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长篇连载:前三国之《乱世群雄》(71)——刘备借刀杀关羽

(紧接上期)

这是个聊过多次的话题,每次聊都有些不安,因为关羽太受大众喜爱甚至尊崇,在一个从上到下普遍是玻璃心的环境里,去客观评述一个“神”,难免会遇到一些愚昧的喷子的瞎喷,让人不爽。

在中国一直存在着两个关羽,一个是通俗文学作品中的关羽,一个是历史真实中的关羽,这些喷子的愚昧之处在于分不清楚通俗文学作品中的关羽和历史真实中的关羽。

通俗文学作品中的关羽是神,神是不会犯错误的,而历代帝王别用用心的不断加封关羽,把关羽从一个武将提升到公、到王、到帝,直至成圣。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民间跟着起哄,于是关羽又成了许多行业如物流运输业、车船业、绸缎业、典当业、理发业、灯具业等等的始祖和保护神,最不可思议的是成了财神。这些都太富有想象力了,一个武将是怎么和这些建立行业建立起联系的呢?怎么和财神建立起联系的呢?

历史真实中的关羽是人,人是会犯错误的。从下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到关羽犯了许多错误,指出历史人物犯的错误以警醒后人,避免重蹈覆辙,不正是学习历史的目的之一吗?又有什么不能接受的呢?

信神的关羽尽管去信,没人阻拦和限制你。这里说的是人的关羽,信神的请绕道,别弄混了在这瞎喷。

上期聊过,关羽死于襄樊之战,被东吴将领潘璋手下一个叫马忠的司马所擒杀。这是正史记载,从来没人怀疑过,一直到上世纪初(1900年),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发现了其中的疑点,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见解,即:

关羽,世之虎臣,……功多而无罪状,除之则不足以厌人心,不除则易世所不能御,……故不惜以荆州之全土假手于吴,以陨关羽之命。”将荆州之失归结为刘备的“疏慢”。(章太炎《訄书》第三十六《正葛》,后《检论》改篇名为《思葛》,《章太炎全集》第三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这个观点提出来后,不断有学者如四川大学著名学者方诗铭先生等跟进补充,慢慢形成一家之言。

沿着章太炎先生的思路出发,综合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和史料记载,看看能不能合理地解开这个疑案。

首先澄清一个事实,刘、关、张从来没有结拜为兄弟。刘备一生只有一个刎颈之交,是少年时期在涿郡做混混头儿时与冀州安平国观津县(今河北省衡水市武邑县)的混混头儿牵招结拜的。刘备与关羽的关系始终是主仆关系,刘备是主,关羽是仆,刘备是君,关羽是臣,说他们“恩若父子”也好,“恩如兄弟”也好,顶多说明他们的关系亲密,并不能改变他们之间的主仆关系、君臣关系。

破案第一步是要弄清楚作案动机,也就是刘备有没有想杀关羽的动机呢?

有,还不止一个。

一、对关羽的不信任。

前面说过,关羽曾经投降过曹操,这件事情无论如何都会在刘备心里留下阴影。投降就是背叛,从君主的角度来看待臣下,是宁愿臣下忠诚而死,也不愿意看到和接受臣下为保命而活。襄樊之战中,庞德宁死不降,得到曹操赞誉;于禁被俘投降,受到曹操抨击,就是最好的证明。

当关羽又一次采取背叛的方式从曹操那里回到自己身边时,刘备心里会怎么想呢?是喜得旧将,还是会发现关羽是个善于叛变的人呢?这个不知道,因为没有证据来说明这个问题,只是陈述一个事实,关羽是个一叛再叛的人。

一叛刘备,是为了活命;再叛曹操,是为了消除自己的内心不安。关羽在曹营“心不自安”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与曹操的个人恩怨,二是降将身份。关羽在曹营中结下的好友都是降将,张辽、徐晃,深知降将在曹营中的二流身份和地位,以关羽的性格是不愿意长久屈居在这个层面上的。

如果没有后面的事情发生,关羽投降曹操在刘备心里留下的阴影也许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慢慢消除,不幸的是,当年刘备在荆州被曹操追击,败退当阳,赶到汉水和关羽会合时,关羽冲刘备大发其火,以愤怒的态度指责刘备当初不让自己在许昌围猎时暗杀曹操,而刘备只能委屈地为自己辩解。

从来没有人对刘备发这么大的火,这么公开地愤怒地指责刘备。这个行为引起了刘备的警醒,心中的阴影面积开始扩大。

下面这个事实可以证明刘备对关羽已经有了戒备之心。

刘备以土地换和平,解决了与孙权的领土纠纷后,属于(蜀)汉的荆州部分已经很小,只有湘水以西的南郡、零陵、武陵三郡,战略意义虽然仍然存在,但已不如从前。

刘备让关羽驻守荆州,看上去没有什么疑问,关羽一直驻扎荆州,熟悉当地军政情况,但刘备同时让糜芳、傅士仁分别驻守江陵和公安,就有些意味深长了。

糜芳是糜夫人兄弟,傅士仁是刘备同乡,都是刘备信得过的人。刘备留这两个心腹,就是为了监视关羽。这就是糜芳、傅士仁敢于不听关羽命令的原因。

从规制上说,关羽董督荆州,是糜芳、傅士仁的直接上司,二人没理由拒绝关羽命令。但在襄樊之战中,这二人只是给关羽提供粮草军需,不主动调派一兵一卒的援军,更为蹊跷的是江陵军械库居然会在这个时候被一把大火烧得干干净净。

糜芳、傅士仁投降东吴的原因是“怀惧不安”,就是怕。怕什么呢?一怕关羽回来治他们不增援之罪,更怕的是刘备治他们监视不力的罪,担心关羽失败荆州失守后,自己成为替罪羊。二人选择投降,结果刘封成了替罪羊。

上面这些推论能否在史籍中找到佐证呢?有。

后来诸葛亮废廖立时,主要罪名是“诽谤先帝”,其中有一项指控是“(刘备)后至汉中,使关侯身死无孑遗,……羽怙恃威名,作军无法,直以意突耳”。

即刘备知道关羽仅仅只有“威名”,但“作军无法”,没有军事统率能力,因此,刘备故意让

他镇守荆州,导致“关侯身死无孑遗”。

二、为刘禅继位清理障碍。

诸葛亮因为刘封刚猛,担心易世之后刘禅管控不住,建议刘备以不救关羽为名杀掉刘封,而关羽的刚猛远甚于刘封,刘备在世时已经难以管控,更别说易世以后的刘禅。

看看关羽对刘备的不满和对朝政的干预。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七月,刘备自称汉中王,大量封赏官员,其中关羽为前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马超为左将军,黄忠为后将军。民间把赵云加在一起,合称“五虎上将”。

其实,赵云被封为翊军将军,只是个普通的杂号将军。在汉末官制中,杂号将军与前后左右将军之间还隔着四征、四镇、四平、四安等重号将军,不可能和前后左右将军同日而语。

关羽不认识马超,写信给诸葛亮询问马超武艺才干与谁人可以相比。旁人不知道关羽写此信的目的,但诸葛亮太了解关羽,知道关羽气傲心高,写此信的目的是表明自己不甘居于马超之后。

为解除关羽疑虑,诸葛亮回信说:“马超文武兼备,凶猛过人,称得上是一代俊杰,可以和张飞并驾齐驱,但还不及您美髯公绝伦逸群。”因关羽蓄有一副漂亮的长须,故诸葛亮称其为美髯公。关羽看了诸葛亮的回信,非常高兴,得意洋洋地把信交给宾客幕僚们传阅。其虚荣、骄矜、狭隘之心展现无遗。

刘备分封官员以后,关羽听说黄忠地位和自己一样,勃然大怒,愤怒地说:“大丈夫绝不能和老兵同列!”坚决不接受任命。

当时说人老兵,犹如现代称军人为“丘八”一样,是对军人的贬称和蔑视。黄忠随刘备入蜀,在攻取益州的战斗中立下汗马功劳,特别是攻汉中,阵斩夏侯渊,居功至伟,封其为后将军也是名至实归,关羽竟然不愿与之同列。

是谁让他们同列的呢?只能是刘备,因此,关羽的愤怒并不是针对黄忠,而是针对任命黄忠的刘备。

其实,早在刘备准备任命黄忠为后将军时,诸葛亮就担心关羽不会接受黄忠,提醒刘备注意,刘备说:“我会亲自给他解释。”从刘备的回答中,也可发现刘备也知道关羽不会接受。

不知道刘备有没有对关羽私下做过解释,摆在眼前的事实正如诸葛亮所料,关羽拒绝接受。幸亏被派去送达任命的益州前部司马费诗聪明,学习诸葛亮对付关羽的方法,给关羽戴高帽子。

他说:“创立王业的人,所用的人不能都一样。以前萧何、曹参和汉高祖年幼时就关系很好,而陈平、韩信是逃亡后来的人,但排列地位时韩信却位居最上,没有听说萧何、曹参对此有过怨恨。黄忠凭一时的功劳得到尊崇,但在汉中王心目中,黄忠又怎能和您相比呢?汉中王与您犹如一体,休戚与共,祸福同享。我认为您不应该计较官号的高下、爵位的高低、俸禄的多少。我仅是一个奉命前来的使者,您不受命,我回去便是。我只是为您感到惋惜,恐怕您以后也要后悔。”关羽这才醒悟,接受任命。

人事任命是朝廷大事,官职名分也是朝廷公器,关羽可以凭个人好恶而干预朝政、蔑视公器,已经属于犯上。而诸葛亮、费诗曲意奉承关羽的做法也是错误的,虽然解决了眼前的问题,但长远而言,是对关羽骄横跋扈的滋长纵容,有姑息养奸之嫌。

动机有了,再来看看行为。照常理最难以理解的行为就是刘备为什么不援救关羽?

襄樊之战从当年八月打到年底,历时近半年。在此期间,曹操、孙权两方都兴师动众调兵遣将,信使往来络绎不绝,而刘备一方却没有任何支持、援救的举动,一兵不发,一声不吭,实属怪异之至。

唯一能够解释这个奇异现象的理由是刘备从一开始就没有想到要去援救。

那么,刘备在做什么呢?在忙于称王。刘备于建安二十四年七月自称大司马、汉中王。称王后,立即“起馆舍,筑亭障,从成都至白水关,四百余区,”大兴土木,营造宫室,不可能在这时命令关羽发动襄樊之战。

此事天下皆知,以至于魏明帝曹睿几十年后大兴土木时,陈群就以这事来劝谏曹睿。

除此之外,还有以下原因:

一是连续两年的汉中攻守战给刘备兵力物资带来大量消耗,士兵需要修整补充,物资需要调配补齐;

二是忙于称王,无暇顾及其他。象攻打襄樊这样较大规模的战役,涉及到战略筹划、物资调配、兵员补充、侦察勘察、部队配置、与盟友的沟通协调等大量的战前准备工作,没有较长时间准备是不行的;

三是不符合“隆中对”的战略设想,“隆中对”的规划是益州、荆州两路同时出击,没有独出荆州之说。

因此,攻打襄樊最大的可能是关羽的个人决定。在驻守荆州之前,刘备集团所有军事行动中,关羽都是主角,战功无数,而此后的攻益州,打汉中等重大战役都没关羽什么事,以关羽“骄上”的性格和“护前(维护前将军名声)”的心理状况来看,抓住机会发动一场战争是完全有可能的。

这里面关键的问题是关羽有没有请示刘备,刘备有没有同意。从关羽的角度有这么几种情况:一、请示了,刘备没同意;二、刘备同意,但却不发兵援助;三、一边请示一边开战,因交通通讯不便,刘备收到时关羽已经战败。

从刘备的表现来看,不管关羽有没有请示,刘备就是不救。

救援关羽的方式多种多样,不一定非得出兵到前线,可以虚出汉中牵制曹军;可以派兵进驻南郡,填补后防;可以严令附近驻军全力支援。刘封、孟达、糜芳、傅士仁等如果接到刘备的严令,不可能不出兵救援。

无论采取哪一种,都可以减轻关羽的压力。从实力的比较来看,无论救与不救,关羽最终都会失败,但如果刘备有所救援,关羽不至于失败得那么快,也不至于被擒杀。就算因为交通不便,刘备的援军不能够在关羽失败前到达襄樊前线,但起码可以在关羽失败后接应关羽返回益州。

与关羽三十多年的交往,刘备非常了解关羽桀骜不驯的性格,也非常清楚除了自己没人能够驾驭关羽,在已经不信任关羽的基础上,在自己没有理由杀关羽的情况下,正好借曹操之手杀掉关羽,剪除后患。无论关羽请示与否,最终的结果都会是这样。这也是廖立把关羽的死归罪于刘备的原因。

帝王为保证家天下政权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为后代清除权臣的行为在历史上比比皆是。刘备也不例外,连干儿子刘封这样仅仅是性情刚猛并没多大功劳多大名气,也没多少干预朝政行为的人都要杀,何况比他刚猛得多,功劳大得多,名气大得多,官位高得多,并且已经有干预朝政行为不服管束的关羽呢?朱元璋诛杀功臣的理由不也是为后代剪除麻烦吗?

襄樊之战是壮大(蜀)汉,改变天下形势的一个大好机会,可惜刘备集团因为实力不够,兵力不足的客观原因,上下离心,借刀杀人的主观原因丧失了这个机会。如果有足够的兵力可以通过水路迅速援助关羽,填补关羽后防,既可以夺取襄樊,又可以防止孙权的偷袭,历史又将是另一番情景。

再来谈谈关羽是不是一个合格的封疆大吏,是不是像廖立说的那样,只是一个“怙恃威名,作军无法,直以意突”的有勇无谋的匹夫,襄樊之战中有三件事可以证明关羽确实没有统帅能力,进退无方,对胜利和失败都缺乏正确的应对之策。

第一件事:纵兵抢粮。

关羽水淹于禁七军,取得辉煌胜利,但却带来俘虏过多,没有足够军粮供应的问题。关羽不是派人去找孙权协商借粮,虽然借与不借在孙权,但作为结盟双方,关羽有要求孙权放粮的理由,孙权也有帮助关羽的义务,于理于情都应该是先礼后兵,关羽却擅自派兵去抢,激怒了孙权,导致孙权立即发动对荆州的偷袭。

第二件事:没有及时果断地撤兵。

在曹仁死守,徐晃大批援军抵达,而自己没有后援,赖以取胜的汉水水位快速下降的不利情况下,应该及时果断地撤兵,减少损失。关羽却患得患失,甚至在收到曹军射来的孙权已经偷袭荆州的书信后还犹豫不决,丧失良机。

第三件事:撤退时放任士兵与后方保持联系。

吕蒙拿下江陵,保护关羽将士家属的目的就是要瓦解关羽前方将士的军心,而关羽不明就里,居然对探望回来的士兵不知约束,放任他们到处宣讲家属安全,吕蒙仁慈的消息,军心果然受到极大的损害,不断有士兵逃跑、投降,到最后关羽身边只剩十几个骑兵。

如果关羽有足够的士兵,突围也不是没有可能,怎么可能会被一个无名小卒擒获!

除了前面干预朝政的政治错误,处置失当的军事错误以外,关羽还有目无全局,狂妄自大,骄矜大意的外交错误。

关羽和曹操打仗,孙权怎么跑来凑热闹呢?除了孙权一直想收回荆州外,和关羽在荆州时的错误行为有很大的关系。

一错:拒绝联姻的方式。

孙权曾经派人找关羽,希望能够为自己的儿子娶关羽的女儿,作为父亲的关羽为了女儿的幸福可以接受或者拒绝,但作为政治家则要考虑由此带来的政治利益或者损害。

从当时的情况看,联姻对刘备集团对关羽都应该是有益无害的。这也是当时各方势力经常采用的合作方式,袁绍、袁术、曹操、刘备、孙权、吕布都曾用过。

唯一对关羽不利的是害怕旁人说他和孙权联姻有背叛刘备的嫌疑,引起刘备的猜忌,关羽也可以因为避嫌而拒绝。

但不论是因为什么理由拒绝,都应该讲究策略,婉言相拒,避免引发盟友之间的矛盾,而不是生硬粗暴地辱骂孙权派来的使者,不答应联姻惹得孙权大怒,平白无故地增加矛盾。

再错:无故滋生事端,制造摩擦。

关羽曾与鲁肃相邻驻防,这本来是个与鲁肃交流交往结好的机会,但关羽从不这样做,而是经常骚扰侵害东吴利益。只因为鲁肃是个坚定的联刘抗曹的人,才没和关羽计较,反而经常讨好关羽,安抚下属。从这点看,鲁肃的政治、外交能力强过关羽。

三错:辱骂威胁盟友。在突然袭击襄樊取得阶段性胜利后,对东吴使者就东吴援军迟迟不来一事破口大骂,言语威胁,说:“铬子居然敢不来增援,我若能攻下樊城,还不能攻灭你们吗!”

地域偏见在中国源远流长,“铬子”,是当时中原发达地区的人对东吴落后地区的人的最具侮辱性的蔑视谩骂,再次激怒了孙权。

其实不论孙权是否要派援军,只要不乘机袭扰后方,关羽就该心满意足了。好言安抚,善意催促,不给其妄动的口实是最好的办法。前方尚未取胜,又在后方树敌,可见关羽太过鲁莽,不是个成熟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就这条记载看,关羽初期取胜后曾经向东吴请求过增援,按常理推断,应该也向刘备请求过增援。

四错:就是前面说过的纵兵抢粮。这是导致孙权下决心偷袭荆州的导火索。

五错:麻痹大意。

从吕蒙装病回建业开始,孙权、吕蒙、陆逊就一而再,再而三地对关羽用计,而关羽居然一直不察,一而再,再而三地上当。敌军主将更换居然不去了解此人情况,侦察敌军是否有所变动,不知彼,安能胜彼?

六错:蔑视、恐吓自己的同僚。

关羽镇守荆州期间,与附近驻守的官吏关系处得十分恶劣,导致襄樊之战时无人愿意出兵相助。包围樊城、襄阳后,关羽接连呼唤驻守在房陵郡、上庸郡的副军中郎将刘封、宜都太守孟达发兵相助。刘封、孟达以才占领这些地方还不稳定为由拒绝发兵。

麋芳、傅士仁就算有特殊使命不会发兵援救,但非常时期,关羽不是想办法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而是恐吓威胁,表示回来后一定要惩处这二人。吕蒙白衣渡江,利用这二人的恐惧心理,秘密劝降二人,兵不血刃地占据了江陵、公安,导致关羽后方丢失,无路可退。

刘备留在荆州管理州里事务的荆州治中潘濬(蒋琬的表弟)也和关羽的关系不好,后投降孙权,官至太常,为吴国重臣。

关羽与徐晃短兵相接时,对徐晃悬赏要自己人头的举动大为不解,一个连私情国事孰轻孰重都分不清的人,怎么能担当国家大事?

刘禅即位后,追谥关羽为“壮缪(音miu,去声,不是“穆”的通假字,(蜀)汉谥号中已有“穆”字,刘备的吴皇后即谥“穆”)侯”。《史记正义谥法解》对壮(通庄)、缪的解释是:“武而不遂曰庄。武功不成。”“名与实爽曰缪,言名美而实伤”,由此可见,刘禅时期的(蜀)汉君臣对关羽已颇有微词,在检讨历史的过程中对关羽作出了过大于功的客观评价。

关羽以失败告终的一生和其性格又很大的关系,陈寿在《三国志》里对关羽的性格描述是“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这两个特征可以说危害了关羽的一生。

“善待卒伍”本来是一种好品格,但要分情况,不能随时都这样滥用,“慈不掌兵”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该严厉的时候就要严厉。因为“善待卒伍”,关羽放任士兵回乡探视,返回军营后又放任他们四处宣扬吕蒙的善意,以至于军心涣散,士气低迷,逃兵越来越多,最后竟然身边仅剩十几个亲兵跟随,轻易被擒杀。

“骄于士大夫”的缺陷更是致命,使其不能和同级、上级官员保持友好关系,得罪大多数同僚,一直发展到抗上,干涉朝政,引起刘备猜忌,见死不救,以至身亡。

处处可见的性格悲剧啊!

蜀汉“国不置史”,没有专门的史官来记录历史,是三国中史料最缺的一国,有许多模糊不清的地方,引发诸多猜测,刘备借刀杀关羽就是其中之一,综合各种史料来看,是比较合理的猜测,算得上一家之言。

孙权投降,刘备被封锁在益州,形势对曹操异常有利,可惜曹操再也没办法利用这个大好机会了,为什么呢?下期再聊。

(未完待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三国最大的谜案,刘备与诸葛亮真的非杀关羽不可吗?
试论诸葛亮的从政心理与丞相之路
易中天品三国(三十四)败走麦城
关羽为什么要发动襄樊战役?
关羽竟然是被诸葛亮借刀杀人?
关羽之死:他究竟中了哪个人的借刀杀人计(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