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上马超燃的2:53:39,人生的马拉松没有终点!

“虽然辛苦,我还是会选择那种滚烫的人生。”

2019上海国际马拉松过去一周后,当我又一次系好鞋带,开始每个周末雷打不动的LSD训练,迈开腿的那一刻,我又想起了北野武的这句话。

一波三折的前奏,柳暗花明的过程,还有终于用2:53:39的成绩击破自己的“258魔咒”、再一次PB的Happy Ending——记忆似乎停留在了那一刻,又似乎还想继续说些什么。

有梦有朋友

11月17日,直到站在起跑线前那一刻,我的心里其实是没底的。

原本我怀抱着这次上马一定要PB的信念,从9月酷暑未消之时就开始了强化训练,训练效果很不错,我渐渐有了要冲击255的念头,然而就在比赛一周前,我得知本届上马将是高温天,作为一个“怕热型”跑者,我内心默默把目标降到了300。到了比赛前几天更是预报当天温度会高达26℃的高温,是上马24届以来的最高温,当时我甚至做好了乐跑的打算,不过心情反而因此放松了。赛前一天我跟跑友们说我要轻松跑,这真的不是“烟雾弹”。

但猜中了这开头,猜不中这过程和结局。

在赛前一天的易居马拉松俱乐部成立一周年庆暨上马启动会上,我和小伙伴们相聚一堂

就在前一天,易居马拉松俱乐部刚度过了一周岁生日,我们和来自全国各地的跑友欢聚庆祝,也为第二天的上马鼓舞士气。他们中的一些人根据各自状态,不约而同选择了跟我差不多的目标,决定第二天同我一起站在起跑线上,包括小尚尚贺弟(PB229)、“越野女神”小卡马妍星(PB249)、易居马拉松俱乐部领队顾怡雯(PB254),我们希望团队作战能带来更好的士气和节奏感。巧合又有点遗憾的是,俱乐部成员何引丽(PB227)作为国家队奥运选手,今年是国内排名女子第二的大神,在我们俱乐部也是成绩仅次于李芷萱的女将,她此次上马原本是要争夺国内女子前三的,但因为疲劳导致赛前状态一般,临起跑前选择了放慢速度主动加入我们的队伍,意外地使我收获了“史上最牛兔子”。就这样,我们无意中组建起一支“豪华”方队,并肩作战的兴奋感瞬时冲淡了高温带来的压力。


 “热跑”中重生


外滩,无数跑者梦想的起点

早晨6点多,站在外滩,久违的熟悉感扑面而来。自跑马以来从不缺席上海比赛的我,因去年的上马和今年的上半马都在五星体育作为嘉宾解说比赛,与上海的赛道阔别已一年半之久。虽然大家都说我是上马直播中讲得最好的嘉宾,虽然坐在直播间用“上帝视角”看比赛有种超脱感,但无法分身奔跑在赛道上也是一大遗憾。就像电视里不断滚动的今年上马主题“成就飞凡”,还有一句slogan“敢不敢更快”,我也在问自己,重新回到上海的城市肌理中奔跑,能否拾回拼劲,用更快的成绩成就自己的飞凡?


发令枪鸣枪在即

7点整起跑发令枪响起时,空气微热,但并不潮湿,甚至还带着些微风,所以体感比想象中要凉爽些。我们的小方阵初始状态不错,前2公里配速达到了350左右,而且感觉良好,以至于大家以为手表的配速出了问题。考虑到这只是开始阶段,怕后半场跑崩,大家还刻意降了点速。

5公里跑进了19分40秒,一个完美的开局;

跑至10公里时只用了39分48秒,居然和我平时跑10公里全程的用时差不多,并且我依然感觉很轻松;

15公里,1小时06秒;

20公里,1小时20分41秒;

半程,1小时25分10秒,是我有史以来最快的全马半程。照这个速度跑下去,PB基本没悬念了。为了在后半程保持良好竞技状态,我们的方阵又一次有意识地放慢了速度。

当好状态保持到30公里时,时间过去了2小时3分3秒,我们开始有所提速。

经过了有高大行道树遮阳、气温相对舒适的前半程,告别了非常熟悉的市中心赛道,真正的考验开始了。上马的后半程从去年开始改道,我去年因为做直播解说没跑,这段赛道对我来说几乎是陌生的。35公里左右,进入大桥小桥此起彼伏的龙腾路段,在跨越6座桥之后,我不可避免地迎来了撞墙期。

此时已是9点半左右,气温已经很高了,阳光灼烧着皮肤,没有遮荫的龙腾大道对每一个跑者来说都是考验。好在上马的整个补给安排值得称赞,除了每5公里提供水和饮料,17公里之后还每5公里安置了喷淋装置、冰站来给跑者降温。服务已经到位,剩下的就靠自己了,我们方阵队员们互相帮忙递水、淋水降温,所以体感还算不错。所幸这次的撞墙期也非常短暂,1公里后就过去了。


上马后半程最易撞墙的龙腾路段

终于迎来了最后的魔鬼赛段,42公里中最艰难的几公里。跑过全马的都知道,这和平时10公里、20公里训练时的最后几公里在痛苦程度上完全不可同日而语,无论精英跑者还是普通跑者,此时通常都只能在维持配速的前提下,1公里、1公里地坚持。我相信,此时方队中的每个人也都在心里默默地倒数,6公里、5公里、4公里……


再转个弯就能跑进终点八万人体育场

终于撑到了天钥桥路龙华西路口,一面印着“最后两公里”的红色大墙冲击着视线,预示着再转个弯就能看见八万人体育场,抬手一看表,此时跑过了2小时45分,这时大家心情都异常兴奋,身体的疲累倏然消散。终点在即,胜利在望。

PB已没有悬念,但能不能跑进255呢?


打破258魔咒

说到PB,不得不提我的258魔咒。

2016年的芝加哥马拉松仍记忆犹新,那是我第一次破三,2:58:37;同年上马2:58:22,提高了15秒;2018年的东京马拉松再次PB,虽然赛前觉得很有希望,但2:58:12的成绩又把我堵在了258门口。今年回到芝加哥,还是一个2:58:57!连续几次撞在258的墙上,“魔咒”一般。

每个所谓魔咒背后必然有理性原因的存在。我曾经反思,是否随着年龄的增长,状态终于到了从顶峰开始下行的阶段?事实上,从2016年到2017年,原本轻轻松松就能保持的每公里4分钟配速,我已经渐渐觉得有些吃力。而且跑步之外,还要保持对公司和家庭的足够投入,我只能保证每月跑量300公里,周跑5小时,虽雷打不动,但和很多大神动辄每月500公里相比还是差了很多。也许正是这种数年如一日的训练模式造成了一种惰性,使我很难再去超越自己。

那到底又是什么,让我突破了自我感觉上的下行曲线,和“魔咒”带来的挫败感,重拾了“我要PB”的信念?

一方面,一年多来没有突破的压抑,激发了我想再次超越自己的渴望。另一方面,身边众多优秀的朋友,形成了另一个更强大的“刺激源”,比如万科董事长郁亮今年54岁,依然在不断PB,跑进了306。易居马拉松俱乐部成员们也在国内外各赛事上不断进步,比如管油胜、贾俄仁加、赵浩三人在柏林马拉松上都PB了;李芷萱、何引丽在今年相继达标东京奥运;李春晖、刘洪亮、牟振华等俱乐部成员今年也都硕果累累;还有每天一起工作的同事,俱乐部领队顾怡雯也在今年的芝加哥马拉松上PB。这些让我自豪的小伙伴,在俱乐部成立的一年里,用努力和不断突破,潜移默化地激励着我去迎接“更快”的挑战。作为俱乐部创始人的我,当然要和伙伴们一起向前冲。


训练永远比比赛重要

起念之后,便是落地。第一步是减重。虽然70公斤以我的177cm的身高来说称得上标准,但对马拉松跑者来说,要成绩上更上一层楼,体重和体脂比还要进一步下降。一切围绕着更强更快的目标而展开,但我很难挤出更多的训练时间,只能通过提高训练质量来突破。

9月夏末之际,酷热未消,我就开始加强训练,在原本常规训练的基础上,增加每周一次小强度训练,注重核心肌群、臀中肌、胯部肌肉以及上肢力量的训练,毕竟腿部以外的肌肉群在跑步中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配速,我还进行了抗乳酸跑训练,努力提升乳酸阈对应的运动强度。另外,为适应比赛强度,在炎热的夏天我还增加了许多20公里以上的长距离训练。在整个训练过程中,自己的心态也从原先的怕,转变为不怕,最后竟已变成一种享受。

对于马拉松来说,训练是做加法,为身体储存更强大的能量。科学的专业训练让我具备了PB的能力,还缺的就是信心了。虽然一个月前在芝加哥再次陷入258魔咒,但其实整场比赛下来,我感觉状态还是不错的,这增加了我再一次PB的信心。芝加哥回来后我便开始备战上马,为此又进行了为期5周的加强训练。

我的7-11月整体训练情况

我在上马赛前三周的训练计划

到了最后三周,我开始严格执行曾朝恭教练制定的赛前训练计划。印象深刻的是11月10日那天,我改变往常周日22公里的常规计划,进行了16公里强度跑,西郊宾馆道路平坦,但其中的12次折返亦有一定难度,全程356配速坚持下来,这给了我很大的信心。

争分夺秒的赛场上,装备的选择也很重要。不久前基普乔格挑战人类极限成功破二,让他所穿的新款NIKE next%跑鞋成为精英跑者中的“网红”,我原本是犹豫的,因为同品牌的4%曾穿了脚疼,next%的颜色对我来说也过于鲜艳了。但在教练的建议下,我在上马前10天才第一次尝试穿上这款鞋,进行了10公里和16公里的两次训练后,结果感觉很好,脚并无不适感,10公里那次甚至跑进了39分,PB的信心再次加码。

在42.195公里拥抱沸点

完善的训练、比赛的状态,以及装备的加成,令我对于这次的上马打破258魔咒充满期待。虽然赛前持续的高温预警,一度让我的信心从顶点跌落到谷底,以为魔咒终究难破,但最终结果却令人惊喜。


八万人体育场的天际线近在眼前

时间再次拉到11月17日9:45,最后两公里的场景中,八万人体育场的天际线近在眼前,我突然听到人群中有人呼喊着“丁祖昱”三个字为我加油鼓劲,莫名的感动油然而生,这给我带来了最后冲刺的新动力。虽然在马拉松的最后关头已无力回应,但心里非常感谢大家的鼓励。

8分钟后,我与小方队携手冲线,多巴胺释放到顶点。大家互相击掌、拥抱,彼此的汗水交融在一起。兴奋、激动,又夹杂了一些难以描述的心情,汇聚成另一种奇妙的感觉。

手机很快收到了官方成绩,2:53:39继去年东京马拉松之后,我再次PB,并冲破了数年来258的魔咒,以4分半多的提高,大幅度刷新了自己的PB!


人生就是那么有趣,当你似乎已经妥协的时候,惊喜来得那么突然。其实仔细想想,这不是运气,而是有迹可循的。幸运只眷顾拼搏的人,而“运气好”也只是成功者的谦辞。

在感恩中砥砺前行

汗水从背心的下摆边缘不断滴下,打湿了鞋背。“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

我想,能战胜“史上最热上马”,唯有用更火热的内心冲破躯体的桎梏。这样的火热从准备期开始孕育,在冲线时到达燃点。这样的火热沸腾着自己,也彼此砥砺,终得燎原。

所以,在PB后,我想到的第一件事,便是感谢:

我要感谢一路陪跑的小伙伴,还有赛道两旁鼓励我的跑者、朋友、同事们,每一声“加油”都是我持续奔跑的动力;感谢曾朝恭教练,为我制定了系统专业的训练计划;感谢运动康复师杨杰,在赛前最后两周“频繁出诊”给我按摩理疗,缓解了赛前伤痛频发的常见症状。还要感谢俱乐部成员和身边很多跑友的激励,正是他们的优异表现和不懈拼搏,让我反思自己,从而有了再一次超越自我的动力。

还要感谢家人,无论是太太孩子、还是父母,尽管他们一直劝我少跑点、跑慢点,但每次训练都是他们在背后默默的支持、每次比赛他们都给我做最诚心的祷告,当然最后这一切都归给上帝!

最后,我要感谢自己。其实每个努力着的人都应该感谢自己,感谢一直以来的坚持。自从跑步以来,我每周保持9个小时的训练,这里面还包含跑前热身、跑后拉伸、核心力量训练,甚至包含换衣洗澡更衣,真正跑步的时间每周只有5小时左右。身为忙碌的职业经理人和重视家庭的人,我很难再挤出更多的训练时间,只能通过提高训练质量来突破,安排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并通过强大的自律严格执行下去。正是这种自律成就了现在的我,无论是在马拉松运动上,还是在工作上,坚持付出总会有回报,所以要感谢那个一直努力着的自己。

另外,分享几点自己的经验给到大家:

我这次通过训练、减重,身体得到强化,心理亦有了正向的改变,这点对这次能够PB是很重要的,跑马一定要重视平时的训练。

比赛中的装备和补给,也非常重要,像这次“热跑”,水、运动饮料、海绵都很重要。科学合理地进行补给也是比赛中的细节体现,每一次突破自我,都是靠自己盯紧每一个细节,把细节都做到位,积累小的优势成大的优势,最后量变引起质变。

30公里后的每公里真的要靠意志力去拼,当然这个“拼”是的前提是身体情况允许、平时训练到位。正如这次上马的高温让很多人不适甚至倒地,令人惋惜痛心。马拉松是一项极限运动,永远要敬畏自己的身体。


奔跑者没有终点

相比于3年前芝加哥马拉松首次破三后的“梦幻”,这次上马后的回忆更有“真实感”,或许正是之前脚踏实地一步步做好的充分准备,让我在兴奋之余又波澜不惊。

“人并非因日渐老去才停止逐梦,而是因停止逐梦而日渐老去。在一周后的这场LSD结束时,我擦了擦额头上的汗,又想起了马尔克斯的这句话。

我从40岁开始跑马,46岁还在不断PB。这些年的经历告诉我,跑步、工作和人生之间其实是相通的,用马拉松精神面对自己的工作和人生,梦想不停,便可走得更远。

这次上马的173分钟,相信每一分每一秒都会留存在我的记忆里。这些画面会在我接下来的人生中经常涌动,时刻告诫我,永远要不断超越原来的自己,发现更燃的自己。

人生的马拉松不设终点!

— END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生的第二个马拉松这么跑,PB了22分钟
你为什么要跑马拉松?“比赛的热血沸腾让我久久难以忘记”
高颜值女跑者减重30斤PB成瘾:她是如何通过跑步改变人生?
2015雨战杭马小记(艰难pb1分钟,3:20:33完赛)
进阶 | 人到中年,跑马2年,我是怎么从410跑到245的?
芝加哥马拉松手记:带着敬意奔跑,迎接风雨和PB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