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代中国科举制度的形成

武王伐纣成功以后分封天下,这时候中华大地上出现了上百个诸侯国。这些诸侯国经济制度、军事制度以及法律制度有决对自主权。周这个中央政府对各诸侯国几乎没有任何权力干涉其内政。周天子只是想想中大家共同认同的天下共主。对于周天子的政令各诸侯国都是根据本国的利益符合自己国家利益的就听,不符合自己国家利益的就不听。



那么各个诸侯国内部国君的权力又是怎样的呢?国君、大夫等官员都是世袭制。普通老百姓很少有进入体制内的机会。在绝大多数诸侯国国内权力都被世袭的贵族把持着。国君行使政令都要受制于贵族,都要看贵族门的脸色。最后还出现了贵族直接篡夺了国君位置的现象。

比方说:三家分晋。田陈篡齐。在这样的背景下,可以说在所有的国君内心里都有砸碎贵族体制的愿望。当时有很多国家就做了体制改革,主要有吴起在魏国的改革,楚国的变法,改革最彻底的是秦国,这也是大家熟知的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的有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废除旧世卿世禄制, 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颁布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爵制度。”也就是说不管是什么出生的人,只要你能在战场上多砍几颗人头,你就可以获得官爵。这样到战场上,在秦士兵的眼里,敌人的人头哪里还是人头?那就是几亩地或几品官啊!这也是秦是那个时候成为超级战争机器有超级战斗力的主要原因之一。



这样改革的结果是:从此老百姓也有了进入体制内的上升途径。许多平民阶层的人就充实到了国家的体制内。这些进入体制内的平民,他们没有什么政治背景,他们唯一的靠山就是国君,所以,国君的权威就此就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到了汉朝,汉武帝也看到了平民阶层充实到官僚体制中对自己皇权的好处,于是就发明了“举孝廉”的人才选拔制度。这种制度一直沿用到魏晋南北朝。一开始这样的制度确实给汉的整体带来了很多的正面影响,但是,后来弄虚作假的现象是层出不穷。形成了一个新的权贵的阶层,也就是士族豪门。


这一阶层发展到了魏晋时期达到了鼎盛。当时就出现了“王与马共天下”的事情。"王与马,共天下"是说东晋时期琅琊王氏家族与当时皇室力量势均力效,甚至还有过之,当时百姓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琅琊王氏进入极盛时期。

琅琊王氏的先祖叫王祥就是通过“举孝廉”踏入仕途的。有一个成语叫“卧冰求鲤”说的就是王祥。晋人王祥冬天为继母在冰上捕鱼的事情,一个寒冷的冬日,后母生了病,想吃活鱼,要王祥到河捉鱼,天下着大雪,北风呼呼地吹着,河水早已结冰,哪有鱼呢?王祥想:我可以用体温使冰块溶化啊!他脱掉衣服,卧在冰上,刺骨的寒冰冷得他牙关打颤,全身颤抖,但他仍然强忍着、忍着……突然间,他身体下的冰块裂开了,两条鲤鱼跳了上来。王祥大喜,抱着鲤鱼飞奔回家,煮鱼汤给后母吃。


被后世奉为孝道经典故事。王祥因孝名和功绩被加官晋爵,王祥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寿终八十四岁,其孝名为历代所传唱。整个故事中一点真实性都没有,完全是为了“举孝廉”而编造的,完全是弄虚作假!当时象这样弄虚作假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这样一来,普通老百姓进入仕途的通道几乎都被士族门阀堵死了。最后发展到就是皇权也受制于士族门阀的势力。

隋文帝杨坚,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个一夫一妻的皇帝。他为了夺取天下,攀龙附凤娶了豪门大族独孤氏的女儿,婚前独孤氏就与杨坚约定,一生只能娶她一个老婆,杨坚答应了。杨坚做了皇帝以后,实在控制不住自己的欲火,与一个宫女有染,被独孤皇后抓了个现行,可怜的宫女被独孤皇后当着杨坚的面活活打死。

杨坚也毫无办法。杨坚是惧怕皇后吗?显然,不是,他是惧怕皇后背后的家族。事实上隋朝最后也是被豪门大族所掀翻的。从这些故事中我们就不难看出隋朝为什么开始了新的人才选拔制度——科举。目的就是为了砸碎士族门阀。


那么科举制度究竟好不好呢?评价一个制度一项政策的的好坏我觉得不能简单地粗暴给出答案说好或坏。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只有这样的态度才能看到一些本质。

从皇权的角度看:科举制确实砸碎就士族门阀,使皇权得到了巩固,这也为独裁专制提供了条件,皇帝的权力没有了制衡也没有了监督。一个没有制衡没有监督的政权是最可怕的政权。这是一个不争事实。

同时很多污点少、得罪人少,专营人际关系,对升官抱有极大热情的庸庸碌碌的人物进入了官僚体制内。这也是科举被诟病主要地方之一。另外,还一些象范进那样迂腐的读书人进到了体制内。从这角度看科举制度很显然有它的很多弊端。

从另一个角度看,老百姓有了上升的通道,社会趋于了平等。《红楼梦》有这样一个桥段,甄士隐为一方名士,也很富有,而他却与一个吃不上饭的穷书生的贾雨村兄弟相称,还经常请贾雨村到家喝酒,最后还接济贾雨村去进京赶考。从这个故事我们就可以看出:无论一个人的出身或贫或富,只要读书,就会有平等就能得到尊重。


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今天你对我爱答不理,明天我通过读书我就能叫你高攀不起。这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刻苦学习。因为都知道: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的文化有完整的传承和发展,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科举,因为有科举,读书人就多了,读书人多了,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就自然而然地有了持续。从这个意义说,你能说科举制度不好吗?

说到这里,科举制度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还是叫人摸不着头脑。回答这个问题就要从每个朝代具体的考试制度上去看。

唐朝,科举制度刚刚推行时间不长,政策的制定与推行还是要靠掌权的士族,一般老百姓读书的很少,读书的成本也很高,一般老百姓也读不起书。商人一般都很有钱,也读得起书,但是当时就规定了商人的子弟不能参加科举。


还有一个潜规则就是要想考的好还要得到一些名流权威人士的认可,所以一般考生进到了京城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找关系拜访名流权威人士,向他们行贿送礼。这样一来,底层老百姓鲜有通过考试进入到体制内的人。从这个地方看唐朝的科举就有它的先天不足。

到了宋朝,宋实行的是重文抑武的文官制度,需要大量的文官所以就鼓励老百姓读书,不管什么出身的人都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当时只要中了秀才就可以免赋税免徭役,考生进京考试,政府还给予一定的支助。在这样的环境中,宋的经济文化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大家所熟知的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范仲淹、苏轼.....等等大文豪都是宋时期的人,他们也都是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有一种说法,宋是文人的天堂,是中国的文艺复兴时期。

到了明代,科举制最为人诟病的就是八股文。著名学者钱穆认为八股文的本意是好的,这种限定严格的录取标准能更客观地选拔人才,只是没想到后来僵化到太坏的地步,考生只钻研怎么写好八股文,思想被束缚,视野也被局限了。

而清代的科举考试,被钱穆称为一种对汉族的愚民政策,政府中开放给汉人的官职只有满人的三分之一,汉人即使考中了进士,也很难被委以重任,科举制只是个用来维护稳定的花架子。


综上所述,从贵族掌权到士族门阀再到科举制度,都是因为最高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统治地位而做的改革,同时官僚人才的选拔制度的天平也一点一点地倾向普通老百姓。换句话说:统治者为了自己的利益必然要释放出缓和社会矛盾对民众利好的政策。

最后说点题外话,如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也包括美国,都采用公务员考试制度。考试制度比起推荐要公平得多,好像到目前为止人类还没有找出比考试更为公平的方法。所以,不管你对应试教育有多不满,考试作为一种比较公平的人才选拔手段一点会长期地存在下去。

我们意在文化传播和分享

若您有异议,请联系我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代历史上的状元全录大全 最有名的状元就是明朝的黄观,连中三元
士族门阀的兴衰-始于察举,盛于中正、亡于科举
杀人魔王黄巢无心之举,却为历史除去一个几千年的祸害,影响深远
琴鹤堂八字命理讲座:第一课 八字发展史
古代士族门阀的成长史:从魏晋时兴起,到隋唐时衰败
旧时王谢堂前燕,历史上王家和谢家有多么显赫?又是如何衰落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