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浅谈中医脉学和脉诊
 中医脉学和脉诊,紧密相关,但却不是一回事。脉学偏于理论,脉诊偏于实践。说难,两者都很难,说容易,也很容易,靠什么?靠真传,靠用心,靠坚持,靠细水长流、不懈不怠;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不管什么人,只要真正肯学脉学和脉诊而时习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一定能渐入佳境。学脉,有点像练太极拳,要盘架子,从着熟而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中国还剩下二十七万中医。为什么说“剩下”? 因为上世纪、即二十世纪同期,全国中医数量是八十万;单看数量,减少了五十三万人左右。对反对中医,要求禁杀、灭绝中医的余云岫(二十世纪前五十年)、何祚庥、方舟子(二十世纪后五十年)这几位大名人来说,中医数量如此大量减少,说明了他们废中医的理论,实在是伟大、光荣、正确的英明预见,充分表现了历史客观规律,然而,对多少亿、多少亿生病的百姓,尤其是穷苦的山区老弱妇幼来说,百年中医,稀里哗啦减少了五十三万,却似乎不太妙。

我再引一个对比的数字:二十世纪初,中国人口算四亿人;二十一世纪初,十三亿人。

按中医和全国人口比例,叫做:人均中医数字减少的程度来看上一看,就更加醒目。

在现存的二十七万中医中,有多少能够大体上明白中医脉学和脉诊,并且能够“脉证合参”,能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没有统计数字。这是中医界的内部事务。不过,在下在这里冒昧说一句大话罢,几十年来,在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的课堂里,五十多人、上百人一个班来学中医理论,四五年后,到医院去实习、实践,是学不会、学不到中医脉学和脉诊的。朋友,在这个世界上,有千万、亿万个病人,就有千万、亿万种病脉,并不相同。正如人的体质、个性、品德、习惯、知识、生活……与其相关的地区、居住、空气、饮食、气候、环境、水土、污染、生活、遭遇……,也都是不同的,这就是:共性永远寓于个性之中的小道理。用中医药治病,或保健,或养生,其理论当然有小道理在,其实践,则一定是:个体化、个性化。

不管别人大声疾呼什么废弃中医或废医存药,现在正从事医诊、治病、救人的二十七万中医,且扪心自问,种种小道理和中医的脉学和脉诊的历史真实和实践困惑,是不是这样啊?

就这区区的二十七万中医,能不能有几千、几万、十几万,不管什么人笑骂侮辱,无视那挥舞着屠刀的残忍的杀手们,紧紧抓住中医脉学和脉诊,学而时习之,以挽救、继承、发展这千古绝学,拾遗补缺,事在人为,自顾自走上应该走的路啊?

我说“拾遗补缺”这么四个字,不止是阐明近百年来,中医脉学和脉诊逐步失传、渐次湮没的小趋势,不止是说明中医脉学和脉诊的教和学,在其传承的历史进程中,已经发生了多因多果的小缺陷,小失误,要拾遗,要补缺,而且还希望生活在世界各国的老、中、青三代,不是专业中医的中国人,也来一步一步地学上一学中医脉学和脉诊,以勤补拙,至少可以在保健养生这些方面,自我服务一番,也可以算是一种拾遗补缺嘛。

直白说罢,中医脉学和脉诊,既难又易。专业的中医师们,可以补课,可以百尺竿头;有心的西医同道们,可以小打小闹,当一回子业余票友,只要以人为本,以病人为本,会一点中医脉学和脉诊,难道不也是一种拾遗补缺么?老百姓、青少年们,当然也可以学诊脉,可以练、可以兴。汉朝的张仲景,是以长沙太守的官员职位,业余坐堂施诊治病;清代吴鞠通,因父病死而不得救,悲愤而弃秀才举人当官前途,学医业医而成一代温病大家,咱们大伙儿又怎么不可能踩着他们的肩膀,来学上一学中医脉学和脉诊呢?

三大板块:中医、西医和普通百姓、青少年,都可以学中医脉学和脉诊。我如是观,如是说,不过是落实这么四个字:“众生平等”罢咧。

脉诊的具体化,一般落实在寸口脉,就是腕部动脉的搏动。诊脉者的中指对准腕部突出的桡骨,是为“关”;近掌部大鱼际边缘,用食指或无名指触摸,为“寸”,在小臂靠近桡骨的脉点,用无名指或食指触摸,为“尺”。左右腕部各有寸关尺,即为六部。诊单手脉,就是三部。

三部“诊脉”,古医书说的是:头面的动脉博动,为上部;寸口脉,则是中部;脚部的趺阳、太溪、太冲三脉,是下部。

明清以来,中医习惯于取病人手腕部的寸口左右三部来进行“脉诊”,一般不再用头颈上部和足踝下部诊脉了。在历代医书上,这就叫做:“独取寸口”。但是遇到危急重症,寸口脉已经没有,或者弱不可辩,医者就可以、也应该触摸足背趺阳脉,如可以触摸到,说明病人还有胃气,可以施救。病人足部大肿胀,医生当然就摸不到足部三脉了,脚不肿而摸不着趺阳脉,病人胃气已无,就大抵没有救治的方法了。无胃气,哪能服药,又哪能吸收,并传输到五脏六腑、起死回生呢?

学脉学、脉诊,不单是看书、记忆、背诵什么二十八脉,什么“如水漂木”,而是做,用理论的语言说,就是实践。

咱们大体上知道了“寸口”六部脉的所在,知道了左右寸、关、尺的相对应的脏腑,好,这就可以起步做了。

我姑且假设此诊脉者是一位不懂中、西医的草民的一份子,不过有一份好学的意向,有一份学习了解中医药怎么保健、养生、长寿的拳拳之心,这就够了。朋友,请您先看看自己的食指、中指、无名指这三个指头,用于诊脉,要用指尖肉厚的那一部份,触摸被诊脉者的寸口三部,会有不同的作用力和感觉,也会有不同的相应的反作用力,即是脉跳动的快慢次数强弱和一大堆不一样的脉搏动的外形和内涵。这些都是信息,而且是:系统信息加上复合信息,是传自被诊脉者的身心整体、五脏六腑、血肉筋骨,以至于他的性格情绪。

诊脉者三个指头不一样长短,所以,诊脉时候的作用力,就一定会大小不同。一般中指长,力较大,无名指历来谦让软弱,力就小。被诊脉者的脉跳反作用力度、形象、内涵信息……传达到诊脉者的三个指头,也就不同了。几千年来的名医宗师,对此都不予论述,为什么?因为能诊六部脉而知基本脉象的八纲归属,已经不易;再进一步,左右、寸关尺六部脉象的不同,脉象之间,即脏腑之际间的辩证、传化、生克关系能被触而知之,不说了如指掌罢,也是大抵上成竹在胸,就更是难上难了,所以苛求在下刚才说的什么作用力、反作用力的不同和差别,那就未免多余。

中医诊脉,因积年习惯、经验教训各不相同,各自都有一定之规,医者一般多用自己的右手,用食指摸左右寸,中指诊左右关,无名指寻左右尺。反正二尺脉大都偏弱,让自己的无名指去触摸,弱对弱,正合适。

近代名医彭子益晚年论述和使用的,是他特立独行的诊脉方法:食指触摸寸脉,浮取;中指诊关脉,中取;无名指取尺脉,沉取。那么,他用食指摸寸脉,有没有中取或沉取?他老人家没写出来,我也不知道。

在下的论调,却和彭子益不同:三指都有浮、中、沉三取的可能性、必要性。所谓“三部九候”,指的是:病人上、中、下三部的脉,也指的是:寸口的寸、关、尺。“九候”者,以浮、中、沉三取乘上寸关尺三部为九。九数为最大阳数,容量乃大,能接受被诊者的脉象信息群,才能够最大。

按照在下的高见,从事中医脉学和脉诊,医者也有上工、中工、下工的区别。“拾遗补缺”“事在人为”,何妨不从这里开始?

“取法乎上,仅得其中”,是一句千锤百炼的传世名句。所以我建议,有志于、有兴趣于中医脉学和脉诊的朋友们,就可以,也应该先练习左右手的中间三指的作用力,力求其尽量相同;中指略缩,无名指略伸,都向最活跃的食指和其作用力靠近再靠近,求三指触脉,平和均匀,力道相似,不瘟不火,得其中正。朋友,不要小看这十六个字,接着跟上来的“望、闻、问、切”这四诊,或“脉证合参”这两端,其上乘功夫,还是在这十六个字里寻源头也。“中正平和”、“中庸”是什么?就是系统平衡震荡态,就是几千年来的“道”之精华所在。

练这一招,是求中医脉学、脉诊的“上工”的起步。

练会了这一招,在任何方向,都可以诊脉,无名指触摸寸脉和食指感觉完全相同(上工之上)或大抵相似;而三指各有浮、中、沉三取的能耐和经验,后面的文章,就可以大写特写,买卖也就可以做大了。

打一个不大恰当的比喻:弹钢琴。老师教孩子学钢琴,也有三条道路、三种选择:上工、中工、下工。其“上工”的起始,恰巧也是把十个指头长短不一、强弱不一、灵动不一、疾速不一的自然态,通过细致入微、坚持不懈的定向练习,练成十个指头弹触琴键的力量完全相同。弹钢琴的触键,其实就是一个指头运动的作用力问题。钢琴音质、音色、和乐音的平和、均匀、强弱,还有什么渐强、渐弱,都是为了表现音乐的内容和感情。如果弹钢琴的大师们,无名指、小指本来软弱乏力和大指的强横、食指的灵动、中指的先声夺人,不经过基本求其平和均匀的又乏味、又艰难的练习,能弹出出神入化的美妙音乐么?

学中医诊脉,应该先把自己的中间三指练得平衡了、均匀了,再练习各个指头的浮、中、沉三取。就可能逐步达到自如、从容的地步。

于此同时,就要练习自己的脉诊“内观”功夫了。

在下冒昧地说一句:彭子益的特殊诊脉指法,只是系统多元多变的诊脉的一种,而不是坐庄、挂帅的不二法门,不足为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教你把脉看怀孕
脉诊的手法、分区及代表脏腑(手把手教脉诊)
何老师谈脉学脉诊(三)
脉诊的下指法绝不是一个小问题
切脉
黄家医圈脉学传人黄传贵在脉象研究会筹备大会上的发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