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原因论”VS“目的论”,你是哪一种?

午睡前在读《被讨厌的勇气》一书,刚读了几页就被书中禅师的观点吸引了,书中通过一种全新的观点,解答青年的困惑。

只说故事太浅,只讲道理太深,于是智慧的禅师和困惑的青年相遇了,通过问答的形式,展开层层辩论的观点,为青年解惑答疑。也是通过此书,认识了阿德勒心理学——勇气心理学否定了弗洛伊德的“原因论”,建立了一种新的理论“目的论”。

阿德勒心理学明确否定心理创伤,这一点对于每个人是一种突破性的意义。阿德勒在否定心理创伤学说的时候说了这样一段话:“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赋予经历的意义。”

这一观点,可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禅师在与青年的辩论中,传递出的适应中破决定论的全新理念。我们给过去的经历赋予了什么样的意义,这直接决定了我们的生活。

书中困惑的青年例举自己闭门不出的朋友。

青年:您认为我的朋友是自己乐意将自己关在房间的吗?还是认为是他主动选择躲在房间的吗?我敢认真的说,不是他主动选择的,而是被迫选择的。他是不得不选择现在的自己。

禅师:不对!假若你的朋友认为“自己是因为受到父母的虐待而无法适应社会”,那说明他内心本来就有促使他那样认为的“目的”。

青年:什么目的?

禅师:最直接的目的就是“不出门”,为了不出门才制造出不安或者恐惧。

青年:那么,按照您的意思,我朋友岂不是为了“目的”达成而满足于现状了?

禅师:他的确是按照“目的”而采取的行动。不仅仅是他,我们大家都是为了某种“目的”而活着。这就是所谓的目的论。

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禅师与青年就展现了绝大多数人的认知模式。但是对于禅师的解答,青年还是无法接受。于是,借由青年的亲身经历进一步探讨人们的心里模式—

青年:我在咖啡店看书的时候,从我身边经过的服务员不小心把咖啡洒到了我的衣服上。勃然别大怒的我忍不住大发雷霆。平时的我从不会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唯独昨天,我愤怒的声音几乎传遍了店里的每一个角落。你看,在这种情况下,“目的”还能讲得通吗?无论怎么想,这都是“原因”导致的行为吧?

禅师:这很简单,你并不是“受怒气支配而大发雷霆”,完全是“为了大发雷霆而制造怒气”。也就是说,为了达到大发雷霆这个目的而制造出来的愤怒的情绪。

青年:您是说愤怒是达成目的的一种手段?

禅师:所谓“目的论”就是如此。

依据阿德勒心理学来说,问题不在于“发生了什么”,而在于“如何诠释”如果你成了原因论的信徒,那就会过去的束缚下永远无法获得幸福。以精神创伤说为代表的弗洛伊德式的原因论就是变相的决定论,是虚无主义的入口。否定我们人类的自由意志,把人看作机器一样的存在,这就是弗洛伊德式的原因论

但阿德勒心理学告诉我们:人并不是受过去的原因所左右,而是朝着自己定下的目标而前进,这就是哲人的主张。哲人所倡导的“目的论”是一种彻底颠覆正统心理学中的因果论的思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书评】世界的模样,在你眼里
札记 | 做一个被讨厌的人@《被讨厌的勇气》
《被讨厌的勇气》1:你不喜欢的现在,其实是你自己下定决心选择的
所长荐读 | 被讨厌的勇气
弗洛伊德学派的梦和个体心理学派的梦有什么区别?
为什么你会感到不幸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