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教育带给了我们什么?‖文/萧文心

教育带给了我们什么?


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说“教育兴国”,听到老师会强调“为人师表”,那么教育给我们带来的到底是什么呢?教育对于社会,对于自己,究竟有何意义?
我们需要信仰与追求
这个时代里,我们每个人都是匆匆忙忙,没有信仰,也没有乐趣,整日的工作想要休息,到了休息日极其无聊——既没有爱好,又没有寄托和信仰。
有人会说:没有兴趣不行吗?又不是必需品,我学习工作多充实啊!事实上,很多人确实是缺少文化素养与爱好兴趣,而心理学证明,缺少兴趣爱好的人,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加缪在《鼠疫》中曾言:“我们必须为自己的人生找到一个更为崇高的意义,而不是总是关注自己一隅的得失,把自己的生活局限在自己的喜怒哀乐之内。”由于我们没有找到任何外在寄托,眼中满是自我的情绪,这些情绪波动便会被过度关注并强化,我们也会陷入大喜大悲的混乱中。
但我们可能忘记了教育交到我们手上的第一件东西——人生理想。
就像是小学的思修课老师总会问我们:“大家的理想是什么呢?”或许回答大家早已记不清,或者当作儿戏并不在意。但这总归是在“路漫漫其修远兮”的人生路上,交给了我们一把钥匙——一把“上下求索”的钥匙,那也是我们的人生第一次有了追求的目标。
每个人的生活可能会有好运或厄运,可能会有疾病或意外,生活总是不稳定的,充满偶然的。若我们总是寄希望于自己的好运,那么我们的生活一定充斥了痛苦与失望,因为我们可能会离婚或失业,也可能会患病或受伤。这些寄托物是如此脆弱,那么寄托于其上的生活意义逐渐崩溃,陷入忧愁焦虑也是意料之中。
即使是我们可以暂时欺骗自己,像鸵鸟一样埋头不看,不去思考生命,不去寻找意义,平时无事则已,自欺欺人尚且有用。我们可以用工作的劳累麻痹自己,告诉自己这样很“充实”;我们也可以用刺激性的食物来转移自己的注意,可以是奶茶、烤肉或者火锅;我们更可以拿酒来让自己停止思考,逃避现实;我们甚至还可以用恋爱来麻痹自己,不断的更换新的恋爱,用新的刺激来遮掩自己的内心的空虚。
但是我们总会很快厌倦这些,总是忍不住继续逃避,而此时,我们通常不会意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有何不妥,也意识不到自己究竟在掩饰什么。
只有当没有工作可供“勤奋”并“充实”,没有美食可供“暴食”,也没有“恋爱”和“色欲”可供使用,我们失去了一切可以用来逃避遮掩的手段,只有这时我们才会意识到我们原来缺乏如此多的东西。
我们忍受不了安静,忍受不了独处与寂寞,是因为这个时候我们唯一面对的,也是必须面对的,就是自己长久以来,因为遮掩和忽视而变得千疮百孔的内心。它们会让我们没有办法再找东西转移注意力,没有办法在向外界找借口。清洗伤口总是很痛苦,暴露内心的弱点也会让我们难以接受,所以我们会尽力找寻“热闹”,找寻“工作”,找寻“美食”,借以躲避这些事实。
我们也想融入别人,即使是以失去自己为代价,即使是“泯然于众人”,我们依旧会义无反顾地冲上去,变成“乌合之众”的一员。因为融入“社会潮流”总是以失去自我特质为代价,此时我们不必思考关于自己的一切痛苦,此时我们只需要随波逐流。
这也是为何很多人只要没有美食、工作和活动的话,或者说一旦闲下来的话,就好像失去了生活的色彩,整个人都变成了无聊的黑白色调。因为我们只是在借助这些东西转移注意力而已,我们在强迫自己不要去思考,因为反省自己总是很痛。我们会想尽办法来转移注意力——无论是用工作活动,还是奶茶或火锅。
但是我们终究要面对无法抗拒的命运,面对死亡、衰老或者疾病,此时我们再也遮掩不能。长久以来因为遮盖而腐烂的伤口被戳穿,我们会变得愈加痛苦,积累了许久的问题将会淹没我们,我们最终也会为自己的懦弱付出惨痛的代价。
而教育可以提高我们的素养,培养我们的兴趣,让我们找到自己的寄托与道路,这便是一条普适性最高的“超脱”之道。这就是教育交给我们的——找到自己生存的意义,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与信仰寄托。
我们不应该是随波逐流的浮萍,我们都应该明确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目标与理想,自己的信仰——无论是宗教、科学抑或是其它。
信仰更像是日月星辰,是近乎永恒的指路明灯,它们都是生命意义的象征,我们只有有了寄托与信仰,我们才能继续走下去,不仅为了走得更远,也为了走得更坚定——不至在崎岖的人生道路上摔倒或者迷失方向。
教育的意义——个人能力
在教育交付于我们理想与信仰的同时,也增进了我们的个人能力——智慧与智力。
通俗来说,智慧与智力并不相同。若要类比的话,智慧更贴近情商,而智力更接近智商。智力更多体现的,是先天的能力与聪敏;而智慧则是我们阅历的增加,是我们心智的健全,是目光的开阔与长远。如果把人比作车的话,智力更像是动力系统——发动机,它决定的是人能力的上限;而智慧则是控制系统——离合和油门,它决定的则是人的能力能不能正常发挥。智力的动力越强,车会跑得越快;而智慧的控制越强,车会跑得更稳,也能更好处理意外。
那么,智慧究竟有什么用呢?没有智慧我们无法生活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没有智慧自然是可以生活的,但是生活本身充满了各种未知与困难,若没有正确的解决办法,没有智慧,我们一定会陷入困境而不自知,痛苦和忧愁则会趁机侵占我们的生活。无论是“有生皆苦”,亦或是“动经尘劫,迷祸障难”,诸如此类的感叹比比皆是。
生活如此复杂,我们如果没智慧,一定生存的无比艰难,甚至连如何改变现状都不知道,更不用提追求更美好的生活。
而智力的作用表现则更为明显——我们在表述观点的时候能否有理有据,我们在交流问题的时候是否逻辑清晰。无论是写文章、投简历、面试或考试论述,生活中无处不有智力的影子。没有智力,我们根本就没有能力,更别提发挥如何。
智力和智慧,智商与情商,它们各有用处,但都是个人能力的不同体现。
有时也会听人调侃:我们以后买菜会用到方程和函数吗?学数学什么的根本没用嘛!但教育的价值和影响,并非是可以用金钱来直接量化衡量的。它对于个人能力影响,并不仅仅是简简单单的实用与否,应用只是其中的一个最直接、最简单的体现方面。
教育的各种科目都是在提高我们的个人能力,无论我们毕业后会不会记得各种函数和曲面积分,但是这种严谨的数理思想却是会伴随一生。不论在思考问题或是表达想法,我们都会遵循下意识类似数理论证的严谨性;在思考为人处世的时候,我们也会首先考虑思修课上学到的辩证逻辑;在四季轮转的美景中,我们会想起“便是人间好时节”,悲伤时也会想起“艰难苦恨繁霜鬓”;而化学和历史等则是打下了更深的人文与科学素养基础,在此不再赘述其用。
教育改变的是我们的思维方式,我们的眼界,我们的智慧与能力,教育让我们有更多的选择——不接受教育的话,我们只能生存;接受更多教育,我们可以生活,更可以有其它选择,我们可以选择的更多,未来也会有更多可能性。
教育的确无法保证我们可以直接得到多少回报,教育能做的,是把我们从我们既定的命运里,解放出来,让我们拥有自由。
教育也会让我们有更健全的人格,更良好的素质,以此为基,我们可以选择的人生就更广,而不至于被眼界或能力束缚在狭窄的池塘里,甚至成了“涸辙之鲋”,连生存都难以保证。
教育带给我们的是成长也是眼界,是积累也是能力,它让我们有更多的选择,让我们有更多的可能性。教育会交给我们很多东西,让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控自己的人生,它会让我们的人生看得更远,走得更稳,选择也更多。
这就是教育赠予我们的成长与自由。
离愚昧和傲慢
教育的意义不止于此,除了提高我们的谋生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基于我们一种理解他人的能力。心理学家皮亚杰在他的“三山实验”中证明了一个结论:人类在幼年时并不具有理解他人的能力。这也是为什么校园欺凌事件频发的原因——未成年的我们并不能理解受害者的痛苦。孩子们互相打闹,甚至是校园暴力中,加害者只是以为自己在玩闹,并不能意识到所带来的后果,更不能理解对方的痛苦。没有什么人性本恶,仅仅是无知而已。
加缪在《鼠疫》中提到:世上的罪恶差不多总是由愚昧无知造成的。没有见识的善良愿望会同罪恶带来同样多的损害。后来人们将其简化为一句话:无知的人没资格善良。
而另一个实验则解释了更加残酷的事实——我们理解他人的时候,与我们理解自己的时候,激活了一样的脑区。换而言之,我们永远是在从自己的角度理解他人,我们永远没有办法感同身受,只能从自己的角度去猜测别人的想法,去理解别人。
喜欢吃肉的人会觉得所有人都喜欢吃肉,宗教狂热者会觉得其它教里都是异教徒。
所以才会有那么多自负又傲慢的人,他们自以为对别人好。
而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办法只有一个——提高我们的见识阅历,让我们即使是从自己的角度,也能充分地理解别人的想法。只有我们经历过更多的事,我们才会理解更多的人。
我相信从战场幸存下来的老兵,一定能理解战争带来的痛苦。
我相信盗猎区的警察,一定能理解物种灭绝的悲哀。
我相信医院的医生护士,一定能理解生老病死的人事无常。
“你知道他们不是坏人。他们只是没受过教育,不谙世故,没出过远门,不道德,不文明,外加愚蠢而已。”蒂姆.高特罗如是言。
七宗罪之首之所以是傲慢,就是因为,人类矛盾与混乱的根源便在于人与人的不沟通和不理解。
差异和矛盾自此而来。
没有理解沟通,我们就难以理解别人,因而不会共情,才会变得自我中心。当我们一切以实现自己的妄想为目的,不考虑他人的得失利益,这才是人与人的矛盾根源。
如同萨特所言:他人即地狱。
之所以成年人可以理解别人,是因为他的逻辑能力好,知识丰富,见识广博。而受教育程度越高,见识的东西越多,就态度就越容易变得和善,也更容易理解别人。但大多数人都免不了越活越固执,因为年龄越大自己的世界观越固化,自己的所知所见都会局限于自己的人生经历,他们不会再扩展自己的新天地。另一种局限于自己认知的典例就是幼年期孩子,以及教育程度低的成年人。因为见识短浅,因此更会不理解他人,因此也极度固执。
但有的人就会说,大学教授固执的也很多,他们不是接受教育的程度很高吗?但我们要明白,他们只是在自己研究的领域有专精而深入的知识,却不代表见识广博,更不能说明他的脾气秉性如何。
当一个人在某个领域越专精,越不跨学科,就越固执,越不想了解其它东西。这时候人们也会固守着自己熟悉的领域,带着自己的“职业病”,一旦提到自己领域之外的东西,人们也会格外的茫然。想要改变偏见与固执,那么必然要走出自己的小圈子,要“睁眼看世界”才行。
换而言之,接受广泛而普及的教育,是唯一可行解。这也是为何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普及“语数英物化生政史地”这种多学科基础通识教育课的原因之一。
从社会教育的角度讲,人与人之间争夺有限资源,为了防止两败俱伤,于是约定了社会契约——也就是道德法律之类。此后每一个人都会接受道德法律教育,塑造最基础的三观,以确保每个人都能遵守社会规范,不遵守就是即判定为恶。
于是表面上看,人人向善。
但与其说人人向善,不如说人人向利,这是人生存下去的基本要求,天性使然。大家逐渐意识到只有遵守社会契约才是获得利益的最好方式,于是在遵守规范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惯性,自己也成了体系的既得利益者与维护者。
教育带来的惯性和改变,让人知道:在有道德法律规范的世界,行善守法是最好的,也是最容易获得利益,获得社会认可的。
从这个角度来讲,每一个灵魂都不会自甘蒙尘,都不会向往邪恶与混沌。因为每个人永远都是向利的——而在社会契约中,也即向善的。只不过有的人选择了错误的获取利益的办法,选取了最愚蠢而又短视的行为——比如踏踏实实工作明明更好,但是却选择偷窃。
所以让世界变得更和谐的办法只有一个:让大家都受教育,明智而又有远见。如此一来,只要稍稍思考,每个人都会明白,获得自己的利益最合适的办法——奉献社会。
可以说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也可以说:大公即大私。
就如同囚徒困境,如果每个人都是聪明人,每个人都为他人和社会争取利益,那一定可以获得最优解;但是如果是愚蠢者,那就是满盘皆输。
因而我们发现了一件事:几乎没有一个人是天性恶的,每个人都向往更好的生活,只不过有的人选择了聪明的办法——遵纪守法。而有的人选择了愚蠢的办法——坑蒙拐骗。人几乎是没有善恶,有的只是相对而言的“智慧者”和“愚蠢者”。
而教育,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
改变国民素质,给予人们,也给予社会更多的自由与可能,这才是教育的目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学习的智慧——爱学习、会学习、能学习
语不惊人死不休(261) :谢慧敏 – 左岸读书
怎样发掘孩子超常的能力
父母的价值观决定孩子的未来幸福感
#孩子教育 #涨见识 #做智慧父母培养优秀孩子
自主心情 第3讲,智慧与信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