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钟会、邓艾灭蜀汉,却都死于卫瓘之手(三)

(紧接上期)

                             钟会抢功

        邓艾向成都进攻的过程中,钟会仍然在苦攻据守剑阁的姜维、廖化等(蜀)汉军。两军交战期间,钟会还给姜维写了封信,在恭维姜维的同时,希望能和姜维结侨札之好(春秋郑国执政公孙侨与春秋吴王诸樊之弟季札一见如故结为好友的典故)。姜维没有搭理他,全力守险防御。钟会攻不下剑阁,粮草运输出现困难,开始商议撤军的事情。

        钟会的想法从反面应证了前面说过的诸葛瞻的战略错误,如果诸葛瞻采纳黄崇的建议,成功将邓艾阻击在山地,蜀汉国还可以延续下去。

        此时传来邓艾在绵竹打败诸葛瞻的消息,姜维等不知朝廷怎样应对,只是听到许多说法,有些说要固守成都,有些说要东入吴,有些说要南入建宁(今云南省曲靖市),为弄清楚朝廷真实意图,姜维率军退至广汉、郪县(今四川省三台县南)以打探虚实。

        钟会趁机率军进入涪城,派胡烈、田续、庞会等将领追击姜维。姜维在郪县接到刘禅要求各地守军放下武器投降的敕令,姜维等将领将节杖、印绶等送到胡烈处,然后率全体将士到钟会所在的涪城投降。

        蜀汉这一路守军成功阻截了钟会的进攻,并没打过什么败仗,也没什么损失,士气和战斗力都还在,因此对投降的指令非常愤怒,将士们纷纷拔出刀来乱砍山石,发泄心中之怒。

        钟会接受姜维等人投降后,立即上书朝廷表功,说:“姜维、张翼、廖化、董厥等想逃往成都,我派司马夏侯咸、护军胡烈等经剑阁出新都、大渡等地,拦截敌人的去路,参军爰(爰劭之子)、将军句安等从后追击,参军皇甫閏、将军王买等从涪县南攻敌人的腹部,我则占据涪县接应东西两路。

        姜维等统领步兵、骑兵四五万人,装备精良,人多得塞满山谷,首尾相连几百里向西移动。我命令夏侯咸、皇甫閏等分兵几路占据有利地势,张开网罗,南边堵住逃向吴地的去路,西边堵住撤向成都的退路,北面断绝各条小路,从四面包围姜维,使他无路可走,无地可藏。

        我又发布告示,指给他们生还之路。敌人知道气数已尽,只得解甲投诚。我收缴印绶上万,战利品堆积如山。从前虞舜挥舞干戈,有苗氏臣服;武王伐纣,陈师牧野,纣兵都反戈以击。有征无战,这是帝王伟大业绩。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这是用兵的道理。陛下胸怀圣德,堪与圣王比美,宰辅则忠心辅佐,贤明如同周公旦。

        陛下哺育百姓,伐讨不义之徒,落后地区极慕中原风尚,无不心悦诚服。王师出兵,时机已到,不攻自破,万里同风,各地齐心。我等奉诏,宣扬王道,恢复政治,安抚将士,免去他们的租赋和劳役,以道德和法规,为他们移风易俗,百姓欢欣鼓舞,安居乐业。”

        不用细说,各位读者也可看出其中的不实之处。姜维所部不是被钟会打败的,而是主动撤离剑阁才给了钟会可乘之机。姜维如果不撤,光凭钟会一军难以突破剑阁。姜维投降也是奉了刘禅之命,而不是被钟会打败投降。

        想想钟会写给姜维的劝降信,姜维连回都懒得回,依仗的就是钟会打不下剑阁的事实。

                       司马昭趁势进位,偏信钟会

        邓艾挺进江油打败诸葛瞻,胜利在望之际,魏少帝曹奂又下诏继续要司马昭接受相国职务和加九锡的特权,司马昭仍然坚持不要。文武百官全都到司马昭的大将军府里来祝贺,其实这种行为与其说是祝贺,不如说是来看司马昭的态度,希望司马昭能够接受,水涨船高,大家跟着沾光。

        看见司马昭仍然不接受,百官有情绪了,司空郑冲带着这些人去劝司马昭接受封爵,着实地将司马昭赞美了一番,司马昭这才接受封赐。刘禅投降后,曹奂让司马昭以相国之职统摄朝政,送上新职符节,免去司马昭的侍中、大都督、录尚书等职务。

        十一月,司马昭上表以邓艾为太尉,钟会为司徒。十二月,朝廷下诏表彰赏赐钟会、邓艾。

        仔细看这两份诏书,会发现其中很有趣的事情。给钟会的诏书说:“钟会所向无敌,控制各城,布下天罗地网,蜀国大将,束手投降。谋无遗策,举无废功,歼敌一万人左右,独自取得全胜的功劳,有征无战。平定安抚西蜀,使得边疆和平无事。封钟会为司徒,并封县侯,封邑万户。封他的两个儿子为亭侯,封邑各一千户。”

        给邓艾的诏书说:“邓艾张扬武力,振奋国威,深入敌人腹地,斩将拔旗,消灭敌首,使得伪称帝王的人投降,这么多年没有征服的敌国,一朝之间就给平定了。打仗不超过预定的时间,战斗很快结束,席卷西部,平定巴蜀。即使白起攻破强大的楚国,韩信奋力打败强劲的赵国,吴汉擒捉公孙述,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若论功绩,他们都比不上邓艾。因此策封邓艾为太尉,增加封邑二万户。封其两个儿子为亭侯,各得封邑千户。”

        钟会居然是“全胜独克”,这完全是听信了钟会报功的上书。钟会以十多万人马被姜维阻拦在剑阁,寸步不前,因为粮草不济已经在商议撤军之事,如果不是姜维主动后撤,就只能撤退。

        邓艾以一万多人突出江油,震慑(蜀)汉,使(蜀)汉不战而降,灭(蜀)汉之功主要是邓艾而非钟会。

        钟会是钟繇之后,又是司马昭宠信的人,朝廷自然愿意把功劳归之于他。邓艾是寒门子弟,朝中无故旧,自然斗不过钟会。邓艾到死都没斗得过钟会、卫瓘这些豪门子弟。

        钟会归还姜维等将领的印绶,虚怀若谷地接纳(蜀)汉官员,和姜维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同时禁止士兵不得抢掠百姓。

                              钟会谋反

        钟会、邓艾灭国大战成功,取得魏国前所未有的卓越功勋,司马昭也不吝赏赐,将二人都升为三公,于公于私都是普大喜奔的好事。谁也没有想到平地起风波,钟会居然谋反了。

        始终不明白钟会为什么会谋反?淮南三叛还可以说是心向曹氏,忠于故主,钟氏家族从钟繇起就背叛了曹氏,倒向了司马家族,钟繇依附司马懿,钟会一直是司马师、司马昭兄弟的心腹,怎么会谋反呢?只有一个理由,就是个人野心,其他的还真找不出来。

        有人曾经提醒过司马昭,不能让钟会做主帅征伐(蜀)汉。此人是司马昭大将军府的西曹掾邵悌,他对司马昭说:“钟会单身,没有人质在朝,很难让人放心,不能让他领兵伐蜀,应该派其他人去。”司马昭不以为然,认为:“取蜀易如反掌,但众人都说不行,只有钟会与我意见一致。灭蜀之后,中原将士人人思归,(蜀)汉遗民还有恐惧之心,钟会即使想叛逆,也不会实现。如果要作恶,只是自取灭族大罪而已。你不必为此担忧,这些话也不要对别人说。”既然有人怀疑,说明钟会平时的言行举止中有让人起疑的地方,可惜史无记载,不敢妄说。

        但还是可以寻找到一些蛛丝马迹。第一个发现钟会有异常心志的应该是傅嘏,曾亲口告诉钟会说:“你的志气大过了你的能力,难以成就大事,一定要慎重啊!”还有就是钟会在任司隶校尉时的一些行为。司隶校尉虽然权力高于其他州刺史,但毕竟只是管辖司隶地区的地方官,并非朝堂大员,但钟会不管这些,凡是朝廷的大小事务、官员任免,都要插手,权力欲极强。

        还是从司马昭“取蜀易如反掌,但众人都说不行,只有钟会与我意见一致”这句话开始说吧。

        征伐(蜀)汉时,确实有许多人反对,包括邓艾在内,都认为不可,只有司马昭、钟会两个人坚持,也只有他们两个人一起商议、谋划,分析形势,研究地形,如果司马昭能够得出“取蜀易如反掌”的结论,那么钟会也能。

        而蜀地可是一个让野心家心仪的地方啊!刘邦由汉中王称帝、汉光武帝刘秀时期的公孙述在蜀中称帝、刘焉、刘璋父子割据蜀中、刘备称帝,刘禅做了四十一年的皇帝,这些都是榜样,钟会是不是在这个时候就有了谋反的心思呢?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以古代的道路交通条件,只要扼守住汉中,就能在四川盆地里称王称霸。汉中的方言、民俗、民风更接近于四川而非陕西,但历朝历代几乎都不将其划入四川纳入四川管辖,其原因就在这里。

        从后面事情的发展来看,应该如此。还记得雍州刺史诸葛绪吧?不愿意跟邓艾出江油,带着部队到剑阁与钟会会合,一起攻打剑阁。这对钟会来说应该是求之不得的好事啊,但钟会却向司马昭密告,诬陷诸葛绪惧怕敌人不敢前行。

        朝廷一纸诏书,将诸葛绪抓起来装槛车里押送回洛阳,其所统领的三万人马全部归钟会指挥。此时剑阁还没打下来,能否取胜都还未知,钟会就蓄谋陷害同僚,壮大自己。史书上说的理由是钟会“欲专军势”,就是想独掌军权,还没说到他要谋反,但仍然证明了前面的判断,他是个权利欲十分强烈的人。

        钟会拉拢姜维,厚待(蜀)汉降将时,姜维就看出了钟会的野心,觉得可以借助钟会的野心来谋取恢复(蜀)汉的大事,就挑唆他说:“听说您自从参与平定淮南毌丘俭、诸葛诞叛乱以来,算无遗策,司马昭能够继承司马师的功业并发扬光大,都是靠您出谋划策。现在您又平定(蜀)汉,威德振世,百姓赞美您的功绩,主上畏惧您的谋略,您觉得这样能够安稳地回去吗?韩信在时局动荡时没有背叛汉朝,却在江山平定后被人怀疑;文种不跟从范蠡一起隐居五湖,最终被冤杀,他们这些难道是昏暗的主人和愚蠢的臣子吗?这还是利害关系的原因啊。现在您大功既立,大德已著,为什么不效法陶朱公范蠡泛舟而去,踪迹不留,全功保身,登峨嵋之岭,跟从赤松子周游呢?”

        钟会说:“您说的太遥远了,我不能行,只是如今之道,也许还没尽于此。”这话已经表现钟会的野心。姜维心领神会地说:“其他那些事情都是您的智慧力所能及的,不用老夫操心了。”

        让钟会十分尴尬的是自己手握十多万主力大军却没能率先进入成都,被姜维阻拦在剑阁,而邓艾仅带了一万多人马却抢先进入成都,接受刘禅的投降。虽然邓艾之功里有自己在剑阁拖住了姜维等(蜀)汉军主力的因素,但毕竟进入成都的是邓艾,自己反而从主角变成了配角,因此邓艾成了钟会必须搬走的绊脚石。

                              陷害邓艾

        邓艾并不知道钟会的心思,冒险突袭取得的巨大成功使邓艾情不自禁地骄傲起来。这也难怪,一个放牛娃能够靠战功成为三公,获得了自魏国建立以来,连诸侯王都没有获得过的最多封邑,亲身经历接受敌国皇帝投降,以朝廷的名义安置敌国皇帝的奇遇,想不骄傲都难啊。没想到这种骄傲给自己带来了杀身之祸。

        邓艾安定成都后,给司马昭上书,提出对付吴国的策略,说:“用兵有先树立声威,后以实力进攻之说,如今凭借平蜀的声威,乘势伐吴,正是席卷天下的有利时机。但是大举用兵之后,将士疲惫,不能立即再次使用,可以暂缓。留陇右兵二万人,巴蜀兵二万人,煮盐炼铁,为军事和农业作准备,同时建造船只,预先准备好顺流而下的事情。然后派人出使吴国,告知以利害关系,吴国一定会归顺。这样的话,不用征讨就可以平定东吴。而今应当厚待刘禅,以便招致吴景帝孙休归顺。如果立即将刘禅送到京城,吴国人会认为是软禁流放,不利于他们归顺。留下刘禅,等待明年秋冬,到时东吴也完全可以平定了。可以封刘禅为扶风王,赐给他资财,派人服侍,让他享受。把郡内的董卓坞作为他的宫室,封赐他的儿子为公侯,分郡中一县为食邑,用以显示归顺朝廷所获得的恩宠。把广陵、城阳设置为王国,以此招引吴主孙休投降。那样,东吴就会畏威服德,望风归顺。”

        邓艾这个是王道之策,看上去很好,实际上没有什么用。吴国不同于(蜀)汉,只有区区一州之地,其土地辽阔,物产丰富,又有海洋之利,具备与魏国抗衡的经济实力。放弃一国之君来做一个有名无实的王,对孙休是没有什么诱惑力的。(蜀)汉小国都是抗争了一番才投降的,何况吴国?

        司马昭比邓艾看得明白,知道邓艾这套行不通,让监军卫瓘告诉邓艾说:“这些事情都必须上报,不能私自施行。”这说明邓艾是一边施行自己的想法,一边上报司马昭的。

        邓艾不服,上书抗辩,说“我受命征讨,奉既定的策略,收服了敌人元凶。至于给予投降者官职,是为了安抚他们,这是符合时宜的。而今蜀国全部归顺,我们的疆域已经到了最南端。东边与吴会接壤,应当早日平定。如果等待朝廷命令,往返道路,耗费不少时日。《春秋》有这样的话,大夫出守外地,如果遇有保卫国家、有利国家的事,可以专断。而今东吴未平,地势与巴蜀相连,不应当拘泥于常法而失去时机。《孙子兵法》说道:'前进不是为了名誉,后退不怕罪责。’我邓艾虽没有古贤人的风范,但还是想不自我嫌弃以损害国家的利誉。”

        邓艾的这两份上书都有自作主张固执己见的意味,后一封更有抗命不遵有意专权的含义,邓艾真的已经骄横到这种程度了吗?邓艾是司马懿一手提拔起来的,对司马家族忠心耿耿,怎么会写出如此大逆不道的上书呢?这其中必有蹊跷。

        细究下来,还是钟会在其中捣鬼。

        原来邓艾从成都发出的各类公文都在剑阁被钟会拦截了。钟会是个书法家,也是个造假的天才。诸葛诞叛乱时,就是钟会伪造全辉、全仪的书信,然后以此诱降寿春城内的全氏子弟,导致这些人叛变投降。

        再讲一个钟会造假书信的小故事,钟会是荀勖(荀爽的曾孙)的从舅,荀勖有一把宝剑,价值百万,经常放在钟会的母亲(荀勖的姐或妹)那里,钟会就模仿荀勖的笔迹写信从母亲那里取出宝剑不还了。

        荀勖知道是钟会所为,但没有证据,就想办法报复钟会。后来钟会与哥哥钟毓耗费千万修了一座豪宅,装修好后还没入住,荀勖善于绘画,就悄悄跑到那豪宅里的门堂上画了一幅画,画的是钟会父亲钟繇,画得栩栩如生。

        钟会兄弟有天去宅子里,一进门就看到了,大为伤感悲痛,不愿入住,豪宅因此空置,钟会兄弟千万钱打了水漂。

        钟会不光伪造邓艾的书信,让其文辞傲慢悖逆,引起司马昭的愤怒,也伪造司马昭给邓艾的回信,让邓艾产生猜疑。当司马昭和邓艾互不信任时,钟会又与卫瓘、师篡等人控告邓艾有谋反之心。

        卫瓘并不是钟会的同党,控告邓艾的原因应该还是邓艾不遵从司马昭的指令而一意孤行,还有就是邓艾的独断专行和骄傲自大。邓艾在接受刘禅投降后,对刘禅和(蜀)汉官员的安排确实是自作主张,并没有事前征得司马昭的同意,也没有征得主帅钟会的同意,有钟会所指控的“承制专事”的嫌疑。

        师篡本来是司马昭的主簿,因初期邓艾不同意伐蜀,司马昭让师篡去说服邓艾,顺势安排师篡在邓艾军中任司马,已经有监视邓艾的意思了。进攻绵竹时,邓艾命儿子邓忠与师篡出战诸葛瞻,被诸葛瞻击败,邓艾差点杀了邓忠和师篡。师篡告发邓艾有公报私仇之嫌。

        这三人都是司马昭信任的人,同时举报邓艾谋反,司马昭也不得不信,立即于是下诏给钟会,让其抓拿邓艾。司马昭担心邓艾拥兵拒捕,让钟会率领主力进军成都。

        钟会接到诏书后,让卫瓘先行出发到成都去抓拿邓艾。钟会这招很阴毒,卫瓘统领的部队只有一千人,如果邓艾拒捕,就可能杀了卫瓘,这样就坐实了邓艾的罪名。卫瓘和钟会的私交其实很好,行同车,坐同床,钟会不惜以朋友之命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太不厚道。权力真是会让人变形啊!

        卫瓘是何等聪明的人啊,自然对钟会的意图心知肚明,但找不到合适的理由拒绝,就连夜赶到成都郊外邓艾军驻扎地,发文通告邓艾的部将,言明只抓邓艾一人,其他的不予追究。如果各位将领前来报到,爵位和赏赐照常保持原样,如果有敢不来报到的,一律诛灭三族。

        接到通告的将领陆续前来报到,到天亮前,全部到齐。卫瓘恩威并用,举重若轻地解决了有可能出现的邓艾率全军拒捕造反的问题。

        邓艾住在城内皇宫里,并不知道城外发生的事情。早上城门开启后,卫瓘改乘使者的车进城,到邓艾住处时,邓艾还酣睡未起,父子二人都被抓拿。有忠于邓艾的部将想来营救邓艾,全副武装赶到卫瓘营前,卫瓘着便装出来迎接,好言声明自己只是奉命行事,并不相信邓艾会谋反,然后还假装写了道表章为邓艾鸣冤,这些将领相信了才没有劫持邓艾。

        邓艾被抓,钟会进入成都,当初伐蜀汉的三路大军全部归属于钟会,无人能及,野心迅速膨胀,准备谋反。邓艾的命运如何?钟会又是怎样谋反的呢?下期再聊。

(未完待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蜀汉高层们的后代是被谁杀死的? 他最后又有什么下场?
蜀汉灭亡前黑幕:姜维,钟会,邓艾的结局与宿命
三国死亡事件调查——邓艾之死
谁是三国时期的老谋子
邓艾(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军事家,其人文武全才,深谙兵法,对内政也颇有建树,后与其子邓忠一起被污蔑和陷害而遭杀害 ,终年67岁)
人不狠,站不稳。从狠人姜维“一计害三贤”说起,谈如何成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