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散文赛】孙昌华:无边的课堂(1)
userphoto

2022.09.01 河南

关注

天安门文学,时代潮流让文字温暖人生!

作者简介:孙昌华,山东莒南人,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临沂市作家协会会员,县作协副主席。业余爱好文学练笔,作品散见《山东文学》《当代小说》《小说月刊》《小小说月刊》《辽河》等报刊,偶有获奖。

无边的课堂

作者/孙昌华

雨后初晴,我回老家种花生。村前小河边,麦子正抽穗,微醺的风可劲地撩拨着麦浪,像在抖动一匹匹绿色的绸缎。两方麦田中间,金黄的沙瓤土裸露在阳光下,喧腾着清甜的气息,我赤脚走在上面,感觉有股子力在抓我的脚板。

地头歇时,邻墒种地的大仓兄弟,一边刷抖音一边开我玩笑说:“今天是读书节,你这文人不读书,跑来种什么地!”

我攥了把泥土,放鼻尖上闻闻,板起脸来说:“这你就不懂了,种地就是最好的读书,打秦始皇他老奶奶开始,土地就是一本大书,咱老百姓读好了它,天下才能吃饱,也才有你这身肥膘。”

他听完一愣怔,起身拍拍手,哈哈一笑说:“也是这道理,那咱赶紧读书吧。”

说起读书,我脑海里满是儿时的读书趣事。我是八岁上的学,拥有人生第一本书的时候,捧在怀里,使劲地嗅,心说蚂蚁爪子怎么这么香。时值上世纪70年代初期,抓革命促生产,运动不断,但我们的学业几乎没受啥影响,老师们上课也挺认真,那个长个苹果脸蛋儿扎羊角辫的语文老师,还经常带我们到室外做游戏,教我们摔泥巴,捏拼音字母,也捏美国大鼻子。

还有个老人,是村里的贫协主任,也很关心我们学习,每个学期,他都来校给我们上堂忆苦思甜课,一人发块巴掌大的烤牌代表幸福生活,再发一把野菜团,然后教育我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做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而家长,则希望我们好好读书,多识几个蚂蚁爪子,长大了不再像老辈人那样当睁眼瞎。有一回,几个皮小子逃课去粘知了,被班主任老师像撵狗一样找回来,校长前来训话说:“第十五生产队的饲养员老兴海,过年贴对联,把'身体健康’贴牛槽上,把'槽头兴旺’贴自己床头上,你们长大了也想跟他一样吗?”

大家似懂非懂地眨巴着眼睛,一齐回答:“不想!”

就这样,在那个几乎没有课业压力的年代,我们这些懵懂孩子,靠着天然的好奇好胜心,开启了小小读书郎的生涯。说是读书,其实就是念课本,那时的课本好像只有语文和算数,书包瘦得可怜,像个薄饼子挂在屁股上。到了二、三年级的时候,课堂上开始出现了五花八门的小人书,大家争相传阅,像一群叽喳争食的麻雀。虽然小人书大都是黑白版,有的已显破旧,但书中的故事却抓紧了我们的眼球。记忆深刻的有《地雷战》《地道战》《鸡毛信》《小兵张嘎》等,还有谍战和破案的,尽管文字稀少,但仍有很多不认识的,大家就猜画面,或者请教老师。那些机智勇敢的英雄人物,塑造着我们幼小的心灵,成为我们崇拜的偶像。我跟小伙伴学得有模有样,星期天肩扛自制的刀枪,到村西深涧里捉特务,也学战士匍匐前进和攀援跳跃,去村集体的大田和果园里偷瓜果。

识字越来越多,书本日显单薄,爱读书的孩子红眼狼一般四处搜寻课外书籍。我们去村部拿来《参考消息》《红旗》等报刊,扎堆讨论国际局势,话题甚至涉及到正义与非正义战争,为世界和平操了不少心。再后来,能从高年级同学那儿借来《林海雪原》《苦菜花》一些大部头了,我对读书开始有了真正的兴趣。渐渐地,小小读书郎有了最朴素的思想。《一千零一夜》中,皇后山鲁佐德的聪慧与善良、山鲁亚尔的残暴;《渔夫》的故事中,老太婆的贪婪成性;《聊斋志异》中,那些人鬼情未了、鬼更重情义的故事,都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搅起波澜,使我领悟到生活原来是个万花筒,是由真假、美丑、善恶组成的。从童年到少年的阅读,开阔了我的视野,促使我观察思考,心底生出朴素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萌芽。

那个年代的乡下男孩大都顽劣,放了学常常成群结伙,赤脚光背地浪荡在野外,干些偷瓜摘枣、打架斗殴的勾当。我并没有因为痴迷读书而免于撒野,有段时间还成了孩子王,但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当着我对野外的河流树木,对一朵花、一条鱼、一只小动物,以及日常经历的一件小事,突然产生了一种想表达和描述的欲望时,我便捏起笔来,开始了随心所欲地涂抹———

家乡的小河,是孩子们的乐园,春夏秋冬,一年四季,任由我们在它怀抱里玩耍撒野,赐给我们一条鱼的鲜美、一朵花的香甜和一筐柴的温暖;正月十五夜晚,村里在街心燃放花炮焰火,小伙伴们呼朋唤友,爬墙头,攀树杈,或者在人群中来回穿梭,仰望着一排排火老鼠吱吱叫着窜上夜空,兴奋得火烧屁股似地上蹿下跳;夏夜纳凉,听了奶奶讲的故事,半夜爬起来写下“茫茫星空银河间,织女牛郎各一边,可恨西天王母娘,一根银簪破情天”的假装懂爱的诗句。

升初中了,昔日的皮小子渐渐褪去顽劣的脾性,再捧起书来,竟生出一种仪式感。连绵的雨天,靠在木格子窗棂上读几篇童话,或者迎着蝉鸣,去河边树荫下一躺,将心静静地放逐进书中的世界,恍惚间,感觉像骑着一朵云彩,鸟瞰千山万水,去跟蚂蚁样的人群对话。

初三那年,我喂养长毛兔积攒了些钱,便强行爬上一辆拖拉机来到县城,在书报亭前和新华书店里巡梭半天,抱回几本新墨飘香的书籍。印象最深的有江苏版的《少年文艺》,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青春》和《萌芽》杂志等等。此后,只要手头一宽裕,我就往县城跑,浓荫如盖的法桐树下,那个秀丽的小书亭给我留下美好印象,以至于十多年后,当我再次走近它时,忍不住用从它那儿吸取的知识甘霖,为它献上如下诗行——

小书亭/三月的马路边/绽开了一朵芬芳的小花/琳琅满目的书籍/伴一位娴静的少女/构一帧和谐温馨的小景/一扇小窗/轻轻打开/给你一个浓缩的世界/给你一缕蒙娜丽莎般神眸的永恒/给你一方五彩的天地/多少饥渴的目光/在这里急切寻觅/吮吸世纪雨的琼浆/捕捉宇宙风的气息/不断攀登/那艰辛而又愉快的阶梯/小小书亭/是一叶扁舟啊/载无数挚爱生活的灵魂/向着遥远的彼岸/采撷人类进化梦的结晶。

日子像风儿翻书一样快,寒来暑往,晨昏更替,少年以书为伴,信步擎笔,走进人生的风雨彩虹,一本本书籍摞起来,像泰山十八盘上的阶梯,引领少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高中时期,我又订阅了《文史哲》和《语文报》等报刊,一个乡村孩子体味着稼穑的艰辛,吮吸着泥土的芳香,在不懈的读写中,感受着时代的变迁,延展着脚下的路。那些古今中外的文学大家,他们万花筒般形形色色的思想,化作滴滴文字的春雨洒落我心头,给了成长中的少年珍贵的养分。从稚嫩的校园文字,到参加工作后的新闻及公文写作,再到喜欢上文学练笔,书籍一直是我最贴身的伙伴,尤其那些饱含人类精华思想的好书,教我做人做事,助我走出困惑迷茫,平添无穷力量。

回首读书往事,虽无多少耀眼成绩可圈可点,也缺乏系统性、专业性的阅读,但内心已然感到十分欣慰。参加工作30多年来,有近百万字的新闻和理论作品发表在中央、省市等新闻媒体上。党的十九大召开那年,我白天到社区宣讲大会报告精神,晚上撰写了《三问三省促学习》等理论文章,先后被《大众日报》和中央政研室的《学习与研究》杂志以及共产党员网、中国社科院网站刊发。我还爱上了文学练笔,在国内一些知名文学杂志开始发表作品。如今,虽已年近花甲,鬓角染霜,看书还要戴花镜,但我仍然喜欢逛书店,那里是知识的海洋,有很多文静的孩子在里面遨游,我从他们身上看到了自己儿时的影子,也看到了知识的火苗在新时代燃起的曙光。

那天劳动的间隙,我的思绪驾乘绿油油的麦浪,被七彩阳光串起,去追逐亲近那个时而模糊时而清晰的读书少年。我仿佛看见不远处的河边,昔日的牛儿正在林间悠然吃草,牧童清脆的读书声穿越茫茫时空而来,与脚下的犁铧一唱一和,吱扭扭喧闹了蓬勃葳蕤的春光。

哦,这绿色的无边的课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德国人将电话亭改造成了图书馆
寻味丨世界读书日,你读书了吗?
书的眷恋
读书=幸福
刘强东:男人如果不想一辈子打工,这些书熬夜也得读,提高双商
喜欢文学的成因(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