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祝重寿:十六国时的佛像与顾恺之风格(三)

作者/祝重寿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博士、教授

最后说说北魏(386---534年,四---六世纪)前期(五世纪)。北魏386年立国,北朝开始。398年定都平城(山西大同),大同成了北魏前期的文化中心。439年统一北方,辖境东到大海,西至敦煌,甘肃在北魏治下。446年灭法,北方佛教美术毁灭殆尽,十六国和北魏前期的佛像现存很少。452年恢复佛教,北方佛教美术又重新起步。

460年在首都大同开凿云冈石窟,调集各方工匠,建设首都皇家石窟,十年完工。470年昙曜五窟刚刚完工,还没来得及向全国推广,471——499年(5世纪后期)就发生了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这是北魏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件大事,以此为界,以前是北魏前期(五世纪),以后是北魏后期(六世纪)。北魏前期(5世纪)基本上沿袭十六国文化,孝文帝汉化改革后,即北魏后期(6世纪)才开始建设真正的典型的北魏文化。

云冈16窟,大立佛

云冈16窟

云冈第16窟,大立佛


北方中原最早的石窟就是云冈石窟,主要代表了北魏前期的文化和艺术。云冈石窟前期以昙曜五窟为代表,即第16、17、18、19、20窟,都开凿于460年(五世纪中)。开窟建设时,也像建设首都大同一样,调集了东西南北各方工匠,例如439年北魏灭北凉,迁凉州(甘肃武威)人到大同,参与建设,带来西北文化。

云冈17窟


再如469年北魏攻占山东,俘获南朝刘宋蒋少游到大同,令他设计朝服,营建首都,带来南朝文化。可见北魏前期一方面继承了十六国文化,一方面学习南朝文化。

云冈早期昙曜五窟大佛,身躯魁梧,面相方圆,高鼻,大眼,薄唇,神情肃穆,衣薄透体,衣纹有韵律感,整个看上去,刚健挺拔,雄浑庄重,明显受后犍陀罗影响,尤其是第16、18窟大立佛,很像阿富汗巴米扬大佛(四、五世纪,非常遗憾的是巴米扬大佛被罪恶的塔利班炸毁了,全世界,包括联合国,面对着塔利班破坏人类文化遗产的罪恶行径,竟然束手无策)。

云冈18窟,大立佛

昙曜五窟同时又有南京顾恺之简洁洗练,典雅庄重的中国化改造,而且这种中国化改造的趋势越来越强,尤其是5世纪后期孝文帝汉化改革,全面学习南朝文化,南京最新信息很快就传到中原,例如刘宋陆探微样式很快就传到了云冈中期石窟。(我另有专文论述)

“昙曜五窟”中最精彩的是第20窟大坐佛,外方内圆,方形圆角,方圆相济,互相对比,互相衬托,相得益彰,一看便知是处理方圆曲直这一难题的高手,处理好方圆曲直是中国传统艺术的拿手好戏,商周青铜器就是光辉典范。

云冈第20窟,大坐佛

而大佛面相慈悲,神秘微笑,玄想悠远,文雅幽静,以线造型,以形写神,又可看到南京顾恺之中国化、文人化的改造过程中。第20窟大坐佛是云冈艺术的代表作,也代表了北魏前期艺术的最高水平,堪称“伟大”。

云冈20

由此可见云冈早期昙曜五窟大佛,一方面继承了十六国西北文化(其中包含了中亚后犍陀罗艺术),另一方面又有南方南京顾恺之的中国化改造,表现出中国艺术简洁洗练,端庄典雅的风格,说明南京影响大同云冈,而且这种中国化改造越来越强。

昙曜五窟佛像衣薄透体,衣纹有韵律感,是印度恒河马图拉佛像的特点,这个特点,既包含在犍陀罗佛像中(犍陀罗佛像最早衣纹深厚,不贴身,后受马图拉影响,变成贴身,如同出水),也包含在南京佛像中(例如东吴曹不兴曹家样“曹衣出水”),也就是说不论中亚犍陀罗,还是中国南京都受到了马图拉影响,再次说明马图拉佛像的极端重要性。

云冈中期5

此外昙曜五窟中的菩萨、飞天、伎乐天、供养天也很精彩,也是朴实(如西域龟兹)、典雅(如南京顾恺之),也是受到西、南两个方向的文化影响,尤其是第16窟龛楣装饰浮雕,刻有供养天、伎乐天,手持各种乐器(多为从西北传来的中亚乐器),正在演奏旋律优美,节奏欢快的佛国音乐。

第17窟浮雕供养天也很美,体型丰腴如胡人,细眼微笑像汉人。此窟南壁东侧佛龛一佛二菩萨,其中左侧浮雕菩萨极美,玉树临风,衣纹透体,洗练高雅,已经中国化了。总之云冈前期艺术一方面受南方汉族文化影响,另一方面又受西北、新疆文化影响。可以说当时世界几大文明(古希腊罗马、西亚中亚、印度、中国等)都囊括其中了,可见北魏前期艺术好大胃口。

云冈17窟

继炳灵寺十六国《维摩诘》图像之后,云冈石窟第6窟也有《维摩诘》,是高浮雕,是云冈中期,也属北魏前期(5世纪后期,正值孝文帝汉化改革时),释迦牟尼佛坐在中间,两边坐着文殊菩萨和维摩居士,文殊菩萨洗耳恭听,维摩居士侃侃而谈,文质彬彬,俨然南朝名士,而且还褒衣博带,汉官威仪,完全是顾恺之的曲线造型,生动传神,文静典雅的风格,比上述炳灵寺十六国时的《维摩诘》成熟得多。

云冈中期第6窟,维摩诘


北魏前期的造像碑也受顾恺之风格影响,例如日本东京新田氏个人收藏的铜佛坐像,作于北魏太和元年(477年,正值孝文帝汉化改革),佛后光背的背面浮雕《维摩诘》,也是曲线造型,委婉生动,也是顾恺之画风。《维摩诘》图像东多西少,东早西晚,也说明中国佛像是由东向西传播。

为了说明北魏前期(五世纪)仍受顾恺之风格影响,我再举个例子,山西大同(北魏前期首都)司马金龙墓(474---484年,5世纪)出土的漆画屏风(残片),与云冈石窟同时(北魏前期)同地(大同),上画孝子、列女故事,其中仕女文静娴雅,窈窕多姿,文人褒衣博带,汉官威仪,与顾恺之画风非常相近,可能就是以顾恺之的画为底本(样本)制作的(参见拙作《中国工艺美术史纲》,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年出版),可见顾恺之画风不仅影响到佛教美术,还影响到世俗美术、工艺美术。

北魏前期首都大同皇家官方佛像样板“昙曜五窟佛像”的影响还是有限的,主要分布在首都大同附近的北方中原一带,而且不多。这是因为“昙曜五窟”470年刚刚完工,471年就开始孝文帝汉化改革,旧样式(顾恺之风格的“昙曜五窟佛像”)还未及推广,新样式(刘宋陆探微样式,他485年去世)却接踵而至,而且后来居上,很快就取代了旧样式,而且494年北魏迁都洛阳以后,又开凿了龙门石窟,从此龙门样式(陆探微样式)一统天下,成了典型的北魏艺术,风行北方,甚至向西可达敦煌,向东远及朝鲜、日本。

所以北魏前期艺术现存很少,现存北魏艺术大多都是北魏后期(5世纪后期6世纪前半)的。这还因为北魏前期(五世纪)建国,定都(大同),统一(北方),灭法,恢复佛教,建设云冈,汉化改革,大事不断,戎马倥偬,文化建设,包括佛教美术建设,无暇顾及,只有到了后期,迁都洛阳以后(六世纪)才能在全国(北方)进行大规模的文化建设,北魏佛教美术才能大发展,上述甘肃三石窟更是如此,尤其是敦煌,更是战事不断,无暇顾及。

综上所述,4世纪的顾恺之影响了5世纪,可以说5世纪就是顾恺之的世纪。他创造的中国化、精致化、文人化、大众化的佛画,作为当时样板,风行南方,影响北方,而且还远及河西走廊,为中国佛教美术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不愧为中国画史上第一位影响深远的艺术大师。五世纪后期随着刘宋陆探微的出现,伟大的顾恺之的时代就结束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云冈石窟:北魏北京风范的映射
【大同】揭秘:云冈石窟双佛造像之谜(图)
世界遗产之中国档案——云冈石窟
琼岛夜话 ----11 云冈石窟
【问禅】云冈石窟----石头写成的千年史卷
蒙曼带你游山西 | 云冈石窟,一部用石头雕刻的“千年史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