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长篇连载《三国鼎立》(143)——卫瓘平叛·乐不思蜀

(紧接上期)

第十二节真正的狠角:卫瓘

钟会把众将领软禁在一起,要强迫他们跟随他谋反,可他正如傅嘏所说的那样志大才疏眼高手低,关键时刻接连出错。

他这时可以信任和依赖的有两个人,一个是姜维,一个是卫瓘。姜维是才投降的降将,无法利用他来对付魏国将领,就只有找卫瓘。卫瓘是监军,又是官二代,还有些声威,是最合适的人。

于是钟会就找卫瓘商量,在版诏上写了“欲杀胡烈等”人,举给卫瓘看。卫瓘不同意,两人开始互相猜疑。卫瓘上厕所时见到胡烈的故吏丘建,悄悄吩咐他想办法告诉城外的部队,说钟会谋反。

钟会拖不起,逼迫卫瓘定议,杀还是不杀,两人争执了一个通宵都没有结果,弄得双方都很紧张,害怕对方会对自己不利,为防备对方,两人各自将刀横放在膝上,随时准备厮杀。这个场面挺幽默的。

钟会的帐下督丘建本来是胡烈的部属,应该是个有才能的人,胡烈把他推荐给了司马昭。钟会伐蜀时请求让丘建随行,特别信任宠爱他。

丘建得到卫瓘的指令要把钟会谋反的消息传出去,就以照顾故主胡烈为由,请求钟会允许胡烈的一个亲兵进出,传送饮食。钟会居然答应了,不光允许胡烈的一个亲兵进出,还同意每位将领都可以照例指定一名亲兵进出。

将兵可以联络,软禁就失去意义了。丘建告诉胡烈说钟会已经挖好了一个大坑,准备了数千根白色木棒,准备把外面的兵叫进来棒杀在坑里。

胡烈给儿子胡渊写了封信让亲兵带出去,同时也给亲兵透露了这个消息,让他们照卫瓘主意办理,通知城外三军。一夜之间,这个消息传遍全城全军。

钟会部下得知这个情况后,立即给钟会建议,尽快将这些官员全部杀掉,其实这也是个办法,本来钟会的亲信已经替代了这些将领在领军,杀掉将领,士兵群龙无首,屈服的可能性远大于反抗,总好过让那些不服从的将领回来继续统领。

姜维也极力主张将这些人全部杀掉,但目的不同,姜维是想钟会杀掉那些人,然后自己再将钟会杀掉,把魏军士兵全部坑杀,恢复(蜀)汉江山。为此姜维还专门给刘禅送去了一封密函,说:“愿陛下忍耐数日之辱,我想办法让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钟会犹豫不决。秀才造反十年不成啊。

十八日中午,胡烈的部队在胡渊的带领下鸣鼓而出,其他将领的部队也不期而至,准备攻城。魏军将士家属在洛阳,平蜀后不能及时回家团聚,已是憋屈难忍,现在看见有人带头,纷纷跃跃欲试,不须监督督促,但不知道那些被关押将领的状况,也不敢盲动。

钟会不知道是卫瓘搞的鬼,竟然让卫瓘出去慰劳安抚。卫瓘刚出殿,钟会又觉得不妥,赶紧令人把卫瓘叫回来。卫瓘装病说自己眩疾发作了,天旋地转,一头栽在地上。

等叫的人走后,卫瓘赶紧起来走出阁门。钟会不相信卫瓘真病,又叫人来追。卫瓘跑到外廨喝了一碗浓浓的盐汤,咸得大吐不止。钟会派亲信和医者去检查,都说是真病,起不来了。

钟会相信了,不再管卫瓘。等到晚上城门关闭,卫瓘发布声讨钟会的檄文,宣告各军,并倡议凌晨时分一起攻打钟会。

城外各军攻城时,钟会正在按计划给姜维的部队分发铠仗,亲兵来报外面有喧哗之声,好像哪里失火了。钟会没有在意。过了一会,又报说有部队在攻城。

钟会大吃一惊,赶紧问姜维怎么办,姜维说:“直接攻击就是。”钟会这时才想起派人去杀那些被关押的牙门、郡守,这些人用几案等物件抵住大门,士兵进不去,使劲用刀砍门。

紧急关头,城外哗变的士兵用云梯登上城楼,有士兵放火烧城楼上的屋子。登上城楼的士兵越来越多,在上面拉弓乱射,箭如雨下。被关押的牙门、郡守翻橼而出,和自己的部属会合。士兵有主,气势更盛,攻势更猛。

姜维带领钟会的亲兵奋力死战,亲手杀死五、六名围攻的士兵,但寡不敌众,被乱军所杀。乱军杀死姜维(其妻与子均被杀),又争着来杀钟会。钟会死时年仅四十岁。混战中,将士死者数百人。

对姜维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总的来看是贬多于褒,主要贬斥的是姜维不顾蜀汉国力弱小的现实而穷兵黩武,以陈寿在《三国志》里的评价为代表,“姜维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老子有云:'治大国者犹烹小鲜’况于区区蕞尔,而可屡扰乎哉。”

其中以东晋史学家孙盛的评价最为偏激,这里有段公案,可以八卦一下。

蜀汉秘书令郤正(刘禅投降书的作者)对姜维有个评价,认为姜维廉洁节俭,不好声色,“乐学不倦,清素节约,自一时之仪表也。”

孙盛对此评价大不以为然,反驳说:“夫士虽百行,操业万殊,至于忠孝义节,百行之冠冕也。姜维策名魏室,而外奔蜀朝,违君徇利,不可谓忠;捐亲苟免,不可谓孝;害加旧邦,不可谓义;败不死难,不可谓节;且德政未敷而疲民以逞,居御侮之任而致敌丧守,于夫智勇,莫可云也:凡斯六者,维无一焉。实有魏之逋臣,亡国之乱相,而云人之仪表,斯亦惑矣。”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孙盛的意思是人的操守有差别,但“忠孝义节”是最重要的,而姜维就是个不忠不孝,不义不节的人,不能因为他有廉洁节俭,不好声色,乐学不倦,清素节约的品行,就忽视了他没有最重要的忠孝义节的操守。

孙盛的话很有道理,这是两个不同层面不同范畴的内容,不能相提并论。清朝学者刘咸炘也看出了郤正评价中存在的谬误,认为是“舍大而赞其细”。

有不少人把蜀汉灭亡的罪责归结到姜维头上,这不是事实。魏国伐蜀汉时,姜维就建议刘禅派军守住阳安关口、阴平桥头,由于黄皓的阻扰,刘禅一兵未派。战争中姜维率兵守剑阁,与钟会主力死磕,差点让钟会退兵。最后兵败是诸葛瞻防御出错,让邓艾偷袭得逞,错不在姜维。一直到投降后,姜维还在想办法恢复蜀汉江山。

核心的问题不在这里,是在姜维该不该无休止的北伐?这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三言两语说不清楚,简言之就是姜维坚持北伐的战略方针是对的,和诸葛亮北伐的理由是一样的,这是刘备继承汉室留下的政治包袱,甩不掉的。

但选择的时机不对,就是廖化说的:“'兵不戢,必自焚’,伯约之谓也。智不出敌,而力少于寇,用之无厌,何以能立?”在蜀汉国力不济,人才不济的困难局面下,一而再再而三地北伐。

姜维北伐遭到朝中上下的一致反对,连诸葛瞻这样的正直之臣也不惜和宦官黄皓联手来让阎宇替换姜维,剥夺姜维的军权。最后弄得姜维连成都都不敢回,可见其不得人心,但仍然不能把蜀汉国灭的罪过全部算在他头上,真正的罪魁祸首还是刘禅。

钟会是自找死,说起来也是个性格悲剧。

钟会有才,这是毫无疑问的。司马师认为他是“真王佐才”,夏侯霸对他十分推崇,少帝曹髦也对他赞赏有加,但他有很大的性格缺陷,野心大、权力欲旺盛、嫉妒心强、见利忘义。

除了他的同僚如傅嘏、邵悌等看出他有野心外,他的亲属也看出来了,哥哥钟毓认为他“挟术难保,不可专任”;舅舅荀勖认为“钟会虽受恩,然其性未可许以见得思义,不可不速为之备”。

很有趣的是还有两个女性也这样看。一个是王元姬,认为他“见利忘义,好为事端,宠过必乱,不可大任。”一个是辛宪英,认为他“在事纵恣,非特久处下之道。”

王元姬是司马昭的妻子,辅助司马昭一生,司马昭对其敬畏三分。辛宪英前面提到过,著名才女,其见识远超须眉。钟会带兵伐蜀时,辛宪英就预判钟会有异心,极力拦阻儿子羊琇随军前往,司马昭不同意,无奈之下,辛宪英再三叮嘱儿子谨慎行事。前面聊钟会谋反时,羊琇坚决不从,其根源就在这里。

有人说钟会谋反是心向魏室,是魏的忠臣。这种说法很难让人信服,没有证据证明。反对司马昭是一回事,忠于魏室是另一回事,两者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反对司马昭可以有三种不同的结果:一、忠于魏国;二、自己想当权臣;三、自立,不能说反对司马昭就是魏国的忠臣。

出现这种观点的原因大概是陈寿在《三国志》里把钟会与发动淮南三叛的王凌、毌丘俭、诸葛诞写在一个传里,就误以为此。其实就是淮南三叛都有差别,前面说过,王凌是想当权臣,毌丘俭是真心拥护曹氏,诸葛诞是为自保,投降吴国来打故国。

找不到钟会忠于魏室的证据,他一直死心塌地地跟随司马氏,先跟司马师,后跟司马昭,也深得司马兄弟的信任,司马昭到最后都不愿意相信钟会会谋反,挟帝带兵去长安防止钟会谋反时,给钟会的信中也只说是为了防止邓艾不服。

这其中有麻痹钟会的目的,也有提醒震慑钟会不要轻举妄动的目的,没有明确点明钟会谋反,是为钟会留了条后路。如果钟会悬崖勒马,停止谋反,不会弄得身败名裂,甚至还可保得下半生的荣华富贵,毕竟有灭国之功。

可惜钟会执迷不悟,自取灭亡。钟会没有儿子,哥哥钟毓死后,钟会收养了钟毓的四个儿子,钟邕与钟会一起在乱军中被杀;钟毅、钟峻、钟辿被抓,本当问斩。司马昭看在钟繇的份上为钟家留了后,没有杀钟峻、钟辿,恢复原样。只杀了钟毅和钟邕的儿子。

钟会出师前曾去给好友王戎道别。王戎出身于琅琊王氏,原幽州刺史王雄的孙子,竹林七贤之一,出仕为吏部郎就是钟会推荐的。钟会问王戎有什么攻灭(蜀)汉的计策。王戎说:“道家有句话叫为而不恃,成功并不难,保持成果就难了。”结果钟会真没能保持成果,大家都认为王戎有见识(王戎是晋灭吴时六路大军中的主帅之一,后面还会讲到)。

钟会的功曹向雄冒险收葬了钟会。司马昭知道后,将向雄叫来责问,说:“以前王经(魏尚书,因未向司马昭举报曹髦事件而母子被杀)死了,你为他在东市哭我没怪你(向雄曾经是王经的故吏)现在钟会明明是叛逆你又去收葬,如果我再次容忍你,王法何在!”

向雄回答说:“从前那些贤明的先王掩埋别人尸骨时,难道会先算了这人的功罪后才掩埋吗?现在殿下已经将他杀了,王法程序完善,我有感于义气而收葬,也不失于教义。

法立于上,教弘于下,以此来看,我认为可以这样做!何必让我既违背死者又违背生者地活着。殿下对枯骨也这样仇恨,扔弃山野之中,百年以后,会被奴婢辈笑话,说这难道是仁贤的人所掩埋的吗?”

司马昭听了觉得有理,又高兴起来,请向雄宴饮一顿才让他回去。向雄这番话还很有点现代气息,恩典在法之上。

钟会死后,权力落到卫瓘手上,按说事情就该完了,可是对卫瓘来说还没完,因为邓艾还没死。这就是卫瓘狠的地方,不留下任何会对自己不利的人。

钟会进入成都到被杀就四五天时间,邓艾、邓忠父子还颠簸在押往洛阳的路上。卫瓘曾经参与过钟会指控邓艾谋反的事情中,现在钟会谋反,邓艾就成了被诬陷的一方,到洛阳后很可能会无罪释放官复原职,如果朝廷追究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卫瓘难辞其咎。

为摆脱诬陷邓艾的罪名,卫瓘派护军田续带兵追杀邓艾父子。为什么会派田续去呢?田续原来是邓艾的部下,邓艾偷袭江油时,田续不愿跟进,邓艾差点斩了他,因此田续与邓艾有私仇。

卫瓘派田续时就对田续明说:“可以报江被辱之仇。”当时杜预任镇西长史,听说这件事情后指责卫瓘说:“伯玉(卫瓘字)太过分了。身为名士,位望已高,既无德音,又不御下以正,这是小人而乘君子之器,将来能拿什么来承担自己的责任啊?”田续在绵竹三造亭追上邓艾,天黑后动手将邓艾父子二人杀害。

邓艾在洛阳的儿子全部被杀,妻和孙子被流放西城(今陕西省安康市西北)。一年后,晋朝建立,邓艾被大赦,允许立后延续香火。但并没得到平反。泰始三年(267年)议郎段灼上疏为邓艾鸣冤,呼吁朝廷给邓艾平反,没得到采纳。一直到泰始九年(273年),晋武帝司马炎才下诏为邓艾正式平反,任其嫡孙邓朗为郎中。

第十三节 乐不思蜀

钟会之乱,造成成都一片混乱,士兵四处抢掠,百姓死伤无数,几天后才平息下来。卫瓘按照朝廷指令,将刘禅送往洛阳。刘禅启程时,只有秘书令郤正和殿中督张通二人舍妻子不顾,单身陪护。一代帝王,沦落至此,也让人可怜,但这也可从侧面证明(蜀)汉大臣对刘禅并无牢固的君臣大义。

景元五年(264年)三月,刘禅到达洛阳,魏国封其为安乐县(今北京市顺义区西南)公。食邑万户,赐绢万匹,奴婢百人,子孙为三都尉封侯者五十余人。

司马昭有一次请刘禅赴宴,特地为刘禅准备了蜀中特色的歌舞表演,旁边陪同的人都为此感伤,刘禅却谈笑自若。司马昭都看不下去了,对贾充说:“人之无情,怎么能够达到这个地步啊!即使诸葛亮在,也不能辅佐他久全,何况姜维啊?”贾充说:“不这样的话,殿下怎么能够吞并他。”

过了两天,司马昭又宴请刘禅,问刘禅:“你思念蜀地不?”刘禅回答说:“此间乐,不思蜀。”郤正听说这件事后,赶紧请求面见刘禅,对刘禅说:“如果晋王以后再问这个问题,您应该哭泣回答说'我的先人坟墓远在陇、蜀,没有哪一天不想啊’,说完还要把眼睛闭上。”

司马昭不久还真又问了这个问题,刘禅就照郤正所教的回答,司马昭听后说:“你这些话怎么像是郤正说的。”刘禅惊讶地看着司马昭说:“啊,正是您说的那样。”旁边的人都忍不住发笑。

这就是成语“乐不思蜀”的由来,许多人以此指责刘禅不思故土,安于享乐。这种指责完全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在那种环境下,刘禅要是一上来就像郤正教的那样回答,也就意味着离死不远了。郤正是个儒生,是从人伦礼仪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不懂帝王心术。

司马昭那么问是有目的的,就是看刘禅还有没有思念故国恢复故国的想法,稍有不慎,就会引来杀身之祸。不然司马昭会一天闲得无聊,经常来问刘禅这件事?刘禅在治国理政上能力不足,但并不傻。

晋泰始七年(271年),刘禅在洛阳去世,享年六十六岁,谥为“思”(道德纯一曰思;大省兆民曰思;外内思索曰思;追悔前过曰思)。儿子刘恂继承爵位。

该怎样评价刘禅呢?下期再聊。

(未完待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历史名人故事:钟会
钟会之乱始末
《资治通鉴》282:人生在世,心存敬畏之心,手须有霹雳手段
三国之钟会之乱(五十一)
《史说三国》之九十七:刘禅快乐不思蜀
此人一人干掉了邓艾、钟会、姜维,最后却死在一女人手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