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同人第171期(2017.4)

纯真年华(封二)

献给志愿者 (原创歌词)

福建省福州市 林俊友

尊敬的朋友,一路辛苦

今天我们很开心

能和大家欢聚在一起

感谢爱心志愿者

感谢你们辛勤地付出

尊敬的志愿者 一路辛苦

今天我们很高兴

再一次聚在一起

感谢你们创造了条件

感谢你们给了我们机会

爱心的志愿者 一路辛苦

今天我唱出心中的歌,献给志愿者

感谢你们带我们游玩,

感谢你们带来了快乐。

我在这里祝愿你们

学业有成 马到成功。

志愿者感想:12月5日是国际志愿者日,我做为志愿者,参加福建省同人助残志愿者服务中心组织的“爱相伴”活动,同大学生志愿者一道,陪盲人朋友到西湖游玩。记得当时正是初冬,太阳照在身上暖洋洋的,风儿吹在脸上清凉凉的。盲人朋友和志愿者的笑声,吹过西湖湖面,荡起阵阵涟漪。

听着林俊友阿姨略带哽咽的歌声,听她说起眼睛初盲时的哭泣,我能理解她的感伤和感激,更为她的坚强和自立、爱心和奉献所感动。她热爱生活,渴望外出多活动,结交朋友。更让我敬佩的是,她还织毛衣送给很多人。她们虽然残疾,但并不残废。她们能做很多事。但,她们需要帮助,才能有出行的机会。我希望能有更多人参与到志愿服务之中,向她们出温暖的友谊之手啊!

卷首语

大手牵小手

湖北省兴山县  蓝  明

她,是大山深处的一位老师;他,曾是她班上的一名学生。

她,小时候因为一次大病,导致右肢偏瘫;他,因小时候玩鞭炮,炸断了左手四根手指。

她调到这所学校时,他还在读小学五年级,她是他的班主任兼数学老师。他的个子很小,她把他编在第一排。她上课把大多数时间留给学生,教学方式多样,让每个学生都轻松自如地学到知识。唯有他,上课时不发言,也不和同学一起讨论,学习成绩很差。她很担忧:这位学生如果再自闭下去,那么他以后的人生必然会受到影响,她想尽办法,要让他开朗、快乐起来。她上课时多次叫他回答问题,他最初怎么也不开口,次数多了,他开始流泪,到最后,他变成了不理睬。她才意识到,他已经习惯沉默。

一天中午,她吃过午饭,利用休息的时间,想做最后一次努力。她在教室里找到他,用她的健全的左手牵着他健全的右手,在操场上慢步缓行。她问他:“残疾是不是很丢脸的事?”他没有回答。她又问:“如果你把残疾当然负担,将来如何实现梦想?”他望了她一眼,那是他第一次望她,她接着说:“老师给你讲讲自己的故事吧:我小时候因为生病导致残疾,当时的自卑比你还严重,伙伴不和我一起玩,我走到哪儿都是孤单的一个人。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父母看见我无聊,为我买了几本小人书,从那时起,我觉得读书是件最幸福的事,我在书中读到张海迪、保尔、霍金……他们以重残的身躯,取得闻名世界的成就,而我的残疾程度,在他们面前,显得很微小,我觉得自己应该笑对人生。读着他们的故事,我默默地许下心愿:努力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拥有一个精彩人生。从那时起,我发奋读书,大学毕业后当了老师。如果当初我把残疾当作不幸,一直自卑,也就不会有今天。我们应该把残疾当作一种考验,逆境之中成长会更坚强,你是男子汉,更要有勇气面对考验。”

他望着她,终于开口说话了,他小声地说:“老师,我真的可以吗?”她紧握着他的手,鼓励地说:“相信自己,一定可以。”

从那次谈话后,他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上课极积发言,有不懂的问题及时向老师请教,学习成绩一路高升,他开朗了、快乐了,还时常帮助其他学习差的同学。去年秋季,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理想中的学校。

她微笑了,四年来,她把每份爱均匀撒向每个学生身上,她教的班级,连继被评为县级“优秀班级”。她也被评为“优秀老师”。

心灵漫步

我宛如一颗小草

辽宁省大连市 张恩先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寒冷的冬天退去了,盎然的春天到来了,一切欣欣向荣。小草沉睡了一冬儿,再也忍不住了,悄悄地从地底下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一天天生长着。它们虽然没有玫瑰那么娇艳,也没有桃花那么盛开,但是它们一身的纯洁、翠绿,漫山遍野都是它们的身影,它们经历了风吹雨打,依然挺立。如果大自然没有它们的存在,一切都是那么单调,一点生机也没有;如果花朵、树木没有它们的衬托,是那么的孤独;如果河流没有它们的陪伴,也不会那么清澈……它们默默无闻地奉献着自己的一切,不求回报,只有付出。我何尝不是一颗小草呢?

我的幼年是苦涩的。当我出生的时候,不会哭,不会叫,几乎奄奄一息,经过医务人员的紧急抢救,才把我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人们看着我病病怏怏的样子,都在窃窃私语着:“这样的孩子能活吗?”可是我毕竟是父母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啊,他们抱着我跑遍了各个医院,最终也无法医治我的残疾。我的身体极其虚弱,三天一小病,五天一大病,把父母折磨得苦不堪言。也有人规劝我的父母:“这孩子长大了也是个废材,不如趁早放弃吧。”然而父母并没有放弃,而是一如既往地关心我呵护我,我的童年始终在母亲的怀抱中长大,8岁才学会蹒跚迈步,13岁才上小学一年级,由于身有残疾,我初中毕业后就永远地离开了学校。

面对着升学无望,就业无着的困境,我不得不办起了一个小商店,维持着自己的基本生活。在经商的过程中,我以物美价廉的准则热情地为广大顾客服务,不仅自己有了经济收入,还给大家带来了方便。那时候,我的两个妹妹、一个弟弟都在读书,家庭拮据,我把我用汗水赚来的钱都用在他们的身上,帮助父母度过一个个难关。

我本是一个二级残疾,渴望用自己的热情与能力去帮助更多的残疾人。2007年有了一个机缘,使我走上了安波镇残联专职委员的工作岗位。在任劳任怨地为残疾人服务中,我协助残联理事长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经常骑着电动三轮车走访慰问残疾人,用手中的笔墨反映他们的疾苦与呼声,将全镇残疾人建档立卡,实行自动化管理。因为我工作努力成绩突出,安波镇政府连年被普兰店市(区)残工委授予“先进残疾人工作者单位”,党和政府及残联组织也给了我很多荣誉。

2016年由于各种原因,我辞去了心爱的工作,但我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在经商和文学创作之余,我还从事各种社会公益活动。我一直担任普兰店区肢体残疾人协会秘书长,在协会开展丰富多彩的工作:精心策划并组建阳光手杖公益团队、组织残疾人参加大连市国际徒步大会和参观博物馆等。我还担任着普兰店区残疾人文学艺术联合会副主席,在区残联党组理事会及专门协会大力支持下,成功策划了《感恩生活》、《我的梦·中国梦》有奖征文比赛,一大批残疾人文学新人脱颖而出,他们有的成为文艺骨干,有的加入了各级作家协会。我还成功策划并组建了普兰店区残疾人朗诵艺术学会,建立起朗诵QQ群和微信群,培育出多名朗诵人才。其中肢残人曲冬雪、陈庆全、杨承友、真强等4人朗诵的《我心飞翔》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四届“夏青杯”朗诵大赛大连赛区决赛中荣获一等奖。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我一直在前行着,凡是我能做到的,我一定会尽力而为,并力争做得更好。我还管理着大连市肢残人协会两个QQ群,协助协会领导发布相关通知和信息,做好会员登记工作。利用我自身的社会资源,积极挖掘和推荐普兰店区作家协会会员,并帮助他们填写《会员登记表》。去年年底,经过好友的推荐,我有幸走进了由沈阳市作家协会举办的盛京文学网烟雨文学社,义务从事编审和安检工作,在众多编辑的精心指导下,我很快进入了角色,成为社团的骨干力量。今年2月份我编审了63篇作品,被网站评为优秀安检员。

小草生气盎然,点缀着春天的无限美好,平平淡淡地生长着,哪怕再艰难的石头缝儿,它们也会想方设法钻出来,给大地披上了绿色的盛装。我就是它们当中的一颗,平凡地生活着,无畏地奋斗着,勇敢地前进着……

幸福从河边开始

福建省三明市 西  风

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是不大一样的。在我看来,幸福就是内心的安宁或喜悦,甚至出入的方便,所以我的幸福是从河边开始的。

我是一个喜欢看风景和发呆的人,只要面对一条大河的奔流,幸福之花就会在我陶醉的内心热烈地绽放。

但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只能对流淌在家附近的沙溪河望洋兴叹。因为我是一个很特别的人,我不能用双腿走路,说穿了,我是一个必须依靠轮椅代步的重残人。虽然我强烈地渴望出现在风景如画的沙溪河畔,同清凉的河风和葱郁的草木对话交流,但我却很难到达那里。因为我是坐着轮椅出行的,通往河边的道路有许多高高低低的台阶。不用说有很多台阶了,就是一个几厘米高的台阶足以把我困住,所以我每次去看风景,都是乘兴而来失望而归,我只能在沙溪河一侧的柏油路上默默停留,看着在河边溜达或休闲的人们。此刻的我是多么沮丧啊!我甚至想从轮椅上跳下来,飞快地来到轻风习习的河边。可是我不能,因为我是一个用轮椅代步的人。

是五年前还是十年前?我记得已经不是很清楚了。总之听说沙溪河畔变得更美了绿化得更加漂亮了,并且修了很多便于残疾人通行的坡道,即所谓的无障碍设施。起初我不大相信,但后来听得多了也就不能不信了。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我摇着轮椅出现在沙溪河东侧的柏油路上。乍一来到,我不由得一阵惊喜,因为我看到了便于轮椅通行的舒缓有致的坡道!我是怀着快乐和幸福的心情,让自己的“坐骑”轻轻地滑过一个又一个坡道的。我终于出现在久违的沙溪河畔,看到了如练的河流和迸溅的浪花,看到了碧绿的草坪和葱茏的树木……我整颗心快乐得都快从胸腔里跳出来了。

我在沙溪河畔美美地逗留了一个下午,也陶醉和感慨了一个下午。虽然我还不能来到紧挨着河边的下沉式走廊,但这样就已经足够了。望着眼前明镜般的河流,我在想:我所生活的这座山城,不知什么时候变得愈来愈生动愈来愈妩媚了,也变得愈来愈人性化愈来愈温暖了。就像这江滨路和城里大街小巷数不清的无障碍设施,就像我上坡时很费力气,许多人上来热情地帮上一把……

现在每年的夏天的傍晚,我到河边纳凉和看风景,再也不是什么难事。只要我乐意,我就会出现在绚丽的舒展的画卷面前。当然如果有亲友陪伴,我还可以顺利地出现在下沉式走廊,亲密无间地倚着波澜不惊的沙溪河,让湿润的清凉的河风,柔柔地吹到我的身上、脸上和心上。

在宁静的夜幕下,守望着一条流淌的大河,望着对岸鳞次栉比的高楼里明亮而温暖的万家灯火,聆听夏夜里诗意的蝉鸣和虫鸣,这是一件多么快乐而幸福的事啊!尤其对多年幽禁居室里的我,这种快乐和幸福,不亚于摸彩票幸运地中了百万元大奖。当然在白天去河边也不错,只要天不下雨或不太冷,我宁愿坐在河边玲珑的凉亭里,一个人守望或看书。这样自在的休闲时光是愉快的,让我产生了刻骨铭心的体验:我的幸福是从河边开始的,真的没有骗你。

一帘春雨杏花红(外一篇)

河南省滑县 张世普

老家的院子里和村旁至今还种着很多杏树,站在村头放眼四望,映入眼帘的满是杏林。早春时节,如雪如霞的杏花便于乡间小路次第绽放,白里透红,红里泛白,一副欲绽还收、欲说还羞的娇容,缀满了大地和天空留出的背景,衬托出春天的万般柔美。那淡淡的芳香,是春天的呼吸,把大地的沟沟壑壑,都洒遍了温馨的气息。

惜花须起早,爱月宜眠迟。赏杏花最美的时刻,是在一日之晨。当春日的第一缕曙光洒满大地,万物充满生机,杏树翠叶的清香和泥土的芬芳扑鼻而来。唐代诗人高蟾之说:“天上碧桃和露植,日边红杏依云栽。”在晨曦的弥漫下,杏树犹如雨后的青草,绽放出鲜绿的光彩,把挂在杏树枝上的一簇簇花朵,映成一轮轮光晕,由深而浅,若有还无,展现了它妩媚的容姿。那杏花以其充沛的张力盛放着,一重重红色、淡红色、淡白色的花瓣,仿佛要将体内贮藏已久的能量猝然释放出来,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律动。

杏花颜色艳丽,花瓣多重,花色纷呈,它们一朵朵地绽放着,为村庄披上了朝霞般的色彩。在百花中,杏花开得最早,盛时短暂,花落得也早。每至花期,一树花儿盛开,意味着春天来到,杏果结时春意正浓。一场春雨过后,往往能目睹“杏花疏雪洒香堤”的景象,落花像一抹抹红霞,飘飘忽忽地洒落下来,越落越多,在雨后的阳光下交相辉映,幻化出丰富的色彩,仿佛还要燃尽最后的生命力,将大地尽染。

春意越来越浓烈,春风越吹越温柔,各种花儿都来凑热闹了,杏花却要走了,离开与它相伴的枝头,飘飘洒洒,纷纷扬扬,以优美的舞姿,无声无息地扑向大地母亲的怀抱。

古人诗词提及杏花飘落,多有感伤之作。宋代诗人吴融《杏花》有云:“春雨竟相妒,杏花应最娇。红轻欲愁杀,粉薄似啼消。愿作年华梦,翩翩绕此条。”大概是因为古人审美意识中存在着一种“哀花早逝”的理念,即所谓“春愁”。现代有位哲人说过:“倘使花儿永不凋谢,我们也永存于地球上,那么两者的邂逅就不会引起什么感动了吧。”这种带有淡淡哀愁的理性色彩,在春雨中翩翩飘落的杏花身上,表现得尤为贴切。

在一帘如烟的春雨中,杏花每年都全力展示着自己的容颜,虽仍是落红成冢,但最终没有辜负自己的青春。人说:“杏花的季节,如果看到漫天飞舞的杏花,并许下愿望,那么上苍就会保佑愿望得以实现,并得到永生的幸福和至死不渝的爱情。”飘飞的杏花给人的期望竟是那般眷恋,不颓废、不奢靡,灵动而又柔情。

或许,人生多苦难,生命的本质就是忧伤的,在我们远离故乡,或者感觉光阴悄然远逝,我们心头就有杏花开放,就有绵绵春雨如唐诗宋词一样,在我们梦的边缘平平仄仄地滴落,淋湿了我们押韵的心情。

夏夜卧听雨打蓬

雨不仅能看而且能听。

“一千尺檐瀑,十二时雨声,”听雨,尤其是夏夜听雨檐下,实是人生一件快事。

夏雨,听起来酣畅、粗犷、干脆得像北方小伙的情,炽烈如焰,豪爽奔放。雨大时,雨点猛烈地敲击着窗户,呼唤着,珠落玉盘般清脆悦耳,伴随着隆隆的雷声,雨仿佛在跳跃、升腾,在宣言,在陈述心曲……

夏雨淋漓尽致,肆意泼洒,用他梦幻般的声音勾勒出一个激情的世界。夏夜听雨,不由得使人想起黄钟大吕、金戈铁马,想起浑厚的高原、平坦的沃土、火焰般飘动的红高粱以及波涛般汹涌的麦浪。夏夜雨声,是流动的天籁之声,是自然的本色,似伯牙鼓琴之“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可以了却人生之不平和喟叹,化解心中堆积的块垒,一切的烦恼都可以随风雨声而去,达到物我两忘。在夏夜风雨声里,尘嚣远去,俗烦淡然,心轻梦净,那份只有雨趣而无淋漓之感的畅快,让我凭添了许多遐想。有人说,雨是大自然的泪滴,如果是,我觉得夏夜的雨更像是大自然真情的泪水,在倾情尽情地流淌,留给人的全是心灵的震撼。

桃红已然逝去,绿叶依然茂盛。窗外风卷雨丝,室内清凉无限,暑气连同浮躁随雨声尽消;风摇梧桐,雨打荷叶,没有躁热杂乱,没有悲凉惆怅。屋内床上,静听风雨,卧读诗书,是那样的潇洒,那样的浪漫。“一夜雨声三月尽,万般人事五更头。”(韩屋《惜春》)“从今有雨君须记,来听萧萧打竹声。”(韩愈《盆池》)“千点荷声先报雨,一林竹影剩分凉。”(陆游《秋兴》)。让自己沉浸在诗词的意境里,沉浸在想象的氛围中,可以尽情体会大江东去的豪迈或品味小桥流水的缠绵。情为心动,感触灵魂,随意唤梦呼风,神驰千里,何等惬意!此时,我可以什么都不想,静静地感受一番夏夜雨趣,也可以什么都想,释放一段感情,领略一片情怀。不是吗?伟人墨客们尚且抵挡不住雨声的魅力,还要“留得残荷听雨声”,何况我这凡夫俗子!

夏夜,卧听窗外雨声淅沥缠绵,蓬草树叶萧萧低吟,在不同的心境中欣赏夏夜雨声不同的律动,这是一种牵挂,一种无所谓远近和显隐的心灵牵挂;这是一份超越时空并一厢情愿的契约。回望唐诗的风流飘逸,宋词的深沉缱绻,那夏夜雨声似乎是一曲天籁之音尚未终弦,令人鲜活的生命律动,仍应和着这个世界的现实鼓点声声在耳!虽然时日推移,岁月已铮然豁变,但雨声依旧。对于我来说,在我的居所,在我的心灵深处,永远会留下这么一个自由自在的净土,让飘逸着灵性和激情的雨声安然居住,或许就是夏夜雨声给我的最大收获!

善有善报

湖北省武汉市   曾文寂

我住的那条街上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一天晚上,一个身材瘦削的小伙子从远处缓缓走来,由于极度饥饿,他两腿一软,就地瘫坐在了路边。

小伙子痛苦的表情,引起路边水果摊主高婶的注意,不由得起身向他走去。经再三询问,小伙子向高婶讲述了自己的窘境:“我是从外省农村来的,原以为凭着自己一身力气和热情,找份工作应该不成问题。谁知刚下火车却发现钱包已不知去向,在这个陌生的城市,我已经饿了整整两天……”高婶听后,半天没吭声,但最后还是从口袋里掏出5块钱,对小伙子说:“你去买碗面吃吧!”小伙子抬头望着高婶,眼里不禁流出了泪水。

小伙子站起来,慢慢走过马路,到对面的小餐馆买面去了。高婶坐在水果摊前长吁短叹,她由眼前这个稚气未脱的小伙子,联想到在外地上大学的女儿是否也会遇到这样的窘境呢?她的心更疼了,决定再给小伙子一点钱,让他吃得饱饱的。于是她起身向马路对面的餐馆走去。

就在这时候,一辆失控的轿车从远处狂奔而来,一下子撞在高婶的水果摊上,水果四处飞溅,高婶刚刚坐过的那把椅子在车轮下瞬间成了一堆碎片。高婶和小伙子都看见了这惊心动魄的一幕。路人说,那个卖水果的大婶刚才还坐在这儿,这会儿不知怎么竟鬼使神差地离开了,躲过了这一劫。最后,大伙得出结论:高婶命大。

小伙子一直将这事放在心里回味着,琢磨着。高婶也向围观者说明了自己离开水果摊的原因,大伙沉默了,好像顿悟到了什么。

我想,人世间往往充满了太多的奇事、巧事,或不可思议的事。其实,无论多奇、多巧、多不可思议,都遵循着有因有果的法则。对一个心怀善意的人来说,做什么事都没考虑过回报。然而,回报往往会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出现。

由高婶热心助人的事,不禁想起又一个相似的故事:在英国的苏格兰,有一位名叫弗莱明的农夫,他心地善良,乐于助人。有一天,他在地里劳作时,忽然听到附近水塘里有人发出呼救声,他立即跑过去,发现有个男孩正在水塘中挣扎,他连忙将男孩救起,使他脱离了生命危险。

两天后,一位高雅的绅士驾着马车来到弗莱明家里,他说自己就是被救男孩的父亲,要以优厚的财礼报答农夫。农夫坚持不受,说我不能因为救了您的孩子而接受报酬。正在推让之际,一个少年突然从外面走进屋来,绅士问:“这是您儿子吗?”农夫点点头。绅士说:“那好,您既然救了我的儿子,那就也让我为您的儿子尽点力,让我们订个协议吧,请允许我把您的儿子带走,我要让他受到良好的教育,假如这个孩子也像您一样善良,那么他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个令您骄傲的人。”鉴于绅士的诚意,农夫答应了他的提议。绅士很讲信誉,不但把农夫的孩子送到学校读书,而且还供他到圣玛利医学院读大学,直至毕业。

这个农夫的孩子就是后来英国著名的细菌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教授,他于1928年发现了青霉素,这一举世罕见的发现,是二战时期与原子弹和雷达相并列的三个重大发明。而那个被农夫救起的孩子,则成了英国首相,他就是著名的政治家丘吉尔。谁也不曾想到,丘吉尔后来拯救了英国,而弗莱明教授发明的青霉素,更是拯救了世界上亿万人的生命。

当爱的雨露洒向他人时,平凡的人生就显得充实而有意义。如果当年农夫见死不救,英国后来就会少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如果那位绅士知恩不报,农夫的孩子就没有深造及成功的机会。正是他们的善举造就了两个名人。原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有机地联在一起的,因为组成“人”的那一撇一捺,一半是自己,一半是他人,芸芸众生的世界,其实就是人与人之间相互支撑的世界。

我与理事长

陕西省岐山县   赵林祥

人生有一桩缺憾是残障,社会上有一个特殊群体是残疾人。但一般人并不知道,在中国庞大的公务员队伍中,有一支三四万人的团队,三十年如一日,为残障者呕心沥血竭诚奉献,他们就是中国残疾人事业的开拓者——残联干部。

我首次触及残疾人事业是1989年。早春二月乍暖还寒,我从家乡地处的偏远农村,来到了繁华的省城西安,与200多名全省各地残联干部、残疾人代表相聚在西安人民大厦,参加省残联成立大会。会议期间的所闻所见,党和政府对残疾人事业的高度重视,各级残联干部的满腔热忱,残疾人自强模范的典型事迹,带给我心灵深处一种从没有过的强烈震撼。直到这时,久居农村的我方才知道,中国的残疾人事业从八十年代初期的盲聋哑人协会成立伊始,已走过了近十年艰难的历程。

此后数年间,我多次参加了省市县三级残联会议,并当选为宝鸡市残联主席团委员、市聋人协会副主席和岐山县残联副主席。在长期参与基层残联工作的实践中,亲眼目睹、身体力行地感受到残疾人工作者这一特殊群体的酸甜苦辣、迷茫与无奈、喜悦与欣慰,我和三级残联理事长及残联干部们同甘共苦,在推动这项事业前行的征程中,我了解了他们,也理解了他们。

那时候,我从事业余写作已十多年了,在本地报刊发表了大量的小说散文,加入了市作家协会。突然有一天,不知怎么的就冒出了写一写残联干部的念头,让这个稚嫩念头升华为创作冲动的催化剂是1997年,我县首创的小额信贷扶贫模式,被中国残联定为“岐山模式”向全国推广。在此项工作从无到有的探索实践中,繁重的调研任务,使众多残联干部病倒累倒,但他们没有任何怨言,咬着牙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奔波于乡村街巷,用踏实的业绩和无私无畏的敬业精神,默默推动着残疾人事业的前进,这身为其中一员的我大为感动。当年底,我偶然从《中国残疾人》杂志上读到了山西省宿州市残联理事长曹宝巨,在开展“光明行动”中带病工作,因公殉职的消息,这带给我心灵深处又一次强烈地冲击!由此我想:在这项人类历史上最崇高伟大的人道事业征程中,有多少像曹宝巨这样的残联干部以生命的代价,为弱势群体的残疾人谋求幸福生活。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的感人事迹仅固于残联系统这个小圈子,不为社会了解,不被民众周知,这实在是一个莫大的遗憾。

弥补这桩憾事,用自己手中的笔将残联干部们的酸甜苦辣和他们的苦乐年华真实地再现出来,让民众在了解残疾人工作者群体和这项事业艰难不易的同时,投身参与,奉献才智,壮大中国残疾人事业的力量,以促进人道主义事业的发扬光大,唤起大家扶残助残的热情。

愿望是美好的。但要把愿望付诸笔端通过文字以文学艺术的方式表现出来,这对一个久居偏远乡村的残疾人来说,有多难啊?!

整整两年,我一直在欲动又止的痛苦中挣扎。冥冥中似乎总有一种力量在鼓舞着我,支撑着我,这是来自娘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当我把满腹的苦闷讲述给时任宝鸡市残联理事长的王恩长时,王理事长当即驱车赶到我家,送来了20本稿纸和一台旧电脑。

于是,我开始了艰难的前期准备工作。首先查阅了十几年来的《中国残疾人》《三月风》杂志,从中了解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的脉络,党和国家在各年间出台的重大决策,中国残联近期工作、远景规划,各级残联理事长们的工作设想,残疾人自强模范及扶残先进集体、个人的典型事迹……

这期间,省城西安发生了残疾人机动三轮车主与防暴警察冲突的流血事件,我在第一时间前去采访,对事件的发生原因和处理结果有了详尽的了解。残疾人的眼泪和残联干部们的无奈,让我再次感触到这项事业的沉重而艰辛,更觉得自己有责任、有义务为残疾人事业高歌呐喊!

与此同时,我还忙中偷闲,辗转于陕西各县市残联,与各级残联理事长和干部们交朋友,促膝长谈,了解他们的生活工作情况,探询他们的愿望和设想。

在这个过程中,我潜心阅读了大量的中外文学名著,还特意查阅了中国文学史。在辉煌灿烂的文学艺术长廊里,至今尚无一本抒写残疾人事业和残联工作者的长篇小说。这个发现,让我着实兴奋:填补空白,弥补文学史上的缺憾。这成为我撰写《理事长》的一大动力。

历经五年调查走访,在准备了10多万字的资料后,2005年阳春三月的一天,我关上房门,铺开稿纸。提笔郑重地写下了“理事长”三个潦草大字。自后,一支笔,一沓纸,一杯茶,伴我蜗居斗室,伴我挑灯夜战,伴我熬苦夏度冬寒。经过整整一年间笔耕不缀,终于在2006年农历正月初七清早,为这部30万字的书稿画上了最后一个句号。

这部书稿的命运,如同早期的残疾人事业一样历经坎坷。第二稿修改完成后,我满怀希望地背着一尺后的稿件奔赴省城,首先找到了陕西省作家协会,未果。随后去了数家出版社,作品的社会价值和艺术手法得到了几位作家编辑的肯定,但因众所周知的出版经费问题,奔波了一年,无功而返。

正在我灰心丧气之时,陕西省残联理事长洪康喜和宝鸡市残联理事长段寅生伸出了援手,经过县市省三级残联理事长们的热心推荐和鼎力相助,书稿几经波折送到了中国残联下属的华夏出版社。2010年6月,《理事长》被华夏出版社列入“生命与希望的礼赞”丛书顺利出版,全国发行。为新兴的中国残疾人事业树立起一面亮丽的旗帜!

岁月如梭,一晃间七年过去了。书店里的《理事长》早已告罄,但得到此书的全国各地众多理事长和残联干部,仍与我保持着联系,他们既把这本书当作文学作品来欣赏,又把它作为基层残联工作的参考指南。我个人通过创作《理事长》才真正地走上了业余文学创作之路,近年连续出版了《爱不流泪》《西安是个坳》《人生的第一个青苹果》等6部长篇书稿。更令人欣喜的是,中国的残疾人事业,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各级残联同行们的薪火相传共同努力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和一批社区、村级残协专委坚守在基层一线,消除了残联工作最后一公里短板,残疾人工作服务体系不断强化完善,国家出台的大社保模式和精准扶贫策略,使大批残疾人脱贫致富过上了小康日子。作为一个普通的农村残疾人专委,抚今追昔,感叹万端,我为自己在中国残疾人事业30年的发展历程上,留下了一本讴歌人道主义事业的文学作品,而感到无尚荣光!

她 来 了

                                   (小  说)    福建省福州市  张立影(视障)

    她来了,我有了很活跃的教学对象

下午一点五十分,黎英的手机响了,她马上接了起来:“你到我楼下了吗?好的,我马上下来。”她出门,给房门加上一道天地锁,走下楼梯。出租车司机小唐马上一路小跑迎了上来。“把手给我,慢一点,到了,好了,摸到车门了,坐好,我关门了。”

绿色的出租车驶出大院门,驶向省老年大学。

小唐一面小心驾车,一面和黎英拉着家常:“你家先生出差今天就要回来了吧,这次是去哪里?”

“北京,今天下午三点下飞机。你家老爷子肋骨摔伤恢复得怎样了?”

“唉,年纪大了,恢复不容易,已经两周了。还好不是腿骨,不然要是卧床,老人家的体质和活动能力就会下降很多。多亏我姐是护士,有经验,让我放心很多。慢慢恢复吧。快到了,你赶紧给班长打电话吧。”小唐道。

“喂,班长,你在哪儿?哦,你今天请假,哦,没关系,我自己想办法。那么再见。”

出租车停下,小唐帮她开门,牵着她到门卫室门口靠边站好,关照门卫帮她找个学员带进去,然后开车走了。

热情的门卫逐个询问经过的学员,当听到是去三楼时,就请她帮忙带黎英上去。黎英跟随那位陌生的大姐刷考勤卡,上电梯,进教室,向大姐道了谢,坐到自己的座位上。这时她才大大地松了一口气,这才想起刚才感觉到今天的天气很特别,既感觉到太阳温暖的热度,又有星星点点的雨水洒在脸颊上,却原来是“有晴”的“太阳雨”啊。

黎英静静地听着电脑里播出的歌,温习着,等待着。

“滴铃铃”,随着上课铃声响起,陈老师悦耳的美声带领大家进入声乐艺术的优雅殿堂。陈老师边弹钢琴给大家定音,边不时地用语言指导大家。“来,开始练声……多用点假声……牙颌要打开,不要像鸭子那样嘴张得小小的,要像老虎… …深呼吸,像打气筒一样,气要放到底……肚子也要会唱歌……胸腔、口腔、鼻腔、头腔,找共鸣的感觉……管道弄粗一点,像山东大葱,不要像本地小葱……竖一点,再竖一点……你得把自己当作真正的歌唱家……女生先休息,听男生唱……男声注意,音高没上去……注意速度,怎么像老牛拉破车,耶给喜哟(本地方言:会急死)……”

趁女生休息的当口,邻座的学员悄声给黎英描述:“陈老师今天穿的是耦荷色的连衣裙,同色的高跟鞋,很漂亮,发型也很美,气质好极了。”

陈老师上周应邀去老年大学当评委评估教学质量,上课伊始就先给学员介绍了各个区老年大学的声乐教学情况。她的教学风格是严格而不过于严肃,点评同学也是在说笑中进行的。她的课堂上不时会响起哈哈哈的笑声,让大家受到鞭策但却很开心。班主任总是请她制订教学计划。她是班主任和同学们公认的最好的老师。

这个学期,黎英特意和同学换位子,坐到离陈老师最近的钢琴边上。使陈老师更容易看到她、听到她,并不时提醒她注意口形等等。曾经有一次,黎英问陈老师:“您在市老年大学带独唱班,您觉得我的水平够不够上独唱班?”

“你的声音肯定可以。他们班上有的人唱得还不如你。只不过你的口形做得不够好,要圆圆的,不要向两边咧开。你看不见。不过没关系,慢慢找感觉。”

今天练声结束后,省去了音程练习环节,直接唱歌曲,继续上周没学完的《龙文》。

“这是一首通俗歌曲,但是我们还是要用美声的唱法来唱。这首歌语言很美,用很多形象的比喻介绍汉字的笔画和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为了让大家增加感觉,她带领大家像歌唱般地诵读歌词“一弹戏牡丹,一挥万重山……”然后是歌谱视唱环节,要求全体用手在桌上打拍子。几遍过后再把歌词套进去唱。“好,先停一下,把这一小段歌词再朗诵几遍。离我最近的这位同学,她读得最好,气息和嗓子也用得很好,我很想叫她背一遍,又有点怕她背不下来,黎英,你会背吗?”

黎英没说话,默默地点了点头。“那你背一遍。”

她站起来,徐缓而稳定地:“读懂千年金钩银画样……妙笔丹青画平安。”大家都热烈地为她鼓掌。

陈老师说“你们听到了吧?字正腔圆。她不是看着读的,而是背下来的。上一周时她还只是在听,这周她已经把歌词全部背下来了。学习态度不一样,效果就是不一样。她以前是英语老师,眼睛是后天失明的,但是她还是坚持学了很多自己觉得有用的、喜欢的东西。自从她来到我们班级,我就有了一个很活跃的教学对象,经常我提问时,大部分同学很矜持,只有她很积极地和我互动,让我不至于感到受冷落。上次我去当评委时还提到我班上有一个八零后(八十多岁)的老先生,还有一个看不见的,已经成为女生中的主角了。校方感到很意外,怕不安全,我跟他们解释说人家家里有人护送来,我都不反对。”

黎英笑着说“老师你可不要让我暴露目标哟。”

陈老师说:“我那是为了表扬我班上的同学。”

下课了,黎英正想着请邻座的大姐帮忙带去公交站,意外地,耳边传来丈夫那熟悉的声音。

“我在这里,咱们走吧。”

“呀,你这么快就到这里了?”

“嗯,我打车用最快的速度赶过来的。”

“哈哈,太好了!走,回家!”

两人相扶相搀的背影逐渐从大家的注目中消失,黎英脸上笑靥如花。

春  逝

山东省东阿县  赵雪梅

经过再一次的努力,她终于挺起了虚弱身体,慢慢地她移到床沿上坐好,用一只手撑住床前的写字台,侧过身子用另一只手把面南的窗子打开。这是一个春光明媚的上午,耀眼的阳光照得她轻微的眯起了眼睛,她抬起头看见窗前的那两棵榆钱树已泛起了亮眼的新绿,此刻正昂然生机地享受着春光的沐浴。 她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感受到春天的温暖与清新,于是她苍白的脸上有了一抹淡淡的红晕。她用手轻轻的扶着额头喘息了一下,又重新在床沿上坐好,打开抽屉,取出纸和笔,在面前铺开,开始俯身写一封回信。

她的信是写给一位正在雪域高原上服兵役的小战士的,那是她结交的一位从未某面的笔友,她们一直是姐弟相称:“小弟你好!”她动笔写道:“几天前收到了你的来信,从信中知道,你说你这段时间的情绪很不好,从没有过的苦恼与困顿,甚至感到对人生前途彷徨与迷茫。你说对自己曾经的理想产生了怀疑,认为是不是自己的人生选择或者思想觉悟出现了什么问题?

弟,该怎么说呢,当初你放弃了学业,就是为了实现你神圣的梦想,来到这个绿色的兵营,而现实与梦想的差距又让你有了这样的内心冲突,我想这是每个人都曾经有过的心理经历,无论我们初到一个怎样的人生阶段,都会随时感受到来自生命里的不安与动荡,这是生活对我们的考验,也是在成长过程中我们为追求理想所必须承担的人生代价。

其实生活中心灵一时的迷茫与落寞并不是最可怕的,关键是我们可不要真的将自己放在了迷惘岁月中长久地虚掷了生命。”

写到这里,她停下来,拿出来信重新阅读了一遍,然后继续写道:“弟,再次复读了你的来信,我却不知道该给你以怎样的人生诠释与注解,在这样一个草长莺飞的春日里给你写信,真的希望你跟我此刻一样,能真切地感受到生命的勃勃生机与生活的美好。”

她抬起头,把目光投向窗外,一脸痴迷的神色。“弟,现在已是三月了。”她继续握笔写道:“你知道吗?在我小屋的窗前有两棵美丽的榆钱树,每年春天都是它们早早地把春的气息传递给我。二月不到,它们就渐渐从冬的沉睡中醒来,褪去干裂的灰枯,泛出润眼的赭色,接着便开始了喷糠吐绿,当春天正式来临的时候,它们早已是疏影婆娑、玉立婷婷了。

弟,你那里有榆钱树吗?你知道榆钱树是先长叶还是先开花?也许说它们是花不够确切,因为它们既没有花蕊也没有花色,更没有花香,它们只是和绿色的叶子一样,重叠成花状,缔开在枝头。由于这种花的外型极像一枚枚圆圆的银币,所以人们称它榆钱花。

弟,你看到过榆钱落花那种无比壮观的景象吗? 四月它们由翠绿转为银白,到了退花时节,一阵风起,就像一下子从天外飞来了千万只素蝴蝶,迎风翩跹像落雪、像飞絮、像天使撒下的碎银,白花花的,落满了一层,我的窗外就成了这样一个童话般的世界,真的,美极了!”

她的嘴角洋溢起醉心的笑容,她停住笔,抬起头,再次把目光投向窗外,投向远方……她开始有些若有所思,微蹙起双眉,好久才又动笔。

“弟,不知你现在是否走出了心灵的低谷?很多的时候生活展现出来的并不是我们想要的那种,一些人生的挫折常会夹裹其中向我们袭来,令我们毫无防备,但只要我们不移心中的志向,用坚定而乐观的态度去面对,经得住考验的生命是永远不会输给命运的。”

她活动了一下胳膊,将信纸向上抽了抽,抬起头,又一次将目光投向窗外,窗外的阳光像无数金丝相互穿织着,她有些陶醉……

“弟,我们这边的春天好温暖,好美丽,你们那里呢?你在信上说,雪域高原气候恶劣,虽已是春天,但昼夜间的温差巨大,有时夜里还在零下十几度;而白日里常常是风沙漫天,那满眼的黄沙刮得让人心生燥烦,让人感到生命的萧杀与无奈,你说你甚至开始怀疑自己了,怀疑来到这么样一个地方,感到生命没有了方向……

弟,该怎么说呢?离开了多姿多彩的大学校园,来到这样一个条件恶劣的环境中接受成长的考验,这让谁一时难免都会有这样的内心冲突,但不要困惑你的选择,你的理想已设定好了你真正的人生的方向,安下心来,不久你就会爱上那儿的,你会被那里无比丰富的内涵和独韵的美而产生你心中的热爱。那里有充足的阳光,有湛蓝的天空和绵延的白云,那里有辽阔的草原和展翅凌空的雄鹰……

弟,我们虽然从没有见过面,但从你的洋溢着生命热力的来信中,我知道你是一个有思想和抱负、热爱生活的好男孩,你说当一名军人一直是你的人生理想,如今你真的成了一名光荣的边防战士,我相信,站在祖国的岗位上你也一定会像雄鹰一样,不畏艰险,搏击长空,塑造出一名英勇而神圣的军人形象。”

写到这里她的脸上再次有了灿然的微笑,但脸色也更加的苍白。她用左手撑住额头,轻微的喘息了一会儿,才又动笔继续写到:

“弟,再过一个月就是我窗外这两棵榆钱树的退花时节了,我真喜欢看那种豪放的退花景,那么坦荡,那么飘逸,那么从容……我从窗内伸出手去就能接住些许,到时候我一定捡两枚最大的装进信封寄给你,这种树的生命力可强了!只要你将它们埋进土里,我相信在你们那边,它们也一定能发芽生长的。”

她咬住下唇,抬起目光再次向窗外看去。

“弟,春天真的来临了,我看到春已经在我窗前的这两棵榆钱树上跳舞了,透明的裙裾,绿色的肌肤,腹馨的香气,弟,你感觉到了吗,春正迎面向我们走来。”

一个月后,高原兵站上的小弟没有接到她寄来的榆钱花,又一个月后,小弟得知了她去世的消息,女孩患的是白血症,那时已进入了后期……

又是一年春回大地,又是一场花落如雨,在那两棵榆钱树下,一位身带着军功章的军人,站在那里久久的凝视什么,寻找着什么。

母爱深深

福建将乐县  张先震

母亲说:“对不起你,真不该生你,害得你在世上受苦。”

我说:“不,我要感谢您生了我,虽然受苦,但终究让我体会了生命。”

母亲不知愧疚地这么说过多少次,每一次我都认真地这样回答她,但丝毫不能减轻她的愧疚和因我而生的痛苦。绞尽脑汁劝过几次后,我便明白了,我的劝慰是无用的,不管我所说的理由多么正确多么充足,只要我还躺在病榻上,她就不能不为我痛苦、为我担忧,因为她是我的母亲,我是她的儿子。

清晰地记得刚病瘫时的情景。15年前,我15岁时患上了强直性脊柱炎,穷困的家庭拿不出足够数额的钱送我去城市医治,便请了游医到家里为我医治,一年后瘫痪在床。母亲悲痛而焦虑,没日没夜地出去打零工挣钱,一年后终于筹足了一笔钱,让父亲和二弟把我送到了市里的医院。然而一切都已太迟了,医院已无能为力。从医院回来,母亲的天塌了:“什么,医院没治?天啊!”母亲一屁股坐在门槛上,悲痛欲绝泪如雨下。母亲不相信才十七岁的儿子要在床上度过一生,从医院回来的第四天,开始为我寻访草药:“许多病人到医院治不好,回到家自己找草药吃,却吃好了,你的病也一定能吃好的。”母亲这样安慰我,也安慰她自己。她走村串户,四处询问能治我这病的草药,问到后立即荷锄上山挖掘。瘦小的母亲,在崇山峻岭间跋涉攀登着,如针的荆棘,如刀的石棱,割得她手脚尽是伤痕。出门时一身干爽,回来时衣服被汗水渍得湿透。有的草药比较常见容易找,而有的则寻遍几座山都不见踪影。从山上回来,大多时候已伸手不见五指,又累又饿的母亲顾不上吃饭,立即动手煎药……

为我的病,母亲什么都顾不得了,包括自尊。一个赶墟日,有人告诉母亲说有对山村夫妇来赶集,他们带着一袋草药,这种草药能治我的病。母亲听了,立即跑到集市上把那对夫妇请回家来。此时我已吃了一年多的草药,对自己的病已失去信心,当听这对夫妇说他们这种草药非常难挖时,我心平气和地说那就算了,你们这药肯定治不好我的病,别浪费了。没想我这话触怒了其中的妇人,她嫌我否定了他们的药,一把从丈夫手里夺过药袋,紧抱着不肯给我们。母亲的眼睛倏地通红,哽着声音哀求:“大妹子,对不起,大人不计小人过,看在我的面子上,给我吧,啊?对不起……”

我未瘫痪前,母亲从不信街上今天来明天走的随地摆的“偏方”、“祖传秘方”,说他们是骗人的,而我瘫痪后,母亲却常常光顾这些摊子,几年间不知上当受骗了多少回。记得一次,母亲拿着钱和米袋上街买米,在“祖传秘方”的“嫡系传人”的一阵口若悬河信誓旦旦后,买米的钱换来了一摞叫不上名的“膏药”。知道上当后,母亲一脸凄然。堂嫂说:“婶,你不是不相信他们,说他们是骗人的吗?”母亲苦笑。

几年时间,我不知吃掉了多少母亲挖回、买回的草药,可每一次得到药时的希望,都被煎服后的失望所代替。面对一次次无情的现实,加上我的一次次劝阻解说,悲伤的母亲不得不放弃了徒劳的执着。母亲流着泪说:“孩子,不是妈怕累,实在是……”母亲停止了四处访药挖药,把时间和精力转移到了对我的服侍上。服侍一个终日卧床的瘫痪病人是艰辛的,一日三餐,洗漱拉撒,劳心费神,而母亲却从未有半点厌烦之意,所表现出来的永远只有一种情感——深深的母爱。终日卧床,未到户外活动,衣服不易脏,为减少母亲的劳累,我尽量延长换衣的时间。母亲不依:“不脏?穿了哪能不脏呢?换上吧,几件衣服,一会儿就洗好,不累的。”学习写作,每天需阅读、查找有关书籍,书橱近在咫尺,可我却可望不可及,每拿一本书都需他人代劳。每次拿书,一听到叫唤,母亲立即放下手里的活,应答着快步走上楼来。可能是少浸水的缘故,我的脚趾甲很坚硬,很不好剪,一次母亲为我剪脚趾甲时,手里的剪刀不小心戳在我的脚背上,戳开了皮肉,流出血来。母亲顿时吓得慌了神,一连声自责着,手忙脚乱找药和创可贴。她听人说瘫痪病人的伤口不易愈合,极易溃烂,于是便更加提心吊胆,每天一边自责一边查看一次。直到伤口痊愈,母亲悬着的心才放下来。自此每次剪脚趾甲都谨慎得显得过分。

几年前,我成了家,生了孩子后,三口人另外生活。虽然还在同一座房子里住着,但母亲难舍,痛哭。之后,她开垦了更多的荒地,种了更多的菜:“钱米帮不了你,多种些菜分你们吃,你们也省些开支。”我的孩子生了病,她比我还着急,寻医问药,床头床尾。外出做客,住了一两宿她便急着赶回家来,“虽然帮不了你们什么,但每天看着你们,心就安了。”

一位哲学家说,孩子的不幸对于母亲是要翻倍承受的。面对我的瘫痪,母亲承受了难言的苦痛,并且还将继续承受着,牵挂着。我感激之余,愧疚之余,只有更加地努力,以减轻些许她的愁虑与牵挂。

我的母亲

钟华新

一直以来,我总希望用自己拙劣的笔来记下母亲伟大而平凡的生活,或者只记下这生活中几件小事也行。可是,每当我提起笔,脑中却混乱一团,不知该从何处下手。

今天,真要动笔写我母亲的时候,感觉自己的手臂是那样沉重。电脑屏幕就像摊开的画布,每一个字都是一抹重彩,生怕写出来的文字无法表达多年来对母亲那份深深的情感。 我的母亲是一位勤劳、善良、朴实,具有中国传统式的一个农村妇女。我们的母亲伟大,谁都记得是谁带我们从襁褓中走过,那是母亲。一想到母亲,我就热泪盈框.把我母亲艰辛的经历真实地表达出来!

我的母亲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十月怀胎的外婆在1935年10月18日生下一对女缨双胞胎,无力供养十天后分别送给人家,当时我祖父经人介绍用一只鸡和一瓶酒换来给我父亲做童养媳。我祖父的家也是穷得叮当响伴随着我的母亲一起长大,从小艰苦的劳作一直陪伴着她,养成了吃苦耐劳的品德。

我的母亲没有文化,据她自己说年轻时候上过几天扫盲班,勉强认得几个字还会写自己的名字。也许是母亲吃尽了不识字的苦,所以拼命地要我们好好读书。特别是我因为身体残疾的限制,不能干重活。母亲总是把希望寄托在我的身上,她省吃俭用从牙缝里挤出钱来,为我购买学习用具和书籍,她坚信读书是我唯一的出路,再苦再累也要供我读书。我在1979年考取高中,接到录取通知书那天是母亲最高兴的日子。她兴奋地说:“出息了,出息了。”当时是康禾公社、叶潭公社和黄村公社这三个公社才招收二个班的学生啊。在我上中学的日子里,母亲把最好的菜干和豆类留给我在学校吃,自己吃的是最差的。但是1982年我高中毕业,当时因为残疾人不能参加高等院校考试,使我失去了深造的机会。母亲为我感到痛惜而流泪,我流着热泪跟母亲说,我可以向父亲单位申请工作,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从此我参加各种职业培训,已考取会计证、成人高考和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证书。我想回报母亲的养育之恩,只好多争取得一些成绩让她欣慰,让她高兴。

母亲不仅对晚辈疼爱有加,而且对老人也十分孝敬。1989年祖父因中风瘫痪卧床长达半年之久;母亲在照料祖父的同时还照顾着双目失明的祖母,是母亲这个孝顺的儿媳不嫌赃、不怕累,请医生、找偏方、伺候汤药、调理营养,精心照料着让老人家满意地度过了人生最后的日子。

记得母亲过去在生活困难时期曾去康禾镇大深山老林里,采摘杨梅后去外村交换食品。我为了减轻母亲劳累,尽可能地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把菜园的杂草除掉、松土和浇水,在家等着母亲,祈祷着母亲能平安回来。天快黑了,远远地看到母亲和侄女一起回来了,她们好像各自挑着战利品。母亲对我们说:“总算回来了,一天不知走了多少山路、不知流了多少汗,在那深山密林中,雾水和汗水渗透到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走进很少人到过的地方,才能寻找到成熟的杨梅。”“母亲您辛苦了,您冲一个澡吧,热水已经准备好了。”我说。我们知道母亲采摘杨梅不容易,没有多吃杨梅,母亲带回来让我们吃点,我们相互让着。母亲没能好好地休息,天还没亮又挑着杨梅去外村换食品。当时都在困难时期很少有人用钱来购买杨梅,多数都是由一碗杨梅换一碗干红薯角是很不错的了。这干红薯角可以缓解家中一时的口粮。要是难处遇上一两户人家5分钱买一碗杨梅,可就是大价钱了。一天的采摘和一天的走街串户卖掉,母亲辛勤无私地为着让全家人不致挨饿。

勤劳伴随着母亲一生,她每天总是最早起床操持家务后,然后还要去生产队出工挣工分。尽管母亲努力操持,可一年到头还是超支。困难时期缺少粮食,母亲想着法子生存,利用农闲时间上山挖掘土茯苓(客家话“硬饭头”),但不是轻易可以挖到的,除了辛苦还是辛苦,需要满山找,找到了还得有耐力,顺着土茯苓的长苗方向往下挖,挖不到2米深是看不到一串土茯苓的,沿着土茯苓的藤再挖下一串,一串一串地往下挖,所挖深度可想而知。挖回家后要经过洗净加工,大多是充做粮食填胞肚子,有时也会留下一点做药用,平时如吃错东西拉肚子,就可以用土茯苓来治疗十分有效。母亲善良地同情贫苦人,虽然自己并不富裕,还是不断地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而她自己却是十分节省的。

记得有一次,我因调皮不小心把裤子扎破了一个小洞,她马上责备我脱下,亲手用针线缝补,还教育我们,讲述“一针不补,十针难缝”的浅显道理。家里时常把哥哥穿小的衣服留给弟弟穿,弟弟穿小了把褶边的裤脚放长再三穿,尽管衣服旧了一点,但是母亲总是把衣服洗得很干净。我们兄妹多,即使在那贫困的年代里,母亲都让我们一个个穿得齐齐整整。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在收获季节,白天把地里的红薯、木薯收回家,晚上还不停地加工成角、或成片、或者成丝,经常做着切着一整夜,鸡叫唤了,实在困得不行了,才睡一会儿觉。天亮时又要担到禾坪里晒干,好用作家人大部分储备口粮。

记得在我小的时候,母亲一年四季总有干不完的农活。过完了春节,母亲就要为农田播种、插秧;到了夏天,又要除草,施肥,放水;那时候农村的排灌设施很不好,有时候放水要熬到通宵达旦。最辛苦的是收割的时候,太阳刚出来,熟透的稻谷还挂着清晨的露珠,母亲就已做好了早饭,早早下地割禾去了。等到我们去到田里的时候,她已经割下了一大片。到了中午,烈日当空,我早已汗流浃背,又累又渴。母亲总是让家里人先回去做饭,她坚持到最后,直至把全部收割完成为止。过了午后,经过了太阳的爆晒,禾杆都变柔软了,最适于打禾。那时候还没有电力打禾机,靠的就是双脚来踩。有的时候遇上雨天,整个人都沾满了泥水,在泥泞之中举步维艰,那种又累又脏的辛苦不言而喻。等到我们好不容易打完禾了,母亲还是没有休息,又弯下腰把禾杆捆扎、铺开,等晒干了好用作家里的燃料。一天劳动完了回到家里,我们都躺在椅子上纳凉,母亲又赶着去做饭、煮汤,让家人们享受一天最好的慰劳。只有在晚风徐徐之时,母亲才总算在睡梦中得以休息。

有一次,也许是很长时间没见的缘故,母亲仔细地打量我残疾的右腿。我说:“右腿膝盖疼痛,有痿缩,晚上睡觉怪难受的!”还没等我话音落下,母亲放下手里的活儿,走到药箱前,从里边快速地找出一贴云南白药膏和一瓶黄酒。用黄酒在我膝盖上轻轻地擦拭,接着又用那粗糙的手掌反复地揉搓着我的右腿,然后把膏药贴在上面……没想到,年过七旬的母亲手劲还很大,她嘴上数落着我冬天不穿棉裤,夏天睡觉总爱开窗,而她掌心的温暖早已随着她的揉搓迅速地涌遍我的全身……唉,母亲爱我永远甚于我爱她!她还特意为我做了一个护膝的棉布套套在我右腿上。叮嘱天气冷时一定要套在血路不顺畅的残疾右腿上保温。我的老母亲为她的残疾儿子想得这么周到,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我却更深的感觉到:母爱恩重如山!

如今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爱着我,如同我永远爱着她一样。现写出此文谨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祝愿母亲健康长寿。

工作之余,让我们拿起电话,听听母亲们从远处的老家传来的亲切叮咛吧!哪怕我们问候一声,母亲们都很容易满足的。            (请本文作者与本刊联系)

夏日傍晚

福建省三明市  黄国珺

夏日的傍晚,只一线见光的晚霞还在西边的天空上燃烧。有一只蟋蟀在远处的墙脚下时断时续地叫着。一声凄惨的蝉叫声,划破宁静的苍穹,叫人毛骨耸然。我的两个孩子,一人一把竹椅,坐在院子里的梧桐树下,凑着幽幽晃晃的霞光与悄然爬上的月光,还在嘀嘀咕咕地叨念着什么。一个中考,一个高考。

浓荫婆娑的树叶像一个天然的斗棚,,抵挡白天那动荡不安的热流。我躺在竹榻上,品尝在这夜与静中,所渐渐地凝结了的一块暗蓝而透明的冻糕,凉而微甜。散心慢神地赏玩着那月光和微风中,树叶摇戈的轻柔舞姿。任心神在一片朦胧里无需费力地聚想。四肢似乎很轻,心也似乎很轻,仿佛浮在水面上。身边时续时断环绕着孩子们隐隐地苦读声。他们将去搏击。“一代骄儿又诞生了……”。而我却已疲惫不堪。

“啪”细微而清晰的一声爆裂。我回转头,只见我那个多愁善感的女儿起身走到树根旁弯腰蹲下拾起了那片爆落下来的树皮,捧在手里,呆呆地凝视着。果然又想入非非了。“呵——”她发出了一声悠长的叹息:“这衰亡的树皮该有多么崇高呀!它们含辛茹苦、忠于职守、兢兢业业地奉献了毕生的精力。然而,一旦衰老了、僵化了,它们便又心甘情愿地龟裂剥落,欣然引退,把空气和阳光无私地奉献给了那些鲜嫩的后代。”

“不!”。我的儿子还是犟头倔脑。“应该说,那新生的树皮该有多么勇敢。它们埋头生息,潜心发育,默默无声地汲取着一切营养。一旦成熟了,强壮了。它们便会毫无畏惧地一举胀破那些束缚它们施展青春的僵皮、死壳,脱颖而出、崭露头角,让翠绿的生命向着更新的高度,更广的空间挺进。”

宛静。

熣燦闪烁,在深黛的阴暗中,仿佛是两对幼兽的瞳孔,孩子们在盯着我。那是他们渴求真理的眼。

啊呵,是的。很久很久以前,我也曾有过这样的经历。盯着姥姥那干瘪的嘴唇,苦苦地探索着隐藏在那古老寓言中的神秘,翘首以待那所希望的答案。或许我也唠唠叨叨地问过很多,或许也是问得那样的聪明……

我想起姥姥说的话:“你爷爷讲,我们不仅要赞美老的,更应当鼓励新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一样。对我们来说只有今天。”

于是就模仿姥姥的口吻说:不管新的旧的,只有把握今天,才能掌握未来。孩子们似乎懂,又似乎没明白,眨巴着眼,点头又摇头地离去。望着他们缓慢离开的背影,我想:也许经过生活环境的洗礼,经过惊涛骇浪的冲刷。孩子们才会体会到这其中的魅力所在。

父爱也温柔

湖北省兴山县 刘  芳

我已经不再从事残疾人工作了,离开这工作了七年之久的岗位,心中难免有几分难舍的情怀。俗语说:“一块石头捂久了会有温度,何况是一个人对待一份挚爱的工作呢!”由于多种因素,我不得不重新找一份工作来维持生计。但我对残疾人工作的热爱丝毫不减,对残疾人的关心依旧如故。

又是人间四月天,阳光明媚,微风轻柔,梨花白的胜雪,油菜花黄的灿烂,到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我想去火石岭村看看,令我既揪心又感动的刘玉琼父女俩。坐上朋友的摩托车,约莫20多分钟就到了她家,房门开着,没看见有人在家。我四处看了看很担心有恶狗突然跑出来,看见门坎下面的小路上有一个人,我跑去问她:“你知道这里有人在家吗?”那个女孩一抬头,我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过路的大妈说:“姑娘你别问了跟她说不清楚,还是给他爸爸打电话吧。”我立刻就明白了,眼前的这个女孩子就是刘玉琼。很快老刘回家了,他高卷的裤腿上沾满了泥土和草籽,很憨厚的笑笑说:“进屋坐吧,我在园地里种一点菜,接到电话丢下锄头,就回来了。”他指着刘玉琼说:“这是我姑娘,今年24岁了,要是正常的孩子早嫁人了,哎,可怜的孩子……”

老刘带着我进屋,屋内算不得井井有条,但也还不算杂乱无章。他急着给我泡茶,又没有开水,很尴尬的说:“没开水了,我烧水泡茶,你莫着急。”我笑着说:“我不口渴,您踏实的坐下来我们聊一会儿。老刘告诉我们孩子一岁多时发现患病了,和妻子带着孩子到宜昌武汉等大医院看了,后来确定是癫痫病,孩子的智力也受到很大的影响。“我们家凡是值钱的东西都卖掉了,穷的只剩下几口人了。现在妻子在浙江温州打工,还有小儿子在宜昌读中专,只有她在家种地,重体力的活儿她一个人捡不起,我就留下来照顾姑娘,种地。”

老刘他一个老汉照顾姑娘确实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可是没办法,他看看我说:“为了姑娘,我每天早上要给她做早饭,在地里干活都不能去的太久,隔个把两个小时要回来看一下,生怕她又发病,一发病就摔倒在地不省人事。这些都不是难题,最令我这个父亲难以启齿的事是要给女儿洗澡,到了夏天隔两天请邻居大妈大婶给她洗一次澡,冬天就可以一个星期请人洗一次。说些好话,邻居们都很同情我们。”老刘说着说着用干枯的双手擦了擦眼角的泪水,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一个父亲面对弱智女儿有多少心酸和无奈!“你们都是女同志,说句不怕丑的话,琼儿第一次来月经,她自己不会处理,母亲不在身边,身边没个女同志,我只好硬着头皮,帮她垫上卫生巾。然后教她自己处理。真是造孽,一个老汉要帮姑娘来……这是母亲的责任,我……”老刘哽咽的说不下去了。我的鼻子酸酸的:“父亲啊,你是残障女儿的爹也是妈!”

一瞬间,我们都无语了,世界上好像没有什么语言可以表达出这份特殊的父爱。短暂的平复情绪过后,他说我们能够来看看他们父女,他很高兴。很感激政府,民政、残联多年来对他们家的关心照顾。

回去之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都说父爱如山,父爱是深沉而厚重的,可是老刘却既当爹又当妈,把女儿缺失的那份母爱给补上。父爱也可以温柔地如四月的风,轻轻划过女儿的心头。也许刘玉琼永远无法回报这份浓浓的父爱,可是她快乐的活着对父亲而言就是最好的报答。我遇见过很多像玉琼爸爸这样平凡而又伟大的父亲或者母亲,他(她)们为了残疾子女付出了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辛。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爱自己的父母呢!

诗坛飞舟

发  掘

浙江省温州市  金  阳

也许是惊醒的梦

荡起漂泊的心

也许是心灵的震撼

化开平淡的日子

美好的憧憬

是那远方的追逐

是那千万次的呼唤

火热的新

虚幻的梦

惟有祈求心灵的永恒

真正的发掘

靠我们勤奋的耕耘

真正的发掘

靠我们无穷的探索

别  了

李书强

原以为就如此付一生

然而你转过头时那样从容

从此我嚼碎相思

从深夜到黎明

如果你向往别的风景

休问我动也不懂

从此强颜欢笑

夜深的时候由你在心中

不是同心圆

怎会圆心相同?

别了,朋友

祝福你的人伫立在风中!

(请本诗作者与本刊联系)

付杨诗五首

辽宁省建昌县 付 

 

倾尽所有

爹娘

把我送到城市里

拓荒

脱下了农民的衣裳

穿棱在都市的街巷

一年又一年

在爹娘的默默守望中

成长

学习 工作 结婚 生子

终于在这片陌生的土地

有了自己的主场

可是

在爹娘赞助首付的房子里

却没有一张

他们的床

咫尺阳光

咫尺阳光

就在窗外

我伸开双手

却触摸不到它的存在

春暖花开的日子

我在懒洋洋的规划未来

草长莺飞的季节

我在叹古忧今 异想天开

直到

秋风送爽瓜果飘香的时候

我才想起

又错过了一季的耕作

唯有听着寒号鸟的哀鸣

等待冬天走远

咫尺阳光

就在窗外

不迈开双腿

就走不进它的温暖

脆弱的屋顶

一阵风也能把你吹透

一场雨也能把你浇漏

经年的瓦片

承载不了岁月的敲打

陈旧的老屋

累积了太多记忆的哀愁

就像老者脸上

总是布满沧桑的褶皱

脆弱的屋顶

总会在某一个大雨天原型毕露

任凭那风雨穿透瓦隙与泥缝

让雨水淋湿我熟睡的枕头

醒来时不禁晃忽

这是雨水还是昨夜的泪?

俯瞰辽西

一座座山梁

连着一条条沟壑

沟壑深处散落着一间间屋舍

那里世代居住着辽西人家

他们在山梁上耕作

在沟壑里生活

山梁上有他们祖辈开荒的土地

沟壑里累积着儿孙们期盼的幸福

年复一年

直到他们的脸上也印满沟壑

直到他们的儿孙身强力壮

一个个飞出山梁

去天南海北的城市里流浪

把那山梁和沟壑

留给耕作半生的爹娘

也许

被抛下的还有他们儿时的梦想

村口那棵柳

当风吹过村口的时候

村口那棵柳总会微微的点头

没有人记得它的年纪

只听说

村长就生在这棵柳树下头

它默默的守望在村口

无论春秋寒暑

看着村子从贫穷到富有

陪伴着一个个孩子从稚嫩到白头

自己也在慢慢的变老变丑

它像卫兵一样守护在村口

守护着全村人的美梦和安宁

当我回家的时候

总要到树下走一走

仿佛能看童年时的自己和玩伴

还有那柳笛声悠悠

老师,我想对您说……

                     江苏省扬州市  周 青

老师,我想对您说……

是您,把我领进知识的殿堂

三尺讲台上

您用语言播种

一方黑板内

您用粉笔耘耥

一年又一年

您把自己交给岁月

只为了无数饥渴求知的目光

老师,我想对您说……

您是指路的明灯

给我们照亮前进的方向

您是脚下的石阶

让我们一步步向上

您是智慧的启迪者

给我们插上知识的翅膀

让我们尽情翱翔在云巅之上

老师,我想对您说……

您是绿叶

把我们当红花托起

您是春蚕

奉献一生毫无怅惘

您更是那红烛

燃烧自己将别人照亮

老师,我想对您说……

在我的心里您很伟大

因为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

您又很普通

普通如园丁

让春色满园

让满园芬芳

滴  答(外一首)

山西省太原市   王 梁

将时针调到

思念你的方向

与心跳一起

滴答 滴答

你不必担心

在须臾的空间里

我会迟到早退

因 你是我

最精确的时光

清 

中午

与红颜喝酒

你说佛祖无心

但你相信佛祖

那瓶陈年老窖里

封存着

味道弥久的岁月

你我都醉了

醉在

远古 未来

唯独

今天 清醒

   

                                                       福建省福州市  陈济焰

蝙蝠

勇于在黑暗中摸索,

永远不会碰壁。

狐狸

从皮具商店走一走,

你就知道自己不是绝顶聪明的人。

即使在梦中

也想着吃羊。

蝙蝠

只要你勇于在黑暗中摸索,

就永远不会碰壁。

蚯蚓

钻空子不是有机可乘,

而是耕耘庄稼。

乌龟

成天缩着头

当然速度奇慢

骏马

即使在歇息时

也保持着向前的姿势

为了一点点饵食

轻易断送了性命

贝壳

生命消亡了

却奉献终身凝结的美丽

聪明人

路走偏了,

越聪明害人越深。

财  富

财富不是朋友,

然而朋友却是财富。

破  产

最大的破产不是金钱

而是对人生的绝望。

忍是一种力量,

忍受外来压力,

忍受不公待遇,

尤其是忍受得住疾病痛苦和不幸。

人之初不是性本善,

不断扬善才变成善。

高贵与卑贱

一个人的人格尊严,

与贫富无关,

与知识品德有关。

善恶不分不是人,

对人疾苦无视不是人,

是人懂得关心人,懂得帮助人。

灯下书语

大写的人生

——读刘懿《中外残疾名人传》

福建省厦门市  庄维明

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在他的名著《老人与海》中借主人公桑提亚哥之口说出这么两句充满哲理的话:“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却不能被打败”。一个人想做出一件或几件对社会、人群有益的事,往往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有一个艰苦奋斗的历程。如果这个本身有残或有疾,他所历经的挫折、考验、磨练、困难,又往往超过常人百倍、千倍。因此,如果有人把古今中外著名的残疾名人的事迹编撰成书出版,其教化、启迪的意义不言而喻。刘懿编著出版的《中外残疾名人传》正是我们期盼的这么一本书。

《中外残疾名人传》共收集了中外20位残疾名人的生平事迹、著述和他们的人生感言,洋洋洒洒达12万余字。这其中既有连任四届美国总统的“坐在轮椅上的总统”罗斯福,“运筹帷幄,决策千里”的我国古代军事理论家孙膑,中国现代著名学家梁思成,蜚声中外的数字家华罗庚,被称为“宇宙之主”的英国物理学泰斗霍金等;同时也有许多史学、文学界的杰出人物,如写作被称为“史家之绝唱”《史论》的我国史学家司马迁,“向命运挑战”的德国音乐家贝多芬,美国“新闻体”小说创始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海明威等文字艺术界杰出人物。翻读他们的事迹,使我们感受到大写的人的大写人生。

我特别要提及两个人的是:海伦·凯勒和张海迪。

海伦·凯勒美国人是蜚声世界的一位盲聋女作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这在他出生19个月的婴儿时期,因患急性脑充血病,高烧不退,病愈后落下盲、聋、哑症。长大后她在她的家庭教师安妮·莎莉文的长年帮助下,学习了语言、文字,并先后完成了自小学至大学的学业,掌握了英、法、德五国文字,完成了一系列有影响的著作,并致力于资助残疾人的社会福利事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她的生日命名为一个“世界纪念日”。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说:“19世纪出现了两个了不起的人物,一个是拿破论,一个就是海伦·凯勒”。张海迪是我国著名的残疾人女作家,被称为“当代保尔”,在她5岁时,因患脊椎血管瘤,导致高位截瘫,无法去上学,全靠自学完成学业,并自学针灸医术。不但自治自己的病,还为一万多人无偿治疗,治愈者无数,张海迪坚持在病床上写作,出版了《生命的追问》的自传体五辑系列小说等,并翻译了《海边诊所》、《丽贝卡在新学校》、《小米勒旅行社》等名著。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八十年代”新雷锋称号,被人们称为“当代保尔”。

其实刘懿本人就是残疾人的楷模。还在他童年时代,因患脊髓灰质症而致残,行动不便。但他坚持学习,矢志进取,完成大学教育,成为一位医务工作者。不但是一位副主任医师,而且还出版了《香药本草》(与他人合著)等医药学著作。长年来他还坚持文学创作,出版《追梦》《七月人生》等。是福建省、厦门市作协委员。鉴于他身残志坚,自强不息,在医学研究和行医方面的突出表现,他先后荣获了“全国自强模范”、“全国新长征突击手”等光荣称号。

在《中外残疾名人传》后记中,刘懿列举了他还在收集、整理中的多位中外其他许多残疾名人的传记资料,这其中如我国春秋时代的政治家晏婴、音乐家师旷、文学家左丘明;唐代高僧鉴真、著名散文家柳宗元;古希腊盲诗人、《伊利亚特》史诗作者荷马,瑞士数学家、物理学家莱昂哈德·欧拉以及20世纪美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卡森·麦克勒斯等。我们期望《中外残疾名人传》再版时能看到上述人的传记材料也能列入其中,使读者受到更多的教益。

在森林里成长的诗人

四川省自贡市  刘胜秀

    如果你是一位文学爱好者,该知道“森林诗人”是谁吧?对,他就是傅仇,一个长期在川西高原原始森林体验生活,写出了《告别林场》《蓝色的细雨》《夜景》《绿叶之歌》《剪取海天一角》等大量优秀森林诗歌的诗人。他一生钟情于森林,死后家人把他葬在都江堰玉垒山的叠翠山林中,让他依然能听风儿歌唱,鸟儿清啼。因为,他曾希望自己是一棵树,在森林里成长。

傅仇是自贡市荣县人,1928年1月出生在荣县城区河街的小商家庭。父亲给他取名永康,希望他“年年有余长寿永康”。在旭光小学读书时,参加了歌咏队,出台演唱《松花江上》;暑期组织“怒吼少年剧团”,下乡演出《牧童杀敌》。1941年,父亲经商破产失学,傅仇拉板车、卖纸花、当学徒、帮餐馆洗碗筷挣钱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后考入资中小学教师练训班学习,1944年后曾任荣县古佳乡、杨佳乡小学校长,重庆南岸野猫溪私立吉安小学教导主任,《虹辰》《东风》文艺周刊及重庆《天地报》写作周刊主编。

1950年1月,22岁的傅永康改名傅仇去重庆参军,学习文艺创作,历任第二野战军三兵团文工团宣传员,川东军区文工团宣传员。参加了剿匪和土地改革,并在重庆南桐煤矿下井劳动体验生活。虽然物质生活仍然清贫,煤矿井下环境也十分艰苦,但他满怀着对新生共和国的无比赤诚,对未来充满了热望。

1952年,傅仇转业到省文联,任四川省文联干事,1957年至1960年10月任《星星》诗刊执行编辑,1959年4月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60年以后从事专业创作。

    傅仇15岁时喜读文学书籍,17岁开始习诗。1946年开始发表作品。1954年9月,26岁的他背着被盖,带着行李在伐木工的引路下爬上了海拨3000多米的林峰,来到红军长征路过的川西高原原始森林体验生活。此时,这里已是风雪呼啸的时节。这是傅仇第一次见到辽阔无边、雄伟神奇的大森林。傅仇知道要在这莽莽苍苍的大森林生活很难,但13个热情的伐木工给了他温暖、力量和爱护。树皮搭建的工棚,工棚上空飘飞的白云,伐木声声和那响彻山谷的号子,窜进工棚的獐子,树上跳出的松鼠……森林里的一切又吸引着傅仇,他决定在这里住下来。他在心里悄悄说:“我希望做一棵树!我愿意变成一粒种子,播进森林里,在森林里成长起来!”①

傅仇在森林里一呆就是几个月,日日夜夜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感受着新鲜事物,看比他年轻、每天举着斧头挥汗伐木工劳动,听他们讲新奇有趣的森林故事,与他们同住木棚,睡木板、树枝搭成的床,用树桩做的桌子,生活虽然艰苦,但傅仇却收获着感悟、感动,一首首歌颂伐木工人,抒写森林的诗歌从他笔下和心中产生了。

《告别林场》是傅仇写的第一首“森林诗”。初来这里,他了解到这个采伐组将要离开这里到下一个林区去,他们对幼树与母树的依恋,感染着傅仇,引发了他的思考与联想,于是写出了“我们走了,留下满山最好的树种,到二十一世纪,你们上山的时候,有一座新的无比茂盛的森林,留给你们采伐,建设共产主义的高楼。”这样振奋人心的诗句。

    接着他又写了《早晨,好大的雾啊》《晴朗的早晨》两首诗,念给伐木工人听。有的伐木工把诗抄到笔记本上在森林里传诵,这给了傅仇很大鼓励,他把这组《森林之歌》投给《人民文学》,不到两月,就在1954年第12期的《人民文学》上发表了。于是,傅仇坚定了长期在森林生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这也为他继续写森林诗奠定了基础。

1954年到1962年,傅仇每年都要到森林里生活一段时间。他曾任马尔康森工局工会副主席和副工段长。在这里,他与工人们一起上山伐木,晚间教他们学文化。他给生病工人的熬粥,送茶水,寻医找药,是工人的贴心人。有一次,九家棚沟大石包林区失火,傅仇同工人闯入火海扑火,棉衣烧着了也没察觉。

   从米亚罗到黑水,从马尔康到金川,从甘孜到阿坝,傅仇走遍了四川的所有林区。他热爱森林里的一切,感谢森林给了他智慧与灵感,教他幻想与歌唱。森林,是锻炼诗人的第二故乡,是他生活和创作的根据地,是他诗歌的摇篮。在四川有森林地方,就有傅仇的身影和他对森林对生活对生命的歌唱。

“森林抱住一个月亮,
针叶撒出万缕青光;
一串串明明朗朗的珠宝,
一串串星星,挂在树枝上。

好一个醉人的童话般的夜景。
好一个迷人的安静的海洋。

我听见树木在轻轻呼吸,
嫩草在发芽,幼苗在生长;
一根新针叶悄悄生出来,
刺着飞鼠,在梦中抖抖翅膀。

好一个醉人的童话般的夜景,
好一个迷人的安静的海洋。

……”

这首《夜景》写的是春夏之交十五月夜的森林景色,是一首诗人“听”出来的诗歌。树木、嫩草的生长发芽诗人听见了,飞鼠抖动翅膀、泉水咚咚的响听见了。这首诗歌虚实相间,有细致的观察有夸张的想像,反复歌咏的“好一个醉人的这童话般的夜景,好一个迷人的安静的海洋”也让读者迷醉在这具有音乐美的安静动人的诗歌里。

《伐木者之家》《伐木者画像》也是诗人体验生活后发出的由衷颂歌。他在《森林,教我幻想与歌唱》中写道:“诗歌,要写出人民心灵的美”②,因此,在诗人心中,林业工人就是森林中的栋梁,他们为祖国伐木、育林,却“化腐朽为神奇,改造病材砌房屋”,他们巧艺神斧,惜木材,爱寸木,为的是期待是更多的良栋之材用于祖国建设。

傅仇先后创作出版了《森林之歌》《雪山谣》《伐木者》《竹号》《伐木声声》《珠玛》《赤桦恋》等10余部森林诗集和散文集。长期与伐木工简朴生活的傅仇深受林场职工喜爱,他们称他是“我们的森林歌手,大森林的知音”。

文化大革命开始,傅仇的诗《早晨,好大的雾啊》受批判,被抄家送去“五七干校”劳动。1973年2月,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炉霍县发生7.3级大地震后,傅仇虽患有肺气肿和肺心病,但仍背着大药箱前往灾区看望林区职工和群众,回来后写出了报告文学《燃烧的雪山》。1976年,修改长诗《赤桦恋》,出版了散文集《森林炊烟》,诗集《在甜蜜的森林里》,并编辑《傅仇森林诗》。1980年,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四川分会理事。198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的组诗《走向地球之巅》获《诗刊》1983年优秀诗歌作品奖。诗《夜景》《蓝色的细雨》还被译为英文介绍到国外。魏巍曾为傅仇的诗集《伐木声声》写过“集前赘语”,在他病逝后写了篇《大森林的知音——记森林诗人傅仇》专门介绍傅仇和他的森林诗。③

体弱多病的傅仇在1981年还写下了“希望红军走过的梦笔山,再给我一去青春的笔,只需要一棵树的绿叶,把白发洗去!若能再给我二十年的青春,我会当做四十年来珍惜,加倍努力,为社会主义再多歌万曲”④这样充满豪情的诗句。可是,他终未能写尽森林的风景,伐木者的风貌,万山绿叶的风情。1985年3月,孜孜不倦创作的傅仇在成都病逝。傅仇故去后,他的家人把他葬在都江堰玉垒山,让他与挚爱的森林共眠,并在墓碑上刻上“我走了,我仍是一棵树”的墓志铭。

1986年5月,在全国林业文学工作者协会成立大会上,国家林业部、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傅仇“森林诗人”的称号,这是继老舍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后又一国家级殊荣。

参考资料:

①②《作家谈创作》作家谈创作编写组1985年

③《魏巍文集第十卷文论》魏巍著1999

④《荣县志》 四川省荣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纂 1993

长篇选载

病榻上的救赎——孙恂传记之四

福建省福州市  赵小瑜

火光升起来了

1963年春,我的团组织关系转到街道休养支部。那一年,《中国青年》杂志上刊登了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一天,团委书记和支委们来了,带来《雷锋事迹》和《雷锋日记》,他们围在我的床边轮流读书给我听。雷锋说:我活着,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做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多帮助人民做点好事,就是我最大的快乐和幸福。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同志们走了,我仍在细细咀嚼刚才听到的关于雷锋的故事。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人生七十古来稀,那已经是长寿了,可在人类长河中也不过是瞬间。即使一个人活了七十岁,如果终日只是碌碌无为,这样的长寿其实等同于白活了一回。雷锋只活到二十二岁,但他把为人民做好事视为自己的使命,无论何时何地他都尽着自己的力量去为人民做好事。这是崇高的精神,雷锋的生命正因他的这种精神而无限延伸。自然的生命虽然是有限,但我们可以选择使其无限,这便是雷锋为我们揭示的人的生命真谛。我们常把有用定义为要成就一番伟业,做祖国的栋梁,这样的标准自然难以实现,因此感到失落,觉得自己是个无用的人。可雷锋认为,只要是有益于人民的事就是好事,即便是平凡的小事,也是有价值的,是有用的,关键是要做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他说:我只是一线阳光,渴望着照亮一分黑暗;我只是一滴水,渴望着滋润一寸土地;我只是一颗粮食,渴望着哺育有用的生命;我只是一个小小的螺丝钉,就永远守在生活的岗位上。生活的意义原来就是这么简单,你可以是一线阳光,是一滴水,是一颗粮食,是一个小小的螺丝钉,同样可以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我的心一下子敞亮起来,这正是我苦苦寻求的为什么而活着的答案。那一刻,一直困惑着我的问题解决了,如同生命的火光再一次升起。我对自己说,我不奢望能活多少年,医生说肌无力患者平均存活不到五年。只要活着一天,我就要想着他人,就要为他人做事,就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我把这些想法藏在心里自己偷着乐。别人可能会笑话:一个连呼吸都难以维持的人,还谈什么为人民服务呢?但我心里明亮,虽然我的能力很小,我的生命短暂,但只要我一直能够用一颗热诚的心,关心、关爱周边的人,尽自己所能做对他人有益的事,就能够在我有限的生命中,无限地为人民服务。这就是我的理想,我要为之而努力奋斗。同学不都管我叫理想主义者嘛。

  原本我整天考虑的主要是自己疾病的痛苦,现在我开始关注身边的人,关注身边的事,做我能够做的哪怕是极小的事。接触最多的是母亲,我尽量配合母亲的护理,努力减轻母亲的工作量,最重要的是愉悦母亲的心情。我的情绪一直是母亲的晴雨表,我表现出对生活积极的态度,母亲的心情也畅快起来了。母亲思念家乡威海,我就让母亲坐在我床边,听她讲威海的陈年旧事:四叔幼时病,后来变得呆傻,一直没有成家,靠给人挑水赚钱谋生。四十岁上患了肺病,面黄肌瘦,喘息都无力,挑水从大桶换作小桶仍然体力不支。靠挑水赚的钱也越来越少,最后,每天赚来的钱只够买一块热豆腐。他就手掬着豆腐乘热吃了。几年下来,肺病竟全好了,人也变得白胖,大家都说是那豆腐养的。环姨嫁给东湾的渔民,结婚才一年,男人出海遇到大风,船沉没了。环姨生下一个儿子,靠做针线把儿子拉扯大。儿子十五岁时对她说:娘,这回我可以养你了!随渔船出海,没想到也遇上了风暴,再也没有回来。母亲常常沉浸在往日的回忆中,讲述的故事把我们俩都带回到故乡。母亲和我一样喜爱广播,一部小半导体收音机,俩人一起或轮流着听,我喜欢听《茶花女》、《卡门》之类的歌剧广播,母亲说:使那么大力气做什么?声音像钢丝系的!她更喜欢话剧、昆曲、京剧和小说,我陪着一起听,看她如痴如醉便乐得心里开花。我们一起听国际国内新闻,我喜欢边听边作些点评,母亲戏说:小姐不出门,却知天下事。母亲外出听到或看到什么有趣的事,回来就说给我听。母亲日渐开朗自信,富有情趣且幽默。

  邻居有几个学龄前的小孩,父母都是双职工。一天,外边下大雨,张大婶出去买菜,领着孙儿小顺子到我家里。寄你家一会儿,她对我母亲说。母亲手里正忙着家务,带他到我屋里,说:顺子,陪着你孙姑姑说话儿,别吵了她。

  小顺子闲不住,在屋里转悠着。我说,给你讲个故事。

  他一听讲故事,便立即搬了张凳子,倚着我的床安静地坐下。

  说个水孩儿的故事。从前咱北京安河这地儿住着一对老张夫妻,他俩勤劳节俭,日子过得还算宽余,可就是没有孩子,心里头呀空落落的。他们家的地头儿有棵苹果树,干活儿累了,就在树下歇息。女人歇下来就想孩子,就掉泪,天长日久,那棵苹果树得了眼泪的滋润,长得格外茂盛。苹果熟了的时候,夫妻俩把果子摘下来,分给村邻。捡个最大的,送给瞎眼的方婆婆。方婆婆闻那苹果的香味儿,用手摸着却总也舍不得吃。

  一天早晨,方婆婆听到有刷锅烧火的声音,一会儿,闻到小米粥的香气。她以为是张婶儿来帮忙,说:谢谢啦,留下来一起吃吧。可是,没有回音。吃完早饭,方婆婆正要去洗碗,可是碗被拿走洗了。方婆婆笑说,是谁呀?这么淘气跟婆婆闹呀不说话?只听一个小孩儿咯咯笑说:婆婆,是我,我是水孩儿!她说着跳到方婆婆的怀里。婆婆抱住她,摸着就像枕头那么大,光着身子,戴个兜兜,梳个冲天辫儿。方婆婆楼着她,亲了又亲,问:你是谁家的孩子啊?水孩儿说,我是你的苹果孩子啊,你闻闻,香不香?婆婆闻了闻,果然清香清香的。

  张婶儿见到水孩儿,喜欢得不得了。水孩儿见到张婶儿,就跳到她怀里叫着娘。方婆婆说,是你家的苹果孩子,还给你吧。张婶儿说,就留给您作伴儿吧。张婶儿给水孩儿做了红袄,红鞋,水孩儿越发显得水灵灵的。张大叔给方婆婆送水来的时候,发现水缸已经满了。张婶儿来给方婆婆做饭的时候,饭总是已经做好了。水孩儿那么小,怎么能挑水、搬柴禾、从大缸里舀出米来呢?张婶儿早来晚走想看个究竟,却只见水孩儿跳来跳去咯咯笑,什么也没做呀!更让他们惊奇的是,他们家的牛草割了一大垛,他们漏雨的房子不漏了,他们家门前的池塘里红鲤鱼比别人家的长得都快。

  自从有了水孩儿,方婆婆和张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充满了水孩儿咯咯的笑声。日子就这么过下去不是挺好的吗,可是天上一连下了七七四十九天暴雨,安河的水漫上了岸,张家和方家的房子都进了水。正着急的时候,水孩儿撑着小船来接两家人。村里人都往船上爬,水孩儿又撑来一条船。这时候,从河里升起一条黑龙,一把抓住水孩儿,哈哈大笑说:你也该玩够了吧,快跟爹回去。水孩儿抓着自己的小辫往上提,一眨眼竟长成顶天立地的巨人,又从兜兜里抓出个玉手镯,摇了摇,变成个飞火轮。他和黑龙从水上打到天上,打了七七四十九天。黑龙毕竟年老了,叹气道:小子,别闹了,跟爹回龙宫吧。水孩儿抓着他爹的龙角说:我才不回你那没花没果的石头洞呢,我要跟我娘和婆婆在一起。爹,干脆,你也留下吧。说着,骑上龙背,抓着龙角,和老龙王来到安河岸边,摇了摇玉手镯,变出一个大石台,他们跳上石台,稳稳地立在上边不动了。从此,安河水再也不泛滥了,安河周围,风调雨顺,人们安居乐业,因为有水孩儿守护着他们。

  一个故事讲完了,小顺子还没听够,缠着我,孙姑姑,再说一个。

  今儿不行了,我喘不过气了。

  我给你摸摸。他爬上我的床,小手儿轻轻地在我胸前上下抚摸。奶奶生病时也是我给奶奶摸摸,奶奶的病就好了。

  几天后,张大婶带着顺子又来了。他尽吵着要来,说他孙姑姑讲的故事好听。

  小顺子挨在我的床边问:孙姑姑,水孩儿和老龙王变成石头了,张婶儿不就又没有孩子了?

  那我今天再给你讲张婶儿家土娃儿和光童儿的故事。

  张婶儿心灵手巧,描龙绣凤远近闻名,特别是她捏的泥人儿,活灵活现,四里八乡的人都来跟她学手艺。自从有了水孩儿,张婶儿就开始捏土娃儿。土娃儿都是胖丫头,站着的,坐着的,趴着的。大脑袋,细眉笑眼儿,翘翘嘴儿,染上红衣绿裤,黑刘海儿。土娃儿传遍四方,成了乡亲们家里的一员。安河一带土地贫瘠,亏得水足,收成还算够吃。这年闹了蝗虫,眨眼工夫,庄稼被吃了个精光,人们看着光秃秃的大地流泪。张婶儿自言自语说:这可咋办呢?连种子也绝了!这时就听有个小姑娘回答:娘,甭愁,有我呢!张婶儿吓了一跳,家里只有她和土娃儿啊。她端详着土娃儿问:土娃儿,是你吗?土娃儿嘴巴并不动,却发出了声音:娘,是我,你把我带到地里,我有办法让庄稼长出来。张婶儿将信将疑,抱着土娃儿来到地头,把土娃儿放下。只见土娃儿深情地看着娘,小嘴儿竟向下弯了,眼里流出了泪。然后,她倒在地里滚了起来,越滚越快,越滚越快,她滚过的地上,眨眼间就长出了青青的庄稼。乡亲们听说了,都把自家的土娃儿抱到地里,土娃儿们也都在地里滚了起来。一会儿功夫,地里长出了一片一片青青的庄稼。大家可高兴了,像过年似地互相庆贺,欢天喜地在田边唱歌跳舞。到天晚了,该回家做饭了,大伙才想起了土娃儿,高一声低一声地喊她,满地里找,可是,哪里还有土娃儿的影子啊!第二天,乡亲们发现,村北多出了一座土山,山并不高,可是土真好,抓一把在手里,绵绵软软,就像自家地里的土。大家说这就是土娃儿啊,于是,就把这座山叫娃儿山。

  我喘了口气继续说:土娃走了以后,张婶儿不再捏泥人儿了。她想,乡亲们因为缺少油料,舍不得点灯。夏天,吃过晚饭,就在院子的月光下搓绳儿或纺线;天凉了,就早早的睡觉了。张婶儿想,要是能有一盏灯,把月亮光借来该多好。张婶儿就到北山背来细土,筛了又筛,淘了又淘,然后捏成一盏灯,没有盛油的灯碗,只有一尺多高的灯柱,柱顶捏个心型的灯心。就在她寻思怎样才能借到月光的时候,心里似乎有个声音说,血,一滴血。张婶儿就用针刺破她的中指,将殷红殷红的血珠儿滴到灯心上。只见扑的一闪,如一道闪电,灯心上跳出一个全身红亮红亮的小孩儿。张婶儿伸手去抱,可是一把抓了个空。你是谁啊?小孩儿说:娘,我是光童儿,你想我,我就来,你要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这天傍晚,天黑下来时,张婶儿想灯会亮吗?扑的一声,泥灯就自己点亮了。张婶儿可高兴了,心想,要是方婆婆也能看到明亮的灯那该多好呀。这么一想,光童儿就跳出来了:娘,你给方婆婆也捏一盏灯吧,灯亮了方婆婆也就看见了。张婶儿就精心地给方婆婆捏了一盏泥灯,灯柱加粗,两边加了把手,让方婆婆使用起来更方便。张婶儿把泥灯送到方婆婆家,泥灯儿一亮,方婆婆果真惊喜地喊了一声:真亮啊!张婶儿高兴地说:方婆婆,你的眼睛能够看见啦!

  虽然有了光童儿,张婶儿还是想念水孩儿,土娃儿。正这样想着,土娃儿,水孩儿一起跳进屋里。土娃儿搂着她直喊娘,水娃儿提着自己的小辨儿,长成一个十五六岁的英俊少年,他们说:娘,我们再也不离开你了。水孩儿,土娃儿帮着娘捏泥灯,送给乡亲们,安河村家家都有了光童儿。但光童儿只做好事,不做坏事,只有想好事才能心想事成。日子长了,人们养成了好品德,好习惯,把指望泥灯的想法淡了,泥灯就剩了自动点亮和熄灭的功能,只有当人们遇到紧急和特别的困难时,泥灯才又显出心想事成的能力。

  听故事的孩子多了。张家,何家,黄家,杨家,李家。孩子们在我的床前围成一圈听我讲故事。

  张婶儿的针线笸箩里,有剪子,尺子,针插和线轴儿。线有五种颜色:红,黄,蓝,白,青。这些小家伙日夜厮守在一个小天地里,免不了就会磕磕绊绊。剪子最不安分,没有活儿干的时候,闭着嘴憋得慌,不是咬这个一口,就是扎那个一下。针插被它捅了一下,就说:老兄,你老实呆着好不好,你看我,锋芒不露才是真工夫。卷尺伸了伸懒腰,又打了个哈欠说:忍耐是为了施展。五色线轴互相递个眼色,笑而不语。在身材修长的家伙抖机灵的时候,这五个圆滑的小伙伴正密谋着一场革命。

  夜深人静的时候,红儿先跳到桌子上,她拽拽黄儿的小辫儿,悄声说:出发!蓝,白,青也听到了,手拉手都跳出笸箩,滑到地上,从猫洞钻出去,滚到院子里。五个获得自由的小家伙兴奋地跳起环舞,跳累了,红儿说:咱们好不容易解放了,总该干点什么吧?黄儿说:快端午节了,姑娘们手上要系五色线,要做香荷包,缠小粽子戴在身上。咱们给那些买不起线儿的姑娘们送点五色线吧。大家同意,立即行动,寻找贫困人家。他们闻闻哪家没有粽子味儿,就每个线轴抽出一丈线,合起来,挂在那家门上。走过十几家,轴上的线也不多了。白儿说:留点给讨饭的那个小女孩儿吧。于是他们来到村边大树下,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正在给她生病的母亲喂粥。蓝儿问小姑娘,你有五色线吗?小姑娘摇摇头。他们就给小姑娘的手腕上系上了五色线,小姑娘瞧着手腕儿笑了。他们又对小姑娘说,你到河边,找一根树枝,把我们系上,线头系个小蚂蚱,放到水里钓鱼。小姑娘照着做了,果然钓上来几条小鱼。小姑娘拿回住处,给娘煮汤喝。娘的身体渐渐好起来了。吃不完的鱼拿到集上卖,她们也不用去要饭了。小姑娘买来鱼网,把网送给贫困的人家,大家靠网鱼,日子都好起来了。

  可是,五色线却越来越少了,线轴儿也玩够了,他们想张婶儿了。小姑娘带着鱼网和鱼,把五色线轴送回张婶儿家。张婶儿惊喜地把他们搂到怀里,看着瘦瘦的线轴,心疼得流下泪来。线轴们说:娘,我们可见了大世面啦,还给您带来鱼呢!以后,小姑娘想线轴了,就来张婶儿家接他们出去玩儿。五色线连着越来越多的人,绵绵长长。

  孙姑姑再说一个吧。孩子们仍意犹未尽。

  我望着窗外大枣树上挂满红的绿的枣儿对孩子们说:我给个谜语看你们谁能先猜出来。

  好好好,孙姑姑说个谜语。

  院子里,绿的绿,红的红,又好吃,又好看。猜一种水果。

  黄家女娃顺着我的视线看到院子的枣树,叫了起来:我知道了,是枣儿。

  再说一个,这屋子里的。长的少,短的多,用脚踩,用手摸。猜一种用具。

  孩子们看着屋里的东西乱猜。何家孙儿小声地问:孙姑姑,是梯子吗?

  猜对了。

  在那个文学荒芜和贫瘠的年代,我微弱的声音,给孩子们一个童话世界。面对一双双如饥似渴的眼睛,更加坚定我有用地活着的信念。后来,我教他们写字,写一个字得歇几次,字歪着,笔画斜斜的,孩子们也照着歪写。只好反复纠正,终于孩子们高兴地说,我比孙姑姑写得还棒。再后来,院里的小学生们来问作文,中学生们问数学,青年来商量婚事,大姑大婶来找我写信谈家常。串门的人常常忘了我的病,越聊越来劲,有时聊上个四五个钟头,自己忘了吃饭,也忘了我得解手、吃饭。我心里可美滋滋,热乎乎的,我不讨人厌呀,还对他人有点用处了。

  我渴望读书。但读书谈何容易,我的眼皮耷拉着睁不开。我试着让母亲把我的左手放在枕边,手指刚好能够撑着左眼皮;右手靠在胸前,扶着一本书。手指撑不住眼皮了,右手扶不住书了,左眼疲劳了,我就歇歇;有时书扶不住了,掉在身体的左侧,拿不到了,就等母亲来帮我拾起重新放在胸前;书需要翻页了,我等母亲来了翻一页;一个姿势太久了,等母亲帮我调整,或侧卧,或改用右眼看书。能看书,这是生存的一次突破,是我疾病人生的一次飞跃。其实,读书并不很难呀,怎么早没有想到呢,白浪费了几年的时间。这样读书虽然很慢,但每天都在读,一点一点地积累,竟达到非常可观的数量。母亲照顾我的十几年,是我读书最多的时间。先是为了解自己的病而读书,我想知道我的病,医生已经断它为不治之症,果然不治?甚至不能改善?二哥帮我借书找资料。可关于重症肌无力的书几乎找不到,有些外文资料,高中的英语不够用了,我便边进一步学习英语边看这些外文资料。西医对重症肌无力没有办法,我又学习中医,希望通过中医寻找到应对重症肌无力的突破口。阅读在不断拓展,之后读哲学,读文学,读历史。一页一行,一句一字慢慢地读,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又让我体会到了慢读的趣味。

  读而没有思考,那些书本的知识还仅仅是别人的东西,读书的最大收获便在于仔细的琢磨。我正读医学杂志上一篇关于从中医角度探讨肌无力的文章,中医称肌无力为痿症,《黄帝内经·素问》之痿论篇说到五脏使人痿,重症肌无力的关键病机为脾胃气虚。这时书从手中滑落躺在我的身边。我的思想仍继续着刚才读到的内容,五脏心、肺、肝、脾、肾,其中脾主身之肌肉,肌无力对应中医应当就是肌肉痿,与脾虚有直接的关联,因此文章说重症肌无力的关键病机为脾胃气虚是有一定的道理。脾与胃在中医里经常同时出现,脾胃相连,脾有助胃消化的功能,人体的气血是由脾胃将食物转化而来。老百姓的语言中很少提到脾,多数人只认识胃,就像说到电灯联想到的是那玻璃的外壳而不是里边的钨丝一样。我对许多食物过敏,不能吃甜的酸的冷的以及高蛋白的东西,恐怕也是脾胃气虚的表现,是不是可以从饮食上进行补充呢?比如大枣就可以补脾,每天吃几颗大枣,虽然通过饮食摄取的量是很有限的,就像病情严重的那一阵子母亲给我喂粥,能够咽下的不多,但总有些微的效果,长期坚持,逐渐地可以起到调理脾胃的作用,有益而无害。母亲进来时,我说:我想吃点大枣,家里有吗?母亲一边拿起书重新放在我的手里一边说,难得你想吃点东西呀,我这就给你拿去。我小时候就听老人说,一天吃三枣,一辈子不显老。

  阅读、思考,常常使我忘却疾病,忘记自己被困在床上。躺在床上,意外地让我获得比别人更多的时间去阅读,去思考。经由这样艰难的阅读,获得了思想的自由,它张开双翼,在知识的领空翱翔,更进一步认识生命的无限美妙与神秘。阅读与思考,让生活如此充实,在阅读与思考中,一个全新的我呈现出来,那就是通过读而进行的思,这才是最重要的,是真正我的复苏,由此体会精神世界的广阔,我的生命因思考而存在。

  哥哥姐姐时常来,特别是二哥,几乎每天都来。虽然我无法减轻他们的负担,但我对疾病不抱怨,不沮丧,对生活不挑剔,尽量在感情上、精神上用我的爱,我的关心和欢乐回报他们。我不能只把自己定位在病人这个角色上,哥哥姐姐来了,我主动关心他们的工作、生活、家庭、儿女,交谈的内容尽量围绕他们关注的感兴趣的话题,除了一起分析病情,商量治疗外,更多的是听他们讲社会上的事情,讲他们的工作,跟我讨论一些国际、国内的问题以及他们工作、家庭上的烦心事。二哥在单位里开会听报告,都要做详细的笔记,来了就读给我听,读时再添加一些背景注释,人物描述,绘声绘色。我一边听一边适时做些点评或提几个问题,更增添二哥叙说的兴致。哥姐遇到一些问题,也乐意与我交流,倾听我的意见,好像他们面前不是躺着一个足不能出户的重病人,而是个能够拿大顶的小妹妹。

  屋外是沸腾的生活。那是中国最火热的年代,持续的高温足以融化每一颗心,每个人的大脑仿佛都已熔成了地底的岩浆,所有愿意和不愿意的人都被卷带进这股热潮中去。我躺不住坐不住了,情绪激昂,心早已跃跃欲试,奔腾而去。听,东风吹,战鼓擂,到处是人潮鼎沸、锣鼓喧天,这才是真正的生活啊。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去农村的新指示发表后,北京已有十六万人去农村,车站每天送走几千人。街道动员闲散劳动力上山下乡,我不愿意做生活的旁观者,给街道支部写信也要创造条件争取上山下乡,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或许人们要说我是躺在床上说风凉话,我不在意,心中的那份渴求只有自己最明白。

  二哥去干校,后来又去了铁路建设工地,参加修建湘黔铁路线。侄女侄儿去农村插队。高中同学大学毕业后也纷纷踏上征程,奔向祖国的四面八方。虽然我的身体被拘于病榻,但我的心早已融入燃烧的生活,这是我的使命,我的理想,我的追求。一个人就应当与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

  病重难把枪镐动,五洲烽火燃胸中;

  疾痼力微我不馁,痴望忠情化热风。

  月饼大学毕业分配去西藏,临行前来道别。西藏距北京数千公里之外,有万重峰千叠嶂阻隔;那里空气稀薄,语言习俗也不一样。她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到祖国最需要,最艰苦的地方去。要下这样的决心需要勇气和信念。我对她充满了钦慕,我要学习这种精神,虽然我们的突破点不同,但都是向着生命的高峰前进,要于无途中闯有途。那一夜我心潮起伏,追随她一路去向远方,壮怀激烈。

  野火难灭春风草,风掣雷击海燕笑。

  残躯忠魂鸿宇志,一腔热血付东潮!

  写下自勉诗,情绪依然亢奋,久久不能入眠。又成诗一首《纪班长赴藏》——

  天兰兰如靛,

  云白白似绵,

  世界屋脊有春城,

  这般景色未见。

  秦祁雨雪变,

  巍峨嘉裕关,

  茫茫沙海昆仑雪,

  豪情万里关山。

  京都阳光暖,

  鼓频红旗乱,

  春雷一声开新宇,

  征途听党召唤。

  明知路艰险,

  欣然向高原,

  山高水长谱新曲,

  康藏风光无限。

桥梁与纽带

读者来信:

寄语《同人》

                                     浙江省杭州市  欧阳胜

说起“同人论坛”,在各级残联、残疾人及有关专家学者眼里,影响极大。而我觉得,《同人》杂志的影响力更大,更为深远。于是,在第七届同人论坛召开前夕,和一些残疾朋友聊起了它,便自然而然地想到为它写几句话。

首先,《同人》杂志十分大气,有海纳百川之气势。通过“同人论坛”这个平台,广交关注残疾人事业的天下有识之士,为其源源不断地获取高水平的文学作品及理论文章,高屋建瓴地展示着中国残疾人事业的进程及深层思考。起源于福建省肢协的一本内刊,开门办刊,办得风生水起,成为全国性的刊物,赢得了全国各地读者的喜爱,着实不易。

坦率地说,我也接到不少来自全国各地的残疾人民办刊物,甚至接到稿约,但限于时间、精力有限,很少给他们投稿。可对于《同人》在,我则是勉力而为,通过投稿与读者朋友进行交流。

其二,《同人》杂志正气充沛,针砭时弊,献计献策,大力弘扬新残疾人观。观念的进步是残疾人事业最大的进步,为此《同人》杂志一领风气之先。而且,更难能可贵的是在许多残疾人刊物纷纷收取成本费之时,《同人》依然逆风而行,为全国各地困难残疾人,特别是边远山区的残疾人赠刊,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点亮他们的文学梦想。

其三,尤为值得称道的是,《同人》杂志很接地气,离残疾朋友很近,真实地反映着残疾人生活,与读者是一种朋友式的亲密关系。可能有人会说,《同人》杂志作为福建的民刊,应主要面向福建才是。对此,我倒觉得,全国各地的残疾人事业有着诸多的相似性,应该破除地域的狭隘局限,促进各地的相互交流,乃至借鉴。近年来,我也编过一些残疾人的书刊,如果过于拘泥于地域,则一是稿源不足,稿件质量必将大受影响,不仅有削足适履之嫌,杂志也是办不下去的。

当然,在确保稿件质量和数量的前提下,《同人》杂志不定期地出几本福建特辑,这倒是不错的选择。

最后,也算是老生常谈吧,希望《同人》再接再厉,坚持风格,且与时俱进,借助“同人论坛”等平台,多宣传多推广的同时,也多征求全国各地的读者、专家的意见,进一步在全国树立自己的特色、打响自己的品牌。

编辑部回函:

感谢浙江杭州欧阳胜老师的殷切关怀和深情厚谊,欧阳老师对《同人》的鼓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欧阳老师对《同人》的希望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欧阳老师对《同人》的建议是我们今后的指南。

在众多五湖四海文友的鞭策与激励中,《同人》杂志步入了26个年头,算来已是青壮年了。26岁,正是人生的巅峰时光,正是事业的冲刺阶段,正是开拓的黄金季节。26年来,在诸如欧阳老师等众人的扶持和奖掖之下,《同人》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得到了众多各地文友的肯定,可以这么说:《同人》的每一个坚实脚步,都是在大家的搀扶下所迈进的。

在此,感谢诸位文朋长年的关注与厚爱,感谢诸位挚友长年的鼓励与鞭策。

                                       《同人》编辑部

                                         2017年8月

现场报道

(封三)

福建省肢协开展《残疾人航空运输管理办法》专题讲座暨座谈会活动

2017年7月2日上午,由福建省肢残人协会和元翔福州空港地勤公司联合举办的“以爱之名·助力飞翔——《残疾人航空运输管理办法》专题讲座暨座谈会”活动在福建省残疾人体育运动管理中心顺利举行,活动得到了广大肢残人的热烈欢迎,100多名肢残人克服行动上的不便冒着酷暑到场参加活动。活动还迎来了2位远方的客人,大连市无障碍建设促进会获悉活动信息后派遣陆路副秘书长等2人专程从大连来闽观摩活动,并调研考察福建省肢协工作。

讲座活动围绕《残疾人航空运输管理办法》与《福州空港残疾旅客地面服务保障流程》等内容宣讲与解读,普及残障旅客乘机知识,避免残障旅客因不了解承运人特殊要求而被拒载等现象的发生。座谈会上,广大肢残人踊跃发言提问,向机场工作人员反映自身在出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障碍等问题,机场工作人员认真倾听意见与建议,耐心解答提出的服务需求,并表示机场将会针对残障旅客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一系列爱心举措,努力消除服务盲区,提升服务技巧,为今后广大残障旅客乘机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

省肢协徐世元主席在座谈会上代表广大肢残人感谢机场推出的一系列爱心举措。此次活动让广大肢残人了解了残障旅客乘机知识,打消了部分残障旅客“乘机难”的心理顾虑,此次活动的更大意义在于将会激发空港员工的真情服务情感动力与人文关怀空港服务精神,也营造了良好的扶残助残社会氛围,促进社会文明和谐发展。

会上,元翔福州空港地勤公司向省肢协赠送了1架B747珍藏版机模与共建卡,并向在座的肢残人赠送了爱心提示卡。今后残障旅客可以直拨爱心卡上的服务热线,机场为残障人士提供一站式的服务,彰显福州机场“人文机场,无忧出行”的大爱情怀。

下午,省肢协徐主席与大连市无障碍建设促进会陆副秘书长等一行6人到福州长乐国际机场就正在设计中的特殊旅客服务区建设进行实地考察与调研,元翔福州空港候机楼管理公司运行部的负责同志就服务区的建设进行详细的介绍,双方就机场无障碍建设与服务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交流,以期设计出最佳无障碍服务区,帮助残障人士无忧出行。

图1为讲座现场

图2为机场工作人员在宣讲《福州空港残疾旅客地面服务保障流程》等知识

图3为机场工作人员现场答疑解惑

图4为机场运行保障部黄经理(左一)与省肢协徐主席等人在现场探讨残障人士无障碍服务区建设方案

图5为元翔福州空港地勤公司工作人员与省肢协徐主席、大连市无障碍建设促进会陆副秘书长(后排右四)等人合影

(封四)

福建省肢协开展系列活动庆祝第八次全国肢残人活动日

为庆祝第八次全国肢残人活动日,也为进一步提升广大肢残人康复运动等知识,鼓励广大肢残人积极参加群众性体育康复健身活动,营造扶残助残的良好社会氛围,促进他们更好的融入社会生活,福建省肢协于2017年8月27日在福建省残疾人体育运动管理中心开展康复知识讲座、体育比赛等系列活动。活动得到了广大肢残人与志愿者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共有110多名肢残人和30位福州海关志愿者参加了本次活动。

当天福州天气依然炎热,上午刚过9点钟,特地从连江县和平潭综合实验区赶来的20多名肢残人与本地的肢残人共110多名已有序就坐在会议室里,大家互帮互助,轻残的为重残的端茶倒水,静待今天第一场活动——“肢体残疾的家庭康复治疗”讲座的到来。

9点20分,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康复科叶宝叶医生的“肢体残疾的家庭康复治疗”讲座正式开始。在讲座中,叶医生既从医学专业的角度,又通过案例与通俗易懂的语言给大家讲授了如何更有效的结合自身的残疾特点在家中进行康复治疗训练,以增强身体机能,促进身心健康。

10点半,第二场知识讲座活动——“飞镖健身体育运动知识”讲座正式开始。本次讲座邀请了福建省残疾人体育运动管理中心志愿者飞镖教练贾老师讲授飞镖体育运动知识,通过边讲授边示范等方式让大家掌握了投掷飞镖技巧等知识。

两场讲座大家都认真听讲,积极与老师互动,保持着良好的会场秩序。讲座活动提升了广大肢残人的知识水平,推动了他们更好的融入社会生活。

11点,福建省肢协举行了隆重的飞镖健身器材捐赠仪式,将中国肢协捐赠的300套飞镖转赠给热爱飞镖体育运动的肢残人。

12点统一午餐后,大家各自来到所报项目的比赛场地,期待着下午两场比赛的开始——残健融合·飞镖团体赛和扑克牌80分团体赛。本次比赛由福建省肢协和福州海关联合举办,运动员由肢残人与福州海关志愿者融合组队进行对抗比赛。本次比赛奖品丰富,两项比赛都设立了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共80份奖品,一、二、三等奖奖品由福州海关提供,优秀奖奖品由福建省残疾人体育运动管理中心提供。

比赛活动获得圆满成功。本着残健同乐、重在参与、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精神,比赛活动有效促进了残疾人与健全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增加了他们之间的了解和友谊,推动了肢残人群众性体育康复健身活动的发展,营造了扶残助残的良好社会氛围。

图1为讲座开场徐世元主席致词

图2为会员们聆听讲座

图3为老师介绍飞镖运动

图4为飞镖现场的操作

图5为现场听课的会员们领取飞镖

图6为飞镖比赛中

图7为飞镖比赛获奖的会员

图8为扑克牌比赛现场

图9为扑克比赛的获奖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美丽的大花秋葵
缤纷泡桐(摄影音画)
南非-博茨瓦纳见闻-----(5)
摄影:从摄影师的角度审美(379)
珍藏版餐饮绝密配方技术(1)
摄影:从摄影师的角度审美(404)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