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跟金圣叹学点评的方法
userphoto

2023.03.10 北京

关注

  本文是高中生《史记》选读样章写作过程中,我就批注的方法问题与老师交流的文字稿,黑字为当时谈话内容的大纲,红字为批注部分,蓝字为讲解部分。当时是语音谈话,此稿是由洛阳二中李莹老师代为整理的,再次向她表达诚挚的谢意。

各位老师,大家好!昨天我简单说了一下咱们批注和注释存在的一些问题。但是,昨天说的只是问题,就是需要注意的几个点。主要是整体概念、文学评论和理论高度,这三个主要的点。这是批注的一个理念上的东西,不是具体的操作。怎么操作的问题,所以正好我最近两天。看了金圣叹点评的《水浒传》。这本来是一个学生家长找我,想要让我带孩子看看《水浒传》,所以我就凑巧看了一眼,然后,就看到金圣叹的评论,很好,就是都是文学性的评论。他是做了细致的分析的,然后我又恰巧,看见了一篇论文,这篇论文是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李金松教授的一篇论文《金批<水浒传>的批评方法研究》,是分析金圣叹评水浒的批评方法的。我觉得里边总结的几点,我们都可以直接用。所以我就总结了一下,又跟《史记》的批注联系起来,谈一下这个问题。

希望各位老师如果有更好的见解、更好的方法,可以分享一下。方向方式,都确定了以后,我们写出来东西就容易比较统一、比较齐整。今天这个比较复杂,我尽量快点说。因为李金松总结的金圣叹评的《水浒传》是文学作品,属于小说,所以它跟《史记》是有区别的。所以我选了咱们可以借鉴的地方,有些就不能借鉴了。然后还有一些是我自己临时想到的,不完全是论文上的。

一、分解批评

分解批评即是批评者根据自己解读文本的需要,把文本切分成若干单位,对之进行各个层面的分析、阐释。(李金松)

(一)碎拆七宝楼台

就是把一段文字拆成拆成好多段,好多部分来看。

例一:

月台上梁中书看得呆了;不写索、杨,却去写梁中书,当知非写梁中书也,正深于写索超、杨志也。两边众军官看了,喝采不迭;不写索、杨,却去写两边军官。阵面上军士们递相厮觑道:「我们做了许多年军,也曾出了几遭征,何曾见这等一对好汉厮杀!」不写索、杨,却去写阵上军士。李成、闻达在将台上不住声叫道:「好斗!」不写索、杨,却去写李成、闻达。○要看他凡四段,每段还他一个位置,如梁中书则在月台上,众军官则在月台上梁中书两边,军士们则在阵面上,李成、闻达则在将台上。又要看他每一等人,有一等人身分。如梁中书只是呆了,是个文官身分;众军官便喝采,是个众官身分;军士们便说出许多话,是众人身分;李成、闻达叫「好斗」,是两个大将身分。真是如花似火之文。○第十九段。(眉)一段写满教场眼睛都在两人身上,却不知作者眼睛乃在满教场人身上也。作者眼睛在满教场人身上,遂使读者眼睛不觉在两人身上。

这一段的主要人物其实是索超和杨志,他俩在比武。但是不正面写他们两个人。写梁中书在月台上看呆了,接着又写两边的军官喝彩不迭,接着又写军士们递相厮觑。接着又写李成、闻达的表现。就是不正面写索超和杨志。

金圣叹在每一句后面都做了批语,最后还有总结说,“要看他凡事段……真是如花似火志文”,这是每个人都身材格局都不一样。

他又说“第十九段,一段写满教场眼睛都在两人身上……遂使读者眼睛不觉在两人身上。”这个就是典型的背面敷粉的写法,不正面写人物,而是看索超和杨志俩人打斗和观众的表现。从而就写出来索超和杨志,俩人打斗的精彩。这是侧面描写,背面敷粉的方法。这是金圣叹进行了仔细的拆分了之后得出的这么一个结论。

这是一种文学批评的一种方式,叫“碎拆七宝楼台”法。《史记》这本书里呢,我也简单地评论了一小段。我误打误撞的也用了这种方法。

学一:

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记身世)。庄襄王为秦质子于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前259年)正月生于邯郸。及生,名为政,姓赵氏(记出生)。年十三岁,庄襄王死,政代立为秦王(记登基)

当是之时,秦地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北收上郡以东,有河东、太原、上党郡;东至荥阳,灭二周,置三川郡(记疆域)。吕不韦为相,封十万户,号曰文信侯。招致宾客游士,欲以并天下。李斯为舍人。蒙骜、王齮、麃公等为将军(记弼臣)

点评:叙述始皇继位时国家的情况,叙疆域为后来灭亡六国,统一天下做铺垫;叙弼臣为后来统御臣下,政治风云埋伏笔。此处出场人物,后文必有情节,无一赘笔。全文脉络,此处已定,所谓“草蛇灰线,伏延千里”也。

前面是对司马迁记述的这一小段的细的拆分。分为出生、登基、疆域、用人。之后我又写了一个简单的评述。“叙述始皇继位时国家的情况,叙疆域为后来灭亡六国,统一天下做铺垫;叙弼臣为后来统御臣下,政治风云埋伏笔。”这是对前边这两个层面的一个分析,它在这个位置,起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一个作用,它是跟后边还有联系的,这种批评的方式也有点像“分总”的形式。就是前边是分开来,看后边的点评是总结来说的。

学二:

丞相李斯曰:“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讲历史)。今陛下创大业,建万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颂伟业)。且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表态度)?异时诸侯并争,厚招游学。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辟禁(对比之中明观点)。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论弊病)

这是周庆飞老师点评的,他在评李斯批评周青臣的那些话的时候,有一段评论。周老师就是把这一段文字拆分了好几个层来谈,讲历史、颂伟业、表态度、对比之中明观点。这也是一个“碎拆七宝楼台”法。

但是后边其实应该有一个总结,周老师在后边第三个例子就是,秦始皇下的焚书坑儒的命令,他写了对书籍,对言语的各种限制,欲缄博士之口、虑全面、钳思想。就不同层面进行了剖析后,他这段点评文字很精彩。

学三:

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对书籍)。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对言语)。以古非今者族(似欲缄博士之口)。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虑全面)。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钳思想)”制曰:“可。”

点评:青臣颂德,淳于直谏。始皇下议,李斯上言。华夏大地焚书之火自此点燃。从文明进程上来看,李斯确是罪人一个;但要从对大秦的忠心与对始皇的赤诚来看,也真正应了他自己的“昧死言”。孔子说:上士杀人用笔端,中士杀人用语言,下士杀人用石盘。不知那些“偶语诗书”而遭弃市的人,是否还在怨恨那个曾观鼠有感的蔡郡小吏李斯呢?

这段评论就很精彩,有总有分,“碎拆七宝楼台”之后又进行了总的评价。这跟金圣叹的评论就很像,这是第一种方法。

(二)关注意象语(数据统计学)

碎拆七宝楼台,细致入微地分析文本,从不同层面阐释作品的意义与艺术意蕴,固然是分解批评之所长,但不足以尽其全部。金圣叹在《水浒传》的评点中,还十分关注与捕捉在文本中反覆出现而富有特殊意味或表达功能的意象语,阐明它在文本里参与意义产生的结构功能和审美作用。

分解批评中的第二个方法是关注意象语。

所谓“意象语”,就是在这个文段里反复出现的一个词。比如“火”这个意象,在第九回里,始见于林冲火烧草料场。金圣叹把“火”这个意象语作了详细的分析。

例一:

「火」这一意象语在第9回里始见于林冲来到草料场时「那老军在里面向火」一句。于此,金圣叹批曰:「星星之火」。其后,林冲迫于严寒,也「坐下生些焰火起来」。金圣叹扣合「火」这一意象语,作了详细的分析:

「火」字渐写得大了。题是「火烧草料场」读者读至老军向火,犹不以为意也。乃读至此处「生些焰火」,未有不动心者,以为必是因此而失火者,而孰知作者却是故意于前边布此疑影,却又随手即用火盆盖了一句结之,令后火全不关此,妙绝之文也。

这是小说里惯用的手法。就是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写火烧草料场,刚开始上来就提到了火。但是这个火其实又不是烧草料场那个火。就是让你刚开始怀疑是不是这个火烧了草料场,当你这么料定的时候,这个火马上就灭了。就是这样一个手法。这个章节特别描写了火,用火为线索写这一回。所以金正叹在评这一回的时候,他特别注意到了火这个意象是反复出现的,他甚至统计了次数。

例二:

《水浒传》楔子:香,诏

还有《金圣叹评点才子全集:水浒传点评》那本书。开篇有一个楔子,讲洪太尉洪信受皇帝的诏令,带着诏书和一柱御香去请张天师做法事。这一段。他反复提到“香”和“诏书”这两个意象。这两个意象本来是很小的东西,但它是贯穿全文的。他是一个很小的点,但是有始有终,写得非常精细,他也批得很细,“香”、“诏”不停地出现,反复地出现。这就是用统计学的方式来批注的。他特别意象,因为小说是虚构的,所以作者可能确实是有意安排的。

但是历史就不同了,历史是真实的,他受限于材料的记载。他不能随意改动这些。但是我觉得有些地方也可以用统计学的方式来看一下。比如说我之前说到的,灾荒这个事。

学一:

三年,岁大饥

四年,蝗灾,天下疫

十二年,大旱

十七年,民大饥

十九年,大饥

二十一年,大雪

三十一年,米石千六百。

这些记载我觉得也可以统计一下,来看一看有什么规律。有的地方是“大饥”,有的地方是“民大饥”,有的地方是“岁大饥”。这可能是为了避免行文的重复。最后一个31年,他不写“大饥”,他写的是“米石千六百”。米价涨了,那实际上也是“大饥”,一个饥荒年。要不然米价不会那么贵。还有一年咱们那个选文里没有,所以我没有提。选文剔除了一句话“百姓内粟千石,拜爵一级”。当时的军功是很厉害的,只有得军功才能拜爵位的。所以那一年是破例,唯一一年的破例就是纳粮食,就可以拜一级爵位。那这就说明那一年也是一个大饥荒年。这是始皇四年的时候。

因为民拜爵一级,解释起来可能比较麻烦,所以我就没选那一句。因为前面已经说“大饥”了。所以这可能是为了避免行文中的重复。我说这个意思就是运用统计学的方法,某一个字,某一个意象复出现的时候,那可能有一定特殊意味。

二、比较批评

比较批评,就是我们说的对比阅读的方式。这情节比较这块儿。我觉得周庆飞老师的那段批语里,卢生跟侯生他俩相互谈论秦始皇的为人的那一段,我觉得可以加上这个评论。

(一)情节比较

前:缭曰:“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此以相术预言始皇,此处可与侯生卢生谓始皇处参看,相术是否灵验姑且不论,其预言大抵不虚)我布衣,然见我常身自下我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为虏矣。不可与久游乃亡去。

中:加号皇帝,焚书坑儒

后:侯生卢生相与谋曰:“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

“侯生卢生相与谋曰……以为自古莫及己。”这段评论。你看这一段评论跟前边尉缭的评论,“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是不是有对应的关系呢?前面是尉缭评论,后边是侯生和卢生两个人的评论。中间是对秦始皇的一个描写,就主要在公元前221年左右,对秦始皇的一系列举动的描写。他觉得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然后又怎样的刚愎自用,焚书坑儒等等。

我觉得司马迁在这儿应该是有照应的,前,中,后有一个对比。前面有人评论,后面有人评论,中间是他的行为。前边尉缭的评论应该相当于预言的性质,后边侯生和卢生的评论应该属于前后映照的关系。一个是预言,一个是谈论实际的,因为是这一句话发生了的事。所以我觉得情节上的比较也是咱们可以评论的一个点。

所以这个还要用到这个整体性的观念。有了整体性观念的时候,我们才能对这个情节做比较。甚至在不同篇目之间的比较。这就要求我们对原文比较了解。就是,跟秦始皇有关的篇目,我们可能都要去看看。这是涉及到情节的对比,同一篇目之内、不同篇目之间都可以作对比。

(二)不同作品之间的比较

例一:

在对《水浒传》的评点里,金圣叹为了使读者认识到《水浒传》作为「才子书」的独创性,往往将之与其彷彿的叙事作品进行比较,借以彰显《水浒传》的独创性,阐发《水浒传》异于其他小说的「才子书」的特质。如金圣叹此则被学者经常提及的议论:

《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是因文生事。以文运事,是先有事生成如此如此,却要算计出一篇文字来,虽是史公高才,也毕竟是吃苦事。因文生事则不然,只是顺着笔性去,削高补低都由我。

“以文运事”的意思就是说,历史事实已经有了,历史已经发生了,文字记载已经有了,他要把这个事说明白,那就要从文章中对材料进行取舍。这就是“以文运事”。但是他必须要表现出一个完整的事。所以他受到材料的限制,受到历史事件的限制,“虽是史公高才,也毕竟是吃苦事。”他怎么删减材料就是很难的一个抉择。比如说《五帝本纪》、《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等等,就是因为这个材料很少,只留下一些人物的这个世系关系,那他就只能这样写。他没有别的材料,他不能去虚构,这是历史的局限,是历史写作的一个限制。

所以《史记》是“以文运事”,就是我说的《史记》的材料的选择。这个是他能选择的部分,这是司马迁可以加工的一部分。这是体现他的思想感情的一个重要的方式,就是选材方面。但水浒不一样,水浒选材可以随便选。他可以编,他是不需要去照顾什么事实,什么方面的记载,这就是“因文生事”,就是为了写文章是可以编的。所以“削高补低都由我”,怎么写都可以。那这是他对《史记》和《水浒》的一个比较,不同作品之间的比较。

例二:

如金批《水浒传》第28回中的这一则评点,很具代表性:

武松大笑道:「你怕我醉了没本事?我却是没酒没本事。带一分酒,便有一分本事;五分酒,五分本事。我若吃了十分酒,这气力不知从何而来。」此段文字全学淳于髡一斗亦醉,一石亦醉笔法,却更觉精神过之。

威王大说,置酒后宫,召髡赐之酒。问曰:“先生能饮几何而醉?”对曰:“臣饮一斗亦醉,一石亦醉。”(《史记·滑稽列传》)

这是《史记·滑稽列传》里边的一个人物,金圣叹慧眼识珍珠,一眼就看出来了,《水浒传》这一段,是学的司马迁的笔法,学的《滑稽列传》里边的这个写法。

所以说,这就需要老师们有深厚的积累了,要不然你是看不出来这两段有什么关系的。但是我们可以学习、继承它这种方式。就是,做一个对比,两个作品之间可能存在怎样的联系。比如崔颢和李白的两首诗。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传说李白看到了之后,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但是李白后来写了另外一首诗。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中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两首诗是非常像,李白可能是学习了崔颢的写法。

那么,这个方法在《史记》中怎么运用?因为他是文学性的东西,这个例子不好举。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有一段:

学一: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黔首”。大酺。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地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

这段文字读起来我就觉得特别有气势,就我不由自主的就联想到李白的《古风五十九首·其三》的前一段: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这两段话表面看起来没有任何联系,但是我觉得这里有,昨天说的,邓老师评价的那一段。句子很短,短句很急促,他就容易使文章增加气势。我们看这一段的文字已经删减得不能再删减了。司马迁就是一个字都不肯多写。

“收天下兵”,前面没有加始皇,他没有说是“始皇收天下之兵”,《史记》是“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就是他已经减到无法再减了,大多数是短句。我们看有些是长句,其实也是短句的集合。“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这已经很简略。

在气势这方面,五言诗要比七言诗气势更强,更容易读出气势。“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在写一些比较。比如说《诗经》里边有“风雅颂”,“颂”一般都是整齐的四字,很少出现杂句。但是“风”的诗中有很多杂句。当诗句都是四字的时候,就会显得整齐、庄严。当诗中有杂句的话,就变得生动、活泼。这就是文字运用的一个技巧。

这个例子不一定恰当。但李白的诗和这一段,起码的题材是一样的,都是说秦王统一天下之后,他将兵器收缴,铸成金人。这个内容还有一些相关。就是不同作品之间可以作比较。

三、炼字批评

例一:

秦法不得兼方,不验辄死。然候星气者至三百人,皆良士。(周庆飞:“良士”一词真发人深省,此乃明修栈道之法。)

“良士”这个词很有意思,明修栈道其实是暗渡陈仓。“良士”是有一定含义的,为什么用这个词呢?其实司马迁可能是有一个讽刺意味,或者是什么样的意味。

这里边涉及到司马迁写《史记》的又一个特点。孔子写《春秋》的时候是用“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一字之褒荣于华衮,一字之贬严于斧钺。”就是说,一个字就把这个人定性了。“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但是有的国王、天子去世了,孔子为了贬低他,也给他“死”,不说“崩”字。比如说,“周幽王死”,就一个字儿,其实就蕴含了褒贬。

这是这是春秋笔法,那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是以继承孔子的《春秋》自居的。所以他在写的时候也可能会有这种春秋笔法。这里边可能就是在一个字上,体现一种讽刺,体现一种什么隐约的含义。当然他这种情况不像春秋多。《春秋》那么简略,一个字而寓褒贬的情况很多。《史记》是一个完整记事,他不是一个简单的评价性的文字,所以这种情况不多。

明代的顾炎武在《日知录》里提出来的《史记》的一个特点。顾炎武《日知录》:“古人作史有不待论断,而叙事之中即见其旨者,惟太史公能之。”意思就是,在叙事之中,怎么叙述这件事,就能体现出司马迁对一个人的褒贬。之前说的“三十年,无事。”他也没有直接批评秦始皇年年征伐。但是他在叙事之中就已经蕴含了这种评论了。年年都有事,就那年没事,他都给写上了。就是在叙事的过程中,就已经蕴含褒贬了。从材料的选择、事件的选择,就已经体现出来司马迁的感情倾向了。

再比如《高祖本纪》里对汉高祖的记载,他记载了汉高祖正面的一些事,也记载了一些不太风光的事,甚至还戳破了他的一些谎言。

秦始皇帝常曰“东南有天子气”,於是因东游以厌之。高祖即自疑,亡匿,隐於芒、砀山泽石之闲。吕后与人俱求,常得之。高祖怪问之。吕后曰:“季所居上常有云气,故从往常得季。”

比如说他在《高祖本纪》中写,汉高祖藏在芒砀山里边,吕后去找他,每次都能找到。然后就说他身上有“云气”。这个故事其实是想填补前面的一个谎言,说之前的时候有一个传说,秦始皇找人算过,“东南有天子气”。那他编造这个故事出来,也就是想说,我就是那个天子。司马迁没有正面的评价这件事儿。但是他在谁的谁的列传里,提到这件事的时候,用汉高祖刘邦自己的话,否定了这个传说。那个天子气,是另有其人,就算指天子的话,也应该是指陈胜、吴广,因为他们是先起义的,或者是项羽也有可能啊,不一定就是指刘邦,刘邦那时候还还没有什么名气呢。

所以说。这个材料的选择就是有些地方是散见的,不是放在一起写的。但是司马迁是把矛盾的材料放在一起,我们一比对就知道了司马迁是什么意思。司马迁对此事持怀疑态度的,他并不是真的就觉得刘邦就是就是受天命的,或者是怎么样有天子气。这个也是于叙事之中寓褒贬。我们说的炼字、批评,就是某一些很精细的,很不惹人注意的字眼,可能包含了作者的一定的思想倾向。

再有一个就是字字词的表现力。比如说尉缭对秦王相貌那段描写,“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这些文字很简单,都是三字一句,把秦始皇的相貌简单交代了。但是用的词一看就不是好词。这就体现了尉缭当时的心理,他是看不上秦王这个人的。所以他才用那样的字眼来描述秦始皇。

所以我们应该像做诗歌鉴赏一样的炼字题一样,去体味司马迁的某些话。这样我们可能就会发现更多的。司马迁的文章好在哪里。

我要说的就是这么多。

其实我临时想到的这三点。前面两点都是那个论文上的,后边一点是我自己随便总结的。但是这个比较批评也是我总结的,是我的一点看法,跟李金松论文不一样。但是,是有根据的。因为正好看到了,所以跟大家分享一下,大家如果有更好的方法,比如说脂批里,有什么样的批评方式,都可以供我们借鉴。

这样的话,我们的批注就有了理论指导,有依据了。就不会是无根之水,也不会说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方向。有了这几个维度之后,就好统一、好融合了。

我觉得点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路和方式,我们交流之后可能就会有一些收获,这样的话能打开思路,批评的维度和途径就变得多了。这样我们批出来就能更省力一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华“六才子书”,人生的六重境界!
宫崎市定:《史记》文章为什么精彩
史记名句
古代六大天才奇书,别具慧眼,获益匪浅!
【转】读中华“六才子书”,品人生六重境界!
金圣叹评“六才子书”,阐释人生六重境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