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研究哲学有什么用?

1816年,时任纽伦堡中学校长的黑格尔正式向海德堡大学提交自荐信,在经过半年的等待之后,他才收到入职邀请。出于对哲学的热爱,黑格尔自愿降低薪酬,前往海德堡大学任哲学正教授。

在第一个学年,黑格尔举办了两个讲座,集中讲授“哲学全书”和“哲学史”。这两个讲座后来经学生们的整理汇编,形成了黑格尔的两部代表作,即《哲学科学全书纲要》《哲学史讲演录》

《哲学全书》第一部分为《小逻辑》

在最初时候,每次来听讲的只有四名学生,人们虽然很尊敬黑格尔,但还是喜欢拿他来取笑。据说有一次黑格尔一面沉思一面散步,恰巧天下起了雨,他的一只鞋陷进泥潭里,然而这名教授并未发觉,依然漫无目的地走路,导致一只脚穿着鞋,另一只脚却只剩下袜子,一时间成为了笑料。为此,在哲学史讲座上,黑格尔特意向学生们讲了一个故事:古希腊哲人泰勒斯因仰望星空而不慎跌入坑底,因此人们就嘲笑他,说他能够认识天上的事物,却看不见眼前的东西。对此,黑格尔评论说:

“人们不知道哲学家也在嘲笑他们不能自由地跌入坑内,因为他们已经永远躺在坑底而出不来了——他们不能观看那更高远的东西。”

哲学就是这样的一门学问,它使人们把目光从坑底转向星空,去追求那更高远的东西。人是一种理性动物,所以并不像毛虫那样局限在一片叶子之上。毛虫只有单一生活,而人却具有双重生活,可以跟自己对话,既认识到“你”,又能思维到“我”,具有“自我意识”。

在黑格尔看来,研究哲学的目的就是为了“用思维和概念去把握真理”并且“帮助我们进行认识”。

黑格尔(1770年—1831年)

我们为什么要研究哲学?

1816年10月26日,在哲学史的开讲辞中,黑格尔就对学生们说由于时代的艰苦,人们为了生计而奔波,导致没有时间和心情去理会那较高的内心生活及精神活动。人们跟其他动物一样,过上了单一的生活——仅仅为了谋生而活着。人被束缚于现实生活之中,就如同躺在坑底一样,没有闲暇去仰望璀璨的星空,也没有功夫去认识自己,所以不能过上双重生活,以致于许多优秀的人才都被埋没在生存的洪波之中,没有为后世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但是在历史上却有一类人是例外。例如苏格拉底并非腰缠万贯的富豪,他也像大部分人一样过着困苦的生活,悍妇克珊西帕的谩骂也曾让他流连在外,不愿回家。苏格拉底家徒四壁却没有正经的职业,他常说,世人为了吃而活,他则为了活而吃。每当看到市场上琳琅满目的商品,他总会引用这样的诗句来感慨一番——

“那紫色的长袍和银子的光亮

更适合演员所取,而非我所需。”

苏格拉底不喜欢旅行,他一直呆在国内,经常热切地跟任何愿意交谈的人进行辩论,他的目的不是要改变人们的观点,而是要发现真理。

苏格拉底热爱智慧

在遭受审判时,苏格拉底进行了申辩,他说自己毕生的事业就在于追寻智慧,基于对智慧的爱,他曾拜访过政治家、工匠、诗人、剧作家和神学家。最后他才明白,智慧是神圣的,是属于德尔斐之神阿波罗的,德尔斐神庙上刻着“认识你自己”的箴言,目的就是要告诫人们不要以智者自居。在领悟这个神谕之后,苏格拉底便通过与人辩论,指出他们的不聪明之处,以此来帮助神的事业。所以他说:“这个事业使我无暇参与政治,也没有时间来管自己的私事。事实上,我对神的侍奉使我一贫如洗。”

这个伟大的事业便是“爱智慧”,便是对哲学的研究。苏格拉底让那些躺在坑底的人意识到自己的无知,让全人类为自己的自负感到羞耻,从而提醒他们要“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是一个过着双重生活的人,他在现实生活中像大部分人一样平平淡淡、得过且过,在精神生活中却富裕无比,直到现在我们还享受着他所留下的精神遗产。有许多哲学家也像苏格拉底一样过着双重的生活,例如持竿不顾的庄周,打铁为生的嵇康,磨镜片的斯宾诺莎以及早年四处漂泊的家庭教师黑格尔。

对于哲学家们来说,研究哲学就是为了符合人类的本质,过上双重的生活,仰望浩瀚的星空,利用思维来发现真理并改进人类的认识水平。

哲学家不满足于物质的生活

研究哲学为什么绕不开哲学史?

在人类的历史上曾出现过许多哲学家与哲学流派,他们提出各种论断与观点,只要把他们的生平与主要观点罗列出来,便形成一部哲学史,因此我们并不缺乏卷帙繁多甚至学问广博的哲学史著作。在中国的二十四史中,各部史书的《儒林传》本身就可以凑成一部二千年的中国哲学史。此外,人们还将哲学家们的语录进行汇编,形成了《宋元学案》、《明儒学案》等专著。

在西方,从第欧根尼的《名哲言行录》开始,也曾出现过许多哲学史著作,其中最为中国人所熟悉的便是伯特兰·罗素的《西方哲学史》。这些哲学史都有一个共同的毛病——只着重介绍哲学家们的生平事迹,再附带论及他们的主要观点——也就是说它们所讲的只是“哲学家的历史”而非“哲学的历史”。在黑格尔看来,哲学史就好比一首曲子,每个哲学家都只是其中的一个音调,一部合格的哲学史不仅要讲透音调的特征,还要说明这些音调在曲子中的位置,并听出其中的一致性与谐和性。

哲学史并不是各种哲学观点的简单罗列,并不是一株大树上长出各种分开的树杈,而是一个由种子发展到开花结果的过程。

“哲学史”不是哲学家的历史

我们翻开罗素的《西方哲学史》,除了知道泰勒斯主张世界的本原是水,赫拉克利特则主张是火之外,并没有知道太多的东西;也不能知晓“前苏格拉底哲学家”与亚里士多德有什么关系。而在黑格尔的《哲学史讲演录》中,我们才知道“本原”这个原则就像种子一样,由早期的哲学家们提出,之后被晚期的哲学家所吸收。例如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尼、赫拉克利特和恩培多克勒都认为宇宙万物必定以某种元素作为本原,而在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中,这种关于本原的哲学思想被概括成了“质料因”,成为亚里士多德哲学的一个部分,结出了果实。又如斯宾诺莎的哲学以“实体”作为中心,费希特强调“自我”,而他们的后辈黑格尔则将“实体”与“自我”统一成了“绝对精神”。

哲学也是发展着的,越早的哲学观念越片面抽象,而越往后才会逐渐变得全面而具体。哲学并不是宗教那样,非得把创始人当做教主来崇拜,在哲学领域,厚古薄今的观念是不可取的。当我们要研究黑格尔的哲学时,首先要了解德国古典哲学的内容,知道康德、费希特与谢林对黑格尔的影响,之后又要从德国古典哲学扩展为思辨哲学,往前延伸到斯宾诺莎和耶可比。如果对哲学史一无所知,那就读不懂黑格尔的著作了。

研究哲学绕不开哲学史,因为哲学史为我们指出了各种哲学思想的来源。所以黑格尔才在讲授《哲学全书》的同时又开设了《哲学史》讲座,他说:

“通过哲学史的研究以便引导我们了解哲学的本身......哲学史的本身就是科学的,因而本质上它就是哲学这门科学。”

研究哲学要从哲学史入手,这样才能避免门户之见,不再固守一家之言。苹果、梨、葡萄都是水果,如果只吃苹果而顽固地拒绝梨和葡萄,那又怎能够全面认识水果呢?各派哲学之于整个哲学正是如此。哲学史是哲学的门槛,过了此关,才能登堂入室。

研究哲学要摒弃门户之见

哲学史上不存在尽善尽美的体系

黑格尔说哲学史就像一个战场,无数的哲学体系曾经辉煌一时,最终却又都被推翻扫荡。后起的哲学总是要把古代的思想推进坟墓,每个哲学家都声称自己的体系尽善尽美、包罗万象,是绝对的真理,然而他们总避免不了被推翻并退居边缘的命运。

在这方面黑格尔凭着辩证法,已经察觉到哲学史具有永恒发展的特点——因为真理是在不断发展之中的,所以不可能存在尽善尽美的哲学体系。然而在另一方面,黑格尔又认为哲学的对象是那个不变的、永恒的、自在自为的绝对精神,为此他要建立起一个无所不包的“哲学全书”体系。

所以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说黑格尔自己陷入了一个不可救药的矛盾,他在《哲学史讲演录》中说没有完美无缺的哲学体系,哲学是永恒发展的,它并不像宗教那样以不变的教义为内容,而是在不断地更新换代,一个又一个哲学体系作为相对真理被后起体系所扬弃;但是,在《哲学科学全书》中他又试图建立一个无所不包的哲学体系,想把前人的思想全部集成在自己的体系之中,宣布自己的哲学就是最后的真理。

我们应批判继承黑格尔的辩证观点,而扬弃掉他的体系论。在阅读哲学史时,应提炼出那些具有真理性的观点,将其吸纳入最新的哲学之中。研究哲学史就一个“采铜于山”的过程,我们不把哲学史看做聚讼纷纭的是非之地,而是当做宝矿埋藏的地方——只要能够摒弃门户之见,拨开那些肮脏的泥土,就能够挖掘出宝贵的精神财富,供自己享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哲学家黑格尔十句名言,揭示理想与真理,句句经典,值得牢记
黑格尔和其他
西方哲学经典名著
“认识你自己”一个贯穿古今的哲学命题
哲学追溯到源始意义,并涉及永恒且真正现在的东西
《世界哲学源流史》德国古典哲学之五:黑格尔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