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民权文学‖《董怀安自传 娘篇》

我是豫东人,爱说家乡话。小时候叫妈叫娘,现在我们还是叫娘,今天我说说我的娘。

娘是出生于1936年2月1日,两岁丧母,三岁丧父,与小两岁的春文弟(我的舅父)寄养在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大伯家里,姐弟俩相依为命,食不饱腹,用七涩芽、狗耳秧、树叶树皮、谷糠、棉籽饼充饥;衣不遮体,补丁摞补丁,寒冷的冰雪天穿不上棉衣棉鞋,受人横眉冷眼、歧视虐待。那时兵荒马乱,日本人侵占山河,烧火掳掠,无恶不作;国民党与八路军拉锯作战,南北跑犯,天无宁日,过着逃荒要饭、颠沛流离的苦日子。娘啊舅啊盼星星盼月亮,只盼着家乡出太阳。1948年,来了救星共产党,娘、舅和民权的穷人获得了翻身大解放。

1954年底,娘嫁到了董庄和逝去父亲的董天月(我爸爸),于1955年、1957年先后生下了我和二弟怀路,1959年合大伙,赶上三年自然灾害,加之赫鲁晓夫逼债,我弟兄俩饿得皮包骨头,常蹲在王家的垟墩上等饭吃。大伙上分的饭让给俩孩子吃。娘与莲姨去村东头的秋树上捋秋叶煮着吃,娘中毒脸肿得发黑发青,眼睛睁不开,至今想起来我两眼直落泪。

我的娘多么慈祥伟大,我文采笔拙,没有华丽辞藻去表述,但有些事有些话我记忆犹新。

董怀安母亲

一、崇尚文化

娘小时候,因为家里穷上不起学。我舅想上大学,大伯不同意,大娘说:“你上吧,放学回来每天薅两篮子草喂牛即可。”舅向命运挑战,种地喂牛,忍饥挨饿,挑灯夜学,终于考上了青海西宁大学。60年代,孤苦伶仃的一个穷孩子,能考上大学,让方圆几十里的人刮目相看。舅的刻苦努力,娘的辛勤付出,大娘的竭力支持成就了我舅光辉灿烂的人生。毕业后分配到核工程物理研究院,改变了凄凉悲惨的命运。舅是我终生的榜样。

六七十年代,农村“娃娃亲”“娃娃媒”成风,相应的媒人媒婆就很多。父亲当小学校长,娘勤劳殷实,人缘好。十二三岁时给我说媒的就踢踏门槛子,山东位湾李馆任庄王回子庄,四邻八乡的我都让人相过。

媒人可得罪不起,油嘴滑舌、两面讨好。“成不成、四两瓶,”能给人说成,还能给人说散,慢待了媒人,孩子成媒订婚就成了大问题。娘善待媒人,来了就给人端茶倒水,搬凳子让座。她对媒人说“二嫂子,没文化,瞪眼瞎”的甭给俺说,俺孩子还上大学呢,站在一旁的我,对娘的远见卓识肃然起敬。是的,没文化的我不娶。暗自下决心,好好读书,将来一定上大学。家里无论多穷、农活多忙,娘从来都没有指使过我们,让我们安心专心读书,俺姊妹六个,两个大专生,两个中专生,两个高中生,彻底脱离了农村贫穷落后、愚昧无知、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苦难生活,尝到了有文化的甜头。

二、尊重科学

农村人说:“前不栽桑、后不栽柳、院内栽杨鬼拍手”。娘说那是有钱人家的“天命风水”之说。俺的老院子里,种植的有杨树、梨树、桐树、柳树、槤树、榆树、槐树、杏树、柿子树,适应生长的能成材的树种几乎都有,像森林公园,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空气清新。八棵大桐树卖了近七千元,弥补接济了家庭的无米之炊,水白银杏吃得甜蜜蜜,大柿子树长得像个麦秸垛,枝繁叶茂苍劲有力。夏天拿个草席铺在地上,睡在树下,凉快又隔露水,惬意舒坦。

一家人不信天命、不拜佛神,崇尚科学、真抓实干。正像娘所说:“人在做天在看,能干的人才有好命运。”我们姊妹几个像娘栽的小树,沐浴着阳光,笑迎着风雨,茁壮成长。

三、做事精细

有人说“俺娘手工做活慢”,我说“慢工出巧活”。

小时候家里穷,一件衣服大的穿罢二的穿,缝缝补补三的四的接着穿。补补丁,俺娘从内到外补,针线缝得密密麻麻,俺姊妹几个穿得舒适得体,好像没穿过补丁衣服。纺棉花,她点上忽明忽暗的煤油灯,常纺到深夜,把纱纺得粗细均匀,织出来的布光滑平整无疙瘩、无瑕疵。我借着灯光看书,给我讲“你不好念《纪念白求恩》吗,人家当医生的,对技术精益求精,你上学也该向他学习呀!”家里一台木制的织布机,春天架上到夏天,秋天甚至到冬天,人家搬布轴一次她搬二三次,唯恐把布织的稀松不耐用。扫地,娘每天都扫,扫了一遍又一遍,犄角旮旯都扫到,把屋中央常扫出个坑(土地坪)。洗菜,娘拣了洗,洗了拣。一遍又一遍,把菜淘洗得干干净净。俺从没吃过苦涩和虫子。家里白面少,以红薯为主,娘把红薯刮成红薯丝,加葱加姜煎着吃,炒着吃。把红薯面漏成“小河马”蒸着吃、做汤喝。想尽办法让俺姊妹几个吃饱吃好。两个儿媳妇儿爱娇、秀英常说“娘做的饭最好吃”。娘做得猪油烙馍加大葱吃,我现在想起来还流口水。

四世同堂

四、自立自强

有人说我娘脾气“蹩”,我说我娘无媚骨,不求人,刚直不阿,正正堂堂。

现在党中央“打黑除霸”,以前,农村封建、家族势力猖獗,人多户大的光棍三分,仗势欺人,多占人家的宅基地,殴打人家的小孩,偷吃人家的鸡鸭,受欺者敢怒不敢言。父亲弟兄三个,都能在外地工作。我们兄弟年龄小,没有劳动力,生产队分东西,抓阄还好凭运气。她随便安排,那我们没有靠前先分过,常等到天黑地暗。家里的几个弟弟妹妹冻得饿得哭天叫地,当家的从没给过照顾,我娘也不求过他们,给他们说声好话,知道他们心黑。娘认这个理,“俺不能光过这一会”。

对狗仗人势的人,娘很少跟他们说话,懒得搭理。我们弟兄几个在外跟人吵了架,娘不问谁对谁错,都是先批评我们,让我们认冤争气。有时娘忍受不了憋不住气与人吵,恁甭看不起俺,长大,俺儿还盖楼哩。俺真的是董庄第一个在县城盖楼的人家。娘脸上露出了笑容。

五、热心助人

娘对富人、光棍人不讨好,不巴结。而对穷人、苦人、需要帮助的人,却是一副菩萨心肠。我们姊妹多,娘无法下地劳动,可家里就成了董庄的“托儿所”,留治家、铁柱家、王京家的十几个孩子常到我家里让娘给予照看。这个哭,那个叫,喂这个吃饭,哄那个睡觉,常闹得家里吃不好饭,睡不着觉。一次我从杏行里摘了三十几个大红杏,想让弟弟妹妹放学回来吃,我在屋里看了一会书,娘全把杏分给几个小孩吃光了,我心里真是烦,她看到我不高兴,说“安,你不是常说学雷锋助人为乐吗,这样不是应该的吗?”说得我哑口无言。

那时逃荒要饭的多,我在家总是给人送两块红薯,一把红薯干,我怀疑他们是游手好闲、好吃懒做或是“特务”,娘总是用瓢给人盛自家不舍得吃的小麦、玉米或大豆,有时用大碗盛面条给人吃。我想不通,娘说“人家不难,谁出来要饭呢。”

我从小好朋好友,同学到家里玩,吃饭时,娘从庄东头跑到西头,借这家面,借那家蛋,给人做好吃的,让我们饱餐她不舍得吃一口。

六、赡养老人

我老爷(太祖爷)去世早,他是老大,老二、老三爷远距董庄十华里,在李新庄居住。老四、老五爷住在董庄,年事已高,风雪天二老人常拄着拐杖给我家担水,运送生产队分的红薯萝卜。逢春节,父母亲都带着我们兄弟给他们问安拜年,大年三十给他们送水饺,初一给他们送肉和馍。平时改善伙食,娘都是先让我和二弟二位老人家送,回来再吃。

奶奶跟我娘特合得来,常住在我家。娘做好吃的先端给奶奶,衣服鞋子常给她买或缝补。从记事,我没见过一次婆媳红过脸抬过杠。娘教育我们“对老人不孝顺的,你都不要跟他玩”。家风正,子传承。现在我们一大家人,孝敬父母,团结和睦,是父母言传身教的结果。

七、关照父亲

今年父母年龄均在85岁,娘身体健康,没有住过医院,很少打针吃药。父亲患有高血压,得过脑梗塞,还有点返老还童。一会不见我娘,就大发脾气,直吼直叫;有时没事找事,发无名火,摔盆子砸碗,甚至口吐狂言,骂这骂那,我娘是忍辱负重,不予计较。每天两晌陪父亲骑车散步,给他提鞋穿衣、洗脚洗脸、端屎端尿、做饭服药,可谓是精心呵护,百叫百应,百依百顺。从不想给孩子找麻烦,让儿女安心工作过好生活。久病床前无孝子。娘替俺姊妹几个分担多少家务少操多少心呀!要不是娘照顾周到,生活安排得精细,也许我父亲就难健康地活到今天。

八、不图回报

娘把俺姊妹六个用乳汁、面糊一口一口养大,供我们吃饭穿衣,读书上学,娶妻生子,成家立业,付出了多少血汗我们是深知的,我们是孝顺的。两儿媳静伟、海宁挽着娘上楼,她婉言谢绝,子女媳妇给她买件新衣服穿,她都说“不要、不要,我老婆家穿恁好爪”。过年过节,一大家人大聚餐,娘是忙里忙外,洗锅刷碗,拿这找那,拣菜洗菜,一会儿也不舍得闲着。做好饭,她盛少许菜与父亲同吃,让我们子孙坐桌吃好喝好。儿女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也都争着忙乎。娘的性格就是这样,默默无闻地奉献,不图一丝一毫回报,像奶牛一样,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像点燃的红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俺的娘慈祥善良、勤劳节俭、正直厚道、任劳任怨、不讲吃穿、不谈享受、无怨无恨、大爱无疆,胸怀像大海,功高大于天,倾万里长江水作墨,铺蓝天做纸,用天下树枝做笔,也书写不尽娘的丰功伟绩;用世界上最美好的语言,也难表达对娘的无限热爱,无限崇拜,下辈子还做娘的儿子。

愿娘笑口常开,长命百岁!

并以阎维文献唱《母亲》之歌结束此文:

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

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你爱吃的三鲜馅有人给你包

啊!这个人就是娘,这个人就是妈,这个人给了我生命给我一个家,

不管你走多远,无论你在干啥,到什么时候也离不开咱的妈,

你身在他乡住有人在牵挂,你回到家里边有人给你沏热茶

你躺在病床上有人掉眼泪,你露出笑容时有人乐开了花

不管你多富有,无论你官多大,这个人给了我生命给我一个家,到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咱的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天仙配
婚嫁歌
重庆民歌
恩施民风民俗 哭嫁
哭嫁
张家界土家族婚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