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0年前,他就给了治疗热感冒的办法

▲本文部分图片选自网络。

冷热感冒大不同

入伏啦!入伏啦!

据说今年很多地方,又是历史最高温。好在人类发明了救命神器空调。

不过,室内室外,一冷一热,很容易患上空调病,又叫热感冒。

现在大伙有经验了,头晕就选藿香正气液,扁桃体发炎咳嗽,就选vc银翘片。

这些,都是温病学家提出的清里热的方子。

vc银翘片的前身,是温病大家吴鞠通研制的银翘解毒丸,又叫银翘散。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里留下了很多方子,知名度最高的,应该就是这个治感冒的银翘散。

对于“感冒”这事儿,现代人态度分两极:

有人一感冒发烧就去医院输液,抗生素级别越用越高,费用越来越贵,身体却越来越差;

而另一派坚定地认为,感冒都能挺过去,啥也不吃,7天也会自动康复。

这话虽没错,但感冒病毒还可能引发肾炎、心肌炎等若干疾病,次生灾害有点厉害。

以我虚浅的认知,中医里最重要的两大流派——伤寒派和温病学派,都是靠“治感冒”打开局面的。

在中医看来,“感冒”属于外感病。

伤寒派祖师爷张仲景,当年因家族中多人外感风寒致死,发誓要搞清楚这个病。

他的著作《伤寒论》中,将人体防卫系统分成六个层次,寒邪来袭时,这六大防卫系统会出现什么问题,如何应对,都写得清清楚楚。

查看气候学史料就会发现,东汉末年,气候是急剧转冷的,当时战乱多,百姓衣不遮体很正常。

因为来袭的是寒邪,张仲景在治病时多选择辛温发散药物,比如麻黄、桂枝等,他还用羊肉汤煮饺子赈灾济贫,都是为了能发汗,把寒邪从体表发散出去。

如果寒邪在体表这第一道防线没被发散出去,后面还有五道防线,再循序渐进地治。

张仲景被尊称为“医圣”,他的诊疗思路也一直被后世践行。

但到明清时人们发现,辛温发散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有人一用麻黄等药病情还加重了,于是,出现了温病学派。

温病学派认为,袭击人体的不光是寒邪,还有温邪。

温邪要用辛凉解表的方法来治,不能用麻黄,而要用连翘、金银花等凉药治疗,最终也取得了一定效果。

温病学派是明代末年,才在南方逐渐兴起的。

明清时期,江浙一带溽热,人口剧增,疫病又反复猖獗,这一学派才逐渐兴起。

清代温病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叶天士、薛生白等。

吴鞠通是对温病理论做出重要贡献的人。他不仅确定了伤寒、温病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疾病,在治法上存明显差异;还提出了温病的三焦辨证学说;并写了一本书,成为温病学里程碑。

这本书叫《温病条辨》,与《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并称中医四大经典。

少年丧父,学医治疗伤痛

吴鞠通为什么会成为温病大家?

因为他爸爸,就是得了温病当伤寒治,结果给治死了……

吴鞠通出生于乾隆23年(公元1757年),江苏淮阴市人,父亲吴守让是个秀才,在家开了个补习班,算是书香门第平常人家。

19岁之前,吴鞠通都没想过学医,而是一心奔科举。那年父亲突然病倒,家中请了很多名医,都按伤寒治,最终还是没留住。

为父亲守灵时他写下:“愧恨难名,哀痛欲绝,以为父病不知医,尚复何颜立天地间?”啥叫忠孝,自己老爸得啥病都搞不清,还念什么书?!

于是披麻戴孝的他,跑去买了本《伤寒杂病论》;父亲下葬后,他还是捧着那本书,坐在房中发呆。父亲的突然离世对他打击太大,我猜想,他当时买书,只是为了寻求心理安慰。

但张仲景那本书的序言太著名了,他详细描述了《伤寒杂病论》的写作动机,体现了自己悲天悯人的博大情怀。

当吴鞠通读到张仲景写道,世人都“外逐荣势,内忘身命”,突然醒悟,名利乃身外之物,健康才是真正的幸福!

这本书确实治愈了年少的他,在张仲景的感召下,他决定开始自学中医。

4年后,他家中又发生了一件大事——侄儿巧官病了。

当时巧官患的也是温热病,主要症状是咽喉发炎,医生吹了很多冰硼散,不仅嗓子发不出声,饮食也开始困难;又找来其他医生,大家都是用双解散、人参败毒散等,结果巧官病情越来越重,最后“发黄而死”,出现黄疸症状后死了。

当时吴鞠通虽已读4年医书,却一个像样的主意都拿不出,可以想象,羞愧交加。

其实不能全怪他,因为当时温病学说不够发达,医生也都是按伤寒治,只是适得其反。

家人的接连去世,让他在很多年后都不敢轻易治病。

抄写《四库全书》,终于找到病因

吴鞠通在家又苦读了3年医书后,决定去更大的世界看看。26岁那年,正式进京!

当时进京,他其实是为了找工作。乾隆四十八年(1783),吴鞠通“来游京师,校验《四库全书》”,去北京誊抄刚编纂好的《四库全书》。

本来就自学过七年医书,打下良好基础;誊写工作,让他有机会全面学习中医各派学说。

他第一次读到明朝吴又可写的《温疫论》,这本书被称为温病理论的发轫之作。

明崇祯年间,全国爆发过几次大规模瘟疫,死亡人数众多。苏州名医吴又可“静心穷理”,结合临床经验,写下《温疫论》。

在此之前,人们一直认为,瘟疫都是伤寒病,受寒才会患上。

但吴又可认为,那不是伤寒,而是“天地间有一种异气(其实就是细菌病毒)”,这种“异气”可通过空气传染,也可通过接触传染,还可通过口鼻进入人体,并不是伤寒体系所说的,要通过皮肤才能进入人体。

吴又可把瘟疫从伤寒体系中分离出来,在经方一统天下中,拉出一杆新大旗,实在了不起!

而吴鞠通看完这本书,回想起巧官患病至死去的整个过程,心中逐渐明朗,原来,侄儿患的不是伤寒,而是温病啊。

之后,他又读到叶天士的书,这位温病大家留下的《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等,更让他大开眼界,真正体会到高手的精妙。

他彻底被温病学说折服,一生主攻这一学派。

17年不愿看病,出手就是绝杀

吴鞠通本人没太多传奇故事,但看他的医案就会发现,这是位个性矛盾又极端的人。

他有特别“慢”的一面。

19岁开始攻读医书,到26岁进京,就没给人看过病;26岁到36岁,居京10年,也只是疯狂读书,“未敢轻治一人”。

直到乾隆58年(1783年),北京瘟疫大流行,看大家还在沿用伤寒派治疗,完全无效,才在朋友敦促下开诊,来求诊的大多“已成坏病”,但他能“应手而愈”,“幸存活数十人”,从此名声大振。

为啥这么谨慎呢?我觉得和少年丧父的心理创伤有关。但他自己说:“俗医之病百出,余不忍言。即以一端而论,京师谓做买卖,绍兴谓之开医店。可耻之极,遑论其他!且即以市道论,杀人以求利,有愧商贾远甚。”

瞧瞧这措辞,就知道是个烈性子。同行评价,“心正口直,性刚气傲”,经常把大家怼到没话说,又不得不服气他有真本事。

他特别“烈”的一面,多表现在用药上。

有次治疗一个怀孕7个月的史姓孕妇,快被别的医生治成了死胎,接手后足足治了一个多月。

第20日,吴鞠通开了独创秘方药膏——专翕大生膏,一开就是十二斤……这个方子里,光海参和鲍鱼就各用了二斤,真是十全大补汤。反正最后孕妇不仅得救,还生下一个白胖小子,生命的奇迹。

《吴鞠通医案》中还记载,半夏“一两降逆,二两安眠”,超大剂量用半夏治失眠症;在另一个医案里,他还超大剂量用大黄,人家用二钱,他用三两……只能说,“艺高人胆大”了。

吴鞠通有个同乡叫汪廷珍,既是朝廷大官,更是他一生挚友、学术知己。

嘉庆三年(1798)年,他在汪廷珍的督促下,开写《温病条辨》,10年才完稿。

这是温病学的一座里程碑,更是不朽的中医著作。

这本书在汪廷珍的资助下很快出版,然后传到日本,现代日本中医学院还把这本书作为必修课程,可见在国际上的影响深广。

公元1836年,吴鞠通79岁,长子突然病故,具体什么病书中没有记载,但吴鞠通的精神再次受到重大刺激,开始衄血,很快,一代宗师就逝世了。

虽说生老病死,人之常情,但正因有“情”,我们才会有贪痴怨嗔,也才会有奋斗激情吧。

周国平老师说的好,人生本无意义,但我们可选择有意义地安顿这无意义的人生。

比如像吴鞠通这样,努力解答内心疑惑,努力留下些什么给后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的分立,很可能是中医伤寒温病之争的余波
温病学派历代医家成就及著作名录
温病学,乃苏杭之事
温病学派医家
阴阳辨决(十)
吴鞠通医案全文、译文连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