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戴氏心意桩原为戴家人口传身授之艺,现今揭秘于世

大家好,能以这种方式与大家共同交流一下戴氏心意拳之桩功,实是荣幸。

我之所以愿意与大家交流,听起来是“高、大、上”,但我真的是出于“对历史的敬畏、对民族的负责、对国家的热爱”,带着一份惴惴之心来讲的。有不尽人意的地方,还请方家指正!

我们长话短说,直入主题,在祁县民间把戴氏心意拳的桩功称之为“蹲猴桩”,“蹲猴猴”。

兴许是因外形极似猴形所致,再加在当时的社会环境氛围中——满清政府是禁止汉人在民间练拳的,尤其心意拳。因为心意拳奉岳飞为祖师爷,而岳飞又是满族的克星。因此,在有清两百多年间,心意拳是禁拳,也就是说只要你是汉人,你练心意拳,您就犯罪。一直影响到我小时候,就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我是曾祖母带大的,在我的模糊的印象中,对练武,曾祖母是鄙夷的态度,一说练武,就与“二杆子、武圪栏”等不好的名词、形容词来命名或形容。

再说,当时的老百姓也没多大文化,戴氏主人也无可厚非,也不必与他们较长论短。

三者,老百姓那样叫,因带有一定的、少许的轻蔑态度,在当时的环境中,有利于隐藏,同时也有满足一下满清官府的虚荣意思,并且细究起来,无非是道家导引的一种功法。与“武”没多大关系。久而久之成为一种俗称。

当然拳谱中也有“内站丹田,外站猴势”之语。不过戴氏心意拳的桩功的全称叫“心意六合乾坤混元一气胎儿桩”!

有一种“词源学”学说,或按古代叫“循名责实”,也就是为什么这么叫?我们先暂且把她放到一边,因为我想先讲一下她的动作,其他的随着动作的讲解会逐一的展开,以便大家能真正理解这一桩功。

任何运动都有预备动作,所谓的未雨绸缪。在站桩前,有一些动作,可助“身”、“心”的放松!

好,我们详细说这些动作:

首先,站自然势。

身体自然站立,两脚并立,两手自然下垂。然后全身从百会穴到涌泉穴,所谓四肢百骸全部放松,尤其是“心”,要心归静念,也就是心意内视,心意收回,协调身体各部放松,说句夸张的话——浑身八万四千毫毛都得放松。

所谓“心定神宁,神宁心安,心安清净,清净无物,无物气行,气行绝象,绝象觉明。”

在“静中寓意,意中蓄气,气中蓄动,动中气冲,气冲意送,既顺气路,彻开气窍,静出光芒,动则飞腾”,因此,此桩功最好是在三周岁时就开始练习,甚至更早,大人引导着,在玩中练,在练中玩。据传下来的话说,戴奎祖师在襁褓之中,良栋师祖就边和他玩,边引导他练功了,真的假的,仅供参考。成人呢?心乱时,内心多协调几次,一直到心宁为止。否则,以下动作宁可不练!也不造作!

这时,牙齿已经轻轻相互扣住,谱云:“咬而非咬”!用先师的话讲:“咬住了吗?咬住了,可是没咬住;没咬住吗?咬住了。”个中滋味,非耳提面命,不能理解。两嘴唇也是合而非合,任由鼻孔自由呼吸!舌尖已经轻轻抵住承降穴;肛门,已经轻轻提起!这些动作,似乎都有似是而非的感觉,

时间一长,这些动作会在同一时间做到,而一做到这些动作,“心”自然宁静了下来。

讲到这儿,强调一下成人的内心:会有一种宠辱皆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空空静静的感觉!因为人家婴幼儿本身就没有纷繁复杂的内心,自然而然的空空静静!老子云:“守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或“呆若木鸡”也许就是指这个吧!

心定之后,两手慢慢收归脐部。两手五指自然并拢。左手在上,右手在下。两手的关系是自然横向重叠,两手心自然相叠,严格地讲,须两劳宫穴相对。拳术上把手背相对手心劳宫穴的部位叫“外劳宫”,因此术语讲“内外劳宫相合!”

右手手心与肚脐重合,尽量做到三心重合(两手心与肚脐芯)。呼吸自然!两眼平视前方。如果呼吸已与平时不一,还得协调,一直到呼吸纯任自然后才可做下一个动作!

就是这样一丝不苟!!而一丝不苟的精神,恰恰是今天莘莘学子所缺而必须具备的素质,我想这也是在电子时代,戴氏心意拳,太极拳、八卦掌,乃至天下把式,(天下把式是一家嘛)再到国学的真正意义所在吧——

去平遥文庙旅游,有一张明朝状元的卷子,咱们不说别的,就是从开始的第一笔,到最后一笔,说夸张点,几乎没有一丝的瑕疵,当时我就惊讶了,那需要多么宁静的心灵!

也就是,我们把她——心意桩功,放到“文化”——“东方文化”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来看!

心灵真的入静了,呼吸真的很自然,就可开始站桩了!

下来就是桩功的动作说明:

首先,再检查一下全身从上到下的放松,心归静念,谱云:“不着心猿,不着意马”。心意内视收回,协调身体各部放松,心乱时多协调几次。然后慢慢弓身下蹲,说是蹲,但又不是蹲。因为从外形上看是蹲,而意念却是由百会自上而下的塌,一节一节的塌,不可有任何一节的脱节。也就是它是一个过程!

从外形看,是弓腿下蹲——为什么叫弓腿呢,就是腿部曲而不曲,直而不直,两腿如两张拉开的弓。

同时,两手徐徐旋转,以内外劳宫的轴线为圆心向内旋转,约至阴交穴、气海穴处,两中指重合,随全身的下蹲,徐徐下行。劳宫穴与曲骨穴在一水平上时,两手徐徐由内到外的旋转,同时下行。与小便相同水平时,两手心相对;此桩功难就难在,此时的两臂具有三重性——既要下行,还要向内旋转,还要向内收缩。

一过小便,两手基本旋转完毕,两手小指内侧相并,两手背紧贴身体,仍然徐徐下行,

当无名指指尖约与血海穴水平一致时,中指尖正好到达膝盖骨上端,至此,就不再下行。

为什么说“约”字呢?一则,身体部位的柔韧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造作;再则,每个人的生理结构也不同,有的手臂相对长一点,有的相对短点等等,是因人而异的。

从理想状态上讲,如果从三周岁开始严格要求,此时,从外形上两肘要紧紧相靠住为最佳。弓腿下蹲时要收臀,凸命门,裹胯时尾闾使劲向前上托起,同时胸间内含,向后吞!先师在时,经常强调:“要向后吞,向后吞”。这样,后脊背自然鼓圆,谱云:“弓张圆满是正方!”强调的就是这一动作,这儿的“弓”指“身弓”。

这一动作,最难,四肢相对于它来说,也属稍节的范畴,根节部位的放松真难。再则,本来就是很抽扯的事,“弓张圆满”,把“身弓”“张”到“圆满”,在刚开始,不用余力、拙力是不可能做到的,在外在的余力、拙力硬性抽扯到“圆满”为止,然后通过意念的调节,把他放松下来!然后经过上千次、上万次的修炼,达到自然而然。讲到这,我得用孙过庭书谱里的一句话来形容——“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强调的就是通过量的积累,达到自然而然的境地!

谈到“修炼”,我们多说一句:“修”——修养;“练”——锻炼!

我们先说“修”,修养,既然是“养”,体现在动作上就一个字,“慢”,口传下来的也叫“慢练规矩”,既然是规矩,那就有一定的轨迹,“无规矩不成方圆”嘛。正确的轨迹好比是一个目标,从学艺那天开始,就是不断的向这个目标挺进的过程。很难,但只要静下心来,不断地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进,日将月就,就会到达目标。讲到这儿,您才会理解,“龟兔赛跑”的真正含义。不过,只有把这个过程练到目标后,你才会把这个故事的故事真正的领悟,并且再用到自己的修养的过程中去,才会由“对”到熟练,由熟练到巧妙的境地。口传下来的口诀叫“慢而不驚”!这个“驚”是“敬”下面“马”的那个“驚”,竖心旁的“惊”带有的是内心恐惧的意味。这个“驚”是马受惊吓后,跃马奋蹄的时的状态。在那个状态的刹那,全身肌肉紧张。而这个动作在刚开始,全身肌肉肯定是紧张的,但通过修炼,逐渐达到放松的境界。只有放松了,在将来的战斗过程中,才会有“遇敌好似火烧身”的效能。

“练”——锻炼,必须“快”。电光火石之间。所谓的“震荡五脏,惊起四稍”。说来是一句话,做起来真难。因为,快要做到自然而然的快!要求是“快而不炸”。“炸”是指外形上看,有肌肉的陡然紧张的状态。那是内家拳艺最不提倡的!因为长时间的肌肉的陡然紧张,会把内在的“魂气”(隐藏于五脏六腑中的一种原生的动力资源),慢慢调到外部,表现为肌肉的健美。我们传统的说法是把“魂气”转化为“魄气”。这是内家拳的大忌!曾仕强教授在百家讲坛讲《易经》时,曾说过,西方的拳击与动员,一看就是运动员。而中国的拳艺高手到了澡堂,与常人没什么两样呀!但因为,经常震荡五脏,内脏功能却是不一样的。以前没条件,现在条件好了,王映海老拳师78岁时由徒弟王毅陪同做的那次体检,护士同志还很惊讶,这是将近80岁人的心肺功能吗?“快而不炸”从中医养生的角度讲,就是让“魂气”制住“魄气”,使“魄气”内敛来充实“魂气”,而不是张扬“魄气”,把内在的“魂气”调到体外。英国的拳击手的平均年龄是多少,请自己去查,我不方便讲。当年李小龙的死因我们排除其他外在因素,仅就他自己而言,从中医的角度讲,就是把“魂气”基本都调到外面了,这用现代医学的角度讲,是把脑部血管的脂肪都给消耗过度了——现在通俗地讲,叫什么事情也有个“度”的问题。

关于“魂气”与“魄气”的概念,曲黎敏教授在讲《黄帝内经》讲的很清楚,这儿就不累赘了!

我们返回来,讲我们的桩功。

在脊椎骨放松的张满的同时下额徐徐上翻,上额徐徐下旋。意想以两耳孔的连线为轴,不可前栽,不可后仰,以“中”而为妙。这样,保障气路的畅通。

眼平视前方一物,以养神心。时间一长,两眼自然炯炯有神,是自然,不是造作。用于战时,自然会慑人胆魄,是谓“截心”。

颈部,脖子,要放松,但不软塌!以求气血上下通畅!

膝盖千万不要超过脚尖。因为膝尖超过脚尖,受力双腿就有前倾之弊,时间长了与膝盖不利;再者,只有膝盖不超过脚尖,来自涌泉穴的劲道才会自然的上达髋部。

两臂既有内旋的动作,又有内旋的劲道!而两腿,强调两腿相夹,有内旋劲道,无内旋之形。拳谱上说“夹剪之夹”,与磨剪刀的师傅聊天,……当然,在刚开始,只有向内夹的单纯的一个劲道,久而久之,一切奥妙自在不言之中。

两腿相夹,两内踝相夹、两膝相夹、两股相夹。讲到这个“夹”字,又得多啰嗦几句——夹住了吗?夹住了,可是没夹住;没夹住吗?夹住了。什么意思?好比老虎含着虎仔过山涧,咬住了吗,咬住了。没咬住的话,虎仔就掉下去了。咬住了吗?没咬住,咬住的话,老虎仔就被咬死了。就那样一种劲道,真的很难说明,可就是那回事。说句不讲理的话,只允许师父级的人说不明白,不允许我们徒弟辈的听不明白。先师在时,时常说:“习武之君子,当细细之玩味!”直到今天,才明白师父在说什么!

前面说过,手臂的动作有三重性,而我们中国文化,说“上”,就一般包含了下的含义;说左,有包含了右的含义。因为阴阳本为一体。既然有三重性,那就是六的方面,按拳艺中的术语,叫六合。也就是,手臂的六合劲道从外形上能看出来。而腿的劲道,有上下劲道,左右夹剪的劲道,螺旋的劲道从外形上看不出来。可只要时间一到,自己便会感觉到。行家也会看出来。随着腿部六合劲道体会的越深,身体的六合劲道也会感觉越来越明显。势必会逐渐领悟,浑身无处不六合,术语叫“浑身无处不丹田”。

当两腿也练到既放松又紧张的境地时,会阴穴周围会自然而然的圆润异常,很可能,有了这种感觉后,才叫“圆裆”吧!不对之处,还请方家指正!

下蹲时,心中想到要三心在一铅垂线上,就是顶心、中心[腰胯十字中心、也为丹田虚无中心处]两脚中心,三心相对应为好。从养生的角度讲,只有做到这一点,身体左右气血才会交融,才会逐渐相和。不管是偏左,还是偏右,都不对。求“中”为上!

外形肢体整饰后,才会内应到丹田处(下丹田),谱云:“外整内应”。丹田也是,用时有,不用时则无。拳艺中的丹田与气功中的丹田有渊源关系。但又不同。因为,修炼拳艺,从烹饪的角度讲,叫“武火”,比较刚烈。因此,不准生成气淤、血淤、食淤。丹田也是,找到他后,让他若有若无。用时则有,不用则无。岳武穆“九要论”里,第一讲讲的就是“气论”,人有散聚之气。“散”则无。“聚”则有。有还是无?无还是有?存在于有无之间。因此,平时修养时,丹田部位也是既要放松又要紧张,而又要讲宽胸实腹为要,胸部犹如棉花,极轻极灵极软,丹田部位犹如大地之厚德,极厚极实极重。

好,啰嗦了很长了,我们归拢一下,站桩注意几点:

1.膝盖不能超过脚尖。一超出容易把内劲集中到膝盖上,导致膝盖内放不松,内劲下不到脚底。桩功桩功,即立身,如桩之深埋地中之意也,故名。内劲下不到脚底还叫桩功?

2.并不是一开始蹲就越低越好,而要从自然本能站蹲姿势开始,渐渐地从中找到内劲劲意后,使身体四肢软、松、柔后,自然下蹲扎下根的感觉才对,找对劲了,功夫才会有,功夫有了,姿势上看,身体才能慢慢的蹲下去,可不能违背三尖相对的总则。

3.最重要是尾闾一定要做到内收而微向前上方上托之劲,可是劲又不可太大了,要自然为好的。

蹲时,两肩膀外翻,外翻同时时要有下垂劲,在确实要放松前提下做到。膀一翻两肘自然相并,手自然放膝上了,呼吸要自然顺畅为要,不要努力、不要有断气之意,要息息归丹。心静意识与呼吸为一体的初步功夫要做好

最后注意两胯一定内裹,两大腿根相并紧,胯内裹合劲道才能下放到脚底,臀部和后大腿的筋肉放松后劲力自然会垂下到脚心了,胯部真开后,劲就下去后,肛门旁的两块肌肉一松,能活动了,也就是开了“尾闾关”了,外形似裹而内却是开松。

紧记以上的感受都是一环套一环,一步一步做到后才有真感受的,才能进入内劲范畴的。拳经讲:提起臀部、气贯四梢。两腿缭绕、臀部肉交,低则势散,故宜稍高。

总之,站桩关键一条是,上述各种规矩要领做到后,再把这些规矩的潜意识再全忘掉,精神意识平静下来,找见你自己的无中生有的感觉后身体就好像大气团包围住自己一样,成浑元一体——功夫境地感觉每个人不同,但一般出不了心意拳纲中的口决讲解的境界中。

这是一种“武”练法。还有一种“文”练法,能辅助蹲丹田功的,就是平时把心意拳中关于练桩的口决、要领等都背熟后,再忘了——是说这些方法都能在脑潜意识中起到很大的辅助作用。

这一桩功为戴家心意拳法之母。混元桩为戴家拳诸法练习之首,向来无文字记述,属口传身授之艺,非戴家传人鲜窥其径,现在值此国学复兴之际,简简单单的介绍给大家,以求同道,与有志者共享,能携手为我中华复兴添砖加瓦。不妥之处,还请指正!不完善之处,还请方家补充完善!此心惴惴,恐不能表先贤之原意,抑贻误后世学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心意拳
混元桩 闲谈
《形意拳歌诀》老本拳谱珍贵资料记载
李复祯心意六合拳的四步功
谈谈戴氏心意拳 “三动”的练法
【转】大侠谈心意之一节一气与咬气肉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