该知道的就不要知道。                2>    提出一个治理天下的方法,既是“ 得一之理,治心在于中,治言出于口,治事加于人,然则天下治矣。  ”
原文第八章              形不正,德不来;中不静,心不治。正形摄德,天仁地义,则淫然而自至。神明之极,照乎知万物。中义守不忒,不以物乱官,不以官乱心,是谓中得。有神自在身,一往一来,莫之能思。失之必乱,得之必治。敬除其舍,精将自来。精想思之,宁念治之,严容畏敬,精将至定。得之而勿舍,耳目不淫,心无他图,正心在中,万物得度。
意解:    形态不端正,德,是不会来的。打个比方说,一个学生在读书,你怎么看,他都不像看书的样子,这个学生是不会学的好的。胸中不平静,心也是治理不好的。相反,如果形态端正,那  “德” 就会被你吸引了一样,纷纷然自己就会来。 德积累多了,自己就像有了神力一样,能看清天下万物的道理。        中义守不忒 ——义,就是正当的道理,就是德义。就是“精气”的另一种说法;忒,是错误的意思。这句话,是讲,人心中守护的这个义理,可不能守错了,人生的方向要对,不能犯错。就是知道自己应该要去做什么。        中义守不忒,不以物乱官,不以官乱心,是谓中得 ————这个意思是说,知道自己的正确人生的目标,就坚定的去做,不要受到外物干扰自己的感官意识,也不要让自己的感官意识,干扰自己的心。这样才可以说是做到了“中”。就是保正了,自己坚守的“ 德义  ”能很好的执行下去。        打个比方说啊。比如一个学生树立一个目标,一定要考上大学,可是呢,他总是被身边的好吃的东西吸引了,嘴巴不停的,嘴巴都抽不出时间读书了,这是好吃的东西干扰了嘴巴,影响了读书。既是“ 以物乱官  ”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想考大学,但是,想一想,天天这样起早摸黑的,很多的题目 也要做  ,倒不如早点上班赚几个钱,吃的好,玩得也好,如是就动摇的读书的信心。这是贪图身体的舒服而影响了读书的信念,就是“ 以官乱心  ”。        “有神自在身,一往一来,莫之能思。失之必乱,得之必治。敬除其舍,精将自来” ————有神气自然在自己的身上,来来往往,难以想出他是什么。但是,失去他就会乱,得到他就会把自己治理好。恭敬的把自己的形态打扫干净,精气就会自己到来。 怎么把“舍”,理解成“形态”呢!因为上面讲到,形态端正,德就来了,这样看来,形态就是精气的房子一样。     精想思之,宁念治之,严容畏敬,精将至定。——既然精气自己来了,怎么让他定在自己身上不走了呢!那就要做到,仔细的去思虑他,安静意念去治理他,严肃自己的容貌,敬畏他。精气就能很好的定下来。      得之而勿舍,耳目不淫,心无他图,正心在中,万物得度 ----------------得到精气之后,不要舍弃,眼睛不要看其他的,耳朵也不要听不需要的东西,心思也不要想到其他,把心放在中间,这样,天下万物就都可以去认识清楚了。
要点:   1 >  这里讲到,怎么样让精气自己来,既是“ 正形摄德,天仁地义,则淫然而自至  ”,“ 敬除其舍,精将自来  ”。2 >   怎么让精气安定下来呢,   这里讲到  " 精想思之,宁念治之,严容畏敬,精将至定。  "3  >   怎样才能让心保持“中”的位置呢? 这里讲到“ 中义守不忒,不以物乱官,不以官乱心, 是谓中得。  ”
原文第九章             道满天下,普在民所,民不能知也。一言解之,上察于天,下极于地,蟠满九州。何谓解之?在于心安。我心治,官乃治,我心安,官乃安。治之者心也,安之者心也。心以藏心,心之中又有心焉。彼心之心,意以先言。意然后形,形然后言,言然后使,使然后治。不治必乱,乱乃死。精存自生,其外安荣,内藏以为泉源,浩然和平,以为气渊。渊之不涸( hé   排干水份),四体乃固;泉之不竭,九窍遂达。乃能穷天地,被( bèi  覆盖)四海。中无惑意,外无邪灾,心全于中,形全于外,不逢天灾,不遇人害,谓之圣人。
意解:
道,满天下都存在,普遍存在于人民的生活之中。通常的,人们不了解他。用一句话来表达的话,就是说,往上看,可以从天上体察到道的存在,在地上,也到处都可以考察到道的存在,天下九州,到处都蟠满了道。       那怎么样才可以了解到道的存在呢?  在于心要安定。我心理得到治理,人体就都得到治理了;我心安定,人体就都得到安定了;治理自己是心来做的,安定自己也是靠心来做的。心里面藏着心,这些心的旁边也还有其他的心存在着。这是什么意思呢?这个意思是讲,人在想问题的时候,往往这个事情想想,那个事情想想,每个事情想的时候都不一样的,就是不同的心了。       这些心中心,是怎么活动的呢! 通常的,先说出一个事情,然后就意念中,就有这个事情,有意念了,就想象那个事情的具体形象,然后,就说要怎么样的处理这个问题,再然后,就按照自己说的去做,做的好或不好,自己都有个治理的过程,好就好,不好就不好。如果,你不考虑自己做的好还是不好,就会给自己把自己搞乱了。因为好坏都分不清楚,那不就乱了吗!乱的过分了,事情就做不成了,甚至于把自己搞死掉了。       打个比方说,陡然一天,不禁想到,买些奶糖吃多好啊,这是心理在说( 意以先言  ),然后就想着这个奶糖( 意然后形  ),想着这个奶糖之后,就想着怎么弄点来吃吃呢!( 形然后言  ),然后想到,奶奶曾经说,我数学考到85分,就给我十元钱。刚好,最近就有个85分是试卷。去找找奶奶吧( 言然后使  ),这样可以买到奶糖了吗,查查奶糖的价格行情吧,( 使然后治  ),结果发现,钱少了,就是有十元也买不到奶糖。那怎么办呢,再想办法,就是再“  使然后治     ”,不断的 使然后治    ,就是不断的想办法,于是,想到,舅舅曾经说过,他发财了,就请我吃奶糖,他最近不是赚大钱了吗,去问问看看,没想到,舅舅真的就给我买了。如是目的达到了。————这是心理的行动规律。        只要有精气的存在,人就有了生机,外面看起来安详而且容光焕发。把精气藏在身体内,好像泉水有了源头,浩浩然然,和和平平,作为精气的渊源。只有这个气渊不被排干,人的四肢就会坚固;只要这个精气之泉不干枯,人的九窍就会昌达敏锐。就能体察天地之间、四海之内事物的道理。这样一来,胸中就没有任何疑惑,在处事的时候,就不会发生灾难。由于心保持中心的位置,对万事万物的道理都明白,不迷惑,这样心就 全于中  ;由于不犯迷惑的错误,外表就不会受到损失,就是“ 形全于外  ”。这样做到了,那你就不会遇到天灾,也不会遇到由于人带来的灾难,这样的人,就是圣人了!
要点:1>  这里讲到的“道”,就是精气的存在方式和方法。道,是存在于天地之间的任何地方。           2> 怎么样解释道的存在呢? 既—— 在于心安。我心治,官乃治,我心安,官乃安。治之者心也,安之者心也。心以藏心,心之中又有心焉。             3>  这个心的活动规律,既是—— 彼心之心,意以先言。意然后形,形然后言,言然后使,使然后治。不治必乱,乱乃死。             4 >  作为圣人,他的心理状态,应该是这样的,既是—— 精存自生,其外安荣,内藏以为泉源,浩然和平,以为气渊。渊之不涸( hé   排干水份),四体乃固;泉之不竭,九窍遂达。乃能穷天地,被( bèi  覆盖)四海。中无惑意,外无邪灾,心全于中,形全于外,不逢天灾,不遇人害,谓之圣人。               5 >   这里讲到怎么成为圣人,可不是那么简单就能做到的。是需要自己不断的去探索,不断的去认识问题,把问题真正搞明白了,才能做到“ 不逢天灾,不遇人害  ”,从而达到圣人的境界。
原文第十章              人能正静,皮肤裕宽,耳目聪明,筋信而骨强。乃能戴大圜 (huán  天体 ) ,而履( lǚ   走过)大方,鉴于大清(非常清楚的标准),视于大明(非常明朗的标准)。敬慎无忒,日新其德,遍知天下,穷于四极。敬发其充,是谓内得。然而不反,此生之忒。
意解:      一个人,能做到形象端正,内心安定,那就会皮肤饱满而宽裕,耳聪目明;筋骨强硬而且有敏感;就能够覆盖宇宙,走遍四方;以非常清楚的标准,去鉴定万物,以非常明朗的标准去观察事情。恭敬而且谨慎,不要犯错误,每天更新自己的德行,把好的一面做出来。把天下都看遍,把极远处的四方都探索清楚。在运用自己的认识的时候,也要恭敬自己的认识,才能好好的运用他,这样心理就能得到精气的正常运动而安定下来。认识问题的时候,适当的时候,要返回来想想,自己在认识什么事情,观察什么物体。把对事物的认识要总结概括。这样,人的精气才算是安定下来。否则,神气不定,就会犯大错误的。
要点:1>  这里突出一个问题,就是,人要正、静。既是,形象要正,心理 要安静。做到这一点,才可以做其他的事情。           2 >   敬发其充  ,这个充,既是充实的东西,就是上面讲到的,人能正静之后,具备的一系列的能力。就是发挥这些已经具备的能力的时候,也要恭敬的去对待他。这样,自己才能做到有所得。得到的是什么呢!就是“精气”。          3 >  “ 然而不反,此生之忒  ”,字面的意思,就是讲,如果不知道返回,就是这辈子的错误了。那返回到哪里去呢? 就是返回到你开始想思考的事物之上去。       打个比方说,一只猴子家里没吃的了,如是就出去找吃的,一下看见玉米了,好高兴啊,摘了一些,一下又发现红薯又去挖了一些,又发现板栗了,又去摘板栗。搞了一天了,发现很多好吃的,那下面这个猴子,必须要做的事情,就是把这些运回去,而且是安排好这些食物的吃法。否则,家里还是没有的吃。等于白白忙活一天。        人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也一样的,比如一个学生,遇到难的题目的时候,就想着怎么去解决,如是,想想,这么去想办法是可以的,那样去想办法也是可以的,还有怎样的做也是可以的,想了之后,就要返回来解决这个题目,不能总是往下想了。如果总是想,不回来解决这个遇到的难题,那难题不是还等于没有解决吗。        反,这个概念,特别需要值得重视。
原文第十一章            凡道,必周必密,必宽必舒,必坚必固,守善勿舍,逐淫泽薄,既知其极,反于道德。全心在中,不可蔽匿,知于形容,见于肤色。善气迎人,亲于弟兄;恶气迎人,害于戎兵。不言之声,疾于雷鼓;心气之形,明于日月,察于父母。赏不足以劝善,刑不足以惩过,气意得而天下服,心意定而天下听。
意解:    凡是道,必须是周全而慎密,不能松松垮垮;道必须是宽松而舒缓,不能紧张兮兮;道必须坚定而稳固,不能软弱无力;心中保持善念不要放弃,坚持做下去,驱逐掉那些杂乱无章的东西的影响,润泽自己的薄弱意识,使之充实起来,这样,不断的认识处理问题,把问题的认识达到极处。         在把问题认识到极点之后,一定要返回来,看看所做,所想的,可符合自己坚守的善念要求。不符合的要改进,符合的就要坚持下去。        把自己的心神放在中间的位置上,不要分神,不可以隐藏遮蔽自己的善念之心。个人的心气,可以从形容上观察出来,可以在肤色上体现出来。  在与人交往的时候,人家很容易体察到的,所以,善气招呼别人,就使得人们的关系,比兄弟还要亲切;恶气招呼别人,就会造成战乱一样的灾害。       所以讲啊,心气的外在表现,其实和日月一样明明朗朗的,就像是自己看自己的父母一样看的清楚。       所以,用奖赏的办法,来教育人民做善事,是行不通的;用刑法的方法来 惩罚  人民的过错,也行不通。只有修善心,守善勿舍,认真修炼自己的德行,才可以感化他人。自己的神气修炼的成功了,才可以使得天下服从,心气修炼到极致,才可以使得天下人听从。
要点:1>   这里讲到道的有一种体现形式,既是—— 凡道,必周必密,必宽必      舒,必坚必固
2>    这里讲到道的有一种运行形式  ,既是—— 守善勿舍,逐淫泽薄,既       知 其极,反于道德  。3 >    这里讲到道运行的前提条件,既是——   守善勿舍  。静静的想想,    人 在做事的时候,都有一个心理的标准和前提,那修道的心理前提条件     就 是,守善。一切都围绕善念去运行,就是积德行善。《内业》开始,     就讲到,精气,可以安以德。没有“德” ,就不是道。说的形象一点,    就是 心里总是往好的积极的方向去努力。
原文第十二章       抟( tuán   把东西捏聚成团  )气如神,万物备存。能抟乎?能一乎?能无卜筮而知吉凶乎?能止乎?能已乎?能勿求诸人而得之己乎?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而不通,鬼神将通之。非鬼神之力也,精气之极也。
意解:          心气,就是精气,是确实存在的。只要把神气运用的出神入化,那么,万事万物的本质都清楚明白,就是万物备存。        那现在来自己问问自己,做到能抟气吗  ? 能够始终坚守自己的善念不变吗?能够不用算命卜卦,就可以知道事情的吉凶吗?  知道事情的真相之后,能停止一下吗?为什么要停下来,因为,上面讲过,过知失生,就是知道太多会杂乱。能返回给自己吗?为什么返归自己,就是上面举例子说的,猴子找吃的,找的再对一定要搬运回家,不然家里还是没有吃的东西。神气,也一样,运行一段,有所得的时候,就返归给自己,这样,自己的神气就充实起来了。        所有的这些,是不是没有依靠别人,都是靠自己思考探索得到的呢?       思考吧,   思考吧,再思考吧!思考不明白的话,鬼神会帮助自己想通的。其实,不是鬼神的力量,是自己运作精气达到极致的时候,自然会想的通的。
要点:  1>   这段可以看到,人的神气,是由思维来带动的。2>     大体上,讲到道,是由德来安定的,就是发善心。神气是动的,动到一定的时候,要停止,要返回!把精气安定在自己的身上。
原文第十三章          四体既正,血气既静,一意抟心,耳目不淫,虽远若近。思索生知,慢易生忧,暴傲生怨,忧郁生疾,疾困乃死。思之而不舍,内困外薄,不蚤为图,生将巽舍。食莫若无饱,思莫若勿致,节适之齐,彼将自至。  意解:         人的四肢端正了,血气才会有安静的状态! 一心一意的把自己的心运作好,调整好,耳朵不要听杂乱的东西,眼睛也不要看杂乱的东西,这样,即使是很远的东西,也会觉得很近。       思索,就会产生智慧;如果不正当的处理自己运到的事情,那么会咋样呢?   那么,处理事情慢了,就会有忧愁;冲动骄傲就会有怨恨的情绪;忧虑就会生病。被疾病所困,就会死亡。       思虑问题,也是有方法的,就是不能想着一个问题死死地不放松!如果想不清楚,死死地又放不开,那会咋呢?那么,心理就会因为问题得不到解决而被问题所困扰。外面呢,在遇见这个问题的时候,又不知道解决的办法,显得自己很薄弱。这样,内外夹击,生命就脆弱经不住打击,从而会消耗自己的生命。         那么,在遇到一时没方法解决的事情的时候,怎么办? 那就要像吃饭 一样  ,不能吃的太饱。思考问题的时候,也不能想的太过极。要做到,节制,又要适度的去思考。就像上一章,讲到的, 思之,思之,又重思之  。不要 慢  、不要 暴傲  、不要 忧郁  。这样,问题就会自然的得到解决的!要点:  1>    这里讲到一个问题,既是,要做到血气安静,需要做到  “四体端           正”。2>    这里讲到一个现象,既是:如果有一时不解的问题,思虑问题的方法         过 度, 会造成,“ 内困外薄  ”,会影响生命。3 >   遇到难题的时候,最好的思虑方法,是   ,不要过度思虑,做到“ 节        适之齐  ”。
原文第十四章         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和乃生,不和不生。察和之道,其精不见( xiàn  ,展现),其征不丑( chǒu  既是“纽” niǔ,扣在一起扣子  , )。平正擅(占据)匈( 胸膛  ),论治在心。此以长寿。忿怒之失度,乃为之图。节其五欲,去其二凶,不喜不怒,平正擅匈。
意解:         凡是人的生命,一般分成两个部分。既是来自天上的精气,和来自地上的形体,两者配合适当,要中和,才有人的存在。不和气就不能生活下去。       那怎么样的才算是“和”呢!那就要做到,在处理事情的时候,人体的精气不要显现出来,形体也不能和别的形体扭到一起。意思是说,在看问题的时候,不能用固有的思虑方式,来看问题,就是“精不见”。      因为,精气是由思维引导的,所以说,只有不动用自己本有的思维方式,精气就不会展现。      另外,在看问题的时候,不要把想象出来的、或凭感觉出来的形象,掺和进来。要看清楚、分析好问题是怎么样就怎么样!      这句话意思是说,人处事的时候,往往的,不是被自己原有的想法干扰了,就是被 其他的形象干扰。 比如说,我们学生,在做作业的时候,往往会有这样情况,咋一看,这道题很好做,感觉和以前做法一样。可是,做起来,以前的做法就解不了。按照以前的解题方法,就把题目做 错了,这就要求我们,自己不能被原有思维的干扰,就是“ 精不见  ”; 再举个例子,当老师在下课前,在黑板上,抄了几道题目,如是,很多同学以为就是晚上的课后作业。为什么这样以为,因为老师常常这么做,所以就这样想。可是,也有另外的时候,比如,下节课老师让我们自习,下一节课接着做这些题目。那我们判断就失误了。这个,就要求做到不被形式的干扰,就是“ 征不丑  ”       在做到, “ 精不见  ”  、 “ 征不丑  ”  之后,胸中充满公平、正直的观念,在心理对事物进行讨论和治理,这样,人就会长寿!       人要是有忿恨、恼怒过分的时候,要想办法 自己化解  。要节制自己的各种欲望,除去两种凶事,两个凶,指的就是,没有做到  “ 精不见  ”  、 “ 征不丑  ”   。心里不要喜,也不要发怒。平平正正的,在胸中去揣摩问题。       提醒一个事情,想做好事,想做好人,也是欲望的一种哦!这个也需要节制的!只有节制了去做,才可以把人做的更好,把事情做的更好!
要点:  1>   这一章,讲到,人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既是 天出的精,地出的形  。2 >    精和形,做到“ 和  ”,才有会生命产生。3 >    怎样做到“和”呢? 既是:做到   “ 精不见  ”  、 “ 征不丑  ”    ,胸中保持平正的去认识问题,有愤怒了,就自己调节好,除去各种欲望的干扰,避免两个凶事的干扰。得意不要喜,失意不要怒。胸中始终保持平正。
原文第十五章
凡人之生也,必以平正。所以失之,必以喜怒忧患。是故止怒莫若诗,去忧莫若乐,节乐莫若礼,守礼莫若敬,守敬莫若静。内静外敬,能反其性,性将大定。
意解:  凡是人的生命能够正常生长,那必须做到胸中公平'端正。那通常的,人们心理做不到端正,那都是由于喜怒优患等情绪的影响了。       要做到人的情绪端正,平时就多学习,增长见识。读《诗经》可以止怒;评味音乐,可以解除忧愁;学会礼节,可以控制过分的行乐;学会恭敬的对待事物和人,因为   恭敬,是守礼节的最好方法;学会平静的处理事情,不要随意释放情绪,不可随意不加思考的发出言辞。因为,平静,是对人最好的恭敬!       内心安静,外表恭敬,做到这样了,那么,由于心里平静,就能够正确处理 喜怒忧患 等 的各样事情;外表恭敬,就能处理好外界人和事的关系。这样之后,人从内到外,都能处理通顺,人就能够安定。       然后,把这种成功的安定之行为,返归到自己的本性上去。就像上面例子中说的,猴子找食物,当真的找到有食物的时候,就可以把食物运回家了。这样以来,人的本性就能够真正的获得安定了!   这里的本性,指的是什么呢?就是个人坚持善念所要完成的目标。就是道,就是精气。        这里,把诗、乐、礼,解释一下,这是古代的 诗、乐、礼  。古代的《诗经》,那是把世间所有正当的事情,做了诗词一样的表达。并不是当代的诗,所以,看了诗,会止住怒气。乐,也是不是现代听到的音乐。乐,在古代,是辨事物之理,而有声音的变化,然后借助于乐器而表达出来。所以在评味事物的道理的时候,就可以解除忧愁;礼,是古代人与人之间的合理规范。所以讲,遵守礼节,可以避免过分行乐。
要点:   1>  这一章,讲到,在人日常生活中,怎么样做到避免 喜怒忧患  等各样情绪的干扰。            2 > 在做到内静外敬的处理世事之后,如果处理好了,在有所得的时候,一定要记得,返归到自己的本性上去。
原文第十六章                 凡食之道:大充,伤而形不臧;大摄,骨枯而血沍(hu第二声, 闭塞  )。充摄之间,此谓和成,精之所舍,而知之所生。饥饱之失度,乃为之图。饱则疾动,饥则广思,老则长虑。饱不疾动,气不通于四末;饥不广思,饱而不废;老不长虑,困乃速竭。大心而敢,宽气而广,其形安而不移,能守一而弃万苛( kē  烦琐、细碎  ),见利不诱,见害不俱,宽舒而仁,独乐其身,是谓云气,意行似天。
意解:      凡是在人吃东西的时候,必须遵循这样的规律:过分的往肚子里面吃东西,就会伤到身体,最明显的是人的形体受到伤害;过分的去外界获取食物,就会引起骨头的枯萎和血液的闭塞。     在获取食物与吃进食物直接,做到调和,这样精气才可以住下来,有精气了,人才可以思考问题去获得智慧。    饥饿,与太饱过分了,就不好,要自己调节。太饱了,就要敏捷的运动。太饿了,就要多思考怎么去获取食物。    如果饱的时候不运动,神气就达不到四肢。饿的时候不去想着获取食物,那当再吃饱了的时候,就难消化。    人老的时候,就要做到长远的思虑,因为思考,可以带动精气的运动,使得人有生气,否则,就会因为精气的停滞而使得人体神气运行困难,造成生命的枯竭。   人要立大志,勇敢的去完成自己的使命,神气宽松而且广博,形体安静,不被其他的事情吸引,(比如说,看书的时候,陡然去想着看打球。那看书的形态和看打球的形态就不一样),能够坚定自己的志向而排出各类繁琐的事情的干扰。不要被有利是东西诱惑而改变方向,也不因为惧怕什么而停止不前。宽舒而且正当处理好人之间的关系。独自享乐自己给自己带来的这样的心理状态。悠然自得的神气,优于天上的云朵,凭借自己的意念,可以遨游天空。  要点:           1>   这一章讲到,吃东西,要做到   “充摄之间,此谓和成,精之所舍,而知之所生  ”。       2> 这一章,讲到独乐其身的方法。既是:大心而敢,宽气而广,其形安而不移,能守一而 弃万苛( kē  烦琐、细碎  ),见利不诱,见害不俱,宽舒而仁,独乐其身,是谓云气,意行似天。
原文第十七章           凡人之生也,必以其欢。忧则失纪,怒则失端。忧悲喜怒,道乃无处。爱欲静之,遇乱正之,勿引勿推,福将自归。彼道自来,可藉(  [jiè   借  )与谋,静则得之,躁则失之。灵气在心,一来一逝,其细无内,其大无外。所以失之,以躁为害。心能执静,道将自定。得道之人,理丞( chéng   秉承  )而屯( tún   存起来  )泄( 排出  ),匈中无败。节欲之道,万物不害。意解:        凡是人要有生机, 必需 要做到内心欢畅。 忧愁会扰乱自己的心气,发怒会失去自己奋斗的方向。忧也好、悲 也好  、喜 也好  、怒 也好   ,等等这些情绪,都会影响本身精气的存在。       有爱心、欲望之心,要使之安静;把自己搞错乱的问题一定要端正他。没什么问题,就不要自己给自己找麻烦了。但是,出现的问题,一定要解决掉;这样做到了,自然,福气就会回到自己身边。在正确的处理好自己的心气之后,道就在自己的身边,就可以借助道的力量,去谋划自己的事情,去谋划家庭的事情,去谋划天下大事!       道,安静了,就会得到他,烦躁就会失去他。优于一股灵气,保存在自己的心中,一来一往的。内心无论多么细小的事情都能体会到道的存在。外界无论多么伟大的事情,也同样有道的存在。如果体会不到道的存在,那一定是烦躁的情绪,影响了自己。心里能够执着于安静,道一定会自己安定下来!一个真正得到道的人,一定会秉持世间的道理去做事情,做到有囤积,有排弃;胸中不要保留伤害自己的东西。        学会使用,节制自己欲望的方法,这样,世间万物才不会伤害到自己。
要点:         1>  这一章,讲到,人要做到“ 必以其欢  ”,才会有生机。
2>   这一章,讲到,福会自己回来的方法,既是: 爱欲静之,遇乱正
之,勿引勿推,福将自归。
要注意,不要引进来问题,也不能推却问题。
3>   这一章,讲到,  安静和烦躁对人的影响。
4>    这一章,讲到,  一个真正得道的人的表现, " 得道之人,理丞( chéng   秉承  )而屯( tún   存起来  )泄( 排出  ),匈中无败  "。 要做到胸中无败。
5>    这一章,讲到,  节制欲望的好处,既是“ 节欲之道,万物不害  ”
如果有道理和孩子们讲不通顺,可以文后留言。
为了更好的学习这部国学知识,这里再补充说明一些事情:
《<内业>儿童版注解》 课程特点:
主讲国学的"基本道理"。 把传统文化的基本理论,做出总结,并整理出一套规律,相对的易于读诵和理解。 语言制作上,采用父母教育自己的孩子的语气。说理尽量清晰详尽,便于父母老师教和孩子自学。
学习《国学原理》的意义
我们国家传统的文化,是探索人、社会、自然的认识方法的,掌握好,对现实生活是有帮助的。
传统文化的精髓,是讲人的“神”与“气”与自然相互适应的运作规律。
有的人在外界影响下,神气不顺,或是伤了元气,一辈子都爬不出来。掌握好神气 的规律,自己就能塑造好自己,就不至于被伤害。就是伤害了神气,也可自我调服,   而获取重生的机会。形象点说,就是死能复活;  而且自然、社会、事业、家庭都可以把握很好。简单的说,学习《国学原理教育》  ,能够  “安身保命”!
可以肯定的说,学习了《国学处世原理教育》,与没有学,对于孩子以后的成长肯定是不一样的!
《国学处世原理》教育的内容
国学原理-----指的是可以贯通多家传统文化的思想的基本道理。包括儒、佛、道等等。我们在这里,总结出一套规律,即“正形--守善--摄德--止--返”这一基本规律,便于大家掌握。
有基本著作的讲解,
有基本原理的讲述,
有现实生活中运用的讲解。
学习国学原理,为学习各家经典提供无尽的方便。为人们调节自我,适应社会,提供一个正当的方法。
为什么要做少儿《国学处世原理》教育,  不做大人的《国学处世原理》教育呢!
首先,国学的学习,在儿童期间是个主要的时间段,这个时候孩子意识形态很多是空的,必须要给孩子一个好的意念,这个好的意念去哪里找呢!   所以就总结了这部《儿童版国学原理》。
在孩子以后上学的过程中,学习国学的机会就少了,。
国学的教与学,只能针对的是少儿;成人的国学学习,只能是辩与论了。对于成年人来说,除非年少时有国学基础,否则,就是被人说通了,也很难去运用的。只有在灾难中领会到国学的作用才能慢慢接受。儿童就不同,儿童经过正规的教育,就能掌握和接受基本的国学规律,掌握一套完美的处世态度,那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会得到很大的保障,意义是非常大的。
为了孩子们的国学学习,我们这里也欢迎家长们来论和辩!在论辩中逐渐认识到,儿童国学的学习,是多么重要的事情!
《国学处世原理》教育的教材
这里选用管子的《内业》做为教材!那为什么以《内业》做为基础教材呢?    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决定的:
1、主要还是《内业》内容的本身决定的。《内业》的思想,经过提炼,确实能连贯国学很多基本的知识点。而且,有的观点是其他家思想不具备的。简单的说,《内业》读懂了,其他的思想也方便理解了。这一点,在上面的很多实例讲解文章中就能体会的到。
2、《内业》的语言表达方式,适合当代人的阅读习惯。比如说,“形为精舍”,就是说形态是精气的房子;比如说,“食末若无饱”,就是说,吃饭不如不饱好。文意上不显得很玄乎。
另外,文章文字也不是很多,念起来方便。
3、当然,学习《国学原理》也不一定非得从《内业》入手。从其他的经典入门也是可以的。但关键的一点,是要把国学的基本道理讲明了,讲圆通。能贯穿多家思想。能对现实起到指导作用。这一点,我们已经加工好的了,儿童版《内业》可以提供给儿童直接学习。
《国学原理》教育的学习方法!
一、首先,对《内业》原文要熟读一段时间。
这个事情从孩子能说话就可以开始,带着孩子念。孩子小,读原文就好,也不一定非得背过来。念顺口就好。如果是大点孩子刚接触这个,可以进行一段时间的强记硬背,也是读熟练就好,不要求背熟。读熟之后,再做下一步。
二、然后就是听讲解了。这个要到孩子大一点,具体时间看实际情况确定,家长直接带孩子念儿童版《内业》注解。
一天念“一节”,不要多,念的多,往往起不到作用。要整篇循环着念。    一章念完了,家长要让孩子 复述 一遍。  复述后,多“鼓励”、多“赞扬”!
也不用天天念,但一定要长期听。
这个学习的方法,说简单点,就是让孩子听一节,然后让孩子复述一遍就好了。记得多鼓励!一节时间也很短,不能贪多,重在领悟。
《国学处世原理》教育的内容这里会尽力去提供。孩子督促的好不好,就看各位家长的了!用父母的慈爱,教育自己的孩子,是学国学的一个好方法。如果有讲不通顺的地方,可以在文章留言区留言,定期回复!
如果孩子们到长大一点了,陡然问,我天天学这个有什么用,那就推荐以上的实用举例讲解。初接触《国学原理》教育的家长也可以看看,增加对这个课程的信心。
这些文章的内容,都是运用《内业》里面的道理来讲解的。
对《国学处世原理》教育的内容熟练,又能够运用于实际生活之中,那《国学原理》教育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祝愿孩子们都能够学习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庞鹤鸣讲国学“万物者,人之盗”,万物会偷人精气 静心内求觉醒
庞鹤鸣讲国学“万物者,人之盗”,万物会偷人精气。静心内求觉醒
郭梨华:道家思想展开中的关键环节
是松不是松名松,求松松在紧中求
一切高人,皆依直觉
【云说家风《易经》篇】《系辞上》生命4问:1、娘炮;2、父母;3、富有;4、鬼神。(第233篇·总第2761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