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清朝为什么没有太监干政?

        

        太监,一个畸形制度下的畸形产物,中国最早出现在周朝。由于其特殊的身份使其始终处于君王身边,具备干政的环境和条件,因此,从其诞生之日起,就有了干政的可能。

        历数一下除了分裂时期以外太监干政的一些典型事例: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竖刁干政,九合诸侯,威风八面的齐桓公居然被活活饿死,死后六七十天不能下葬,停尸处蛆虫遍地,尸臭熏天。宋国伊戾陷害太子痤,使其被宋成公囚禁,自缢而死。秦国的假太监嫪毐更夸张,秽乱宫廷,与秦王嬴政的母亲在宫内生了两个儿子,自称是秦王的“假父”,还要兴兵夺权。

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起大一统王朝,身死之后,出现赵高干政,导致秦朝灭亡。赵高是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想当皇帝的太监。因为他是秦宗室远亲,认为自己拥有皇室血统。

赵高·剧照

        汉末宦官当道,有“十常侍”之乱,引发黄巾民变,由此带来废史立牧,导致汉朝分崩离析,直至禅让于魏。

        唐朝中后期,宦官典军给唐朝带来巨大的灾难,皇权旁落。英明神武的唐太宗后代子孙成为太监砧板上的鱼肉,想立就立,想废就废,想杀就杀。从肃宗到昭宗的十三个皇帝,无一不是宦官所立。《旧唐书》直接记载为“万机之与夺任情,九重之废立由己”。

唐朝宦官仇士良·剧照

        宋朝给人感觉似乎没有太监干政,其实不然,也有。北宋第一谜案烛影斧声发生当夜,太祖赵匡胤驾崩,宋皇后让太监王继恩速请秦王赵德芳(民间称其为八贤王)入宫,有让其继位之想。王继恩出宫后却叫来了晋王赵光义,宋皇后大吃一惊,无奈之下,只好乞求赵光义:“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赵光义因此得以继位称帝,为宋太宗。

        王继恩的所作所为,直接改变了宋朝皇帝的继承关系,对宋朝的发展不可谓不深。

        另外大家熟知的北宋“六贼”之一的童贯,本身就是个太监。

童贯画像

        明朝太监干政达到顶峰,大家耳熟能详,无需赘言。

        为什么会出现太监干政的情况呢?

       主要原因出在皇帝身上。皇帝常常自称为孤家寡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实情。所谓“天家无私谊”,皇帝要维护其神秘性和威严感,不可能有亲密的私人朋友,许多私人性的私欲性的问题不能找外朝大臣来做,需要身边信得过的人去做,太监就成了首选。

明·魏忠贤·剧照

       历朝除了开国皇帝以外,继任皇帝主要是生活在深宫大院之内,从小陪伴他们的就是太监,使得他们对太监有依赖感和亲密感。汉灵帝甚至把太监当成父母,公开说:“张(让)常侍是我父,赵(忠)常侍是我母”,明朝陪皇子的太监名字就叫“大伴”。

明万历皇帝大伴冯保·剧照

        除了特殊环境造就的皇帝与太监的私密关系外,还有个因素,就是皇帝认为太监是刑余之人,不是正常人,只是自己的家奴,没有篡位的野心,可以大胆授权,放心使用。而外朝大臣,包括自己的兄弟、子侄,都有可能图谋不轨,篡位夺权,因此要时刻警惕戒备,甚至还派太监统管特务机构监视这些人,比如明代的西厂、东厂。

        清朝并不是完全没有太监干政的现象,只是很快被打压下去了,最终没能够死灰复燃的原因,得益于清朝特有的一个制度。

        满人入关不久,就发生了一件太监干政的事情。

        顺治皇帝早期并没有实权,实际权力在摄政王多尔衮手里。多尔衮权力再大,也不能住进皇宫里,只能住在宫外,使得太监没有机会接近权力中心,没有干政的环境和条件。

顺治皇帝·画像

        顺治八年(1651年),顺治亲政,皇权回到皇室手中。三年后,顺治就在太监吴良辅的建议下设立了由宦官主管的“十三衙门”。

        十三衙门是仿照明朝宫内二十四衙门设立的,下辖:司礼监、御用监、御马监、内官监(宣徽院)、尚衣监、尚膳监、尚宝监(尚宝司)、司设监、尚方监(尚方院)、惜薪司、钟鼓司(礼仪监、礼仪院)、兵杖局、织染局(经局)。

十三衙门旧址

        皇权回到皇帝手里,又设立了十三衙门主管宫内之事,太监又有了干政的环境和条件,由此发生了清朝的第一件太监干政的案例。顺治十五年(1658年),深受顺治宠幸的太监吴良辅专权把持朝政,发生宦官与官员贿赂勾结的案件,吴良辅牵涉其中。

        顺治并没有处置吴良辅,康熙登基后处理的第一件大案就是此案。

吴良辅·剧照

        此案具体情况不详,但可以从康熙对此案的处理中窥斑见豹。康熙上谕中历数了吴良辅与满人亲贵佟义(此人身世不详)互相勾结,狼狈为奸的罪恶。罪名有变易祖宗旧制,倡立十三衙门;贪污钱粮;任意把持内外衙门;大兴土木等。严重到“权势震于中外”,造成“民力告匮、兵饷不敷”的现象。可见这次干政涉及面之广、危害之深,不亚于其他朝代的太监干政。

        为防止太监干政,顺治在设立十三衙门时,曾经在各衙门内竖立了一块铁牌,严禁太监干政,违犯者凌迟处死,但仍然没能阻止太监干政的行为发生。

康熙以后,为什么没有再发生太监干政的事情呢?

顺治铁牌

        一个是皇帝本身对太监的厌恶。康熙、雍正、乾隆都十分讨厌宦官,都对太监干政的危害有深刻而清醒的认识。康熙时,太监改姓秦、赵、高,就是牢记赵高乱秦的教训。乾隆时太监改姓王,没有名字,这是故意混淆个体差异,避免外朝官员和太监建立紧密关系。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满人有一个特殊的制度,恰好可以满足皇帝放心大胆地使用身边人办理私密事的实际需要,又能避免由此带来的干政问题。

这个制度就是包衣制度。

正黄旗

        “包衣”是满语,意思是“家里的仆人”。最初是指满人亲贵的家奴,随着满人征服的地方扩大,俘获了许多战俘,不可能把他们全部分配去做家奴,努尔哈赤参照八旗制度将包衣纳入各旗,建立起佐领、参领体系。也就是说,包衣有两种,一种隶属于某一个满人亲贵家庭;一种隶属于所在旗的旗主。

       由包衣制度演变出一个新的机构,内务府。顺治入关以后就设立了内务府管理宮禁事务。前面说过,顺治十一年听从太监吴良辅的建议设立十三衙门,将内务府裁撤,由此发生了吴良辅干政事件。康熙继位后,立即关闭十三衙门,重新设置内务府。

镶黄旗

        内务府直接隶属于皇帝,由皇帝亲自管辖的上三旗(皇帝本来只领正黄旗和镶黄旗,多尔衮死后,顺治将其主管的正白旗纳入自己直接管辖,这三旗称为上三旗)包衣为主要成员。内务府官员不是太监,太监由内务府下辖的敬事房管理,敬事房设总管太监,官品最高不能超过四品。(清末慈禧的太监李莲英赏戴二品花翎,小德张三品)

        内务府包衣是皇帝的家奴,在太监受到严格管制的情况下,他们成为替补,充当皇帝身边人,直接为皇帝效劳,成为官僚机构的牵制者和独裁政治的执行工具。

正白旗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红楼梦》是否是曹雪芹所写,历史上是否有曹雪芹这个人现在还有争议,这里姑且依大众说法)的祖先是正白旗包衣,不算曹家早期跟随顺治的经历,从康熙到雍正,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祖父曹寅,曹寅的儿子曹颙、嗣子曹頫三代四人连任江宁织造近40年。(曹寅还任巡视两淮盐漕监察御史)

        江宁织造表面上是为皇家置办丝绸制品,实际上是皇帝安插在江南的耳目,负责监视地方官员、收集社情民意,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个方面的情报,细微到米价、菜价都要上报。当然也为皇帝搜罗一些奇珍异宝。这些情报并不通过正常的官方渠道送达朝廷,而是通过密折直接送到皇帝本人手里。

并不是只有曹寅一家包衣在做这些事情,曹寅的内兄,也是正白旗包衣的李煦任苏州织造。曾任广东海关监督的孙文成是镶黄旗包衣,任杭州织造。在景德镇督造瓷器的唐英也是正白旗包衣,曾督管过税关。

唐英

        最显赫的包衣是高斌,从雍正元年(1723年)起,历任内务府主事、苏州织造、广东、浙江、江苏、河南布政使、江宁织造、江南河道总督,官至吏部尚书、直隶总督、文渊阁大学士等。

        而明朝的江南三大织造,各地的税监、矿监、盐监等都是由太监担任的。清朝用包衣来担任,效果比明朝还好,既不招人厌恶,惹人注目,也能更加顺利地融入当地,特别是在汉人地区用汉人包衣,更容易沟通融合。

高斌画像

        清早期皇帝通过在关键职位上安排包衣,确保对税源进行严密的控制,对社会运行和官员德能进行监视评估,同时还将大量钱财绕过地方政府和户部,直接归入皇家内务府。如曹寅每年除了要完成二百万两左右的税银外,还要为康熙筹措五十万两左右的私人费用。

        对外,包衣代替了太监,对内,内务府代替了十三衙门。内务府及其所属的“七司”“二院”等机构,掌管了宫廷内包括太监管理在内的所有事务,太监失去了弄权干政的环境和机会。

内务府旧址

        清早期皇帝对太监的厌恶,内务府包衣制度的确立,使太监仅仅成为宫廷内洒扫庭除、伺候皇帝和妃嫔生活起居的一群无足轻重的人。

        清晚期时,慈禧执政时间长,也许是因为性别的原因不便与内务府官员过从甚密,慈禧更愿意用太监,太监由此慢慢变得不安分起来,想弄权干政,最具代表性的是安德海。

                                 安德海

        安德海,直隶南皮(河北省南皮县)人,十岁时进宫在咸丰帝身边为御前太监。咸丰死后成为慈禧心腹,在慈禧与肃顺等顾命八大臣、与恭亲王奕訢争权等事件中立下功劳,成为慈禧心腹。在后一事件中,安德海已经有了干政的嫌疑,虽然是受慈禧指令。

        同治八年(1869年),慈禧预备为同治皇帝筹办大婚,安德海趁机恳求慈禧让他到江南去采办服饰。慈禧竟然同意了,安德海兴高采烈地出宮办差。

同治皇帝画像

        也许是安德海兴奋过了头,也许是他自认为无人敢为难他,也许是因为没有太监出宮到外地办差的先例,反正是安德海名为钦差,却没有携带任何公文,也没有先期周知地方政府。清朝钦差出行,必须要由皇帝“明降谕旨”,然后再由有关部门“部文传知”,随身还得携带“传牌勘合”。

       安德海什么都没有,威风八面极尽张扬地走到山东德州时,知州赵新立即将此事上报给巡抚丁宝桢。

丁宝桢塑像

        活该安德海倒霉,丁宝桢是个廉洁刚烈的官员,闻讯后大怒,立即上密折痛陈安德海种种“震骇地方”违规乱制的不法行径,并表示自己“不得不截拿审办,以昭慎重”。同时下令捉拿安德海。

        八月二日,安德海在泰安县被知县何毓福抓获,随即被押往济南。丁宝桢亲自审讯。八月六日,军机处密谕丁宝桢“毋庸审讯即行就地正法”,如果安德海闻风逃回直隶,就通知曾国藩将其捉正法,不需再行请旨。八月七日,丁宝桢查验核实后,遵旨在济南将安德海就地正法。

军机处旧址

        太监出宫,有违祖制,再加上安德海既无朝廷正式公文,又大肆扰乱地方,造成了十分恶劣的影响,慈禧太后不得不杀掉安德海,挽回影响,也不给政敌以口实。如果没有慈禧的同意,丁宝桢并不敢杀有六品顶戴的慈禧宠爱的太监,他自己也只是说“截拿审办”,至多是抓起来送进京由慈禧亲自处理。

        后人提起丁宝桢时说得最多的有两件事:一件是杀安德海;一件是他做四川总督时依照创制的宫保鸡丁。

宫保鸡丁

        安德海被杀,极大地震慑了太监。替代安德海的李莲英后来成为清朝最大的太监,虽然极具权势,但也不敢像安德海那样猖狂。除了贪财以外,真还没做过什么大奸大恶之事。李莲英的墓志铭中也说他“事上以敬,事下以宽,如是有年,未尝稍懈。”

李莲英画像

        李莲英陪伴了慈禧五十多年,真可谓是慈禧的人生之伴。慈禧死后,李莲英办理完丧事,为慈禧守孝百日后离开皇宫,隐居北京,死于宣统三年(1911年)。

        1966年,李莲英的墓被文革群众挖掘,棺材里只有一颗头颅和一根辫子,没有躯体。而墓志铭上记载是有躯体的,这也成为清末的一个谜案。

安德海(左)、李莲英(右)陪同慈禧(中)

        清朝最后一位大太监小德张在慈禧死后,倒还真有点弄权干政的感觉,不过历史没给他机会,清朝很快就亡了,他晚年只能在天津街头卖油炸果子为生。一九五七年四月在天津病逝。

小德张

       康熙(准确地说是孝庄太后和辅政大臣们)及时处置吴良辅,关闭十三衙门,恢复并重用内务府,成功阻止了太监乱政的现象在清朝出现,算是清朝的一件幸事吧。

 孝庄皇太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華歷史名人全錄:中华历史十大宦官 --- 刑余干政(九)
史实:丁宝桢哪敢杀慈禧的红人安德海,全是这叔侄俩商量好的事
安德海,一个慈禧跟前当红太监,为何那么多人要置他于死地?
悟空问答
诛杀小安子:一场帝国权力的暗战
这太监公开娶漂亮石女当老婆,这王爷很生气,对太监做这样一件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