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魅力太行之山民情怀(十二)——家有大瓮度岁月
文/冯兵绪
走出家门,来到小巷口,在一家房苫间的一根电杆旁,倒扣着三个大瓮。这是谁家的大瓮,怎么放这里了?
已是没什么用处了,也舍不得扔掉,就随手放到这里了吧?这三个大瓮是粗陶粗釉,瓮壁暗亮的光里,还有旧日的影子。
这大缸大瓮一度是山里人的着实家当,谁家有几个八斗大瓮,那可就是了不起的家产!
那时候,家家至少要有一个吃水的大瓮。不管进谁的家里,门背后都有一个大水瓮,挨着一盘大锅。瓮上一个盖子,上放一个葫芦瓢。
紧挨着水瓮,就是灶台石板,既可以护着瓮,也可以放水盆、菜板等家什儿。那时候,孩子们一进门,就会到门背后摸起水瓢,舀上半瓢水,咕咚咕咚灌下去,打几个饱嗝。
每天一大早,家里人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把水瓮担满水。每天早上,天刚放亮,就会听到大街上传来吱扭吱扭的水桶响。
娘常常是第一个起早,担上两个水桶,到村东学校操场那里的“水道”去担水。“水道”的水从村后改来的,几乎半街人都要来这里担水。
姥姥家住在上街,吃水要到西沟井上去担。井台是用厚石板砌的,井口四四方方的,往下看,黑幽幽的有点吓人。
上下有两个井,上边井吃水,下边井洗涮。井边的石板被磨得光溜溜的。站在井边,用手提着水桶,弯腰就可以汲上水来。
到了冬天下大雪,井台上是白白的一片,但井口上方可以看到冒出的热气。
山里人家的大瓮除了吃水用之外,多是用来盛粮食的,麦子、玉茭、黄豆以及白面、炒面什么的。
没有大瓮之前,家家户户装粮食,多用荆条自己编的圆囤或长方囤子,里边用黄泥糊严实,以防老鼠盗粮。有了大瓮以后,慢慢地不再用囤子了。
我家的第一个大瓮,还是父亲从近邻山西和顺县常峪村一个亲戚家里背回来的。从我们这里到山西常峪,最少也得有五十来里,这还得走山路。
当年,父亲及上一辈人都常到这一带用舍不得吃的白面去换玉茭,所以这一段难走的山路盘道,对于他们来说,如履平地。我隐隐约约还记得父亲去背大瓮那天,半夜鸡叫就动身了,邻家冯大爷也相伴去的。
一直到天黑时,还不见父亲回来。娘去村后,看了一趟又一趟,还不见影儿。后来,我和弟弟就提着马灯,顺村后道上去接父亲。
一直走到快到南洺水村了,才听见他和邻家大爷的说话声。父亲和大爷都是满头大汗,边走边用手巾不时地擦擦汗,压在身上的大瓮,不得不让他们弯腰低头。
看着那个明油油的大瓮,一家人是格外高兴。第二天,家里就聚了好多人来看这个大瓮,手指敲敲听听音,两手掂起量量重,就像是在品鉴一件宝物。
后来父亲买回的几个大瓮,都是三叔伴着本家叔叔开着的村里第一辆大拖拉机,从山西的南瓦窑拉回来的。
有了几个大瓮,父亲把几个粮食囤子都一一收拾腾出来,改放其他杂物了。把舍不得吃的麦子放进大瓮里,还特意从石板台上扛回几个一指厚,光光面的圆石板片做瓮盖儿。
一家人的希望,就全在这几个大瓮里了。守着大瓮,就是守着日月,就是守着日子里一份简单的幸福。
看着这几个大瓮静悄悄地倒扣在电杆旁边,再没有当年的风光了,慢慢地淡出了山里人的生活。它也似乎没有想到,会有这么的一天,静悄悄地落在了日子的影子里。
无法回去的时光,退出山里人生活舞台的大瓮,只能随着时代的变迁,悄悄消失在时间的洪流里。
山里人曾经拥有的许多东西,都到温暖的回忆里了,曾经风光的大瓮也像山里到处盛开着的野山菊一样,只是灿烂在山里人的记忆里。
作者简介:冯兵绪,男,生于1966年,邢台市信都区白岸乡朱温坪村人。现为中国报协集报分会会员,信都区作协会员。间或有集报文章见刊于《中国集报信息》,有散文见刊于邢台日报,牛城晚报,开发区报,信都报等。创建公众号“魅力太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山里的那些事
水母娘娘的传说
岑国义:水的变迁
老井 || 吴迎果
李淑果 | 我的父亲
水瓮里的时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