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清代的御医

历朝历代的皇位均来之不易,好不容易上位的皇帝自然无比珍惜,除了想尽办法防止他人觊觎之外,皇帝本身也希望寿命长一些,这自然就需要御医的呵护了。

清朝太医院旧址现状

于宫廷医疗机构的设置情况,周朝已设有医师、上士、下士为王侯及卿大夫行医治病,秦汉时也曾设有太医令、翰林医官等官职。到了金代,开始用太医院这一名称。之后的元代,太医院成为了专门的宫廷医疗机构。明清两代也沿袭了相应的规制,直至1911年清朝灭亡,太医院才算寿终正寝。

具体到清代的太医院,最初设在北京正阳门东交民巷一带。太医院有大堂五间,为其主要活动场所。大堂左侧有南厅三间,是御医们的办公场所。太医院里还有先医庙、药王庙等附属设施,太医院总体规模不小。值得一提的是,《辛丑条约》签订后,太医院被迫搬出东交民巷,转转了一年多才有了新的办公场所,只是建筑规模较之从前要简陋了许多。

孔夫子旧书网上拍卖的“太医院”印

清代的太医院为五品衙门,堂官称为院史,五品官,相当于院长;院史以下有左右院判,六品官,相当于副院长。太医院的御医最初是八品官,雍正七年(1729年)规定御医均授正七品,并允许用六品冠带。御医以下还有吏目、医士、医生等,这些人员(包括御医在内可统称为太医)享受从九品的待遇。清代历朝御医人数略有不等,以光绪朝为例:当时的太医院有御医13人,吏目26人,医士20人,医生30人,这些人全部是汉人。

一名医生想进入太医院,必须首先通过考试成为太医院的学员。考试为面试,由太医院里资深太医当面出题,录取后要读三年书,每年考核两次,三年考核都合格并经礼部考核通过后才能成为太医院的医生。成为医生后,如果医士有空缺,就可以会考补缺,继而成为医士。这之后再有机会参加新的考核,才有可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御医。从进入太医院到成为御医,至少需要10年时间。当然,也有些由各省直接推荐上来的名医,可以直接参加御医考核,甚至在皇帝大病难愈时,也会让各地推荐良医。但不管推荐来的医生名气有多大,都必须先经过太医院的考核才能进宫去给皇帝看病。

太医院按医术分类设科,清初为十一科,康熙朝合并为九科,分别是大方脉、小方脉、伤寒科、妇人科、疮科、针灸科、眼科、口齿科、正骨科。同治、光绪时期,进一步合并为大方脉、小方脉、外科、眼科、口齿科五科。各科都有专科医生。

太医院主要以中医、中药为皇帝和后妃们看病开药。虽然康熙皇帝曾患疟疾,用中医治了很久没好,后来用金鸡纳霜治好了,康熙因此很高兴,大力推广这个方子。但是中国人开始认真学习西医,却要等到光绪时期。

太医院御医日常都要在紫禁城东墙下的待诊处轮流值班,随时听候太监的召唤,为皇帝、嫔妃们看病、配药,这是其主要职责、此外,太医院还承担王公、公主、驸马及文武大臣的医疗服务,在外地的宫廷成员以及封疆大吏患病,御医们也得奉旨前去诊治,一句话,御医表面光鲜,实际上也是非常辛苦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药性通考》
御医与太医,其实差别很大的
“太医”与“御医”有什么区别, 谁的医术更高?
大长今算什么!我国古代也有女医生
宫苑杂谈︱在清朝当太医是一份怎样的工作?
明清皇帝怎么看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