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父亲那座山,山后那颗心 ——《颜氏家训》读后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颜氏家训》



父亲那座山,山后那颗心

——《颜氏家训》读后

作者:大海边

一直留了一颗读《颜氏家训》的心,亦或是因为忙碌,亦或是文言艰涩,总之,这个计划搁置了许久,直至新冠疫情汹汹来袭。

先是封校停课,继而钉钉直播,然后接到通知,语文课上要推进《颜氏家训》(以下简称《家训》),夯实文言的同时,传承家风,提升素养。

在最合适的时间,终于读到你!于亲子关系而言,这段时间是个考验,《家训》无疑是调和剂,调和着正青春与近更年的矛盾;也是催化剂,可以温暖亲子关系,提升相处质量。于我们老师而言,也面临同样的亲子问题,还要教导学生,此时聆听古人的教诲,正好领悟人生,提升认知。一切,都是刚刚好。

于是,一颗尘封的心再次启动,竟然是热切地期待,激情地投入,尽兴地诵读——每一篇都用心去读,每一篇都要录音,每个字词都要落到实处,每个文段都要圈划批注——自2020年2月27起,至2020年4月11日终,《家训》告罄。

颜之推是南北朝末隋初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学家,也是孔子最得意弟子颜回35代世孙,官至北齐黄门侍郎。他以饱满的人生阅历,凝聚而成中国家训的宝典《颜氏家训》,开后世“家训”的先河,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理论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

《颜氏家训》号称“家训之祖,金声玉振”。共有七卷,二十篇。分别是序致、教子、兄弟、后娶、治家、风操、慕贤、勉学、文章、名实、涉务、省事、止足、诫兵、养心、归心、书证、音辞、杂艺、终制。

好书不厌百回读。几个月后的今天,又翻开了《家训》,听着当初的音频,和着窗外的秋雨,岁月安好,时光静美。

如果第一次读《家训》,听到的是老父亲的殷殷叮咛,那么这次再读,我分明看到了父亲那座山,山后那颗心!父亲的那颗心里啊,有对子孙的厚望,对家国的热爱,对贤人的仰慕,对学问的恭敬;有对名利的淡泊,对人生的珍惜,对生活的知足,对后事的旷达……

一本《家训》,实则是父亲的一颗敬畏之心啊。

一、敬畏教育,目光长远

《教子》篇云:“教妇初来,教儿婴孩”指对一个人施加教育应该及时及早。

又云:“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意思是,人在幼年的时候,注意力高,容易专心,长大成人就不这样了,精神涣散,难以专心,所以需要在幼年的时候对人进行教育,千万不要错过这个大好时机。

这与当今之“赢在起跑线上”何其相似!这是深谙教育规律啊!“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一个有远见的父亲,一定会尽早从教育抓起。“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人才方是长久之计。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教育子女呢?首先要把握好度,做好自己,然后是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大意是:父母在子女面前有威严而又能关怀爱抚他们,子女就会对父母敬畏、谨慎而孝顺。

当以疾病为谕,安得不用汤药针艾救之哉?又宜思勤督训者,可愿苛虐于骨肉乎?诚不得已也”大意是:这应该用治病来打比方,子女生了病,父母怎么能不用汤药针艾去救治他们呢?也应该为那些勤于督促训导子女的父母想一想,他们难道愿意虐待自己的亲骨肉吗?确实是不得已啊。

这是教给我们如何做父母呢!要宽严相济,要用爱守护,要用心沟通;也要及时发现问题,对症下药,及时解决问题。

一篇《教子》,可见父亲一颗敬畏教育之心,谆谆告诫我们,子女教育是一个家庭首要的大问题,务必要多多重视啊!

二、敬畏家庭,率先垂范

“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是为国家作出的大贡献。那么如何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呢?

《治家》篇云:“父不慈则子不孝。”父亲不知道爱抚儿子,儿子就不知道孝敬父亲。“上梁不正下梁歪,根基不正倒下来。”上行下效,有其父必有其子。这就需要父母做好榜样,榜样是最好的家教。

笞怒废于家,则竖子之过立见;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治家之宽猛,亦犹国焉。”意思是:家庭内部取消体罚,孩子们的过失立刻就会出现;刑罚施用不当,老百姓就不知如何是好。治家的宽严、标准也与治国一样。治家犹治国,要有原则有标准,有奖励有惩罚,也就是有规范。

如能施而不奢,俭而不吝,可矣。”意思是,如能做到肯施舍而不奢侈,能节俭而不吝啬,那就可以了。勤俭持家,这可能是一个家族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了。

一篇《治家》,可见父亲一颗敬畏家庭之心:幸福的家庭是一个人一生的港湾,需要用心去经营,万不可有半点懈怠。

三、敬畏贤才,努力学习

《慕贤篇》有经典句子:“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意思是说,与善人相处,就像进入满是芝草兰花的屋子中一样,时间一长自己也变得芬芳起来;与恶人相处,就像进入满是鲍鱼的店铺一样,时间一长自己也变得腥臭起来。

又云:“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於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何况操履艺能,较明易习者也”意思是:人在年少时候,精神意态还未定型,和人家交往亲密,受到熏渍陶染,人家的一言一笑一举一动,即使无心去学习,也会潜移默化,自然相似,何况人家的操行技能,是更为明显易于学习的东西呢!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人在年少的时候,应该多接触有德行的君子,在潜移默化之中,自己的性情会得到很好的陶冶,自己也会变得有德行。对于那些有德有才的人,平时一定要对他们尊敬,并且努力向他们学习。对古代的贤人如此,对身边德才兼备的人也要如此。

一篇《慕贤》,可见父亲一颗敬畏圣贤之心,这是在对我们耳提面命啊:见到高人,机不可失,务必要敬而学之,唯有如此,方能进步提升。

四、敬畏学问,安身立命

《勉学》开篇即云:“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意思是说,从古以来的贤王圣帝,还需要勤奋学习,何况是普通百姓之人呢!由此拉开了长长的《勉学》篇的序幕。

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於行耳。”这句是说,所以要读书做学问,本意在于使心胸开阔使眼睛明亮,以有利于做实事。

“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技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这几句大意是,唯有读书,可以保持本真,可以修身养性,可以不为物累,可以永世不为白丁。

“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这句又属千古经典,意思是说,少年时能坚持学习的人,好比太阳升起时的光芒;老年时仍学习者,好比端着蜡烛在夜晚行走,尚能胜得过直到死而仍没有这种认识的人。

什么时候开始学习都不晚!我们应当活到老,学到老,我们要与时俱进,不断提升。

《勉学》篇中最打动我的,还是这个经典的比喻:“光阴可惜,譬诸逝水。”故“当博览机要,以济功业;必能兼美,吾无间焉。”大意是说,这光阴啊,要好好珍惜,因为它就像那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还。所以应当及时博览经典要籍,以成就功业;假如能够两种都可以做好,那就太好了。

《勉学》篇主要谈了为什么要学习,以及如何学习,然而透过那个纷乱的时代,我却感到了老父亲内心的长远忧虑:社会动荡不安,子孙们如何才能安身立命呢?

各行各业皆有学问,处处留心皆有学问!行业不分贵贱,任何技艺学好了都可以让人生存下去!

敬畏学问,不断学习,才是安身立命的不二法门!

五、敬畏文章,为文纯朴

《家训》中一再告诫后辈,尽量少习武,务必要从文,并在《文章》篇中定下了写作的规范:“凡为文章,犹人乘骐骥,虽有逸气,当以街勒制之,勿使流乱轨躅,放意填坑岸也。”意思是:凡是作文章,好比人骑千里马,虽豪逸奔放,还得用衔勒来控制它,不要让它乱了奔走的轨迹,随意跃进那坑岸之下。

为文如做人,不能意气用事,图一时之快,要三思后行,谨言慎行。

又云:“学为文章,先谋亲友,得其评裁,知可施行,然后出手,慎勿师心自任,取笑旁人也。”大意是说,不可恃强傲物,自视过高,骄慢于人,要谦逊自持,温和低调,正确认识自己。

文章应做到沈隐侯所要求的“当从三易:易见事,一也;易识字,二也;易读诵,三也。”意即不可卖弄才气,只须脚踏实地,用心去写。

一篇《文章》,可见父亲对文字的恭敬之心,而这又明明是在教导我们如何做人啊:不趋时,不媚俗,坚守初心,砥砺前行。人,应有纯正的人品;文,应有纯朴的文风。

六、敬畏天命,要断舍离

《省事》篇所介绍的"省事",就是要减少事情。《止足》篇其实在讲知止,就是说凡事有度。

“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意思是:不要多说话, 多说话会把许多事情搞糟; 不要多揽事, 多揽事会惹出许多祸害。

“宇宙可臻其极,情性不知其穷,唯在少欲知足,为立涯限尔。”意思是:宇宙可以到达它的边际,人追求欲望的本性却无法知道它的尽头。只有用减少欲望、知道满足,作为限制这种欲望的界限。

比如做官、积财都要有个限度,否则都容易招来祸患,把握限度,平安为好。

大凡文句,我都愿意从积极的角度去解读它,《省事》《止足》两篇,我读出的是老父亲的一颗敬畏天命之心,坚持“断舍离”:东西够用就好,多余之物要勇敢的舍弃,于声色货利皆然,这才是真正的顺应天命、乐天知命。

七、敬畏生命,注重养生

《养生》篇云:“若其爱养神明,调护气息,慎节起卧,均适寒暄,禁忌食饮,将饵药物,遂其所禀,不为夭折者,吾无间然。”意思是:如果是为了爱惜精神,调理气息,而因此起居有规律,穿衣冷暖适当,饮食有所禁忌,吃一些补药来滋养身体,收到延年益寿的效果,我对此是没有什么可批评的。

又云:“夫养生者先须虑祸,全身保性,有此生然后养之,勿徒养其无生也。”意思是:会养生的人首先应该顾虑到灾祸,能保全自己的身家性命。先有了性命,然后才能谈保养,不要白费心思地指望生命能永远不灭。

又云:“夫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意思是说,人的生命不可以不爱惜,也不可以无原则地吝惜。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故而要敬畏生命,注重养生。然而《家训》中的“养生”绝不仅仅指普通意义,更有其深层内涵:注意修身养性,使自己远离是非,才是真正的养生。

一篇《养生》,我读出的是老父亲的一颗敬畏生命、深谋远虑之心,坚持养生,于己于人,于家于国,善莫大焉。

八、敬畏未来,不可厚葬

每读《终制》,总是不禁潸然泪下:父亲那座山,山后是怎样的一颗心啊!

所谓《终制》,就是送终的礼制,相当于现在的遗嘱。

“死者,人之常分,不可免也。……古人云:五十不为夭。吾已六十馀,故心坦然,不以残年为念。”意思是说,死亡是人间常有的事,不可避免。正如古人所说的:活到50岁就不算短命了。我已经有六十多岁了,所以心里异常平静,也很坦然,没有后顾之忧。

一个人的修为究竟如何,且看他死亡面前的态度!

“吾当松棺二寸,衣帽已外,一不得自随……”“然则君子应世行道,亦有不守坟墓之时,况为事际所逼也!吾今羁旅,身若浮云,竟未知何乡是吾葬地;唯当气绝便埋之耳。汝曹宜以传业扬名为务,不可顾恋朽壤,以取堙没也。”大意是说,断气后就地埋葬,不要厚葬,不要铺张浪费,不用守着我的坟墓。要以传承家业播扬名声为己任,千万不可影响自己的前途。

死神临近,自己不再有未来;然而父亲啊,惦记的不是自己,却是子女的未来……

一篇《终制》,父亲的一颗敬畏未来的心,穿越历史的时空,让人振聋发聩:为后世留余,家庭才有未来,民族才有未来,人类才有未来!

我们要“在薄情的世界里深情地活着”!因为老父亲终其一生,都在用他慈爱又怜悯的心,告诉我们:学会敬畏,就是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爱。

年少时,我们把父亲的建议当废话,长大后才知道条条都是金句。

我们读《家训》,一直在路上,直至人生的终结,而这些闪闪发光的句子,犹如佳酿,久而弥笃。

所有的家训,都是一个家训;所有的家训,都是我们自己的家训。

面对《家训》,我们总要不停地思索:我们要怎么做,才能仰望父亲那座山,才能不辜负父亲的那颗心呢? 

                                  完成于2020年11月18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颜氏家训》谈养生
一位父亲的叮呤:大家都值得拜读的《颜氏家训》
《颜氏家训》终制第二十
《颜氏家训》经典名言赏析, 记住的不仅仅知识, 更是智慧
邓石如 隶书《颜氏家训》句 镜心
颜氏家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