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湖区系列散文】故乡的船夫



文章图片马加强  音乐:来源网络



生在南阳镇,家住运河边,乡人常常以船代步,从小到大我可没少与船夫打交道,儿时听船夫讲走南闯北的故事,长大后跟着船夫离乡回乡。时光荏苒,一晃数年,船夫的样子都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进而成了记忆的相册。

上世纪的九十年代,那时我还是一个懵懂无知的孩子,经常与小伙伴们在运河边嬉戏,河上的木船居多,一支支竹篙撑着船儿有来有回,渔舟唱晚的生动画面总令人应接不暇。当时的船夫多为家里的男劳力,夏天裸露着脊背,冬时披着一件粗布夹袄。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船夫撑船的样子,站在船头的船夫先把三四米长的竹篙举到一定高度,然后往河里使劲一撑,竹篙瞬时穿破了层层碧波,插入了河底的淤泥,钻进了古老的历史,就这样,船往前走,人朝前看,当时的船夫也这样撑起了一个家。听我祖父讲,过去忍饥挨饿的那个年代,家里缺吃少穿,当时都撑着船打捞菱角秧子,甚至是水里的杂草吃,打捞上来的东西在当时都是“宝贝”,是一家老小过活的重要物质,因此那一代人没有不会撑船的!

到了我上小学的时候,运河上还有许多木划子,小巧俊俏,轻盈无比,这出自我们当地造船匠的杰作,不仅被质朴的南阳人深爱了多年,而且也深受运河的偏爱。木划子只要亲水,那碧波就忘情地漾了起来,发出了极为甜蜜的“哗哗啦啦”。木划子的船桨(我们称“棹子”)分列在船舷的左右两侧,船夫通常坐在木划子的舱内,双手拿桨,也有左右手交叉后用桨的,而后便一前一后地把船划动了起来,我们都俗称“棹船”,技术娴熟的船夫还能单桨划船,亦或是拐弯抹角,灵活得很!祖父在镇上开店之前曾在湖里收过几年的“芡实米”,又叫“鸡斗米”,他老人家就是整天划着船在湖里走村入户,披星戴月,栉风沐雨,把渔民的芡实米收到一起,然后再集中外销。祖父曾告诉我,湖里没有他未曾到过的地方,那一双棹子为他立下了汗马功劳,我家的日子也是从那时候慢慢转好的。

进入了20世纪,水泥船和铁壳船相继进入了故乡的运河,挂桨机的使用进一步节省了人力,也对船夫提出了一定的技术要求。每每发动挂桨机,船夫都要先用“摇把”将烧柴油的马达摇起来,这着实需要一把力气,尤其是在天寒地冻的冬天。挂桨机的声响聒耳,黑烟四起,很不招人喜欢,如今想想,那些船夫真不易当。印象最深的是冬天里开水泥船的船夫,湖里的北风就像小刀一样,船夫开船都是露天工作,每到数九时节,船夫就被冻得耸肩缩脑、鼻涕横流,甚至会不住地打牙战。在那些波澜不惊的日月里,载客的船夫早出晚归,装货的船夫走南闯北,乡人都把开船说成“使唤船”,这足以彰显船夫与船的特殊关系,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过去,经常跟着祖父坐水泥船到鱼台县城进货,偶尔在等船开的过程中,听船夫讲上几段使唤船的故事。其实,多数的船夫都有历险的故事,不是赶上了恶劣天气,就是摊上了触礁搁浅,他们也是在摸索中前行,在经验中成长,最终找到了人心与船心的平衡点与契合点,常年平安无事地穿行于大江大河之中。

而今,故乡的船经过改装都变成了水上的车,不仅更时尚,也更加的稳当,船夫们都有了自己的驾驶专座和方向盘,再也不用站在船头忍受风吹日晒了。每每回乡,我都会给眼熟面花的船夫攀谈上几句,聊聊新时代船夫的感悟,他们说得最多的就是,“出门在外,平平安安比什么都强”。随着南阳古镇旅游业的日益兴旺,一波波游客乘船走进了千年古镇,有客人感叹岛上的风光别有洞天,也有朋友称赞水上的景色美不胜收,说船夫的方向盘一转就遇见了百亩荷塘,再一转便巧遇了小桥流水的人家.....是啊,新时代里的船夫不知啥时候也学会了“新技能”!

蓦然回首,一代代的古镇船夫始终都在乘风破浪,他们在前面引领,我们在后面跟进,怀揣信仰,浩浩荡荡!

者简介:马加强,微山县人,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济宁市作家协会会员、微山县作家协会理事、任城区作家协会理事、济宁市散文学会会员,陆续有作品在《诗潮》《三角洲》《神州文学》《微山湖文学》《今日微山》《济宁日报》《济宁晚报》等报纸刊物上发表,并有多篇作品在中国残疾人杂志及各个省市的残疾人文学杂志上刊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意大利】奇特的“贡多拉”,体验水上之法拉利!
民间故事:掌柜放生一条大鱼,后来遭遇水寇,大鱼击沉水寇的船只
​神奇感
市河桨音(中)——台风中的小船
市河桨音(下)
【视频】运河扫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