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23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作品逼迫人直面自己内心世界!揭晓前,中国作家残雪赔率榜第一

2023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揭晓!

北京时间10月5日19时,2023诺贝尔文学奖在斯德哥尔摩揭晓。今年的奖项授予挪威剧作家约恩·福瑟,表彰“其创新的戏剧和散文为不可言喻的事物发出声音”。

图片来源:诺贝尔奖官网

约恩·福瑟(Jon Fosse)出生于1959年,是当代戏剧界最负盛名的人物之一,曾获斯堪的纳维亚国家戏剧奖(2002年)、挪威艺术理事会荣誉奖(2003年)及瑞典学院的北欧奖(2007年)、国际易卜生奖(2010年)。许多评论家称其为“新易卜生”“二十一世纪的贝克特”又或是“(挪威)易卜生之后最伟大的剧作家”。

图片来源:诺贝尔奖官网

约恩·福瑟长居挪威卑尔根,身兼作家、诗人和剧作家,先后创作了30多个剧本。自1994年首演以来,他的剧本已经900多次被搬上全球各地的舞台。约恩·福瑟的作品被翻译成阿尔巴尼亚语、希伯来语、加泰罗尼亚语、波斯语、萨米语、斯洛文尼亚语及其他40多种语言。2010年他获得国际易卜生奖时,评审团给出的评语是:他是一位特立独行的剧作家,在舞台帷幕开启后展现的是人的一生中如影随形的无言奥秘。

上海译文出版社曾出版约恩·福瑟的戏剧作品选《有人将至》《秋之梦》。《有人将至》选取福瑟最具代表性的戏剧五种,包括《有人将至》《死亡变奏曲》《名字》《一个夏日》《吉他男》;《秋之梦》选取福瑟的戏剧四种,包括《秋之梦》《我是风》《暗影》《而我们将永不分离》。

约恩·福瑟(Jon Fosse)

《有人将至》

作者:[挪威]约恩·福瑟/著,邹鲁路/译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10月

《秋之梦》

作者:[挪威]约恩·福瑟/著,邹鲁路/译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时间:2016年4月

据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透露,约恩·福瑟代表作《三部曲》(《醒来》《奥拉夫的梦》《疲倦》)正在翻译中,预计将于明年年初出版。这是世纪文景五年中第三次“押中”诺奖。译林出版社将与上海戏剧学院合作,为读者带来福瑟的小说《晨与夜》、长篇代表作“七部曲”(《别的名字:七部曲I-II》《我是另一个:七部曲III-V》《新的名字:七部曲VI-VII》)等多部作品。

今年6月,约恩·福瑟话剧代表作《一个夏日》曾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上演。

此前在赔率榜上,约恩·福瑟排名靠前,他也是继2019年的彼得·汉德克之后又一位凭借剧作获此殊荣的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自1901年设立以来,颁给剧作家的次数不算多,约恩·福瑟是第14位。

得知获奖后,他“不知所措”

福瑟5日在奖项宣布后对路透社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既令人不知所措又令人惶恐。

他说:“我不知所措,有些惶恐。我认为这个奖是颁给这样一种文学的:它首先要是文学,没有其他考虑。”

现年64岁的福瑟以两种官方版本的挪威语中最不常用的版本写作。他说,他认为这一奖项是对这种语言和推广这种语言的努力的认可,他最终把获奖归功于这种语言本身。

这种语言被称为“新挪威语”,仅为该国约10%的人口所使用,是19世纪以农村方言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成为在400年时间里挪威与丹麦联合之后占据支配地位的丹麦语的替代选择。

他的作品逼迫人必须直面自己的内心世界

此前,搜狐读书曾对上海译文出版社的杨懿晶做了专访,请其从文学的专业视角,结合诺奖的现实趋势,让大家更了解这些世界级的大作家作品与思想。以下为相关采访内容。

搜狐读书:约恩·福瑟作为本次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前十的作家中唯一一位戏剧家,请为我们介绍一下他的写作特征?

杨懿晶:

他的剧作风格相当“极简”,人物对白都极为简短,而且常常重复,有时甚至每行只有几个字,但其下却蕴含着巨大的情感张力,对白富有强烈的节奏感与音乐感。除了剧作,福瑟也是一名诗人,因而他的剧作也富有相当的诗意。

搜狐读书:目前国内出版的约恩·福瑟的作品很少,《有人将至》是其代表作,且已出版中文版,作为图书责编,请你谈谈该书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成书过程是怎样的?

杨懿晶:

阅读福瑟的剧本给人一种被抽空的感觉,如同站在世界尽头的一片荒原上,逼迫人必须直面自己的内心世界。

本书是挪威领事馆辗转推荐给我们的。此前福瑟的作品从未有过中译本,确实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去年在上海话剧中心举办了首届福瑟戏剧节,本书和明年1月将要出版的卷二中的作品都有上演。本书译者邹鲁路老师花费了十年的时间翻译和推广福瑟的作品,能够出版这位挪威当代最著名的剧作家的作品,我们也感到很荣幸。

搜狐读书:福瑟的作品中有哪些特别打动你的细节吗?

杨懿晶:

他作品中表现出的对人类普世情感的一种悲悯。此前也提过了,他的作品内容非常简单,几乎没有连贯的情节,也很难提到某些具体的细节,给人留下的更多的是一种情绪。

搜狐读书:约恩·福瑟曾获得2010年易卜生奖,被评为特立独行的剧作家,有新“易卜生”之称,他和易卜生的风格有何异同?

杨懿晶:

他和易卜生除了国籍相同外,其实没有太多相似之处。他的作品更接近于贝克特的风格,我个人感觉和英国作家萨拉凯恩也有相通。

搜狐读书:福瑟今年入围了诺贝尔文学奖的前十提名,你认为他赢得诺奖的优势有哪些?最大障碍又是什么?

杨懿晶:

他在挪威和欧洲已经是相当成功的作家了,但要赢得诺奖的希望不大。他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关注的主题,但从过去诺奖的获奖类型来看,不是诺奖的主流题材。译者写过一句介绍他的话,“最令人难忘的,是他的剧作中那无处不在的诗意的暗涌,是他对人生的倾听,是他字里行间对所有在时间荒原上相遇的人们所怀有的无限悲悯之情。”如果福瑟能得奖,应该就是基于这些特点。

最大的障碍可能还是题材的限制吧。他对现世是比较抽离的,不太关注历史这类宏大题材,关注的是更本质的东西。

算上本次的获奖者自1901年以来,已有包括马尔克斯、海明威、泰戈尔以及莫言等120位作家获得这一奖项。

遗珠:那些“落选”的文豪

在过往的百年岁月中,国际文坛一批文豪级别的作家,与诺奖失之交臂。这其中不乏人们耳熟能详的大咖,还有中国语文课本中的“常客”:列夫·托尔斯泰、高尔基、卡夫卡、契诃夫等。

2023年,世界文坛陨落了一位巨星——米兰·昆德拉。他早年用捷克语写作,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其一直用法语写作。

20世纪末,昆德拉以《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等作品为世人所熟知,在许多国家一次又一次地掀起了“昆德拉热”。这位传奇作家曾多次获得国际文学奖,6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但直到去世,他还是未能获奖,成为“遗珠”。

另一位常被提起的“遗珠”,就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了。

29岁以《且听风吟》声名鹊起,几年后《挪威的森林》风靡全球,2006年获得有“诺贝尔文学奖前奏”之称的卡夫卡奖后,村上春树常年在诺贝尔文学奖各大赔率榜上处于前列。其粉丝每年也都会聚会,翘首以盼“获奖一刻”,但结果是年复一年地失望而归。村上也因此被戏称为诺奖“陪跑王”。

过程:文学奖这样选出

对于诺贝尔文学奖,在一些读者为“遗珠”打抱不平的同时,也有读者为自己的“偶像”获奖而欣喜。那么,这一重量级的大奖,到底是怎么选出来的? 

根据诺奖官网资料,每年9月,相关评委会在会向全球有资质的提名人发出邀请,让他们提名次年的文学奖候选人。

这些提名人包括:瑞典学院和其他相关学院、研究所和学会的成员;语言学和文学教授;曾经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能够代表本国文学界的作家协会主席。

提名必须在次年1月31日前交给诺奖委员会。诺奖委员会在审查提名后,于4月向瑞典学院提交一份约有20人的初选名单。在暑假前,名单通常会进一步筛选到约5人。

评审们在充分阅读这5位作家的作品,并经充分讨论后,会在9月到10月期间,投票选出最终得奖者。

不过,根据诺奖保密规定,具体是谁提名了谁,以及评选过程中所有细节,都要在50年后才会揭晓。

回望:近10年获奖者一览

2022年:

法国作家安妮·埃尔诺。获奖理由:“揭示个人记忆根源、隔阂和集体约束的勇气和敏锐度”。代表作品有《悠悠岁月》《一个女人》。

2021年:

坦桑尼亚作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获奖理由:“毫不妥协但却富有同情心地洞穿了殖民主义的影响,同时关注被夹在不同文化和地缘鸿沟间难民的命运”。代表作品有《天堂》《启程的记忆》《来生》。

2020年:

美国女诗人露易丝·格丽克。获奖理由:“她用无可辩驳的诗意嗓音,以朴实的美感使个人的存在变得普遍”。代表作品有《阿喀琉斯的胜利》《野鸢尾》。

2019年:

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德克。获奖理由:“他兼具语言独创性与影响力的作品,探索了人类体验的外围和特殊性”。代表作品有《骂观众》《卡斯帕》《试论疲倦》。

2018年:

波兰作家奥尔加·托卡丘克。获奖理由:“她叙事中的想象力,充满了百科全书般的热情,这让她的作品跨越文化边界,自成一派”。代表作品有《镜子里的城市》《太古和其他的时间》《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

2017年:

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获奖理由:“在伟大情感的小说世界中找到现实世界与虚幻深渊的连结”。代表作品有《长日将尽》《别让我走》《被埋葬的记忆》。

2016年:

美国民谣艺术家鲍勃·迪伦。获奖理由:“在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中创造了新的诗歌形式”。代表歌曲有《答案在风中飘》《时代在变》《像一块滚石》。

2015年:

白俄罗斯女作家斯维特拉娜·阿列克谢耶维奇。获奖理由:“她的复调书写,是对我们时代的苦难和勇气的纪念”。代表作品有《战争的非女性面孔》《最后一个证人》《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

2014年:

法国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获奖理由:“用记忆的艺术展现了德国占领时期最难把握的人类的命运以及人们生活的世界”。代表作品有《星形广场》《暗店街》《青春咖啡馆》。

2013年:

加拿大作家爱丽丝·门罗。获奖理由:“当代短篇小说大师”。代表作品有《逃离》《快乐影子舞》《爱的进程》。

为什么诺贝尔文学奖近年常常爆冷?

中国网友形容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常会调侃“瑞典学院那帮老头”,但其实瑞典学院院士有男有女,年龄不一。2018年,瑞典学院发生一起丑闻导致当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未能颁发。在诺贝尔文学奖百余年历史中,推迟一年颁奖的情况十分罕见,上次出现还是在1949年。1950年瑞典学院分别为威廉·福克纳和伯特兰·罗素颁发1949年和1950年的诺贝尔文学奖。1949年文学奖推迟一年颁发,因为当时评委会认为没有候选人符合评选标准。

导致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难产”的是前瑞典学院院士弗罗斯滕松的丈夫——让-克洛德阿尔诺。2017年11月,18名女性出面指控他涉嫌性侵、性骚扰,部分事件就发生在归属于瑞典文学院的场所。此外,阿尔诺还涉嫌先后7次泄露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名单给博彩公司。这一丑闻让瑞典学院陷入史无前例的危机,多名院士先后辞职抗议,导致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工作无法继续,被迫取消。

为恢复诺贝尔文学奖的声誉,2019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经历了自1901年以来的最大调整。评委会中增加了5名外部专家,他们在评选过程中也拥有发言权和投票权。

诺贝尔文学奖不公布入围名单,反而给了“漫无目的”的预测空间。每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前,媒体、专家、博彩公司都会根据国别、洲别、性别、年纪、语言种类、政治倾向等方面综合考虑,预测谁是最终获奖者。这些预测有时会成真,比如中国作家莫言2012年获得诺奖时,就处于赔率榜前列。但大部分时候,赔率榜只是博彩公司的一种工具,瑞典学院的院士们常常会有出人意料的选择。比如,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揭晓前谁也没想到的美国民谣歌手鲍勃·迪伦,又比如常年在赔率榜单上“陪跑”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树。

每年10月颁发的诺贝尔文学奖的余韵,总能影响出版界、文学界很长一段时间。自2018年曝出评审丑闻后,回顾近几年的诺奖得主,“爆冷”似乎成了常态。2021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坦桑尼亚作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2019年10月揭晓的2018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波兰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事前都不在主流预测之中。去年的得主、法国女作家安妮·埃尔诺尽管成名已久,但国内读者对她的作品也比较陌生。外媒分析,经过前几年的争议事件,诺贝尔文学奖的选择充满不确定性。

诺贝尔文学奖有没有规律可言?评论家、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宏图曾经提到一个有趣的观点:诺贝尔文学奖每隔几年会颁给瑞典学院认为很有价值但不被大众知晓的作家,授奖的目的就是推介这些作家。但假使每年都把奖颁给小众作家,又会让人们对其信誉产生怀疑,因此产生了一种“狡猾”的平衡策略,每隔几年又会颁给众望所归的大作家。在王宏图看来,冷门与否只是相对概念,在英语是主导性语言的情况下,读者对其他语种的作家关注相对较少;某种程度上,诺贝尔文学奖为读者提供了认识更多主流出版渠道之外优秀作家的窗口。

为什么中国作家残雪被看好?

今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前,中国作家残雪在赔率榜上冲到了第一位,这也使得近年来寓居西双版纳、远离主流文坛的残雪备受关注。

虽然在国内比较小众,但残雪的国际声誉很高,被美国和日本文学界认为是“20世纪中叶以来中国文学最具创造性的作家之一。美国作家苏珊·桑塔格曾说:“如果要我说出谁是中国最好的作家,我会毫不犹豫地说:'残雪’。虽然,可能只有万分之一的中国人听说过她。”日本翻译家近藤直子在东京创办了“残雪研究会”。

残雪的大部分作品都被海外文学界翻译和介绍,是作品在国外被翻译出版最多的中国女作家之一。她的小说成为美国哈佛、康奈尔、哥伦比亚等大学及日本东京中央大学、国学院大学的文学教材,在美国和日本等国多次被入选世界优秀小说选集。日本河出书房新社、春秋文艺出版社,美国西北大学出版社、霍特出版社,意大利理论出版社,法国伽利玛出版社,德国鲁尔大学出版社等都出版过残雪作品,2015年,其长篇小说《最后的情人》(英文版)获得美国最佳翻译小说奖,也是目前唯一获该奖的中国作家。残雪作品还曾入围国际布克奖长名单,入围美国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短名单等。对诺奖来说,还有一个重要条件是,残雪多部作品曾被翻译为瑞典语发表,瑞典汉学家对她评价颇高。因此,十多年前就曾有传言说,残雪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可能性。

最近,残雪的长篇小说《新世纪爱情故事》瑞典文版在瑞典面世,译者是瑞典著名翻译家陈安娜,其译作超过40多种,莫言主要作品的瑞典译本即由她完成。此书在瑞典出版,即掀起一波“残雪热”,当地多家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新世纪爱情故事》瑞典文版入围了瑞典最佳翻译文学奖短名单。残雪在瑞典的影响越来越大,这可能是残雪进入诺贝尔赔率榜排名第一的原因之一。

残雪称自己的叙事风格为“灵魂文学”,她在作品中呈现出的活跃的想象力和深邃的精神世界,一直是评论家关注的焦点。对残雪在海外备受推崇的原因,有评论家认为,残雪创作的向内视角、原创性、想象力和反类型化的写作方式让她在海外受到广泛欢迎;她一直在探索小说创作的艺术形式,一直走在前沿,不想重复别人的方法。

对自己的作品受到的关注,残雪曾表示,仍旧要等读者慢慢地成长起来,“虽然有些专家、研究者和作家推崇我的作品,但读者群体还没有起来,广泛的影响还不够。博尔赫斯、卡尔维诺,我最崇敬的这两个作家到死也没有得到诺奖。因为他们的作品之前太小众,但是他们的影响力,比有些得奖的作家还要大。”

本文综合自上观新闻、中新网、橙柿互动、参考消息等

相关作者:施晨露等

微信编辑:纳米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诺奖没有颁给残雪,而是给了这位“21世纪的贝克特”
你猜对了吗?2023诺贝尔文学奖揭晓!
2023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揭晓,中国作家残雪落选
诺奖文学得主为什么是他?武大汪余礼教授谈约恩·福瑟
鲁迅谢拒诺贝尔文学奖,残雪错失诺奖,依然不改我们热爱“活着”
挪威作家约恩·福瑟(Jon Fosse)获2023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