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诗歌报:弯圆砍诗|评诗人张学宏的《若大的寂静》(6)

 弯圆,本名杨兴华,男,退伍军人,历任班长文书等职。籍贯贵州龙里,贵州龙里作协会员,中国诗歌报首期改稿学习班学员,解放军报第三届新闻函授班学员。已在《战旗报》、《灵水》等报刊发表过新闻、诗歌、散文作品。现客居在余姚。

若大的寂静

文/张学宏

从杉湾湿地公园经过

看见水鸟的长喙插入水里

啄食自己的影子

傍晚弯下暮色的腰

擦了一遍镜子

树木移走自己的倒影

细心的涟漪在岸边

忍住抒情

暮色落满水面

水鸟将若大的寂静

踩得哗哗直响

yuanPINGSHI

弯圆评诗

弯圆——评张学宏《诺大的空间》

张学宏老弟这首诗是自己的习作。经过反复打磨,交由专业老师点评过。然后自己再一次打磨,还是不满意,让我帮他砍砍。学宏老弟是个多产诗人。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已在多家诗歌公众平台推出了无数首诗歌新作,大多数都质量上乘。而我写诗水平不如他。而且产量少,甚至近来不产。让我砍他的诗是有些心虚的。一个写诗水平高的人,还能把自的诗作让我砍。这种谦虚的精神,着实让我佩服、敬重。在我20多年诗歌生活的阅历中,我感觉写诗写的好的人,通常都是谦虚的。他们在探索诗歌知识方面,总是不耻下问。他们所表现出的这种求知精神,是值得我这样的"新手"学习的。

学宏老弟的诗,基本形成自己的风格。他的诗很少用人称代词你、我、他。他以"旁观者"的身份进入诗歌创作。要写什么事物,直接用被写事物的名称。这也许是他诗歌多产的一个原因。因为去掉你、我、他,就少些足限性,制约性,可以以"旁观者"的身份放开手脚去写。学宏老弟的诗,不管写什么题材,几乎是用自然界中的事物作载体表达出来。他以诗歌的形式讲述自然界中事物之间发生的故事。每一首诗都是个完整的小故事。有故事情节,表现出各种事物的个性特征。而他是讲故事的人,听故事的就是我们这些读者。他为了讲好自然界中事物间的故事,常常身临自然,用温暖的手抚摸事物,走进事物的内心世界,与它们谈心交心。《若大的寂静》这首诗,就是他亲临杉湾湿地公园后给我们带回来的一个故事。学宏真是以草木为伍,以自然界作伴的人。他应该是幸福快乐的。现在,我们就来聆听他的《若大的寂静》这个故事吧:

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夕阳的光将杉湾湿地公园的长喙水鸟的身体投影在水鸟的头前,水鸟在喙食水中食物时,得先经过水面喙穿自己的影子才能触击到食物。

傍晚弯下黑黑的腰身,将平静的水面当着镜子,细心地擦了一遍,放回自己的衣袋里。

白天还生活在水中的树们不见了。爱抒情的涟漪也躲回到岸边睡觉了。

只有先前看到的水鸟还在落满暮色的水面,将若大的寂静踩弄得哗哗直响。

整首诗,通过解析下来,就是一个完美的故事。无不吸引着读者的心,陶醉在故事的情景之中。整首诗没用你、我、他。诗人以"旁观者"的身份去写,但我们又能在诗中觅得见诗人的影子。诗人没直接在诗中参和个人的感情、观点。但我们从诗中能感受到他对这寂静的热爱。这若大的寂静,没给诗人带来不适感,没给他心里造成一点阴影。相反,诗人面对这若大的寂静是快乐的:暮色落满水面/水鸟将若大的寂静/踩得哗哗直响。

这首诗讲到这里都是完美的。是不是就没有了缺点呢?缺点肯定有。不但有,反而大、多。首来讲"大"。大,就是若大的寂静这主题没突出出来,正是诗中的完美,造成了主题的不突出。也许这样说有些矛盾。其实一点也不矛盾。为什么这样说?根据我分析研究,我敢断定:诗人主观上是要写这若大的寂静所形成的一种压抑感,写这寂静的可"怕"性。但诗中没有把这寂静的"若大"特性写出来。"若大的寂静像是从口里喊出来的,不像是自然界反映出来的。相反,我们看到的是诗人的"乐观"心态。诗人在客观上不自觉地偏了"重心"。所以我说这首诗的完美之处正是这首诗的最大缺点。

再来谈谈这首诗的又一个缺点"多"。多,表现在:

1.诗写得不集中。这首诗应该讲是写杉湾的夜暮下若大的寂静的。从第一节水鸟啄食自己影子和最后一节水鸟将寂静踩的哗哗直响的句子就可以看出。但诗第一节中的从杉湾湿地公园经过。这一句子中"经过"一词就将这是写杉湾夜暮的事实否定了。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诗人是黄昏时到达杉湾的,看见水鸟啄食自己的影子。如果他是经过,以下诗节的出现的"事物景色"他就看不到。也许你会说诗人写的"若大的寂静"不是单独指杉湾,还指杉湾以外。如果是这样,那么我觉得与第一节形成对应的最后一节诗就不应出现。出现了,就足以说明他写的是夜暮下杉湾若大的寂静。无论杉湾有多大,"经过"一词,已不受杉湾地域所限制。要表明是写杉湾寂静的话,第一节第一句诗中的"从"和"经过"应去掉。所以说这《若大的寂静》在地域上就没有定位好。这就是写得不集中的表现。

2.刻意追求词语的生动形象及跳跃感,忽视了事物推理上的逻辑性。也就是我常说的意象不准。如诗的第二节:傍晚弯下暮色的腰/擦了一遍镜子。从听觉上看,感觉这诗句很形象,很有节奏、跳跃感,也知道所写的时间是天黑了。但仔细分析,是存在逻辑不通的。傍晚和暮色基本是同一属性事物。说傍晚弯下暮色的腰,显得诗意生硬不畅。不知道诗人要表达的是傍晚还是黑夜。说是黑夜吧,傍晚又还在擦一遍镜子;说是傍晚吧,暮色又弯下。句子中的"腰"是身体的某部分。在表达若大的寂静这主题形成不了说服力。再一个擦镜子与也不符合客观规律。天黑了,要做的事是"洗漱睡觉"。天黑了,事物已被夜暮笼罩。所以擦镜与客观事物不符。诗的第三节中的细心的涟漪在岸边/忍住抒情和最后一节中的水鸟将若大的寂静/踩得哗哗响。两者在词意上表达也不贴切。涟漪的细心我看不到。把涟漪向外扩散看成是抒情也还贴切。水鸟将若大的寂静踩得哗哗直响中的"踩"用的不准。若大的寂静在水鸟的脚下就显得不若大了。这若大的寂静不仅在水面、陆地,应充斥于空间的。诗的二节中的傍晚弯下暮色的腰与最后一节中的暮色落满水面显得重复,使诗意不明快,也不符逻辑。表现在次序颠倒。应先暮色落满水面,天才黑下来。傍晚弯下暮色的腰这句说明天已经黑了。天都黑了,我们就看不到暮色落满水面了。

诗人在写这首诗时,把它写好的愿望过于强烈。舍不得取舍,什么都想要,什么都没写好。如果把这首诗比作骏马的话,诗人在"驾抑"这匹骏马时,难于掌控。即使勒住缰绳,这匹骏马依然转圈、嘶鸣,与诗人周旋。诗人到了力不从心的地步。

对于这首诗所存在的缺点,在当下一部分诗人的诗作里也存在着。《若大的寂静》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当下一部分诗人写诗,刻意追求意象词语,刻意追求诗的节奏和跳跃感,脱离了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和逻辑性。这种太脱离现实的诗歌,哪怕写的再好,不偏离所写的题目。也只能是悬空之物,也只能是意象中的意象,也只能是梦中之梦。

赏诗能赏到这份上,砍诗自然是胸有成竹了。真正的赏评诗歌,要做到既要赏又要砍。只有这样才算是真正的赏评。那些通过赏评,经得住反复推敲砍不下来的诗,才算好诗。

下边附上我对此诗的修改作品,与大家分享交流。这只是我的个见。评得不好,改的不对,望学宏老弟见谅!

若大的寂静

文/张学宏

夕阳西下

在杉湾湿地公园

看见水鸟的长喙插入水面

啄食自己的影子

暮色深深

吞噬了整个杉湾湿地公园

树木移走自己的倒影

开朗的涟漪

收敛起了灿烂的笑容

黑暗深处

只听得水鸟

啄破暮色的脆响声

放大成无边的寂静

2016.10.17于余姚

作者简介





▲张学宏

作者简介:张学宏,江苏省扬州市人,闲时阅读,喜爱诗歌,作品散见于《扬州晚报》,《现代诗歌》,《青年诗人》,《新诗刊》,《中国新诗天地》,《长江诗歌》,《中国诗歌报》等报刊及网络平台。

中国诗歌报★中国诗歌第一报

   声明:原创作品,报刊采用和网站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国诗歌报,并请与作者联系。中国诗歌报推出的作品均出现在256上网导航的热文推荐,优秀作品有360图书馆收藏。

       

欢迎关注【中国诗歌报】公众号:zgsgb88

中国诗歌报本着对作者对作品对诗歌爱好者负责的态度,以质取胜,不在固定推出,所推出的作品以约稿为主,邮箱投稿为辅,投稿邮箱zgsgb3@126.com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水箬野客诗选|只有俯下身子的事物才可说出爱
【诗渡】实力诗人•钟建平 ‖现代诗专辑第008期
湖北诗人||【孙银川诗选】
名家首发∣孙谦《棱镜》《大海如暮色降临》
[佳 作 欣 赏]暮 色 ll 洛 夫
“该回家的,有饭在等/该出发的,有等待在送”ll杜晓旺:暮色(读诗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