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泉州港的衰落和泉州人的敢闯

泉州港的衰落并没有削弱泉州人的敢闯

1、

泉州是历史文化古城,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这样写道:刺桐(泉州别称)乃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

最晚从魏晋南北朝开始,泉州就已是海上对外交通贸易港口。唐朝时,由于“安史之乱”导致陆上丝绸之路交通受阻,泉州迎来后来被誉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重要的发展机遇。

到了宋朝,北宋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中央政府在泉州设立市舶司(掌管对外贸易的机构,相当于今天的海关),泉州的对外贸易更是上了一个新台阶,其兴盛程度不亚于广州港。

南宋时期,由于中央政府偏安于东南沿海,泉州的对外贸易成为政府赋税最重要的来源之一,其贸易量节节上升,一度超越广州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

泉州的这种盛况延续到了元朝初期,马可·波罗赞誉泉州为“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指的就是这个时候。

当时的泉州发达到什么程度呢?南宋理学家朱熹几个字就形象地把泉州的繁华写出来了,那就是“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

2、

就在泉州处于历史上对外贸易最鼎盛时期,和我们一衣带水的日本进入他们的南北朝分裂时期,诸侯割据互相为战,一些战败而被放逐的武士、浪人、将军等开始出入海上靠劫掠往来客货船为生,并且频频侵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史称“倭患”。

当时富裕的泉州成为屡屡被倭寇侵袭之地,比如1292年和1303年,惠安县县衙门就曾两次遭到倭寇烧掠焚毁。

为了杜绝倭患,元朝政府先后进行了四次海禁,分别是: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到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大德七年(1303年)到至大元年(1308年);至大四年(1311年)到皇庆三年(1314年);延祐七年(1320年)到至治二年(1322年)。

但这种间歇式的海禁政策并没有办法完全杜绝倭寇对我国东南的侵扰。

进入明朝之后,为了彻底杜绝倭患,1371年(洪武四年),明朝政府开始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有“片板不得入海”的说法,其中规定:“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

也就是说,如果发现有人私底下和倭寇勾结、交易等,必重罚!明朝政府采取的是治乱世须用重典的手段。

1374年(洪武七年),为了进一步防范倭寇,明朝政府干脆撤罢泉州市舶司,也就是说,泉州作为官方对外通商贸易港口的功能被取消了。这是泉州港由兴盛走向衰落的转折点。

在1381年(洪武十四年)颁布的《皇明世法》中,朱元璋重申禁止“私出外境及违禁下海”之令,并规定对下海通商的具体惩治办法,这又进一步沉重打击了长期依靠海外通商贸易的泉州。

发展到后来,连渔民下海捕鱼都被禁止,甚至不惜撤掉澎湖巡检司(带有军事色彩的一种治安机构),并把岛上的百姓内迁回泉州,导致澎湖列岛成为倭寇又一侵扰我国东南沿海的就近跳板。

一方面海禁,一方面则是加强海防,1372年,中央政府就颁令东南沿海大造兵船以防御倭寇之扰;1375年,朱元璋专门委派靖宁侯叶升巡视福州、兴化(莆田)、泉州、漳州等地,检查防倭兵船制造、整备情况,可见朱元璋对倭寇之患忧虑之深。

至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明朝政府先后在泉州沿海设立了福全、崇武、中左(也就是厦门岛)、金门、高浦等5处守御千户所,巡检司45年,还有16座卫所司城(卫所制是明朝一种军事制度),建立起一套颇为严密的海防体制。

至此,受倭寇影响,泉州港的对外贸易包括本地渔民靠海为生都被取消,泉州港彻底衰落,一直到现在都没有恢复往日的辉煌。

3、

在泉州港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港口,被誉为“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时期,当时的官府以开放的姿态积极鼓励本地商民广开商路,大力拓展海外贸易,对成效显著者还给予奖励,甚至授予官职。

今天重奖招商引资以及给予创造效益显著的企业家荣誉性头衔的政策,其实几百年前泉州已经在实行。

泉州有那么多海外华侨,出了一大批富商巨贾,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的。现在人们常以“敢闯”形容泉州人的打拼,他们这种精神的养成也是源自于这个时期。

可以这么说,倭寇导致了泉州港的衰落,而海丝造就了泉州人的敢闯。

后来海禁的实施和海防的加强也没有削弱泉州人敢闯的精神,恰恰相反,海禁和海防反而激发并强化他们敢闯的劲头,并代代相传。这是泉州人最可贵的地方之一。

事实上,海禁和海防把当时泉州人的生活变穷了,他们的生活水平下降得很厉害。怎么办?曾经有过的好生活以及敢闯精神的激励,他们依然把眼光望向大海,他们还是把“讨海下洋”当成一条改善生活和改变命运的路,纷纷远赴海外寻找发家致富的机会。

据统计,我国现有海外华侨5000多万,其中广东占了一半,福建占了四分之一也就是1250多万,这其中祖籍泉州的就有760多万,是整个福建省华侨数量的60%多。

这些泉州籍华侨对泉州、厦门乃至整个国家发展进步所做的贡献有目共睹。

鸦片战争之后,厦门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不久鼓浪屿又被辟为“公共租界”。以黄奕住、李清泉、黄秀烺、许经权等为代表的泉州籍华侨富商把鼓浪屿当成回国的落脚点(公共租界相对安全),他们一方面以捐资助学的方式回报家乡泉州,一方面也对鼓浪屿和厦门的现代化市政建设出了很大力气,并积极投身到国家的救亡图存中。

改革开放开始,泉州人憋了几十年的敢闯精神似乎一下子得到了释放,再加上海外华侨的回乡投资,泉州民营经济迅速活跃起来,泉州很快成为福建第一经济强市,这个地位至今没有被动摇过。他们用敢闯的精神向人们诠释了什么叫做“爱拼才会赢”。


出品/在厦门看厦门

撰稿/厦小漂

统筹/伍十圆

资料收集/厦小编、伍十圆

编辑排版/厦小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既然已经腐朽,为何还要挽救?
泉州杂谈 063:泉州与海上丝绸之路
在家看古厝|漫游五百年前的商港
从海禁政策入手,漫谈舶司制度下明朝经济的走向
倭患真相
中国古代海洋贸易的绝响“隆庆开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