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25 唐诗解读——李白之《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

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

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日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注:

蓬莱文章:指李云的文章。蓬莱本是传说中的仙山,多藏宝典秘录,东汉时人们称国家藏书处为蓬莱山。李云此时任秘书省校书郞,故诗中借指唐代的秘书省。

建安骨:指建安风骨,曹氏父子和“建安七子”的作品风格刚健遒劲,被后人称为建安风骨。

小谢:指谢朓。以山水风景诗见长,后人常将他和谢灵运并举,因他的时代在后,故称为“小谢”。

清发:清新。

壮思:雄心壮志。

日月:一作“明月”。

明朝:明天。

散发:去冠披发,指隐居不仕。

弄扁舟:乘小船归隐江湖。

解读:

李云是李白的族叔,也是当时著名的散文家,为官清廉,不畏权贵,天宝十一年当上临察御史,后为人所嫉,终遭贬官。这首诗即作于天宝十一年之后,这年秋天,李白于宣州城饯别李云,两人同登名士谢朓做宣城太守时修建的楼,重重感发之下,李白遂吟咏成此篇。无论内容还是形式,这首诗都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是中国诗歌史的上精品。

前两句与整首诗相比,实在过于另类,毕竟全诗整体看来是一首工整的七言,而唯独前两句却用十一字的古体形式成对,显得如此扎眼。弄通这两句的意思,首先从“者”字入手,这个“者”之后应作停顿,既指“弃我去”的那些人事,也指“乱我心”的人事,用“者”舒缓了语调,使一个长句不显得生硬。现在有些版本有在“者”之后不加逗号,显得语句过长,显得生拗。从内容上来看,昨日弃我而去的人事,我无法挽留,而接踵而来的日子似乎也没有眷顾我,反而平添了我许多忧愁,随之又离我而去,成为昨日中之一日。诗人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自己始终是一个无助的受者,无奈接受昨天的抛弃,亦无法接受今天的烦扰。其实时间哪里有错,真正影响诗人心情是发生在过去和现在的事情,“昨日之日”和“今日之日”这背后欲说还休的酸楚,凝结了诗人许多欲诉无人能懂的郁结和悲愤。于是在各种烦恼交织下,诗人与自己的叔叔不妨登高抒怀,吐一吐心中不平之气,接下来的文字就是他登楼之后的所见所想。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这是在楼上所见实景的描绘,长风万里,秋雁高翔,行人即将离去,如此厚重的愁委实让人承受不住,于是诗人找到了一个简捷的方法——借酒浇愁。一个“酣”字使全诗中的愁都化于酒水之中,使诗人暂时压住心头上哀愁,面对眼前的美景,可以舒畅地抒发情怀。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诗人以建安风骨比李云的创作风格。东汉时期学者称东观为道家的蓬莱山,唐人言蓬山、蓬阁多指秘书省,而李云又曾任秘书省校书郞,所以“蓬莱文章”是李云的文章,用“蓬莱”二字既符合李云身份又加入了几份仙气,意在说明李云品格和文章的高洁。诗人拿谢朓的清丽秀发来自比,“中间”是时间上谢朓所处时代是魏与唐之中,李白向来喜欢谢朓的文风,因此这里的小谢是诗人自指,用“中间”来修饰,这也是对自己文才地位的自信。当然在长辈面前,诗人还是懂得规矩,他将李云的文章排在自己的前面,但是他对其他人则是完全不屑一顾,自己稳占“中间”,从中不难体会李白性格狂放自负的特点。

“俱怀逸兴壮思飞”,“俱”是李云与诗人自己,诗人对自己的叔叔还是尊敬,他认为自己的文章与叔叔的文章具有共同的审美理想和志趣报负。叔倒二人凌驾众人的兴致和抱负究竟达到何种程度呢?“欲上青天览日月”是回答,上天仅仅是近距离观赏月亮,“览”更符合诗人潇洒随性。这个“览”字用得极好,极度夸张又灵巧轻盈。至此在历史的纵深感中,由“酣高楼”生发的酒兴已经高到了极致,先前的烦恼在青天揽月的想象中,似乎已经烟消云散。

然而这逸兴来得如此之快,也走得如此迅疾,愁思突然袭来,诗人以“抽刀断水水更流”作垫衬来比喻“举杯销愁愁更愁”。这一联诗人转而论述政治理想,高高的青天明月正是为跌入人间残酷现实作蓄势,率性豪放过后,情绪归为平静,酒醒之后愁思迅速布满人间,不得不去面对面。叔侄二人都曾经为自己的理想抱负努力过,最终无一幸免地被世俗抛弃,遭到现实无情粉碎,纵然此时心头有千般愤万般怒,却无人能诉。

最后二句先对“昨日”作个了结,痛感人生的不称意,再对未来作番安排,从明天起作,做个无拘无束的人,放浪形骸,乘舟隐逸而去。诗人的一生,就是不断徘徊在烦恼与解决烦恼之间,他以酒浇愁,但酒醒之后愁又复发,于是他采取避世的方法逃离那些忧愁,这一方法是否有效,诗人并没有给出答案,但诗人用实际行动证明他那颗入世之心还是汹涌澎湃的。

李白作此诗时正在宣城隐居,此时距离他离开长安已近十年,这十年里,他高言放世,访名山,受道箓,但内心深处无时不企盼着自己能够再度奉诏,这就是贯穿全诗中所谓的“昨日愁”,但诗人从来不以低三下四的语调示人,他总是以狂放的形态,来宣泄自己的愁苦。这首诗就写得真情流露,令人荡气回肠。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排行十二,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其先隋末窜于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出生于此。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随家迁居绵州昌隆县(四川江油)。陈寅恪先生曾认为李白其先为西域胡人,陇西李氏乃伪托。其出生地亦多异说,或谓生于条支(今阿富汗加兹尼),或谓生于焉耆碎叶(今新疆库尔勒与焉耆回族自治县),或谓武后神功年间迁蜀而生于蜀中者。曾官翰林供奉,故称“李翰林”。贺知章誉为“天上谪仙人”,后世称“李谪仙”。在蜀中度过青少年时代,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李白出川漫游,先后隐居安陆(今属湖北)和徂徕山(在今山东)。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奉诏入京,供奉翰林。因得罪权贵,三年后,即744年赐金还山。此后漫游梁宋、齐鲁,南游吴越,北上幽燕。天宝末期,安史乱起,李白应召入永王李璘幕府,后王室内讧,李璘兵败被杀,李白受累入狱,获释后又被定罪流放夜郞,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三月于途中白帝城遇赦,返回江夏,重游洞庭、皖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闻李光弼出镇临淮,时已届暮年,仍欲从军,半道病还,次年卒于当涂(今安徽马鞍山)。代宗即位后,曾以左拾遗召,然李白已经去世。旧《唐书》有本传。李白一生以大鹏自喻,以“安社稷”“济苍生”为己任,欲以布衣取卿相,不愿从科举入仕,然始终未能得志。其作品散失甚多,今存近千首。《全唐诗》存诗25卷,《全唐诗外编》《全唐诗续拾》补诗36首、断句10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诗词赏析(三)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唐】李白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唐诗鉴赏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中的“小谢”指的是?
我喜欢的古诗词第235首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原文赏析
唐诗三百首译注评之91--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