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作文随笔|王栋生:学会倾听和讲述

学会倾听和讲述

王栋生

作文学习,一般而言,能说、会说,也就能写。可是,教学中我见过一些“能说不能写”的学生,如果让他把刚刚说的一件事写出来,他会感到困难,很奇怪。我也见过“能写不会说”的学生,语文检测没什么问题,作文也不错,可是在课堂上不太能表达意见,平时与人交流不主动,个别同学甚至有口头表达障碍,和教师说话很拘谨,不知道如何问候别人,有时说话比较“冲”,有时则无语;但是,他们能顺利地通过语文考试!我一直想知道的是:离开学校之后,没有考试了,人们会怎样评价他的语文能力?我很困惑:一样受过语文教育,为什么这几个“能说不能写”,而那几个则“能写不会说”?也许是他们把“转换”表达方式看得太难,或许是缺乏基本技巧。

讲述一般能体现个人语文能力,好的讲述,是优秀的语文样本。学习讲述,是重要的实用语文能力,能讲好一件事的始末,讲清某种事物的状况与发展,告诉别人某种事物的原理,表明自己对某个问题的认识,能够与他人有趣地交流,—— 如果学生能有“会说”的能力,作文不应有什么困难。

很可能的原因,是教学忽略了“听”。学生需要从倾听中学会“怎样说”,能评价“说得好不好”;如果没有评价能力,他也不太可能借助“听”去学习“说”,自然也就没有可能转换为“写”。

观察学生在表达方面的困难,有些可能是没能认识到“听”和“说”的重要性。现时语文学习,比较重视“读、写”,因为这些可以“考”,所以教科书编写重视“读写结合”,教学以读写为中心,顺理成章。“听”和“说”则常常不被重视。时间长了,评价观念容易扭曲、固化。比如表扬一位学生语文学得好,教师往往会说“读书多,作文好”,“底子不错,能快速读通古文”;但是,教师往往不会以“能专注地听别人说话”“把一件事说得清清楚楚”作为学生的语文能力,毕竟,目前的考试方式不会考“语文听力”,也不会考“讲述”。和学生交流,学生愿意听我讲,而我更想听他们说。课堂上如果教师自己一直在说,很无趣,但我在这方面一直做得不够好。学生能从与他人的交流中获取信息,根据他人的言说做出判断,能联系自己的生活有所想象,产生主动表达的意识,能在恰当的时机,组织语言,有策略地说出自己的意见,是非常重要的语文能力。虽然未必会考,可是一生有用。

好多年了,我仍然能记住许多人说过的话,因为那些事打动了我,启发我去思考,让我记住难忘的场景。有位医学教授对学生演讲的题目是“我在生离死别之间学到的事”,—— 仅仅这个题目,让我对医生的职业,以及许多职业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我从上初中起,就经常听工匠和赶车人的叙述,后来我到农村,听农民讲述土地和命运;我上大学,听教授讲孤灯读书之乐……我一直在听,也渐渐懂得如何和人们交流。这些,都是我学习的“语文”。20世纪80年代,斯特兹·特克尔的《美国梦寻》和《劫后人语》也影响过我,我曾买过好几套送给学生,这一百多人的“讲述”真实地记录了美国人的思想情感历程。我从那以后更加关注“讲述”。也许我是个合格的倾听者吧,家长们乐于和我聊天,我得以知晓学生所处的环境背景,获得了许多有价值的教育经验。同事也愿意和我交流他们的经历,改革开放,人们的顾忌少了,他们迫切地需要交流,观念的陈述,情感的沟通。那几年,能“听”到各种故事:听医生讲述急诊室的经历,听农民讲农产品价格,听司机讲跑长途,听小贩讲运气,听警察讲遭遇的不同罪犯,等等,那都是非常珍贵的民间语文。我至今仍然认为入行的那十年“听、说”的“底子”,对后来的教学影响很深。

一个人生命中重要的事,会出现在他的讲述中,这样的讲述会因为多次重复而变得成熟、简练。和学生一同读肖洛霍夫《一个人的遭遇》,我会谈到,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平凡的人,是他们的经历,托起了文学。2006年在上海,听一位司机周师傅讲自己的经历,那天一路风雨,可能因为怕犯困,路上他一直在讲;他健谈,也因为发现我愿意倾听。他从13岁说到53岁,四十年的事,讲了两个小时。到机场后,他说:“还有四十分钟,我抽两根烟,说完后来的事,你来得及的。”回校后我把他的故事说给同事听,几位老师都不约而同地说“索科洛夫!索科洛夫”,是的,连语气都像,可是我估计周师傅并没有读过《一个人的遭遇》,但肖洛霍夫肯定遇到过无数像周师傅那样的士兵。

我同样会被学生的讲述感动,他们的述说长期影响我的教育教学。有一次作文是《我的第一个老师》,有几个同学写的是家里的保姆,这就引发了更多的话题,从有记忆起,学生总能说起印象最深的几件事。为什么会记得?是上中学后的文学阅读触发的联想,“这个情节,我五岁时也有过啊”“上幼儿园时,我见过老师在旮旯里抽泣”“她从老家探亲回来刚进门一把就把我抱起来说我瘦了”…… 小学生比中学生愿意说自己的事,说的也很有趣,很生动;到了中学,很多学生不太愿意讲述了,什么原因,值得教师思考。也许我们没有表现出倾听的耐心和兴趣,在他们语言表述出现困难时,没有启发他们,没有帮助他们;也许我们对自由的言说要求高了,让一些学生自惭形秽;也许他们不认为我们是有趣味有耐心的倾听者……

可是,由于观念比较保守,在很长的时间里,我顾虑多,一直不太有把握让学生用讲述的方式说个人生活,那毕竟是个人写作的内容,学生是否愿意公开,可能需要等待。但是,学生在随笔中,自由地讲述自己的故事,往往让我喜悦:我的教室里,坐着一群活生生的有言说激情的少年!

语文课可以做一些尝试,有些“倾听与讲述”活动设计是可行的。比如:

了解社区或本村的一个认识的人,以“我在这十年”为话题,听他讲述(可以是一次,也可以是多次),注意不要当场记录,在讲述者有表达障碍时,想办法延续交流。

整理讲述的基本内容,判断材料是否可以分类;用什么样的形式组织材料,可以一说到底,也可以反复。总之,不必“全”,一篇口述实录,可以留下记录者的疑问,因为生活还要继续。

目前的社会风气可能有点问题,人们往往过于警惕陌生人,很少有学生敢和陌生人说话。我以前对学生说过,学会与人交流,先要做个让人信任的人,从倾听开始。现在看来,未必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原载《中学语文教学》2022年第2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培养学生自觉修改的意识
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之七:这是写给你看的
作文随笔|王栋生:在“延伸”中积累
王栋生 | 生活处处有语文
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系列
[原创]也说“不跪着教书”--my7101的blog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