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同人第100期(2005.4)-1

百尺竿头须进步

  ——写在《同人》创刊百期之际

本刊编辑部

  不知不觉中,《同人》在朋友们的支持和关注下,迎来了创刊100期的欣喜日子。

  再次翻开案头排列整齐的《同人》合订本,心中感触颇多。我们知道在当今世界万紫千红林林总总的刊物中,《同人》是一本很不起眼的杂志,但在我们亲爱的众多读者朋友的心目中,《同人》却是一道独具特色的亮丽风景线。

  近些日子来,我们每天都能收到来自全国各地朋友及一些NGO组织发来的贺信、贺电、诗词、文章。拜读着朋友们一句句情真意切、温馨可人的话语,真令我们心潮起伏,感慨不已。

  回首往事,筚路蓝缕寂寞坚韧,《同人》从创刊之初的一个稚嫩羞怯的小妮子,历经13年的艰难心路,一百期的顽强成长,终于长成了一个十分招人喜欢的俏姑娘。这其间呕心沥血的养育甘苦,都在此时此刻被朋友们的一声声祝福,一次次理解,化为了一阵阵沁人心脾,透入骨髓的甜蜜与幸福。

  这一切都让我们深深感到有这么多热心关爱,积极支持《同人》的朋友们,我们为大家付出再多也是值得的。

  13年的同人,一百期的《同人》,我们在成长中默默地承担着自己的责任,在前进中努力践行自己的宗旨。为营造一个能够充分表达残疾朋友“话语权”的宽松氛围,尽了自己一份绵薄的力量。

  100期,是个值得庆贺值得纪念的时刻。100期,连缀着十三年平凡而又不寻常的日子;100期,承载着同人们的厚望和期待;100期,记录同人走过时而崎岖时而平坦的坚实足迹;100期汇集了多少编者、作者、读者在耕耘与丰收中获得的喜悦和快乐。

  100期诉说着多少同人的故事,100期是一个总结也是一个新的开始。常言道:行百里者半九十。走一百里路,九十里只能算一半的路程,因为剩下的路,将会越来越难,这是句充满了人生哲理的辩证法。站在100期过去与未来的分水岭上,回首过去,我们欣慰,过去的艰难和坎坷已被我们踩在脚下;眺望未来,我们坚信,有无数的同人朋友与我们并肩同行,让我们再次上路吧,继续朝着既定的目标不断向前、向前。

贺信、贺电

《同人》编辑部全体同仁:

  欣闻《同人》杂志即将迎来创刊百期的纪念日,特致信表示热烈祝贺!同时,对关心与支持《同人》发展的残疾人及社会热心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自1992年7月创刊的13年来,以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精神,《同人》已从一本素面朝天鲜为人知的小读物,成为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的残疾人刊物。

  13年来,《同人》始终秉承“突破闭塞的世界,需要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沟通与和谐”的办刊宗旨,积极倡导“自助、助人、人助、天助”的健康生活理念,为构建和谐社会追求着自己的理念,默默承担着自己的一份职责:关心、关注、反映社会底层残疾人的生活,传播真情、真爱、助人、自助,构建精神家园,架设沟通的桥梁,创造理解、和谐、宽容、关怀的社会氛围。《同人》以其鲜明的个性、质朴的风格、真挚的情感,赢得了全国各地残疾朋友的厚爱。

  13年来,《同人》在文化助残,扶弱助困,扶残助学等方面都作了大量的工作,《同人》的影响力已远远地超出了它所在的地域,“同人”这两个字已成为许多残疾朋友相互间共同的名字。

  希望《同人》编辑部全体同仁继往开来,勇于开拓,在广泛联系残疾朋友,丰富残疾人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大力宣传党的先进性和各项方针政策方面,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国肢残人协会

           2005年6月14日

≈≈≈≈≈≈≈≈≈≈≈≈≈≈≈≈≈≈≈≈≈≈≈≈≈

贺《同人》百期

文苑奇葩秀八闽

刊林瑰宝壮神州

王占君  2005年6月16日

注:王占君先生系中国残疾人作家联谊会副会长,辽宁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

《同人》编辑部全体同志:

     大家好!知《同人》创刊已届百期,谨致热烈的祝贺。

     《同人》杂志深受残疾朋友的喜爱,说明你们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确实起到了让他们在这个园地里倾吐心声、沟通感情、交流思想的作用。你们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我因近日手头有三部长篇正在编撰,只能附一首短诗来表达心意。望你们继续以勇于改革、积极创新的精神,在今后工作中争取更大的成绩。

     致

     礼

          黄安榕 2005年6月21日

贺《同人》创刊百期

        黄安榕

       图文并茂展“四助”(注)

       卷开处处见精神。

       陶心悦目益康健,

       送与人间报强音。

     注:指“自助·助人·天助·人助”。

≈≈≈≈≈≈≈≈≈≈≈≈≈≈≈≈≈≈≈≈≈≈≈≈≈≈

祝贺《同人》杂志出版百期

朋友,健康快乐!

  每读《同人》杂志,都像朋友相聚一样高兴.像丁佑、曾文寂、心曼、春曼等老朋友自不必说,还不断有新朋友参加进来,还有辛苦的主编光泽,热心发行的康强老师,认真录入的美香小妹妹,都像熟人一样。

《同人》从梳羊角辫的小丫头到如今亭亭玉立美少女,养育的百般滋味,只有当"娘"的清楚,这位老娘就是小瑜,我们谈的很多,因为办刊和民间残疾人组织的经历相似,所以心心相印,互相鼓励,这也是感觉《同人》特别亲切的原因。

    《同人》一步一个脚印,越走越精神,她一定会更好。这信心来自我的体验。45年前,我病到像活死人,不能呼吸吞咽和讲话,后来一点一点站起来了,还做了8年中央广播电台残疾人信箱主持人,现在,可以扶着轮椅走动,生活已能半自理。前几天,朋友们用轮椅带我去游北海公园,在五龙亭,大家放声歌唱,我也参加进去,"正当梨花开遍了田野,河上飘着柔曼的轻纱……"不知不觉流下泪来。

  细想一想,只要凭着心性认真去做,人间的事,有什么做不成呢?我做成了,《同人》做成了,朋友们做成了.这就是希望。

           中国肢残人协会副主席 孙恂

              2005年6月25日

亲爱的《同人》编辑朋友们:

     我是“山东残疾人”网站和“济南志愿者助残网”的创建者和主持人,山东济南的马永。我是从2001年开始读到《同人》的,不觉已经近五年。现在《同人》就要出刊第100期了,我欣喜,我激动,我与大家一起骄傲!

     《同人》100期,怎一个不容易,怎一个了不起能够形容!但想来想去,还是觉得“不容易”和“了不起”相对更能表达我对《同人》的了解和认识。

     《同人》不容易。如果给《同人》一个更高的地位,它可以办得更容易些,如果给《同人》更多一点经费,它可以办得更容易些,如果……可是没有这些条件。没有这些条件《同人》仍然坚持着,坚持出刊,坚持为同人服务。其实《同人》是有地位的,现在无论是福建还是全国其他任何一个地方的残疾人机构,或者是一位个体的残疾人,谁能小看《同人》?!《同人》是有钱的,我听说许多稍有能力的人给《同人》力所能及的帮助,我相信如果《同人》需要,我们每一个读者都会倾囊相助。《同人》得到了这些,不容易啊!

     《同人》更大的不容易是在条件不十分优越的情况下,办出了高质量的刊物,所以我真心地赞叹:了不起!

  《同人》的文章,大部分都是同人朋友写同人的事,能做到这一点,了不起!也正因为做到了这一点,《同人》才取得了成功。读《同人》里的文章,往往读不到时下流行的许多文风,读不到如今流行的字眼。我们读到的内容,似乎感到有一些重复,为什么呢?因为残疾人的故事里,痛苦,挣扎,忍耐,还有追求,生存和幸福的体味,似乎是永远的主题。

     是啊,这就是残疾人,这就是残疾人的故事!故事里有拒绝,不接受命运安排的龌龊;故事里有选择,希望真能争取到一次选择美好人生的权力;故事里有生存,虽然生存意味着永无休止的抗争;故事里有飞翔,带着理想,向着太阳……

     这就是《同人》!

                      山东残疾人网站站长 马永

              2005年6月29日

≈≈≈≈≈≈≈≈≈≈≈≈≈≈≈≈≈≈≈≈≈≈≈≈

《同人》诸友:

     欣闻《同人》杂志创刊一百期,谨向你们表示衷心地祝贺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青岛市肢残人协会

2005年7月1日

≈≈≈≈≈≈≈≈≈≈≈≈≈≈≈≈≈≈≈≈≈≈≈≈≈≈

尊敬的《同人》杂志编辑部各位老师:

  欣闻《同人》杂志成功刊发100期的佳音,我们代表湖北三峡地区贵刊的忠实读者,谨向你们表示衷心的祝贺与崇高的敬意。

  走过十三年,贵刊立足福建,面向全国,已成为连接五湖四海,大江南北乃至全国残疾人士的连心桥,确实可喜可贺。你们始终秉承“自助、助人、人助、天助”的办刊宗旨不动摇,始终坚持在办好《同人论坛》、《阳光频道》、《八面来风》、《文苑诗廊》等骨干栏目上下工夫,逐步形成了自己“信息量大,刊发文章多,涉足面广,指导性强”的特色风格。我们三峡宜昌地区的许多残障人士,正是通过阅读贵刊刊发的那些有质量、有教益的文章与信息,受到鼓舞与启迪,走出了自闭,走向了开放,从而获得身心的解放。

  “披肝沥胆十三载,艰辛奋进不寻常”。贵刊能有今日的辉煌,全在于有一批不计名利,不计报酬,爱心有加的编辑人员。你们用自己的无私奉献,为《同人》撑起一片明丽的天,为残疾朋友搭建起展示自我、沟通交流的平台,确实可佩可敬。我们清楚地知道,在一期期装祯朴实大方,内容引人入胜的《同人》杂志的字里行间,浸透了多少编辑老师的心血与汗水。你们用同样残缺的身体,书写出不同样的健全人生,为我们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树立了样板。

  在《同人》杂志刊发百期的喜庆时刻,我们宜昌肢残协会的全体成员,心,与你们相通,情,与你们相连。我们期盼并相信,《同人》的明天会更好!

湖北省宜昌市肢残协会

2005年7月1日

≈≈≈≈≈≈≈≈≈≈≈≈≈≈≈≈≈≈≈≈≈≈≈≈≈≈≈≈≈≈

致《同人》百期:

  光泽给我打来电话,约我为《同人》百期写点什么。这让我感到惶恐。真的不晓得该如何写。因为实在没曾为你们作什么,也找不出理由辩解。但在内心中一直深深敬重你们。记得是在去年海波召开的“生命之光”的会上认识了光泽,说起关于你们的故事,说得那么普通,平静,却让我在内心中难以平静下来,为你们的故事而肃然起敬。刚才在网页上读到你们的一部分作品,精彩而感人,实在因为忙无法一一拜读,却能够体会到你们因为有了这一片小小的空间而找到的快乐,那是一种怎样激动人心的知遇之感啊!在茫茫人海之中,历经磨难之苦,你们中间有的是感受,有的是成败,有的是思想火花,有的是艰难困苦,更有令人潸然泪下的事迹,如今通过一个网页、一本杂志这样的一个小小的公共空间,而找到了知音和交流,并升华成为思想的闪光,行走于江河大地之间。这让我更加确信,真正的中国公民社会,实际上就始于你们的足下。

  感谢你们,感谢《同人》以及和你们一同走来的所有同行者们!让我们一起,为更多的同人们的知遇,为自下而上公民社会的兴起,而努力!

        清华大学NGO研究所所长 王名

                             2005年7月1日

注:本文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秘书长、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NGO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

祝贺《同人》创刊百期百岁!

         江西省上高县康平残疾人之家总负责人 聂土平

2005年7月2日

祝《同人》百期华诞:

  愿《同人》成为弱势群体最喜爱的精神食粮!

                      南国残疾人之光网站负责人 喻湘南 宋多河

≈≈≈≈≈≈≈≈≈≈≈≈≈≈≈≈≈≈≈≈≈≈≈≈≈≈≈≈≈

贺《同人》期刊出刊百期纪念

  同人道出弱势群体的心声,祝今后越办越好!

                 龙岩市肢残人协会主席 刘嘉伟

2005年7月4日

≈≈≈≈≈≈≈≈≈≈≈≈≈≈≈≈≈≈≈≈≈≈≈≈≈≈

热烈祝贺《同人》创刊百期

    十载风雨同人路

  万颗相聚自强心

  值此《同人》创刊百期之际,我谨代表长春心语志愿者协会2700名青年志愿者预祝《同人》茁壮成长!在下一个百期中再创佳绩!

              长春心语志愿者协会会长 于海波

2005年7月5日

≈≈≈≈≈≈≈≈≈≈≈≈≈≈≈≈≈≈≈≈≈≈≈≈≈≈

尊敬的《同人》杂志的各位朋友:

  欣闻《同人》杂志成功刊发100期,为您们感到高兴的同时,在这里我也代表“爱心互动”助残志愿者组织和我个人对您们表示最由衷的祝贺! 十三年来贵刊在以"自助、助人、人助、天助"的宗旨指导下,立足福建,放眼全国。逐步发展成为了全国残疾人的重要刊物。有多少的残疾朋友通过贵刊摆脱了自卑,走向了自强自立。又有多少生活艰难的残疾兄弟姐妹从这里获得了直接的帮助。13年来《同人》杂志各位编辑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励和感召了无数热心的人士,投身残疾人事业和志愿者工作。您们是我们"爱心互动"助残志愿者组织里每一位志愿者学习的榜样! 十三年来在《同人》杂志各位编辑的共同努力下,《同人》杂志逐步发展壮大,现在已经是包括石家庄在内全国大多数地区残疾人的必读刊物。值此百期大庆之时,我再次代表"爱心互动"助残志愿者组织的全体志愿者向您们致以最热烈的祝贺!我们坚信《同人》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致 礼!

    “爱心互动”助残志愿者组织负责人:宋玉红

                         2005年7月5日

≈≈≈≈≈≈≈≈≈≈≈≈≈≈≈≈≈≈≈≈≈≈≈≈

《同人》编辑部全体工作人员:

  您们好!

喜闻《同人》杂志创刊百期,张华绿色家园的全体成员由衷地向你们表示祝贺.祝:同人杂志在众同人的共同努力下越办越好!

  同人杂志:贴近残疾人生活;

  反映残疾人心声;

  鼓舞残疾人斗志;

  增强残疾人信心!

               河北省任丘市张华绿色家园全体成员

2005年7月5日

≈≈≈≈≈≈≈≈≈≈≈≈≈≈≈≈≈≈≈≈≈≈≈≈≈

祝福与期待

  《同人》是什么?《同人》是一个互相激励,共同发展的大社区。在这里,残健融洽相处,没有歧视、忽视和仰视,想见编审人员十分容易,你不必签到就可径直走进办公室与他们推心置腹的沟通与交流!在这个社区里倡导“助人自助”,个体、群体与整体和谐、有序地发展着,诠释出“没有残疾的人,只有残疾的环境!”是一个多么简单明了而又内涵深刻的真理!

  作为全中国唯一的一本发行到100期的残疾人民间刊物,我们还期望她能成为残障人士NGO领域交流资讯的平台,这平台定将惠泽众多NGO,定将把“和谐发展”推进到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未来中去!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绿星之家生态发展中心

2005年7月6日

≈≈≈≈≈≈≈≈≈≈≈≈≈≈≈≈≈≈≈≈≈≈≈≈≈≈

祝贺《同人》创刊百期

  《同人》是一颗生长在贫瘠地带的原生态的树,朴实无华、不事张扬的外表下,潜伏着倔强的生命力。

  我们生活在一个并不完美的世界。由于各种原因,我们被人为地割裂为不同的群体。在强势与弱势群体之间,在主流与边缘群体之间,存在发展机会的严重不公。作为面向弱势群体服务的刊物,《同人》显然承载了太多的责任和情感需求。《同人》不是万能的,相反,她在现实的背景下,有着非常脆弱的一面。

  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同人》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残疾朋友的"话语"权,因为"话语"的表达本身就是一种参与,就是一种力量。

  《同人》就是在这样的状态下走向第100期。对这样一份注定要在落寞中抗争的杂志,判断它是否具有生命力的标准,不是市场的销售额度,不是对大众眼球的吸引量,而是它独立的视角和独特的行走方式――它真正为残疾朋友所拥有,是残疾朋友自己的刊物。

   基于上述原因,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去祝福这份刊物。期望她继续沿着自己的方向,踏着坚实的土地成长。

                《中国发展简报》中文刊主编 付涛

                         2005年7月7日

祝贺《同人》刊物发行100期

                         济南市肢残人协会主席 董桂春

2005年7月8日

≈≈≈≈≈≈≈≈≈≈≈≈≈≈≈≈≈≈≈≈≈≈≈≈≈≈

衷心祝贺《同人》杂志发行百期

《同人》杂志编辑部

亲爱的同志们:

  在《同人》杂志发行百期的日子里,我在遥远的北京向你们表示诚挚的祝贺。《同人》杂志内容丰富,哲理深刻,发人深省,鼓舞人心,使人爱不释手,不愧是广大残疾朋友的良师益友。希望你们再接再厉,发奋图强,不断总结经验,使这本杂志进一步成为残疾朋友们难以割舍的精神食粮。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公共关系部主任  陈亚伟

   联系地址:(100068)北京市丰台区角门北路10号

               2005年7月9日

≈≈≈≈≈≈≈≈≈≈≈≈≈≈≈≈≈≈≈≈≈≈≈≈≈

经历春的耕耘,才有了夏的收获,恭贺同人创刊百期!

                   南宁市江南区安琪之家康复教育中心 王芳

2005年7月11日

≈≈≈≈≈≈≈≈≈≈≈≈≈≈≈≈≈≈≈≈≈≈≈≈

贺同人杂志创刊百期:

同人同人——汇集四方同仁,

开拓创新——永攀高峰。

           北京汇天羽咨询服务中心  卢莉

2005年7月12日

≈≈≈≈≈≈≈≈≈≈≈≈≈≈≈≈≈≈≈≈≈≈≈≈≈

热烈祝贺福建《同人》杂志创刊100期。

    你们的办刊宗旨及倡导的精神理念,深受广大残疾人的喜爱。《同人》为残疾朋友建立了精神的家园,也为残疾朋友构建了施展才华的平台,更为残疾朋友驾起了沟通的桥梁。

  我们希望《同人》杂志在将来的历程中,会越办越好,永远是残疾人的知心朋友!

   致

礼!

大连佳良残疾人驾驶员俱乐部有限公司负责人 蒋佳良

                           2005年7月12日

≈≈≈≈≈≈≈≈≈≈≈≈≈≈≈≈≈≈≈≈≈≈≈≈≈

祝贺《同人》创刊百期

  桃艳李绿一时红

  偏爱《同人》岁岁荣

  山花烂漫百期刊

  一片雄心寄春风

                      深圳市爱心报亭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 詹兆强

≈≈≈≈≈≈≈≈≈≈≈≈≈≈≈≈≈≈≈≈≈≈≈≈≈≈≈≈

特别鸣谢:福建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捐赠8000元,深圳市爱心报亭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詹兆强捐赠1000元。(本栏责编:光泽)

自家园地勤耕耘

□ 福州 丁 佑

  我知道《同人》由来已久,但正式参与《同人》编务工作是在上世纪末,所以参与,也和聋人有关。

  《同人》创刊至今,不仅刊登有关肢残人的文章,也登有关聋人的。但我看了后,认为由于编者不了解聋人,好多文章都未能反映出聋人的真实面貌。有的文章如《哑叔》,只是写了哑叔不幸的一生,充满了聋人任人宰割、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无奈,看了令人同情,却看不出一些聋人不甘于屈服命运奋斗到底的精神。有的文章写一位聋人好学上进,这本是好事,但这人求学过程近于蛮干:想入洛阳市聋校,自己根本不知洛阳市在那里,事先也不联系,只带一点点钱就摸索上路;到洛阳聋校学几年后,想上上海青聋技校,这次更糟,既不和洛阳聋校老师说,也不先和上青联系,一个人扒火车到上海,而且什么证件也没带,结果被公安部门抓起来,后来请聋校老师翻译,才放出来。从这些看来,写这的健全人显然没分清聋人中愚昧无知不懂事与好学上进的差别,把缺点也当作优点写了。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其实,隔残也如隔山。健友、残友关心聋人值得感谢,但由于他们对聋人不了解,所以发的稿件往往未能正确反映聋人的实际情况。当时我工作相当忙,但为了搞好聋人宣传,我同意在《同人》专编聋人来稿,直到现在。

  编聋人来稿有个困难问题:全国聋人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会写稿的很少。写得好的就更少。我除了尽力组织外,就是自己动手写。如《聋人求职的冷思考》、《偷工减料玩集邮》、《搞好聋人工作的三个条件》等,有的已被《中国残疾人》转载;也组织了一批外地作者如祁兆龙、刘振兴、黄丙昌等写稿。

  不过由于现在网络流行,有一些稿子包括有关聋人的稿子是从网上下载,排好后我才看到,发现不妥已来不及了。2001年有一篇《我的聋妈妈》,说全聋的人可以打电话,明显违背事实,我不得不在下一期发一篇文指出错误;另外由于我还未上网,不可能在网上改稿,每次出稿都得来回跑,也影响了出版。看来,今后我还得为《同人》投入更多的精力,把这个自己的园地耕耘好。

愿心灵之树常青

——写在《同人》百期纪念日

□ 福州 刘小敏

     作为吃期刊这碗饭的一名编辑,我每个月总要收到并且翻阅众多杂志,其中不乏豪华瑰丽的时尚精品、图文并茂的大家名牌……在那些琳琅满目的读物中,落在我手中的《同人》算是最简朴甚至最不起眼的。尽管如此,对《同人》我却一直放在心上,每期必细细拜读,甚至将它推荐给正在读中学的调皮儿子,希望他能够从中汲取丰厚的精神营养液,安然度过麻烦丛生的成长季节。

     朴素无华的《同人》之所以受到我的如此眷恋,无疑因为它朴素无华的外表之下,蕰含着充沛感人的精神源泉。不仅仅是某种生存状态,通过《同人》的电脑排版所展示的,更是一颗颗充满阳光与力量的心灵,哪怕仅仅只是对一片绿叶的欣喜,或者对一根拐杖的回忆……他或她,在那些已经先期承受躯体磨难的灵魂身上,更显现出其弥足珍贵的光芒。

     肉体所遭遇的缺憾只是人类所经历的种种磨难中的一种。在这个变幻而又神奇的星球,欢乐与痛苦是如影随形的孪生子,从大自然的淫威到社会的竞争到人际的的复杂到亲人的悲欢离合,在人类的成长搏击中,精神之柱是不容或缺的支撑点。

     所以《同人》感动人。《同人》不仅仅是“残疾朋友交流思想,沟通情感的平台与窗口”,不仅仅感动着他们,也感动着阅读过它的所有人。记得曾有一段时间,《同人》想转为正式出版的期刊,遵赵小瑜之嘱将《同人》合订本转递给当时省里的一位分管领导。在刊号奇缺一般不予批准的情况下,那位省领导在阅读了《同人》之后,竟很快地同意先让《同人》拥有一个内部刊号。尽管这件事后来因为其他原因而搁置,但我想,那位领导前所未有的欣然表态,一是对残疾人事业的关心与爱护,二也是被《同人》们在期刊中所倾吐的心声所感动吧!

     当了两届有奖征文的评委,使得我在一般的浏览之外,又更加细致阅读了《同人》的众多好文章。感觉到《同人》的好文章确实越来越多,《同人》确实“从一棵稚嫩的幼苗,筚路蓝缕,寂寞坚韧一路走来,渐次长大”。我看到《同人》的作者来自全国各地,我看到有些作者正是在《同人》这块苗圃上渐渐成长,我看到许多读者从《同人》中获取了生活的力量与信心。《同人》百期,同人们将要相互扶持着继续往前走去,愿《同人》一路畅通,一路走好。愿同人们的心灵之树常青。

“同人”的隐喻

□ 福州 杨小波

  在不经意的瞬间,人家告诉我《同人》已经跨入她的百期纪念。有幸我也跟着《同人》一路走过来,虽然尽心尽力都不够,一时间蓦然回首,陡觉来时路之阻且长,诸多感受,无有更多言语,都付之一种事业的叹喟。

   《同人》有着今天这样广泛的认同,经历了独特的历程,说起《同人》,真有些“几不像”的样子。说她是杂志,它却没有刊号,没有经费,没有专职人员;只能算是一群残疾人自己编的读物,但她却有着相当广泛的读者,凭的只是一番真情实感;说她与省肢残人协会是个共同体,是一个组织,也没听说到民政部门注册或有法人证明;要说《同人》是一群自愿组织起来的残疾人,但他们搞活动、办“刊物”,为残疾人办实事,却融合了成千上万的健全人志愿者;看平时那劲头,他们压根儿没有把自己看作残疾人,那个联合和参与面之广与残疾不着边。这不由使我想起到新疆时,人家告诉我的“四不像”,说建设兵团像军队,没军费;像政府,要纳税;像农民,有工会;像企业,办社会。尽管它几不像,却做了很像样的业绩。当然人们一提起兵团,就会想起王震将军,而说起“同人”,也自然会追溯到陈天明、赵小瑜夫妇对《同人》的命名。“同人”说是从《易经》里想到的,其中讲到天是乾,明是火是离,离下乾上即组成“同人”这个卦。它象征着火向上燃烧,光明,与天的性质相同。“同人”这个卦的意思是集结、和同,也就是在广阔的范围内,公平无私地与人和睦相处。“同人”的前一卦是“否”。“否”的意思是闭塞、黑暗。《序卦传》说“物不可以终否,故受之于同人”。因为突破闭塞的世界,需要人和人之间的相互沟通与和谐。《同人》把突破闭塞的世界,建立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沟通与和谐作为自己的宗旨。

  我的思维愿意停留在《同人》使命这个出发点上。《同人》这个残疾人草根部落,这十三年艰辛,了无依傍,能够走到今天,是“以人为本”“相互沟通与和谐”赋予她生命力,虽然始终都那么“草根”,那么“非主流”。与此相映衬,处于主流地位的我国残疾人事业,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用朴方同志的话说,十几年,残疾人事业发展,实际上在社会公众意识中更换了一个字,就是从原来的“残废人”变成“残疾人”。从此,健全人标准的社会规则开始有所改变,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扶贫、法律援助、无障碍等逐步摆上议事日程。但我觉得,残疾人事业在争取社会“话语权”的同时,在自成体系中忽略残健的沟通、融合。这几年的实践,强调了残疾的“异”,忽略了残疾人和健全人之间互为主体的“同”;强调了残疾人组织和业务的自成体系,忽略了动员和融入社会。如政府和部门对残疾人应尽的职责,由于法制及机制的弱化,存在不同程度的“虚拟”,结果造成残联组织自觉不自觉地“越俎代庖”,从而延缓了残疾人状况的改善。这虽然属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问题,但在观念层次的渊薮同样不容忽视。残疾人首先是残疾状态,然后才是和健全公民一样的人,这种把残疾人理解为“个人悲剧”的医学模式,限制了残疾人融入主流社会的能力。联合国亚太经社会琵琶湖千年行动纲领,提出推动在二十一世纪为亚洲及太平洋区域残疾人缔造一个包容无歧视的以权利为本的社会。联合国科文组织支持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全纳教育,主张用教育替代传统特殊教育——以残疾人教育为外延的“特殊教育”。全纳教育指学校可以成为欢迎所有学习者的“学校”,不论他们的特点、不利地位或困难。这样的学校包容学生的个别差异,而不认为他们是问题学生,全纳教育在更广泛的教育体系里看待学校教育。《同人》的理念与之一致,在时间上前后呼应,说来亦非偶然。然而在现实看到的情形并不只是这样。健全人眼里看到的是残疾人身上的残疾,残疾人看健全人,也感到自己不是健全人,健全社会的一切,离自己很远,很难属于自己。《同人》这个残疾人草根部落的理念,就是不专注于医学意义上的自身残疾,残健之间,不把注意力集中在对方,显示双方的不同,而是把人与人看作是一种伙伴睦邻关系,寻找两者之间的公约数和公倍数。不利做除法减法,有利做加法乘法,消除隔离,促进相互沟通和融合。

跋涉,向着灯火阑珊处

——赞《同人》出刊百期

□ 北京 丁启文

  大约10多年前就风闻福建省肢残姑娘赵小瑜与伙伴们一起办了一个文学刊物叫《同人》。我知道办刊的意义与艰辛,心下暗自佩服又为他们叫苦。

  那时节残疾人事业刚摆上桌面,立足未稳、百废待兴。又是理论又是法规又是无障碍又是五年工作纲要,又是与各方建立联系,又是参与残疾人国际文书起草(《机会均等标准规则》)。日夜忙碌没个空闲,巴不得一个人顶两个人用。大约比这个时候稍晚一点,一期《同人》杂志摆在我的文山上了。一开始我只能偷闲扫一眼翻翻目录看看标题浏览几篇短文。说实话,与当时众多光鲜时髦的刊物相比,她给我的第一印象单薄简陋有点像丑小鸭。是那迸发的人道情怀和那似乎天成的质朴以及那多少有点无奈的“自助·助人·人助·天助”题头词吸引了我。而当你走近她——接连看几期就会发现,她于朴素中透着优雅,于弱小中透着坚实,对残疾人引导而不指责。虽说有些稚气像个小牛犊——大量是习作,但字里行间透着清新,有一种向上、高尚的追求,有一种属于自己的审美格调。而且,绝不媚俗绝无娇饰做作之态。不论是《同人论坛》、《无声世界》、《情感驿站》还是《牵手》、《心桥》、《在人间》、《文苑诗廊》,说的都是真情真感受。残疾人写、写残疾人,不乏哲思,每有佳作。披阅间你仿佛看见许多人在那里抗争、爬坡、探求人生,在那里深深浅浅地跋涉。渐渐地,我对她有点另眼看待有点喜欢了。毕竟,时髦容易高雅难啊!知道这是个“四无”刊物——无资金、无编制、无稿酬、无固定人员,大家都是友情助演不取分文——也无文可取后,这种情感愈加炽烈。

  我曾几次去福州调研、开会,忙碌之余怀着点点好奇心拜会过《同人》编辑部——一间极简陋的办公室几位极热情而有文学修养和创业精神的年轻人,结识了赵小瑜、李光泽、康强诸公,目睹了许多志愿者的风采——至今在脑海里存着若干老照片,我心中进而有了《同人》同仁、众星灿烂的印象。待到从工作岗位退下来两次南下福州参加小瑜发起、张罗的很有声势的研讨会的时候,对这位能干的女将已很熟悉,对编辑部诸人的干练、朴实且有超前意识并从我做起已有了些实际感受。每见到他们就感到有一股青春气息扑面而来。我以结识这些忘年朋友为荣。我毅然订阅全年《同人》大约就从这个时候起。

  他们为残疾人为文做事,更在做人。做人比为文做事更重要。

    在商潮澎湃、诱惑丛生、人心浮动的今天,不为外界所扰、不为名利所累、不怕清苦、自甘寂寞静心坐下来于灯下看稿、改稿、组稿、编排并答疑解惑并在经费拮据的窘态下无论寒暑为发行四处奔波者,能有几人?

  《同人》出刊百期了。百期就是十几年来如一日这么含辛茹苦伏案坚持,就是十几年来如一日这么风里雨里奔波劳顿。没有坚韧的伟大精神和操守,行吗?

  《同人》的定位,我想不在文学的殿堂也不在文学的启蒙而在文学殿堂的第一第二道门。而且,看得出,重在由残疾人自己点燃心灵的那盏灯。如果说广东的吕奎文老师是以函授和定期讲课的方式培养残疾人作家,那么《同人》就是以提供园地和沟通信息的方式培养残疾人参与的本领,首先是参与文学创作的本领。残疾人于茫茫人海中得遇这样的恩师这样的机缘,也是三生有幸了。由此我想,今后双方结合起来,加强文章的点评,加强范文的赏析,加强作文做人的引导,是不是更好呢?

  我们看到,十多年来,《同人》已大致拥有自己的作者群(又时常有新面孔)、读者群(无力定刊者免费寄赠)。许多作者稿件的质量不论是思想还是结构、技巧、文采都在提高,他们对真善美的追求正在越过自伤自怨阶段,不断达到新的境界。丑小鸭的潜质其实是美丽的天鹅。

  这是作者自己努力也是《同人》十几年来“践行”的结果。我相信为着事业《同人》一定会进一步发扬这种精神,进一步联合社会力量,二百期、三百期地办下去——不停地跋涉、爬坡,淡中求雅,淡中求进,向着那灯火阑珊处,而不追求热闹。我衷心地这样祝愿。

与《同人》杂志共同成长的全国非营利组织互助协作联席会议

北京瀚亚文化发展中心 理事长  □ 王燕斌

  前几天,接到《同人》杂志社主编李光泽兄的电话,通报了《同人》杂志已经发刊100期的好消息,真为他们感到自豪和骄傲,也不由使我想起去年我们一起在长春开会的场景。正是这次相聚促成了全国非营利组织互助协作联席会议的诞生。人们常说百年轮回,《同人》杂志发刊百期也仿佛一个新生命的诞生,他与全国非营利组织互助协作联席会议一样正在茁壮成长。

  2004年10月16日,在中国长春由福特基金会支持,长春“心语”志愿者协会主办的 “生命之光”全国民间助残组织交流发展论坛上,我十分有幸和光泽兄分到同一个房间。虽然我们素昧平生,但当我们一谈起民间助残组织的发展来,大家就仿佛有说不完的话题。尤其是在推动中国民间NGO的发展,加强非营利组织的自律、诚信与规范管理,并最终建立民间非营利组织互助协作联盟上更是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经过协商一致决定在会上提议建立全国非营利组织互助协作联盟。

  那是一个不眠的夜晚,小小的房间来了10多个人,大家有的坐在轮椅上,有的坐在床上,我们这些草根的NGO正在酝酿着一个新联合体的诞生。参会的组织还有:山东省济南“绿星之家”,南国残疾人之光网站,广西南宁市安琪之家康复教育活动中心,湖北省宜昌市肢残人协会、张华绿色家园、辽宁省锦州市凌河区“王芳电话服务站”,大连残疾人驾驶俱乐部,吉林省延边肢残人协会,安徽“RIA”残疾青少年网络等机构。经过大家充分讨论,达成以下意向:

  成立全国民间非营利组织互助协作联盟,旨在扩大NGO领域之间的合作之交流,建立和完善民间NGO诚信和自律的行业规范,促进民间组织的正规良性发展。

  一、联盟成立后,各成员单位将各自网站进行互联并将本单位的发展动态,最新颁布实施的相关法律和地方法规,好的管理经验与模式,相关业内培训及寻求合作信息,通过电子邮件或邮寄方式每月一次共同分享。

  二、各个机构的技术专长和在当地的资源,将优先向联盟成员单位提供,如需收取费用的应该给予减免或优惠。

  三、联盟成员每年至少开展一次联合主题活动,由各成员单位结合各地情况,自主决定是否采用联盟的名义。

  四、联盟成员依据实际情况,每年开展一次主题论坛活动。

  五、发起单位作为理事单位参与联盟的协调工作,后参加联盟的成员作为会员单位,需有二家以上会员单位推荐并正式向理事单位提出申请方可加入。

  理事单位,每二年选举一家机构作为执行理事,负责协调联盟内的具体执行工作,但执行单位只能连任一届。

  六、成员单位如果需要退出联盟,只需进行书面正式声明即可,但五年内不能再加入联盟。

  七、以联盟的名义开展项目需得到理事单位半数以上的同意,成员单位希望加入到理事会中来,同样需要得到半数以上的同意。

  八、联盟将起草联盟自律诚信公约,成员共同遵守,并为推动中国民间NGO的发展作出应有的努力。

  虽然这个提议没有得到主办方的支持,当时在会上也没能正式提出。但8个月来通过网络的交流与信息的共享,我们这个联盟正式改名为全国非营利组织互助协作联席会议。5月份由北京瀚亚文化发展中心再次召集又有甘肃靖远县农民协会、北京慧灵智障人士服务机构也参加进来。经过联席会议的推荐有3家机构到北京参加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举办的基层组织系列培训。有2家组织通过我们信息的共享向世界妇女基金会和欧盟递交了项目申请书。俗话说:“独木难成林”,单一机构的发展很难代表和带动整个NGO的发展。也有人说:“大多数NGO的负责人都太有个性,很难形成一个真正的NGO网络平台”。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讲,少数机构那些所谓的技术、经验、资源的垄断,无意对中国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由于资金的限制,联席会议也尽力在拓展与协作,她就像一个新生儿般正在蹒跚学步,但我们坚信未来中国NGO的发展;未来草根NGO的成长、交流与合作将会有更多像联席会议这样的组织诞生,通过这样的载体才能够不断建立和完善NGO诚信和自律的行业规范,促进民间组织的正规和良性发展。

寻找健全的心理——领悟《同人》

□ 福州 谢宝平

  先是认识光泽兄。

  我们杂志社在五楼,光泽兄"挪"到我办公室,给我看他写的诗歌作品。诗的意境之旷达高远,以及隽秀张逸的笔迹,让我从光泽兄清澈止水的目光中窥视到他心底的热烈和向往。我觉得心底涌动着难以抑制的波涛。

  那一刻起,“残疾人”这个字眼在我的词汇仓库里被永远剔除,我用“我们”这个词来表述,至多用“腿脚不方便”以代之。不只是虑及其自尊,更是尊崇其精神。

  于是,我认识了光泽主编的《同人》,认识了一群“腿脚不方便”或身体某些方面“不方便”,却乐观豁达意气风发的朋友:小星、君恩、乾坤、苏婷、文辉、赵红、新宇、美香、林丹……,参加了他们组织的许多主题活动,也随之认识了晓东等一群年轻的助残志愿者,还认识了让我肃然起敬的君恩的妻子、光泽的妻子、赵红的妻子、乾坤的女友……

  一个铁路上巡道小伙,不幸被隆隆而来的火车撞倒。无法面对此生不再行走的残酷,小伙曾万念俱灰。女友偷出户口本,毅然背起失去双腿的小伙结婚入洞房。

  那是一种怎样的惊世骇俗的伟大壮举啊!

  他们有了一个活泼的儿子,而小伙扬起自信的风帆,继续在人生的旅途上巡道。

  那次在肢残人协会见到他们一家,妻子熟练地把丈夫抱上电瓶车后座,小子倏地攀了上来,妻子从容地驾车,驶进金灿灿的阳光。

  那个画面从此定格在我的脑海,且时光流逝,愈加明晰。

  每每读到《同人》,我都读到这样一些《同人》背后的故事,读到许多让我心灵震撼的活生生的人与事。

  可以想象他们在困境中跋涉的艰难和挣扎的痛苦,而写在脸上告示他人的却总是阳光的微笑。

  我想起“相由心生”的箴言。心理健康足以抗衡肢体的残缺。

  无翼,依然可以飞翔。

  这是一群珍惜生命,挑战厄运的人生的冲浪者。

  咀嚼痛苦不如回味快乐。

  在他们面前,我们承受的许多委屈、怨艾、烦恼、郁闷,不是都可以烟消云散!我把出版的文集取名《珍惜生存》,把研究的课题锁定“心理自我调适”的方向,已经讲了40多场“生存讲座”,第一场就从“腿脚不方便”和助残志愿者的朋友中开始。

  贪得无厌的时候,我总对自己和旁人说,想想光泽美香他们。在他们面前,我们无法逃遁心灵痛苦的洗礼,解放困惑的纠缠,我们的心情会变得澄澈、空明、纯粹。想来,健全人的心理如果抱残守缺,甚则还自鸣自得,真的好遗憾,好可悲。

  走近《同人》,感悟我们应该有怎样健全的、健康的心理状态。

  《同人》百期,百媚盎然。

     感谢《同人》,祝福同人。

注:本文作者系《海峡姐妹》杂志社企划部主任

《同人》之美

□ 福州 卢绍芳

  记得是十余年前一个金黄的秋季,我初读《同人》,那是一份没有封面,类似于多页报刊的印刷品,然而,她的"自助,助人,人助,天助"的办刊宗旨和其中刊载的由残障朋友撰写的文章,蕴含真诚,向上及健康情怀,每每令我热泪盈眶。之后,经过若干年的办刊积累,《同人》有了封面,有了刊首语,它或者是当期的内容摘要;或者是流畅的随笔,季节的希望。同时,编刊中充实了不少小栏目,刊发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同人朋友的照片。尽管其内容和展示似乎仍略显稚嫩,但她是残障人士得以自由交流沟通的园地,这个园地已经日益显出花苞绽放的美。

  从认识同人开始,我随着结识了心地无比善良的赵小瑜女士;当《同人》办刊甘愿倾尽全力的陈天明先生;豁达而热心的康强先生以及可爱的,总是亲切称呼我为“卢妈妈”的姑娘杨紫英等等许多朋友。他们和我一样,都因为各自的原因使体格有所欠缺和障碍,但在我的眼中,他们都是美的。由于认识《同人》,我得以深切地感受身边各种残障朋友所经历的疾苦及他们对“自由生活”的渴望和追求。每一篇奋斗的故事都在告诉人们:珍惜自己已经拥有的一切,热爱人生。由于认识《同人》,我还有机会参加2002年举办的第一届"同人论坛"。期间,我欣慰地目睹了许多青年志愿者热情洋溢的风采,我知晓了残障朋友再也不会被拒之高等学府的门外,我聆听了健全人和残障人共同为保障残障人权益的事业献计献策。所有的人都不能否认,残障人"平等,参与,共享"的权利已经真正地逐渐融入国家的文明美德建设之中。

  我国的现代诗人冯雪峰曾经说过:“人的美丽可爱不仅仅是由于他的容貌,首先决定于他的精神面貌,一个品质高尚的人,永远是年轻和美丽的。” 伟大的俄国小说家列夫·托尔斯泰也说:“人并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显然,对“美”的这一理解标准于健全人和残障人并无二致,而《同人》正是这样十几年如一日地为我们发掘“美”,歌颂“美”,弘扬“美”。我在《同人》刊物多次读到曾文寂先生的文章,近日,又阅读了他的散文集--《守望内心汹涌的河流》,面对他对于命运的不屈抗争,对他人的真挚关爱,对社会的感恩及感觉的其优美的文字,谁能说他给社会的回报不是“美”的奉献,谁又能拒绝阅读这一书籍的"美"的享受,就我长年与健全人共同工作和生活的体验,大多数健全人对残障朋友的品格和能力也深为敬佩和尊重。这也正是许多优秀的健全残联工作者和志愿者心灵的美丽。

  诚然,“美”在于自身灵魂的创造,在于感情的维系。热爱祖国;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和文化;珍惜苦难;珍惜幸福的情操使人美丽,而对工作,对生活;对亲人,朋友所拥有的感情会使人产生对于对方由衷的"美感",正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是无人不晓的中国谚语。

  值此《同人》一百期纪念,我衷心祝愿这朵质朴雪白的花儿永不凋谢,日臻美丽,香遍健全的心灵,医治受伤的心灵,开放在每一个残障人的心中,激励着同人朋友接受残障和疾病的磨难,创造自己的美好人生和永恒美的价值。

找到一个好朋友

——祝贺《同人》杂志发行100期

□ 武汉 曾文寂

  屈指算来,《同人》杂志自1992年创刊,至今已有13年,印发正好达100期,真乃一路艰辛,可喜可贺!作为一忠实读者,我为《同人》越办越好、订阅者越来越多、社会关注度和影响力越来越大而感到欢欣鼓舞。

  《同人》是一份凡俗而朴素的小刊物,是我近年来看到的不可多得的好杂志。我不奢望阅读《同人》会改变一个人的一生,但我相信只要你坚持阅读它,就一定会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你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感情。生活中相同的色彩已经太多太多,《同人》并非是毫无意义地再去添上相同的一笔,而是愿给数以千计的读者送去一笔别样的色彩,并且得到了包括我在内的广大读者的承认和赞许。

    说来奇怪,每当我捧起《同人》,脑海里竟响起一首儿歌:“找啊找啊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敬个礼呀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

     列宁曾经说过:“在欧洲,人们凭着《国际歌》的旋律,就能找到同志和朋友。”套用这句名言,我的想法可能算不上天真:在中国残疾人圈里,凭着《同人》杂志,凭着在杂志各相关栏目里露过面的作者、读者的名字,人们准能找到同志和朋友。

     我看见《同人》上刊有许多读者来信,他们纷纷诉说与《同人》相伴数年,和它的感情越来越深,以至于同它有了一种“亲情关系”。这些读者来信令我感慨万千,今天便想啰嗦几句。我以为人生有三情:亲情、友情、爱情。友情里,又分同学情、同事情、邻里情、老乡情和以某种共同爱好为基础的“×友(如歌友、网友、棋友、牌友、笔友)情”。

  此刻我不想说别的,只说说这笔友情。我也不想将笔友情跟他“情”进行比较,我更不想、也不能厚此薄彼,把笔友情看得比别的“情”纯洁、高尚。我只想说,对喜欢《同人》的人来说,笔友情不可或缺,而且极易获得,常常得来全不费工夫。

     前几日出门办事,在路边广告栏里看到一位音乐老师招生的广告词:学琴的孩子不会学坏。套用一下这句广告词,我觉得爱《同人》的人也不会学坏。爱读《同人》杂志、爱给《同人》杂志写稿的人,尽管在年龄、姓名、性别、种族、学历、阅历、职业、职称、职务、身世和身体状况等诸多方面,有着太多的差异性,但有一点是相通的,是相同的,那就是自愿进入和靠近这个门槛的人,大都为人正直善良,注重精神追求;扶助弱者,热心快肠,富有良知和社会责任感。禀性中有了这样一些基因,便应了“人不亲行亲”那句话。不论平时认识不认识,有没有过交往,不论是在本乡本土,还是在异地他乡,天下“同人”是一家,相逢何必曾相识?

     现在社会上有一些报刊杂志打着“关爱文学、关爱人道”的幌子,干的却是“贩卖隐私、大肆捞钱”的缺德事。说句不客气的话,他们的作品里透露出来的是一种赤裸裸的阶层歧视,这种歧视所传播的文化对主流文化所倡导的宽容、博爱和平等的价值是一种巨大的伤害。我一直坚持认为,我们的社会需要一种人文气质,一种关怀所有人、尊重所有人的人文气质,只有在这种人文气质的熏陶和感召下,后进者才能前行,失败者才能站起,弱势者才能有力,落泪者才能奋起。报刊杂志属于消费文化的一部分,是商业时代中人们呼吸的空气,它更应该具备人文气质,让每个呼吸的人感受到关怀,感觉到温情,感觉到存在的动力,这样的社会才会魅力无穷、蒸蒸日上。《同人》即是一份具备人文气质、促进社会和谐的好刊物。

     在电子通讯极其发达的今天,《同人》杂志克服重重困难,坚定着这一片文化精神家园,已发行了100期,且订阅者还在日益扩大及增加,实属不易。我是6年前通过朋友推荐才认识了《同人》这本薄薄的杂志,以后通过投稿和订刊,认识了主编李光泽先生和发行康强老师,一来二去,文字往返,渐渐建立笔友情,且愈久愈浓。偶尔也通上一通电话,那种感情交流真纯、真好!大家像久别重逢的恋人一样,总有说不完的话,叙不完的情。正是因了《同人》这个大家庭的凝聚,我才结识了几位真诚有趣,富有才华的笔友。

     笔友情还具有辐射、放大效应。一天,我正躺在床上看书,一位素不相识的先生从外省打来电话,说他在《同人》杂志上读了我的许多文章,深有感触,明天专程坐火车来汉与我会面,并有事请我帮忙。我觉得这位朋友通过《同人》认识我,喜欢我的文字,有事相求,与其说是对我的信任,不如说是对一位普通《同人》作者的信任。常年生活在扶弱助残、颂美伐丑、激浊扬清这“引体向上”的同心同德氛围里,耳濡目染就不会变坏。我觉得所有集聚在《同人》旗帜下爱读、爱写的人,也不会学坏,甚至也可以说更不会学坏。有这样多的同人、这样多的亲情,我们没有道理不竭尽全力来爱护并办好这份杂志。

     《同人》杂志辟设的“同人心桥”和“同人来信”已刊出好多集了,我每页每页看,期期不落。那里面透出两个信息:其一,《同人》有人爱,还爱得很深;《同人》有人读、有人写,写的水平还真不赖,文学真不乏诚挚守望者。其二,广大《同人》读者愿结识天下爱《同人》、爱文学的朋友。笔者特别爱旅游,只是囿于囊中羞涩出门较少,但我想,我别小看了“同人心桥”和“同人影集”,那其实是一册散装的《通讯录》,是一笔很有保存价值的信息资源。如果某年某月某日,我忽然游到某位“同人”的所在地,举目无亲,临渴掘井,按图索骥找位“东道主”,做个不速之客,对方多会以宾客相待。起码,我相信手举《同人》杂志登门拜访,不至于被对方当成骗子。

别样的风采

□ 北京 秦泽忠

  2003年初,我无意中在网上发现《同人》,虽然此前从未听说过该杂志,但从介绍中得知这是一份为我们残疾人服务的杂志。

  于是,便引起我的好奇,忙去邮局办理订阅手续。可邮局的同志查了《报刊目录大全》,竟查不到,自然也就无法订阅。于是,我按照网上提供的该刊电子信箱,试着发送一篇习作;几个月后,收到了刊有这篇习作的当年第3期样刊,这才方知《同人》是一份由福建肢残协会主办的尚未公开发行属于交流性质的内部刊物。

  实在讲,身居报刊如林的北京,许多规格高档的报纸杂志尚无时间统统浏览,对《同人》这样一份地方内刊,按说不会有多大兴趣。可是,读完这期样刊后,我便对其爱不释手情有独钟了——这是在我所接触过的所有报刊中,第一次(也是讫今为止唯一)见到的一份真正由咱残疾朋友自己办、自己写、吐残疾人之真情、述残疾人之心声的刊物!身为四肢中便残了三肢(双上肢和右下肢)的我,从心理、从感情上,面对《同人》,怎能不倍感亲切?

  缘此,尽管该刊不付稿酬,但我为该刊写稿的热情却有增无减,承蒙编辑不弃,自2003年第3期至今,期期皆有拙作,又承蒙评委错爱,拙作<<打倒命运>>被授予二等奖;由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3月出版发行的杂文拙作集《阿Q的方针》中,有的文章便是原载于《同人》。久了,才知财政未给过《同人》1分钱,亦无企业赞助,所有办刊经费来源除订阅者每年15元的工本费外,都靠一些社会热心人士的资助!而且,不是每位读者都须付工本费,对生活确实困难的残疾朋友,编辑部一律免费赠阅!又而且,办刊者们还利用《同人》这块平台,从富有悲悯情怀善良之心者那里募捐到一批批衣服等生活用品,再转赠到需要者手中。

  《同人》的同人们,是怎样一群胸怀博爱之心的人道主义者啊!虽然北京距福建遥遥千万里,我与《同人》的同人们只限于神交而无缘谋面,但相同的遭遇相同的命运却令彼此“心有灵犀一点通”,我能感受感知到他们那纯洁无私充满人文关怀足以令某些肢体健全者大权在握者腰缠万贯者汗颜愧疚无地自容的心!

  我与《同人》刚相识仅仅两年余,而迄今《同人》已走过了13个年头,出刊将满百期!毛泽东在其《为人民服务》中讲过:“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

  13年,自然还谈不上“一辈子”,但一个翩然降生于残疾者手中不以赢利为目的且无任何资助仅凭自身力量的民间刊物,坚持13年且读者面不断扩大着,影响力与日俱增着,可想其操办者行进着怎样艰辛的探索与跋涉,才留下了这一串串坚实的脚印!

  13年来,《同人》的同人们以这样一份刊物慰藉了遍布于大江南北的多少残疾朋友的心灵,让他们于迷茫、困惑乃至失望中又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从而重新振作起了精神,昂扬起了头颅,鼓起了与厄运抗挣的自信与勇气,走出了迷茫走出了困惑走出了失望赢得了新生,谁能说得清?!

  13年,《同人》踏着坎坷,向世人展示了天下任何报刊所不具备的独特的风采!

  《同人》是咱残疾朋友自己的刊物。一家人不说两家话,无需遣词造句吹捧奉承,上述所言,皆发自肺腑。唯愿咱残疾朋友自己这份刊物不屈地走下去,走下去,走进每一位残疾者的心灵,在已走出了咱自己别样的风采的同时,也走出咱自己别样的辉煌!

爱在同人间

□ 广东 鲁 飞

  光阴荏苒,《同人》自创刊至今,已经100期了。《同人》的总编李光泽先生给我打来了电话,说我是《同人》的忠实读者和作者,要我给《同人》100期写点东西。作为同人的我,能在《同人》100期时,说说与《同人》丝丝缕缕的情结,这是总编对我的信任,于是我便满口答应。或许我说得不对,但我相信《同人》是会理解同人的。

  认识《同人》,源于文友西风的介绍。记得是2000年的全国助残日期间,我收到了一本《同人》杂志,发现里面有我的一篇文章,题目是《感悟优越》,我想,我都不知道有这本刊物,怎么有我的文章,后来才知道是西风先生搭的桥。那年的3月2日,我在《澄海报》上发了《感悟优越》这篇文章,刚好与西风先生的文章同版,是西风先生把我的文章推荐给《同人》的。这时,我才知道有一本杂志叫《同人》,而且是我们同人自己写自己编的。虽然《同人》的封面是黑白的,并没有别的杂志的封面那样华丽,但是其“自助、助人、人助、天助”和“突破闭塞的世界,需要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沟通与和谐”的口号,令我耳目一新,如习习的春风扑面,更像一根柔软的羽毛一样,撩拨着我的心扉,使我有相见恨晚的感觉。

  作为读者,我觉得《同人》在全国的残疾人刊物中,独具特色。同人万象,内容丰富,栏目众多,各有千秋,她既有给人阅尽人生悲欢离合的“在人间”,又有给人倾诉缱绻衷情的“情感驿站”;既有让人能够倾听阳光的声音的“阳光频道”,又有给人鞭辟入理,各抒己见的“同人论坛”;更有为所有文朋诗友提供寄情书怀的“文苑诗廊”,……不论是名闻遐迩的知名作家,还是刚刚提笔习作的无名小辈,《同人》都伸出一双温暖的手,与他“牵手,”无论是男人、女人,《同人》都满腔热情地为他们架起了“心桥”。

  读着《同人》中那一篇篇如工夫茶般韵味隽永的文章,作为文学爱好者的我,竟不自量力地给根据《同人》设置的栏目,给《同人》写稿,虽然那时的我已经在其他报刊发过一些豆腐块,可当我第一篇文章发表在《同人》时,我的心里竟填满了兴奋。记得第一篇是写一位自强不息的肢残人,题目叫《立子》,这篇文章是我写的残疾人系列人物的第一篇,这个人物我太熟悉了,他是我的朋友,我本来想报道他的事迹,可他不同意,于是,我便以小说的笔法写了这篇文章投给了《同人》,没想到这篇文章很快就发表在《同人》上,而且是在该期杂志的“文学”栏里的头条。我甚为高兴。于是,我给《同人》写稿的劲头更足了,于是,《大爱无私偏》、《请让我来帮助你》、《勇者无惧》、《知心爱人》、《2003年的春天》,……便一一在《同人》亮相。而更值得一提的是我写的诗歌《2003年的春天》,竟在《同人》杂志举办的第二届“同人杯”有奖征文中,荣幸地获得了佳作奖。

  《同人》,是同人自己的园地,同人写,写同人。感谢《同人》,是《同人》为同人架起了一道沟通同人真挚情意的桥梁,把我和众多同人联系在一起,让我结识了一大批同人;感谢《同人》,使我能以文会友,传递情感,互通信息,交流心得,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感谢《同人》,给我丰富的精神营养,使我开阔了视野;感谢《同人》,给我提供了一块心灵的栖息地,放牧自己心灵的欢乐,让我八小时以外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在《同人》百期到来之际,我衷心地祝愿《同人》温馨如旧,自强不息,携手共进,我也永远记住——爱在《同人》间。

《同人》百期感言

□ 北京 张骥良

  《同人》杂志已创办百期了,这是一件很值得高兴的事儿,因为笔者也是《同人》中一员。

  这是一个残疾人耕耘,收获的园地。由于这里的文章是由残疾人写,写残疾人,供残疾人阅读的,读来感觉特别亲切。

  远方的挚友来电,希望我为创刊百期写句话,写点什么呢?这可让我一下子犯了难。思来想去,既然是百期纪念,就说说这个“百”字吧!

  刊物百期,作为双月刊,创办百期要历经十几年时间。一个人的一生能有几个十几年呢?在没有财力、人力、物力的状况下,刊物能坚持13年,说起来也真是太不容易了。办杂志十三载无名利可图,那图的究竟是什么呢?区区一本在残疾朋友之间传阅的民间刊物,发行范围可是不小,已经遍及全国近30个省、市、自治区。终于我在一位残疾朋友文章里找到了答案。他说:“有了这本小刊物,残疾朋友便有了说话的地方。”能为残疾朋友找个说话的地方,也许正是这本刊物办下去的原因之一。残疾朋友说话的地方多了,我想残疾人事业必然是发展了。就为这,主办者的良苦用心,是值得敬佩的。

  刊物办得好不好,编辑、记者也是重要因素之一。我陆陆续续一直在报社、杂志社打工,自然知道编采合一的艰辛。他们是一群特殊的编辑、记者、没有记者证,采访不到重大题材和重量级的人物。最主要的是没有任何报酬。尽管如此,他们依然反反复复的斟酌选题,认认真真地编稿,仔仔细细地改稿。以每期5万字的用稿量计算,这100期就是500万字。这是多么巨大的工作量呀!据我所知,这本刊物的编辑、记者中不乏省、市级作协会员。如果他们把精力用于自己的创作,其收获可想而知了。然而,他们却把精力和才气献给了自己为之奋斗的事业。作为一个读者,一个很爱挑剔的读者,常常被《同人》中的文章所感动。写到此,我发自肺腑地道一声,你们辛苦了。我的敬业精神,才气和新闻敏感性与你们差之甚远。借写这篇小文的机会,表达我一个北京无名作者深深的敬意。

  创刊百期,重点作者就有百人之众。每当我打开刊物,很多作者的名字都似曾相识,有的名字已经很熟悉。作者中有的已经加入了中国残疾人作家联谊会,有的也加入省、市作协,大部分作者都在报刊上发表了作品。十几年前从给《同人》动笔投稿起步,从发表作品到加入作协,虽说水平仍有高下,但大家取得的成绩是十分明显的。

  创刊百期之际,我祝刊物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望朋友们信心百倍,百炼成钢,在春天的事业这个百花园里争奇斗艳。

  写上这几句,不知能不能交卷了?能给60分吗?

——写给《同人》百期

□ 福州 徐世元

     人生识字忧患始。人学会识字,就慢慢开始阅读,读新闻,读故事,读快乐,读痛苦,读世间的一切。数十年来,我喜欢阅读,从小学四年,父亲托关系走后门订的第一份属于我的报纸《福建日报》,到现在信息化社会,阅读从未停止,也无法停止,学生时代阅读大多为了应试,步入社会阅读为了提高,也为了愉悦。

     十三年来,《同人》已创办百期,我一直珍藏着,成为我拥有的众多书刊中的“贵人”。连日来我不断地追问自己,为何如此喜爱阅读《同人》,珍藏《同人》?

     有位哲人说:人生的本质就是痛苦。痛苦联结着生活和生命。作为残疾人,残疾或许是心灵上永远的痛。在步入这一群体之初,我不知同人朋友如何面对它,经历它,甚而超越它。读《同人》,如同读一个个不寻常的人生,通过那些苍凉的文字,悲壮的文字,我读到了生活的凝重,也读到了人生的昂扬。也许没有经历过残疾这一窘况的人无法写出那些袒露真情,悲壮凝重的文字,也永远感受不到在那苍茫的底色下而汩汩滚滚的泪流,其实,痛苦(或许说残酷的现实)未必就是一件坏事,这是一本书,真应该去体味它,研究它,咀嚼它。基于此,阅读《同人》是一份独特的享受,也是一份快感。

     有道是:幸福的人生总是相似,而不幸的人生却总有各自的不同。通过读《同人》,我更喜欢读同人朋友,喜欢通过文字背后感受这纷繁的世界,这跌宕多彩的人生。在这阅读中我有了太多的惊喜与感动。不是吗?有的人像一道哲学命题,需要花费长时间甚至于一辈子去解读;有的人如同长篇小说,命运跌宕起伏,生活迂回曲折,让人牵挂让人忧,有的人仿佛是一篇平淡无奇的文章,没有些许的波澜,读过翻过不曾有太多的印象与思念。但若撷取每位同人的闪光点细细品味,那将是怎样的感受,怎样的愉悦,面对人生,面对困境,坦然了许多、也超然了许多。人,确实是一本耐读的书,同人朋友尤甚。

     也许因了自己残疾的缘故,不知是经历过感受过,还是其它原因,几年来周遭事物轻易间真难以让人感动。但是发生在身边的一件事,却让我至今难以释怀。三年前,我与几位同人去观看全国残疾人乒乓球比赛,我们不时为高手们的精湛球技喝彩,当我走进单打赛区时,从选手背后看过去,有一位选手非常特别,他两只手都没有手掌,只是用两只光秃秃的手臂夹着乒乓球拍挥舞击球。顷刻间,我惊呆了,快步走上前去,只见他的脸上总是微笑着,那一刻,那一招一式,和着他脸上的笑容,灿烂极了,而我的泪水禁不住溢满了眼眶,我知道这灿烂的背后是怎样的炼狱,怎样的坚强,我为同人朋友深深地感动,超越自我的生活极限,挑战身体上的种种局限,或许运动水平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获得一种崭新的生命体验。

     阅读《同人》,阅读同人朋友。意味无穷,悠远绵长。在阅读中感受、感叹、欣赏、思考。《同人》走过一路风雨,我的心也在成长。多少同人身处逆境,而对人生的目标却孜孜以求,矢志不渝;多少同人面对困难,泰然处之,坦然面对,多少同人在看似没有路的路上却踏出了一条辉煌的路;多少同人面对平常平淡的生活倍加珍惜……在阅读中,心灵得以升华,也感受到了精神的支撑和力量。

    《同人》走过百期,它将继续讲述着残疾人自己的故事,继续演绎着平凡的人,平凡的事而不平凡的精神。而我也将继续阅读它,珍藏它,个中情缘历久弥新,也是一份永远的珍藏!

深陷《同人》不能自拔

□ 福州 康 强

  《同人》能出到100期,能茁壮成长,也许连当初的创办人赵小瑜也始料不到。办一个刊物,特别是主要读者是经济条件普遍极差的残疾人,谈何容易。但是,爱的力量无穷,爱心感天动地,坚持就是胜利。

  《同人》创刊的时候,我还不认识赵小瑜。后来是福州残联的严文向我赠送推荐《同人》的,结果我一见钟情。原以为,我自幼失去双脚是最不幸的,没想到从《同人》中了解到比我残疾严重得多,更不幸的人还大有人在,而且这些人都比我坚强,在逆境中挣扎,奋进。《同人》中发自内心的,真挚感人的心声让我震撼。俗语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自身的残疾让我更能理解同人的疾苦,《同人》的文章让我共鸣,于是我收集此前的《同人》,借来已绝版的头几期制版底稿复印,终于如愿以偿,现在我成了罕见拥有全部100期《同人》的大富大贵者。

  当我看到极为繁忙的赵小瑜,还亲自抄写地址封装《同人》送邮局寄发时,我于心不忍就把发行大权夺了过来,一干就是十几年,这下,我是越陷越深了。同人在预订申请赠阅的时候,出于信任,也出于节省邮资,直接向我倾诉感情,寄来稿件。我恨自己能力有限,时间有限,解决不了大家的问题,只好尽自己的能力做一点小事,例如收集亲戚朋友的旧衣寄给缺衣少食的农村特困同人,反响甚佳。于是,福建省肢残协会同人齐动手,形成爱心赠衣的长期行动。我虽然只能给特困的同人寄点邮票,凑点学费,买点应急的书,解决不了大问题,但却得到大家信任和肯定。我只恨自己能力太有限了,时间太紧张了,很多该做的事情没法做,回信都不能尽如人意。面对同人只有惭愧。一向视金钱如粪土的我,也变得爱钱起来了。去年东南快报记者给我送来2000元奖金,我高兴得真想跳起来,紧握记者的手说:“太谢谢你们了,我太需要钱了。”当即把这本来我不该得的奖金,分成五份反馈给最急迫需要的同人,可惜,这样的“发横财的机会”只有一次。

  《同人》可以申请赠阅,但不少生活很困难者节衣缩食甚至剪下一头秀发卖钱来交订费,经济稍好一点的则主动多交,甚至多订几份,几十份赠送其他同人,也减轻了我们的负担,明知没有稿酬,但投稿的积极性丝毫未受影响,《同人》编辑部的义务工、志愿者也从无怨言,所有同人和我一样,深陷《同人》不能自拔,大家似乎都不懂市场经济,脱离现实,只求高尚,只求纯洁,只求真情。这就是《同人》长寿的原因,愿《同人》精神万岁。

情系《同人》100期

□ 福州 郑 明

  十三年前,我们福州的残疾朋友自己集资创办了一份刊物《同人》。《同人》讲述了残疾朋友自己的故事,倾诉了我们的心声,屈指算来足足出了100期了。现在,“同人”一词也成了我们残疾朋友之间的亲切称呼。

  我是轮椅族的一员,出门多有不便,就自谋职业,在福州开店从事打字翻译。由于身在福州,也就近水楼台先得月,有幸成为《同人》的第一批读者,每期《同人》一到手便细细品读,爱不释手。尽管我当时订有十多种报刊、杂志,但最爱看的还是《同人》。

  爱妻是个健全人,也是个名符其实的助残志愿者,可是《同人》一到手,爱妻从不让我,非要和我争着看不可,时常还会为谁先看,谁后看吵嘴呢!由于双方都互不相让,就只好来个“锤子、剪刀、布”,决定谁先看、谁后看了。看完每期《同人》,爱妻就将其收藏,年终则装订成册,现在我俩足足珍藏了100期的《同人》。

  书看多了,《同人》读多了,懂得的事也就多了。后来,我试着给《同人》投稿,多半都被采用了,写作和编译就成了我的嗜好。经常性的写作和编译,也就练出了一手好手笔,使我成了从同人中脱颖而出的文人。虽然我现在编译的稿件一篇篇上了国家级大报和海外的媒体,但对《同人》依旧那么地痴情,读《同人》依旧那样地热心,给《同人》投稿还是那么地干劲。每次看到我的稿件又上了《同人》,心中就涌动着一种自豪感——我又成功了。

  这几年,我上了宽带网。鼠标一点,即可看到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报纸、杂志,我已进入无纸化时代了。但对《同人》依旧情有独钟,现在我只订一种刊物,这就是《同人》。有时,《同人》来迟了,就迫不及待地先上网浏览一番,细细品读电子版与纸张版的细微差别。读纸张版的《同人》会感到格外亲切,拿起《同人》,就想起以前《同人》刚创刊时,有电脑的人还很少,我也就有幸为其打字,比别人先读到《同人》。

  《同人》出了100期,我和爱妻也读了100期《同人》,目睹了《同人》100期的变迁。从创刊时薄薄的几页,发展到现在36码A4大本的杂志,而且还上了网;发行量从最早的100份到今天的2000份,《同人》游遍了大半个中国。内容覆盖了各类残疾朋友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无所不包,无所不有,《同人》真可称得上残疾朋友的百科全书了。

  网上读《同人》极为方便,可以查到最近两年的《同人》,投稿还能用e-mail。我用的是液晶显示屏,看起来极为清晰,眼睛也不会太疲劳。有时,一坐下来就是半天,细细地回顾旧《同人》,喜看福州残疾人事业的变迁。由于自己是轮椅族的缘故,体会最深的也就是无障碍建设了。今天的福州无障碍建设从无到有,从不完善到完善,新建的公园和大型建筑物都有了无障碍,《同人》都一一作了真实的记录。《同人》变了,福州变了,福州残疾人的生活变了,今天的福州真美好。

话说“同人”

□ 福州 赵小瑜

总有人问:“同人”什么意思?为什么叫“同人”?

  有人说,同人,同是天涯沦落人;也有人说,同人,同在蓝天下的人。也有人说得更简单,同人嘛,同样是人。或有的说,同人即同仁、同事的意思。说的都像那么回事,但总是与当初启用“同人”时的想法有点距离。

  当初怎么会想到用“同人”呢?说来是个巧合。那年胡乱编了个小读物,想着每月与残疾朋友们有个交流。这小读物总得起个名吧,叫什么呢?我就好比那个当娘的,取名时就想到那孩子的爹。他的名字叫天明,记得《易经》中,天是乾,明是火是离,离下乾上即组成“同人”这个卦,它象征着火向上燃烧,光明,与天的性质相同。“同人”这个卦的意思就是集结,和同,也就是在广阔的范围内,公平无私地与人和睦相处。同人的前面一卦是“否”,“否”的意思是闭塞、黑暗。《序卦传》说:“物不可以终否,故受之于同人。”因为突破闭塞的世界,需要人和人之间的相互沟通与和谐。这含义不就是我们编制这个小读物的初衷吗!于是取名《同人》,并将“突破闭塞的世界,建立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沟通与和谐。”视为编制这个小读物的宗旨坚持至今。

  对“同人”二字,虽然我早想说点什么却又一直延拓,因为说“同人”难免涉及《易经》。我对《易经》只是读过,不甚了解,更谈不上研究,所以说不好。值此《同人》100期,我也只能非常粗浅地与朋友们说说“同人”以及我的一点认识。

  中国残疾人中不乏杰出人物,如高士其、吴运铎、张海迪等,近十几年更涌现出不少自强自立的楷模,但残疾人中的多数,依然处于闭塞的即《易经》“否”卦之状态。一种是环境的相对闭塞。不少残疾人因为生理缺陷导致出行困难、语言交流困难,不可能有太多的人陪伴着,也难有其它的辅助设施减轻因生理缺陷造成的障碍,甚至有的残疾人终日也难得与人交流的机会,对于偏远山区的重度残疾人,更是有可能完全生活在与外界没有沟通的闭塞世界里。另一种是心理的闭塞。在现实社会中,因为生理缺陷难免遭遇歧视或怜悯,在学习、工作、婚姻等方面遭遇挫折,久而久之对社会缺乏信任或产生畏惧,形成心理隔膜,甚至心理退缩,自我封闭。连一些通过个人努力已很有成就的残疾人,也同样存在不同程度的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闭塞。

  处于闭塞的残疾人不外乎面临两种选择,一是安于闭塞,一是突破闭塞。安于闭塞即处于静止状态,生命的静止即死亡。人只要还活着,当你感觉你已处于最黑暗、最闭塞时,光明已经开启。因为你的每一点努力,都在改变现状,突破闭塞。这就是《序卦传》所说的“物不可以终否,故受之以同人。”《易经》“同人”阐述的是如何突破闭塞建立沟通与和谐的原理。

  残疾人要突破闭塞的不利局面,与人沟通是关键。首先就是要勇敢地走出家门。要相信,走出家门于己无害也妨碍不了谁。对于残疾人,走出家门的形式可以很多,除了自身走出去以外,还有让人来到你的周边,或通过书信、电话以及互联网络等方式与人沟通。走出家门,仅仅与自己的家人、亲戚、宗族沟通,甚至仅仅残疾人之间的沟通都还是很不够的,应当要有这样的胸怀:残疾人要能够融入更广大的世界,在广阔的范围与人和谐沟通。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和谐是建立在公正、友爱、诚信、平等的基础上,仅凭残疾人个人的力量要突破闭塞的不利局面是很困难的,要有社会的力量,群体的帮助,以及残疾人自身的努力。从社会的角度说,要尽可能为残疾人提供无障碍的环境,如建筑设施的无障碍、信息交流的无障碍以及人文环境的无障碍;作为《同人》这个群体,我们视此为己任,尽我们微薄之力为残疾朋友们提供与人与社会沟通的机会和条件。而我们每一个残疾人也都应当为之而努力,走出闭塞,突破闭塞。不要被突破闭塞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和困难所吓倒。困难和障碍往往都只是看似强大、凶猛,但只要坚持正义、公正、友爱、诚信,只要不断排除障碍,坚持不懈,必将先苦而后能甘。

  “同人”是建立在一致的精神追求基础上的关系,体现一种团队精神,一种人与人之间认同、和同、共和的精神。在以物质为主的社会,“同人”的精神追求有时会感到孤单,在追求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沟通与和谐的过程中,也许有时会显得和者寡,但我们无需后悔我们的追求和努力,更不必因此放弃或心生抱怨,因为,和者寡也说明了我们的沟通范围还非常有限。与广大的人群公平无私地、和谐地沟通,才是“同人”所倡导的理想中的大同世界。

  上面是我依据《易经》对“同人”的非常粗浅的认识,希望能为朋友们进一步了解“同人”,走近“同人”,热爱“同人”,并为它提供一点帮助,这样我也就满足了。

再说《同人》

□ 福州 李光泽

  作为执掌《同人》这本精神饕餮盛宴“大勺”的“主厨”来说,转眼间已是七八年过去了。《同人》在送走创刊十周年后,又迎来了百期华诞,心中的酸甜苦辣自然是少不了的。这些年来,挥铲抡勺,煎煮烹炸,捣鼓出的一盘盘大菜小炒,虽然不一定都合诸位“食客”的口味,但大家还是很给面子的,不曾出现让我自个“买单”消费的尴尬场面,这是一直令我深为感念的事。

  在当今中国残疾人民间刊物中,《同人》是唯一一本连续存在十几年,出刊满百期的杂志。《同人》自创刊以来,一直以一种前倾的姿势,默默地埋头耕耘劳作着。

  《咬文嚼字》杂志主编郝铭鉴先生在《推开三重门》一文中,提出一本刊物成功与否,可以从社会知名度,阅读认同感和情感期待值三个方面来考虑。十几年的成长心路,现在的《同人》已不是简单地起到一个沟通促进残残之间、残健之间相互交流理解的平台与窗口的作用,也不再是一本纯粹意义上的杂志。“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同人》的身上承载了太多的使命与希望,太多的责任和义务。这既是朋友对它的厚爱,也是时代对它的选择,而对于我来说,唯一要做的也是必须做到的就是兢兢业业,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把每一件事办好。

  当然,勿庸置疑,《同人》目前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与广大读者朋友的期望值还有很大的差距,这主要是缘于本“掌勺”厨艺不精,尚欠火侯,常常不是缺盐就是少糖的,搞得清汤寡味。好在本“主厨”还算清醒,也在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继本刊“心桥”心理咨询专栏,采用开门办刊取得成效后,我们将在适当时候,继续推出一二个专栏面向社会,开门办刊,充分利用社会上的丰富资源,办好《同人》。此外,对读者们反映《同人》杂志存在信息量太少的问题,我们已安排专人负责此事,相信很快就会解决。同时,我们还准备整合和加强本刊的编辑力量,增添一些新鲜血液。让更多的朋友有机会为广大的同人服务。

  近一个月来,我一直都沉浸在来自各地朋友们声声祝贺的喜悦中,各位朋友的赞誉之词已经足以让我们今生今世受用不尽,我们现在最需要的是朋友们一针见血的批评与意见,这是我们进一步办好《同人》的基础和保证。

  老子言:“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在《同人》的周围聚集了一大批情操高尚的仁爱之士,这是我们一笔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将时刻伴随着我们在迈向未来的每一个日子里。

十位感动同人的人物简介

一、吴 强

  他已经永远地离开人世。

   1977年7月3日至1991年7月27日,他只走过19个春秋,但他灿烂绚丽的生命之花将永远定格在春天的枝头上。他幼年瘫痪在床,没上过一天学,可他却会写诗、写散文,写他心灵的世界,这本身就是生命的奇迹。1993年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他的诗集《我的生命没有烛光》,是他留在这个世界上的最后绝唱。

二、李国程 李永程兄弟

  山东省莱西市水集镇李家疃村人,兄弟俩皆患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患者,患病辍学在家的日子里,兄弟俩凭着顽强的毅力坚持自学,并积极从事文学创作,兄弟俩共写诗文近200万字,先后在中央、省、市级电台,报刊上发表诗歌、散文、小说100多篇。1993年3月由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他们俩的作品集――《窗口人生》。

三、尹小星

 尹小星是个只有初中文化的重度残疾人,他自强不息,不仅当上记者出了书,还手摇轮椅走遍了全国,并且凭借双臂攀登了华山、泰山等五岳在内的20多座名山。创造了手摇轮椅穿越世界第二大流动性沙漠――塔克拉玛干和翻越了海拔5231米唐古拉山的世界奇迹。先后出版了《跪拜人生》、《无翼的飞翔》两本作品集。

四、曾文寂

   1950年生于湖北武汉,1967年初中毕业,1969年下放农村。当过农民、工人、干部、个体户,现在为自由撰稿人。1984年开始文学创作,迄今,在国内外报刊杂志发表诗、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80余万字,并在国内外文学比赛中多次获奖。2005年4月由武汉出版社出版个人散文集《守望内心汹涌的河流》,现为武汉市作家协会会员。

五、詹兆强

  1948年生于江西省抚州市,1986年,他靠着借来的50元钱,南下深圳勤工俭学,后不慎摔断了左腿,留下终身残疾。然而,他并没有向命运低头,凭着顽强的毅力,完成了学业。他历尽艰辛、风餐露宿地卖报谋生,成了深圳名符其实的“卖报大王”。1997年被评为“广东省自强模范”,当选为深圳市残疾人联合会主席团委员。为帮助残疾人就业,他把近十余年含辛茹苦卖报所得的数百万资金投资建造了300个“爱心助残书报亭”,就近安排残疾人就业。

六、春曼、心曼

  她俩分别于1974年和1976年出生在黑龙江省铁力市桃山镇。1977年姐妹同时被沈阳军区医院诊断患“婴儿型进行性脊髓肌萎缩症”。童年一次意外事故中永失父爱。在单亲家庭中成长。没有上过一天学,依靠自学写作。自1995年至今在全国报刊媒介发表文学作品20余万字,多次在国家级征文中获奖。2000年中秋节自费开通公益性“君曼心灵热线电话”。

2005年“五·四”青年节开通了QQ情感交流热线。姐姐文静、细腻,害怕打针和吃药。妹妹爱哭爱笑,有点任性和挑食。姐妹从2004年开始留长发,渴望做一个完美女孩儿。人生座右铭:生命不拒绝勤奋和美丽!

七、康强

  1938年8月生于广东潮州,现年67岁,1950年2月于广东汕头市被国民党飞机炸断双脚截肢,现使用双假肢,1958年毕业于福州一中,同年留校参加工作,1963年2月毕业于福州业余大学中文系,1999年退休。现为福建省助残志愿者联络站注册助残志愿者、《同人》发行、福州一中三牧校友总会理事。

八、卓正道

  1960年7月出生,闽侯小箬乡大仑村人,1984年因工伤致残,1990年《掘路日记》获中国残疾联合会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五星红旗下”征文三等奖,1999年《敢问路在何方》获“三泽杯青春岁月”散文征文二等奖,1998《我当孩子王》获“麒麟杯新世纪校园文学”征文佳作奖,2001年《走过低谷》获“同人杯新世纪”征文佳作奖,系福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曾获闽侯县十杰青年、福建省自强模范等荣誉称号,现任孩子王。

九、陈 风

  原福州人民广播电台《音乐信箱》编辑。正是她的《音乐信箱》把吴强带进进残疾朋友中间,从而让更多的人了解吴强,关注吴强,帮助吴强。她本人也是《同人》杂志的一位良师益友。

十、赵小瑜

福建省残联维权处副处长,福建省肢残人协会主席,《同人》杂志创始人和负责人。1989年,她发起成立了福州市第一个残疾人民间组织——福州市残疾人活动中心。

※※※※※※※※※※※※※※※※※※※※※※※※※※※※※※※※※※※※※※※※※※※※※

十篇感动同人的文章

1、《父亲的爱》 作者:杨紫英(载于《同人》1992年第6期)

2、《爸爸,我不是小狗》 作者:齐乾坤(载于《同人》1994年第1期)

3、《我和我的“维纳斯星座”》 作者:赵泽华(载于《同人》1995年第4期)

4、《孩子我不是你的“妈妈”》作者:张德春(原载于《同人》1997年第2期第22页)

5、《第一次下床》作者:白玉莲(原载于《同人》1998年第1期第3页)

6、《写给我的同人朋友们》作者:刘小敏(原载于《同人》1999年第3期第1页)

7、《解读生命》作者:叶恩忠(载于《同人》2001年第二期1页)

8、《这个冬天很温馨》作者:施亦馨(原载于《同人》2002年第1期第34页)

9、《从喜马拉雅山走来》 作者:孙 恂(载于《同人》2003年第三期3页)

10、《妻子的木拐》 作者:赵林祥(原载于《同人》2004年第三期9页)

同人助残资金情况介绍

  残疾人是一个弱势群体。在我们与残疾人的接触过程中更感受到,不少残疾人生活已经十分艰难,一旦生病或遭遇其它突发性事件,更无异于雪上加霜。2000年,上杭盲人林惠英刚到福州从事按摩工作不足半年,就突患软瘫,全身不能动弹,大小便失禁,急需住院治疗。住院就要有钱,从农村贫困家庭出来的她一筹莫展。眼看如花的生命即将凋零,她的同事情急之下向省残联求救。省肢协在深入了解情况后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帮助这位急需帮助的特困残疾人。大家自愿捐资凑款,同时倡议在福州的各盲人按摩店为林惠英举行义诊捐资活动。经过大家努力共筹集到治病专款2万余元,立即送她去医院治疗。 如今林惠英已基本康复并恢复工作,并于2004年春节结婚。

  经过这件事后,大家觉得协会应该筹措专项资金,帮助那些特别困难的、急需帮助的残疾人。2002年1月,“同人助残资金”正式建立。

  2002年2月14日情人节,协会在福州开展“送人玫瑰手有余香”义卖活动。来自各行各业的80名助残志愿者分赴福州市区的东街口、五一广场等繁华路段,参加“爱心玫瑰”义卖活动。这次活动共卖出鲜花500多朵,义卖收入3623.6元作为“同人助残资金”第一笔启动资金,用于帮助福州保定社区患乳腺肿瘤已有5年肢残人陈斌住院手术治疗。陈斌父母年迈,父亲偏瘫,姐姐精神残疾,家庭经济十分困难,致使乳腺肿瘤一直无法得到住院治疗。截瘫残疾人卓正道是协会的长期帮扶对象,他截瘫后在乡村办起了学前班。因行动不便,生活又无人照料,3年前不小心被开水烫伤,没有及时治疗导致骨髓炎,伤口流血流脓并发高烧,直接影响工作和生活。2003年春节前夕,协会得到省电信公司离退休老干部的大力支持,筹得善款7千多元,全部用于卓正道住院手术,现在他的病情已基本稳定,又回到家乡当“孩子王”。

  “同人助残资金”从建立至2005年6月,共募得资金63348.38元,先后资助贫困残疾人40多人次,用于治病、助学、济困等项目,总计支出57827.17元。其中捐助陈斌医疗费12469.15元,捐助卓正道医疗费5066.12元,捐助卓正道房屋修缮费9392.00元;助学总计12408.00元,主要捐助肖爱平3年6000.00元,沈勤模儿子沈晨臻1年2000.00元,其他助学共4408.00元。 “同人助残资金”坚持公正、透明,接受社会监督,并将每一笔爱心捐款全部用于贫困残疾人。现公布自“同人助残资金”建立以来的明细帐:

同人助残资金帐目明细表(略)

 

同人大事记

一九九二年

  7月26日,30多位残健朋友在福州市卧湖桥21号联欢聚会,庆祝大有电脑服务部成立一周年暨《同人》的诞生。

     12月11日,中国残联主席邓朴方在福建省委书记陈光毅以及福建省残联理事长兰杰北等也陪同下,来到“大有·同人”看望残疾人,在福州市卧湖桥21号这间小小的屋子里,朴方主席及陈书记等几位领导与我们亲切交谈了近四十分钟,临行前还为同人挥笔题词,留下了永久的纪念。我们向朴方主席赠送了残疾人的内部读物《同人》。

一九九三年

     7月26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残疾人之友”节目,由孙大姐主持的“残疾人信箱”栏目向听众介绍《同人》,并建议由“大有·同人”向全国征集编制“残疾人交友通讯录”。

     12月,由“大有·同人”用两年半时间收集、整理的已逝残疾人吴强的诗文集《我的生日没有烛光——十九岁吴强的诗》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正式出版。

一九九四年

     2月28日  共青团福建省委、福建省残疾人联合会、福建海峡文艺出版社联合在福州召开吴强的诗文集《我的生日没有烛光——十九岁吴强的诗》出版座谈会。福建社科院文学所所长刘登翰、《青春潮》副主编刘小敏等参加了座谈会。

     3月2日,福建经济广播电台“夜半心声”节目率先向听众隆重推出吴强和吴强的诗集。紧接着福建电视台、有线电视台、福建人民广播电台、福建日报、福州晚报等省主要媒体播出吴强的故事。

  4月,吴强诗集的录音带由福建音像出版社出版。

  5月16日全国助残日,经福州人民广播电台《音乐信箱》编辑陈风老师的鼎力帮助,由福州人民广播电台与福州市残联联合主办的残疾人专题节目《生命之光》正式开播。播出时间:每周一中午11:30-13:00。节目的策划、采访、制作、编辑、主持全部由同人朋友利用业余时间进行。栏目有:八面来风、芳草地、生命交响、双行道、轻声细语、连心桥、点点信箱、快乐频道等栏目。

     9月,由中国残联、中宣部出版局、国家新闻出版署图书司、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光明日报等5家联合举办的全国首届“奋发文明进步图书奖”,通过评选,从全国70家出版社选送的212种图书中评选出一等奖15种,在反映残疾人的题材中,吴强的诗集《我的生日没有烛光》与吴运铎的《把一切献给党》、张海迪的《我的轮椅上的梦》、刘琦的《去意徊徨》等同获一等奖。同时,《我的生日没有烛光》还获得福建省“百花文艺奖”三等奖;选入被国家教委等单位举办的第五届“让精神世界更美好”读书活动书目之一,向全国中小学推荐。吴强诗集《我的生日没有烛光》从1993年12月出版至今已三次重印,目前正准备再版。

一九九五年

  9月中旬,《同人》被应邀参加在四川成都召开的第四届全国残疾人报刊年会。来自全国的13家残疾人报刊和电台的负责人参加了会议。四川省政府、省委宣传部、省残疾人联合会以及中国残疾人杂志社的领导到会并讲话。会议总结并探讨了过去几年办刊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同时对各报刊选送的30多件作品进行了评选。

一九九六年

  4月,福建省委宣传部、福建省出版局批准《同人》为省内部刊物。

  9月,来自山东的残疾人齐乾昆加盟“大有·同人”,志愿出任《同人》编辑工作。

一九九七年

  3月,《同人》开辟法律咨询专栏及电话热线,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老师林超富志愿出任主持人。他十年前因车祸致高位截瘫。

  7月,福州一中退休老师康强先生加盟“大有·同人”,志愿担任《同人》发行工作。

一九九八年

  8月,赵小瑜被推选担任第三届福建省肢残人协会主席,《同人》正式由福建省肢残人协会主办。成立同人编辑部,赵小瑜为同人编辑部负责人,李光泽任主编,齐乾坤任责编,康强负责发行。地点:福州市黎明小柳22号。

一九九九年

  4月1日,福建省残疾人图书馆挂牌成立。省残疾人图书馆与福州市图书馆、福州市少儿图书馆签订了精神文明共建协议。协议签订后,市图、市少儿图书馆将定期送书上门,为残疾读者提供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同时,福州市少儿图书馆还将指导省肢残协图书馆管理员提高图书管理水平。

  5月15日,省肢残人协会主办的“福建省大中专残疾学生联谊会成立大会暨第九次全国助残日庆祝活动”在福建中医学院科技馆二楼学术厅举行。来自福州大中专院校近80名残疾学生和学校领导、老师及健全学生参加了庆祝活动。省残联领导和省其他专门协会主席、省图书馆党委书记谢水顺、福建经济律师事务所主任林顺生、省学联主席陈明达、福州市作家协会主席黄安榕等参加了活动。轮椅残疾人企业家、晋江康益日用雨具制品厂厂长蔡健康特地从晋江赶来参加活动。福建中医学院陈锦东同学任首届福建省大中专残疾学生联谊会主席。福建电视台、福建日报等数十家新闻媒体给予报道。这是全国第一个残疾学生联谊会。

  6月5日,福建省图书馆举办首届读者书评征文交流会,省肢残人协会组织稿件参加此次书评征文活动,叶子的《有书不寂寞》,李永程、李国程兄弟俩的《悠悠图书情》获奖。

  省肢协开展扶助贫困残疾人大学生活动。10月25日,福建省残联副理事长杨小波、组联处处长张昌炎与中国人民银行福建省中心支行机关党工委徐户利在福建省肢残人协会主席赵小瑜的陪同下,前往在福州的五所高校看望在校贫困残疾大学生,并将助学金送到每一位贫困残疾大学生的手中。

  11月7日,协会与福州大学财政金融系团委、学生会共同主办,省康复办、武警福建总院、福州市文联、福州市盲校、福州市聋哑学校、福州市公交公司、《家园》杂志社等多家单位联合协办的“扶残助残从我做起——同撑一片蓝天,共创美好未来”招募助残志愿者活动在福州五一广场举行,同时,福建省助残志愿者联络站正式挂牌成立。

  12月3日,精选《同人》(创刊至1998年)的文章,汇编成《同人——讲述残疾人自己的故事》由海峡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同人——讲述残疾人自己的故事》出版座谈会在福州举行,出席座谈会的有新闻出版局副局长李玉光、福建师范学院教授孙绍振、福建社科院研究员刘登翰、《福建文学》主编黄文山、福建青年杂志社总编刘小敏等。省残联副理事长杨小波、组联处处长张昌炎、省肢协主席赵小瑜等也出席了座谈会并发言。新华社、福建日报等多家新闻单位对座谈会进行了报道。

二○○○年

  1月,诚邀丁佑、刘小敏、陈章汉、杨小波、黄安榕为同人编辑部顾问。

  1月15日,《同人》电子版由师大图书馆专业学生张文辉制作并上传互联网。网址:http://tongren.top263.net。

  3月—6月,由福建省2000年全国助残日活动组委会及高氏电脑网络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高氏网络杯”助残网页制作大赛于3月上旬拉开帷幕,引起了省内十多所高校学生的广泛参与。经过严格的评选,福建师大历史系96级图书馆学专业的学生张文辉制作的《同人》荣获特别奖。颁奖仪式于6月2日在西湖大酒店举行。此次助残网页制作大赛是2000年全国助残系列活动之一。

  5月,上杭盲人林惠英在福州从事按摩工作期间突患软瘫,全身不能动弹,大小便失禁,急需住院治疗。省肢协联合福州各盲人按摩店为林惠英举行义诊捐资活动,经过大家努力共筹集到治病专款2万余元,全部用于她治疗康复。

  6月3日,张文辉任《同人》网络编辑。

二○○一年

  1月,省残肢人协会开始开展“爱心赠衣”、“爱心赠书”捐赠活动。

  1月13日,新世纪“同人杯”征文颁奖联欢会在福建省肢残人协会举行。福州市文联主席陈章汉、福州市作家协会主席黄安榕、福建青年杂志社总编刘小敏、福建省残联副理事长杨小波、组联处处长张昌炎、福建省盲人协会主席夏荣强、福建省聋人协会主席丁佑、福建省肢残人协会主席赵小瑜及多家新闻媒体的记者参加了征文颁奖联欢会。在此次征文历时一年半,征得300多篇来稿。经过编辑筛选,由本刊顾问评审定级后,有25篇作品获奖。尹小星的《跪举人生的火炬》获一等奖,林霖的《一棵树》、白玉莲的《荒唐的婚姻有真爱》、春曼的《无法放飞的千纸鹤》获二等奖;詹华英的《我爱,因为我别无选择》等5位作者获得三等奖;16名作者获得佳作奖。

  1月22日,为加强编辑力量,增补一凡 石文 严文 詹文英为《同人》责任编辑。

  3月15日,省肢残人协会乒乓球队成立。徐世元被推选为队长,残疾人优秀运动员刘福玲出任教练。

  4月9日 协会与福建热线合作,在互联网上建立“同人论坛”(http://www.1203.org/BBS)。

  5月20日,为庆祝第十一个全国助残日暨《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颁布实施十周年,省肢残人协会乒乓球队、省聋人协会羽毛球队与福建卫校的学生们举行“同人杯”乒乓球、羽毛球友谊赛。经过激烈的角逐,肢残人刘福玲夺得本届“同人杯”乒乓球友谊赛冠军。福建卫校选手获羽毛球冠军。

二○○二年

  2月14日情人节,省肢协组织助残志愿者在福州举行“玫瑰留香”义卖活动。来自各行各业的80余名助残志愿者分赴福州市区的东街口、五一广场等繁华路段,参加“爱心玫瑰”义卖活动。这次活动鲜花共卖出500多朵,义卖金额达人民币3623.6元。这次鲜花义卖活动的所得将用于建立“同人助残资金”,帮助困难的残疾人。

  5月3日,协会与福建电信联合开通小额捐助热线电话:16899518,捐赠款用于“同人助残资金”,帮助困难的残疾人。

  5月9日至11日第十二次全国助残日期间,福建省肢残人协会主办的首届 “同人论坛――残疾人保障与社区”在福州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残联、福州大学、师范大学、闽江大学等学者专家及残疾人、残疾人家属、志愿者等80多人参加联谊会论坛,收到论文共30篇。活动期间,还举办残健艺术作品展、残疾人就业推介会、文艺演出等系列活动。

  6月,首届 “同人论坛――残疾人保障与社区”论文集汇编《残疾人保障与社区建设》由海峡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

  7月,福建省肢残人协会获得了省政府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授予的“残疾人之家”荣誉称号。

  9月19日晚上,“同人论坛”第一次网友聚会闽江公园举行,近50位网友参加了活动。

  10月13日,“践行志愿精神,倡树助残风尚”福建省注册助残志愿者行动在福州五一广场举行。来自省委宣传部、省司法厅、省民政厅、团省委、省残联、助残志愿者、残疾人和社会各界人士参加了这一活动。活动现场,有280多名助残志愿者现场进行了注册。活动同时,由省委宣传部、省司法厅、省民政厅、团省委、省残联主办的“福建省青年志愿者助残行动新闻发布会”在于山堂举行。省残联理事长蔡元庭接受记者采访,省残联副理事长杨小波在新闻发布会上作重要讲话。

二○○三年

  1月,协会得到省电信公司离退休老干部的大力支持,筹得善款7千多元,全部用于截瘫残疾人卓正道住院手术。卓正道是省肢协长期帮扶对象,他截瘫后在乡村办起了学前班。因行动不便,生活又无人照料,3年前不小心被开水烫伤,没有及时治疗导致骨髓炎,严重影响了他的工作和生活。

  3月14日至23日,手摇轮椅走遍全国的残疾人尹小星应福建省肢残人协会邀请来榕,先后在福州市17家大中专院校和福建省少管所、福州市女子监狱作“挑战生命极限,塑造辉煌人生”的演讲报告,直接听众近二万人,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6月28日,由福建省残联办公室、福州市残联、福建省肢残人协会,福州市社科院社会学所、省助残志愿者联络站、福州大学法学院联合发起的“福州城市社区残疾人生活状况问卷调查”活动拉开帷幕。来自福建省助残志愿者联络站的200多名助残志愿者在福州的苍霞、华美、中山、晋安,长汀等八个社区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访问。

  9月,福建省肢残人协会获得了国务院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授予“残疾人之家”荣誉称号,这是全国残联系统专门协会中,唯一获此殊荣的。

  12月5日“国际志愿者日”,在省人事厅、省民政厅、团省委、省青年志愿者协会、省青年联合会共同举办的“首届青年志愿者服务金奖”评选活动中,福建省助残志愿者联络站的张文辉获得“福建省青年志愿者服务金奖”和“福建省新长征突击手”荣誉称号。商元红获得“青年志愿者服务奖。”

二○○四年

     5月22日,由福建省肢残人协会主办的第二届主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残疾人非营利组织(NPO)”的“同人论坛”举行,中残联、北京大学、NPO信息咨询中心、日本国松坂大学及横滨市访问之家等有关学者专家参加了论坛。论坛共收到25篇论文,就志愿者服务、中国非政府组织发展趋势、残疾人组织的活力和NPO理念等多个方面内容进行阐述。

     11月27日,为庆祝“国际残疾人日”,增进省市兄弟协会间的交流,泉州市肢残人协会的残疾朋友一行共20人,到省肢残人协会参观交流。

  12月3日国际残疾人日,福建省肢残人协会成立残疾人柔力球队。福州市老体协陈肇安出任指导老师。

二○○五年

  3月,第二届“同人杯”征文活动,从2003年第1期至2004年第6期共计12期《同人》杂志中,评选出34篇第二届“同人杯”征文奖。孙恂的《从喜马拉雅山走来》获一等奖;曾文寂的《一生一世的爱人》、田素英的《一根伞柄》等获二等奖;赵林祥的《妻子的木拐》等获三等奖。黄斌等20位作者获佳作奖。第二届“同人杯”征文活动的资金由福州市作家协会主席黄安榕老师和宁德市新干线印刷有限公司董事长冯作友先生资助。

     7月30日,应河北省人民广播电台经济频道“同一星空”专栏之邀,《同人》编辑部编发人员与河北省的听众朋友们进行了近1个小的空中热线交流。

                          (本栏责编:玉明)

缅怀小平志 扎实抓基层

山东省残联副理事长 □ 周克明

     在纪念邓小平诞辰101周年之际,回顾他在波澜壮阔一生中建立的丰功伟绩,特别是他领导的解放思想、拨乱反正、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伟大壮举,中国人民都感慨涕零、铭记心怀。他不但是中国人民伟大的领路人,也是一位当之无愧的世界级伟人。有几个伟人,是身经百战、运筹帏幄、决战千里的将帅,又是治国安邦的能手,熟驭外交纵横乾坤解决各种历史难题和政治难题的大师,以及前无古人的改革大业的旗手?他为中国人民写下了富强中国发展进程的光辉篇章,他是一位历史的巨人,是中华民族的英雄,是中国的骄傲,是人民的骄傲。

     邓小平为什么如此卓越,为什么是他而不是别人能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的重大历史关头,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拨开迷雾,引领处在十字路口的中国走上正确的方向?这里有许多原因。除了他巨大的功勋、威望、能力、智慧和深厚的权力根基外,跟他不可抗拒的人格力量有很大关系,与他在长期战争环境和激烈政治斗争中磨砺出来的无私无畏的坚强性格、领导风格和高尚人品的力量有很大关系。邓小平性格和人格方面的最鲜明、最宝贵之点是:刚强无畏、求真务实、革新求变、赤胆忠诚和心中装着人民。这些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品质集中在一个人身上,集中在一个领袖人物身上,就能产生无穷的魅力巨大的凝聚力、感召力和折服力。邓小平是个“用特殊材料制成的”钢铁硬汉,是个在原则问题上寸步不让的坚定斗士,是个敢于直面强者、义无返顾的勇士。他爱祖国爱人民,他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在纪念邓小平的日子里我更感慨万千的是在他的关怀下,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的成立及其所推动的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在这里可以告慰小平的就是邓朴方同志为全国残疾人生存状况的改善和残疾人事业的全面发展所作出的卓越贡献!同时中国残联还教育和培养出一批真正优秀的残疾人工作者在为发展残疾人事业而奋斗着。今天我以真诚的心情、实事求是的态度思考中国残联主席邓朴方同志继承小平爱祖国爱人民的优秀品质和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高举人道主义旗帜在保障和尊重人权的伟大事业中作出的利党利国利民的三个方面了不起的成就。

  一、朴方同志作为中国残联主席,十几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关怀、支持下,为了让六千多万各类残疾人能平等参与社会,共享社会物质文化成果,而不辞辛苦、东奔西走,呼吁社会、动员社会,为推动和发展中国残疾人事业做出了显著的成绩。广大残疾人感谢他,社会各界理解他、支持他,通过他的努力党和政府对残疾人的关怀一步步变成现实。广大残疾人感谢党中央、感谢政府,残疾人忘不了中央领导关于抓好残疾人事业上升到尊重人权的高度来认识的指示精神。在残疾人中常可以听到他们在得到社会各界帮助、关心时感动的喊出“共产党万岁”的声音。——利党,他做到了。

  二、近二十年来,在邓朴方同志的全力努力下,顶着种种世俗的偏见不断开拓进步,残疾人事业。从小到大,从浅到深,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残疾人高兴。残疾人的家人高兴、残疾人的亲朋好友也高兴。这是一个很大的群体,有着社会影响力,我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在世界上也得到广泛的好评和赞扬。接连四次中共中央、国务院向全世界宣布的关于《中国人权状况白皮书》都以我国近年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做为重要例证,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人权的尊重。社会主义中国的残疾人事业正从一个重要的方面映衬着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人权”崭新的面貌。在国内营造了和谐社会的浓厚氛围。为党增了辉、为国争了光。——利国,他做到了。

  三、二十年的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也充分证明邓朴方同志的政治素质、工作才能都是非常优秀的。残疾人群体总体上是社会的最低层、最困难的群体,残疾人事业最不易引起社会的关注,最不易形成系统开展工作的局面。可邓朴方同志做到了,他克服了很多偏见和压力。他的个人素质之高是有口皆碑的。他对自己和残疾人工作者要求特别严格,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特别他对成千上万的残疾人怀有十分真诚的感情,代表了全国六千万残疾人的根本利益。他和残疾人是朋友正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的要求。他一贯教育引导残疾人为国家富强、为民族振兴发奋努力,做到自尊自信自强自立,尽可能自力更生、克服困难、发挥潜能、创造新生活,为国家多贡献力量。他得到了广大残疾人及亲友家人的热烈拥护和真诚支持。他将“情、权、利”全部献给了广大残疾人。朴方操劳的残疾人事业是顺民心的光辉事业。——利民,他做到了。

  朴方主席的业绩、成就必将在邓小平——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身后的中国和世界,留下更美好的史话,告慰小平同志诞辰101周年!

  在纪念小平同志诞辰101周年的日子里,我又一次想到了邓朴方主席在第十六次全国残联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深入浅出、感人至深。他号召全国残疾人工作者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促使残联组织建设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他说:“如果我们感觉不敏锐,思想不活跃,不能解放思想,不能与时俱进我们就没有开拓创新的能力,我们就落伍,就不能在未来的社会站稳脚跟,就可能会被淘汰。历史证明,一个社会,一个组织,只有不断研究新事物,解决新问题,与时俱进,才能永葆青春。”这番话语重心长,振聋发聩,指出残疾人事业发展的一个战略问题,应引起我们的深思。讲话说:“人道主义是残疾人的朋友,是残疾人精神支柱,也是广大残疾人和邪恶势力作斗争的武器。每个残疾人工作者,不只是一个好的公务员、好的社会工作者、好的专业人士、好的干部,更重要的是一个为残疾人解放而斗争的战士。”多么让我们每一个残疾人工作者特别是各省市区的残联执行理事会的领导们好好思考一番啊!

  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华民族的解放、振兴而奋斗了80多年,同时又提出抓住机遇、与时俱进的前进方向,为实现四化继续艰苦努力奋斗。全国残疾人工作者的肩上挑着为残疾人解放而奋斗的重担,讲话要求大家负重奋进,全力推进残疾人事业可持续发展,这是对全国残疾人工作者的信任和期望。讲话谈到对残联组织建设的思考,首先肯定了“我们已有一个较好的组织体系”,也肯定了残联建立十多年来所取得的显而易见的成就,然而也讲到:“——我们没做的要比做过的多,这一点要承认,残疾人多数都是在困难之中,或受到疾病的折磨,或遭受歧视,或处于无助的绝望之中,这样的人是大量的。”接着又指出:“大家想一想,你又是残联,责任又在你肩上,你有够不到这些人,这事情能不危险吗?——弄不好真会转化成了个大的官僚体系,那岂不是闹了一个大笑话。”讲话还指出:“统一性会不会抹杀个性,同是残疾人,盲人什么感受,聋人什么感受,都不相同,残疾人类别很多,每个人痛苦都不一样;我们要把各级残联建成残疾人之家,必须残疾人认账才行;机动车问题,反复讲,让各级残联顶住这个事情,138个城市不准营运,我看了以后非常伤心;我们背着残联的名,承担着重任,但我们够不着残疾人,为残疾人服务能力又有限,我们的作风再出毛病,再有点官僚主义,残联和残疾人之间的矛盾就是眼睛看得到了;中国社会发展变化很快,社会资源多元化的趋势也已经到来,人们的思维方式也会更加多样,你要不去主动适应,你就会被挤到圈子外面,你就没有分配蛋糕的机会。”这些话严肃地告诫广大残疾人工作者要“居安思危”,讲话先后12次用到“危机感”、“危机”、“危险”、“担心”这些敲警钟又猛击一掌的字眼,发人深省,催人奋进。

  一石激起千层浪,反复深入地学习讲话之后,我心潮起伏,思绪万千。讲话者的心是一颗闪着人道主义光辉的心,是紧连着每一位残疾人心房的心,是为残疾人解放而奋斗着的战士的心,句句都紧扣时代脉搏和残疾人事业特色。充分体现着他本人长期以来大力倡导的:“各级残联要和广大残疾人建立血肉联系!”的无比真诚和令人信服的人道主义思想光芒!

  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加强基层,务实创新,已成为今后残疾人工作的指导思想。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就是要开拓视野,紧跟时代,克服因循定旧思想,生动活泼地不断拓展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工作平台;加强基层,务实他们就是要关注基层,理顺充实基层,既把基层的思想基础、组织基础、设施基础、社会基础打牢,又要创新政策、出台政策、落实政策,惠及广大残疾人,为残疾人办实事,解残之忧,助残脱贫,扶残参与社会,共享社会物质文明成果。总之,每一位残疾人工作者,尤其是各级残联的领导,要像一把伞为残疾人遮风挡雨,像一头黄牛为残疾人犁地种田,像一块石头为残疾人铺路架桥。学讲话见行动,当前要卧薪尝胆,埋头苦干,一步一个脚印,应从以下六个方面抓起:

  一、全力宣传动员社会各阶层,都来关注关爱残疾人事业。

     省、市、县级残联领导都要积极主动地把自己锻造成社会活动家,善于接近党政机关、党政领导,凡是领导机构和领导部门及其它的负责人和工作人员都是有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共权力的机构和具有公共权力的负责人,坚持不懈地鼓动和开发他(她)们。残疾人工作者要敢于面对领导面对社会,宣传动员领导和社会,让其倾听残疾人工作的状况,努力让其理解给予残疾人事业支持的人道性和必要性,让领导和全社会有感悟的成员都在“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残疾人群体”的切实特殊需求的事实面前,心受震颤,情受感染,让其感到:情为残疾人所系,权为残疾人所用,利为残疾人所谋是人道的,进步的,光荣的,天地经义的!日久天长,领导及全社会和残疾人及残疾人事业的感情就会与我们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融为一体,对残疾人事业就会高看一眼、厚爱一层,特事特办、办好特事,心甘情愿、高瞻远瞩地给残联大政策、给残疾人大政策,惠及残疾人及残疾人事业。——这是一项长期起作用,带有根本性的关键性工作。残疾人工作者只有真正站在残疾人利益的立场上努力成为残疾人谋利益的社会活动家才是真合格的残疾人工作者!

  二、选作风好的干事人,用好作风选人带出优秀的残疾人工作者队伍。

     中央提出:“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中央又提出:“人才战备”、“以人为本”和“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想。人力资源同样是发展残疾人事业的第一资源,因此聚集和培养优秀人才从事残疾人事业也是当务之急。省、市、县残联要积极当好参谋、推荐人才、提出建议,一级抓一级,选好作风好的干事人、带头人,就能带出一支干事的作风过硬、素质优良的残疾人工作者队伍,省、市、县残联都是这样,特别是作为基层龙头的县级残联,选准带头人更是事半功倍的关键一步。人的因素是关键因素,选准一个或几个和残疾人事业有感情的人而又愿干、能干、善干、会干、敢干的人是活跃、引导一个残联向积极健康方向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组织建设就能抓好,工作就能干好,设施就能建好,队伍就能带好,事业就能发展好,一通百通,一胜全胜,辖区内的广大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和利益就会得到逐步的体现和保障。乡镇、村、居及社区的残疾人工作就会活跃,就会发展。选好选准各级残疾人联合的当家人是各级残联基础工作的基本要素的也是决定性要素。

  三、强化完善组织体系建设、扎牢根基、活跃基层残疾人事业。

     组织建设工作至今有的地方还未真正完成,这是一个瓶颈,是硬指标,这更是衡量一个省、一个市、一个县残疾人工作开展不开展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基本标准。一个市关系不顺无法干事,一个县关系不顺干不好事,乡镇、村居就根本不能干事了,就更谈不上开展工作了,也就根本无法够到残疾人,为残疾服务了。县级残联一定要起码达到当地正局、计划单列、建立党组、理事长专职这四项标准。大乡镇和大社区要有专职干事,建立残疾人服务设施;乡镇和小社区尽管可以兼职,但也必须建立由县级残联指导的乡镇残联扶持的由当地优秀残疾人骨干自立运作、自觉服务、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残疾人服务设施”,这是乡镇和社区吸引残疾人,聚拢残疾人,团结残疾人,残疾人相互切磋,共同服务于脱贫、康复工程的有效载体。当然当地政府和残联要在政策、资金、场地等方面给予切实的支持、扶助和倾斜,从而扎牢基层残联的根基。这里的关键是县级残联靠真情、靠工作把乡镇、社区残联及残疾人服务设施都吸引在自己的工作周围,形成基层工作合力。

  四、聚集财力办大事,资金用在打造各级残联为残疾人服务的“基础航母”上。

  残疾人工作者都应知道各级政府公共财政的逐步建立为发展残疾人事业开辟了更广阔的天地,各级残联的资金都是由六个渠道筹集到的:一是政府财政拨付的资金,如人头费、公务费、事业纲、扶贫费等等,数量的多少就看争取的力度大小和事业开拓的大小而定;二是计委的计划资金,如基建费、大型基础设施更新等,数量的多少也看争取的力度大小和基建规模的大小因素而定;三是依法收缴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各省收缴的办法有所不同,有的集中,有的分级,有的代收,收缴的数量大小,一方面根据安排残疾人就为殉少而定,另一方面也是根据各地工作方法、手段、力度的强度而定,随着法规越来越严格,工作越深入,这笔保障金的数量是十分可观的;四是募捐资金,募捐资金能大能小,领导决心在在,工作力度强,方法灵活,手段适应,工作面宽阔,环环不疏漏,募的数量就会大,否则就小,让各级残联基金会相对独立起来,打好其基础,充实能人强将、建章立制、定岗有责、紧抓不懈是当务之急,使各级基金会活跃起来,既有利于残疾人事业,又顺应社会需要,是符合法律要求的双赢事业;五是社会福利彩票争取按比例分配的资金,数量大小完全靠争取,靠力争,靠以实动人、锲而不舍的精神拿到手,定项目、保项目行,对着残疾人事业计划切块也行,总之福彩专项资金也可办大事,各级地方残联不可忽视,要力争;六是其他预算外资金收入,如企事业单位,大型活动等等收入,都要抓紧,积少成多。只有有了财力,聚了财力,才可长远地推动残疾人事业向前发展。集聚筹募资金,严格管理,层层把关,防止跑冒滴漏,把每一分钱管理好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然而关键是用好,用到思想基础、组织基础、社会基础、人才基础、服务基础、脱贫基础、康复基础、教育基础、残疾人人心基础和设施上,这一切一切的基础的壮大就叫打造残疾人事业的“基础航母”,就叫不断把蛋糕做大,不断壮大各级残联的基础、不断发展为残疾人服务设施和能力的实力。

  五、以残疾人为本,增强残疾人证“含金量”,关注重度贫困残疾人,千方百计真正使残联和残疾人心连心。

     各级残联就探索各种办法,从各种动员社会方方面面得到的资金中挤出一定比例,在县级残联对农村重度贫困残疾人(可以首先对一、二级残疾人证)贫困补助金,假如每一位农村一、二级残疾人每个月凭残疾人证能在县级残联分别领到15元、10元贫困补助金,那将是意义很大的,假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年年坚持做下去,就会逐步改变整个社会对残疾人的种种偏见和某些带有歧视的思维方式。要建立章程,细化办法,讲究程序,有系统地进行,好事办好,使之随着全社会认识不断提高,逐步增加发放数量和拓展残疾人级别。这可作为国家“最低生活保障”和“社会救济费”之外的一种残联系统内的补充,改间接补为发放到户到人。只有这样天长日久,“温泉”常涌,残联和残疾人之间就会建立起一种天然的浓浓亲情,残联之舟就有了丰满之水,只有残疾人切实得到实惠,残疾人的社会地位才会逐步提高!就能更加体现党和国家对残疾人特殊关怀和温暖!

  六、重视残疾人呼声及需求,增加残疾人参与的机会,促进“三个活跃”的不断发展。

     “平等、参与、共享”是我们发展残疾人事业的根本宗旨,实行人道主义,保障残疾人的合法权益,也像我们国家的大政方针一样,最主要的是生存权和发展权,重视残疾人需求,保障残疾人权益,资金往往是重要因素,因此,地方残联争取政府为残疾人事业支出资金应理直气壮,起码应做到逐年增加。残疾人受教育权、就业权、知情权、参与权、被救助权,目前都是不充分的,而且有的地方还很差。“三个活跃”一是使残疾人在残联更活跃;二是使残联在基层更活跃;三是使残疾人和残联在社会上更活跃。这是对各级残人联合会的根本要求!也是各级残疾人联合会必须始终不渝要长期遵循的工作宗旨!

     由于工作薄弱,基层残疾人工作的状况更加困难,“三个活跃”应该首先从基层残联抓起,步步上移,广大农村残疾人首先应在村居、乡镇残联决策、活动中有发言权,在县级残联活动中有参与权和一定的决策权。县市省级残联及班子成员,应当有特别措施和办法,保证广大残疾人的参与权和发言权的落实,各地优秀残疾人参与各级残联领导班子担任领导职务也是重要的保障措施和当务之急。

     在纪念邓小平诞辰101周年的,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发展残疾人事业,保障残疾人权益的真谛就是:情为残疾人所系!权为残疾人所用!利为残疾人所谋!真诚的和广大残疾人建立血肉联系!小平同志深情地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那么每一个残疾人工作者就应该有:“我是中国残疾人的儿子!”的胸怀。切实的把广大残疾人当成亲人,当成自己的兄弟姐妹!

             二00五年七月十八日

              (本栏责编:光泽)

从轮椅上站起来的作家

□ 李贞刚

  每一个残疾人的背后都有一个不一般的故事,每一个残疾人都曾有过一段不一样的心路历程。他(她)们因为遭遇不幸,所以在成长的人生道路上要比常人付出更多的努力。但只有付出,才会有收获。2003年,笔者在山东临沂召开的第八届全国集报发展研讨会上,见到了唯一一位坐着轮椅的报友。在他刚刚准备迈出人生第一步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小儿麻痹症”,让他失去了走路的能力。从此,一辆轮椅伴随他走过春、夏、秋、冬。但他并不因为身体的极度病残而自卑自弃,相反,凭着顽固的毅力、超人的智慧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奋力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拼杀出一条血路来。

  20年来,他一边集报,一边从事业余写作,发表了不少文章。他的第一篇获奖作品就是1986年在福建《生活创造》杂志获得的。20年来,在笔耕路上艰难跋涉,成为一名成功的自由撰稿人。他就是近年来福建《同人》杂志的常客--江苏泰兴市的常新成。

  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常新成曾经有过痛苦和徘徊,但他最终没有自暴自弃听从命运的安排,而是振作精神,面对人生勇敢地与命运抗争。只有高一文化程度的他,选择了自学成才的道路。尽管生活拮据,没有收入,总是省吃俭用,买回了古今中外的许多文学名著和创作理论书籍,几乎每天天不亮就起来读书,晚上坚持到深夜,努力发奋攻读,汲取知识营养,图书馆也常常可见他的身影。同时,他还报名参加了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自学中文专业的学习,以加深文学修养和功力。

  1985年春节刚过,辅导班在城里开课。那天,他顶着凛冽的风雪,扶着板凳一瘸一拐地向城里挪动。跌倒了,爬起来;再跌倒,再爬起来。他已记不清自己到底摔倒了多少次。当他“走”进教室时己成了泥人,外面的衣服都湿透,手脚也麻木了。讲课的老师见此情景,连忙走下讲台紧握着他的双手,激动地说:“我有你这样的学生而感到自豪!”可以说,为了学习和成功,常新成不要说与健全人相比,就是与一般的残疾人相比,其吃过的苦和遭到的难,真是三天三夜都说不完。

  俗话说,苦难是成功之母。常新成经过几年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江苏省广播电视大学颁发的大专毕业证书。1988年,常新成以优异的成绩和扎实的理论功力,被泰州市一家工厂招聘为企业政工干部,三年后获得了“助理政工师”职称。在厂里,他也以出色的工作成绩赢得了大家的赞许。后来,根据自已的实际情况,常新成干脆辞职做了一名自由撰稿人。

  常新成努力克服身体不便带来的种种困难,对新闻和文学创作倾注了满腔热情,有时真是到了痴迷的程度。有一年夏天,他到一家企业采访,途中突遇狂风暴雨,等他赶到厂里时已全身湿透,不巧厂长又不在,就在那里等了三个小时。采访结束返回时,由于天黑路滑,他驾驶的残疾人三轮车在一个拐弯处翻了车,人被摔出老远,右手也受了伤,费了好大的劲才把车子扶起来,到家后顾不得休息又连夜赶稿件。常新成对新闻事业的这种执着和敬业精神,常常让许多新闻单位的老总感动不己。有一次,为了保证新闻报道的时效性,他亲自到报社去送稿件。不料这天恰逢星期天,报社电梯停开,于是他一手握着板凳,一手扶着楼梯的扶手,艰难地往上爬到了位于8楼的编辑部。到了那里,他已气喘吁吁,汗流浃背,编辑部的同志见了无不为之感动。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自1982年以来,常新成已先后在《人民日报》、《工人日报》、《经济日报》、《法制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国内外各大新闻媒介发表新闻、文学、摄影作品3000多篇(幅),并有近40篇作品获奖。其中报告文学《殚精竭虑铸辉煌》获得《人民日报·海外版》全国纪实文学大赛一等奖;小说《甜嫂和她的儿子》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全国文学征文大赛中获得优秀奖;小说《斗歹徒》被中国当代作家代表作陈列馆收藏。同时,常新成连续4年获得江苏省委机关报《新华日报》授予“先进通讯员”。此外,还获得泰兴市广播宣传工作一等奖和文学艺术一等奖。与人合作编辑出版了大型丛书《奉献者之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1991年和2000年,常新成分别获得了“全国自学成才奖”、“全国首届集报成才优秀人物”荣誉称号。2000年,作为江苏省残疾人自强模范,参加了由江苏省人民政府组织的“残疾人自强模范事迹报告团”,在全省巡回演讲。身为残疾人,常新成更是热衷于残疾人事业的新闻宣传,先后在《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教育报》、《中国残疾人》杂志等广泛宣传残疾人自强模范事迹,宣传他们为社会所做出的贡献。同时,在学习、工作、生活方面尽可能地为其他残疾人提供更多的帮助。残疾女孩王雪花是常新成长期的帮扶对象,他经常以自己的成长和奋斗经历,鼓励王雪花与命运抗争,激励她树立学习的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决心,以自己的人生价值,成为对社会有用之才。在常新成的帮助和指导下,王雪花果然不负众望,不但在生活和学习中努力发奋,为残疾人树立了自强自立的榜样,而且还经常帮助周围的人做好事,受到群众的称赞,后来她成了残疾人自强模范典型,成了江苏省残疾人自强模范事迹报告团成员之一。

  面对各种接连而来的获奖和荣誉,常新成说:“尽管我已不是第一次登上领奖台,可是每一次我都会激动得热泪盈眶。因为这不仅是我个人的荣誉,而是为残疾人整个群体争光啊!”。是的,常新成从一个坐轮椅的残疾人站起来了,站成了一个大写的人,但他永远也不会忘记,在他的背后,是什么给了他无穷的力量,是什么支撑起了他弯曲的脊梁,是什么让他一往无前,打拼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是党的关怀,是社会的爱心,是他的自强不息。

          地址:(366200)福建省连城县塔背巷6号

         电邮:lizhengganu@163.com

※※※※※※※※※※※※※※※※※※※※※※※※※※※※※※※※※※※※※※※※※※※※※

能人——黄鸿兴

□ 陈则慧

  你信不信,一个1.52米高、瘸了一条腿的男子,在家遭难的关键时刻挑起了一家生存的大梁?

  你信不信,一个1.52米高、瘸了一条腿的男子,曾两年夺得市、县“科学种田能手”的嘉奖?

  他就是明溪县沙溪乡梓口坊村的残疾农民黄鸿兴。

  十七、八年前,曾发生了这么一件令人费解的事:某部门奖励科学种田能手,给了明溪县一个名额,奖品是一部彩电。那时的彩电还是价值不菲的家中三大件之一,尤其是在农村。黄鸿兴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他肯学习、好钻研,他种的水稻,跟他的人一般高,那长势,是他人望尘莫及的,那产量,更是他人望洋兴叹的。他以为,他种的水稻,亩产从1987年的七、八百斤,一下提高到1200多斤,谁有本事超过他的能耐?这彩电,还不是他用五个手指抓田螺,十拿九稳吗?谁也没有想到,奖品居然落入了一个亩产800多斤的“能手”手里,乡村干部出面为黄鸿兴抱不平,经多方交涉还是无果而终,结论是黄鸿兴的产量可能有“水分”。

  有人说得好,不要以为自己身处阳光之中,就觉得生活总是那么美好,不要忘了阳光背后的人。这就是黄鸿兴的亩产达到1200多斤,在获得夸奖之后所没有想到的。

  一个矮个子残疾人,犁、耙、薅,哪一样比人家强?割、驮、担,哪一种比人家棒?但别人种田的本事偏偏就不如他。是健全人无端的妒忌,还是冒名顶替者有“靠山”?至今他百思不得其解。好在他当时除了人,什么都缺,多了台彩电也是多个“摆设”。我能让人家眼红,不也能让人家奋起直追吗,大家都奋起了,粮食不是打得更多了吗?对国家不也是一种贡献吗?

  黄鸿兴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面对的,这绝对不是什么“阿Q”精神,寻找自我安慰。只是人们不知道他的酸甜苦辣,他收获的多,付出的更多,是别人所体味不到的。黄鸿兴活得太苦了,他在11岁那年,上体育课训练时不小心造成右腿下肢骨折,当时因学校的失职,老实巴交的农民没有找老师交涉、也不敢找学校的麻烦。父母只想拖一拖,等有钱了再找医生看。没想到这一拖就造成了他的终身残疾。也因家里实在太穷,小学没念完就辍学了,瘸着一条腿的他跟着父亲、哥哥下地劳动,下河捞沙,哥哥成了家,过上了小日子,他学着开裁缝店,自谋出路。没想到的是,1985年6月的一场车祸,夺去了哥哥黄鸿才的生命。由于家图四壁,发现穷日子没了头的嫂嫂,终于在一年后狠下心,扔下五岁的儿子,改嫁他乡。父母年岁已高,侄儿嗷嗷待哺,总不能“爹死娘嫁人,各人顾各人”吧,侄儿是黄家的骨肉,哪能不管?父母老了,担子理应由他来挑,家庭的重担就这样落在了一个瘦弱的残疾人的肩膀上。

  这个不怕苦、不怕累,不信命、不信邪的人,承受了常人难以承受的压力,关掉了缝纫店,种上了责任田。

  在采访他时,他说:尽管1988年后他种的十亩地,亩产都高达1200多斤,让人羡慕、让人眼红,但谷子价贱,每年虽卖1万多元,但种子、化肥、农药、雇工等一扣除,已去了一大半,夫妻辛苦一年,到头所剩无几。

  都当了“科学种田能手”了,还是一穷二白,说来很多人不信。说起来妻子高胜琴真的跟他有缘,高胜琴1988年从贵阳市的黔西县流落到明溪的乡下,她不嫌弃黄鸿兴个小腿残、破屋穷家,黄鸿兴虽然是借了三四千块“买”到手的,真的是他的人,赶都赶不走。高胜琴嫁到黄家的头一个大年三十,万没想到的是辛辛苦苦种了一年的地,也卖了一万多块钱,在还了债后,二人口袋里总共就剩余两张一元的纸币。那年是怎么过的,至今讲来,他夫妻俩还在心酸。贵州的山村再穷再苦,也不至于过年只有两块钱吧?高胜琴却是一片真心跟着他过上了苦日子,夫妻俩一唱一和,共同挑起了家庭的重担。

  到了1997年,他的事业有了转折点,乡里推荐了5名妇女到永安市贡川镇学习山地养鸡技术,驻村干部推荐了他聪颖贤惠的妻子。高胜琴从养殖培训班学习回来后,又因家底太薄犯了难。学了回来,不办养鸡场不是白学了?要办,本钱在哪里?场地在哪里?那时夫妻再勤劳,对付一家六张嘴,两个上学的孩子,日子不捉襟见肘是不可能的。好在众亲友对残疾人的关爱和支持,堂哥黄立文将准备办事的5000元存款先挪给他起步,叔叔黄玉清将盘井坑口那片50多亩的果园提供给他做立体化养鸡场,连同果园中做仓库的两间房子也让给他做鸡舍。

  妻子教丈夫养鸡,好在黄鸿兴天生脑子好用,一点就通,且一通百通。首批600多只小鸡在他们夫妇俩的精心照料下成功地出栏了,这好吃又好卖的“土鸡”,引起了乡里领导的关注,得到了县残联的支持,接着是第二批、第三批……

  不知道是不是他太争强好胜了,做什么都要做的最好,没有种田的经验,他种得最好;就连娶妻生儿子,儿子还没满月,他就去乡里办了独生证,是沙溪乡第二个办独生证的农民。这次没有一分本钱办养鸡场,居然养出了特色鸡。十里八乡不乏养鸡专业户,但养得最好的当属黄鸿兴。在明溪县城,最好卖的就数他养的“拐脚”鸡,虽说这他人赠的品牌有戏谑的成分,但他养的鸡深受大家的喜爱却是假不了的,尽管他出售的鸡价每斤比别人的多出四到七毛钱,还是好卖。

  在离梓口坊村子一段路的后山,果园、茶园和竹林相间的山坡上,座落着三四处土屋,在果园里、茶丛中、竹林下,到处都是啄食、假寐的鸡。我们见到了其貌不扬的黄鸿兴,真的很难置信,这么单薄的身子,这么踉跄的步履,能一路坚强地行走。

  采访中,笔者说,看了县里为你写的先进材料,好像你所做的一切都很顺?似乎这鸡就是归你们饲养、让你们致富的。

  他听了露出尽是烟垢的牙齿,是一脸的苦笑,你不要只看到我一吹口哨,满山遍野的鸡就能跑回鸡舍,我天生就是一个“鸡司令”。你以为我这里就是鸡的生产“流水线”,一批接一批地往外流?嗨,此中的甘苦,只有我夫妻俩知道。一个人事业的成功真的是一堵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要不是县残联时常关心扶持,给小额贷款;要不是乡里常常关照,信用社支持资金,我俩夫妻就是生了三头六臂,也变不出鸡场来。他指着县残联理事长谢世平,你问问这位领导,不管他是当年在乡里当武装部长包我们村,还是当县里的民政局长,跑过我家多少趟?为我家办了多少事?他不是怕贷给我家的钱还不了,是怕我们办不好鸡场,发不了家。人家都说我家的鸡肉好吃,我家的鸡好卖,那真的叫辛苦钱、血汗钱。就说去年吧,那一批我抓了1500多只鸡苗,养了13天,眼看就要放养山地了,却发现鸡有了毛病。当时我送病鸡到贡川请兽医解剖,由于兽医的一时疏忽,说问题不大。取回南京产的“法氏嚷”给鸡注射,发现边打小鸡边死,这下我夫妻俩都慌了神,我再次骑摩托车赶到贡川,重新请兽医解剖确诊,取药回来,夫妻俩彻夜给鸡注射,实在因为来回折腾耽误了时间,一夜间雏鸡死了四五百只,损失了五千多元。夫妻俩是泪水拌着汗水,在脸上流,身上流,肚子里流……

  死了鸡,是兽医的疏忽造成的医疗事故,有人说可以告兽医,兽医也说你们去告吧,告赢了我就赔给你。

  黄鸿兴夫妇商量了半天,还是觉得应该化干戈为玉帛。他说告了干嘛呢,这一带的兽医,就数他医术最高明,我家想养鸡发财,不靠他能行吗?再说了,花钱、花时间打官司,就是赢了也十赔九不足。不告,心中有愧的他,日后会对我们更加尽心尽责。

  我不知道,他夫妻选择了“宽容”,是对,还是不对。宁愿人负我,我决不负人,这是很中国,很农民的美德。这是老外,尤其是到处贩卖民主法制的“老美”所做不到的。

  勤能补拙,天道酬勤。不是一般的勤,就能补拙;也不是一般的勤天道就能酬的。正所谓,狼要在血腥中不断地拼杀来振奋自己,人需要在苦难的生活中磨练来体现自己。黄鸿兴不是狼,却是经受了种种磨练的汉子。

  这些年,黄鸿兴夫妇养鸡真的是成功了。过去养了五年的三黄鸡,现在又在试养抗病能力较强的广西黄。肉鸡出栏也从以往的一年一万多只增加到了现在的一万五千多只。如果每只平均赢利2-3元的话,年收入还是相当可观的,至少算小康吧。可是,黄鸿兴至今还没将街上的几间老屋拆了重盖,一家人还是蜗居在果园里盖的两三间土屋里。去年是因为侄儿厦大毕业,考上浙大研究生,没想到他侄儿的心跟他一样大,居然放弃了去浙大的机会,另辟蹊径考取了意大利公费留学。据说他是想开阔眼界,意在将来为国家做更大的事,新近就要远行。侄儿过年带着女朋友回来,是光宗耀祖的事,所以他才请人在土屋边上续了一间小“洋房”,为的是讨未来侄媳妇的“欢心”。

  我问他为什么不盖新房子?他居然回答没钱。

  没钱?拥有一个偌大的养鸡场会没有钱?哪个农民不是口袋一鼓就盖楼?他是不是只会赚钱不会花钱的土财主?后来才了解到,近年他赚了一点钱,但侄儿的四年大学,花去了六七万,这次出国留学,不远万里,总还得给一二万放在身边应急吧。而且,为了鸡场的发展,刚买了部微型车,花了四万多。现在他“无证”在乡间开三轮摩托车,老婆拿了驾照,开微型车,也算是并驾齐驱,比翼双飞了。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人们为近年兴起的养殖业给河流造成严重污染而苦恼的今天,也就是这个残疾人每年出栏1.5万多只肉鸡,没有给周边的环境造成任何污染。他办的养鸡场利用了人家的茶山、果园、竹林,鸡吃园中的昆虫、草籽、蚯蚓等野生饲料,鸡粪便便成了果园、茶山、竹林的天然肥料,这能说不是互惠互利的事?这能说不是环保产业?

  最引为黄鸿兴自豪的不只是事业的成功,而是为九泉之下的哥哥培养了一个能为黄家争气的人才。侄儿到现在没去找过他那狠心的妈妈,她在离开黄家之后,也从未来看一眼自己亲生的儿子,从未尽过半点做母亲的义务,所以侄儿一直把叔叔婶婶当做自己的亲爹亲妈。

  还有,这些年,他不但要管自己,还要管别人。他带了四个“徒弟”,其中有残疾,有不残疾的。他都得时时关顾他们的鸡舍,教他们怎么防疫、怎么放养。不厌其烦地把他多年来的养鸡经验和技术免费传授给邻近的乡里乡亲。因为他深深地知道,他曾经接受过别人的帮助,而今应该帮扶别人。

  居之乐,食之乐,爱之乐,是人生的三大快乐。还有一种更高意义上的快乐,恐怕是比寻常的快乐大得多的快乐,那就是理想的快乐、奋斗的快乐、奉献的快乐。

  黄鸿兴做到了,只有一样不近情理,那就是和高胜琴结婚十八年,而且也四十挂零了,至今没去过贵阳,也自然没见过丈母娘。其实,再坚强的残疾人,也有脆弱的一面,爱面子的一面。

  临别时,我问他今后有什么想法,他说:养鸡太辛苦了,但是为了钱,再养个三五年吧,到时改行种花卉,我不是还有十亩责任田吗,种点市面上好卖的花卉,日子会过得轻松一点。你看,我父亲80,我母亲也70了,儿子又不爱念书,给他一点本钱,该干什么就让他干什么去吧。

  看来,他想得很开,绝对不是不要生活质量的“土财主”。虽然眼下他还没有一幢可以炫耀自己身价的新楼房,但他一点也不在乎。人说了,先苦后甜,甜在身,甜在心,甜到头;先甜后苦,苦难挨,苦难尽,苦到底。黄鸿兴算是苦尽甘来,甜味无穷。

   作者供职于福建三明市剧目创作室 专业编剧 肢残人

                   (本栏责编:伙春)

看,窗外的那片绿洲……

□ 余新有

  独处久了,未免寂寞。这时我就乱读书,有时也能受点启发。

  许多年前,我因患脑血管畸形住进了医院的神经外科。那时,我还年轻,喜欢到处乱跑。时间长了,跟医院内很多人都混得挺熟。高干病房内,一位生命垂危的癌症晚期老人日渐消瘦,面容憔悴,精神萎靡不振。见这情景,偶尔我也背着老人黯然神伤。生命这东西实在是太脆弱了!我乱想。渐渐地,我也敢坐在他的床前,一坐就是十几分钟,一言不发,认真倾听,希望能给他带来心灵上的慰藉和些许的快乐。他性格内向,不苟言谈,有时只说近来身体有点不太舒服,晚上睡不好等不着边际的话,让人觉得满头都是雾水。他不时望望淡蓝色的墙壁,又望望窗外渐逝的暮色,有时也能听到老人喃喃自语:“唉!当暮色再次降临时,我就要死了。”何等地慨叹!此时他似乎觉察到了什么,眼帘渐渐垂了下来。然而生命的结束并非老人的想象所能推断,当一个个黄昏再次来临时,他依然活着,只是身体每况愈下。我没敢再扰乱老人片刻的宁静,悄悄离开了他。

     对一个压抑、焦虑、绝望的老人,我能说些什么和做些什么呢?

     在生命早期,多年来他一直苦苦寻找生命的支点,但仍未能躲过癌魔的纠缠。此刻,所有努力后一次次的失败,使他心灰意冷和彻底地绝望。他再也没有了使自己继续生存下去的勇气,更没有想让自己在短短弥留之际生活得更好些的愿望了。他在静静地等着死神的来临。

     一位医学院的心理学教授听到此事后,不忍,便径直驱车来到高干病房,在老人床前坐了半个多小时。望着奄奄一息的老人,教授在老人身上摸了一会儿后平静地说:“很好,起来走走吧,老人家!透过窗外暮色,远方就是一片美丽的绿洲。当您看到这片绿洲时,您的病也就好了。”在场的旁人无不惊讶――怎么能说好呢?但他们都附和着教授的话,说他们也看到了绿洲。

     听完这番話,老人仿佛看到了希望。他神情为之一振,眼放光彩。之后的日子,老人每天除了进食,休息服药和挂完点滴之外,他都尽量抽出时间往窗外远处眺望。

     不久,我痊愈出院了,老人仍住院。我休学在家,闲时便打探老人的消息。后来,得知老人竟然奇迹般地活了8年――只因为教授在老人生命中植入一片绿洲。这在现代医学中是很难解释的呀!我常想。再后来,我又得知,病房窗外远处根本就没有什么绿洲,教授没看见,病人家属没看见,其他人也没看见。

     其实,助人这事说来也简单,有时根本勿需豪言壮语,只要跟着别人认真附和便是了。

     人的一生可以没有很多东西,但唯独不能没有希望。虽然希望渺茫,但他必然永存人世。

     有希望的地方必如绿洲上的春草,年年月月,生生不息。

※※※※※※※※※※※※※※※※※※※※※※※※※※※※※※※※※※※※※※※※※※※※※

一瓶矿泉水的爱情

□ 张 琳

     曾经听惯了看多了恋人的分分合合,不外乎就是因性格不合而导致分手或者是有缘无份而最终没能走到一起,多了一些遗憾,少了一点美满。也因此而疑惑:爱情就这样经不住考验?让想尝试爱情的心只想止步观望,不敢去涉足。直到有一天被一个爱情故事所感动,它没有轰轰烈烈的浪漫情事,只有一份平淡而真实的心灵,是这个故事让我对爱情又有了一丝幻想。

     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女孩和一个男孩:那个女孩是校花,是男生心中的公主;而男孩只是她班上一名普通同学。面对她,他是自卑的,他都不敢和她讲话,更不敢告诉她,他也喜欢她。一次体育考试测验八百米,虽然只有两圈,但对于从小体弱多病的她来说显得异常艰难。她虽也跑完了全程,但已是面色惨白,所有人都知道她现在需要喝水,那些往日里追逐她的贵族男生们纷纷买来了可乐、雪碧等这些在那个年代最好的饮料,她却失望的不予回应。正当她准备离开时,面前突然出现了一瓶矿泉水,她同时看到的还有那男孩因当心而紧张的脸,她微笑又有些害羞地接过了水。

     其实,除了他之外,没有人知道她是不能喝饮料的,因为她患有先天性糖尿病。他是通过平日里的观察与了解知道的,并暗下决心要照顾她,后来,她与他恋爱了,他也始终对她照顾有加;再后来,她嫁给了他,一直生活得幸福甜蜜,他也一直尽力照顾已成为他的妻子的她。

     我想,促成她和他姻缘的正是那瓶矿泉水吧。其实不用太奢华,平平淡淡的爱情才真实,爱情原本不需要任何华丽的包装,平淡朴实日子中的爱情,才能经得起岁月的敲打。爱情需要的不仅仅是浪漫与财富,还需要相互的关心与体贴。

     有人这样比喻爱情:有的爱情像酒,浓烈而易逝;有的爱情像白开水,平淡而长久。我想那个男孩和那个女孩的爱情就是这第二种吧。虽然平淡无华,但却甘甜实用,没有美酒与咖啡的浪漫,只有平淡充实的生活已足矣。

     一瓶矿泉水的爱情,甘甜又清沏,而且长久。

     一瓶矿泉水的爱情,我喜欢;也为此感动不已。

我和LORI

□ 肖爱平

  Lori是我们系的一位英语外教老师,她来自遥远的美国。我认识她并不是通过同学的引见,而是有一次我们在卫生间里偶然的相遇,从此我们就成了好朋友。

  我是福建师范大学外语学院的一位学生,由于身高只有120公分,所以我也非常“荣幸”地成为校园中同学们眼里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当Lori和我在一起的时候,这道风景线更是“锦上添花”,但是她从不介意。她是一位金发蓝眼,皮肤白中透红的女孩。她的身材超出了帅哥们心目中理想的标准尺度。167公分,牛仔裤配件衬衫,青春亮丽……

  虽然Lori和我都在一个校园里,但是我们见面的次数屈指可算,不过这并不会影响到我们之间的友谊。其实不是我们不想见面,而是因为她并不是教我们班的外教老师,所以上课时间几乎不可能见到她;再加上她对待工作的态度快达到了“狂”,这就更难得有机会见到她。记得有一次闲聊时,她说她一旦面对工作就变得精力充沛,但是当她躺在床上的时候就累得快要找不到自己了。当她忙中偷闭的时候我们就会有“约会”。对于我而言,那些我们曾经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我会永远珍藏心中。记得有一次,她和我们一起去森林公园烧烤。那一天是星期六,从师大到森林公园的公交车爆满,在车上她总是用担心的口吻说,“are you ok, AMY”!到了烧烤的时候,Lori十分认真地模仿着我们中国式的烧烤方式,并且现学现用。同时她也向我们介绍了她们国家的烧烤方式与我们的不同之处,如食物的调味,它用番茄汁代替我们的麻油调料……随后我们还教她如何打中国牌, Lori朗朗的笑声吸引了许多周围人们的目光。回校后,Lori还让我教她打围巾呢!

  时间的流逝就像空气的流动一样让人丝毫未觉。圣诞节将要来临的时候,我见到了Lori。她邀请我到她的宿舍并且拿出许多她和她家人的照片给我看。Lori说此时的她好思念远在美国的亲人,虽然这个圣诞节她的亲人不能陪在身边而感到一些遗憾,但是她说有我们和她作伴就不会感到太寂寞与孤单。她说她要在2005年7月份回国,她喜欢到许多国家一边工作一边旅游,但Lori说无论她走到什么地方她会想念我和想念她在中国认识的朋友们。7点多钟了,在我要离开她的宿舍时,她谢谢我送给她的围巾并给我一个拥抱。过了一会儿,她也拿一只又会唱歌又很可爱的布娃娃作为圣诞节的礼物送给我。我知道布娃娃是她从美国带来的,因为在商标的说明上面找不到一个中文。

  度过圣诞节意味着新年将际,学校里也要放寒假。我收到了Lori发给我的Mail说I hope I can see you as quickly as possible after you accepted my Mail 。可是当时我已经买好了第二天早上11点要回家的火车票。我没有赴约,她回家了,我们一个多月没有联系,我真的很想念她。不过当我一想到现在的她能和家人团聚,就像现在的我能和家人团聚一样心中充满开心与快乐,我为她感到高兴。转眼间到了开学的时候,我和Lori又见面了,我们互相有许多话要说,虽然有时我们由于语言不太流利而有所间断,但我们还是你一句我一句的说个没完没了……

时间不可能为谁或为某事而暂停,这是一个永远不可能推翻的真理。2005年的7月份快到了。我知道我的叹气根本不可能挽留住些什么; 我也知道我的心感到惋惜也不可能把握和控制住些什么;我更知道我的心痛也不可能让时间为我而缓慢流动……人生有散才有聚,也许在未来的某个地方我和Lori还可以见面,虽然这种机会似乎遥不可及,对于我而言,这只是对不可能成为现实的一种心愿的美好期待。值得安慰的是现代社会通讯发展的如此迅猛,所以我们还是可以通过E-Mail或其它方式来传达彼此间的思念之情。(本栏责编:光泽)

特别的生日

□ 谢 川

住在深圳福田的时候,我经常到楼下一家福建小餐馆去吃饭。餐馆很小,只十来平米大小,是带小阁楼的那种,店员夜间就住在阁楼上。

它坐落在这个现代化大都市的一条小巷深处。因为相对来说价格便宜,那些租住在附近楼宅里的工薪族和匆忙赶路的行人通常就付上几块钱,随便吃点面食或稀粥,所以小店的生意还挺红火。

那是春末一个闷热的阴雨天,我坐在靠墙的餐桌旁吃中餐。小店墙上吊架里的那台电视机正在播放着美国影片《泰坦尼克号》,我一边吃面条,一边抬起眼睛观望着电视。

旁边那张餐桌来了两个人,是母子俩,母亲看上去三十几岁,小男孩大约八九岁,他是由母亲背着来的。他伏在妈妈的怀里,嘴上一个劲的叫着要去找爸爸。我用目光瞥了他们一眼,心想这孩子也忒骄气了,这么大的人了又是这么热的天气还要妈妈抱;这位做妈妈的也太溺爱孩子了。这样想着,我又埋头吃我的面条,不时抬眼去看电视里的杰克和露茜。

很显然,是影片里那生离死别的场面以及男女主人翁经典的爱情故事让我身边这个小男孩安静了下来,他坐在凳子上,睁着大大的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电视屏幕。小男孩脸色有些苍白,偏瘦。年轻的母亲坐在儿子对面,默默地望着他。少妇只要了一碗米粉,店小二将米粉端上来的时候,她把碗推到儿子面前,轻声说:“乖,快吃,吃完了去找爸爸。”小男孩转脸看着妈妈说:“爸爸到底在哪里呀,找了这么久还没找到,我都快十岁了。”也许是找爸爸的希望太渺茫,或者说电视里的场景更有吸引力,小男孩说完又凝神静气地看电视。

此时又进来了好几个食客,小店一下子便挤得满满当当的了。先前那个坐着看电视的店小二起身去招呼客人,顺手用遥控器关掉了电视机,《泰坦尼克号》从屏幕上倏然消失了。

  小男孩立即扭过头去,以央求的目光望着那个关电视的小伙子。

  小伙子并没有理睬小男孩,他在招呼客人入座。小男孩见店小二不理他,就鼓起腮梆,幽幽地看着妈妈。

  店小二终于明白了小男孩的意思,板着面孔说:“客人要吃饭,不看了!”小男孩仰起头倔犟地说:“我也是客人呀,我要看,让我看吧!我喜欢杰克,我喜欢听那音乐。”

  店小二没再理他,自顾自地忙去了。

  小男孩闷闷不乐地望着一片漆黑的冰冷的电视机屏幕,两行眼泪悄然流了下来。

  我抬起头,正要劝店小二打开电视让小孩子看。小男孩的妈妈一面用纸巾擦拭着儿子的额头和泪水汪汪的眼睛一面轻声对他说:“快吃吧,乖儿子,吃完了我们去找爸爸,他知道今天是你的生日,会给你买好多生日礼物,还有大彩电!”

  小男孩依然眼望着电视机,嘟着嘴说:“我不要大彩电,我就要看杰克。”

  母亲沉默地低下头,眼睛有些湿润,表情很是忧郁的样子。

  小男孩见妈妈不作声了,知道她又在难过,便赶紧乖乖地吃起米粉来,他吃一口米粉,又抬头去望一眼架子上沉默的电视机。

  当我准备付账的时候,无意间看见小男孩那双萎缩的脚:他的一双脚的足髁已经畸形,这男孩原来是个残疾人。

  我忍不住把店小二叫了过来,以商量的口气对他说:“小伙子,今天是个好日子,也是这位小顾客的生日,你把电视打开吧,让我们大家祝他生日快乐!”

主题曲《我心永恒》又响了起来,小男孩的脸上露出了欢喜的笑容……在这阴雨蒙胧的小巷里,那笑容像阳光一样灿烂明媚!

邵武重视解决三种残疾人就业难问题

□杨炳煌

     近日,邵武市残联为了解决残疾偏重、年龄偏大、文化偏低这三种残疾人的就业困难,联系了邵武永祥化工有限公司和腾飞工艺品厂等企业负责人,来到市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与残疾人开展招收适合工种供需见面会,促使50多位年龄较大、残疾较重、文化较低的残疾人走上了工作岗位。

     过去,不少地方的企业都只愿意招收残疾较轻、年纪较小、文化较高的残疾人就业,结果不少残疾人失去就业的机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邵武市残联动员邵武腾飞工艺品厂和永祥化工有限公司等企业留下和腾让出工艺简单、操作较轻松的工种岗位,有的企业甚至同意残疾人把原材料领回家中加工,拓展了残疾人的就业渠道。

     由于这些企业地处绍武市,交通方便,上班灵活,工作简单,所以招工不论残疾轻重,文化高低,不限年龄,而且工资较高,福利较好,因此促使越来越多的重度和年纪较大、文化偏低的残疾人就业,让他们走上了自食其力、自强自立的道路,有效地扩大了整体残疾人的就业面,进一步提高了残疾人的劳动就业率。(本栏责编:伙春)

难以言说的东野长峥

□ 吕奎文

  很多年前我写过的东野长峥现在怎么样了呢?人们很想知道,于是就有了这样一篇新的“东野长峥”。这些年来,东野长峥虽然自称是“没写什么像样东西”,但事实却是,这十多年来他佳作不断,《方法》、《文化周刊》、《看世界》、《文化报》、《工人日报》等名刊大报经常可见他一篇篇文笔犀利见血封喉式的杂文和优美地道的美文,其中不少文章被《文摘报》等多家媒体争相转载,影响不小,已经成为国内知名的青年残疾作家。要知道饱读西方现代派名作的他,心目中的参照系是略萨、海勒、马尔克斯,用著名青年作家沈东子的话说:“你这是书读得太多,被那些大家吓得写不出东西了”。虽然如此,我知道他心里一直在暗暗叫劲儿,所以我毫不担心他真的“写不出来”,也毫不担心他的未来。这里我要说的却是他的生活,生活中的东野长峥。

  在鄂春梅之前东野长峥有过很多女孩,陷入过不止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但最终走到一起的却依然还是鄂春梅,你也可以说这就是缘份或者是命数。鄂春梅是一个来自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的清纯倩丽的达翰尔族的女孩儿,是草原医院的一个小护士,一米六四的身高(可谓黄金分割线),苗条俊秀的身材还有俏俏的脸蛋儿让东野长峥一见钟情。如果事情仅此而已,那么会是一场很顺利的爱情故事。可惜不是,那个“如果”之外的事情就是,鄂克梅是个双下肢截肢的残疾女孩儿,16岁时因为送一个找不到家的老太太耽误了回家的班车,遇上暴风雪,在零下四十多度的雪原上走了三天三夜才遇上民工获救,这个勇敢的女孩因此失去了双腿。经过顽强的术后康复训练,这个女孩儿穿上假肢走得和健全人一样好,不知情的人如果不仔细看,根本看不出真相。一个手扶双拐的男人和一个双下肢截肢的女孩,如果走到一起,生活会面临怎样的艰难。东野长峥十分清楚,也正因为如此,他忍痛多次把热恋中的女孩儿送回了草原,可每次又都忍不住又将女孩儿叫了回来。他还清楚地记得他们最后一次“分手”时的情景。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的下午,他把女孩儿送到西直门火车站后一狠心一跺脚就转身走了出去。走出车站不远,他鬼使神差般地又回到了车站,一是想给女孩儿送条围巾,二是想看看女孩儿此时此刻在干什么。到了车站,他一眼就看见女孩儿正趴在车站公厕的墙上哭得雨打梨花。他一阵心痛,走到跟前抱住女孩儿,本想说我是给你送围巾的,可说出口的话却是咱们回家吧。女孩儿就乖乖地跟着他回了家。从这以后,他断定这就是他要一生相守的人了。从此,他觉得爱就是心痛,就是牵挂,就是担心。他和很多女孩分过手,分手的时候他也是和女孩哭得一塌糊涂,但过后也就完事了。可这次不同,他总是担心这个草原来的女孩子要是离开了我可怎么办啊,她那么柔弱,那么依赖他,那么孤独,唯一的办法就是把这女孩永远地放在身边藏在心里。于是他们结婚了。

  婚后十年,在过够了浪漫悠闲的二人世界的生活之后,他想到了创造生命这件事。由于自己残缺的生命,他对这件事十分畏惧。他曾经写了一个小说《飘逝的金牛座》,说的是一名高级知识分子一心想生一个小爱迪生的故事,结果却生了一个傻儿子。他怕万一自己不吉利的笔弄假成真,因此下定了决心,万一孩子有点什么问题,就立即结束孩子的生命。他不想让一个生命再去承受残酷的命运。他做好了万一的准备。于是一个叫做宝宝的孩子就此孕育了,时间是2002年11月,先是伊拉克战争,后是非典,宝宝的生命中充满大风大浪。鄂春梅这时表现出了草原女儿的坚强,在怀宝宝期间,她一个人依然照料东野长峥的生活,给他做饭给他收拾屋子,做全部的家务事。电视上美伊越打越热闹,宝宝在妈妈的肚子里也越来越沉重。这时,鄂春梅从早市上买回来的菜已经拿不到二楼的家里了,东野长峥想出了一个奇妙之法,他在绳子上拴一个小勾,然后放到一楼,楼下的鄂春梅就把菜挂到勾子上,东野长峥在楼上把菜拽上来。天气越来越热了,鄂春梅的玻璃钢假肢密不透风,夏天对她就成了一种酷刑,一不小心,湿热的残肢就会磨破出血,在屋里春梅拖着越来越大的肚子脱掉假肢跪着做饭炒菜,这个情形如果拍成电影,会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杰作。电视里的伊拉克战争刚过高潮,非典就来了,涿州是个有名的重疫区,这下子连出门都成了问题,他们只能在单位的院子里透透空气,听听鸟鸣。由于鄂春梅已是三十多岁的高龄产妇,他们几乎做了所有的产前检查。鄂春梅买了一大堆优生优育的书,终日研读不止。这对顽强的夫妇终于迎来了宝宝诞生的日子:2003年8月9日,一个健康的小男孩儿出现在这个并不美好的地球上,东野长峥这才长出了一口气,终于躲过了“金牛座”迎来了幸福的小狮子座,一个极美好的星座。转眼到了2004年8月,宝宝一周岁了,对于东野长峥和鄂春梅来说,这是一个一生中最艰难的不堪回首的一年。宝宝四个月时大病一场,在北京儿童医院住了一个星期才好,宝宝五个月以前无数个不眠之夜,宝宝感冒发烧时的担惊受怕,洗尿布看孩子值夜班所有这一切都得到了超值的回报。宝宝一岁零十五天时,身高86厘米,胸围53厘米,头围49厘米,体重27斤,并且虎背熊腰,肩宽背厚,天庭饱满,地阁方圆,聪明伶俐,抱到街上回头率达80%以上,各方面指标均超过中国孩子的正常值,达到2岁孩子的水平。看到东野长峥,他嘴里都是宝宝的“事迹”:宝宝没满月时,一个蚊子落在身上被自己的小巴掌打死在手里,有小手上的死蚊子为证,宝宝没满月时自己在小脚脖子上围了一个小红线圈儿,姥姥认为吉祥之至:宝宝的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都可圈可点,你做什么不用教他,小眼睛专注地看一遍就会,一岁的孩子开电视电脑音响全不在话下,他还能对很复杂的事物发笑,像个顽皮的小学生。对所有这一切,东野长峥都满意和无话可说。他衷心感谢上帝。

  宝宝之所以如此出色,除了东野长峥津津乐道的“老东家的优良品种”比如东家三兄弟身高都在一米八二之外,鄂春梅同志的“科学喂养”功不可没。这姑娘真的是看书养孩子,零岁到六岁的食谱,孩子什么时候吃,吃什么样的辅食,一岁的孩子每天都专给他做不同样的面条、粥、饺子,补钙就更不在话下了。二十四小时全天侯的精心看护,让这小家伙得到了比一般孩子更多的爱。各种有关优生优育的书,现在鄂春梅的书柜里就有四五十本。东野长峥看着这个一心扑在孩子身上的小女人,深深感到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人家因为自己扔掉了工作成了家庭妇女,再不让要个孩子,岂不自私透顶?对东野长峥来说要不要孩子原本是无所谓的,但现在,孩子成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

  除了孩子,他还有了房子,他把单位分的一室一厅做了适当的变动,在院子里又盖了小房子,变成了两室一厅,终于有了自己的书房兼客厅,他还为孩子准备了一个房间,又买了全套的原木家具并进行了简单的装修,还在自家门前圈了个小院子,夏天种点“环保菜”给儿子吃,看着自己亲手种的小白菜一点点长出来,他心里充满了农夫般的喜悦。他感到毛泽东真是一个聪明绝顶的人,他知道中国人对土地的热爱,谁给了中国人土地,谁就拥有了天下。他用天下的土地从农民手里换来了天下,“天下”到手又全部收了回来,你能不说他聪明绝顶吗?。东野长峥用了三四年写作上的“休眠期”,把自已的生活打理了一番。

  在最近四五年的时间里东野长峥很少写东西了,因为他突然觉得自己的一片爱国心并没人需要,他感到幻灭。现在,他重新又收拾心情,准备“重出江湖”。打算再继续写一些思想性的文字,把他的小说写成写好,这是他对朋友沈东子的承诺。他不能让沈东子失望。他认为一个人首先要过好自己的日子,才谈得上事业。你认真活过、爱过、恨过,用全部的生命感受过自然,感受过夏天微风吹拂的麦浪时的欢喜。这一切比圈子里的承认,比什么鲁迅乃至诺贝尔文学奖还要重要得多,真实得多。他觉得只有活过爱过恨过,才能对生活有所感悟,才能写出真正好的东西来。

  我知道俗世中的东野长峥过着平静的生活,但他内心并不平静。你所看到的那个平庸的小男人并不是真正的东野长峥。真正的东野长峥内心沸腾着火一样的激情。总有一天,那火会喷涌而出猎猎燃烧。我相信并期待着那一天。一对像东野长峥那样身体都有残疾的夫妻俩比正常人一点也不差地生活,我觉得这并不比他写出了多好看的作品差多少。现在东野长峥只有做了生活中的强者,才能成为艺术上的强者。这是普遍规律。总之,能自己好好地过日子,干嘛要依赖别人呢。在这点上,东野长峥是干得不错的,然而我最担心的是我的许多残疾朋友还没有很好地做到。

  (作者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东技术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金苹果艺术写作服务中心主任)

  电话:020—31929823 (本栏责编:光泽)

农村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思考——基于优势视角

香港理工大学硕士 □ 杨洪斌

  内容摘要:在我国6000多万残疾人中,农村残疾人高达4800多万人。如何关注他们的需要,反映他们的心声,为他们提供优质的服务,以使他们早日融入到社会发展进程中来,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促成真正的包括农村残疾人在内的和谐社会的实现,这是社会工作者必须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与以物质“救济”、“救助”为手段、脱贫致富为内容的传统农村残疾人工作不同,“优势视角”这一社会工作新理念为我们提供了开展农村残疾人社会工作新思路,相信也为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和实践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

  关键词:农村;残疾人;社会工作;新残疾人观;优势视角;和谐社会

  作为一门倡导“助人自助”的实践性学科,社会工作在其服务过程中展示出强烈的价值色彩。对这一点,已经有多位学者曾作过表述,如王思斌在其著作中引用西方学者的说法,称社会工作者为“价值注满的人”?[1]。朱志强认为社会工作的实质在于其“道德实践与政治实践”,认为社会工作是一个充满人文价值色彩的行业,应把人的尊严、其与生俱来的价值和权利都放在一个极高值高度来看待,而剔除掉了价值因素的社会工作将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工作[2]。阮兴邦则更进一步地提出了社会工作必须坚持“强价值介入”,因为“那将有助于获得对研究对象的更确切的理解”?[3]。然而,当面对着农村残疾人这一特殊的弱势群体,甚至说是“弱势人群中的弱者”的时候,作为社会工作教育者与研究者,我们必须深刻内省,社会工作将何为,及何以为?

  本文将对传统的农村残疾人工作做一番反思,进而尝试着以“优势视角”这一社会工作新模式为基点,就如何开展农村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相关问题作简要的讨论。

  ?一、传统农村残疾人工作:阻碍因素与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对农村残疾人工作的重点主要着眼于物质的救济与救助,比如基本上是按年度进行的生活困难者临时性救济,危房改造等。近年来,有关政府部门转变观念,调整思路和工作方式与内容,变“输血”为“造血”,积极扶持扶助农村残疾人从事种、养殖业,走“公司+农户”式的生产基地模式;同时,还加大了针对农村残疾人的技能培训、就业、康复等工作的力度,所有这些工作的确使或有助于使部分农村残疾人摆脱贫困状态。

  但是,实习中可以切身体验到的是:以政府部门为主导的农村残疾人工作的进展明显地受制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肘。这些因素有:1、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城乡社会结构的“二元对立”,以及过去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构建过程中存在着的缺陷,造成了政策上对农村残疾人的关注和扶持力度远远小于城镇,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黄黎若莲曾讨论了“中国式的剩余福利制度”的特征与表现[4]。2、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一,部分财政拮据地区难以拨付更多资金用于发展农村残疾人事业。3、由于认识和观念的差异,各地为农村残疾人提供的扶持与优惠等措施差别较大,如H市10个区县中,截止2004年底,宣布免除农村残疾人农业税的仅有1个县,更多的农村残疾人还要继续负担农业税及其它费用,延迟了他们脱贫的步伐。4、信息渠道不畅,对部分农村残疾人特殊情况的调查摸底尚有不甚明了之处,不少迫切需要救助的残疾人并没有得到更及时的关注等等。

  在此背景下,政府部门的工作效果如何呢?从各种途径获取的信息来看,截止2004年底,我国尚有贫困人口2610万人,至2003年底,贫困残疾人口为1065万人[5]。对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的情况,我们不难发现农村残疾人脱贫的速度远远低于非残疾人口,以H市的情况看,在其25万残疾人口中,目前尚有2万多农村残疾人处于贫困线之下;而全市农村残疾人的文化程度未达到小学文化程度的高达70%以上这一事实,也为计划开展的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造成了困难。

  尽管尚有不如人意之处,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前述资料提供的数据仅仅是一个变动中的数字。随着党和政府对农村残疾人工作力度的加大及各项政策的出台,会有越来越多的农村残疾人摆脱困境,走上幸福生活之路。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我认为必须对过去工作中的一些问题作出反思,以期能从中获取今后工作中可借鉴的内涵。这里仅就四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扼要的概括性表述。

第一,重自上而下而轻自下而上。我国历来重视自上而下地开展残疾人工作,有关政府部门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各类社会职能,包揽一切。这种局面,到目前仍然无彻底地改变——即使在二十世纪八0年代中期以来政府部门已经开始了职能转变的讨论,并尝试着摸索建立一种“小政府,大社会”,以及“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可行模式。目前,政府部门独立承担残疾人工作的难度日益凸现,来自社会底层要求发展与共享的呼声也越发强烈,动员一切社会力量开展助残工作日益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但真的能就此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吗?有一个很简单的小测验,那就是对一个农村残疾人中自发形成的自助互助组织及其活动持何种态度。答案并非简单的“支持”与“反对”,因为深究后的结果是截然不同的。或许有人会问,我们不是有民政、残联、劳动保障、共青团、妇联等政府部门和组织吗?这些部门和组织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不就是代表全体残疾人的利益,反映残疾人的各种需要,为不分城乡的残疾人提供各种福利服务,维护他们的利益并使他们的利益最大化吗?少数残疾人为什么还要成立自己的小团体呢?这类小团体的存在有必要吗?它不会成为政府部门和组织开展工作的阻碍吗?它会不会成为少数农村残疾人谋取私利的工具呢?等等。相信我们每个人的答案不会完全相同。或许我们对“自下而上”的意义的理解满怀迷思,或许我们在认识上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如果选择的是充满排斥和敌视的答案,那恰好能说明我们对“自下而上”认识的本质,即我们仍然认为只有政府部门才具有推动农村残疾人工作的“资格”。

  第二,重物质救济而轻精神需求。长期以来,农村残疾人工作的重点停留在临时性救济、物质救助方面,这种做法的缺陷是众所共知的,比如无法引发根本性的改变,养成“福利依赖”等。当前,有关部门提出了应优先解决培训、就业、康复等农村残疾人最迫切的需要,这种做法无疑是正确的,但同时也遗留下诸多隐患而成为一个问题。为什么是一个问题呢?理由之一在于无差别化服务,即不能针对不同残疾类型的、不同残疾等级的农村残疾人而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的风险,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无差别的服务就是无效的服务,况且还是那种无后续服务政策与措施作保证的无差别服务;更进一步的理由在于这种做法依然是以脱贫为根本目标的,一如既往地沿用了满足物质需要的传统做法,而忽略了农村残疾人的多样式、多形态的精神需求。或许很多人会说:物质需要的满足会直接提升人的精神状态。对这一点,我可以举一个不恰当的反例:高楼大厦的耸起必然会消除人们精神上的空乏。令人遗憾的是事实并非如此。注重物质救济的实质,我认为是对待农村残疾人的观念问题。不能完全说这种观念是错误的,但它确实使农村残疾人工作陷入到一个“救济——依赖——再救济”循环往复却维持低效率与低效益的非良性状态。

  ?第三,重个体发展而轻社区建设。长期以来,有关部门帮助农村残疾人工作的落脚点是个人(以及家庭)。人们普遍认为,只要提供免费的技能培训,残疾人学到了一技之长后,就可以如愿以偿地找到适合的就业渠道,从此过起安稳与富足的生活;或者是只要为残疾人建起了医疗康复设施(站所),他们就一定会顺利达到康复最优状态,开始一种与健全人并无差别的全新生活。这些认识都是不确定的,因为忽略了一个重要因素:社区或社区环境建设。农村残疾人是生活在一个相对狭小的社区环境中的,其中既有同情、理解、关怀,也有歧视、偏见、排斥。对此,我在实习期间有深刻的体会。不改变农村残疾人生存的社区环境,不消除遏制农村残疾人健康成长的不良习气,他们真的能自强自立起来吗?事实往往是这样的:接受了免费技能培训的残疾人,依然没能在社区中找到适合的就业岗位;设施配套齐全的康复站(所),却没有残疾人前往接受服务,这实在是令人遗憾的事情,但足以令我们反省缺憾是如何发生的。

  第四,重扶强而轻护弱。近年来,相关政府部门从输血向造血的转变是正确的,但伴随而来的问题是:扶强助强,反而有减低了关注与关怀农村残疾人中的“弱者”的可能性。或许我们这个时代需要对残疾人中强者的讴歌与大力扶持,因为他们自强不息,堪称典范与楷模。但是,考虑到残疾的类型、等级等实际情况,对那些终年卧床不起、大小便失禁、却又乏人照料的人们,对那些患有先天智障或精神疾病而难以生活自理的人们,对那些肢残、视力残疾程度较严重而丧失了劳动能力的人们,我们将何以待之?弃之不顾是不合适的,但这些年来在这些类型的残疾人的照顾方面,我们究竟做了多少呢?难道我们真的要沦落到一个无贡献者是无用的、亦即是“残废”的尴尬伦理怪圈中并饱受责难吗?

  上述各种观念冲突将继续长期存在,迫使我们不得不面对“消极的福利观”与“积极的福利观”之间的艰难选择。但应清醒地意识到,那种重自上而下、重物质救助、重个体、重扶强等不恰当观念不仅阻碍了我们进行新的尝试,更严重的后果还在于延缓了农村残疾人回归社会、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过程,以及党和政府所倡导的共建和谐社会这一远大目标的实现。

  二、优势视角下的农村残疾人观

  本文所说的关于优势视角的观点,主要来自Dennis?Saleebey所著的《优势视角——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模式》一书[6]及其启发。

  总的说来,与以问题为本的传统的残疾人工作理念不同,优势视角展示给我们的是以优势为本的价值理念,恰好弥补了前者的严重缺陷,对我们理解和研究农村残疾人工作提供了富有魅力的合理的解释。以我目前的理解,这两种价值理念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并直接表现在以下诸多方面:

  第一,我们如何看待农村残疾人?提及农村残疾人,很多人头脑里冒出的有可能是这样的形象:面容萎缩憔悴、浑身邋遢肮脏、眼神里充满着祈求……接近他们,很多人心理上会发生恐惧、恶心一类的不良反应,避之唯恐不及;心地善良的人们或许会掏出点钱来“施舍”一下,然后庆幸着离去。在传统观念的刻板印象中,农村残疾人一向被认为是弱者,甚至是“弱势人群中的最弱者”,但他们孱弱的根源在于自身(个人化取向)而非环境与社会因素。他们仰赖家人的鼻息,依靠国家和社会的救济,苟延残喘,碌碌无为,他们不求上进、不求改变自身的困境,对家庭和社会无丝毫的贡献的同时,却耗用着大量的社会资源。因而对农村残疾人的极端看法是:农村残疾人是不值得同情的人、是福利的依赖者、是“残废”而无用的人,因为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已经不可能为社会创造价值。

  优势视角则不同,它反对问题为本的观念与病态学词汇的滥用,因为这样的做法,除了刻意地“刻画出了一幅并不可爱的图画”之外,还制造了标签并使标签固化,强制规定了农村残疾人的“主要身份”,导致了“其社会声望或地位”的实际上的被贬低(p7),从而限制了他们的行为与思考能力及改变的可能;换个角度看,这种做法的恶果还在于它制造了社会成员对农村残疾人的恐惧与抗拒,造成了农村残疾人的日益边缘化状态。因此,优势视角的理念指导之下,我们首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去标签”,纠正社会对他们的不良印象与评价。优势视角相信每个个人(必然包括农村残疾人)都有优势,都有他们的财富、资源、智慧和知识,优势视角所要做的就是要甄别且尊重这些有可能用于扭转不幸、对抗疾病、消除痛苦、达到目标的力量和资源。事实上,在优势视角的观念指导下,我们会轻易地寻找到农村残疾人身上的诸多优良品质,比如身残志坚,具有的顽强的意志和非凡的毅力,自强不息并为之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的代价;等等。

  必须提及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抗逆力”(resilience),这是一种农村残疾人面对生活磨难时作出反应、进行抗争的能力,是一种应对困境的能力,同时也是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身处逆境中的人们迎接着自己的需要和挑战,并培养出了自身的能力、知识、洞察力和优良品德(p16-17)。对这一点,相信与农村残疾人有过较长时间的接触后的人们是能体会到的。

  第二,我们如何看待农村残疾人所面临的挑战?与传统的观念中把农村残疾人看成是问题成堆且难以有效克服的人的观念不同,优势视角喜欢使用“挑战”(challenge)这一概念。我认为,挑战而非问题这样一种表述本身所反映出的恰好是两种理念之间的对立:优势视角认为人们在其以往所经历的悲剧中,学习了技巧,培养出了忍受和承受生命之重的能力;在遭遇人生挑战的时候,即便带着惊恐、颤抖,乃至留下伤痕,但挑战过后留存的是深深的成就感,并为他带来别人的尊重(p20-21)。

  这里可以举一个实例。主人公是一位年仅18岁的下肢严重残疾女孩,离开轮椅的她只能双手扶地挪行。她从没在学校里接受过一天正规教育,却通过电视屏幕下方的字幕认识了不少汉字,并能书写信件;她辛辛苦苦编织的手链等小手工艺品,虽然在某些人眼里成了“垃圾”和“污染环境”的罪证,但并未阻止她克服自身的困难来到几十公里外的地方参加手工编织的培训。设想一下,如果我们屈从传统,把她作为一个“问题”、累赘、包袱,而不是一个正面临着艰难挑战的命运抗争者,我们将会作出反差多么巨大的评价和举动呢?社会工作者应鼓励农村残疾人正确认识挑战、勇敢面对挑战,并使这种理念扎根于他们的内心深处,成为他们的自觉意识与行动。

  第三,我们如何开展农村残疾人社区工作?传统观念仅仅看到了政府部门的工作(他们习惯性地认为政府部门是开展农村残疾人工作中仅有的也是唯一的力量),即使这一工作的社会效益与所支出的社会资源相比并不令人满意。导致这种局面的根源恰好在于它忽略了蕴藏于社区及居民中的力量。优势视角认为,所有的社区都充满着资源,“在每一个环境中,个人、集体和团体都有一些东西可以付出,都会有一些别人急需的东西,如知识、勇气、才能,或时间与地方”,问题在于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这些资源通常“大多都不被利用和开发”,致使具有巨大的、可以利用的精力、主意、才能和工具的“宝库”被抛弃并被视为一文不值(p23-24)。因此,“向社区赋权”成为我们不得已而为之的重要选择,这也使得社区层面上的农村残疾人工作更具意义和挑战性。

  第四,我们如何认识农村残疾人社会工作与工作者?如Dennis?Saleebey所言,传统的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立足于这样的假设:案主之所以成为案主,是因为他们有瑕疵、有问题、有病理和疾病(p6);而(社会工作)专业人士借助一个诊断、一次评估或一份文档,轻而易举地对案主作出了“审判和判决”,根本看不到案主的希望、憧憬和价值(p21-22)。优势视角指引下的农村残疾人社会工作是对传统社会工作实践的一次戏剧性飞跃,其实践则要求我们以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农村残疾人、他们的环境和他们的现状:不再是孤立地或专注地集中于他们面临着的种种问题,而是把目光投向可能性,去看他们的“希望和转变的种子”。优势视角取向的实践意味着:作为社工所应该做的一切,在某种程度上要立足于发现和寻求、探索和利用农村残疾人的优势和资源,协助他们达到自己的目标,实现他们的梦想,并面对他们生命中的挫折和不幸、抗拒社会主流的控制……这一视角强调人类精神的内在智慧,强调即便最可怜的、甚至被社会所遗弃的人都具有“内在的转变能力”(p.4)。在此基础上,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发生了改变: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具有专业优越感的专家、领导者、指挥家,而是农村残疾人生命历程中的患难与共者、合作者与同行者,以及改变现状过程中的倡导者、宣传者。

  十分有必要提及的是近年来我国学者对“新残疾人观”的讨论,限于篇幅,这里不再展开,但我认为也应进一步思考的是优势视角下的农村残疾人观与“新残疾人观”的异同。

  三、关于农村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几点构想

  基于优势视角的理念,本文尝试对如何搞好农村残疾人社会工作做如下构想,这种构想包括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积极与相关政府部门沟通。通过沟通,宣传“以优势为本”、“以残疾人为本”、“没有农村残疾人的和谐社会不是真正的全面和谐的社会”等社会工作的新理念以及社会工作新方法,从最大程度上赢得各部门政策和资源上的支持与合作,共同推动农村残疾人福利服务。

  第二个层面,积极开展农村社区的宣传教育。这种宣传教育的重点既可以面向广大农村残疾人,也应是社区意义上的,我认为后者更合适当前的情况。通过宣传教育,在农村社区中发掘蕴含其中的优良文化传统,弘扬关注、关怀、帮助残疾人及残健和谐同行、平等共享的良好社会风气,努力消除针对农村残疾人的歧视与偏见,齐心协力,为残疾人全面健康的发展创造一个适宜的区域环境。

  第三个层面,积极调整社会工作专业发展方向与策略,积极探讨农村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有效方法与模式。在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理念、理论的指导下,加大对农村残疾人群体的生活现状、社会需求的实地调查研究和研讨力度,以此作为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契机。需要作出解释的是,本人认为优势视角确实拥有着传统工作方法所不具有的魅力,但并不意味着优势视角是唯一合理的理论与模式。如果在我们的实践工作中,能结合社会工作其它理论如社会支持网络、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社会资本理论以及“持份者”等概念,相信会为社会工作者提供源源不断的思维新活力,以期探索出富有成效的、适合我国本土的农村残疾人社会工作新模式,为广大农村残疾人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并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进程。

  参考文献:

  [1]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2]朱志强,《社会工作的本质:道德实践与政治实践》,《华人社会:社会工作本质的初探》,八方文化企业出版,2000年;

  [3]阮新邦,《批判诠释与知识重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4]黄黎若莲,《边缘化与中国的社会福利》,商务印书馆,2000年9月第1版;

  [5]Dennis?Saleebey著,李亚文、杜立婕译,《优势视角——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模式》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

  [6]引自:亚太9国专家共同研讨“农村残疾人扶贫工作”,来源:http://news.xinhuanet.com/,2004年10月27日;

  注释:对残疾人观进行探讨的文献并不多见,以“新残疾人观”为名的文章更是凤毛麟角,仅有丁启文、奚从清两位学者做过这方面的讨论。其中,1、丁启文,《新旧残疾人观种种》,1999年11期。文章中谈及旧残疾人观是在漫长的渔猎社会和农耕社会形成的,提出了“'平等充分参与’对残疾人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解放。”;?2、奚从清,《论两种不同的残疾人观》,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文章中对旧残疾人观的持有者提出了批判: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往往不把残疾人看作是事实上的公民,把实现残疾人公民拥有的权利看作是对他们的“恩赐”或“施舍”。这主要是对残疾人拥有的人权、尊严缺乏认识。如果认为残疾人只是被恩赐、被施舍的对象,那就在事实上剥夺或至少是忽略了他们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权利。这不但有违事实,也违背了人道主义原则。

农村残疾人渴望平等参与

□ 赵林祥

     写下这题目,顿感手中的笔异常地沉重。众所周知,中国有6000万残疾人,农村残疾人占85%以上,在中国的残疾人事业创业十多年来,一直以“平等,参与,共享”为残联工作的主旨。但作为占全国残疾人绝大多数的农村残疾人这一群体,是否真正地享受到了“平等,参与,共享”的阳光?

     案头的一组数字,令人心情沉重,在2003年10月召开的全国第四次残疾人代表大会代表概况中,残疾人及残疾人亲友代表374人,占代表总数的72.9%,而身为农民的农村残疾人代表仅仅3人,占代表总数的0.6%,5000多万农村残疾人在中国残疾人全国代表大会上占不到百分之一的比例,这说明了什么?

     笔者有幸数次参加省市残联代表大会,作为农村残疾人,一直很用心地留意着农村残疾人在代表中所占的比例,最终也只能扼腕长叹,因为在农村残疾人代表占比例最多的城市级残联代表大会上,也从没超过5%的比例。

     去年,中国残联宣文处筹备成立中国残疾人作家联谊会,笔者作为西北地区为数不多的聋人作者,也曾非常荣幸地收到了邀请加入联谊会的通知,并得到“待开会日期确定后,另行通知赴京参加会议”的许可,那知眼巴巴直等到了鸡年元旦过罢,才知道联谊会已开过,收到印着会长、秘书长、委员名单的公函,可我至今不知道自已是否被允许加入该会。

     带着诸多的疑问,数次请教残联的“当家人”及工作人员,得到的是无可奉告地神秘一笑,后来还是一位在残联工作多年的残疾文友,对我这孩子般幼稚的举动表示了同情,并委婉地告知了一些不为残疾人所知的内幕:

     原来,各级残联开会都以节省经费为前提来确定参加会议的人数,如果与会者是城镇户口的残疾人,大多有正式工作,即使在效益差劲的福利工厂,报销几十元的旅差费,也没啥问题,而农村残疾人参加会议,按国家规定,不仅要报销来回车费,还得按每天每人发给20元误工补贴。本来在中国残联及各省市县残联的成立大会上,农村残疾人代表都在10%以上,有些地区甚至超过20%;但会后的结算中,因补贴农村残疾人代表的旅差费,使会议经费超出了预算,超出的政府又不管,残联只得自垫。这对各项经费本就捉襟见肘的残联来说,便成了一种负担。以后,从中央到地方,皆都学“乖”了,连中国残联都把农村残疾人代表的名额压到了0.6%,省市县就甭提啦,说不定有一天,或许下届的中残联五代会上,农村残疾人只能仰天长叹!

     中国的残疾人事业以“平等,参与,共享”自喻,以公平公正,能让6000万残疾人满意和信赖的前提来说,残疾人代表应该以所占的比例来确定,对没有工作,又享受不到低保的农村残疾人来说,本身就比城镇残疾人付出了诸多本不该付出的代价,不应该剥夺他们反映呼声、参与残疾人工作的愿望。

     当然,农村残疾人中很少有象王树明、李端、邰丽华这类事业有成的佼佼者,但他们中也不乏自强不息的强者,把生活困难,因地域偏僻讯息不灵成就不了大事业的农村残疾人和衣食无忧、身居都市的城镇残疾人放在同一起跑线上,这本身就有失偏颇,打个比方:城市残疾人在亲友的接济下买台电脑,上几天培训班,就可以坐在家中上网淘金挣钱;农村残疾人谁有这个机会,即使贷款买台电脑,到哪儿上培训班,就是去城里学会电脑,钱欠了一屁股,回家后或许没得信号……

     在城镇飞速发展的社会变革中,农民付出了重大的代价,牺牲了诸多本该属于他们的利益。基于此种社会现实,近年来,党和国家一直把农村工作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年年提到“三农”问题,提倡构建和谐社会。残疾人事业也应以和谐社会为终极目标,只有农村残疾人平等地参与到各级残联的工作中,这才是和谐与共享!

  地址:(722400)陕西省岐山县大营乡讯导村 (本栏责编:伙春)

对人工耳蜗的几点误解

□ 林 群

  我长期从事人工耳蜗的调试工作,对人工耳蜗有所了解。为了纠正一些聋人朋友及家属对人工耳蜗的错误认识,我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简要谈谈一些体会:

  人工耳蜗是一种为重度、极重度或全聋的成人或小儿恢复或获得听力的一种电子装置,此装置能把声音信号转变为电信号直接刺激听神经纤维,从而产生听觉。那么,对人工耳蜗存在有哪些认识上的误区:

  1.以为人工耳蜗可以完全取代真耳

  这是不可能的。人体的耳蜗构造复杂,声音是由空气传到鼓膜经听小骨传至内耳,引起内耳毛细胞和听神经纤维一系列的振动、变化,最后传到脑中枢就产生了听觉。而人工耳蜗是把声音信号变为电信号直接刺激听神经纤维,从而产生听觉。这两个过程和原理是不同的。虽然人工耳蜗给耳聋患者提供了听的感觉,但人工耳蜗毕竟不是真耳,不能完全模拟正常的耳蜗功能,电极导联数目的限制以及电声听觉的差异,使得人工耳蜗植入患者获得的有用的听觉信息范围是有限的。

  2.以为装上人工耳蜗装置就可以马上听到声音,恢复听力。

  其实,一般我们会建议患者在做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前,接受3—6个月的助听器的试戴和康复训练,这将对术后的康复和调试有很大的好处。人工耳蜗只是提供听力,但不能提供声音的含义。患者对声音的理解,对声音的快速反应都需要到康复机构进行专门的听觉语言训练,只有这样才能尽快恢复听觉和语言能力。个别聋儿家长在给孩子做完人工耳蜗手术后就带他回家,结果几个月后未见听力有好转,就以为是手术没做好或产品质量不好,其实这都是不了解人工耳蜗知识的表现。

  3.以为只要听力有问题都可以安装人工耳蜗。

  这种想法是不对的。人工耳蜗是一种高科技生物医学装置,它有严格的适应症要求。首先要求患者双耳属于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配戴助听器并进行听觉语言康复训练无效或效果很差;无手术禁忌症;通过一系列人工耳蜗相关医学检查没有任何问题等等。对于青少年和成人,还要求能口语/听声交流或唇语交流。一般我们提倡人工耳蜗手术年龄是越小越好,对于没有语言能力的从10个月—5岁为最佳,如果年龄在30岁以上,由于听神经退化甚至萎缩,即使安装人工耳蜗也不会有明显效果。

       (本栏责编:石文)

  组稿人的话:夏日的艳阳是火辣辣的,同人们的心情也是一样的火热。因为我们迎来了《同人》出刊满百期。朋友们,在这大喜的日子里,福建医科大学心理咨询员丁闽江也加入到“心桥”栏目志愿服务的队伍中来。丁闽江的联系电话是:13235900550,他愿与朋友们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做朋友们的知心朋友。同时在这火热的日子里,让我们共同励练完美个性,注重用健康的心理与人交往,共享美好人生。

  本栏目组稿人:马新宇 通讯地址:(350025)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达明路138号新村8座306  

  “心桥”栏目Email:m333@163.com(请注明“心桥”栏目收。)

  “心航工作室” Email:xinhang99@126.com (请注明“心航工作室”收。)

励练完美个性

——如何使你的个性在交往中游刃有余

福建师大心理学专业  □谢姗姗

  社会心理学家们认为:在人际交往中,一个人的人格魅力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他的人际吸引力。良好的性格是一个人内在美的展示,是产生持久吸引力的源泉。拥有良好的个性,在人际交往中才会受到别人的青睐。与此同时,自己也能够产生心理上的愉快的情感体验,进而建立起自信心,拥有良好的自我形象,获得成就感。反之,不良的个性则会成为你人际交往过程中的绊脚石,具有不良个性的人常常会在不经意间陷入孤立无助的境地,进而产生失落、苦恼、痛苦等情绪,对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以及心理健康造成很大的影响。

  曾任美国总统的里根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曾经是好莱坞二流演员的里根,究竟是怎么根据当时美国社会的形势,优化自己的个性,进而成为一名杰出的总统呢?里根从小喜欢舞台生活,天性乐观,生活严谨,机智敏锐。但是他性格的另一面却是胆小、易激动。里根首先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后来他就在他的演艺生涯中刻意克服自己胆小的弱点,弱化自己年轻时容易激动的特点,并将自己机智敏锐、能言善辩的富有煽动性的语言能力大大加强,形成复杂的性格和特殊的作风。最终,里根以保守、稳健的性格在当时美国经济背景下赢得了胜利,登上了总统宝座。

  当今社会,竞争日益剧烈,压力与日俱增,惟有具备良好个性的人方能适应社会的变迁,取得巨大的成就。当然,我们并不是说:大家都要抹掉原先的个性而变成同一个性的人。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努力方向、价值取向都是不同的,改变自己并非要全然抛弃自己,邯郸学步只会适得其反。比如:内向的人羡慕外向的人能说会道,左右逢源;外向的人羡慕内向的人沉稳等。现代社会,人们似乎更喜欢那些外向性格的人,外向似乎成了活泼、开朗、大方、能说会道的代名词了。而内向之人则意味着有许多不受欢迎的品质,如不善言谈、怯弱等。难道在这种价值取向下,我们都要把自己的性格“优化”成外向型吗?我想答案应该是——不。那么我们又如何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来优化自己的性格,做最好的自己呢?

  对于外向型的人来说:外向型的人擅长社交,但是活动过于频繁,则会反其道而行之。如果你给人的印象是得意忘形、阿谀奉承,就更不利于你的人际交往了。周围的人只会觉得你格调低下、举止轻浮,就会轻视你、不尊重你。外向型的人工作积极,但缺乏耐性,常常会因疲劳而半途而废,不注意细微琐事、不关心他人感受也是其一大缺点。因此,外向型人在人际关系中应注意克服这种粗心大意的毛病,以自己活泼的性格来带动大家的情绪,并且把你活泼的发挥限定在一定程度内,多关心一下别人的感受,这样会让人觉得你更可爱,大家也就更愿意做你的朋友,你的人际关系也就自然而然地好起来了。

  对于内向型的人来说:这种类型的人有的只同少数知心的人交往,同一般人关系很浅,仅保持最小限度的接触;也有的人认为,人际交往麻烦,为此而表现出躲避、恐惧、拒绝别人的态度。所以,这种人要么被视为能力低、傲慢、枯燥无味;要么使人感到不可理喻,让人感到不愉快,从而为其人际交往的顺利发展带来了很多不利因素。因此,内向型的人即使不愿交际,也应努力使自己的人际活跃起来,而且,应尽可能与更多的人产生共鸣,不要把自己孤立起来。内向型的人交际应活跃,但并不是说完全模拟外向型人的浅薄和马虎等短处,而是要发挥自己诚实、严谨、稳重的长处,坚守“只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才具有真正的人性力量。”

  不断地更新自己,做最好的自己,优化你的性格,克服你性格中的弱点,发挥你性格中的优点,相信你会早日实现个性人生,找到自己生命中的亮点。

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

福建师大心理学专业 □杨 敏

   在生活中,我们免不了要与人交往,然而一些不良的心理素质会影响着人际交往的效果。如自卑心理、怯懦心理、猜疑心理、逆反心理、排它心理、作戏心理、贪财心理、冷漠心理等等。这些不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有的人办事无胆量,习惯于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主见;有的人性格内向,不善辞令;有的人疑心重,往往爱用不信任的眼光去审视对方和看待外界事物,每每看到别人议论什么,就认为别人是在说自己的坏话,猜忌成癖的人,往往捕风捉影,节外生枝,说三道四,挑起事端;有的人总爱与别人抬杠,以此表明自己的与众不同,对任何事情,不管是非曲直,你说好他偏说坏,你说一他偏说二;有的人拒绝拓展思维,不接受他人友善的建议,只在自我封闭的狭小空间内兜圈子;有的人逢场作戏,往往朝秦暮楚,见异思迁,且喜欢吹牛;还有一些人只结交对自己有用、能给自己带来好处的人,而且常常是“过河拆桥”,甚至对与自己无关的人和事一概冷漠对待,甚至错误地认为言语尖刻、态度孤傲,高视阔步,就是自己的“个性”。

  这些不良的人际交往心理和方式会造成不同程度的人际关系困扰。那么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是什么?是什么增加了人际交往的困扰程度呢?个人本身的人格特点会不会影响到人际交往呢?人际关系困扰究竟有什么不良影响呢?据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许燕等人研究:1、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状况有交互作用,一方面人际关系困扰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不良的心理健康状况影响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改善人际关系,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有利于提高人的心理健康水平。2、影响人际关系困扰程度的各因素中,最突出的是情绪的影响,其次是认知和行为的作用。3、人格因素与人际交往能力有交互作用,一方面人格的某些特点是影响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人际关系困扰严重的人通常表现出人格上的一些弱点。人际关系困扰会产生不良的后果,比如说会影响学习,信息闭塞,打乱正常的生活,造成自己孤立,形成心理自闭,容易产生心理疾病。

  认识到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意识到不良心理素质对人际交往的影响,不是要大家对号入座怀疑自己,否定自己,而是要重新塑造健康的心理,尽量克服人格弱点,从而改善人际关系。

  意识上,应该认识到,交往是双向的,没有交流就没有了解。开放自己,才能更有效地接近他人。交往是平等的,尊重他人,才能尊重自己。在与他人进行交往时,要把双方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即不能觉得低人一头,也不能高高在上。在交往中要对自己有信心,对别人要有诚心,平等互利的交往,才可能持久。交往是有选择性的。交往的双向性,决定了交往的互动性和选择。对交往的期望值不要太高,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知己,最好进行有层次的交往。

  心理上,交往过程中要有宽容心理,应该坦诚相待,减少可避免的摩擦。谁都会有失误,不是每次的意见都会一致,若措辞生硬,直道其详,必然会产生矛盾,可是如果站到对方的立场上想一想,委婉地让对方接受你的意见,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幽默往往是化解矛盾的特效药,宽容幽默的语气会使紧张的场面缓和下来。

  行动上,性格内向或在交往过程中曾经遭受过挫折的人,最重要的是要努力改变自我,周围的人也应该以更大的热情关心他(她)、帮助他(她),不能简单责备,甚至孤立他(她)。

  人生是个大舞台,每个人来到这里都想淋漓尽致地舞动,展现自己最精彩的年华,与人交往好比背景音乐,有了它,舞蹈才会更加优美。

    (以上稿件由福建师范大学教科院学生心理咨询中心提供)

省市残联举办就业供需见面会

     2005年5月15日,福建省残联和福州市残联联合在福州国际会展中心举办第15次全国助残日活动,由于今年助残日的主题是“平等共享,促进残疾人就业”,所以本次活动主要内容是举办残疾人就业供需见面,招聘残疾人就业的企业,省级有10家,市级有39家,共提供1500个岗位,参加这次活动的残健人士共有千余人。

     上午九点,会议正式开始,先由省残联表彰了省直单位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先进集体和个人,随后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省残工委主任陈芸作了重要讲话。讲话结束后,会展中心内开始了全省残疾人就业供需见面活动,并举行残疾人职业技能表演、残疾人就业图片展;会展中心外的广场举行文艺演出,文艺演出有福州市聋校舞蹈队、五个省残联专协演出队演出的节目;还有特奥爱心大使赵秀兰,省武警总队文工团阎峰、林小斌等的表演。演到后来,雨越下越大,但台上演员仍然冒雨演出,台下观众撑着伞为他们欢呼助兴。

     会展中心内,各个隔间一桌一桌坐着招工人员,单位名称、招工人数、招什么工全部张榜公布,有的还更具体注出工厂所在地、每月工资、医保福利条件等,聋人们互相打着手语评论这个厂那个厂的招工条件,肢残人拄着拐杖或推着轮椅一桌一桌地问。经过两三个小时,连肢残人在内,已经有三百多人填交了就业意向书。

从就业意向来说,一般在外地的企业应聘的人较少,福州较多;在福州的又以福利企业最受聋人青睐,新农大生物公司是福利企业,本只收5-8人,但报名的聋人、肢残人就有30人;位于建新乡的榕新包装厂也是福利企业,报名的聋人也较多。我们曾问一个聋人,他说,福利企业内聋人多,好交流,到一般健全人企业去,全厂只他一个聋人,听不见,打手语他们又看不懂,很难沟通。 (省市聋协报道组)

﹍﹍﹍﹍﹍﹍﹍﹍﹍﹍﹍﹍﹍﹍﹍﹍﹍﹍﹍﹍﹍﹍﹍﹍﹍

三明市残疾人举行回报社会服务活动

     2005年5月15日是全国助残日,三明市残联组织市区40余名有一技之长的残疾人为群众服务,为争创国家文明城市做贡献,残疾人冒雨来到三明市中心广场开展盲人按摩、中医门诊、理发、修表、配钥匙、补鞋、小家电维修等10余服务项目,受到过往群众的称赞。市法律援助中心的两名律师、天缘婚介所负责人也参加了这次活动,免费为残疾人提供服务。 (三明市残联 刘懿)

台厦聋协负责人畅谈两岸统一

     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国民党大陆访问团,于2005年4月26日起到大陆访问,并与中国共产党总书记胡锦涛会晤,国共两党领导人60年来首次握手,共商海峡两岸和平统一大计的情景,令人十分激动和热泪盈眶。台厦两地聋协负责人为此用手机短信互相祝贺。

     台: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已抵达南京,大陆以国宾礼节接待,我们正在看直播,心情十分感动!请帮忙把当日的报纸寄给我保存,希望能收集历史报道(作为纪念)。

     厦:连战主席率团到大陆的“和平之旅”,代表了两岸人民迫切统一的心愿。现在连战主席来访的电视、报纸新闻成为每个人都关注的对象,说明人心向往统一,也只有统一才能振兴中华!

     台:说得很好!我们都是认同这一共识!

     台:这些天国民党主席在南京、北京受到热烈欢迎的情形感人热泪,一个甲子国共两党领导人重新聚会真是难得,北大讲演满堂喝彩,热况好感人呀!

     厦:是啊!国共两党领导人会晤、握手的场景令人十分感慨!两党不和,造成中国长期分治,又差点分裂。希望这些都将成为历史,愿两岸和平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强盛而努力!

     台:我也看了电视(直播),心里十分感动!    (秉章)

﹍﹍﹍﹍﹍﹍﹍﹍﹍﹍﹍﹍﹍﹍﹍﹍﹍﹍﹍﹍﹍﹍﹍﹍

三明市把安装假肢列入办实事项目

     近日,张健市长一行到三明市残联视察工作,并饶有兴趣地参观视察了聋儿语训班、盲人按摩培训,听取假肢站的工作汇报。当张市长了解到三明市有1.74万肢残人,有相当部分由于经济困难无法装配假肢,影响求学、就业和生活,立即表示要拨出专款,免费为100名残疾人安装假肢,并将这一项目列入2005年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

                         (三明市残联 刘懿)

福建特教职业学院首届两专业开始招生

  为了培养残疾人中、高等专业人才,福州大学和沙县卫生职业中专学校决定,分别在省特殊教育职业学院开办社会工作与管理(大专)、中医推拿(中专)两个专业。这是省特殊教育职业学院在筹办阶段工作中的一项重要措施。

  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主要培养从事社会服务和管理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具有通过率高、课程设置合理、适宜生活能自理的肢残人员学习的特点。该专业采用全日制教学,学制2年,福州大学人文学院作为该专业的主考院校负责课程的辅导、考务等工作,学员参加每年1、4、7、10月份省考委组织的学科考试。修完本专业规定的全部课程且考试全部合格者,可领取由省考委验印、福州大学署印的大学专科毕业证书。毕业生在工资待遇、企事业单位聘用和专业技术职务评审等方面享有与普通高校大专毕业生同等待遇。该专业的开设标志着福建特教职业学院由对残疾人的职业技能培训向高等学历教育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也为我省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提供了新的空间。

  中医推拿专业则采取双校联办、师资共享,实行以学历教育为主、职业技能认证为辅的双轨制培养模式,全程采用全国盲按指导中心的规范教材,通过系统学习国内外最新的中医理疗推拿按摩理论和全套手法技能,以突出实践和实用技能为主,使有志于从事中医推拿专业的盲人和其他类别残疾人经过学习培训,实现就业或执业。该专业为全日制教学,学制3年,学生毕业予以颁发国家学历证书和省劳动厅颁发的专业职业资格证书,由院校推荐就业,优秀学生还可免试就读学院大专学历教育或推荐到其他高校继续深造。

据悉,首届自考专科助学班将于8月15日开学,中医推拿中专班于9月1日开学。招生对象主要是残疾青年或残疾人家庭子女(含残联系统工作人员)。目前,福建省残联正积极协助福建特教职业学院和教育部门做好招生工作。

               (福建残疾人在线)

※※※※※※※※※※※※※※※※※※※※※※※※※※※※※※※※※※※※※※※※※※※

曾文寂先生的散文集——《守望内心汹涌的河流》

     河北省武汉市著名残疾人作家增文先生是《同人》杂志一位十分热心的读者与作者,在全国的残疾朋友中拥有不少的忠实读者。

     曾文寂先生从1984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迄今已在国内外报刊发表作品300余篇,在书收入了他创作发表的散文(随笔)45篇,其中含有近年在国内外文学比赛中的获奖作品。他的很多作品,在很大程度上是为自己而写,是在印象的压迫下,情结的冲击下不由自主地创作出来的。我国著名残疾人作家史铁生先生在为这一本书作序时,这样写到:“他不羁不与雅的性格像孩童似的率真透明,有天生的刚列朗爽,也有后天的特立独行,皆因其特殊人生的锻造。在人世间吃亏,或者在朋友中得宠,盖因这种'豪气’。他的文学常使人感到震撼,具有强大的精神内力。他的生命姿态使他成为颇具魅力的作家”。

     这是一本雅俗共赏读者面广大的书,适合各个文化层次的人们阅读思考,亦是一本能让身处社会底层的人深感亲切的书,它会陪您渡过难关,排遣孤独;与您一起倾诉心曲,品尝人生百味;与您一起探 讨未来之路——寻觅并营造一份诗意的生存空间。小人物,大视角;低人格,高品位。我们相信会给读者一份意外的欣喜。

     《守望内心汹涌的河流》一书现已由武汉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也是武汉市第一位出版散文集的残障人士,同时还是今年全国“助残日”期间武汉市残联准备重点向社会推荐的一本文笔优美格调健康弘扬主旋律高唱奋斗曲的优秀读物。

     该书作者为满足大家的要求,专门向《同人》的广大读者朋友推出优惠人格,每册只收取人民千13元整,不收邮寄费。若购书者需要收据报销,请来信来电说明,曾文寂先生可提供书店收据随书一起奉寄,请想购书的同人朋友来信汇款至:(430023)河北省武汉市江汉区党史校路杨汊湖村22号曾文寂收,款到即寄。联系电话:027-61335356(本书的扉页上签注有作者的名字,以作留念,本售书广告全年有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美丽的虞美人
南非-博茨瓦纳见闻-----(5)
珍藏版餐饮绝密配方技术(1)
摄影:南京梅花山观梅影集(3)
摄影:婀娜多姿的柳枝随风摆动
摄影:从摄影师的角度审美(412)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