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北京昌平着力打造具有文化特色、多样、宜居的城市空间
userphoto

2022.07.23 北京

关注

腾退空间“变身”休闲公园,杂乱广场打造儿童活动区,高质量推进小微绿地建设……今年,北京市昌平区深化“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持续组织实施“小而便、小而精”的“微提升”项目,逐渐从缺口填充向优化布局、调整结构、提升品质转变,着力打造具有文化特色、多样、宜居的城市空间。

小微公园:诗意栖息,惬意生活

盛夏,绿意盎然。“推窗见景、出门入园”这一愿望,在昌平区成为现实。

西三旗桥G6辅路西侧“小微公园”。

近日,西三旗桥G6辅路西侧一处近1万平方米的“小微公园”已完成项目验收。园内,一条宽4米,长400米的蓝红色环形步道格外显眼,围绕步道两侧种的乔、灌等植被错落有致,景观立体感十足,10余种花卉点缀其间,让居民在每个转角都能遇见“美”。

“真没想到,过去的破旧市场也能变成优美舒适的'微公园’,我们非常期待。”附近居民赞不绝口。原来,在2019年,这里还是一片破杂屋、旧危房,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在昌平区发改委统筹协调下,将原有地貌进行疏解腾退,并在2021年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后,启动了西三旗桥G6辅路西侧沿线环境整治提升项目,改造后的小微公园不仅环境宜人,园内还因地制宜设计了凉亭、休闲广场等设施,丰富公园功能,满足居民需求。

据了解,近年来,昌平区发展改革委主动挖掘人流聚集区周边的“边角料”地块、废弃闲置地块进行建设,在社区、居民区附近建设小微公园,“一园一品”让人居和出行环境更加精致。“这些空间大多形态不规则,难以使用,在这些地方'见缝插绿’,虽然对提升城市绿地总量起到的效果微乎其微,但这样的小微公园却能满足城市更新对于绿色、可持续、微改造的需求,调节微气候环境,同时也可改善居民对于城市绿地短缺的需求,因而这样的安排无疑是一项优选方案。”昌平区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截至目前,74个小微公园、小微绿地已建成,为城市添绿超过15万平方米,更重要的是为辖区群众打造“15分钟美好社区生活圈”。

重塑肌理:品质提升,幸福回归

社区外鸟语花香,社区内功能齐备。在打造百姓身边的幸福感上,昌平区发展改革委通过犄角旮旯“小修小补”、重点空间集中打造等举措,合理改善社区空间布局不合理、功能利用不充分等问题,让社区内部失落空间重获生机。近日,龙泽园街道天露园社区就发生了大变化。

天露园社区。

凉亭整修一新、绿植高低错落、儿童活动区色彩斑斓……天露园社区一步一景,整个社区充满着和谐、温馨的宜居氛围。去年,昌平区发展改革委将天露园社区“微提升”项目正式立项,目前工程已进展至90%,居民们不禁赞叹道:“'微提升’为社区增添了色彩、活力、幸福。”

据了解,天露园社区总建筑面积为24.3公顷,自2008年建成入住后,随着社区的不断发展,居住人口的逐渐增多,社区原有设施已无法满足居民对居住空间舒适性的需要,经前期191份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居民对公共空间使用、游憩设施配套最不满意。社区提质升级势在必行。

天露园社区中央位置有一处400多平方米的小广场,改造前这里的健身器械摆放无序,动静活动相互干扰,布局杂乱。经专业设计团队改造后,这里的近200平方米变身成为儿童活动区,新增两组娱乐设施,并铺设蓝色塑胶地垫,让区域划分更加清晰。此外,外围还放置了休憩座椅,供陪孩子的家长休息。而原有的健身器械则被合理安插在高大树木下,打造成为林下健身区。设计方还把破旧的花池进行拆除,为爱跳广场舞的阿姨们腾出了一片空场。

不仅如此,小区外围的绿植补种、破损道路修缮、照明设施增添等内容也同步开展。“别看只是'小修小补’,但都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居民李女士一直关注着小区里的新变化,现在每晚和家人出来锻炼锻炼身体成了她的生活常态。

据了解,昌平区自2019年开始实施“微提升”工程,改造提升了一批失落空间,通过建设小微公园、生态停车场、公共基础设施等,以小的投入、快的速度、优的路径,有效解决了一批群众最关心、最紧迫的身边事,推动昌平区基层治理水平得到较大提升。今年,昌平区发展改革委将“微提升”工作与群众诉求解决、老旧小区改造、城市更新、文明城区创建等工作结合,科学合理谋划“微提升”项目,动态纳入项目191个,目前正逐一研究项目可行性、必要性,筛选把关,压茬实施、滚动推进。截至目前,昌平区累计安排“微提升”项目581项,涉及点位7000余个。

昔日“旧景”重唤生机,一个个精品社区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线。

创新思路:责任共担,多方共赢

在“微提升”工作推进过程中,昌平区发展改革委还不断探索新机制,研究出“政府+社会力量+居民”的共赢模式,并成功在东小口镇回南家园小区试点,有效解决了小区居民“高期望”与社会资本“低参与”的矛盾。

回南家园小区。

政府资金统筹,保障基础设施改造

干净整洁、规划有序便是步入回南家园小区的初始印象。回南家园小区是东小口镇九台社区的三个自然小区之一,也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建成的老旧小区,因此在小区基础设施完善上,政府部门没少下功夫。2020年,昌平区发展改革委将回南家园小区公共空间环境景观提升正式列入“微提升”项目清单中,由于疫情等因素影响,该项目于今年4月份全部完工。改造中,政府部门更加侧重满足居民的安全需要和基本生活需求,提升居民的安全感、获得感,铺装各类地面1311平方米、整理绿化用地1174平方米、加装电缆及配管540米、新建健身器材8个……“现在小区环境越来越美,处处赏心悦目。”修葺一新的绿化带内,娇艳的月季花迎风招展,居民李阿姨和小孙女在此享受美好的悠闲时光,她觉得,在这儿待上10分钟,心情就能放松不少。

专业运营公司引入,促进品质提升

满足居民日常生活的同时,丰富社区服务供给、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也是必不可缺。在小区门口,一台自助图书借阅机格外显眼,“24小时开放,随借随还,非常方便。”小区居民秦女士是这里的常客,每周末都会选上几本好书。据社区居委会主任潘云起介绍,该自助机由第三方专业运营公司进行管理,负责书籍更新、日常维护等内容,“通过政府审核,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新增设施有偿使用,有效打通了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助力建设学习型社区,也为社区增添了几分书香气。”

居民主动向前,参与公共完善

“我提议在单元门外加装扶手或坡道”“我建议在绿化带内再多补种一些花卉”……在居民议事会现场,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畅谈着小区的未来。“'微提升’具体怎么改,居民说了算。在施工过程中,许多热心居民积极参与其中,儿童设施下铺设软垫、更换破损座椅……社区广泛收集民意,在施工细节上不断改进。”潘云起告诉记者,现如今,社区疫情防控、环境卫生治理、公共设施维护不仅仅是社区“两委”和志愿者们的事了,不少居民也主动向前,为社区的大事小情出谋划策、忙前忙后,社区共治共建共享的氛围越来越浓厚。

以“疏整促”专项行动为依托,“微提升”工作因地制宜、精准发力,项目内容涵盖了老旧小区改造提升、腾退土地利用、背街小巷整治提升等方面,从硬件织补到软性治理深化,从内部挖掘到周边统筹融合,从解决问题到创新机制拓展,人们生活水平和内心获得感普遍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也得到了很好的加强。“下一步,昌平区发改委还将在机制创新上争取更多的探索,在简化审批流程和项目跟踪上紧盯实效,通过'作风建设年’主题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压实责任、优化服务,让'微提升’在城市环境建设、群众生活品质提升中争取发挥更大的作用。”昌平区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何设计健康社区?看AECOM设计师开出“良方”
新加坡圣乔治大厦
太阳城养老社区公益设施停摆 老人急盼医院
小区的体育设施
重庆市老旧小区改造相关政策汇总 建立健全综合管理服务机制
公共设施不足是社区最大烦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