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八年级上册第5课《藤野先生》教学资源

1

 

教学设计

一、文本研读

这篇回忆性散文记述了作者在日本留学时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几个片段,赞扬了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之情。作者也追述了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的经过,全文充满了强烈的爱国情感。

二、创意说明

本文篇幅较长,事例较多,在教学时我采用了提取关键信息简洁概括事件,找镜头美读,品镜头议品质,多角度、多层面地解读人物形象,并通过多种朗读方式体味作者丰富的情感。

三、活动组织

1、导入:鲁迅《朝花夕拾》中,深藏在他记忆深处的那些人

2、忆往事感师恩:

阅读课文,思考:(1)鲁迅先生为什么时时记起藤野先生?(2)文中着重写了鲁迅先生和藤野先生交往的哪几件事?

提示:问题(1):筛选信息的方法:第一步,寻找相关段落;第二步,提取关键词语

明确:“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伟大”这一段是鲁迅先生情感的升华,是对藤野先生难忘原因的总结。

提示:问题(2):概括内容注意两个要素:人物和事件。

明确:添改讲义、改解剖图、关心实习、了解裹脚。

3、品镜头悟师德:

(1)永远铭记的温暖:选镜头,深情朗读。(提示:镜头就是文本中的一个典型事件或细节)

(2)品镜头:用“鲁迅致藤野先生”的方式感受藤野先生的品质。(提示:以“先生,您           的行为,让我感受到您                    的品质。”的句式来表达)

(3)合作探究:以品读镜头的方式学习第6到23段。

(4)小结:文章通过多种人物描写方式,并通过典型的事件,定格画面,平实的文字,白描的手法,展现了藤野先生高尚师德。

4、妙“闲笔”颂人格

     (1) 合作探究:第1到第5段,写见藤野先生之前的所见所闻所感,第24段到第31段写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这些是不是多余之笔?

     结论:不仅体现了鲁迅的爱国情感,更从侧面烘托了先生高贵的人格:正直善良,没有民族偏见。

    (2)指名朗读29段,读出作者内心感受。

     (3)小结

5、诉离情铭师恩:

    假使鲁迅与藤野先生阔别20年后,再次重逢,他一定有许多话想对藤野先生说,展开合理想象,模仿作者口吻,给藤野先生写一段话,表露作者当时的心迹。      

先生,您……

5、结束语

四、板书设计

2

 

课件展示


3

 

课堂实录

师:鲁迅先生的文章中直接写人的并不多,我们学过的人物有——

生1:《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阿长

生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寿镜吾老先生

师:还有一位是藤野先生,他是日本人,鲁迅先生为什么对他如此难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认识这位给鲁迅先生以鞭策的先生。

师:让我们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思考:1.鲁迅先生为什么时时记起藤野先生?2.文中着重写了鲁迅先生和藤野先生交往的哪几件事?

师:筛选信息的方法:第一步,寻找相关段落;第二步,提取关键词语

生1:我找到文章第37自然段

师:给大家读一下好吗?并试着提取关键词。

生1读,并提取“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伟大”。

师:这一段是鲁迅先生情感的升华,是对藤野先生难忘原因的总结。

师:写人离不开记事,课文着重写了鲁迅先生和藤野先生交往的哪几件事?

生1:藤野先生给鲁迅修改讲义非常认真。

生2:藤野先生向“我”打听中国女人裹脚,为“我”改解剖图。

生3:藤野先生向我了解实习情况时问“我”是否怕鬼。

师:为什么要问“我”这个问题呢?

生4:关心鲁迅的实习情况

(师小结,PPT展示:添改讲义、了解裹脚、关心实习、改解剖图)

师:这些事不是写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平凡细碎的琐事,这些平凡小事在鲁迅的记忆中,定格成一个个难忘的镜头。镜头就是文本中的一个典型事件或细节,请任意选取一个镜头,深情朗读,并用“鲁迅致藤野先生”的方式感受藤野先生的品质。

师:我们将“镜头”整理成一本“相册”,名为“永远铭记的温暖”,主角是藤野先生。

师:我的镜头品读是:“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是一处细节描写先生,您添改讲义的行为,让我感受到您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关爱弱国学生的品质。

师:下面请同学们以品读镜头的方式来学习第6到第23段。将这些镜头回放,4人为一组分工合作:合作过程中记录员做好记录,以备代表发言。(小组分工合作,阅读、讨论并记录,师巡视)

生1:我品读的是“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还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先生,您了解女人裹脚的行为,让我感受到您求真务实的品质。

生2:我品读的也是批改讲义:“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从中我读出的是藤野先生治学严谨的师者风范。

生3:读“解剖实习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兴地,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

师:读得比较平淡虽然语言很平实,平实的文字中作者用了白描的手法,语言越平实情感越是充沛,咱们来齐读这部分内容,争取读出文字背后的感情。

(生齐读该段)

生4:“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先生,您改解剖图的行为,让我感受到您循循善诱、正直热忱、关爱学生的品质。

师:读得很动情,在平实的语言中读出了鲁迅对藤野先生的崇敬和感激那这里运用了什么描写?

生4:语言描写

生5:我选的不是事件行不行?选的是第9段的内容。

师:好啊,读读看

生5:(读外貌描写部分)通过这段外貌描写,我觉得藤野先生生活很俭朴。

师:你品读的角度很独特,品读很有见解。那我们所感受到的藤野先生的品质是通过什么方法概括出来的呢?

生1:通过分析对人物的描写

师:概括人物形象,可以通过对人物的描写方法的分析;同时,还可借助作者在文中对人物的评价语。

师:通过品读文章,藤野先生的形象就呼之欲出了,他鲜活地站在鲁迅先生的心里,也仿佛活生生站在我们面前。就写藤野先生来说,就此已经完整了,但第1到第5段写见藤野先生之前的所见所闻所感,第24到第31段是写匿名信、看电影事件,这些是不是多余之笔?谈谈你的理解。

生1:第1到第5段,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这是东京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写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表现作者忧国之情,是作者学医的主要动机写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他的优待是为下文写藤野先生作铺垫。

师:你说得有依据,有层次,有深度。你是这样想的,写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他的优待是为下文作铺垫,谁有不同想法?

生2:我觉得是在正面衬托藤野先生的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

师:我支持你的想法,同学们还有其他见解吗?

生3:既然开头几段中写在仙台所受的优待是正面衬托,那么写日本“爱国青年”寻衅就是为藤野先生作反面衬托,而看电影事件是作者与藤野先生告别的直接原因。

师:这些情节,体现了当时弱国的软弱和腐朽已经影响到了青年留学生和许多国人,而鲁迅作为一个弱国的弱民,在那样的环境中,依然保持着上进心,这些固然离不开鲁迅的爱国情怀,也离不开藤野先生一直以来对鲁迅的激励和希望,这实则是从另一个侧面烘托了藤野先生什么样的可贵品格?

生:正直热忱、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

师:可以说,藤野先生的出现是鲁迅日本留学生活中为数不多的亮色之一,这也是他对藤野先生念念不忘的原因。另外,这些情节还客观再现了鲁迅的爱国主义感情,再现了鲁迅当时真实的心路历程,所以绝不是多余之笔,文章第29段就集中体现出了鲁迅的情感。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读出作者的内心感受。

生1读,生2点评

生2:我从她的朗读里读出了辛酸和愤慨。

师:以上内容,实则反映了对藤野先生的更深层次的解读:如果说藤野先生改讲义等事件体现的是师德,那么这些看似闲笔实则不闲的情节体现的却是人格。这是一个强国国民对弱国弱民超越了地域、超越了国家,甚至超越了种族的关心,我们看到这位尊重客观事实、有着高尚人格的老师,外表枯瘦但内心却有着充沛情感的老师,的确让人难忘。

师:先生的老师让我们看到了平凡中的伟大,细节中的卓越,让我们朝花夕拾再续经典,假使鲁迅与藤野先生阔别20年后,再次重逢,他一定有许多话想对藤野先生说,把握课文主旨,展开合理想象,模仿作者口吻,给藤野先生写一段话,表露作者当时的心迹。先生,您……

(生写)

生1(读):先生,您当年能抛开狭隘的民族偏见,对我这个来自弱国的弱民,给予了如此多的关怀,您是我所认为我师之中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对于当年我弃医从文,望您能够谅解。

师:很聪明,引用了文中作者的话,完全融入了角色

生2(读):先生,虽然我没有从事医学,但我却在唤醒国民的灵魂,改变他们的精神,这远比医治身体更重要。但是先生,当年您给予我的尊重和关怀,教给我的正直和热忱、严谨和务实,却一直影响着我,师恩难忘!

师(结束语):人格上的影响是终身的!这节课我们跟随鲁迅先生的文笔,运用抓细节、品人物的方法,认识了生活俭朴、认真负责、严谨求实、正直热忱、没有民族偏见的藤野先生,藤野先生铭刻在鲁迅先生的记忆里,也铭刻在我们心中。

4

 

作业设计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解剖(pāo)   油光可鉴   匿名(nì)     托辞

B.竭力(jié)   好意难却   凄然(qī)     缓慢

C.枪毙(bì)    几次三翻   叮嘱(zhǔ)    监狱

D.瞥见(piě)   精通时事   呜呼(wū)     落弟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定正。

B.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祥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

C.我虽然觉得客店兼办囚人的饭食和我不相干,然而好意难却,也只得别寻相宜的住处了。

D.他们的话大慨是真的,我就亲见他有一次上讲堂没有带领结。

3.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清国留学生”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夸张、比喻)

B.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比喻)

C.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引用)

D.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反语)

4.下列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他是多么讨厌这无休止的潮湿,简直到了深恶痛疾的地步。

B.照片上的他面貌黑瘦,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

C.从他那一面看起来,是一去之后,杳无消息了。

D.这个花瓶造型别致,图案新颖,真是美不胜收。

5.关于本文内容,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文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B.本文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赞扬了他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

C.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1926 年写于日本东京。

D.作者追述了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文中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之情。

6.在鲁迅博物馆,四位同学通过观看《朝花夕拾》的展品,分别写下了他们的感受,其中比喻句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百草园见证了鲁迅美好的童年岁月,拔何首乌、摘覆盆子、捕鸟……那多彩的生活场景,好像色彩斑斓的图画,让我沉醉其中。

B.长妈妈给童年的鲁迅讲故事,还为他买《山海经》……这些小事如同涓涓细流,流淌在鲁迅的记忆里,也让我看到了长妈妈的淳朴与善良。

C.藤野先生的无私帮助和真诚关怀对于遭遇困境的鲁迅来说犹如冬日的暖阳,这样的老师让我肃然起敬。

D.《朝花夕拾》在平静的叙述中富有深长的韵味,如同一首热烈而激昂的乐曲,令我回味无穷。

二、阅读赏析:

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甲)

①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 也无怪他们疑惑。②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③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

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

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④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

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⑤“万岁!”他们(A)都拍掌欢呼起来。

⑥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⑦此后回到中国来, 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B)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 ⑧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乙)

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摘自《<呐喊>自序》)

7.(甲)文第①句话中“所以”连接的两个分句之间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吗?作者为什么要这

样说呢?

答:                                                                               

8.(甲)文中的 “那时那地”指的是                        ,“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指的是                               。

9.写出(乙)文中体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的句子。

答:                                                                                    

10.联系(甲)(乙)两文来看,(乙)文中的“那一回”指什么?为什么“那一回”之后“我”

的认识有了改变?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回答。

答:                                                                                                         

三、片段写作:

11.作者运用白描手法描写人物,简笔勾勒,很是传神。如写藤野先生的“黑瘦”“八字须”

“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冬天是一件旧外套”,

刻画出一位治学严谨、生活俭朴的学者形象。

请你运用白描手法,抓住人物特征,描写一个片段。不少于 80 字。

答:                                                                                 

参考答案:

一、

1.  B   2.B   3.C   4.D     5.C    6.D

二、

7.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这是借荒谬推理表现日本人对中国人的歧视,表达作者内心的愤激之情。

8.日本仙台讲堂里看影片时 鲁迅决定弃医从文

9.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10.“那一回”指在医学课上看电影的经历。在那次经历中,中国人表现出的麻木与漠然深深地刺痛了“我”,使“我”认识到对于愚弱的中国国民来说,思想的医治远比身体的医治更为重要和紧迫。

三、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朝花夕拾》名著阅读检测之《藤野先生》练习(附答案)
5 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课堂教学实录(文字)
为何鲁迅对藤野先生“永志难忘”,而藤野却记不起“鲁迅是谁”?
给藤野先生的一封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