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这套人才培养大法,他们磨了二十年!
了解

 01 

教什么:聚焦场景、聚焦痛点

我们比较熟悉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操作步骤大致如下:

  • 企业根据战略意图定义人才标准,根据标准识别具备潜力的发展对象;

  • 选拔人才,让他们进入人才发展项目;

  • 输出符合标准的人才。

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结构性强,非常类似于工厂的生产模式。人才标准是“模具”,培养对象是“原材料”,人才发展项目就是工厂的“生产过程”,培养出来的合格人才就是“产品”,如图1所示。

上述“人才工厂”式的人才发展模式,也被称为基于职业发展(能力)的人才发展模式(Career-Based Talent Development)这种模式的源头是组织战略。组织根据战略提出人才要求,然后识别差距,最后开展培养赋能,这是典型的三段式操作,也有一定的前瞻性,即:标准→差距→赋能。

图1:“人才工厂”式的人才发展模式

在2000—2005年,华为基于任职资格体系,首先识别员工成长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里程碑及成长要求,然后配套设计培训课程体系等学习任务包。某些企业将这种培养方案设计模式称为“学习路径图”。说明:华为将员工职业发展路径称为任职资格体系。

学习路径图如图2所示。

图2:学习路径图

基于职业发展(能力)的人才发展模式逻辑性强且结构化,适用于企业环境相对稳定的情况,但在当前的环境中会出现一些问题。

现在,市场环境变化越来越快,企业战略难以做到清晰明了。正如任正非所说:“战略只能大致清晰,但组织必须充满活力。”因为企业战略有一个逐步清晰的过程,所以人才标准也会经历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而且,人才标准的清晰过程显然滞后于战略的清晰过程。问题在于,等到企业战略变清晰、大家都能看清楚行业发展方向时,行业竞争也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这往往也是用人的爆发期。这就是企业常常感到人才培养慢半拍、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总是难以满足业务发展需要的根本原因,越是发展势头猛的企业越是如此。

一方面是行业环境、企业发展变化快,新的岗位、工作内容、能力需求层出不穷;另一方面是人才供给跟不上。但是,企业发展不等人,在某些情况下只能“跑步上岗”,出现“帽子大于头”“小马拉大车”等情况也很正常。

因此,我们要辩证地看待人岗匹配,人岗匹配是动态的,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企业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做到完全的“人岗匹配”。

在无法系统规划、明确人才标准的情况下,结构化的“人才工厂”式的人才发展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的环境,基于问题的人才发展模式(Issuebased Talent Development)应运而生。

基于问题的人才发展模式,通俗来讲就是“急用先学”如同军队训练士兵,士兵战斗力的系统提升肯定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但是,如果部队马上要去打城市攻坚战,那么战役开始前几天练兵的重点一定是练习爬城墙、炸碉堡;如果是渡江战役或解放海岛,那么练兵的重点肯定是学习游泳,练习抢滩登陆及如何在颠簸的船上进行瞄准。

基于问题的人才发展模式,是企业聚焦当前关键业务场景、业务发展重点而形成的人才发展模式,立足于企业当下所需解决的关键业务问题,可以帮助员工快速填补当前能力与绩效要求的差距。例如,以本人服务过的某企业为例,他们希望提升订单交付及时率、改善客户满意度。针对供应商开发工程师在当前业务场景下面临的挑战,我们着力提升供应商开发工程师以下三个方面的能力。

  • 供应商开发:培训+经验分享+实践。

  • 供应商绩效评估:管理培训+经验分享+实践。

  • 谈判技巧:培训+经验分享+实践。

此外,某些供应商是客户指定的供应商,服务响应速度慢、管理较为困难。该企业需要通过合作方的有效沟通去影响和管理这些供应商。因此,这个方面的能力赋能也被纳入了项目。

要想系统地培养供应商开发工程师,肯定还要考虑其他方面的能力。但是,在这个项目中都暂时不予考虑。该企业供应商开发工程师基于问题的赋能培养内容分析过程如图3所示。

图3:某企业供应商开发工程师基于问题的赋能培养内容分析过程

基于职业发展(能力)的人才发展模式和基于问题的人才发展模式各有优缺点,并不能说哪一种方法好、哪一种方法不好,关键要看企业面对的是什么样的业务场景。两种人才发展模式的对比如表1所示。

表1:基于职业发展(能力)的人才发展模式
和基于问题的人才发展模式对比

实际上,基于职业发展(能力)的人才发展模式和基于问题的人才发展模式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它们共同作用于员工发展前者关注人才成长的长周期,关注人才成长、能力发展的质变,与战略落地、员工职业发展挂钩;后者关注人才成长的短周期,关注量变,与组织短期业绩目标的达成挂钩,如图4所示。

来源:德勤、华为,《数字化技术加速人才转型》

图4:基于职业发展(能力)和基于问题的人才发展模式的作用

总而言之,人才培养的内容必须聚焦需求、聚焦痛点,不能教条地为了培养能力而培养能力,更不能跟风赶时髦。

 02 

如何教:训战结合、场景教学

“纸上谈兵”这个典故给我们阐述了一个道理:空谈理论而没有实际操作的经验,难以真正解决实际问题。企业人才培养效果之所以不理想,是因为企业始终没能有效地解决学习效果转化的问题,其中的关键一点是实际工作场景与人才培养场景脱节。

假设我们要给一家五星级酒店的前台服务员做上岗培训,传统的培养方法大致如下。

  • 定义前台服务员的岗位职责,然后根据岗位职责提炼能力要求,如礼仪、外语、结账等。
  • 根据能力要求,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系列培训课程、如礼仪课程、结账课程等。
  • 前台服务员上课、考试,通过考试后上岗实习。

如果真的就这样让前台服务员上岗,我们很可能会发现:这些服务员上岗以后,总是手忙脚乱、错误百出,还会引来一大堆投诉,他们仍然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摸爬滚打才能真正胜任岗位工作。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老师讲的是知识点,甚至是单个的知识点,而这些知识点脱离了具体的应用场景。但是,员工的实际工作是场景化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往往是综合型的,需要灵活运用多个方面的知识才能解决。即使老师授课水平高、讲得生动有趣,学员在课堂上听得很认真,学员回到工作岗位后还是“一动不动”。这就好比我们在训练场上教会了新兵使用各种武器,但这个训练场是不是真正的战场,新兵上了战场后仍然不知道应该如何使用各种武器。

如何避免出现以上现象,提高培训的效果呢?场景化的人才培养方法以破解这个难题。

学员要想将所学内容用在具体的应用场景中,就要灵活地运用多种知识与技能。人才培养要做到效果可检验并最终体现人才成长的效果,就必须尽可能地贴近实际工作场景。

蓝翔技校校长荣兰祥说过一句经典的话:“咱们蓝翔技校培养的是实打实的本领,不玩虚的。学开挖掘机就把地挖好,学烹饪就把菜做好。

那么,蓝翔技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有哪些创新呢?

通过建设多种形式的工厂,蓝翔技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将工厂“搬进”了学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以工人的角色全方位、全过程地体验工厂的实际工作场景,一边学习理论知识,一边学习并掌握生产技能。这种办学模式解决了长期以来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很好地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

华为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是什么?华为力求在课堂上搭建的场景与实际工作场景几乎完全一致,力求在尽可能逼真的环境中实施培训。正如任正非所说:“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

既然人才培养讲究训战结合,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训战结合呢?人才培养有一个法则叫“7-2-1学习法则”,通用电气、华为、阿里巴巴等优秀企业都在应用该法则,如图5所示。

图5:7-2-1学习法则

按照“7-2-1学习法则”,人才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

  • 70%的成果来自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实践(挑战性工作、实践锻炼、岗位轮换等);
  • 20%的成果来自互动学习(传帮带、工作过程指导、团队共创学习、交流复盘等);
  • 10%的成果来自知识传授(培训、自学等)。

在华为的内部课程中,课程引导和讲授只占20%,有50%是学员在课堂上进行研讨、模拟演练和竞赛,还有30% 是学员在晚课中进行案例研讨。为如此设计课程,一方面可以保证课堂生动不枯燥,另一方面也能促进学员将所学与业务场景紧密地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去丰田参观过的人可能会注意到,在自动化程度极高的丰田工厂有时竟然还能看到人工生产线,显得很不协调。目前,丰田在日本有12 家工厂推行这种重新引入人工生产线的措施。丰田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负责此项工作的是现任丰田副社长、工程师总监河合满,他在接受采访时讲了以下两个理由。

  • 即使技术发展到了现在的水平,在某些特殊生产环节,自动化技术仍然无法超越手工。让生产制造的部分环节回归人工作业这一原始状态,可以降低产品的不合格率,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 这种原始的生产体验能够充分打磨员工的基本技能,锻炼工人的技术和“第六感”,增强工作所带来的成就感,培养那些真正懂得生产原理的年轻人。

丰田返璞归真的生产线管理方法,为实践锻炼在人才培养中的价值做了最好的注解。遗憾的是,不少企业的人才培养方式正好与“7-2-1 学习法则”相悖,这些企业把主要精力放在培训上课上,把人才培养等同于培训上课。

以这种模式操作的人才培养项目,其结果往往都是“听着激动,回去以后还是'一动不动’”。“7-2-1 学习法则”听起来简单但落实很难,因为最重要的部分——实践锻炼需要依靠员工的主管领导。企业的人才培养效果不理想,从某个角度而言,是因为企业管理者的领导力不足,至少在人才培养方面需要大力提升。

明白了“7-2-1 学习法则”之后,如果按照字面意思理解训战结合,就很容易将其理解为:人才培养需要先培训上课,然后开展案例分享,最后在岗位上实践锻炼。换句话说,就是将“7-2-1学习法则”和训战结合理解为“先培训,再实战”,即先训后战。

这种理解对吗?不能说完全不对,但这样的理解有些片面,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是无法操作的。我们看看以下三个场景。

  • 场景一:员工排斥上课,不愿意参加培训。
  • 场景二:没有现成的教材,等开发完教材再上课、实战,时间来不及了。
  • 场景三:企业过去没有积累,培训教材开发不出来。

如果你真正理解人才成长的真谛,即使遇到以上三个场景,仍然有办法进行人才培养,实现人才成长的目标。

训战结合并不是将训与战截然分开,二者本来就是融为一体的。根据具体情况,我们既可以采取先训后战的模式,也可以采取问题共创的边训边战模式。问题共创既是学习、训的过程,也是解决问题、战的过程。

某企业的主营业务采取项目式运作模式,人员分散在各地,项目经理的能力参差不齐,该企业计划组织实施项目经理培养项目。但是,该企业面临以下两个难题:

  • 企业目前没有成熟的项目经理培养方案,不知道应该培训什么;
  • 不少项目经理排斥上课培训。

针对上述情况,我们采取了分批次问题共创的边训边战模式,以帮助项目经理在解决实际业务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长。项目实施步骤如下。


  • 将项目经理分组,每次安排三个项目组。培训开始时,请项目经理介绍自己的项目组在开展业务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
  • 全体学员分组讨论这些问题,共创并分享自己的解决方案。
  • 提出问题的项目经理从大家提出的解决方案中萃取适合自身业务场景的最佳解决方案。
  • 提出问题的项目经理带着共创所得的解决方案,回到自己的项目中落实解决方案,解决自身的业务问题,在解决业务问题的过程中跟踪解决方案的实施效果,并对解决方案进行迭代优化。
  • 其他项目经理提出自己的问题,重复以上步骤,直到全部项目组都分享过一遍。

该企业可以对通过问题共创获取的真实案例做进一步的萃取,设计出场景化的项目经理培养方案。后续再次培养项目经理时,该企业就不再面临“目前没有成熟的项目经理培养方案”的问题,可谓一箭双雕(见图6)。

图6:问题共创的边训边战模式

 03 

谁来教:“将军”亲授、贴身指导

“用最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这是华为大学的一句校训。这句话的道理并不深奥,也不是华为原创的,而是华为从日本企业界借鉴而来的。为大学成立于2005年,但华为落实这一理念的做法早就有了。早在20世纪90年代,华为就一直要求副总裁以上的高管,包括任正非本人,必须参与新员工培训。只是,有些副总裁的表达能力实在不佳,任正非才不再安排他们去做培训。现在,华为各个培训项目的讲师都是来自各领域、各部门的干部和专家。

为什么倡导“用最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华为有双重考虑。

  • 只有确保走上讲台的人是企业最优秀的人,才能保证人才培养效果。任正非经常说“华为最大的浪费就是经验的浪费”,只有“用最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才能保证组织经验得到有效的传承。

  • 对担任讲师的人而言,他们走上讲台反映了企业对他们的认可——他们就是企业最优秀的人,这也是一种无形的激励。

在现实中,我们看到的更多情况却是,企业高层、管理者经常强调人才培养的作用与价值,但企业在人才培养上经常出现“两层皮”的状况:培训团队的很多成员是业务做不好又没有地方去的人,只好勉为其难做培训。大部分企业仍然认为,那些绩优人员、中流砥柱都应该去做能够直接产生业绩的业务工作,不应该把时间花在员工培养这种“不增值”的工作上。这些企业不愿用、不敢用、不能用最优秀的人去做培养人的工作。

阿里巴巴“销售铁军”创建之初,在总结内部培训的经验时提出,最惨痛的错误之一是“让不优秀的老人带新人”。在初期,销售人员的离职率和转岗率很高,很多业绩一般的人干累了就申请转岗,相当比例的人转岗去做培训。这样的路径似乎不错,至少“肥水不流外人田”。但是,在这种模式下很难培养出真正的人才。

阿里巴巴后续建立的人才培养体系非常强调“隔代带兵、贴身亲带”。例如,马云带“风清扬班”时,所带的人都是隔代的、年轻的事业部总裁。阿里巴巴为什么特别强调“隔代带兵”呢?

“直接带兵”容易受到私心的影响,直接主管会担心培养出来的人把自己顶掉,这个道理大家都懂。“隔代带兵”可以排除私心的干扰,还可以帮助培养对象打开格局。

“隔代带兵”不仅提升了人才培养的层次,还能让主管领导管理直接下级、“看到”隔级下级,相当于“管一层、看一层”,实际上抓住了两层干部队伍。在这样的模式下,无论业务方向还是干部的思想动态,都是可控的,不太可能出现大幅度的偏差。

华为、阿里巴巴的人才培养如此,优衣库的店长培养也是如此。优衣库通过考核将店长划分为三个级别—— 一般店长、明星店长和超级明星店长。经过销售额、利润、人员培养等指标考核及层层选拔,最终挑选出来的超级明星店长是所有店长中最优秀的一批人才,这批人才是优衣库的开路先锋,在担负开新店这一重任的同时承担着培养新店长的职责。

来源:本文节选自《华为如何培养人》 范金 著,经人民邮电出版社授权原创发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深耕行业数字化,华为发布11大场景化解决方案
【华为书籍读后感】对华为管理模式的学习体会与反思
聚力金融赋能 打造产教融合新生态
《华为的管理模式》读后感
设计院转型发展难点与项目管理人才发展通道
员工持股平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