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容成氏(汉族传说中的人物)


人物出处

北周庾信《贺平邺都表》:'沉雄内断,不劳谋于力牧;天策勇决,无待问于容成。”

清曹寅《游仙诗三十韵和萝山》之十四:'空同未出人间世,更听容成说大丹。”

《路史·国名纪己》引《通典》云:'夔州,奉节鱼国也,然鱼复之名始于汉世,即魏之人复,故城在(金)州西十五(里),沔河(汉水)东十五里。'

容成氏后裔形成的容(庸)姓人,分布较广。容成氏的部落居住和活动区域在容城(今属河北)一带。

历史沿革

汉族古史传说时代的三皇五帝时期,有一个世代袭号的容成氏族部落。因其首领传说为仙人,黄帝、老子皆曾拜他为师,故研究者甚少。人们认为对传说人物容成氏很有全面、系统研究的必要,这对进一步认识远古人物流变和充实氏族社会史有着重要意义。

一、从传说时代到西周

三皇人物有十多种说法,包括的传说人物很多,古今学者公认的是'三皇”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约处在新石器时代早期与中期阶段(8000-5000年前)。

五帝的人物也说法不一,比较一致的认识是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及舜为'五帝”,约处在新石器时代晚期(5000-2070年前)。大容氏及其后裔容成氏之氏族或部落,就延续在这一较长的历史阶段。

1、大容氏与容成氏

《姓氏词典》引《新纂氏族笺释》注:'容姓出自大容氏。”大容氏部落后派生出容成氏族,即汉族传说中的大容氏'生”容氏。

《庄子·胠箧》篇云:'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羲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结绳记事是渔猎经济时代先民的记事方法,说明容成氏约处在伏羲氏前后。

《春秋元命苞》云:'庸成氏八世。”

《庄子·胠箧》篇又云:容成至神农氏时期,先民'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注:'此十二氏皆古帝王。”容成氏世代以此为号,任氏族或部落首领。

女娲氏去世后,容成氏去世后,容成氏(不知何代)还曾为'王”,成为当时天下氏族'盟主”。容成氏的部落居住和活动区域在容城(今属河北)一带。

传至炎帝末代时,容成氏族部落适居于空桐(今甘肃平凉市西北)。古代人不明白传说人物的世代为'一个号”,便说他们是神仙,长生不老。

陈士元《姓觿》曰:'《路史》云:(庸),'古帝容成氏之后。’《韩非子》有容成子。《列子》云:'黄帝与容成子居空桐之上。’

《庄子》云:'老子师容成’。”《列仙传》云:'容成公者自称黄帝师,见于周穆王,能善补导之事。”《集韵》则认为容成是高阳氏八恺之一的'仲容之后”。

《山海经·大荒东经》有'仲容之国”。可见在春秋、战国时,容成氏的传说已相当广泛。黄帝东迁涿鹿(今属河北),容成为臣,部落复迁回容城。

2、容成子世代的事迹

大容氏的踪迹已无法知晓,容成氏传至黄帝之臣的时代,事迹较明。

张澍补注的《世本》载:'容成作调历,宋衷注:'容成,黄帝之臣。’澍按容成因五量,治五气,起消息,察发敛,作调历,岁纪甲寅,日纪甲子而时节定”。'

《史记·索隐》曰:《世本》及《律历》云:黄帝使……'容成综斯六术而着调历。’《后汉书》注引《博物志》云:'容成氏作历,黄帝史官’。”

《汉书·艺文志》载有《容成子》14篇、《容成阴道》26卷。何光岳释:'虽然这两部古籍都系春秋战国时人所假托之作,却也说明容成氏是一个源远流长的著名氏族部落。而且他们在上古时代,文化很发达,已经够造历法。舜时的八恺之一仲容氏,也是容成氏的支系。据此看来,容成氏属于黄帝系部族集团的成员。”

其祖先容成氏时,还没有族属。《穆天子传》有'容氏国”。丁山注:容氏国在河北容城县。《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曾和炎帝榆罔联合,与蚩大战于坂泉(今河北怀来)、涿鹿(今属河北)之野。

容成子既为黄帝之'臣”,那么就必然跟随,氏族部落自然是早已迁居于汉代置的容城县(在今怀来、涿鹿之南)。容氏国约建立于夏朝。直到夏末商初,容氏国才迁至今河南修武县。

3、商王灭容氏国役其民为奴隶

容、庸古音近通用,而庸是出自容,比容成氏要晚(商代甲骨文已有庸字),系商灭容氏国后,强将余民作修筑城的奴隶之义(同墉或鄘)。

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下卷《释庸》云:'西周铜器《韵簋》的'先虎臣后庸’,以庸为奴隶。《尔雅·释诂》训庸为劳。《史记·陈胜吴广世家》的'尝与人佣耕’,《索隐》引《广雅》训佣(佣)为役,佣即庸的后起字。

《楚辞·怀沙》的'固庸态也’,王(逸)注训为'厮贱之人’。庸训为劳为役为厮贱之人,均是被奴役之义。”《诗·大雅·崧高》云:'以作尔庸。”注云:'庸,城也。”《路史·前纪五》云:'庸成氏,庸成者,垣墉城郭也。”

朱起凤《辞通··庸》云:'容、庸同声同用。《庄子·胠箧篇》:'容成氏’。《六韬·大明篇》作'庸成氏’,是其例也。”

顾实《结绳而治时代之文书》云:'容成氏即庸成氏,《穆天子传》称:'群玉之山,庸成氏之所守,先王之策府’。”

简言之,容成氏的后裔为商王作修城的奴隶,始称'庸”,后以参与修筑殷都(在今河南安阳)有功,复被商王封为庸国(又写作鄘)。

王应麟《诗地理考》卷一云:'鄘城,即鄘国”,'本庸姓之国”。

光绪《彭县志》卷一《沿革志》:'庸城县在今怀庆府修武县。”

怀庆府修武县即今河南修武。庸国善于铸造大钟,常向王室献宝,得到信任,被封为诸侯国,便加'邑”偏旁而称'鄘”。'因为大钟的响声'庸庸’,与大鼓的响声'彭彭’一样,象征雄伟,这个庸的图腾便成为国号。后人于庸字加金旁成为镛字。“

以上对于容成、容城、庸成、庸城、墉、鄘、滽、佣、镛的考证和解释,就是庸国取名的来源和发展。

庸国日益强盛,位于殷都西南,引起王室不安,强行将其迁于秦岭东部余脉熊耳山一带(今河南卢氏县)。《水经注·河水》云:'河水又东合庸庸之水,水出河东垣县宜苏山,俗谓之长泉水。”

卢氏县此水(又写作滽)之名,就以庸国迁此而得名。没有多久,庸国君为避商王征伐,又带领国人翻越秦岭,迁居于梁州东,仍称庸国(今陕西山阳县至安康)。战国时期秦曾在庸国故也(今山阳)置上庸县。商王封贵族于故庸国地,称鄘诸侯国。

二、庸国地区的古文化

1、女娲氏与中皇之山

陕西安康地区古属梁州,跨汉水两岸,亚热带气候,自古适于人类生息和生活。旧石器、新石器时代遗址均有发现,分布在紫阳白马石、马家营,石泉白马岭关,汉阴阮家坝,安康关庙铺坝、花园乡柏树岭,旬阳构元新天铺等地,从而说明汉水流域的氏族文化是丰富的。

相传太昊伏羲氏和女娲氏夫妇都曾活动在这里。《路史·后纪》云:'女娲氏灭共工氏而迁于中皇之原,所谓女娲山也。”又云:'女娲立,治于中皇之山,山在金州之平利,与伏羲山接,伏羲山在西城”。伏羲山即今安康市的高王山。

《舆地纪胜》云:'女娲山在平利县东,上有祠曰女娲圣后,唐宋旧祠也。”

《元丰九域志》载:汉中西城县有女娲山。《陕西通志》云:女娲山在今平利县东三十里,晋司马勋退屯女娲堡是也。《御览》78卷36引应劭《风俗通义》云:'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縆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縆人也。”

中皇山传为女娲氏炼石补天之处。马世之云:'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城西15公里的中皇山,又名女娲山,地处秦岭南端,大巴山北麓,位于陕、鄂、渝三省市交界处。

相传这里是当年女娲炼石补天的所在地。女娲庙坐落在女娲山乡七里村。唐宋以来,历经修葺扩建,直到解放初期,仍有四扇大门,房宇百间,殿堂三层,故又名'三台寺’,堪称平利第一寺庙。

历经战乱和文革等劫难后,现仅存一间正殿和'平心门’的残墙断壁。平利县收藏一块清雍正十三年(1755年)的《中皇山女娲氏碑》,系统地记述了女娲的神话传说。

庙内保存一块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的石碑,就女娲庙的庙界、土地、庙宇的管理和僧人、居士、香客应遵守的条规刻碑告示。”

清代学者古沣才在平利县《中皇山女娲氏庙碑记》中赞曰:'皇为圣兮为神,御灾捍患兮大庇斯民。姓氏正兮伦纪明,礼乐制兮四极宁。寝庙奕奕分享祀成,于万斯年兮世世期承。”可见清代时女娲庙的建筑是宏伟的,香火也是旺盛的。

2、麋国与庸国

《尚书·禹贡》云:'华阳黑水惟梁州。”'华”指华山,山之南称'华阳”。黑水说法不一,有澜沧江、怒江、金沙江(流经四川和云南)等说。陕西安康市在古九州之一的梁州地域内,战国时属汉中郡。

西汉置西城县,东汉置西城郡(置所在西城,今安康市北,辖境相当于今石泉县到安康之间的汉水流域一带)。

西魏废帝三年(554年)改东梁州为金州(置所在西城,一度改名吉安、金川,在今安康市区),辖境相当于石泉以东、旬阳以西的汉水流域地区,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女娲居此时,没有行政区划,西周时称梁州。

(1)麋国

麋国初称微,颛顼帝的后裔,为华夏族。又因祝融一支居南方,其孙季连成为楚人之祖先,故又称微人为楚族。岑仲勉云:'微,即麋之异体,楚族也。”

尧舜时微氏族部落居于南楚丘东北300里的微乡(今山东梁山县北)。夏代的微子国在微山。《水经注》载:'济水又北迳微乡东,《春秋》庄公二十八年,经书:'冬,筑郿。’京相璠曰:'《公羊传》谓之微。’东平寿张县西北三十里,有故微乡,鲁邑也。杜预曰:'有微子冢。’”

即夏代、商初的微国在今山东微山县微山湖的微山岛上。这里的微子墓,当地流传为周王封的微子启之墓,实误,应是颛顼后裔微国君之冢。商诸侯国强盛后,驱逐亲夏朝的微国,遂迁入夏朝或内的潞(今山西潞城)。商朝建立,几次迁都后定于殷(今河南安阳)。

微国距此200余里,甲骨卜辞多载有微国与商王室的交往之事,商王文丁时成为微伯国。商王廪辛灭势力强大的微伯国,封长兄启、次史仲衍于微伯国故地为诸侯,仍称微国。原微国余民部分留居,部分人西逃于渭水中游之西,渐复立小国,称麋。

汉代在此置隃麋县(一作榆眉,今陕西陇县),以古隃麋泽、隃麋原而得名,'泽”和'原”则是以麋国建此而得名。西伯周国强大后,迁麋国于近处的郿(今陕西眉县)。

《尚书·泰誓》载:麋(微)国参加了武王伐纣。被武王封为子国。1977年春,陕西岐山县周原发现的甲骨文中,就有'微”国之载。《括地志》云:微国在郿县东北五十里。

王国维《观堂古金文考释·散氏盘考释》云:'周初与于伐商之微人,此时已分散诸土,其一部渡渭水成一聚落,是为《大雅》之郿,而其本部在南山者,乃为矢、散二国所兼并。”微实为国,非'部落”。

后来,微国渐强,周王室感到有威胁,逼迫其南迁至锡(读阳)穴(今安康市白河县)。'这时楚在丹阳(今河南淅川县西南龙城),相距不过二百七十里。”

(2)庸国

庸国被商迁到西南汉水流域(今安康)后,怨恨商王而依附于西伯昌国。周武王伐纣,庸国积极参加。《史记·周本纪》云:'庸、蜀、羌、髳、微、卢、彭、濮”参加武王伐纣之战。

《集解》孔安国曰:'八国皆蛮夷戎狄。羌在西。蜀、叟。髳、微在巴、蜀。卢、彭在西北。庸、濮在江汉之南。”这里说的八国方位,有的是以后封迁之地,伐纣王时方位非均如此。西周中期时,庸国逐渐强盛,向南发展,将国都迁于上庸城(今湖北竹山县)。

《水经·沔水注》云:'堵水又东北迳上庸郡,故庸国也。

《读史方舆纪要》卷79'竹山县城”载:'上庸城,县东四十里,本庸国。《书》所称庸、蜀、羌、髳是也”。'庸城山,县西五里,庸人昔居此,于山上置鼓,又名悬鼓山。”形势险峻,易守难攻。

《路史·国名纪己》引《太平寰宇纪》云:'金州,周,庸国地。”至西周末、春秋初时,'庸国的疆域占有今陕西的山阳、镇安、柞水、安康、汉阴、紫阳、岚皋、平利、镇坪,及湖北的竹山、竹溪等县。”

《路史·国名纪己》云:'裨、儵、鱼,庸之三邑。”《读史方舆纪要》卷51云:兴安州(治所在今安康县,辖有安康市地区。其中的白河、旬阳为麋子国之地),'春秋时庸国也。”

《水经·沔水》注:'汉水又东迳鱼脯谷口,旧西城、广城二县地,指此谷而分界也。”《路史·国名纪己》引《通典》云:'夔州,奉节鱼国也,然鱼复之名始于汉世,即魏之人复,故城在(金)州西十五(里),沔河(汉水)东十五里。”

何光岳释:'已明确指明庸国的鱼邑就在汉水之滨的今陕西安康县西十五里外,正是庸国疆域的中心地”。'裨、儵鱼三邑当亦在安康的鱼邑附近。”

《史记·楚世家》载:西周中期楚君熊渠自称王后,'乃兴兵伐庸、扬粤,至于鄂。”庸国抗击,取得胜利。春秋时庸国的北面是秦国,东南是楚国,西南为巴国,处在大国的交汇之区,面临着被大国攻占的危险。

《左传·文公十六年》(公元前611年)载:楚国遭到大饥荒,'庸人帅群蛮以叛楚,麋人率百濮聚于选,将伐楚。”楚将率军从句澨(今湖北丹江口市西)攻庸,说服戎人首领庐戢黎攻打庸国,楚军一直攻至庸国要地方城。

《读史方舆纪要》卷79'竹山县”载:'方城山,县东西十五里,上平坦,四面险固,山南有城周十余里,春秋庸地。”庸国军坚守,派裨、鯈、鱼三邑军击溃庐戢黎军,俘虏将领杨葱。

接着,又七次打退楚军的进攻。楚庄王(公元前613-公元前591年)亲自出征,与秦、巴会盟,商定秦国南攻山阳,巴国北攻鱼邑,楚国正面进攻,群蛮见楚军强大,又叛庸归楚。

在楚、秦、巴三面围攻下,庸、麋二国被灭。《战国策·楚策》云:秦王'秦以上庸六县为汤沐邑。”此上庸县即秦、巴、楚灭庸后,秦国分得的庸国北部之地。东汉时在此设立上庸郡。《通志·氏族略》云:庸国亡后,'子孙以国为氏。”

三、庸国亡后余民的迁徙

亡国的庸民一部分被楚强迁于容城(今湖北监利县北);部分人被迫逃亡于庸州(今湖北恩施县山区);还有一部分迁入蜀地及陇右地区。

后来,庸姓人有的又迁入容陵县(今湖南攸县)及湘西北一带。《衡湘传闻》曰:'容光之佐,盖封于此(指桂阳),其子孙乌程氏,善酿(酒)者也。当夏世”,'容光为祝融兼司徒”,'徒武陵(今湖南常德),因亦有南岳容山之号,在今施容、容美之间”。

'容光又取(娶)于州山氏,曰女虔,生季格,季格生寿麻”,'《山海经》曰:'寿麻之国,爰有大暑,不可以往。’汉寿、麻阳是也。《吕氏春秋》所谓'南服寿麻者也’。”黄帝有臣容成,容光是其后裔,夏代大臣,不会封在桂阳(治所在今湖南郴州),再迁武陵。'

无疑是庸人把他们的祖先容光的传说,由北方带到南方。汉代的桂阳郡,北按容陵县(今攸县),而湘西北地区均属武陵郡,所说容光封于桂阳,不过是庸人的南迁传说。

又由桂阳迁至武陵,可说明容陵和湘西北一带有容光的后人分布。对于所说的施容,即宋的溶州,元为会溪施容峒,明洪武二年置施容州,今永顺县东南九十里的长官公社(今称乡)施容溪即是。

容美,元置容美峒军民总管府,明置容洞安抚司于今湖北省鸡峰县。还有大庸县(今属湖南),系明洪武三年建县,境内有大庸溪、大庸坪、大庸所和大庸古城。至今湘西北一带以溶、容命名的地方特多。”

'这种叫溶的地貌,都系指山间小盆地,当地的方言叫溶,与庸人原来的故地竹山的地貌相同。竹山县有钟鼓山,而大庸山也有钟鼓山。这些密切的联系,决非偶然,可说是因庸人分布而滋生出来的地名。”

庸人南迁时,群蛮也有不少人随迁到了湘西北。

梁履绳《左通补释》卷十载:'庸人帅群蛮以叛楚”下注曰:'群蛮在今湖广辰州(治所在今湖南沅陵,辖境相当今沅陵以南的沅江流域以西地区)、沅州(治所在今湖南黔阳西南黔镇,辖境相当今黔阳、芷江、怀化、会同、靖县、通道、交晃及贵州天柱等县地)二府之境。

”迁入蜀地及陇右(今甘肃东部)的庸人,也留下了许多传说或地名。

容成氏后裔形成的容(庸)姓人,分布较广。《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云:洛州河南郡(今洛阳)二十三姓有庸氏。《古今姓氏书辩证》云:'庸,出自商诸侯之国,以国为氏,仕卫为世族,战国有庸芮,齐有庸职。”

庸芮是秦国人。《姓解》云:'《姓苑》,汉有庸光,又有胶东庸生。”汉代的庸谭,胶东(今山东)人,精通古文《尚书》,为经学家孔安国的再传弟子。

《续通志·氏族略》云:明代有庸以弘,任黄州(今湖北黄冈)通判;容姓。《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载:怀州河内郡(治所在今湖南武陟西南)十七姓有容氏。《礼记》载:有大夫容居。今广东吴川,山西长治、晋中地区的汉族亦有此姓。

综上所述,大容氏、容成氏(亦称小容氏)为伏羲氏同期的传说人物,世代以'容成”为号。容成氏传至黄帝时期的容成子时,事迹日显,后世亦然。

容氏有多种写法,夏代立国,商代为诸侯国,后迁于汉之西城。春秋楚灭庸国后,庸(容)姓人分迁于各地,流传至今。他们同其他姓氏人一样,为中华民族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本文来源:

https://www.zhaibian.com/baike/16258887824776823482.html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华民族人类的始祖母华胥氏
09母氏族女酋长感天而生子
《左传》“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实司太皓与有济之祀”的记载解读
从历史深处走来,“甘肃”经历了什么?
(原创)中国“梁”的起源和传承
莱国及属国纪国侯、州国侯、维邑侯、棠邑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