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拍摄自然好时节


不必诗和远方,微距摄影在公园甚至房前屋后就可以进行。无论有没有远方,都可以拍摄出精美的微距昆虫图像。但是,拍好微距照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充满挑战,也要忍受寂寞,更重要的是尊重自然和那些昆虫。 


眼中一滴泪—满江红与荷叶   袁明辉 摄


寻找并走近昆虫

昆虫通常是胆怯和隐秘的,藏在植被中或在难以获得清晰对焦的地方休息。通常,它们在白天很活跃,但有些夜行性昆虫需要在晚上夜观才能发现。

湿地、荒地、雨林地和野花草地是大量昆虫的栖息地,我通常会慢慢走,眼睛不停扫描树干、花草、池塘的边缘,寻找潜在的拍摄对象。从叶子背面和逆光角度去寻找,往往会有出乎意料的发现。

有些昆虫(尤其是蜻蜓)有很强的地域性,一旦确立了栖息地,它们会一次又一次地回来。这时,你可以站在离它们几米远的地方,等待它们返回,然后小心缓慢地移动至最佳拍摄位置。使用长焦微距镜头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接近被摄对象的机会,并且避免你的影子影响到主体。坚持守候并使用高速连拍,最终会获得佳作。

小屋里的吊床—苔蛾的茧   袁明辉 摄

我的微距拍摄习惯

我通常使用中焦微距镜头(85-105mm)拍摄,携带长焦微距镜头(180-200mm)以备不时之需,有时也会用超广角镜头(14-24mm)拍摄主体与环境。少而轻的器材能让我有更多精力专注于发现和拍摄。我很少使用三脚架,虽然它可以消除抖动,可以精确构图并精准定位,但实际上,昆虫很少能摆出足够长的时间来让你支好三脚架。但是,如果在清晨或傍晚拍摄昆虫,因为它们在自然凉爽的环境中活动少,尤其是在身上有露水时,不太可能飞走,这时可以使用三脚架并控制照明和背景。如果想捕捉求偶和掠食等行为时,在昆虫活跃的白天拍摄会更好。那时,手持相机拍摄,速度更快、构图更自由。

手持拍摄时,拍了很多后,你可能会发现仅有一张清晰的,这很正常。我通常会使用高速连拍以确保至少获得一张好照片。因此,手持拍摄时通常以每秒7-10张速率进行短连拍。

我更喜欢使用单个自动对焦点并将其移动到主体对象的眼睛上对焦。但是,自动对焦可能会在较高的放大倍率下(或在弱光下)“挣扎”,无法锁定对象。这时我改用手动对焦,尽管速度慢,但更可靠。当我切换到手动模式时,我以大约所需的放大倍率先进行“预聚焦”,然后慢慢向前移动到合适的位置,直到被摄体达到焦平面并清晰聚焦为止。然后,我拍摄几张图像并继续轻轻地来回摇摆,每当被摄对象在取景器中清晰时,就按下快门。这种方法比不断调节聚焦环更有效,并且这样做还可以减少靠近被摄对象的手部动作。 

画饼充饥—锚阿波萤叶甲   袁明辉 摄

小公主—虞美人   袁明辉 摄

漂泊的浪漫—满江红   袁明辉 摄

微距摄影的相机设置

微距拍摄中没有适用于每个主题的神奇公式或设置,需要根据拍摄对象、放大倍率、周围环境以及想要获得的结果来改变和调整相机设置。

微距摄影必须控制景深,所以我选择光圈优先模式。我通常会选择最大的实际光圈,该实际光圈可以让被摄主体保持可接受的清晰度,通常我的设置是F5.6或F8。设置好光圈后,我将继续检查相应的快门速度是否足以进行手持拍摄。理想情况下,我不会以低于1/125秒的速度拍摄。如果使用具有图像稳定功能的镜头,则可能会以较慢的速度拍摄。当以较高的放大倍率拍摄时,即使是最微小的主体也被极大地夸大了,因此在拍摄微距时,快门速度越快越好。

当快门速度由于光线不足而太慢时,我宁愿增加ISO提升速度而不是使用闪光灯。最新一代的相机拥有令人印象深刻的高ISO性能,我经常使用尼康Z7相机以ISO 3200进行拍摄。一般情况下,我会手动设置ISO为400,并逐渐增加,直到达到所需速度,而不是使用自动ISO。

我经常使用相机的自动白平衡,很少使用点测光,矩阵或平均测光在大多数拍摄情况下都是最可靠的。但是,我在拍完后会检查两次拍摄之间的直方图以及图像清晰度。在尼康Z7相机菜单的优化模式中我通常选用鲜艳模式,并轻微提高对比度和锐度。我通常不会在电脑后期做这些工作,是因为在前期就预见到了大多数拍摄后的需要调整的情况,我的拍摄工作在前期就做足了。

自然之手—天师栗   袁明辉 摄

自然与美学

在昆虫活跃时拍摄昆虫的最大缺点是缺乏对光线和背景的控制。当太阳在头顶上方时,光线会非常刺眼。所以温暖、阴暗的日子通常是昆虫摄影的最佳选择,因为它们将保持活动状态,但散射光更加容易突出细节。同时,我会避免在大风天拍摄,因为在被风吹扫时几乎不可能获得清晰、构图良好的画面。

选择合适环境下的主体是产生美的关键。瓢虫在弯曲的瓜藤上爬,蝴蝶栖在艳丽的花朵上采蜜,蜻蜓在芦苇尖栖息,这些都会带来美的愉悦。我不会浪费时间拍摄隐藏在植被中或灌木丛中的飞蛾,除非我发现了醒目的环境或有些奇怪的物种。

欺骗的树枝—尺蠖   袁明辉 摄

极限攀登—知了蜕皮后的壳   袁明辉 摄

坚持—爬墙虎   袁明辉 摄

不要因为拍摄特写镜头就将被摄主体填满画面。拍摄时,我追求一次构图到位,不会通过后期进行剪裁。在按下快门前,我已经知晓画面中的视觉元素如何组合。此刻“三分法”构图往往是可靠的。不过,大胆的构图或非常规的视角也常常可以帮助作品脱颖而出。


生命绿洲—树干苔藓上的蜗牛   袁明辉 摄

草的模仿秀—螳螂   袁明辉 摄

 袁明辉

国际野生生物摄影年赛(WPY) 、国际自然摄影竞赛(Asferico) 、 国际园艺摄影年赛(IGPOTY)等奖项的获奖者。以艺术的方式深入探讨大自然,相信影像对环境保护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教你用入门单反拍微距
动植物与微距1
袁明辉:自然如歌
如何才能拍出清晰的花卉 - 霜凝剑光冷(风云)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星光灿烂 专家教拍夜景的技巧和设置
用相机走进昆虫世界,教你微距摄影,新手要了解五个“为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