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袁绍军第一猛将:麴义 ——三国系列之一

不好意思,昨晚发布后发现有张图片明显错误,又不能修改,只好删除重发,抱歉。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割据,拥有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雄厚政治资源的袁绍异军突起,迅速成为最有可能取代汉朝刘氏天下而立的政治明星,成为天下文武英雄择主而依的首选。后期成为一方霸主的曹操、刘备都曾经是他的马前卒。从190年出任关东反董联盟盟主开始,不到十年,一统北方,占据黄河以北的冀州、幽州、青州、并州,成为天下最大的霸主。

      袁绍能在短期内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得益于一个英勇神武的人。如果没有这个人,不要说一统北方,能不能保住性命都是个问题。这个人就是袁绍军中第一猛将三国前期数一数二的人物——麴义。

      麴义,祖籍青州平原郡人(今山东省德州市境内),本姓鞠。西汉哀帝时期(公元前7年——前1年),就是那个断袖之癖的皇帝执政时期,鞠氏家族中的鞠谭为尚书令,因受东平王刘云“瓠山立石谋反事件”牵连被削职为民,为避祸带着儿子鞠閟避难湟中,居住西平,改鞠为麴。到麹义时已有一百多年,因此,麹义除了祖籍平原外,其实就是个土生土长的西北边陲人。

      麹义从小爱好弓马骑射,长大后统领家族宗兵长期与羌胡征战,战争经验非常丰富。黄巾民变后,左将军皇甫嵩到凉州招兵,麴义率家族兵勇一千多人应招,跟随皇甫嵩平定黄巾余孽,在冀州、并州一带与黄巾军大战,屡立战功,深得皇甫嵩赏识。

      意外的是,黄巾余孽平定后,麴义没有率兵返回西平,而是留守黎阳,做了冀州牧韩馥的参将。董卓之乱后,因不满韩馥阻扰袁绍讨董而叛归袁绍。

      麴义归顺袁绍后,就在击破韩馥,打败背叛袁绍的南匈奴单于於夫罗的战争中初露锋芒,立下战功。在随后决定袁绍生死的界桥之战中大放异彩,不光击败了强大的公孙瓒,还救了袁绍一命。

      公元191年冬,因从弟公孙越之死而迁怒于袁绍的公孙瓒在取得大破黄巾军的胜利后,率军向袁绍占据的冀州腹地挺进,攻克安平郡、清河郡,直达巨鹿郡广宗县。袁绍率军反击,双方在然后在界桥(今河北威县)交战,一决雌雄。

      此时形势对袁绍极为不利,一是公孙瓒实力强于袁绍,冀州许多郡县投降或准备投降公孙瓒(赵云就是在此时从袁绍处转投公孙瓒。刘备此时为公孙瓒别部司马);二是此前公孙瓒留在兖州刺史刘岱那里的从事范方此时正率领几千骑兵回援公孙瓒。也就是说,有一支几千人的骑兵队伍正昼夜兼程马不停蹄地直扑袁绍后背;三是董卓任命的冀州牧壶寿已经渡过黄河,与于毒的黑山军合谋对抗袁绍,袭取冀州;四是善变的南匈奴单于於夫罗与张杨一起叛变;五是手下马仔东郡太守曹操没有阻击意图从背后进攻袁绍的黑山军,而是主动避开,放黑山军通过,居心叵测。

      因此,袁绍军已经成为一支无根的游走之军,就象汪洋里的一叶孤舟,既无救援之船,也无停靠之地,只有一条路可走,就是向前,开战,战胜敌人。如果失败,就是彻底沉没,死无葬身之地。

     危急时刻,挽救袁绍的正是麹义。

     192年春,界桥之战打响。公孙瓒有近五万人马,远超袁绍。再加上袁绍没有骑兵,公孙瓒以逸待劳,满以为稳操胜券,就布下了一个保守的阵势。以三万多步兵排列成方阵居中,左右两翼各配备一支五千多人的骑兵。公孙瓒亲率一千多名亲兵卫队为接应。这支队伍是当时威震北方,让鲜卑、乌桓人闻风丧胆的白马义从铁骑。赵云曾是其中之一员。

      作为袁绍军先锋的麹义手下只有八百西凉刀盾精兵,一千名弓弩手。公孙瓒本来就有轻敌之心,看见麹义兵少,立即错误地下令骑兵冲击,希图冲垮敌阵冲散士兵。

      麹义等的就是他来冲。等敌骑冲到只有几十步距离时,千弩齐发,压制敌骑,刀盾兵一跃而起,奋力砍杀过去。冲在前面的骑兵猝不及防,伤亡惨重。后面的骑兵见势不妙急速后撤,反而冲垮了自己的步兵阵势。不明就里的步、骑兵争相逃命,全军一片混乱。麹义趁乱斩杀了公孙瓒才署了没几天的冀州刺史严纲,以及一千多士兵,乘胜追击到公孙瓒的营地,砍翻了公孙瓒的牙门大旗才收兵而回。

      袁绍得到麹义的捷报,喜出望外,也兴奋得有些过头了,立即命令主力部队追击敌人。自己则和别驾田丰等谋士带领几十个弓弩手和一百多名卫士缓缓而行,在离界桥十几里的地方下马休息。

      谁知道公孙瓒一支二千多人的骑兵队伍呼啸而来,重重包围了袁绍这支小股部队。箭如雨下。田丰赶紧拉着袁绍,要他退进一堵矮墙里躲避,袁绍愤怒地将头盔掼在地上,说:“大丈夫宁可冲上前战死也不能躲在墙后,躲在墙后就能活命吗!”(袁绍并不是《三国演义》里描写的那么软弱,在洛阳时,也只有他敢对董卓横刀而揖,说出:“天下健者,岂唯董公!”这样强硬的话)随即催促弓弩手放箭。

      幸运的是这支骑兵队伍里没有人认识袁绍,估计当初也是败退时慌不择路弄错了方向,本来就没有什么士气战心,开始逐渐退却。恰巧麹义带兵来迎接袁绍,这才使得袁绍逃过了生死大劫。

      界桥之战,多亏了麹义,袁绍才能以弱胜强,才能死里逃生。按说麹义是袁绍的救命恩人,袁绍应该好好报答他才是,可是在袁绍剿灭公孙瓒后的第二年(200年),却将麹义杀了,理由是自恃有功,骄纵不轨。

      这就有些蹊跷了。麹义在界桥之战中立下那么大的功劳没有“自恃有功,骄纵不轨”,却在前不久攻打公孙瓒失败,成了败军之将后“自恃有功,骄纵不轨”了。明显说不过去,里面一定有其他的原因。

      麴义死时,袁绍军中还有个人神秘地失踪了,这个人就是汉室宗亲幽州牧刘虞的儿子刘和。

      袁绍害死麴义就和刘和有关。

      袁绍一直否认献帝的合法性,总想找个人代替献帝。先是找刘虞失败,接着将刘虞的儿子刘和扣留军中,写信告诉曹操当有所立,暗示要立刘和。

      而刘和一直与麴义带兵攻打公孙瓒,二人并肩作战三年之久,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袁绍惊讶地发现,如果立刘和,麴义会成为刘和的亲信大将和保护神,自己很有可能被边缘化;如果不立刘和,在麴义的帮助下,刘和很有可能成为一方霸主,给自己独霸天下的事业带来更大的麻烦。一番权衡之后,袁绍只能杀了麴义。

      刘和也应该是死于袁绍之手,被害的原因和麴义一样。刘虞被公孙瓒害死后,幽州的阎柔、鲜于辅、齐周、鲜于银和乌桓峭王联合起兵为刘虞报仇,希望刘和来接替刘虞管理幽州。这和刘焉死了,原有官员拥立刘璋,刘表死了,拥立刘琮是一样的。幽州代郡、广阳郡、上谷郡与右北平郡纷纷起兵,杀死公孙瓒委任的官员后都是去依附刘和。

      公孙瓒军队屡战屡败,刘和威名大振。袁绍绝不能让刘和占据幽州,也只能将其杀害。官渡之战中,以前一直与袁绍并肩作战的阎柔、鲜于辅等幽州将领在袁强曹弱的情况下却集体背叛袁绍,投靠曹操,就是最好的证明。还有一个证明,自从刘和失踪,袁绍再也没提过当有所立的事情。

      袁绍杀了麴义后,还分兵扑杀了麴义的宗兵乡勇,也可见他对西凉劲卒的恐惧。麴义一死,袁绍军中再无可堪一用的大将,所谓的河北名将颜良、文丑,不堪一击,一出场就灰飞烟灭。因此,袁绍杀麴义既是忘恩负义,也是自毁长城。官渡之战中,如果是麴义为先锋,关羽还能冲过西凉劲卒的刀盾精兵,一击而中吗?

      西平麴氏避走西凉近二百年,想趁汉末之乱武力杀回中原,分得一杯羹。麴义作为先行者死在了袁绍手上。麴义之后,西平麴氏的麴演、麴光、麴英在曹操末年、魏文帝曹丕时期、魏明帝曹睿初年先后多次发动武装暴乱都被击败。后来魏明帝强行迁移西平麴氏,一支到金城郡,一支到东莱黄县,算是回到了山东老家。《姓苑》说麴姓出东莱,就是从这支人讲起的,而麴姓真正的根是在山东平原县。

      麴义不光是袁绍军中第一猛将,也是三国前期数一数二的优秀将领,可惜死得太早,没能展现出更多的风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被遗忘的三国猛将(二):功高震主的“先登猛将”麴义
他们帮助袁绍灭公孙瓒,为何却在官渡之战时投向曹操?
赵云的老上级公孙瓒,才是三国第一白马银枪将军
曹孙刘之前,此人可谓最大的三国乱世枭雄
公孙瓒明明一手好牌,为何却输得裤衩都掉了
有本事有脾气,结果死于“骄恣”,聊一聊汉末名将麴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