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349 唐诗解读——杜甫之《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注:

锦官城:成都的别称。成都是唐代经济、文化繁荣发达的都市,别称“锦官城”,其得名之由有不同的说法。一说成都的风光秀丽,艳如锦绣,《成都记》:“府城亦呼为锦官城,以江山明丽,错杂如锦也。”或以为成都的织锦闻名天下,故以“锦官”名之,晋常璩《华阳国志》“成都西城故锦官城也。锦江织锦濯其中则鲜明,他江则不好,故命曰锦里。”

森森:树木茂盛的样子。

“三顾频烦”一句:指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感其诚,在第三次时与刘备隆中对策,提出东连孙权、北抗曹操、三分天下的主张。

两朝开济: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功业。

“两朝”:是指先主刘备、后主刘禅。“开”指随先主创立蜀汉的基业。“济”是指鞠躬尽瘁辅佐刘禅守成。

“出师”二句:对诸葛亮北伐之志未得实现而离开人世的感慨。公元234年,诸葛亮出兵武功五丈原,与司马懿对峙于渭南,相持百余日,病亡军中。

解读:

唐肃宗上元元年(760)的春天,刚刚在成都安定下来的杜甫,首先想到的不是物质上的补给,而是要去寻访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的祠堂,因为在诸葛武侯身上,杜甫有着太多的精神寄托。这一时期诗人的作品中有很多凭吊三国时期蜀国古迹作品,其中尤以与诸葛亮有关的作品较为突出,这不仅仅是由于诗人所在的蜀地原是三国蜀国旧地,同时因为三国的历史与诗人所处的时代有着很多相近之处,毕竟同处战乱之中,国家同样面临分裂与统一的对决,因而这些作品所抒发的就不是单纯的怀古之思,而是有着强烈的现实感。

首句——“丞相祠堂何处寻?”这一句发问,道出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悲哀,这是深感于世人集体性“历史失忆”的悲哀,像诸葛亮这样一个被寄寓了许多精神内涵的历史人物,竟然从唐人的视野中淡出了。在诗人看来,诸葛亮不是一个普通的历史人物,其中寄寓了他对“君臣际会”的期待和理想,他更是一种精神的化身。诸葛亮与先主刘备之间的君臣关系犹如鱼水相契, 这种君臣际会正是杜甫一直以来企求而不得的。杜甫那种久处弃置而历久弥坚的人生态度,正是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的一脉相承。因之,诗人带着无比沉重和崇敬的心情,在锦官城外森森的柏树丛中找寻到了丞相祠堂。

但到了祠堂以后,诗人目之所及却是一片荒芜破败,这似乎是当时各地武侯祠庙的共同特征。杜甫后来在夔州见到武侯庙中的诸葛亮塑像竟然结垢剥蚀,缺落严重,甚至连头颅也没有。本诗中杜甫虽未对祠堂、塑像作出细致的摹状,但从祠堂”周围景象的描写中,我们清晰可以感受到一股衰飒之气迎面扑来。

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对仗工整,意蕴深长。尤其是诗中的一“自”、一“空”。“映阶碧草”“隔叶黄鹂”这一切都尽显春日风光之明媚旖旎,草堂周围草木茂盛,鸟语花香,景色宜人。而诗意随着后半个节奏的“自春色”“空好音”而陡转,在此草长莺飞的季节里,锦官城外,良辰美景,却根本无人赏会,春草“自春色”,黄鹂“空好音”,只能在此处孤芳自赏、顾影自怜而已。这一切无不都是在昭示着这样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即此地人迹罕至,显然这是一个人迹罕至的角落,面对着眼前的萋萋碧草,诗人寂寞惆怅之情难以言表,反而在黄鹂鸟清脆鸣叫声映衬下,愈发显得凄清无比。

在奠祭中,诗人的心灵与诸葛武侯发生了碰撞和交通。充分感受到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精神境界,并以工整的一联对偶句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不朽的功业。所谓“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从表面上看,既涵着了诸葛亮辅佐先主刘备奠定三分天下的基础,打下了“匡复汉室”的基业,也包括了他辅佐后主刘禅,苦苦支撑颓势和残局的坚毅,这是对诸葛亮的由衷赞叹之辞。而其中还有一层意思千万不能忽视,那就是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以及诸葛亮与刘备的君臣鱼水之契,是最让杜甫羡慕不已的事情,而他自己却一直不得这样的机缘,古人有“士为知己者死”之说,诸葛亮尚得刘备的赏识,比较之下,诗人无疑又更多了一层悲哀。由此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在满阶的庭草从中诗人不禁泪湿衣襟,老泪纵横了……那么,诗歌最后一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所蕴涵的也就不仅仅只是诗人对诸葛亮的哀悼和凭吊,更有着诗人深深的自伤自悼。

诗人这首诗对后世的仁人志士影响极大,尤其是最后一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后人读之,每每流涕伤怀。韩愈《顺宗实录》卷五记载,唐顺宗时参与“永贞革新”的王叔文等人对于国势忧心忡忡,“常吟杜甫题诸葛亮庙诗诗末句云:'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因唏嘘流涕。”在经历了靖康之变后,宋王朝留守在中原的老将军宗泽,收复中原之志到临终亦终未遂愿,连呼三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气绝而终,也感动了世人。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在《书愤》的结尾曰:“《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也是化用了这首诗的尾联,藉此抒发了他强烈的爱国热情。

杜甫(712770),字子美,排行二,河南巩县人。其十三世祖杜预,乃京兆杜陵人,故杜甫自称“杜陵布衣”,即指其郡望。十世祖杜逊,东晋时南迁襄阳,故或称襄阳杜甫,乃指其祖籍。杜甫一度曾居长安城南少陵附近,故又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其祖父杜审言,武后时膳部员外郞,于初唐五言律诗之形成起过积极作用。其父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奉天县令。
杜甫七岁开始学诗,十四时其诗文便引起洛阳名士之重视,被誉为“似班扬”。青年时代正值唐玄宗开元全盛时期,经过前后三次、历时十年之漫游生活。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举进士,不第。天宝六载,公元747年,玄宗“诏天下,有一艺,诣毂下”,由于中书令以“野无遗贤”而无人一人中举,杜甫应是届制举,又落第。天宝十年,唐玄宗祭祀老子、太庙和天地,杜甫献《三大礼赋》,得玄宗赞赏,命待制集贤院,而终无结果。十四载,方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同年十一月,杜甫回家省亲,安史之乱爆发,次年六月,玄宗西逃入蜀,长安陷落,杜甫亦陷其中。八月,肃宗李亨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至德二载,公元757年四月,杜甫奔赴行在凤翔,授左拾遗,故杜甫又称杜拾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五月,杜甫出任华州司功。次年秋,弃官司西去秦州(今甘肃天水)、同谷(今甘肃成县),决计入蜀。从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至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十一年的时间,用杜甫的话是“漂泊西南天地间”。上元元年春天,他在成都西浣花溪畔筑草堂,与成都故人尹平武时有诗歌唱和。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因避徐知道之乱,流亡梓州(今四川三台)和阆州(今四川阆中)。广德二年(公元764年)重返成都,入严武幕,任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郞,故世称“杜工部”。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四月,严武去世,杜甫携家离开成都,途经渝州、忠州至云安,于次年(大历元年,公元766年)至夔州,居未满两年,作诗430余首,也是他一生中创作最为丰收和旺盛的时期。大历三年正月起程出三峡,辗转江、湘之间,大历四年,杜甫居无定所,往来岳阳、长沙、衡州、耒阳之间,大历五年冬,在长沙去往岳阳一条小船上,一代诗人杜甫病死。
杜甫生平新旧《唐书》皆有传,现存诗歌1440余首,《全唐诗》编为19卷。
明人对杜甫的诗歌评价极高,誉为“诗圣”。且杜甫的诗歌在思想艺术上集中反映了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的社会现实,其忧世悯人的深情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足为后世楷模,故杜诗一直以来有“诗史”之称,所谓“少陵为诗,不啻少陵自为年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蜀相原文、翻译及赏析
【夜听】《蜀相》唐代,杜甫
唐诗三百首译注评之216--蜀相
杜甫七律《蜀相》读记
杜甫 登高 蜀相 的鉴赏
杜甫《蜀相》赏析??萧涤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