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傅山太极拳与赵堡太极拳之源考---均为武当道传正宗原始太极拳
标签: 文化
历史
体育
傅山太极拳与赵堡太极拳之源考---均为武当道传正宗原始太极拳
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傅山太极拳400年传承
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赵堡太极拳430年传承
傅山太极拳的传承关糸:
武当太极拳始祖张三丰-传道士刘古泉-传山西王宗岳-传女儿王薇-传子韩霖-传友傅山(傅青主)、傅山太极拳流传至今(又称子午太极拳)。
赵堡太极拳同出于王宗岳之传,蒋发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蒋发拜王宗岳师父到山西学太极拳七年。王宗岳传赵堡蒋发遵家太极拳即赵堡太极拳传至今420多年历史。(赵堡太极拳之后人笫四代传人陈敬柏乾隆年间又另传陈沟村人陈继夏,继夏传秉旺、秉旺传陈长兴衍生出陈式太极拳一路)。
赵堡太极拳与傅山太极(子午太极、绵山太极)之来源考
王宗岳,字林桢。明嘉靖四年(1525)出生于山西绛州府(今新绛县西北五里思贤里)王庄村,卒年是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明嘉靖年间张三丰之徒刘古泉传王宗岳太极拳。王宗岳的父亲王祖通一生经商,长兄王宗行,堂兄王之屏(约1520~?1541年岁贡),堂弟王之翰(约1548~?1573年举人,曾皇上平反,赐尚宝司少卿,封妻荫子);王宗岳抚养孤侄王臣直(1570~1635),并过继为儿,王宗岳女儿王薇(即韩王氏约1555~1630)嫁给大家世族韩武绳,韩云(1587~1661)、韩霖(1596~1649)和韩霞,都是王宗岳的外孙,前两个外孙在拳艺上既得到了母亲的传授,又受到了外爷王宗岳的亲自指导,特别是韩霖,武功高超,出神入化,远近闻名。后来韩霖将此“道士太极拳”,还传给了友人傅山,使傅山太极拳法至今还在流传(见《傅山拳法---傅拳图》),众所周知的绵山太极拳(也称子午太极拳),即与此有很大的关系。
河南温县赵堡镇蒋发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拜王宗岳(字林桢)为师,承王宗岳所传太极拳。蒋发为(武当)赵堡太极拳创始人。
明代山西王宗岳家谱被发现证实(武当)赵堡太极拳为古代明朝道传太极拳
(1),蒋发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蒋发随王宗岳师父到山西学太极拳七年,王宗岳有女无子,蒋发学拳时常由师姐辅导,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蒋发回赵堡镇武当赵堡太极拳承三丰传太极拳真实正宗。(2),蒋发回乡二年后传赵堡邢喜怀(1605年)(此时陈沟村陈王廷才有5岁),邢喜怀之后太极拳在赵堡镇代代相传承,各代传人有著作拳理传世形成了赵堡太极拳体糸,至今400多年历史。(赵堡镇太极宗庙纪念馆内供奉有赵堡拳1-10代传人塑像。)
(武当)赵堡太极拳创始人蒋发 传太极拳给陈王庭
(3)明末清军入关1645年以后蒋发(己72岁)传太极拳给陈王庭(46岁1600.1680)(有陈王庭与蒋发合画像为证)。陈王庭传所乐(十世孙),所乐传光印(十一世孙),光印传甲弟(十二世孙),甲弟虽有三子但本门太极拳后无传人…断了。
(4),武当赵堡太极拳第四代:陈敬柏(1653..1738)乾隆年间,在赵堡镇开设武馆传授太极拳,陈氏十二世孙陈继夏学得太极拳,继夏无后,将拳传世侄秉旺(陈氏十三世孙),秉旺传于长子陈长兴 (1771..1853陈氏十四代) ,清嘉庆年间陈长兴定太极拳为一路、(炮锤为二路)拳传于四儿子耕耘与永年县的杨露禅。耕耘传长子延年、传次子延熙,延年传子登科,延熙传子发科(1887..1957寿命70岁)。登科传次子照丕(1893..1972,照丕代表陈式老架小架,寿命79岁),1928年41岁发科定居北京,传太极拳给子陈照奎(1928..1981,照奎代表陈式大架、新架寿命53岁)。照奎1962年到郑卅教拳收陈小旺、陈正雷、王西安、朱天才等人传陈式大架(俗称北京架) 。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小架源自赵堡)与武当赵堡太极套路行拳基本是一样的,区别之处陈式拳在赵堡太极拳架基上有添改动作、带有炮锤发力,外方内园锤手顿足(中老年练者若发力越猛寿命越短)。行拳架之中的大、小园圏叫'缠丝劲’ 。而赵堡太极拳行拳舒缓柔和轻玲园活,行拳架之中的大圏之中套小圏,保持着武当太极拳仙风道骨飘然之度。唯赵堡太极拳密传'背丝扣’,拳架可大、可小、可高、可低、可快、可慢,拳架分有大架、小架、领落、怱雷、腾挪、代理、尺寸、地趟架、并有密传'背丝扣’拳架和阴阳乾坤架,具有实战、养生独特风格;
赵堡太极拳有长寿拳之美称,历代传人平均寿命(80~90岁以上),远高于练陈式者。
杨露禅(1799..1872代表杨式太极拳,杨露禅在赵堡得拳理)传吴全佑(代表吴式),吴式又传李…;赵堡拳又传武式,武式又传孙式等…。完成了中国的太极拳传承史。
【相关资料】
《傅山拳法——子午太极拳》一书中记载,山西省体委于八十年代的调查与考证:傅青主(傅山)系道家龙门第六代“真”字辈,而王宗岳曾受教于龙门第九代孟太真,此说为有关王宗岳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傅山拳架传人李思元前辈(已故)...
在傅山诞辰400周年之际,中华傅山园在傅山家乡太原市草坪区上兰镇西村落成。真是老天开眼,山西人民在挖煤、炼铁之余终于想起了文化这个宝贵资源。是该有个像样的地方纪念傅青主了,多年以来我在山西的很多地方发现了他老人家留下的足迹,但是从没有一处地方是真正属于他自己的。这也许就是傅山先生“迁徒无常家,山水足所寄”的缘故吧。中华傅山园的落成无疑有利于宣传傅山先生的光辉一生,同时为先生的追随者提供了一个凭吊的地方,更是为传播三晋文化开辟了一个空间。
傅山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学者、书画家、医学家、思想家和武术家。曾有网友撰文称傅山:“唯东坡可与之媲美,然东坡疏于医荒于剑”。就文学方面的成就虽然此言言过其实,但论傅山一生的整体成就却一点不为过。小的时候我就听外公讲过傅山的故事,多是救死扶伤、孝敬老人之类的(太原一著名小吃“头脑”就是傅山为年老体弱的母亲调理身体而发明的)。只有在05年我做硕士论文时听说傅山精通武术,才对傅山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这里我先介绍一下我所熟悉的傅山。傅山(1607—1684),男,字青主,山西太原人阳曲西村人,别号桥黄,朱衣道人等。傅山出生在文武兼备的官宦之家,自幼受先辈熏陶,喜读兵书,酷爱书画,研究百家,繁于为人治病,闲时写诗作墨,成为一代儒家名流。同时羡慕刺客游侠,练就一身武艺。明亡后,他出家为道,拜山西寿阳县五峰山龙池道观还阳真人郭静中为师,排为龙门派第六代弟子,道号“真山”,别号“朱衣道人”。
傅山作为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想家,有着十分超前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其在哲学领域内达到的思想水平在同时代是很多人都难以企及的。
傅山认为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变的。人应该顺应规律,遵循规律。同时又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利用客观规律来改造自然。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为人类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很必要的条件,人与自然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霜红龛集》卷三十八:“凡事天胜,天不可欺,人纯天矣。不习于人,而自欺以天,天悬空造不得也。人者,天之便也,勤而引之,天不深也。”“若不教之以人为之事,但性著所为,暴殄无惜,一味歌天之所为,则非也。何也?天爱人,不能使人坐而得衣食也。即如诸器物,皆不徒如是,因我得以除之,执之而为之,自暴情窳之人,自以为我何不任天,而必欲以人事自若者,不是也。”这些话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和当时许多进步的思想家相比,傅山具有更加坚定和强烈的民族气节和民族立场。甲申年(1644年)八月,清兵入关后不久便挥师入晋。傅山即立起反清复明大旗组织了秘密会社。
明亡后,傅山为反清复明,一方面“高吟诸葛书”,学习兵法战阵。另一方面“迁徒无常家,山水足所寄”,遍游山川河流,勘察道路关隘,了解军事要地,方位四至;以道装、行医为掩护,广泛收罗人才,建立秘密反清社团。太原有“南社”、洪洞有“必社”、离石有“朱楼社”、晋东南有“谁白社”。同时和外省的“善友会”、“白莲教”、“禅教”等取得联系。当时傅山亲赴各社指导,踏遍了山西大部分地区,尤其在晋中一带,几乎到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使武术在社中交流和发展,为武术的传播做出了贡献。1649年,以大同起义为序幕,掀起了山西反清大起义。傅山先生积极鼓动,出谋献策,然而起义最终失败。尽管如此,傅山反清意志不减,隐居朝阳洞(在晋祠圣母殿北,悬瓮山半山间),创编成“朝阳拳”,终日演练功夫,强壮筋骨积蓄力量进行反清活动。
现祁县乔家大院第四院的东房内有一匾额,上书“丹枫阁”三字。这“丹枫阁”正是反清秘密据点之一,原在祁县城内,是明末清初的历史名人戴廷拭的寓所,反清志士和学者傅山、阎若璩、顾炎武、阎尔梅等常在此聚会。匾是傅山先生亲笔所书,同时,戴廷拭写了《丹枫阁记》,傅山又在后面加了跋。细分析,戴廷拭的《丹枫阁记》的大意是:公元1660年9月,他做了一梦,梦见和几个穿古代服饰的人在城外同行。忽然发生了一场大的变动,回头看时,已无平坦之路可行,前面是悬崖峭壁,崖上长满枫树和青松,中间还有一小阁,匾上写得“丹枫”二字……。他醒后就按梦中的式样建筑了“丹枫阁”。其实戴廷拭梦见穿古装的人出行,是对故国的怀念。发生了一场大变动,是指政局变化。《丹枫阁记》的真正含义是:国家灭亡,国难当头,建“丹枫阁”,以寄托亡明之痛。傅山在《丹枫阁记》后写的《》中所言:“丹”是指读书的中心,“枫”是戴廷拭的字,“阁”是戴廷拭读书的地方。故把“阁”命为“枫”,把“丹”字写在前面以示醒目。“丹”表示红色,又表示忠心;“枫”既表示气节,又表示红色,都充盈着对明朝朱家的怀念思想。在山西众多的反清秘密社团中,傅山的影响是比较大的。
傅山精于武功,其内功术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武功臻绝,骑射尤精,是一代气功大师,也是武林一代名流。他在《读史》一书中就明显的表达了他演文习武的志向:“天地有肤疾,奴物生其中。神医需武圣,扫荡奏奇功。”民间有“傅山飞笔点太原”之说:相传当时太原城门上,原有“太原城”三字,因年久脱落,“太”字少了一点成了“大”字,有人准备搭架修补,傅山知道后,把弓箭头裹上棉花,蘸了黑墨,弯弓射去,不偏不倚,恰倒好处,在“大”字之下补了一点,成了“太”字,足见傅山箭法之神。虽此事的真实性已很难考证,但由这个传说不难看出傅山的武艺高深。曾传留傅拳即子午太极拳于后世。
上世纪80年代初,在全国性武术挖整工作中,一册光绪六年(1880年)的《傅拳图》手抄本惊现世人。经专家多方论证,《傅拳图》乃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傅山所传,但遗憾的是此拳已濒临失传,习练者甚少。尽管如此,《傅拳图》的出现无疑丰富了山西武术的内容,尤其是丰富了太极拳的内容。傅拳原名朝阳拳,后将拳术与气功导引相结合,遂演变为“子午太极拳”。傅山拳法分为定势和活势两种,套路结构严谨,动作启承转折,自然顺畅,轻灵柔活,沉着稳健。演练时要求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提肛敛臀,进退稳健,虚实分明。它的特点是以意领气,以气运身,行吐呐导引之术,自然通行,不偏不倚,求柔得中,意守丹田。就拳谱名称和动作姿势看傅拳极似太极拳,而傅山生活的年代要早于陈王廷近半个世纪。那么,傅拳与陈氏太极拳究竟是何关系呢?如果洪洞通背拳与陈氏太极拳有联系的话,那么,傅拳有与洪洞通背拳又有何渊源呢?目前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为我们研究太极拳的源流提出了新的课题。
傅山先生最主要的成就是书画和医学,遗憾的是本人对此毫无研究,不敢妄加评论。
正如司马光所云:“太行横拥巨川回,三晋由来产异才”。在山西历史上从来不乏名家、大家,而缺少的是后人的宣传和敬仰。孔子学院已遍布世界,而关羽却只能供在庙里,如此的文化资源被闲置,实乃犯罪(浪费是最大的犯罪)。山西的崛起不应光靠煤和铁,文化才是山西取之不尽,用之不懈的资源
【相关资料】
傅山拳谱
傅青杰,名山,字青主,别号侨黄。生于一六0七年,卒于一六八四年。山西阳人。他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诗人、学者、画家和爱国志士,同时他还精于武功。据《石膏山志》载:清顺治四年(公元1647 年)春,他借子傅眉到天空寺与寺内主持道成法师演示打坐和五禽戏,并传授给当地名士吴成光,接着又传授给寺内和尚。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父子隐居期间,被何世基请至义塾讲学传武,遗留“傅拳”。其拳式动作名称与太极拳相似,又别于太极拳。1985年在武术挖掘整理中,由蔡承烈献出《傅拳谱》手抄本。1988年出版了《傅山拳法》一书,丰富了我国武术宝库。
傅山留下的拳法,已经成为一个流派。而他的武功更是和他的绘画结合在一起。据传:他作画时总在酒酣之后,独处一室,舞练一番,这才乘兴作画。
傅青主在醉中舞拳,进入一种物我两忘、神与物游的境地,然后又将这种人体文化的感悟,形诸笔墨,因而他的画具有一种山雨欲来的肃杀之气和灵动飞扬的韵味,而他的拳法又具有了一种醉态。酒、画和武术,在他身上融为一体,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傅青主在醉中造拳,以醉态入武术,在现代和古代武术中,都有先例可循,“醉八仙”和“醉拳”、“醉剑”就是极重要的武术套路。
1980年代的武术热中,曾有人献出一部《傅氏拳谱》手抄本,称是傅山所创。
1984年在山西灵石县发现了一本名《傅山拳法》的拳谱,经鉴定正是傅青主所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赵堡太极拳与傅山太极、子午太极、绵山太极之来源
傅山太极拳是由北派太极拳宗师王宗岳嫡外孙韩霖所传而来
武当赵堡太极拳拳架
武当赵堡承架太极拳
武当秘传太极拳(王敬爱)(视频)(附:其它的武当功夫)
(2-2) 明代山西王宗岳家族谱系被发现,证实赵堡太极为武当真传正宗太极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