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本书读懂西方哲学史》之康德,人只能认识“现象”(22)

为了构建知识,人的理性首先通过感性与外界接触。感性有直观能力,可以直接掌握外在对象。

直观之所以可靠,是因为感性具有两个先天形式:时间与空间。康德把时间与空间收纳为感性的先天形式,这是他学说的特点之一。

康德认为,时间是一切感觉之必要条件,将一切(包含内在的与外在的)感性事物关联起来,空间是外在感觉的必要条件,将外在的感性事物关联起来。

因此,外界事物本身无所谓时间与空间,而只是浑沌一片,人在使用感性能力时,把时间与空间这两个先天形式加在浑沌之上,才是它成为某一对象,进而可能被人认知。

“对象”因而永远是“现象”,而不是本体(或物自体),所以,人所能认识的是现象,形而上学作为一门科学不能成立,而自我、世界与上帝这些本体不可知,这么看来,康德是不可知论者。

感性所得到的现象,随后交给更高一层的想象力去处理,想象力是连接感性与知性的中介桥梁。

想象力可以产生及保存图式,而图式所提供的规则与程序使感性所得现象成为意象,这也是先天形式与后天质料合作的方式,图式是普遍的,可以与知性的范畴配合。

意象是特殊的,与感性直观所得的杂多相近似,并因此可以作为感性与知性的中介。

知性本身有12个先天的普遍范畴,我们说过,任何知识皆以判断的形式出现。

判断有12种形式,所以范畴也有12个。康德的知性12范畴分别为四组: 量、质、关系、样态。

每组有三项内容,正好是“正反合”的顺序。

一、先看判断表

1.量:全称、特称、单称

2.质:肯定、否定、不定

3.关系:定言、假言、选言

4.样态:或然、实然、必然

二、再看范畴表

1.量: 统一性、殊多性、全体性

2.质: 实在性、虚无性、限制性

3.关系:内在性与浅层性(实体与附质)、因果性与依存性(原因与结果)、团结性(主动者与被动者之交互关系)。

4.相态: 可能性与不可能性、存在于不存在、必然性与偶然性。

上述12项范畴的四组,显然脱胎于亚里士多德的十大范畴,这说明人类在判断时所使用的范畴是大体类似的,康德加上正反合的辩证思维使其更为完备。

最后,狭义的理性上场了。理性以其规范功能,使知性所做的一切判断得到了系统的整合。

因此,人类的知识对于本体,只能把握其现象,形成“宛如”的认知。

比如,心理学的研究基于“宛如”有一个自我,自然科学的研究基于宛如有一个世界,神学的研究基于宛如有一个上帝。于是,传统的形而上学受到致命的一击。

“我能够知道什么”的答案是“现象”,康德接着问:“我应该做什么?”这就涉及理性的实践功能了,而应该一词也指向了道德领域。

康德摒弃了传统的以形而上学为自然学之后的思维模式,同时开拓了道德形而上学的新领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我能够知道甚么?
心灵的结构
康德txt
康德——永不过时的思想巨人
论康德“图式”概念之作用 ——主体产生知识的桥梁
康德哲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