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张辽:威震一国的猛将 ——闲聊曹魏五子良将之二

        张辽一生征战无数,难以详述。本文题目叫“威震一国的猛将”,主要就讲他是威震的哪一国,凭什么威震的?

        像世界拳王争霸赛安排那样,正赛之前,先来两场低级别的比赛,暖暖场子,拉拉人气。先两个张辽的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孤闯三公山劝降昌豨。

        之所以选这个故事来讲,是想让大家知道《三国演义》里有个故事是怎么来的。

在《三国演义》里,张辽曾经孤身上到一个土山,去劝降被曹操大军围困的关羽。在山上与关羽约法三章,关羽才投降了曹操。

        这个故事是假的。真实的历史里张辽劝降的是昌豨。

        昌豨,也叫昌霸,泰山郡((今山东新泰市))人。是汉末活跃在徐州境内的诸多小军阀之一,先跟臧霸,再随吕布,后降曹操。其人反复无常,屡降屡叛,实际上就是个占山为王的土匪。

        昌豨虽然势力小,整体实力不强,但其个人和部队的作战能力却特别强。以诸葛亮之名流传下来的《后出师表》里曾经提到过“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其中后两次还是在曹操打败袁绍,成为北方最强武装的时候,可见昌豨之能打。

        昌豨是在吕布死后,与臧霸、孙观、吴敦、尹礼等所谓的“泰山贼寇”一起投降曹操的。曹操任命昌豨为东海郡(郡治在今山东郯城)太守。

        奇葩的是,其他投降曹操的泰山贼寇都没反,偏偏是昌豨一反再反。曹操没打败袁绍时,昌豨就曾反过曹操,归顺刘备。曹操打败袁绍成为北方霸主,昌豨竟然又反,还不止反一次。真不知道哪来的勇气。

        张辽劝降昌豨一事,就发生在官渡之战后。昌豨在东海郡造反,曹操派夏侯渊、张辽率部平乱。这二人都是能征善战之人,打了几个月居然没打胜,眼看军粮快没了,夏侯渊和其他军中将领都认为应该趁还有点粮食时,赶紧撤军。

        唯独张辽看出昌豨有动摇之心,就力劝夏侯渊不要撤军,并自告奋勇去劝降昌豨。这个建议对夏侯渊来说是无可无不可。谈成了固然好,谈不成也不耽误撤军。

        于是张辽派使者传话昌豨来洽谈。昌豨还真就来了,真就答应投降。张辽立即孤身前往昌豨在三公山(今山东郯城东)的驻地,进入昌豨家中,并拜见候问其家人。昌豨感于张辽的坦诚,立即跟随张辽去见曹操。

        曹操仍然让昌豨担任东海郡太守。昌豨走后,曹操责备张辽说:“只身入敌穴,不是大将所为。”张辽拜谢了曹操的关怀,回答说:“凭明公威信著于四海,我奉圣旨,昌豨必然不敢害我。我才去的。” (其中“奉圣旨”一词,是首次出现在史书中)

        五年后,昌豨再反,结果落到旧日朋友于禁手中,被杀。这是后话,下一篇讲到于禁时再讲。

        《三国演义》把东海的三公山换成了下邳的土山,把昌豨换成了关羽,把内容换成了关羽的约法三章:一、降汉不降曹;二、两嫂以刘备薪俸给养,曹营上下人等不得到门;三、一知兄长刘备下落,不辞干里路途,便当即刻求去。

        这是改编出来的故事。张辽在关羽投降曹操后,确实奉曹操之命去探问过关羽是否真心留在曹营的问题,关羽回答,不能违背刘备之恩,最终会离开这里,但一定要立下战功报答曹操以后才走。

        张辽曾在是否如实把关羽的话告诉曹操的事情上犹豫不决,说了,怕曹操杀关羽;不说,又对曹操不忠诚,最终认为“曹公是君父;关羽只是兄弟”,对君父不能不忠,于是告诉了曹操。

        于此看来,张辽是公私分明的。有趣的是,五子良将中的徐晃在对待关羽的关系上也是公私分明的,其态度还让关羽大吃一惊,以后讲到徐晃时再说。

        第二个故事是,北征乌桓,阵斩单于蹋顿。

        讲这个故事是想让大家知道张辽也有阵斩敌将的勇气和武力。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官渡之战时,张辽与关羽一起担任先锋,结果是关羽一马当先刺杀河北名将颜良,名声大振,因此功被封为汉寿亭侯。张辽似乎没多大建树。

        七年以后(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张辽随曹操北征乌桓。

        那是一次极为艰难的远征,事后曹操回想起来都心有余悸。最惊险的事情发生在白狼山(今内蒙古哈喇沁旗东三十里,也叫白鹿山),轻装先行的曹军猝然遭遇大批乌桓联军,无辎重,少盔甲的曹军士兵惊恐异常。

        曹操登高观察,看见敌军阵形不整,有机可乘。时任荡寇将军的张辽也发现了,力劝曹操下令出战,慷慨激昂,奋勇求战。曹操被张辽的勇气感动,将自己所持的麾(应该是麾节,类似于指挥棒)授予张辽,让他做先锋冲杀。

        张辽奋勇向前,斩杀带头的乌桓单于蹋顿及乌桓名王以下数人。一战下来,乌桓人和袁尚、袁熙的汉人士兵投降的有二十多万,剩下的逃往辽东。

        北方三郡乌桓得以平定,张辽之功居首。

        最后来讲威震一国的故事。威震一军、一地容易,威震一国,让一国之人谈之色变实属罕见。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三月,曹操亲率十万大军征汉中张鲁。为防止孙权趁虚偷袭合肥,曹操给护军薛悌一封密函,让其带到合肥,密函上特别注明“敌人到了才打开”。

八月,孙权果然趁曹操主力西征的机会,率领十万大军进攻合肥。惊心动魄的合肥争夺战由此打响。

        驻守合肥的张辽、李典、乐进和薛悌一起赶紧打开曹操的密函,只见上面写着:“如果孙权来了,张辽、李典将军出战;乐进将军守城;护军薛悌不要出战。”

        合肥守军只有七千人,以此守城尚且不足,还要主动出城去进攻孙权的十万大军,乐进等将领对曹操的指令产生疑惑,倾向于固守城池,向曹操求援。张辽则坚持照曹操的命令执行。

        留守合肥的这三员大将很是奇怪,彼此之间谁也不服谁。张辽见那些人犹豫不决,勃然大怒,说:“成败在此一举,你们如果犹疑不战,我独自去决战。”

        平时与张辽不和的李典受到张辽豪气的感染,慨然而言:“这是国家大事,看你有何办法拒敌吧。我能够因为私人恩怨而忘掉国家公义吗?”决定与张辽一起出城作战。(李典家族曾与吕布大战过,当时张辽在吕布军中。估计张辽和曹营中许多将领都战过,都存在这个过节)

        张辽连夜招募了八百敢死队员,杀牛摆酒,激励将士。天一亮,张辽身披战甲,手持长戟,大声呼报着自己的姓名冲入敌阵,所向披靡,连斩数十人,直接杀到孙权麾下。

        孙权大惊,亲兵卫士赶紧护卫着孙权登上一个高坡,伸出长戟团团保护孙权。

        孙权看见张辽所带的士兵很少,就指挥将士将张辽重重包围。张辽左冲右突,杀开一条血路,带领几十人突围而出。没能及时跟随出来的士兵在包围圈里高声呼喊:“将军要抛弃我们吗!”张辽听见了,又回身杀入重围,带领这些人冲杀出去。孙权的人马全部望风披靡,没有人敢来抵挡。

        冷兵器时代的拼杀确实令人血脉喷张,荡气回肠。三国战场上经常出现这种杀进、杀出,为救战友又杀进、又杀出重围的场面。

        张辽从早上战到中午,杀得吴军士气低迷。偏将军陈武被张辽部将郝昭斩杀;中郎将徐盛、老将军宋谦两部人马战败,徐盛的军旗都丢失了;武猛校尉潘璋连斩徐盛、宋谦所部两个逃兵,才稳住阵脚。

        张辽见打掉吴军锐气,安抚稳定城中军民之心的目的达到,就带兵返回城中修理城防,所有将领都对张辽的勇猛表示佩服。八百人冲击十万兵,不服不行。

        孙权进攻合肥十几天,也没能攻破城池。此时,长江流域特有的疾疫在孙权军中开始传播。老天是公平的,曹操赤壁之战时遭遇疾疫导致兵败。现在并不因为孙权军是南方人就放过孙权。

        疾疫使孙权军力大减,人心慌乱,只好从逍遥津(淝水上的渡口,在今安徽省合肥市旧城东北角)撤军。就在撤军的过程中出现了混乱,差一点让孙权命丧逍遥津。

        按说孙权应该是先撤出战场,不知是被张辽吓破了胆,还是生病士兵确实太多,忙于照顾,忽视了前后衔接联系。前军过河时以为孙权已经过去了,就开始撤除桥梁,竟然把孙权留在了河对岸。

        此时,孙权身边只有中军虎士一千多人,还有吕蒙、蒋钦、凌统和甘宁几位将领及少量部属。张辽在城楼上观察到这个战机,立即率领步骑出城追杀。

        张辽突然杀来,孙权的鼓吹士兵吓得都不敢擂鼓吹号,甘宁大叫这些吹鼓手鼓吹,还拔刀要杀这些吹鼓手,吹鼓手才赶忙擂鼓吹号,激励士气。

        甘宁带着自己的义从狂射张辽的人马。凌统带领所部余下的三百士兵奋勇阻击,全军覆没。凌统身负重伤投江逃生。

        在众将士的拼死护卫下,孙权快马赶到江边,踏上渡桥,可是桥面上有一丈多的桥板已经被拆掉,无法过去。孙权近监谷利在后面死命击打孙权战马以助马势,帮助孙权跃马过河。孙权死里逃生,与在逍遥津南面驻防的贺齐会合。

        幸亏张辽不认识孙权,不然的话,孙权就差点被张辽俘获了。战后张辽曾经问过吴军降卒:“有个长着紫色胡须的将军,上身长,下身短,善于骑射,是谁?”降卒回答说:“是孙权。”张辽和乐进谈过此事,说没有早一点知道那人是孙权,要是知道的话,加快追击就可以抓住他。后来全军都为此叹息悔恨。

        有人说合肥之战是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其实不准确。张辽第一次出城冲击,确实是以少胜多。第二次出城追击时,孙权主力已经过江,留下的只有少量士兵,说不定张辽还是以多击少呢。

        合肥之战,使张辽威震江东。江东小孩哭闹不止时,其父母就会说“再哭张辽就来了”,吓得小孩不敢哭了。这个民俗甚至传到日本,日语中“辽来々”一语即源于此。(三国时期,日本与东吴的经济、文化交往十分密切)

        险些命丧逍遥津的生死经历,也使张辽成为孙权心中永远的梦魇,张辽以重病之身,奉魏文帝曹丕之命与曹休镇守海陵(今江苏泰州海陵区)时,孙权还心怀恐惧地给驻防将领下命令说:“张辽虽病,不可当也,慎之!”

        一国之人,从君主到百姓,甚至小孩,都怕一个人,当然是威震一国了。

        交代一下张辽的后事。曹丕称帝不久,张辽在雍丘(今河南省杞县)身染重病。曹丕派重臣,侍中刘晔带着太医去给张辽看病。这是最高规格的待遇。

        久治不愈,曹丕干脆把张辽接到自己的行营照料,赐御衣,送御膳。病情稍有好转,张辽率军与朱灵将军一起驻防合肥。

        其间,魏吴关系破裂,张辽奉命与曹休到海陵驻防。双方交战期间,张辽与王凌等人在广陵大破吴将吕范等人(其实主要是吕范所部遭遇风浪所致),缴获大量舟船。

        张辽是带病作战,病情日渐严重,当年(公元222年)病逝于江都。

        魏文帝曹丕听闻张辽死讯,为之痛哭流涕。

        魏国追谥张辽为“刚侯”。还记得前几期聊过的蜀汉五虎将中黄忠的谥号吗?正是“刚侯”。强毅果敢曰刚,追补前过曰刚。看出其中的共同点了吗?两人都是降将,都有“追补前过”。黄忠跟随刘表之过,张辽是跟随吕布之过。

        有前科的人日子不好过啊!

        (全文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名将张辽一战震江东、张辽威震逍遥津 DM
此人半路投靠曹操,一战成名完胜关羽,威名大到小孩都不敢哭
合肥之战:张辽以少胜多,威震逍遥津
如果魏延投降曹操,他能排进“五子良将”之中的第几?
张辽怎么死的,他和关羽是什么关系?成名战役有哪些?
14张老照片,记录“民国才女林徽因”的一生,倾城的貌,出众的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