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每周一书 | 陈忻《养育的选择》
书读得久了容易忘,书读得多了容易混。我决定每周从我读的书里挑选一本来分享输出,一则加深印象巩固理解,二则创造分享共鸣的空间,让书在现实中延伸更广更深。

家里的育儿藏书不下20本,好好读过的育儿方面不下10本,陈忻的《育儿的选择》仍然让我耳目一新。读这本书需要一定基础,并不是说这本书有多深奥,只是在你了解过育儿里的一些关键词“亲密关系”、“敏感期”、“快乐教育”等等,并读过相关文章或书籍后,你会有一些纠结和疑问,这也正是陈忻在这本书里要为你解决的关键问题。

对我来说,她这本书可谓及时雨,因为我正有些纠结,比如:

1、“学前识字和知识灌输会不会破坏孩子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2、“教育类电视或电子游戏该让孩子经常看/玩吗?”
3、“孩子的很多负面情绪是否因为安全感缺乏?”
4、“孩子错过的某些敏感期还能补回来吗?”
5、“要不要鼓励孩子争第一名?”
6、“是否要故意延迟满足来锻炼孩子的自控力?”
7、“快乐教育要不要?孩子的快乐重要还是成绩重要?”
8、“一边想让孩子听话,一边又想让孩子有独立自主的能力,是否矛盾?”
9、“规则和自由之间怎么划清界限,如何权衡?”
10、“孩子脾气大,是情商教育的失败?”

以上是我在教养俩孩子的过程中最困惑的十个问题,我很开心在陈忻的书中都找到了答案。这个答案并非是非此即彼,而是理性克制,既有论据支撑,又有解决方案的回答。另外我也很欣赏陈忻的科学严谨,兼具故事性和可读性的行文风格,这点和其他教育专家的书有点不同。

我想陈忻的风格跟她的个人背景是分不开的,她有良好的学术背景,是发展心理学博士,有着深厚基础的教育学基础,还是美国儿童发展研究协会会员,兼顾中外国际视野,更重要的是她有两个孩子,有丰富的育儿实践经验。

两个孩子的经验我认为特别值得借鉴,因为我也是两个孩子的母亲,这点并非简单因为多一个孩子多一份经验,而是不同的孩子在生长发育中会显现出不同的共性和特性。以前看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刘称莲《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等等,她们都是一个孩子,而且孩子在现实中实证都很优秀,但是对于读者来讲,书里的故事和经验稍稍有些单薄,因为虽说作者最大程度地挖掘了孩子的共性特点,仍然只代表了一类个体。

另外,我在陈忻的书中发现,美国的教育的确有些地方是很先进的,不是我们了解到的标签化的自由啊,快乐啊,独立啊之类的教育,是有丰富的层次感的理念落地的教育。比如陈忻举的例子,幼儿园老师对孩子的情绪认同,美国的父母在培养孩子独立的过程非常注重孩子的安全,比如小学老师给予学生多维度的去标签化的激励……在多种文化背景中的对比中,我们更容易拓宽自己的思维面。

写到这里,我似乎是在不遗余力为这本书打call了。其实我最看重的还是书里引用的科学前沿的理论依据。言归正传,《养育的选择》回答了我上文中十个问题的答案,用我自己的理解简单概括是:
1、可以为孩子创造更丰富的学习途径,非正式的语言学习环境,满足孩子的好奇心。

信息是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原材料,不断学习、输入信息可以给创造力和想象力打造更好的基础。但破坏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是输入信息的方式,比如填鸭式灌输。过早的违背孩子的发展规律的学习的确会影响大脑发育。

2、教育类电视和电子游戏的教育效果不如真人互动。可以看,但要适可而止,限时限量。因为电子类节目跟短视频一样,会启动人大脑的短期快乐奖励机制,比如分泌更多的多巴胺。对于大脑可塑性很强的孩子来说,会破坏孩子的正常奖励机制,会让孩子在安静的情况下(比如课堂上课时)注意力难以集中。

3、安全感很重要,但不是万能筐。要学会区分孩子的哭闹和其他负面情绪,究竟是因为缺乏安全感,还是别的原因,比如没有找到合适的情绪表达方式。陈忻没有否定安全感和亲子关系,相反也认同良好的亲子关系是教育的基础。

4、孩子的敏感期的确有,但不是稍纵即逝,也不是无规律可寻。孩子的学习窗口期其实很宽,家长要遵循孩子的个性和发展规律,不要消极地等待敏感期,也不用为敏感期的“消逝”而过于焦虑。这里陈忻区别了“敏感期”和“关键期”。我认为关键期还是要另一种态度更加重视比如胎儿前三个月的有益于神经发育的营养补充之类。放一张截图:


5、在现代社会竞争不可避免,不要让孩子逃避竞争,但也无需时刻比较。鼓励孩子自己跟自己的比较,并鼓励孩子在竞争中学会合作。

6、自控力促进不仅包括“延迟满足”。无需创造“诱惑机会”培养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比如买一颗糖故意让他留到第二天吃,这样既破坏亲子感情,也不符合科学规律,孩子的大脑尤其是前额叶,在孩童时代没有发育成熟,需要循序渐进地引导。我们需要做的是,让孩子学会等待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情。

7、快乐教育并非要孩子时时快乐。快乐教育应着眼更长远,人应该体验多种情绪,包括欢乐和泪水,而不快乐的时候,正是家长教育孩子突破自己的契机。学习是快乐而有成就感的。我们更应侧重对孩子进行“获得快乐”的教育。我认为这种获得快乐包括在学习中。

8、听话,是要学会倾听。而独立则让孩子独立思考,思想独立,二者可以相结合。

9、科学而具体的规则不会压制孩子的天性。即使在提倡自由的美国,学校也有很多的行为约束。规则限制的是孩子的行为,但要鼓励孩子的思想自由,表达自由。

10、在孩童阶段,情绪认知还处于比较低级的阶段。父母应了解和认识孩子情绪背后的原因,教孩子认识和表达情绪,更重要的是对孩子的情绪认同,通过解决问题的方式来疏导情绪。

一本书,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这是我自己的理解,总体来说,家长在育儿过程中要多学习,尊重规律,适可而止。如果没时间学习,那就尽自己的所能,给孩子给多的陪伴和互动,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正确的三观,比读多少本书都重要。

陈忻在书中针对更多的问题,也有更加全面详细深刻的论述,我认为这本书还是值得一读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公开课回顾|陈忻博士 魏坤琳博士:如何提高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一个充满快乐的教育
宠爱孩子,就让他做“中等生”吧!
这五种能力影响孩子的未来,你都了解吗?
如何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